阅读时应该注意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7收藏

阅读时应该注意什么?,第1张

读书方法如下:

1、泛读:泛读法侧重阅读量,也就是广度。我们经常说一个人“学富五车、博学多才、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博览群书”,这些成语都强调了读书的广度,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学问。

2、精读:又叫细读,是一种基本的阅读方式。精读是按照文章的顺序,逐字、逐句、逐段地读下去,对每个词语、每个句子、每个段落和每个篇章进行深入思考,弄清其含义。

3、通读:即对书报杂志从头到尾阅读,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好的印象,取得“俯视全景”的效果。对比较重要的书报杂志可以实行这种方法。

4、跳读:这是一种跳动式的读书方法。可以把书中无关紧要的内容放在一边,抓住书的筋骨脉络阅读,重点把握各个段落的观点。有时候遇到疑问处,百思不得其解时,可以跳过去继续读,读到后面就能够贯穿了。

5、速读:这是一种快速读书的方法,也就是陶渊明提倡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扫描法”,一目十行,对文章快速扫描一遍,只了解文章大意即可。这种方法,可以加快阅读速度,扩大阅读量,在各类书籍中通用。

6、略读:这是一种粗略读书的方法。阅读时可以随便翻翻,略观大意,也可以只抓住评论的关键性语句,弄清主要观点,了解主要事实或典型事例。而这一部分内容经常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所以重点看标题,开头和结尾,就能大致了解,达到阅读目的。

7、再读:就是所谓的“温故而知新”。重读一本旧书,就像与老朋友重逢,再“见”一面,往往认识更深刻,感情更深。孔夫子提倡的“温故而知新”是很有道理的,很多有价值的文学名著或者杂志,再读一遍的时候,往往会读出新意。

8、写读:作批注、摘抄,写读书心得。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就体现了写在读书中的重要性。

读书的注意事项:

1、注意读写姿势。看书、写字的时候,眼睛与书本的距离保持在33厘米左右。坐的姿势要端正,头要放正,背要挺直。

2、不要长时间用眼阅读或书写。一般说,读、写半小时后要休息5-10分钟,两眼向远处眺望(最好看远处绿色的树木),使眼肌得到休息。

3、注意看书、写字的光线。看书、写字时的光线不能太强也有能太弱,更不能在阳光下。写字时光线最好来自左前方,以免手的阴影妨碍视线。

4、不要在车上看书。因为车子颠簸,眼睛不容易调节。不能在床上或被窝里打着电筒看书。看电视的时间不能太长,玩游戏 机也要有时间的限制。

5、看的书本字体不能太小,要与年龄相符合。

6、每天做眼保健操,以消除眼肌疲劳。

7、定期视力检查。最好每隔半年检查一次视力,发现有近视,立即验光,配戴眼镜。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一旦有近视眼的小儿戴上了眼镜,千万不能脱脱戴戴,如读书、写字时戴上,玩时脱下,这样反而会使近视加深!

扩展资料:

读书的原因:

人生与追求因读书而有根据,一旦找到此类书籍就应读熟,作为行为根据。

关注相邻学科知识,专业面要广,要明确往往有时候不可能学什么就做什么,必须要有多方面的能力。

读书的纬度。(历史与当代)知识是交叉的,要关注本专业的历史与当代的发展。历史的视野非常重要。例如:从绘画到摄影的转换乃至全面的影象发展。(图、文、自然的读图时代)

如何找书:多逛书店。在书店看书。这反映出你重视什么,重视读书,读书使人变强,给你带来乐趣。使好读书成为伴随你一生的好习惯。

一个人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杂志,专业杂志找一二种,如:《艺术当代》。要有知识的扩充和丰富的知识量。可以到邮局去查专业的杂志。网络,网络是学习的阵地,培养专业的素养。

如何读书:精读(字句落实,玩味,背,打扎实基本功,看书要有自己的看法,有别人没看到的东西。)泛读(强调的是知识面,形成知识结构,包括扎实的专业基础,

相邻学科基础、人文知识、文、史、哲的底子,要有宽厚的知识背景,要有哲学的特征,时代的特征,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浏览(强调信息量,选择性的阅读,有基本的印象,学会选择)

读书的态度: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改变气度。读书肯定是有用的,可以提升个人的修养,修养是长期积累而成的,读书并不需要有很明确的目的。我们已经具备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要对读书重视,观念的转变很重要。

学术的态度:学习本应有严肃的态度,要努力,有自觉的意识,学术水平的高低靠积累,不强调客观,强调人自身的努力,是对个人品质的要求。

益处

读书可以使人更充实、丰富,有知识,使思想训练,境界提升。

每天得到的都是二十四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鲁迅

强调阅读面一定要广,要不断扩大。保持一生的阅读习惯。不断进步,终生学习。大学毕业后仍要学习。一生中都要不断丰富自己。人是要提高境界的,而人的境界是无止境的。

人生应有意义,有价值。要学会自主学习。读书和没读书肯定是不一样的,境界会不同。(如有可能阅读原著),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参考资料:

-读书

首先是中国古典语言学。了解古代文学和经典的编排和研究。它以古代文献和经典的形式和内容,组织其校对、标点、注释、鉴定、汇编、汇编等各个环节的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中国古代文学史以经典史为中心。经典成为古代文献学的中心。确定哪些异文必须注出,以示读者。从义理、考据两方面着眼,(异文)版本来源是重要方面。

其次是书籍版本。中国古籍是指1911年革命前出现的书籍。对于各种形式的古籍版本,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善本仅限于清朝乾隆60年,即古籍。1795年以前的书籍一般都是稀有书籍。现存的古籍中,有史迹、学术资料、艺术表现的,或虽不完整但只有一两本,且很少流传的,都可以算是珍本。周代末期出现的简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图书。1930年在内蒙古发掘的居延汉简,是我国现存最古的成册书籍。

再者中国电子文献数据库。内容包括经、史、子、藏四个部分,其中以史为主,经、字、藏为辅。如果按门类归类,又可分为宗教文献、医学文献、文献与收藏、政治书籍、阶级书籍和史料收藏。新书目),77246万字,几乎涵盖了所有重要经典。文字周围大多围以长方形边框或图案,刻书者用以申明版权以及广告宣传的一种特殊标识。

另外可以从汉学典藏数据库中学习。是面向中国图书馆、中国文化研究机构、专业研究人员和文史爱好者的中国古籍全文信息检索系统。它囊括了从先秦到民国2000多年所有以汉字为载体的古籍,也囊括了清代学者对当代相关古籍研究的重要成果。数据库包括古籍精选版本,即古籍母本或现存最早的版本和精炼版本,基本涵盖了所有重要的古籍文献。

中国的古籍,没有类似今天使用的标点。古代有些文字(例如甲骨卜辞)有时用分行或隔离来表示停顿,这种情况也并不普遍。所以历来认为学会断句是读书的基本要求。汉代表示断句的符号是“、”和“”。“、”用来表示较小的停顿,“”表示较大的停顿。20世纪初发现的汉简《流沙坠简》中有使用了这种符号的简片。“”和“、”汉朝人称之为句读 。这两种符号到了宋代才逐渐推广使用,但形态有些改变。一种是句号用“。”,读号用“、”;另一种是句号读号都用同样的点,句号的点用在字旁,读号的点用在两字之间。宋元时代出版的书籍,特别是经书,一般不加句读。句读符号多用于教学或校勘方面。宋刻本也有仿照校书式印上圈点的,但不多见。

  元明刻本小说多在句子的末了加圈,也有一律用“、”或用“。”的。有些戏曲和启蒙读物也采取这种方法。此外,明刻本小说还增添了人名号和地名号,前者是在人名右边加一条直线,后者是在地名右边加两条直线。这些都是译古籍时要注意的。

要注意的是中文的句号是“。”而不是句点“”等类似细节问题。

学会文言文就能无障碍的阅读古籍了吗?这个问题因人而异。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典籍都是文言文写作的。我们阅读这些宝贵的古籍,肯定是需要文言文功底的。但是光是学会了文言文,阅读古籍还是有困难的。因为古籍距离我们年代久远,又因为古人在引用,转述别人的观点的时候往往比较随意,并不是依据原文内容来引用的。这与我们现在的学术论文引用有天壤之别。我们在阅读时,不能仅仅认为学会了文言文就能阅读古籍。文言文的精髓在于他的一些特殊句式,重点实词的多种意思。掌握了特殊句式,积累了足够的词义才算是基本掌握了文言文。

要想学会文言文之后无障碍阅读古籍,还需要在基本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外,仍然需要借助前人的注释。比如《孟子》一书对《诗经》的引用。孟子在《孟子》中引用《诗经》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忽略了《诗经》原来的意思。如果我们按照我们现代的阅读习惯,那就是每段话都很懂,但是不知道在表达什么?这需要历代专家学者的解读,比如对于《孟子》我们可以阅读东汉赵歧的《孟子》注,还有南宋朱熹的《孟子章句》,以及近代杨伯峻先生的《孟子译注》。而对于其他古籍也是如此。

一些古代特有的文化现象也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这类文化现象很繁琐,学无止境,我们需要大量的积累。所以即使懂了文言文,也不一定能看懂古籍。如何能看懂这些古籍呢?我们就需要翻阅前人的注解。在前人了解的基础上,多方考证,最终会得到满意的答案。(来自网络,版权属原作者所有)

在唐到宋代的话,尤其是诗词文献,最好用保留入声字的南方方言,否则,普通话只有平上去,是感受不了入声字的促音效果的。你是客家人,客家话裏面平上去入具备,所以客家话朗读会带有韵律感。另外粤语较为接近广韵系统,当然也包涵了一些百越语言,但是声音轻缓菡咏,别有一翻诗味。

而元代以後的文献,包括诗词,一部分文人都已经是只按照古书的韵部,和平仄字表来填写诗词格律,宋元两朝因为外族的问题使得语音变化差异极大。到了清代的时候,地方的语音已经变成了研究和印证唐音宋韵的对象了。高邮王念孙父子,还有从顾炎武的《日知录》上可以知道,他们对“小学”(文字、训诂、音韵)的精通和他们没有放弃方言读音的阅读有关。读书不能不注重文字、音韵、训诂,当然越接近古籍文字形式的方言,甚至是语言都是最有效的。尤其是四书五经,唐诗宋词,有讲究微言大义的,有讲究咬文嚼字,审音度字的文体就必须听听方言的声音了。白话文就开放性大一点。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