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每种符咒干什么用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6浏览:4收藏

道教每种符咒干什么用的,第1张

  落幡咒

  幡悬宝号普利无边诸神卫护天罪消愆

  经完幡落云旆回天各遵法旨不得稽延

  急急如

  玉皇上帝律令

  九星神咒

  九曜顺行元始徘徊华精茔明元灵散开

  流盼无穷降我光辉上投朱景解滞豁怀

  得驻飞霞腾身紫微人间万事令我先知

  土地神咒

  此间土地神之最灵升天达地出幽入冥

  为吾关奏不得留停有功之日名书上清

  甘露咒

  悲夫长夜苦热恼三涂中猛火出咽喉

  常思饥渴念一洒甘露水如热得清凉

  二洒法界水魂神生大罗三洒慈悲水

  润及於一切

  斗母玄灵秘咒

  玄灵节荣永保长生太玄三一守其真形

  五脏神君各保安宁

  延内真咒

  天地同生扫秽除愆炼化九道还形太真

  百官纳灵节节受新清虚掩映内外敷阴

  度命延生吉日良辰金童玉女为我执巾

  玄台紫盖冠带其身使我长生天地同根金光神咒

  天地玄宗万气本根广修亿劫证吾神通

  三界内外惟道独尊体有金光覆映吾身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包罗天地养育群生

  诵持一遍身有光明三界侍卫五帝司迎

  万神朝礼役使雷霆鬼妖丧胆精怪亡形

  内有霹雳雷神隐名洞慧交彻五气腾腾

  金光速现覆护真人急急如

  玉皇光降律令敕

  破地狱咒

  茫茫酆都中重重金刚山

  灵宝无量光洞照炎池烦

  九幽诸罪魂身随香云幡

  定慧青莲花上生神永安

  净身神咒

  灵宝天尊安慰身形弟子魂魄五脏玄冥

  青龙白虎队仗纷纭朱雀玄武侍卫我轩

  破酆都离寒庭咒

  功德金色光微微开幽暗华池流真香

  莲盖随云浮千灵重元和常居十二楼

  急宣灵宝旨自在天堂游

  祝香神咒

  道由心学心假香传香爇玉炉心存帝前

  真灵下盼仙旆临轩今臣关告迳达九天

  净口神咒

  丹朱口神吐秽除氛舌神正伦通命养神

  罗千齿神却邪卫真喉神虎贲气神引津

  心神丹元令我通真思神鍊液道�常存

  净心神咒

  太上台星应变无停驱邪缚魅保命护身

  智慧明净心神安宁三魂永久魄无丧倾解冤结咒

  众生多结冤冤深难解结一世结成冤

  三世报不歇我今传妙法解除诸冤业

  闻诵志心听冤家自散灭

  罗�真君神咒

  神首循黑道冥冥超至灵暗明期朔望

  阳德晦阴精高镇黄幡阙茅戢耀霜铃

  至心俟多福稽首讽真经

  符咒分四大要诀:

  符:就是书符,代表灵界公文和法规。

  咒:就是咒语,代表灵界密码与歌诵号令、说服作用。

  印:就是手印,代表灵界的权威和印信。

  斗:就是步罡斗,分五行、七星、八卦等各种不同罡步,是代表不同作用威力。

  符咒是中国道家灵修的哲学,也是心灵最高艺术升华。古云:『若知书符穷、惹得鬼神惊。不知书符穷、惹得鬼神 笑。』

  一道符的构成有五个主要部份组织而成:

  点符头:符咒开笔最为重要,就如同人的眼睛一般。

  主事符神:每道符的功用各有不同,什么事就该找什么主事之神符,如同现今使用者权威或教授。

  符腹内:此道符功用要用于何事作用、斩妖除邪或镇宅,在此处即可明了。

  符胆:为一道符的精华所至[生魂及灵魂],符能不能灵验全在此诀。

  符脚:[觉魂]为请兵将镇守之意,符脚变化很多,全看此道符本身用途而定,叉符脚也有口诀

道教是世界上最重视人之现世生命的宗教,现存最早的道教典籍——《太平经》就旗帜鲜明地展示了道门中人的贵生思想。《太平经》宣称:“三万六千天地之间,寿最为善”;“丧者为贱,生者为贵”,“生为第一”,这些人寿最重的表述是道教精神气质的典型体现。为了实现长生这一目标,《太平经》的作者们以其宗教家的情怀吸纳当时之医学成就,总结出许许多多的养生方术,本文主要探讨其辟谷养生思想。

辟谷又叫“断谷”、“绝谷”、“却谷”、“休粮”、“绝粒”、“却粒”。辟谷术始于秦汉,甚至更早,汉代出现的集录此前礼仪著作的《大戴礼记·易本命》已经记载:“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这里的“不食”即辟谷,不食五谷。此外,《史记·留侯世家》讲张良性多病,以导引、不食谷强身。《淮南子·人间》也记载春秋时鲁国人单豹不食五谷,仅喝溪水,年届七十犹有童子颜色。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辟出《却谷食之篇》专门探讨了服气辟谷。可见,秦汉时期,辟谷术已经相当流行。道教创立后,因袭此养生术,其早期经典《太平经》中有许多地方涉及辟谷。据王明先生《太平经合校》看,原经演述辟谷养生术的经文主要在辛部,惜《太平经》辛部经文今已全部亡佚,《合校》一书依《太平经钞》,略补其缺,其中集中论及辟谷的有三处(原经可能有更多内容)。

仅此三处,我们大略可以窥见《太平经》是相当注重辟谷养生的。

《太平经》主张辟谷可以度世长存。《三洞珠囊》卷四《绝粒品》征引《太平经》第一百二十云:“食者命有期,不食者与神谋,食气者神明达,不饮不食,与天地相卒也。”这几句话之思想源头在《大戴礼记·易本命》及《淮南子·地形训》。因《太平经》辛部遗失,估计这几句是结论性质的语句,原文当更充分讨论不食的诸多方面。上引五句以简括的笔触告诉我们:食用五谷的人生命有期限,善于调理气息的人神明通达一切,而不饮不食有形东西的人与天地共存亡。此处所说的不饮不食是指不吃五谷杂粮(即辟谷),并非什么都不吃。实际上,《太平经》及以后道教所倡行的辟谷术,往往伴随着服气和服药。因为此法确实能够益寿,历代传修者不绝,故易心莹在《道教分宗表》中列出辟谷一派。

辟谷有效,还须得法。王明先生《太平经合校》卷一百二十至一百三十六引《太平经钞》辛部首书经文,大致同《太平经》敦煌目录卷一百二十《不食长生法》相合,集中讲述辟谷法门。按照此节经文的说法,“比欲不食,先以导命方居前,因以留气。服气药之后,三日小饥,七日微饥,十日之外,为小成无惑矣,已死去就生也”。这就是说,辟谷之前,要先服食一些具有滋补元气作用的药物。服气药之后,三日内感到有点饥饿,七日内稍微更饿一点,十日之后就初步适应,疑虑不安之感也去掉了,已经脱离死籍,归就长生了。上文说过,辟谷不是什么都不吃,是慢慢节食,少食;不吃通常之食物,至于“特殊”食物还是要吃的,“服气药之后,诸食有形之物坚难消者,以一食为变,食无形之物,节少为善。……少者为吉,多者为凶,全不食亦凶,肠胃不通。

通肠之法,一食为适,再食为增,三食为下,四食为肠张,五食饥大起,六食大凶恶,百疾从此而生,至大饥年当死”。这段话反复说明辟谷过程中当节少进食,硬食以每天一次为最合适,流质食品尽量少食;但都不吃会造成肠胃不通,即肠胃沾连,影响健康。《太平经钞》所引此节文字没有提及“有形之物坚难消者”以及“无形之物”是什么,参照其他道经,所谓有形之物坚难消者是指营养高而消化慢的东西,如含有丰富植物油的松子仁、柏子仁、火麻仁等以及含有多种糖、淀粉、维生素等成分的麦门冬、地黄、茯苓、山药、黄芪、人参等根茎或菌核。所谓无形之物是指胡麻汤、酥汤、酒或清水等流质东西。辟谷之人活动相对少些,这些食品能够满足他们基本的营养需求。另外,《太平经》还提醒辟谷者“常当忽带收肠,使利行步也”,这是说,要常把腰带扎紧以便走路

《太平经》认为行上述辟谷法,不仅可以养自身,还可以养众生。从个人而言,“令人病悉除去,颜色更好,无所禁防。古者得道老者,皆由不食”。从国家而言,“此乃富国存民之道”,可以“助国家养民,助天地食主”,“君臣民足以安身心,理其职;富者足以存财,贫者足以度躯;君子行之,善乐岁,凶年不危亡”。《太平经》又从反面论述说,不修其辟谷术,习惯于一日三餐的人,遇到荒年就会饿死或出乱子,“日三食乃生,朝不食,一命绝;昼不食,二命绝;暮不食,三绝(此句“三”下当有“命”字,引文脱);三日不食,九命绝。……奸邪大起,悉从此始”。由此,《太平经》倡导“用吾道,万事自理,吉岁可以兴利,凶年可以存民”。

从《太平经》所提倡的辟谷术中,我们可以发觉早期道教的养生追求和治国理念。辟谷术源自秦汉时期的方仙道,当时方士心目中的神人“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人要成为体态轻盈、身香肤洁的神仙,自然不能多吃会导致身体臃肿、产生粪便的五谷杂粮,而要服食轻香奇异之物。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承袭这一思想,提倡服气、服药、行辟谷之术。道教的另一源头黄老道,既讲求个人长生,也不忘济世情怀。这一精神映射在《太平经》之辟谷术中,就是其作者宣称的辟谷是个人“年寿久久,至于遂存”之道,也是“富国存民”之方。《太平经》造作于东汉顺帝年间,当时统治集团日益腐朽,政治相当黑暗,豪强凌弱,时有凶年,民生凋敝。《太平经》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提出辟谷,一方面是曲折无奈地进行抗争,另一方面是有针对性的治国方略。应该说,《太平经》是抓住了“民以食为天”这一封建社会的关键问题的。

《太平经》的作者们基于养生和治国的双重目的,强调辟谷是“不穷之道”,以当代的眼光,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它呢?从大处着眼,当前我们国家政通人和,科技昌明,粮食充足,但倡导饮食节制以富国存民养众生,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就个人健康长寿而言,适当辟谷也有相当的益处。据现代医学研究,多食导致死亡率增高。多食使人体重增加,引起肥胖,肥胖的人易患冠心病、高血压等。统计数字表明,超过标准体重30—50%者,死亡率高出一倍。罗丝(Ross)的动物实验表明,摄取低热量的食物,自发性肿瘤和肾水球肾病的的发生率减少,寿命延长。布鲁地(Brody)指出低代谢的生命活动,减低了有丝分裂的频度,可使生命延长1/3。特别是老年人储存热量能力有限,如果摄取过量,将罹患高血脂、高血糖。由此观之,《太平经》提倡节制饮食,以补气血、调脏目府、治虚羸、轻身延年的药食代替高热量的通常食品,确实能改善体质,促进健康。

常见的辟谷方式

一、服气辟谷

主要观点

辟谷食气主要是采用绵长柔细的呼吸方法。这一方法来源于仿生吐纳,所以又叫做龟息。道家认为,乌龟之所以长寿,是因为它“食气”。气在人体内循环不止,不可或缺。气的运行包含着人体最深奥的秘密。古籍中说“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在辟谷之前首先练习“服气”,不仅能抵御断食带来的饥饿与虚弱,还能使人精力旺盛,益寿延年。

历史记载

《艺文类聚》载,三国时有名的气功家郄俭,“少时行猎,堕空冢中饥饿,见冢中先有大龟,数数回转,所向无常,张口吞 气,或俯或仰。俭亦素闻龟能导引,乃试随龟所为,遂不复饥。百余日,颇苦极。后人有偶窥冢中,见俭而出之。后竟能咽气断谷。”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产生 了许多辟谷流派,形成了繁复的食气方法,如尹真人服元气法,太威仪先生用气法、太无先生服气法、茅山先生服内气法、太清王老口传服气法、幻真先生服内元气 法以及灵宝功等,功种多样、方法有异,但其基本内核仍是柔缓细长的呼吸吐纳。

二、服药辟谷

主要观点

辟谷在食气的同时,还需进食杂食和药饵。关于所服之药,各家各流派也不尽相同,常用的杂食是芝麻、黑大豆、红枣、栗 子、胡桃肉、蜂蜜及酒类。至于药物就更多了,有地黄、黄精、何首乌、枸杞子、天门冬、麦门冬、菊花、茯苓、白术、松子、柏子、苡仁、山药、杏仁、白芍、菖 蒲、泽泻、石韦等。

还有一些辟谷人士只是提倡少食,在辟谷过程中仍进少量主食,这与节食其实并无二致。通观此类辟谷手法,其实质均是限制热量摄入。在修习中所服下的“药物”,有些是以脂肪为主,有些则以糖类为主,但其所含热量均远低于正常三餐。

历史记载

宋朝官府修编的《太平圣惠方》中有“神仙辟谷驻颜秘妙方”,由茯苓、栗子、芝麻、大枣组成,熬成膏服用,要求每日2 次,每次50克。《宋史·隐逸列传》载,陈抟曾隐居武当山,“服气辟谷历二十余年,但日饮酒数杯。”可见辟谷并不是绝食,不能套用现今通常说的不进任何食物、水的绝食概念来看待辟谷。

科学解释

科学研究发现,从低等生物真菌、果蝇到哺乳动物的小鼠和犬类,限制能量摄入均能起到延长生物寿命的作用,即“饥饿”的动物不但活得更久,并且活得更健康。科学家猜测,之所以如此,也许是低热量食物减轻了机体氧化应激的后果。分子生物学研究显示,与衰老密切相关的mTOR(哺乳动物雷帕霉素标靶受体)信号传导通路在食物的刺激下活化程度也更高。动物实验的研究结果很自然地会被推广到人类自身。从疾病预防的角度来说,节食有助于延年益寿。不过,节食同样需要在科学的指导下进行。如果只是长期进行所谓的“服药辟谷”,那么摄入的营养素难免失衡。科学的节食要兼顾各种营养的合理搭配,不可偏废。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教形成于东汉顺帝时,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道教文化的主旨是以老子的“道”来阐述宇宙的生成规律,以及教导人们如何效法天道而后与道合真。千百年来,道教均以这一主题发挥和完善了道的旨义和内涵。在这一过程中,涉及到多门学科诸如哲学、天文、地理、中医及养生学等。

茅山,中国道教的主流道派上清派的发源地,坐落于江苏省西南部,风景秀丽,幽静宜人,素来被誉为“天下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一福地”。这种称号不仅为她披上了层层神秘的光环,也为她引来了许多奇人异士。

她发扬的道教宗派称为“茅山宗”,其巨大的影响力及其所受到的帝王的钦崇也是其它道派所罕能企及的。历史上曾有四十五代宗师相继传承茅山道学文化,历代祖师也遗留有众多的道书古籍,为推动和完善道教教义做出了重要贡献。

上清派形成于东晋,鼎盛于隋唐,影响几乎纵贯整个道教史。早期上清派主要的活动中心主要以茅山活动中心,故上清派又称为“茅山宗”。隋唐时期,上清派的影响已经远播大江南北,《全唐文》云:“茅山为天下道学之所宗”。在宋朝其宗师受赐于朝廷;第23代宗师朱自英(976-1029)曾为真宗求嗣,赐“国师”号;第25代宗师刘混康(1037 -1108)也受宠于哲宗徽宗两朝。

上清派许多宗师出身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上清派自创教之日起,其代表人物或出生于士族大家,官宦高门,或为饱学之士,这样的领袖人物从一开始便赋予了上清派与众不同的贵族和人文气质,同时也开启了道教向上发展深化的路径。

南朝卓越的道教学者陶弘景,对以往流行于南朝的葛洪金丹道教,杨羲的上清经箓道教,以及陆修静的南天师道,进行了总结和改革,悉心编纂了专门记述着上清派早期的教义、方术,以及历史的《真诰》及《登真隐诀》《真灵位业图》等的两百余卷道经,在此弘扬上清经法。后又经他及众弟子数十年的苦心经营,教理和组织逐渐完备,后人因以茅山为祖庭,才逐渐发展演变成了以后的对后世道教发展有深远影响的茅山宗,亦是上清派以茅山为发展中心的别称。陶弘景及茅山宗,在道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道家的“专业”很多,有的为斋蘸,有的为符箓。符箓派以符水治病、祈福禳灾为职事,汉末以来,一直盛行不衰。作为道教三大符箓派之一的茅山宗,从南朝梁至北宋,一直为道教主流,南宋以后逐渐衰微。至元代,朝廷命张天师掌管“三山符箓”,即龙虎山、合皂山与茅山。从此凡符箓一派,都归入张天师一系,称为正一派。该派崇奉“元始天尊”为最高神,传承、修习《上清大洞真经》,同时兼习灵宝经和三皇经,以及天师道“经戒法箓”。修持方法以“思神、诵经”为主。

宋朝的符箓道教,继承以往正一、上清、灵宝三大教派,也出现了神霄、清微、净明等新教派,正一道自北宋真宗重见于世,24代天师张可大,25代天师都得到宋廷“先生”的赐号,张可大提举三山符箓,成为南方道教首领。第30代天师张继先,蒙徽宗多次召见和赏赐,他本人博学能文,以“本来真性”为成先之本,要教徒通过“休歇”来达到解脱,形成符箓派的道教哲学。

时至今日,上清正一教符箓派为数不多的传人之一,元符道人为茅山九霄万福宫主人,二十余年对道法勤求穷究,他的思想脱胎于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杂有儒家和佛教观点,传承了杨许所传的上清经箓,对阴阳,五行,风角,星算,山川,方物,医术,本草等无不通晓,特别精修于符箓。他对历算、地理、医药等都有一定研究,工草隶行书尤妙。

道人怀着一颗济世度人之心,为人们祈福迎祥,驱邪除恶,并帮助人们了解和认识道教教义,以更好地弘扬道教乐人之善、济人之急、解人之危、利物济人的道德观,净化人们的心灵,澄心静意,开通智慧,以至趋向真善美的境地。

全文如下:

帝君曰:人生在世,贵尽忠孝节义等事,方于人道无愧,可立于天地之间;若不尽忠孝节义等事,身虽在世,其心已死,是谓偷生。凡人心即神,神即心;无愧心,无愧神;若是欺心,便是欺神。故君子三畏四知,以慎其独。勿谓暗室可欺,屋漏可愧;一动一静,神明鉴察;十目十手,理所必至。况报应昭彰,不爽毫发。*为万恶首,孝为百行原。但有逆理于心有愧者,勿谓有利而行之;凡有合理于心无愧者,勿谓无利而不行。若负吾教,请试吾刀。

敬天地,礼神明;奉祖先,孝双亲;守王法,重师尊;爱兄弟,信朋友;睦宗族,和乡邻;别夫妇,教子孙。

时行方便,广积阴德;救难济急,恤孤怜贫;创修庙宇,印造经文;舍药施茶,戒杀放生;造桥修路,矜寡拔困;重粟惜福,排难解纷;捐赀成美,垂训教人;冤雠解释,斗秤公平;亲近有德,远避凶人;隐恶扬善,利物救民;回心向道,改过自新;满腔仁慈,恶念不存;一切善事,信心奉行;人虽不见,神已早闻 ;加福增寿,添子益孙;灾消病减,祸患不侵;人物咸宁,吉星照临。

若存恶心,不行善事;*人妻女,破人婚姻;坏人名节,妒人技能;谋人财产,唆人争讼;损人利己,肥家润身;恨天怨地,骂雨呵风;谤圣毁贤,灭像欺神;宰杀牛犬,秽溺字纸;恃势辱善,倚富压贫;离人骨肉,间人兄弟;不信正道,奸盗邪行;好尚奢诈,不重勤俭;轻弃五谷,不报有恩;瞒心昧己,大斗小秤;假立邪教,引诱愚人;诡说升天,敛物行*;明瞒暗骗,横言曲语;白日咒诅,背地谋害;不存天理,不顺人心;不信报应,引人作恶;不修片善,行诸恶事;官词口舌,水火盗贼;恶毒瘟疫,生败产蠢;杀身亡家,男盗女*;近报在身,远报子孙;神明鉴察,毫发不紊。

善恶两途,祸福攸分;行善福报,作恶祸临。

吾作斯语,愿人奉行;言虽浅近,大益身心;戏侮吾言,斩首分形;有能持颂,消凶聚庆;求子得子,求寿得寿;富贵功名,皆能有成;凡有所祈,如意而获;万祸雪消,千祥云集;诸如此福,惟善可致;吾本无私,惟佑善人;众善奉行,毋怠厥志。

注:本文中“吾”读作帝

注:雠 同 “仇” [chóu] ;

道教每种符咒干什么用的

  落幡咒  幡悬宝号普利无边诸神卫护天罪消愆  经完幡落云旆回天各遵法旨不得稽延  急急如  玉皇上帝律令  九星神咒  九曜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