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杭州城的古代地图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6浏览:1收藏

谁有杭州城的古代地图,第1张

《杭州古旧地图集》收录现杭州行政区划内自南宋至解放初期的疆境政区图、城区街道图、水道盐务图、西湖山水图等古旧地图222幅,书中收录的地图接近原图大小,很大一部分地图是首次公之于众。 杭州古旧地图展共展出古旧地图190多幅,其中选自古籍的100多幅古图进行复制整理后展出,其他单幅地图多为原件展出

杭州图书馆,杭州档案馆都有。

杭州在古代的时候杭州是吴越国和南宋的都城。

杭州地处中国华东地区、钱塘江下游、东南沿海、浙江北部、京杭大运河南端,是环杭州湾大湾区核心城市、沪嘉杭G60科创走廊中心城市 、国际重要的电子商务中心。杭州人文古迹众多,西湖及其周边有大量的自然及人文景观遗迹,具代表性的有西湖文化、良渚文化、丝绸文化、茶文化,以及流传下来的许多故事传说。

历史沿革

杭州乌龟洞遗址古人类化石的发现证实五万年前就有古人类在杭州这片土地上生活, [12]  萧山跨湖桥遗址的发掘证实了早在8000年前就有现代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距今5000年前的余杭良渚文化被誉为“文明的曙光”。杭州夏商周属“扬州之域”。

传说在夏禹治水时,全国分为九州,长江以南的广阔地域均泛称扬州。公元前21世纪,夏禹南巡,大会诸侯于会稽(今绍兴),曾乘舟航行经过这里,并舍其杭(“杭”是方舟)于此,故名“余杭”。

一说,禹至此造舟以渡,越人称此地为“禹杭”,其后,口语相传,讹“禹”为“余”,乃名“余杭”。春秋时,吴国、越国两国争霸,杭州先属越国,后属吴国,越灭吴后,复属越。战国时,楚国灭越国,杭州又归入楚。

这里是PaPa拍世界的旅行浪迹馆。

说起杭州,大家都并不陌生,在人们印象中是和天堂相媲美的地方,一直以来都是一座热门的 旅游 城市,杭州的西湖,大运河等等 历史 丰厚的地方都是人们非常喜爱的 旅游 景点。杭州有很多充满 历史 文化的地方,非常值得现在的人们去了解,比如杭州一条 历史 文化古街,很有生活气息。

小河直街位于杭州市拱墅区,是一个非常有杭州味道的古老街区,虽然来的旅客不是很多,但是来过的人们都永远不会忘记这里的风情。这里有一条小河,从南宋时期开始它就是非常著名的集散地了,在清朝的时候,由于商人不断的来往,这里也非常的发达。

因为经过了上千年的 历史 ,这里的建筑或多或少都有被重新修整过,但是还是保留着原本的味道的,走在街道上,我们还是能够非常强烈的感受到这里的民俗以及民风,生活气息浓厚。小河直街是比较老的城区了,所以大多数年轻人都出去工作,留在这里的多是一些老人。

小河直街非常的安静和谐,街道上还保留了以前的一些店铺,是非常难得的至今还能保存的一些建筑。这里的街道有着独特的设计模式,并且这里非常真实地体现了清朝和民国时期杭州人们的生活。许多茶楼酒家等等也按照原本的风貌还原,这样一来,不仅保留了以前独有的文化风格,又融入了现代人的审美。

这里是一条 历史 非常悠久的文艺街道,吸引很多文艺青年打卡,店铺也非常零散的营业着,虽然很多店铺都还没有开门,但是仅仅是走过这些店铺,我们都能感受到了这里的宁静是非常令人向往的。这里与城市的现代化建筑不同,这里每一个地方都充满着古朴的气息。

发现大千世界的美和有趣的事。

中国古代可以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人民的生活都有各自的特色,主要体现为:

1、原始社会时期的人民生活:

(1)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原始人类是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到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原始社会结束。总体来说原始社会人民社会比较艰苦,共同劳动,共同享受劳动果实。

(2)原始社会早期称为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为主。人民生产力低下。主要靠打猎和采集野果为生,人民生活得非常艰苦;

(3)原始社会后期是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为主,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原始农耕开始出现。因此这一时期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开始出现定居生活。除打猎、采集野果外,还有农耕。农耕中最为著名的是水稻和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2、奴隶社会时期的人民生活:

(1)普遍的观点是: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开始到战国时期是我国的奴隶社会。奴隶社会相对于原始社会来说比较繁荣;

(2)奴隶社会奴隶主生活无忧无虑,奴隶却过着悲惨的生活。奴隶没有人身自由,生命没有保障,奴隶可以被随意买卖。奴隶大进行的规模集体劳动;

(3)我国奴隶社会的突出特点是高度文明的青铜器,夏商西周被合称为“灿烂的青铜文明”,这一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

3、封建社会时期人民的生活:

(1)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我国从此进入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在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其人民生活特点最为鲜明;

(2)封建社会大致可以分为地主和农民两群人。地主靠出租土地收取地租为生,农民靠租用地主的土地生产,交往地租后可以得到一定的生活来源。因此地主生活无忧无虑,农民生活较为困苦;

(3)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主要是小农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4)封建社会有部分人从事商业、手工业,但是很多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因此商人、手工业者在地位上不如农民。

(5)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因此封建社会人民以儒家思想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有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规定。

《元史》记载,元祐五年(1090)苏东坡任杭州刺史时,曾疏浚西湖,并利用挖出的淤泥葑草堆筑起一条南北走向的堤岸。

苏东坡主持修筑的堤岸,大约是日后南起南屏山麓、北至栖霞岭下这一条堤岸的雏形。虽说是雏形,但是,构成这一条堤岸最著名的六条桥,即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都已经有了。据说,这些名字都出自苏东坡的锦心绣口。苏东坡本人的诗歌中,有关于修筑这条堤岸的清楚记载:“我来钱塘拓湖绿,大堤士女争昌丰。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

南宋开始,苏东坡主持修建的这一条堤岸,已经成为西湖十景之首,名曰“苏堤春晓”。不过,可以肯定,今天游人所见的苏堤,早已不复苏东坡修筑的原样,一定经过了无数次的增补修葺,植树造林。比如,在里西湖修筑了“杨公堤”的明代弘治年间杭州知州杨孟瑛,就曾经将部分疏浚西湖的淤泥用于补益“苏堤”。也就是说,今日“苏堤”之美,并非成就于苏东坡一人之手。

后人为怀念苏东坡浚湖筑堤的政绩,就将这条南北长堤称为苏堤。春日之晨,六桥烟柳笼纱,几声莺啼,报道苏堤春早,有民谣唱道:“西湖景致六吊桥,一株杨柳一株桃。”“西湖十景”中的苏堤春晓就此而得名。

扩展资料:

2010年6月9日,根据申遗专家的意见,“西湖十景”之首“苏堤春晓”的本体——苏堤,将实施3处花坛的整治,这三处花坛由于与苏堤整体“桃红柳绿”的意境不符,被列为苏堤整治的重点内容,将在一个月的时间内被拆除。施工时间将从6月20日开始。

2011年6月25日电 接近北京时间6月25日凌晨零点,正在巴黎召开的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将“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功申遗的西湖,也是中国第41处“世界遗产”。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参考资料:

——苏堤

杭州古称有:“余杭”、“临安”、“钱塘”、“武林”。现名“杭州”始见于隋朝,取余杭县之“杭”字,改该县所在的钱唐郡为杭州,此名辗转沿用至今。

据《郡国志》等古籍记载,“杭”之得名则相传当年大禹在此处停靠过船泊,故其地称“禹航”,谐音为“余杭”;清代学者李慈铭则以为“禹航”乃是后人附会,“余”字与“无锡”之“无”、“勾吴”之“勾”一样,实为古吴越语中的发语词,江浙地名中常见。又有云“杭”意即渡口,而杭州乃沟通浙东西之交通之所在。

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山西太原人,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晚年号香山居士。贞元年间进士,初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朝廷缉拿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洲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与元稹齐名,世称“元白”。其诗语言浅显、通俗易懂,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白居易所处的中唐是一个多难的时代,他从十多岁开始,即因战乱而离家四处漂泊,对民间疾苦多有见闻及经历。当时内有宦官专权,横行无忌,外有藩镇割据,战争频繁。百姓流离失所、怨声载道。白居易入仕后多次进谏,力陈时弊,却不为朝廷所用。

唐宪宗元和初年,宪宗宠信宦官吐突承璀,任命他为左神策军护军中尉,接着又派他兼任“诸军行营招讨处置使”(各路军元帅),宦官一时权势熏天,把持朝政,打击正直的官员,纵容部下酷虐百姓,疯狂敛财,将本来由朝廷官吏担任的“宫市”(皇宫所需物品采买),“采造”(专管采伐、建筑的官职)等采购权也夺了过去,经常聚集几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分文不给,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替皇家办事,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

唐宪宗元和初期,白居易、元稹、李绅、张籍、王建等大量创作反映民间疾苦社会现实的乐府诗,后人称之为“新乐府运动”。

《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诗人以自己亲眼目睹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统治者掠夺百姓,不顾百姓死活的罪行,并给予当时统治者的罪行有力的批判。

《卖炭翁》—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白居易除了大量目睹百姓中如卖炭翁一样的悲惨遭遇,还在《宿紫阁山北村》诗中讲诉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经历。

《宿紫阁山北村》

晨游紫阁峰,暮宿山下村。

村老见余喜,为余开一尊。

举杯未及饮,暴卒来入门。

紫衣挟刀斧,草草十余人。

夺我席上酒,掣我盘中飨。

主人退后立,敛手反如宾。

中庭有奇树,种来三十春。

主人惜不得,持斧断其根。

口称采造家,身属神策军。

“主人慎勿语,中尉正承恩!”

唐宪宗元和四年,白居易在朝为左拾遗,因为听说终南山紫阁峰景色秀丽,于是决定游览一番,他从清晨一路欣赏紫阁峰的风景直至山顶,当他悠闲自得地往回走,直到日暮才到山下村庄投宿,村中一位老人很高兴的接待了他,还为他摆下了宴席。

当大家举起酒杯,还未来得及喝,忽然闯进十几个手持刀斧的紫衣人,这些人不由分说,就将白居易面前的酒和盘中的肉夺走了。

接待白居易的老人本来是主人,此时面对这些紫衣人却吓得不住后退,背着双手唯唯诺诺反到像外来的宾客。

主人家的庭院中有一棵种了三十多年的大树,主人一直很爱惜它,现在看着大树被紫衣人用刀斧连根砍断,却无能为力。

白居易亮明身份上前理论,却被紫衣人呵斥,言称是为皇家采造,自己隶属神策军,白居易即使是左拾遗也管不了他们。白居易听到紫衣人的身份,只好劝主人少说话,不要得罪他们,这些人倚仗皇帝的恩宠,权倾朝野,为非作歹,自己也无可奈何。

白居易通过大量的见闻和亲身经历,对百姓生活贫苦,负担沉重,广受统治者盘剥有深刻的体验。他的《新乐府》组诗正是在这一社会现实中创作出来的。如《卖炭翁》《杜陵叟》《宿紫阁山北村》等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百姓凄苦无依的社会现实,揭露了当时统治者残暴无情的罪行。

杭州与苏东坡,两个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起的词,尤其是如果说到杭州,苏东坡是不得不提的。在杭州,有苏东坡纪念馆、东坡路、苏堤,还有几乎每家菜馆都会做的东坡肉。杭州人看来对苏东坡是真爱。

不奇怪,苏轼与杭州也是很有缘,曾经两次被调往杭州任职,一次通判一次知州,干的都是管辖治理的实事,加上这么一个大文豪入驻,吸引了多少作家文人前来荟聚,这个城市的文化氛围一下子热闹了起来,苏轼本身又是那种豪爽大方自带路人缘的类型,别说杭州了,去哪里可能都是偶像般的待遇吧。

苏轼第一次来到杭州上任,是在熙宁四年(1071年),那年他36岁。从朝中被派往杭州的苏轼其实内心是郁闷的。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陷入了斗争漩涡,无奈申请外任,避开是非。一路上还是忍不住会担心自己的未来前途,不知一身的政治抱负还能不能实现。

心情不大好的苏轼在那年冬天到达杭州。这个当时的繁华大都会,风景秀丽,商业发达,游人如织,笙歌阵阵。神宗对苏轼还是不错的,派往这个热闹富庶之地,也算是个美差了。

这次在杭州一任就是三年。除了日常公差,苏轼的业余生活也是相当的丰富。游遍全城自然不在话下,逢年过节各种文娱活动不能错过,同僚游宴是少不了的,当然也有属于自己独处的时间。到底都是什么呢,让苏轼对杭州念念不忘,即使多年以后在别处,也还会借诗怀念。

拜访名僧古刹

苏轼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十分浓厚的家庭,母亲程夫人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在家里藏有十六罗汉像,每天都要摆设贡品,诚心礼佛,而且心性善良。苏轼小时候,家里的庭院竹柏丛生,杂花满树,引来许多鸟雀栖息和筑巢,程夫人禁止家人捕鸟取卵,他家的鸟儿于是越来越多,巢越筑越低,苏轼和他的小伙伴们直接在一旁围观投食,也不带怕的。

父亲苏洵喜爱与名僧交游,曾经在老家捐钱塑菩萨像。苏轼在这样的家庭耳濡目染,少年时代开始阅读佛书。后来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愈加体会到生命的无常 ,对佛学的兴趣日益浓厚。

杭州不仅有繁华热闹的一面,也有隐匿湖山的古刹高僧。在来到杭州之前,苏轼就从老师欧阳修口中听过杭州有一名僧惠勤。说他长于写诗,有着很高的文学素养,当时就住持西湖之上的孤山寺,寺中还有另一位著名的诗僧惠思。苏轼初到杭州,稍稍安顿下来就启程前去拜访两位高僧。

那时36岁的苏轼说自己“年来渐识幽居味,思与高人对榻论”。杭州寺庙多,名僧也多。偶尔独自一人穿山越岭,入寺参禅,焚一炉清香,捧一壶山泉紫笋名茶,静听山林轻籁,黄昏在松间竹畔间漫步,到夜深人静时,与一二知己相偕于石桥之上,清谈佛理禅心。这样清静的体验,当然让苏轼不时放下政务和杂事也要入山一番了。

游湖观潮赏花

西湖的美世人皆知,来杭州的人怎么能错过。苏轼任职的杭州府衙又恰好在紧靠西湖南边的凤凰山麓,这地段,游湖就是出个门的事儿。天气好的时候,干脆把办公桌搬到湖边,一边欣赏美景,一边处理公务。人家把日子过成诗,他苏东坡这是连班都给上成了诗。

没办法,西湖太美了。不仅美,而且美的一年四季都不一样,也难怪给了苏轼很多的创作灵感。著名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就写于这段时间,正是那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让西湖以一个温婉女子的形象出现,直到今天仍然影响着很多人对于西湖的想象。

那时候的杭州人民,每到中秋时节都要集中参与一项重大事件,那就是钱塘江观潮。原本就喜欢雄壮奇观的苏轼来到这里,当然不会放过。预先定下最佳观潮位,到了八月十五这一天,与同事们一起,坐观浪潮汹涌和弄潮少年的表演。弄潮就是古代的冲浪,他们高举小红旗,齐声唱着小曲,出没于浪潮之间。苏轼被大景感动,写下了“万人鼓噪慑吴侬,犹是浮江老阿童。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八月观潮,春日赏花,富庶的杭州人民总是有那么丰富的业余生活。杭州有座吉祥寺,寺地广袤,种了上千株不同品种的牡丹,一到春天,花开繁盛,十分动人。熙宁五年,在来到杭州后的第一个三月,苏轼陪同知州前往吉祥寺,赏花摆酒作乐。丝竹声声,香风阵阵,吸引了无数游客前往。有人带来了自家种的牡丹,用丝绸彩篮装饰,与吉祥寺牡丹斗艳,有人举杯痛饮,有人把牡丹插在了头上襟前。忘情的游客负责花会狂欢,苏轼负责吟诗作笑:“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好和谐的官民关系。

治理民生

观潮赏花是很惬意,可毕竟不是天天有。别忘了苏轼来杭州是来做通判的,也就是协助知州掌管一方水土。别看杭州在当时一派繁华都市的样子,但其实当地人民特别是农民阶层都曾因为自然灾害、基础设施和变法实施不当等吃了不少苦。

杭州原本是钱塘江潮水冲击成的一块陆地,当初水质苦涩,难以下咽,唐朝的李泌担任杭州刺史时,曾经建造六口大井,分布在城区各处,引西湖淡水供全城饮用,后来白居易担任刺史,进一步治理西湖,疏浚六井。然而随着年岁渐久,六井也慢慢淤塞废置,饮水又一次成为了杭州人的生活难题。

熙宁五年秋天,苏轼和知州陈襄找来两位精通水利的僧人主持修复六井,实地考察,挖沟换砖,修补罅漏,使六口大井重新焕发生机,解决了吃水的问题。

当时王安石变法正全面展开。新法从国家利益出发,以富国强兵为目标,不可避免的需要扩大对下层人民的盘剥。然后这个弊端又因为官僚机构的腐败,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变本加厉。苏轼本来就因为反对变法而离京外任,现在身在民间,更是亲眼看到大众在天灾和新政夹击下的生活惨状,这就让他更加感到悲愤。在这段时间里,苏轼写了很多反映民间疾苦,同时讽刺新法的诗句。也就是这些作品,成为了后来被人陷害“谤讪朝政”的证据。但如果让他隐忍不言,漠然坐视,那就不是苏轼了。

开始写词

担着豪放派大词人的称号,苏东坡为我们从小到大的语文课本奉献了太多经典词作。一般人总能背出几句大江东去,浪淘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吧。如果告诉你我们在课本上读到的苏轼词作,都是在他38岁以后才创作的呢。是真的,其实苏轼并不是一开始就写词的。在早期,他的作品以诗文为主。直到熙宁六年(通判杭州第二年)以前,在苏轼的作品中几乎是没有词的影子。

这也是有原因的。词这种形式,当初就是配合音乐的演唱而产生,后来慢慢成为文人在歌筵酒席上娱乐的文艺形式。也就是说,最初词的本质就是一种娱乐消遣,特点是用精致的语言描写男女之思和伤春怨别。

在苏轼的少年时期和初入仕途的前十年,在他心里占据着主导地位的,都是拯世济时的理想和治国安邦的大计,所以虽然宋朝词风繁荣,但苏轼并没有太多作词的机会和心情。到了杭州就不同了,杭州是什么地方?江南宝地,文风荟萃。加上做地方官闲暇时间多了,可以愉快的游山玩水,参加各种花酒筵席,身边流连的不乏词届高手。有这样的环境和群体影响,苏轼也就很自然的在词坛正式出道了。

虽然起步晚了点,但苏轼一开始写词,就立志当个不一样的词人。他不走传统婉约词句的老路子,而是在词里融入诗的意境和笔法,题材上也不再受限于爱情和闺怨。你们写风花雪月、男欢女爱,我偏写豪言壮志和家国情怀。不过呢虽说苏轼是豪放词的先驱,但不代表人家不会写婉约词啊,看看这首贺新郎:

乳燕飞华屋。

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

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

渐困倚,孤眠清熟。

帘外谁来推绣户,枉叫人,梦断瑶台曲。

又却是,风敲竹。

熙宁七年六月,与苏轼共事两年多的杭州知州陈襄即将任满离开。公务上理念一致,私下里情趣相投,苏轼和陈襄可以说很合拍了。这几年一起处理民事政务,携手相游杭州,两人感情越发深厚。陈襄将走,苏轼先后为他写下了一系列的送别词。

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秋风湖上萧萧雨,使君欲去还留住。

今日漫留君,明朝愁杀人。

《菩萨蛮西湖送述古》

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

秋雨晴时泪不晴。

《南乡子送述古》

述古是陈襄的字。一送再送,看得出是真的不舍得。

带走朝云

朝云是谁,了解苏轼的人都知道吧。在苏轼的伴侣当中,可以说朝云是最懂他的人。说来杭州真是苏轼的幸运地,不仅生活悠闲工作顺利,还捡到了一个爱他懂他追随他的朝云。

如果按年龄算,苏轼大朝云26岁,朝云甚至比苏轼的长子苏迈还要小三岁,进入苏家时,朝云只有12岁,应该是以歌舞伎的身份了。后来朝云生下幼子,已经是九年后的事情。一直到后来苏轼几度被贬,辗转各地,朝云都一直陪在身边没离开过。

从一个歌舞班的姑娘进入到苏家,敢于说苏大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朝云一定是个可爱的人吧。但命运偏偏弄人,朝云所生的幼子苏遁,不到两岁就不幸夭折。苏遁出生时,苏轼已经年近五十。经历过人世沉浮的他,曾为最小的儿子写下一首洗儿戏作: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这个孩子如果顺利长大的话,至少会比他的哥哥们更快乐一点吧。

朝云三十四岁的时候,在惠州染上时疫去世,就葬在惠州的西湖边。在苏轼撰写的墓志铭中,用了“敏而好义”来形容她。一个能歌善舞,聪敏而重义的宋朝女子。

我总觉得朝云应该是有几分像苏轼的结发妻子王弗。王弗通晓诗书,十六岁嫁入苏府。传说在苏轼见访客的时候,她就常立在屏风后面倾听,而后告诉苏轼她对其人性情为人的看法,苏轼吧待人憨直无戒心,王弗就充当他的贤内助,苏轼读书,她就在旁陪伴。这种默契也许是在王弗早逝后,作为继室嫁与苏轼的王闰之所不具备的。上天带走了王弗,又给了他一个王朝云。杭州果然是个好地方。

今天的故事就讲到这里。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曾经有两次外任杭州,后来第二次是在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54岁,担任知州。下一次的故事以后有机会再说。

本篇参考文献

《苏轼传》王水照 崔铭

《苏轼选集》王水照

谁有杭州城的古代地图

《杭州古旧地图集》收录现杭州行政区划内自南宋至解放初期的疆境政区图、城区街道图、水道盐务图、西湖山水图等古旧地图222幅,书中收录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