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古代名医资料啊?急需啊!
古代名中医非常的多,所以保留和流传下来的名医资料也是非常非常多的,像张仲景、扁鹊、李时珍等非常知名中医资料,还有些非常经典但不太有名的中医古籍那也是非常多的
这些古中医资料多出自图中右下角处,可以说各古名医书籍都有,且不下于十多万本的中医古籍资料
古名医书籍目录:
《中医治验经验合辑(42册)》
《中《医经典白话精解丛书(7册)》
《中医金方系列(共6卷)》(高清版)》
《中药成方制剂(全20册)》
《中国医著系列丛书(全6册)》
《中国医学大成-曹炳章(50册)》
《中国医术名家精华丛书(全4卷)》(扫描版)》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丛书(6册)》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33册)》
《中国名医验方汇编(9册)》
《中国《古今医案类编(15册)》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全112册)》
《张氏医通(1-4卷)》
《增广《医方口诀集(上中下卷)》
《增补万病回春(8卷)》
《增补古方药品考(1-5卷)》
《远西医方名物考(45卷)》
《医余(上中下卷)》
《医学至要抄(上下卷)》
《医书六种(12卷)》
《医林蒙求(上中下三卷)》
《医经溯洄集和语钞(1-10卷)》
《医经六书(全3册)》
《医经解惑论(上中下卷)》
《医家医案汇总(99册)》
《医籍考(1-80卷)》
《医方启蒙(一二卷)》
《医方类聚(全11册)》
《医方考绳愆(1-7卷)》
《医方精要系列丛书(全10册)》(高清版)》
《医方纪原(上中下卷)》
《医方集解(1-6卷)》
《医方大成论和语抄(8卷)》
《医方大成论钞(1-5卷)》
《医范提纲(3卷)》
《医断(2卷本)》
《医道二千年眼目编(1-13卷)》
《医便(3卷)》
《一本堂行余医言(1-22卷)》
《疡科秘录(10卷)》
《眼科锦囊(6卷)》
《颜德馨临床医学丛书(全8册)》
《薛氏四十二种(1-29卷)》
《续易简方论后集(1-5卷)》
《续易简方论(1-4卷)》
《续眼科锦囊(上下卷)》
《小青囊(10卷)》
《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70册)》
《现代临床医学进展丛书
《西医方选(2卷)》
《五方医话合集(5册)》
《瘟疫方论(上下卷)》
《温病学专著(6册)》
《外科新书(2卷)》
《外科精义(2卷)》
《唐王焘先生外台秘要方(40卷)》
《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20册)》
《泰西《外科全功(3卷)》
《泰西热病论(6卷)》
《上池秘录(5卷)》
《删补众方规矩(1-4卷)》
《删补药方(4卷)》
《痧胀玉衡书(1-5卷)》
《三部六病医学流派丛书(全5册)》
《日用食鉴(上中下卷)》
《青囊琐探(上下卷)》
《七新药(上中下卷)》
《普救类方(10卷 )
《朋百氏药论(一二卷)》
《女科筌蹄(2卷)》
《内科秘录(14卷)》
《内科视频59个859G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全30册)》
《名中医医案医论(15册)》
《名医遗珍系列丛书(4册)》
《名老《中《医方药心得丛书(5册)》
《名家方选(一二三卷)》
《民国名医著作精华丛书(21册)》
《秘传大人小儿卫生论(2卷)》
《霉疠新书(2卷)》
《霉疮约言(一二卷)》
《麻疹辑要方(2卷)》
《疗治茶谈(10卷)》
《经验医疗手引草(1-7卷)》
《经方名师 经方临床运用(2册)》
《近代《中医珍本集(12册)》
《解体发蒙(5卷)》
《脚气钩要(一二卷)》
《蕉窗方意解(2卷)》
《家方秘笈仙鼎方(上中下卷)》
《济生三方(上中下卷)》
《集验良方(1-6卷)》
《急救选方(2卷)》
《活幼心法附说(上下卷)》
《活人心法(2卷)》
《黄钟录(上下卷)》
《华氏日用新方(上中下卷)》
《护痘锦囊(上下卷)》
《湖湘名医典籍精华(8册)》
《胡希恕电子书全集(39册)》
《红杏秘录(上下卷)
《和兰医事问答(2卷)》
《和兰医话(上下卷)》
《国医大师验案良方合辑(7册)》
《国医大师临床经验实录丛书(全12册)》
《广惠济急方(上中下卷)》
《观聚方要补(2卷)》
《古书医言(1-4卷)》
《古今名医临证金鉴(30册)》
《古今名医类案(1-12卷)》
《古方翼(1-5卷)》
《古方条理(上下卷)》
《古方便览(2卷)》
《跟《中医大师学临床系列丛书(7册)》
《葛氏方(上中下卷)》
《格致余论谚解(1-7卷)》
《格致余论疏钞(8卷)》
《妇人良方(8卷)》
《方舆輗(17卷)》
《方技杂志(3卷)》
《多疾汇笺(上中下卷)》
《顿医抄(1-21卷)》
《断毒论(上下卷)》
《痘学真传(4卷)》
《痘科键私衡(6卷)》
《痘科键删正补注(1-6卷)》
《东垣十书(1-20卷)》
《订正东医宝鉴(25卷)》
《第五版《中医院校教材(26册)》
《当代中医世家经验辑要(10册)》
《当代中医皮肤科临床家丛书(13册)》
《当代名医临证精华(8册)》
《当代名医典型医案集(8册)》
《达生图说(3卷)》
《达生录(1-2卷)》
《丛桂亭医事小言(1—7卷)》
《疮症备考方(1-3卷)》
《赤水玄珠(1-51卷)》
《巢氏诸病源候论(1-10卷)》
《常见病中西医最新诊疗丛书(25册)》
《产育全书(5卷)》
《产论翼(一二卷)》
《产科指南(一二卷)》
《产科新论(3卷)》
《产科探颔图诀(2卷)》
《产科发蒙(4卷)》
《产宝(上下卷)》
《病因精义(8卷)》
《病因精义(10卷)》
《病名汇解(1-7卷)》
《病家须知(又名病家意得草)》(1-8卷)》
《病家须知(4卷)》
《辨证录(1-14卷)》
《辨医断(上下卷)》
《辨惑论(一二卷)》
《碥石集(十五位名《中《医经验传薪)》(8册)》
《本草《医方合编(1-6卷)》
《备急八药新论(1-3卷)》
《贝原先生《养生论》(1-5卷)》
《保婴须知(上下卷)》
《保婴全书(1-20卷)》
《保赤全书(上下卷)》
一、总则
(1) 来稿原则采用通过E-mail方式投稿,也可以直接通过网上投稿在线投稿 ,特殊情况用A4纸打印(并附软盘)邮寄,如为手写稿,应保证字迹工整、图表清晰。每篇稿件(包括图表)以不超过5000字为宜。
(2) 投稿应注明作者详细****:工作单位、地址、邮编、有效联系电话、E-mail等。
(3) 本刊审稿周期为5个工作日,在此期间请勿一稿多投。稿件一经发表即付稿酬,作者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次性给付,并赠送样刊。来稿请自留底稿,稿件未被录用,本刊恕不退稿。
(4) 各种基金资助项目论文,请注明项目名称及项目编号,并提供资金项目的证明复印件或扫描件。
(5) 本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数字化期刊群,如作者不同意编入该数据库,请勿向本刊投稿。
(6) 本刊对所录用稿件有进行编辑处理及摘要发表的权利,作者如不同意请事先声明。
(7) 本刊作为交流学术、传播经验的园地,严禁抄袭、剽窃等行为,作品文责自负。
二、稿件要求
述评、专题笔谈、专家论坛栏目稿件为约稿,其他栏目为自由投稿。论文优先发表的条件:(1)受省部级以上自然科学或医药卫生基金资助的论文;(2)重点攻关项目的论文;(3)报道的内容属国内外领先水平的论文;(4)有重要指导意义或发表后具有广泛引用价值的论文。
1 撰稿要求
11 一般要求:具有科学性、实用性。论点明确、资料可靠、数据准确,文字通顺简练。论著类论文要求有结构式中英文摘要、关键词、前言、资料与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等栏目,且篇幅不超过6 000字;综述不超过6 500字;短篇报道不超过2 000字;病例报告不超过1 500字;其它栏目论文不超过3 500字。
12 图表要求:图表应少而精,能用文字说明的,不用图表。图表应有自明性。图宽控制在6cm×5 cm(双栏)或14cm×5 cm(单栏)以内。每幅图表单占一页,集中附于文后,分别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连续编码。每幅图表应分别附有图题、表题,图题、表题尽量不超过2行。说明性的资料应放于图表下文注释中,并在注释中标明图表中使用的非公知公用的缩写。图表的标题及文字说明均用中文。表用三横线表,表内同一项目(指标)数据要求小数点后位数一致。
13 统计学符号:按国家标准GB 3358-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有关规定书写,全部用斜体,大小写应写清楚。常用的符号:(1)算术平均数用x(__)(英小斜);(2)标准差用s (英小斜);(3)标准误用sx(__) (英小斜);(4) t检验用t (英小斜);(5)方差检验用F (英大斜);(6)卡方检验用 2 (希小斜);(7) u检验用u (英小斜);(8)相关系数用r (英小斜);(9)自由度用υ (希小斜);(10)概率用P (英大斜);(11)样本数用 n (英小斜),应列出统计量如t值、 2值、F值等。
14 医学名词:以1989年及其以后由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名词》和相关学科的名词为准,暂未公布的仍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英汉医学词汇》为准。中文药物名称应使用1995年版药典(法定药物)或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辑的《药名词汇》(非法定药物)中的名称,英文药物名称应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不用商品名。解剖学的定名原则为部位、器官定语在前,形态、性质定语次之,动作定语紧靠主格名词如:胆总管(总胆管)(括号内为不宜用名词,下同),肛提肌(提肛肌)。废弃以人名命名的解剖学名词如:心肌传导(浦倾野)纤维,胆道口(乏特)壶腹,胆道口(俄狄)括约肌。“和/或”为外文书刊的and/or译释,不符合汉语习惯,应改为“和(或)”。
15 缩略语:英文缩写在文内首次出现时,应先写出中文全称,圆括号内标明英文全称及英文缩写,两者间用逗号隔开,英文全称各单词均小写,缩写除有特殊约定外,均用大写字母,缩略语不得移行,外文期刊刊名采用缩写形式,缩写请参照Medline数据库。
16 计量单位:采用国际单位制并遵照国家有关量和单位的标准(GB 3100-93,GB 3102-93)。单位相同的参数范围,只需写出后一个参数的单位,如36~42°。百分数的范围,前一个参数的百分号不能省略,应写成53%~78%。参数与其偏差的单位相同时,统一将数字写在括号内,单位写在括号外,如(101±15)g,(405±15)岁;表示带中心值的百分数偏差时,应写成(27±2)%。长5 cm,宽3 cm,高2 cm,应为5 cm×3 cm×2 cm。本刊约定,表示段时间时采用单位符号。时间单位符号均采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符号:h(小时)、min(分)、s(秒)、d(天)、“年”、“月”、“周”为非法定计量单位,仍用汉字表示。“每天”仍用“每天”,而不用“每d”;“第2天”仍用“第2天”,不用“第2 d”。
17 数字用法:遵照GB/T 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作为汉语词素者用汉字表示如四氧化碳、二氧化碳、三氧化二铝、十二指肠溃疡。对含有月、日等表示事件、节日和其他意义的词组,表示概数和约数,均用汉字表示,如九·五攻关课题,五六岁,三五天。统计学、序数词和编号中的数字,包括引文标注中版次、卷次、页码(除古籍应与其版本一致外)均用阿拉伯数字。世纪、年代用阿拉伯数字。百分数的有效位数根据分母决定,分母≤100,百分数到个位,分母101~1 000,百分数到小数点后1位,余类推。小数点前后的阿拉伯数字,每3位间空1/4汉字符距离,且不能转行。
18 标点符号:遵照GB/T 15834-1995《标点符号用法》的要求。
19 外文字符:注意大小与正斜体及上下角标。正体的使用范围:(1)计量单位和SI (国际单位制)词头的符号;(2)化学元素符号、阿拉伯数字、罗马数字;(3)粒子和射线符号;(4)仪器、元件、样品等的型号;(5)量纲的符号,如T (时间的量纲);(6)外文的缩写字、缩写符号等等。斜体适用的范围:(1)量的符号,如吸收剂量D,照射量X,变量x,y,z均为斜体;(2)生物学中属以下的拉丁文学名;(3)化学中的旋光性、分子构型、构象、取代基的位置符号,如l- (左旋的)等。
2 论文格式
21 题名:要求准确,精练,易读,用词规范,一般不超过20个字。尽量不用副题名,不宜用阿拉伯数字开头,不用代号和商品名。如为基金资助项目,直接在第1页左栏底脚注处标注说明,格式为:本课题获×××基金资助(基金编号×××)。请在投稿时附基金证书复印件。
22 作者:论文作者署名不宜太多,主要限于参加研究工作并能解答文章有关问题,能对论文内容负责,并最终同意该文发表者。仅参与获得基金或收集资料者不能列为作者,仅对科研设计进行一般管理者不宜列为作者,可同其他对该研究有贡献者一并列入志谢部分(志谢内容排于参考文献前)。如有外籍作者,应征求本人同意并附证明信。作者姓名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编排过程中不应再作改动。论著类论文署名作者不超过9名,其它栏目不超过5名。
23 作者单位:用全称,以单位介绍信公章上的单位名称为准,在第1页左底栏脚注处标于“基金资助项目”之下,格式为:邮政编码 省市名,第1作者单位全称(作者名1,作者名2,……);不同单位作者同时提供上述资料,格式同前。部队医院中的数字一律用阿拉伯数字。第一作者若有电子信箱,请附上E-mail地址及联系电话。
24 摘要:论著类论文一定要附摘要。采用结构式摘要,应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要素。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不分段,非公知公认的符号或缩写第一次出现时应写全称。不宜用图表、公式、参考文献和序号。摘要全文不超过400字。
25 关键词:论著类论文需附3~8个关键词,尽量使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医学主题词表(MeSH)和《汉语主题词表》内所列的规范性词(称叙词或主题词),主要的自由词和未被MeSH词表收录的新学科、新技术中的重要术语,可作关键词标出。
26 引言:简单交代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及选题设想,注意点明研究起始时间。引言部分不加标题及序号。
27 正文:一般应包括资料与方法、结果、讨论三个部分,各部分分级序号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如:“1”,“2”,“21”,“211”等,1-3级序号均应设有标题。分级超过3级后用圆括号如:“(1)”,“(2)”表示,并采用连排。
271 资料(材料或对象)与方法:研究对象应清楚交代选择标准(诊断、分型、分期标准,时间范围)、一般资料及主要临床特征、分组情况(分组原则、对照选择、各组资料等)、实验材料(动物种系、雌雄、体重、标本采集途径);研究材料应描述仪器设备(规模型号、性能、厂家)和药物试剂(批号、剂型、剂量、厂家)。方法应描述研究程序(治疗方法、操作步骤、注意事项)、观察项目(观察方法、评价指标、疗效标准、正常值设置)及统计处理(资料收集整理、统计方法、评判标准)。对已发表且众人熟知的方法不用描述;对已发表但尚未为人们所熟悉的方法,要提供简要的描述和文献依据;对新的或有实质性改进的方法要详细介绍。
272 结果:叙述要真实、准确、具体。应包括实验观察结果、疗效、随访结果、统计分析结果。
273 讨论:讨论内容包括对结果进行阐述、适当的文献比较、合理的结论推导以及恰到好处的评价说明,应紧密结合研究结果进行分析讨论,避免面面俱到、无实质性内容的讨论或将结果重复作为讨论内容。
28 参考文献:论文中引用他人的资料均应提供出处,提供的参考文献应为作者亲自阅读过的,不提倡间接引用,以最近3~5年内文献为主,论著类论文不超过10条,综述不超过20条,务必注意准确性和完整性。本刊对参考文献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依其在文内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标出。著录格式:
[期刊][序号] 作者(写出前3名,第3名以后用“,等”) 题名 [文献类型] 刊名, 年份, 卷号(期号):起页-讫页
如:[1] 叶永峰,朱凌峰,吴卫真,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在微淋巴管研究中的应用 [J]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15-16
[2] Pontrelli P, Ursi M, Ranieri E, et al CD40L proinflammatory and profibrotic effects on proximal tubular epithelial cells: role of NF-kappaB and lyn [J] J Am Soc Nephrol,2006,17 (3):627-632
[编著][序号] 作者书名:其他题名信息 [文献类型] 版次 出版地: 出版社, 年份: 起页-讫页
如:[1] 戴自英, 实用内科学 [M] 9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 1108-1109
[2] Teplick J G, Haskin M E Surgical radiology [M] Philadelphia: WB Saunders,1981:2194-2261
[3] 章仁安 前列腺癌 [M]∥汤钊猷 现代肿瘤学 上海: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6: 911-923
[4] Hiorth N, Fregert S Contact dermatitis [M]∥Rook A, Wilkinson D S, Ebling FG Textbook of dermatology 3rd ed Oxford: 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1997:363-440
3 权利与责任
31 版权约定:一经投稿本刊,意味着出版权转让给本刊编辑部,投稿1个月后未接到本刊录用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但原稿不退。一经刊用,则自动承认论文专有使用权为本刊,对本刊以电子期刊、光盘版等其他方式发表该文无异议。未经本刊同意,该文的任何部分不得转载他处。
32 文责:论文的著作权除《著作权法》另有规定外,属于作者,文责由作者自负。
33 编辑修改:本刊对来稿有文字修改、删节权。
中医文献学与中医古典文献学的区别是: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研究内容包括:文献的特点、功能、类型、生产和分布、发展规律、文献整理方法及文献与文献学发展历史等。古典文献学就是发现古代文献的产生、分布、交流和利用的规律,并总结对古代文献进行分析、整理、研究工作的规律与方法的学科,分而析之,中国古典文献学大致包括以下分支,即:古典文献形态学、古籍版本学、古籍校勘学、古籍目录学。
对于中医初学者,自学中医的话我大致次序是中国医学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现在的教材虽然质量不高,经常被人诟病,但至少观点比较综合,不偏激(中医流派很多,各执其说,各有所偏。如果单从某一派开始学,比如起手就学现在流行的火神派,容易走偏)。但教材本身不必读得太钻进去,不必在这阶段花太长时间。有些东西暂时看不懂没关系,不必深究,后面进入从伤寒开始的下一阶段学习后,很多东西自然而然会开始懂。
我回答中的这些中医书籍在图中右下角处都有,基本上包括了中医各大类的书籍大概有五六万册且都是电子版的
有些书太浅,如《人体使用手册》、《求医不如求己》之类,而且这些书我也翻过,很多观点有些偏颇,不是很推荐。
有些书又太深,比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四圣心源》之类,全是文言,很多内容还很难从字面意思理解,
个人推荐的书目如下:先看看《名老中医之路》,这是很多中医大家对于他们学习历程的总结,每个人的建议都不尽相同,但是,他们的经历又有着许多共同点,
接下来看看印会河教授主编的五版《中医基础理论》,算是能对中医有个整体的框架。之后看一看《临证脉学十六讲》,《频湖脉学》,《中医诊断学》以及舌诊类图谱,对中医诊断方法有个系统了解。
再接下来就可以大致涉猎一下经典了,比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之类,但是,直接看还是会很难,同时,这个阶段应该开始同时学习中药学和方剂学了,不一定要用大学教材,人卫的名师名家讲稿系列丛书,或是一些中医古籍,比如《长沙药解》之类的,也可以用。 需要特别特别强调的是,这个阶段尤其不能犯懒!!! 该背的必须背!! 没有捷径可走!! 没有折扣可打!! 中药功效记不住,方剂组成记不牢,伤寒条文不会背,这医还是趁早别学了!!!
最后就是临床学科了,包括但不限于 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等等等等。同样,不一定要用教材,很多古籍同样很好。这个阶段可以看的书太多了,随便举几个栗子:《傅青主女科》《小儿药证直诀》《医学衷中参西录》《景岳全书》《医宗金鉴》《脾胃论》,同时还有大量的临床经验总结,验方荟萃之类的著作,比如《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赵绍琴临证400法》之类的,这要是想写全了,写几百本出来都易如反掌。但要是想全看一遍,就显然比较困难了。所以这个阶段就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性的涉猎吧。
推荐的这些中医书籍注意看一下图上中医书籍的右下角,此所有中医书籍在其内都有电子版
后期可以看看这些中医书籍,在你时间充足或者有深厚兴趣的情况下可以深入研究和学习这些中医书籍
中医书籍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材及原植物彩色图鉴(全2册)
中华传世医典(全12册)
中华养生百科(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中华医书集成
中华医学百科大辞海
四季养生药膳(三采文化)
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
国医大师临床经验实录丛书(全12册)
国医大师学术经验研读录(全2辑)
国医大师验案良方(共七册)
国医英才系列丛书(全3卷)
圣济总录(上、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版)
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黄帝内经灵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中医方剂大辞典(十一卷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中医歌诀白话解系列
中医精华丛书(全九卷)(高清版)
中医经典临证发微(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中医经典注评丛书
中华国粹书系丛书(全10卷)
中华本草完美修改版
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文汇出版社1989 胡熙明主编)
中国中医药学术语集成
中国中药材真伪鉴别图典(全4册)
中国中药资源丛书系列(全6册)
中国医学大成丛书(全套10卷)
云南天然药物图鉴(全5卷)
传统中医药精华读本(共六册)
伤寒类书籍
伤寒论注十人书丛书(全10册)
住院医师手册(合集,共12本)
保健美容按摩彩色图谱(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傅山医学临证运用丛书(全3册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儿童心理学手册(全四卷)
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共二十二册)
全国著名老中医临床经验丛书(全22册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
全国著名老中医临床经验丛书(全22册)(扫描版)
全民献方献药运动验方
内经类书籍
医学人生丛书:走近中医大家(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医学入门(上、下)
医学图谱、图解(一)(共十册)
医学图谱、图解(二)(共十册)
医学衷中参西录丛书
医家金鉴
医方类聚(全十一册)
医方精要系列丛书(全10册)(高清版)
医林荟萃(浙江省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选编)
中国医学大成续集
中国医学大成(简体横排版)
中国医学大成(繁体竖排版)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全七卷)(扫描版)
中国医术名家精华丛书(全4卷)(扫描版)
中国医著系列丛书(全6册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中国古今医案类编(全十五部)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全套六集)北京出版社1990版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丛书(全六集)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版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全33册)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全112册)
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名家学术经验集(全26册)
中医大辞典(全七卷)(扫描版)
中医学解难
中医学资料
中医实用技术丛书(全10卷 高清版)
中医师承十元丛书(全5册)
中医师承大学堂丛书 张锡纯医学师承学堂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
名家临证医著重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名家献秘:老中医养生药膳(广东旅游出版社)
名师与高徒(共四卷)(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名师经方讲录(全2辑)名老中医之路(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名老中医方药心得丛书(共5册)
吕志杰著作(河北中医学院)
吴中医集(全4集)
吴熙妇科溯洄(全三集)
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
中医经典白话精解丛书(全七册)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
中医药精华读本(共六册)
中医证候学(上、中、下册)
中医证候学(上、中、下)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
中医金方系列(共6卷)(高清版)
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共三十八册)
中医验案点评与误案分析丛书
中国药典(2010版)(全3部)
中国药学大辞典(陈存仁)
中国藏药(全3卷)
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栏目组系列图书
中草药现代研究(全三卷)
中药成方制剂(全20册)
中药类书籍
中西医结合专科病诊疗大系丛书(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临床经典中医读本(共三十八册)
临床辨病专方治疗丛书(人民卫生出版社)
二续名医类案(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医经六书(全3册)
千家妙方(上、下册)(扫描版)
历代本草精华丛书
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全二十二部三十册)
名中医医案医论(共15册)
名医临证金鉴(全二十二部三十册)
名医名方录(全4册)
名医类案(正续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
名医遗珍系列丛书(全四册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
名家临证医著重刊
姜附剂临证经验谈(全2集)
实用偏方秘方经典
巧记、熟练、妙用中医丛书(全4册)(高清版)
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
常见疑难病中医经验丛书
常见病中西医最新诊疗丛书(共25册)
平衡针灸(王文远)
张山雷医集
张锡纯医学师承学堂
当代中医世家系列(共十册)
当代名医临证精华
当代名医典型医案集(全八册)
当代妙方(人民军医出版社)
当代药用植物典
当归草堂医学丛书(全10卷 善本扫描版)
御纂医宗金鉴
御纂医宗金鉴(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版))
本文2023-08-05 03:13:2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7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