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里的汤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6浏览:6收藏

文言文里的汤,第1张

1 古文中“汤”的意思

◎ 热水:~雪。

赴~蹈火。扬~止沸。

◎ 煮东西的汁液:米~。参(shēn )~。

◎ 烹调后汁特别多的食物:鸡~。菜~。

清~。◎ 专指温泉(现多用于地名):~泉(温泉)。

~山(在中国北京市)。◎ 中药的剂型:~剂。

~药。◎ 姓。

● 汤 (汤) shāngㄕㄤˉ ◎ 〔~~〕大水急流的样子,如“河水~~”,“浩浩~~”。◎ (汤) 详细字义-------------------------------------------------------------------------------- ◎ 汤(1) 汤 shāng(2) 另见 tāng 常用词组-------------------------------------------------------------------------------- ◎ 汤汤 shāngshāng(1) [(of current)rushing]∶水势浩大、水流很急的样子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范仲淹《岳阳楼记》东边是流水汤汤的延河,隔河是 清凉山。——《歌声》(2) [wide]∶广大貌;浩茫貌 心汤汤而谁告?魄寂寂而何语?——南朝 梁· 沈约《待罪江南思北归赋》(3) [fluent]∶形容非常流利 别人拿上书去,汤汤的背了,号上书,正了字,好不省事。

——《醒世姻缘传》基本词义-------------------------------------------------------------------------------- ◎ 汤 汤 tāng 〈名〉(1) (形声。从水,昜( yáng)声。

本义:热水;开水)(2) 同本义 [boiling water] 汤,热水也。——《说文》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季氏》薪火水汤以济之。——《墨子·备梯》日中如探汤。

——《列子·汤问》踔出汤中。——晋· 干宝《搜神记》王头随堕汤中。

分其汤肉葬之。(3) 又如:汤羊(经过开水处理的整只羊);汤火(滚水与烈火);汤炭(滚水与炭火);汤婆子(充以热水放在被中取暖的铜制扁圆形容器);汤浴(洗热水澡)(4) 菜汤 [soup]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唐· 王建《新嫁娘》(5) 又如:汤脚(剩汤);汤玉(汤饼);汤饭(6) 把草药放在水里熬得的液态药剂 [liquid decoction of medicinal herbs]。如:汤粥(汤药和稀饭);汤散(汤药和散剂);汤引(药引子)(7) 饮料 [drink]。

如:汤点(茶点);汤神(煮茶技艺高超的人);汤瓶(煮茶水用的瓶);汤茗(茶水)(8) 汤池,护城河 [moat] 金汤失险,车书共道。——《后汉书》(9) 商朝的开国之君 [Tan king]。

又称成汤、成唐、武汤、武王、天乙等。如:汤武之道(指商汤与周武王讨伐暴君之事);汤鼎(商汤时所铸之鼎);汤刑(商汤制定的刑法);汤武(商汤与周武王的并称)(10) 古州名 [Tang prefecture](11) 唐置,辖境在今越南的凉山、朗高、鸿基之间的地区(12) 唐勃海置,金废。

故治在今辽宁省辽中县东北(13) 山名 [Tang mountain](14) 在北京市昌平县东,有大小二汤山。大汤山三峰并峙。

小汤山南有温泉(15) 在南京市东,有温泉,建有浴池,为疗养地(16) 温泉 [hot spring]。如:汤井(汤泉,温泉);汤殿(温泉浴室);汤池(温泉浴池)(17) 姓(18) 另见 shāng;tàng 常用词组-------------------------------------------------------------------------------- ◎ 汤包 tāngbāo [steamed dumplings filled with minced meat and gravy] 装有碎肉和卤汁的蒸包 ◎ 汤池 tāngchí(1) [city moat filled with boiling water—imperable defense work]∶沸热的城池,指难以逾越的护城河。

形容城池防守严固 皆如金城汤池,不可攻也。——《汉书·蒯通传》汤池百步(2) [hot spring]∶温泉浴池;温泉(3) [hot-water bathing pool]∶热水浴池 ◎ 汤池铁城 tāngchí-tiěchéng [boiling moat and iron city] 滚烫的池水与铁铸的城墙。

形容城池坚固,难以攻克 ◎ 汤匙 tāngchí [soupspoon;tablespoon] 餐具。舀汤的小勺 ◎ 汤罐 tāngguàn [hot-water jar] 烧开水用的罐子 ◎ 汤锅 tāngguō [butcher' cauldron at a slaughterhouse] 屠宰场用的煺毛的大锅;也指屠宰场 ◎ 汤壶 tānghú [earthware hot-water bottle] 用来装上热水在被中取暖的扁壶,用陶瓷、铜合金制成 ◎ 汤镬 tānghuò(1) [boiling pot] 滚开的水锅或油锅 当于汤煮之。

——晋· 干宝《搜神记》(2) [boil with boiling water] 专指用滚汤水煮人的酷刑 臣请就汤镬。——《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蒙斧钺汤镬。

——《汉书·李广苏建传》◎ 汤剂 tāngjì [decoction of herbal medicine] 中药剂,把中药加水熬出汤汁,除去药滓而成 ◎ 汤面 tāngmiàn [noodles in soup] 带放有调味品汤汁的面条 ◎ 汤婆子 tāngpózi [earthware hot-water bottle] 〈方〉∶见“汤壶” ◎ 汤勺 tāngsháo [soup ladle] 盛汤用的勺子 ◎ 汤水 tāngshuǐ(1) [soup]∶连汤带水的食物(2) [boiling water; hot water] 〈方〉∶开水或热水(3) [means]∶资财;财产 戏子家有多大汤水弄这位奶奶家去!——《儒林外史》◎ 汤头 tāngtóu [prescription for a medical decoction] 因中药以汤剂居多,因此中药的配方被称作汤头 ◎ 汤团 tāngtuán 同“汤圆” ◎ 汤碗 tāngwǎn [soup bowl] 盛汤的碗 ◎ 汤显祖 Tāng Xiǎnzǔ [Tang Xianzu] (1550—1616) 中国明代戏曲作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清远道人,晚号若士。

临川(今属江西)人,所居曰玉茗堂。著有传奇《紫箫记》、《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诗文《玉茗堂四梦》、《玉茗堂文集》、《玉茗堂尺牍》、《赋》、《红泉逸草》、《问棘邮草》,小说《续虞初新志》。

2 在古文中“汤”意为

1热水,例“媵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 2煮东西的汁液 3烹调后汁特别多的副食 4姓氏 副食 菇香菜生鱼片汤汤姓迁徙 因汤姓系承于商汤,故汤姓最早的发祥地应该是今河南省境。

商朝自商汤至纣王亡国,其国都先后有7次迁徙,即商汤时定都亳(今河南商丘县北);至仲丁时,迁都于嚣(今河南荥泽县西南);河禀甲时,迁都于相(今河南安阳县西);祖乙初时,迁都于耿(今山西河津县南);后再迁都于邢(今河北邢县);至盘庚,定都于殷(今河南偃师县西),改国号殷,称为殷商;到武乙时,再迁都到朝歌(今河南淇县东北),直到纣亡。因此汤氏再商代就遍布于全国各地,但至秦汉之际,汤姓却主要以古时的中山河范阳两郡所辖之境为其繁衍中心。

所以现在全国各地的汤姓人家,应该大多来自此地。汉文帝时,汤隆的玄孙汤得新自开封迁至晋陵(今江苏常州),其子汤璋又徙居交趾(治所再今越南河内市西北)。

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开辟漳州,有汤姓将佐自光州固始(今属河南)随从前往,在福建定居。宋代,汤氏主要分布于今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南、福建、四川等省。

宋时有秋浦(今安徽贵池)人殷崇义因避宋太祖赵匡胤之父赵弘殷得名讳,改姓名为汤悦。明代,汤氏有迁入今广东、广西者。

从清康熙时开始,广东汤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以后再尤台湾迁巴西、日本、毛里求斯、印尼、新加坡、泰国、帝汶、澳洲等地。编辑本段汤(tang平声) 意思是河水浩浩荡荡的意思。

见卓文君给司马相如《白头吟》中的附书《诀别书》,有“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的词句,翻译既是:朱弦断,知音绝。 明镜缺,夫妻分。

朝露晞,缘分尽。 芳时歇,人分离。

白头吟,伤离别。 希望您吃的好好的不要挂念我。

对着浩浩荡荡的锦水发誓,从今以后和你永远诀别。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汤编辑本段词典释义 汤 [tāng] 字从水从昜。

“昜”意为“播散”、“散开”。“水”与“昜”联合起来表示“溶化了固体成分的水”、“溶液”。

本义:汁水。 1(名)热水。

2(名)专指温泉(现多用于地名):~山。 3(名)食物煮熟后所得的汁水:鸡~|肉~。

4(名)菜汤。 5(名)汤药。

6(名)(Tānɡ)姓。 汤池tāng chí ①(名)见〔金城汤池〕。

②(名)热水浴池。 汤 [shāng] 1(形)水势浩大、水流很急的样子。

2(形)广大;浩茫。 汤汤shāng shāng (形)水流大而急。

3 汤古文中念啥是tang还是shang

“汤”在古文中是个多音字:

作名词表示热水、开水、羹汤时,读:tāng。

作形容词表示水势浩大时,一般叠用,汤汤,读:shāng-shāng。如,浩浩汤汤;汤汤乎若流水;江汉汤汤。

另外,作通假字还有:

tàng。如《扁鹊仓公列传》:“疾之居腠理也,汤之所及也。”

yáng。如《淮南子·天文训》:“日出于汤谷。”

tōng。如《东方朔·七谏》:“何靑云之流澜兮,微霜降之蒙蒙。徐风至而徘徊兮,疾风过之汤汤。”

——以上列出的读音,可参考《康熙字典》。

4 初中语文课本文言文中带汤字的句子

现行的新课标7~9年级的文言文中,还没有“于”字翻译为“被”的情况。

只有以下5种情况: 1 表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为学》) 2 表示处所,译为“在,从”。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 3 表示对象,译为“与,跟,同”。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隆中对》) 4 表示处所,译为“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5 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

例: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原来的旧版中是有的,例如:择于自然。

——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病机十九条原文白话翻译如下:

原文:

五脏病机5条: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气膹(fen)郁,皆属于肺。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上下病机2条:诸痿喘(chuan)呕,皆属于上。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风寒湿病机3条:诸暴强(qiang)直,皆属于风。诸病水液,澄(cheng)澈清冷,皆属于寒。诸痉项强(jiang),皆属于湿。

火病机5条:诸热瞀(mao)瘛(chi),皆属于火(心)。诸禁鼓栗(li),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病腑(fu)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热病机4条: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转反戾(li),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译文:

凡由风邪引起的肢体震颤、头晕目眩之证,都与肝脏有关。因肝为风木,主疏泄、藏血,一旦气机失调,就会导致风病发生。风有虚实之分。

虚则肝阴亏虚,头目失养而致头晕目眩,肝血不足,血虚生风而致手足颤动;实则肝郁化火,神魂失藏而致头痛目赤,热极生风,筋脉失养而致手足抽搐。

凡由热邪引起的皮肤疮疡、红肿发痒之证,都与心脏有关。因心主火,火亢则血热,热邪与血相搏而致皮肤疮疡。热甚则疮痛,热微则疮痒;实热则局部痛重且胀,虚热则局部痒而不痛。

凡由湿邪引起的水湿停滞、浮肿胀满之证,都与脾脏有关。因脾主运化,一旦水湿停留,就会导致湿病的发生。湿有内外之分:外则寒邪困脾,水湿四溢而致肌肤浮肿;内则脾阳不足,痰饮聚腹而致中焦胀满。

凡由气机不畅引起的咳嗽喘逆、胸部痞闷之证,都与肺脏有关。因肺主一身之气,一旦气机失调,就会导致气病的发生。气有虚实之分:虚则肺失清肃,宣散无力而致咳嗽喘逆;实则寒邪袭肺,郁久化热而致胸部痞闷。

凡由寒邪引起的形体拘急、关节屈伸不利之证,都与肾脏有关。因肾为水火之宅,寓藏元阴元阳,一旦阴阳失调,多会导致寒病发生。寒有内外之分:外则侵袭人体,营卫凝滞而致形体拘挛;内则命门火衰,筋骨失养而致关节屈伸不利。

凡出现肢体枯痿、气喘发呕之证,都与上焦有关。痿分皮、肉、脉、筋、骨五种,分属五脏。此处当指肺热叶焦而致的肺痿,以及阳明脉虚血少、宗筋失养而致的肢体枯痿。

喘有虚实之分:虚有肾阳虚衰,肾不纳气,实由邪壅于肺,失于宣肃,皆可致咳喘上气;呕由寒滞中焦,胃气上逆而致呕吐或咳呕并作。

凡出现四肢厥冷、二便失常之证,都与下焦有关。厥指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轻则四肢发凉,重则昏不知人,有寒、热、煎、薄、大厥之别;固指小便不通或大便秘结;泄则小便失禁或大便泄泻。尽管病因有多种,但均与下焦关系密切。

凡突然发生筋脉挛急、项背强直之证,都与风邪有关。因风性善动,亦有内外之风,此处当指内风。由于肝肾阴虚,筋脉失养,里热炽盛,引动肝风而致项背强直发生。

凡人体内排出的水液,如涕泪、唾液、呕吐物、小便、稀溏便等,呈现清稀透明、淡白冷凉之象,都与寒邪有关。因寒性凝滞,易伤阳气而生清冷收缩,亦有内外之分,此处多指内寒。

由于脾阳不足,命门火衰而致唾液较多,恶心呕吐,小便清冷,五更泄泻。也有外感寒邪而致喷嚏流泪,或寒疽而脓液清稀等。

凡出现痉证项强、角弓反张之证,都与湿邪有关。因湿为阴邪,侵袭人体,阳气被遏,四肢失温而致痉证发生。

神志昏蒙、抽搐痉挛、口噤鼓颔、战栗失神、下肢浮肿、疼酸惊惕之证、气逆咳喘、呕吐上冲、烦躁狂妄、精神失常;都与火邪有关。由于邪热亢盛,逆传心包,扰乱神明而致神昏;肝血不足,筋脉失濡而致抽搐;邪热内扰。

心神不宁而致口噤战栗;热灼肺金,肺失肃降而致咳喘上逆;肝火横逆,胃气上逆而致呕吐上冲;热扰神明,痰火蒙窍而致烦躁狂妄;热入血分,络脉不通而致肢肿疼酸等。虽表现症状较多,但皆由热邪化火所致,故有“火为热之极”之说。

腹部胀满、大而拒按、胀满如鼓、肠鸣有声、转筋反张、小便浑浊、呕吐泛酸、急泄下坠之证;都与热邪有关。由于脾胃损伤,肝气横逆而致腹胀且大;湿热壅滞,气机不畅而致腹胀如鼓,肠鸣辘辘。

邪热炽盛,筋脉失养而致转筋反张,热灼阴液而致尿液浑浊;肝气犯胃,胃气上逆而致呕吐泛酸,湿热下注而致急泄下坠等。总之热邪之病大多急重,属于实证,当予明辨。

  辨可发汗脉证并治原文

 作者:张仲景

 大法,春夏宜发汗。

 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时出以 然,一时间许,亦佳。不可令如水流漓。若病不解,当重发汗。汗多必亡阳,阳虚,不得重发汗也。

 凡服汤发汗,中病便止,不必尽剂。

 凡云可发汗,无汤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为解,然不如汤,随证良验。

 夫病脉浮大,问病者言,但便硬尔。设利者,为大逆。硬为实,汗出而解。何以故脉浮当以汗解。

 下利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宜桂枝汤发汗。

译文

 在春夏季节,适宜发汗,这是汗法使用的一般原则。

 大凡发汗,最好须让病人手足及全身都有汗,并当微微汗出,维持2个小时左右。不能让病人像流水一样大汗淋漓。如果服药后病不解除的,应当再发汗。如果汗出太多,势必伤阳,阳虚病人虽有表邪,也不能再发汗。

 大凡服汤药发汗,汗出病愈就应停止服药,不需要服完一剂药。

 凡是论中说可以发汗的,如果没有汤剂的,丸散剂也可以使用。无论汤剂或丸散剂,总以汗出病解为目的,但是丸散剂不如汤剂随证加减效果好。

 症见脉浮大,询问病人,回答说只有大便硬结。如果使用泻下法,就是严重的治疗错误。这是因为脉浮主表,大便硬为实,证属表里同病,应当用发汗解表,汗出邪散则里自和。

 脉象浮而紧,脉浮为外感风邪,脉紧为外感寒邪,感受风邪则损伤卫气,感受寒邪则损伤营阴。风寒之邪同时感受,则营卫都发生病变,所以有骨节疼痛、身痛等证,可用发汗解表法治疗,宜用麻黄汤。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原文

 作者:张仲景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蜷卧,手足温者,可治。

 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

 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甘热) 细辛二两(辛热)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辛热)

 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发微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

 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黄连阿肢汤方

 黄连四两(苦寒) 黄芩一两(苦寒) 芍药二两(酸平) 鸡子黄二枚(甘温) 阿胶三两(甘温)

 右五味,以水五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附子汤方

 附子二枚(破八片,去皮,辛热) 茯苓三两(甘平) 人参二两(甘温) 白术四两(甘温)芍药三两(酸平)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桃花汤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甘温) 干姜一两(辛热) 粳米一斤(甘平)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少阴病,下痢便脓血者,可刺。

 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少阴病,下痢,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

 猪肤汤方

 猪肤一斤(甘寒)

 右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相得,温分六服。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

 甘草汤方

 甘草二两

 右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桔梗汤方:

 桔梗一两(辛甘,微温) 甘草二两(甘平)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苦酒汤方

 半夏(洗,破,如枣核大)十四枚(辛温) 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著鸡子壳中,甘微寒)

 右二味,内半夏,著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剂。

 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半夏散及汤方

 半夏(洗,辛温) 桂枝(去皮,辛热) 甘草(炙,甘平)以上各等分

 以上三味,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煎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自通汤方

 葱白四茎(辛温) 干姜一两(辛热)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辛热)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汤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白通加猪胆汁方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人尿五合(咸寒) 猪胆汁一合(苦寒)

 以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亦可用。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方

 茯苓三两(甘平) 芍药三两(酸平) 生姜三两(切,辛温) 白术二两(甘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辛热)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后加减法:

 若咳者,加五味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

 若小便利者,去茯苓。

 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

 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通脉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面色赤者,加葱九茎。

 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

 呕者,加生姜二两。

 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

 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方

 甘草(炙,甘平) 枳实(破,水渍炙干,苦寒) 柴胡(苦寒) 芍药(酸微寒)

 右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痢。

 悸者,加桂枝五分。

 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

 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

 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急温之,宜四逆汤。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译文

 少阴病的症候特征,是脉象微细,精神萎靡、神志迷糊欲睡。

 少阴病,想吐而又吐不出,心中烦躁不安,精神萎靡不振,神志迷糊欲睡,到了五六天,出现腹泻而口渴的,是病在少阴,由于少阴阳气虚弱,不能蒸化津液,所以口渴。如果小便清亮的,那么少阴病症就确定无疑。这是因为小便清亮,是下焦虚寒、不能化气行水的确证。283、寸关尺三部脉都沉紧,紧脉主寒,病人本应当无汗,却反而汗出的,是阳气外亡的征象,这属于少阴亡阳证,应当见到呕吐,腹泻、咽喉疼痛等症。

 少阴病,症见咳嗽、腹泻,如果出现谵语的,这是用火治法强迫发汗所导致的变证,病人小便一定难以解出。

 少阴病,脉象沉细数,是病在里,不能用发汗法治疗。

 少阴病,脉象微,为阳气虚弱,所以不能发汗。如果阳气已虚,又见尺脉弱涩的,是阴血亦亏,不仅不能发汗,也不能泻下。

 腕骨:本穴即因其近于腕骨而得名。系小肠经之原穴。有增液止渴,利胆退黄作用。

 少阴病,脉象紧,到了七八天,出现腹泻,脉象忽然由紧转微弱,手足反而变温暖的,这是阳复阴去、疾病将要解除的征象。此时虽然出现心烦、腹泻,势必会自行恢复。288、少阴病,腹泻,如果腹泻自行停止,手足转温暖的,虽见畏寒蜷曲而卧,也属于可治之证。

 少阴病,怕冷而蜷卧,时而自觉心胸烦热,想减去衣被的,这是阳气来复之兆,其病可治。

 少阴感受风邪,寸部脉微尺部脉浮的,是风邪已去、阳气回复之象,疾病将要痊愈。

 少阴病将要解除的时间,多在23时至5时之间。

 少阴病,呕吐,腹泻,本应畏寒、手足冷,现手足不冷,反而发热的,示阳气尚在,不属死候。如果脉搏一时不至的,可以急灸少阴经穴七个艾柱以通阳复脉。

 少阴病,仅见四肢厥冷和无汗,却强行发汗,势必伤经动血而引起出血,其出血部位难以预测,有的从鼻出,有的从眼睛出,这就叫做下厥上竭,是难治之证。

 少阴病,怕冷身体蜷卧,腹泻,手足冰冷的,是不治之证。

 少阴病,呕吐,腹泻,神昏躁扰不宁的,属于死候。

 少阴病,腹泻停止而出现头昏目眩、时而昏晕的,属于死候。

 少阴病,四肢冰冷,怕冷而身体蜷卧,脉搏不来,心中不烦,手足躁扰不宁的,属于死候。

 少阴病,病延六七天,呼吸表浅,呼多吸少的,属于死候。

 少阴病,脉微细沉,精神萎靡不振,总欲睡眠,汗出,心中不烦,想呕吐,到了五六天,又出现腹泻,并且烦躁不能安卧的,属于死候。

 少阴病,刚开始得病,既有发热等表证,又见脉沉的,是少阴阳虚兼太阳表证,用麻黄细辛附子汤主治。

 麻黄细辛附子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成八片以上三味药,用水一斗,先加入麻黄煎煮,煮去二升水分,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他药物,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少阴病,得病二、三天,既有发热等表证,又有少阴阳虚证,用麻黄附子甘草汤温阳微汗解表。因为病才二三天,尚无吐、利等里证,所以用温阳微汗解表法。

 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二两,去节甘草二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成八片以上三味药,用水七升,先加入麻黄煎煮一、二滚,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药物,煎煮至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少阴病,得病二、三天以上,心中烦躁不安,不能够安眠的,用黄连阿胶汤主治。

 黄连阿胶汤方

 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鸡蛋黄二枚阿胶三两,一为三条以上五味药,用水六升,先加入前三味药煎煮至二升,去掉药渣,再加入阿胶烊化溶尽,稍稍冷却,然后加入鸡蛋黄搅拌均匀即成。每次温服七合,一天服三次。

 少阴病,患病二、三天,口中不苦不燥不渴,病人背部怕冷的,当用艾灸灸少阴经穴,并用附子汤主治。

 附子汤方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成八片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以上五味药,用水八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少阴病,身体疼痛,骨关节疼痛,手足冷,脉象沉的,用附子汤主治。

 少阴虚寒证,腹泻,解脓血粘液便的,用桃花汤主治。

 桃花汤方

 赤石脂一斤,取一半入煎,另一半筛末冲服干姜一两粳米一斤以上三味药,加水七升煎煮,至米熟汤成,去掉药渣,每次取七合,加入赤石脂末一方寸匕温服,一日服三次。

 少阴虚寒证,得病二三天到四五天,腹中疼痛,小便不通畅,腹泻滑脱不尽,大便带脓血的,用桃花汤主治。

 少阴病,腹泻,解脓血便,可用针刺法治疗。

 少阴虚寒证,呕吐频剧,腹泻,手足发凉,烦躁不安、心中难受的,用吴茱萸汤主治。

 少阴病,腹泻,咽喉疼痛,胸部满闷,心中烦躁不安的,是阴虚虚热上扰,用猪肤汤主治。

 猪肤汤方

 猪肤一斤以上一味药,加水一斗,煎煮至五升,去掉药渣,加入白蜂蜜一升,再将白米粉五合炒香,加入药汁中混匀即成,分六次温服。

 少阴病,得病二三天,咽喉疼痛的,可用甘草汤;如果服药后不见好的,用桔梗汤治疗。

 甘草汤方

 甘草二两以上一味药,用水三升,煎煮成一升半,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七合,一日服三次。

 桔梗汤方

 桔梗一两甘草二两以上二味药,用水三升,煎煮成一升,去掉药渣,分二次温服。

 少阴病,咽喉部受到创伤,发生破溃,发不出声音,不能讲话的,用苦酒汤主治。

 苦酒汤方

 半夏用水洗,破成枣核大小,十四枚鸡蛋一个,将鸡蛋头部开一小孔,去掉蛋黄,把米醋加入其中以上二味药,把半夏加入装有米醋及蛋清的鸡蛋壳中,混匀,把鸡蛋壳置于刀环中,再放在火上煮二三开,去掉药渣,每次取小量含咽。如果服药后不愈,可以再作三剂药服用。313、少阴病,咽喉中疼痛,可用半夏散或半夏汤主治。

 半夏散及汤方

 半夏用水洗桂枝去皮甘草炙以上三味药,各取等分,分别捣细筛末后,混合制成散剂,用白米汤冲服一方寸匕,一日服三次。如果病人不能服散剂的,可以用水七升,煮七滚,加入上述散剂两方寸匕,再煮三滚,离火稍稍冷却,取少量药汁含咽。半夏有毒,不应该作散剂服。

 少阴虚寒证,腹泻的,用白通汤主治。

 白通汤方

 葱白四根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成八片以上三味药,用水三升,煎煮成一升,去掉药渣,分两次温服。

 少阴病,腹泻,脉象微的,可用白通汤。如果服药后腹泻不停止,四肢冰冷,脉搏摸不到,干呕,心中烦躁不安的,是阴盛格阳所致,用白通加猪胆汁汤主治。服药后,脉搏突然出现的,是阴液枯竭、孤阳外脱的征象,预后不良;服药后脉搏逐渐恢复的,是阴液未竭、阳气渐复的表现,预后较好。

 白通加猪胆汁汤方

 葱白四根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成八片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以上五味药,用水三升,先加入前三味药煎煮成一升,去掉药渣,再加入猪胆汁、人尿,混合即成,分两次温服。如果没有猪胆汁,也可使用。

 少阴病,二三天没有好,到了四五天,出现腹中疼痛,小便不通畅,四肢沉重疼痛,自行腹泻的,这是肾阳虚弱,水气泛滥。病人还可出现咳嗽,或者小便通畅,或者腹泻更甚,或者呕吐等,用真武汤主治。

 真武汤方

 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白术二两生姜三两,切片附子一枚,炮,去皮,破成八片以上五味药,用水八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七合,一日服三次。如果出现咳嗽的,原方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如果小便通畅的,去茯苓;如果腹泻较甚的,去芍药,加干姜二两;如果呕吐的,去附子,加生姜,补足上药量至半斤。

 少阴病,腹泻完谷不化,手足冰冷,脉象微弱似有若无,身上反而不怕冷,病人面部发红,或者腹中疼痛,或者咽喉疼痛,或者腹泻过度而停止,脉搏摸不到,这是内真寒外假热的阴盛格阳证,用通脉四逆汤主治。

 通脉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附子大的一枚,生用,去皮,破成八片干姜三两,强壮的人可用四两以上三味药,用水三升,煎煮至一升二合,去掉药渣,分两次温服。服药后病人脉搏马上出现的,可望痊愈。如果出现面部发红的,加葱白九根;腹中疼痛的,去葱白,加芍药二两;呕吐的,加生姜二两;咽痛的,去芍药,加桔梗一两;腹泻过度而无物可泻、脉搏摸不到的,去桔梗,加人参二两。病症必须都与方相对应,才能服用。

 少阴病,四肢冷,病人或有咳嗽,或见心悸,或见小便不通畅,或见腹中疼痛、腹泻、下痢兼后重的,是肝郁气滞所致,用四逆散主治。

 四逆散方

 甘草炙枳实破开,用水浸泡,炙干柴胡芍药以上四味药,各用十分,捣细筛末,用白米汤调服一方寸匕,一日服三次。如果咳嗽的,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治腹泻;心悸的,加桂枝五分;小便不通畅的,加茯苓五分;腹中疼痛的,加附子一枚,炮至裂开;腹泻或下痢后重的,先用水五升,加入薤白三升,煎煮至三升,去掉药渣,再取四逆散三方寸匕加入药汁中,煮至一升半,分两次温服。

 少阴病,腹泻六七天,咳嗽,呕吐,口渴,小便不通畅,心中烦躁,不能安眠的,是阴虚水热互结,用猪苓汤主治。

 少阴病,得了二三天,里实证具备而又见咽喉干燥的,应当急以攻下,用大承气汤。

 少阴病,腹泻稀水,颜色青黑,脘腹疼痛,口干燥的,应当急以攻下,宜大承气汤。

 少阴病,经过六七天,腹部胀满,大便不通的,应当急以攻下,用大承气汤。

 少阴虚寒证,脉见沉的,应当急用温法治疗,适宜用四逆汤。

 少阴病,如果饮食进口就吐,心中蕴结不适,想呕吐却又吐不出,初得病时,即见四肢冷,脉象弦迟的,这是痰实阻塞胸中,不能攻下,应当用涌吐法治疗。如果是肾阳虚弱、不能气化,寒饮停聚膈上,而致干呕的,不能用涌吐法,应当用温法治疗,可用四逆汤。

 少阴病,腹泻,脉象微而涩,呕吐,汗出,为阳虚气陷兼阴血不足,势必出现大便频数,解出量反而少,应当用温灸法治疗,可灸头顶百会穴,以升阳举陷。

妇人方下·赤白带下崩中漏下第二十

作者: 孙思邈

论曰∶诸方说三十六疾者,十二 、九痛、七害、五伤、三痼不通是也。何谓十二 ,是所下之物,一曰状如膏,二曰如黑血,三曰如紫汁,四曰如赤肉,五曰如脓痂,六曰如豆汁,七曰如葵羹,八曰如凝血,九曰如清血、血似水,十曰如米泔,十一曰如月浣乍前乍却,十二曰经度不应期也。何谓九痛?一曰阴中痛伤,二曰阴中淋沥痛,三曰小便即痛,四曰寒冷痛,五曰经来即腹中痛,六曰气满痛,七曰汁出阴中如有虫齧痛,八曰胁下分痛,九曰腰胯痛。何谓七害?一曰窍孔痛不利,二曰中寒热痛,三曰小腹急坚痛,四曰脏不仁,五曰子门不端引背痛,六曰月浣乍多乍少,七曰害吐。何谓五伤?一曰两胁支满痛,二曰心痛引胁,三曰气结不通,四曰邪思泄利,五曰前后痼寒。何谓三痼?一曰羸瘦不生肌肤,二曰绝产乳,三曰经水闭塞。病有异同具治之方。

白垩丸

治女人三十六疾方(又方见后)。

白垩 龙骨 芍药(各十八铢) 黄连 当归 茯苓 黄芩 瞿麦 白蔹 石苇 甘草 牡蛎 细辛 附子 禹余粮 白石脂 人参 乌贼骨 本 甘皮 大黄(各半两)

上二十一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空腹饮服十丸,日再,不知加至二十,日知,一月百病除。若十二 ,倍牡蛎、禹余粮、乌贼骨、白石脂、龙骨。若九痛,倍黄连、白蔹、甘草、当归。若七害,倍细辛、 本,甘皮,加椒、茱萸各一两。若五伤,倍大黄、石苇、瞿麦。若三痼,倍人参,加赤石脂、矾石、巴戟天各半两。合药时随病增减之。

赤石脂丸

治女人腹中十二疾,一曰经水不时,二曰经来如清水,三曰经水不通,四曰不周时,五曰生不乳,六曰绝无子,七曰阴阳减少,八曰腹苦痛如刺,九曰阴中冷,十曰子门相引痛,十一曰经来冻如葵汁状,十二曰腰急痛。凡此十二病,得之时,因与夫卧起,月经不去,或卧湿冷地,及以冷水洗浴,当时取快,而后生百病,或疮痍未瘥,便合阴阳,及起早作劳,衣单席薄,寒从下入方。

赤石脂 半夏(各一两六铢) 川椒 干姜 吴茱萸 当归 桂心 丹参 白蔹 防风(各一两) 芦(半两)

上十一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日空心酒服十丸,日三,不知稍加,以知为度。

白石脂丸

治妇人三十六疾,胞中痛,漏下赤白方。

白石脂 乌贼骨 禹余粮 牡蛎(各十八铢) 赤石脂 干地黄 干姜 龙骨 桂心 石苇白蔹 细辛 芍药 黄连 附子 当归 黄芩 川椒 钟乳 白芷 川芎 甘草(各半两)

上二十二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日空心酒下十五丸,日再。一方有黄柏半两。

小牛角散

治带下五贲;一曰热病下血;二曰寒热下血;三曰经脉未断,为房事则血漏;四曰经来举重,伤任脉下血;五曰产后脏开经利。五贲之病,外实内虚方。

牛角 (一枚,烧令赤) 鹿茸 禹余粮 当归 干姜 续断(各二两) 阿胶(三两)乌贼骨 龙骨(各一两) 赤小豆(二升)

上十味治下筛,空腹以酒服方寸匕,日三。(《千金翼》无鹿茸、乌贼骨)

龙骨散

治淳下十二病绝产,一曰白带,二曰赤带,三曰经水不利,四曰阴胎,五曰子脏坚,六曰脏癖,七曰阴阳患病痛,八曰内强,九曰腹寒,十曰脏闭,十一曰五脏酸痛,十二曰梦与鬼交,宜服之。(淳下一本作腹下。

龙骨(三两) 黄柏 半夏 灶中黄土 桂心 干姜(各二两) 石苇 滑石(各一两)乌贼骨 代赭(各四两) 白僵蚕(五枚)

上十一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白多者加乌贼骨,僵蚕各二两,赤多者加代赭五两,小腹泠加黄柏二两,子脏坚加干姜、桂心各二两。以上各随病增之,服药三月有子即住药,药太过多生两子,当审方取好药。寡妇童女不可妄服。

治女子带下诸病方∶

大黄(蒸三斗米下) 附子 茯苓 牡蒙 牡丹 桔梗 葶苈(各三两) 浓朴 川芎 人参 当归 虻虫 川椒 吴茱萸 柴胡 干姜 桂心(各半两) 细辛(二两半)

上十八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日空心酒服二丸,不知加之,以腹中温温为度。(一本有麻子、泽兰,无川椒、葶苈。

治带下百病无子,服药十四日下血,二十日下长虫及青黄汁出,三十日病除,五十日肥白方∶

大黄(破如豆粒,熬令黑色) 柴胡 朴硝(各一斤) 川芎(五两) 干姜 川椒(各一升)

上七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先食米饮服七丸,不知加至十丸,以知为度。

治带下方∶

枸杞根(一升) 生地黄(五升)

上二味 咀,以酒一斗,煮取五升,分为三服治妇人及女子赤白带下方∶

禹余粮 当归 川芎(各一两半) 赤石脂 白石脂 阿胶 龙骨 石苇(各一两六铢)乌贼骨 黄柏 白蔹 黄芩(一用黄连) 续断 桑耳 牡蛎(各一两)

上十五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空心饮下十五丸,日再,加至三十丸为度。

白马蹄丸

治女人下焦寒冷,成带下赤白浣方。

白马蹄 鳖甲 附子 龟甲 川椒(各一两) 磁石 甘草 杜仲 当归 续断 萆 禹余粮 桑耳 川芎 鲤鱼甲(各二两)

上十五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以酒服十丸,加至三十丸,日三服。(一本无龟甲)

白马散

治带下方(下白者取白马 ,下赤者取赤马 ,随色取之。)

白马 (二两) 龟甲(四两) 鳖甲(十八铢) 牡蛎(一两十八铢)

上四味下筛,空心酒下方寸匕,日三服,加至一匕半。

治五色带下方∶

服大豆紫汤,日三服。(方见前三卷风篇中。)

又方 烧马左蹄为末,以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又方 烧狗头和毛皮骨为末,以酒服方寸匕。

又方 煮甑带汁服一杯良。

又方 烧马蹄底护乾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

云母芎散

卫公治五崩身瘦,咳逆烦满少气,心下痛,面生疮,腰痛不可俯仰,阴中肿如有疮状,毛中痒,时痛与子脏相通,小便不利,常拘急,头眩,颈项急痛,手足热,气逆冲急,心烦不得卧,腹中急痛,食不下,吞酸噫苦,上下肠鸣,漏下赤白青黄黑汁,大臭如胶污衣状,皆是内伤所致。中寒即下白,热即下赤,多饮即下黑,多食即下黄,多药即下青,或喜或怒,心中常恐,或忧劳便发动,大恶风寒方。

云母 芎 代赭 东门边木(烧,各一两) 白僵蚕 乌贼骨 白垩 皮(各六铢)鳖甲(一作龟甲) 桂心 伏龙肝 生鲤鱼头(各十八铢)

上十二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一方有龙骨、干葛。)

慎火草散

治崩中漏下赤白青黑,腐臭不可近,令人面黑无颜色,皮骨相连,月经失度,往来无常,小腹弦急,或苦绞痛上至心,两胁肿胀,食不生肌肤,令人偏枯,气息乏少,腰背痛连胁,不能久立,嗜卧困懒方。(又方见后。)

慎火草 白石脂 禹余粮 鳖甲 干姜 细辛 当归 川芎 石斛 芍药 牡蛎(各二两)

上十六味治下筛,空腹酒服方寸匕,日三,稍加至二匕。若寒多者加附子、川椒,热多者加知母,黄芩各一两,白多者加干姜、白石脂,赤多者加桂心、代赭各二两。

禹余粮丸

治崩中赤白不绝困笃方。

禹余粮(五两) 白马蹄(十两) 龙骨(三两) 鹿茸(二两) 乌贼骨(一两)

上五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二十丸,日再,以知为度。

增损禹余粮丸

治女人劳损因成崩中状,如月经来去多不可禁止,积日不断,五脏空虚,失色黄瘦,崩竭暂止,少日复发,不耐动摇,小劳辄剧,治法且宜与汤,未宜与此丸也。发时服汤,减退即与此丸。若是疾久,可以长与此方。

禹余粮 龙骨 人参 桂心 紫石英 乌头 寄生 杜仲 五味子 远志(各二两) 泽泻 当归 石斛 苁蓉 干姜(各三两) 川椒 牡蛎 甘草(各一两)

上十八味为末,蜜丸梧子大,空心酒下十丸,渐加至二十丸,日三服。

治女人白崩及痔病方∶

槐耳 白蔹 艾叶 蒲黄 白芷(各二两) 黄 人参续断 当归 禹余粮 橘皮 茯苓 干地黄 皮(各三两) 猪后悬蹄(二十个) 白马蹄(酒浸一宿熬) 牛角 (各四两)

上十七味为末,蜜丸,空心酒下二十丸,日二,加之治妇人忽暴崩中,去血不断, 或如鹅鸭肝者方∶

小蓟根(六两) 当归 阿胶 续断 青竹茹 川芎(各三两) 生地黄(八两) 釜月下土(绢裹) 地榆(各四两) 马通(一升,赤带用赤马,白带用白马)

上十味 咀,以水八升和马通汁,煮取三升,分三服,不止频服三四剂,未全止。

续服后丸方∶

续断 甘草 地榆 鹿茸 小蓟根 丹参(各三十铢) 干地黄(二两半) 川芎 赤石脂(《集验》作柏叶)

上十四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空心酒服十丸,日再,后稍加至三十丸。

治女人崩中去赤白方∶

白马蹄(五两) 蒲黄 鹿茸 禹余粮 白马鬃毛 小蓟根 白芷 续断(各四两) 人参两)

上十八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空心饮服二十丸,日再,加至四十丸。

当归汤

治崩中去血虚羸方。

当归 川芎 黄芩 芍药 甘草(各二两) 生竹茹(二升)

上六味 咀,以水一斗煮,竹茹取六升,去滓,纳诸药煎取三升半,分三服。忌劳动嗔怒,禁房事百日。

治崩中昼夜十数行,众医所不能瘥者方∶

川芎八两 咀,以酒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不饮酒者,水煮亦得。

治崩中下血出血一斛,服之即断,或月经来过多,及过期不来者,服之亦佳方∶

吴茱萸 当归(各三两) 川芎 人参 芍药 牡丹 桂心 阿胶 生姜 甘草(各二两)

半夏(八两) 麦门冬(一升)

上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暴崩中去血不止方∶

牡蛎 兔骨(各二两半,炙)

上二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

治女人白崩方∶

川芎 桂心 阿胶 赤石脂 小蓟根(各二两) 干地黄(四两) 伏龙肝(如鸡子大七枚)

上七味 咀,以酒六升水四升合煮取三升,去滓,纳胶令烊尽,分三服,日三。(《千金翼》只六味,无伏龙肝)

伏龙肝汤

治崩中去赤白,或如豆汁方。

伏龙肝(如弹丸大,七枚) 生姜(五两) 生地黄(四升,一方五两) 甘草 艾叶 赤石脂 桂心(各二两)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大牛角中仁散

治积冷崩中,去血不止,腰背痛,四肢沉重,虚极方。

牛角仁(一枚,烧) 续断 干地黄 桑耳 白术 赤石脂 矾石 干姜 附子 龙骨 当归(各三两) 人参(一两) 蒲黄 防风 禹余粮(各二两)

上十五味治下筛,以温酒未食服方寸匕,日三,不知稍加。

治崩中去血,积时不止,起死方∶

肥羊肉(三斤) 干姜 当归(各三两) 生地黄(二升)

上四味 咀,以水二斗煮羊肉,取一斗三升,下地黄汁及诸药,煮取三升,分四服即断。尤宜羸瘦人服之。

生地黄汤

治崩中漏下,日去数升方。

生地黄(一斤) 细辛(三两)

上二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六升,服七合,久服佳。

治崩中漏下赤白不止,气虚竭方∶

龟甲 牡蛎(各三两)

上二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烧乱发灰,酒和,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桑耳(二两半) 鹿茸(十八铢)

上二味以醋五升渍,炙燥渍尽为度,治下筛,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烧鹿角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烧桃核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地榆 知母(各指大,长一尺)

上二味 咀,以醋三升,东向灶中治极浓,去滓服之。

又方 桑木中蜴屎烧灰,酒服方寸匕。

治崩中下血,羸瘦少气,调中补虚止血方∶

泽兰 川椒(二两六铢) 本 柏子仁 山茱萸 浓朴(各十八铢) 干地黄 牡蛎(各一两半) 代赭 桂心 防风 细辛 干姜(各一两) 甘草 当归 芎 (各一两十八铢)芜荑(半两)

上十七味治下筛,空心温酒服方寸匕,日三,神良。一方加白芷、龙骨各十八铢,人参一两十八铢,为二十味。

治崩中方∶

白茅根(三斤) 小蓟根(五斤)

上二味 咀,以水五斗,煎取四斗,稍稍服之。(《外台》用酒煎。)

丹参酒

治崩中去血,及产后余疾方。

丹参 艾叶 地榆 忍冬 地黄(各五斤)

上五味锉,先洗臼熟舂,以水渍三宿,出滓,煮取汁,以黍米一斛炊饭酿酒,酒熟,榨之,初服四合,后稍稍添之。

牡丹皮汤

治崩中血盛,并服三剂即瘥方。

牡丹皮 干地黄 斛脉(各三两) 禹余粮 艾叶 龙骨 柏叶 浓朴 白芷 伏龙肝 青竹茹 川芎 地榆(各二两) 阿胶(一两) 芍药(四两)

上十五味 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分五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再服。

治崩中单方∶

烧牛角末,以酒服方寸匕,日三服,亦治带下。

又方 桑耳烧令黑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二服,亦治带下。

又方 生蓟根一斤半,捣取汁温服,亦可酒煮服之。

又方 羊胰一具以醋煮,去血服之,即止,忌猪、鱼、醋滑物,犯之便死。亦治带下治白崩方∶

灸小腹横纹当脐孔直下百壮,又灸内踝上三寸左右各百壮。

论曰∶治漏血不止,或新伤胎,乃产后余血不消作坚,使胞门不闭,淋漓去血,经逾日月不止者,未可以诸断血汤,宜且与牡丹丸散等,待血坚消便停也。坚血消者,所去淋沥便自止,亦渐变消少也。此后有余伤毁,不复处此,乃可作诸主治耳。妇人产乳去血多,伤胎去血多,崩中去血多,金疮去血多,拔牙齿去血多,未止,心中悬虚,心闷眩冒,头重,目暗,耳聋满,举头便闷欲倒,宜且煮当归、川芎各三两,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二服即定,展转续次合诸汤治之。

白垩丸

治女人三十六疾,胞中病,漏下不绝方(又方见前)。

邯郸白垩 禹余粮 白芷 白石脂 干姜 龙骨 桂心 瞿麦 大黄 石苇 白蔹 细辛 芍药 甘草 黄连 附子 当归 茯苓 钟乳 川椒 黄芩(各半两) 牡蛎 乌贼骨

上二十三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空心酒服五丸,日再服,不知加至十丸。

治女人漏下,或瘥或剧,常漏不止,身体羸瘦,饮食减少,或赤或白或黄,使人无子者方

上七味治下筛,空心酒服方寸匕,日二。

白多者加牡蛎、龙骨、乌贼骨,赤多者加赤石脂、禹余粮,黄多者加伏龙肝、桂心,随病加之。(张文仲同亦疗崩中,《肘后》无白龙骨,以粥饮服)

鹿茸散

治妇人漏下不止方。

鹿茸 阿胶(各三两) 乌贼骨 当归(各二两) 蒲黄(一两)

上五味治下筛,空心酒服方寸匕,日三,夜再服。

治女人产后漏下,及痔病下血方∶

矾石(一两) 附子(一枚)

上二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空心酒下二丸,日三,稍加至五丸,数日瘥,能百日服之,永断。

芎汤

治带下漏血不止方。

芎 干地黄 黄 芍药 吴茱萸 甘草(各二两) 当归 干姜(各三两)

上八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若月经后因有赤白不止者,除地黄、吴茱萸,加杜仲、人参各二两。

治漏下去血不止方∶

取水蛭治下筛,酒服一钱许,日二,恶血消即能愈。

治漏下神方∶

取槐子烧末,酒服方寸匕,日三,立瘥。

治漏下去黑方∶

干漆 麻蒉(旧本作麻黄) 细辛 桂心(各一两) 甘草(半两)

上五味治下筛,以指撮著米饮中服之。

治漏下去赤方∶

白术(二两) 白薇(半两) 黄柏(二两半)

上三味治下筛,空心酒服方寸匕,日三。

治漏下去黄方∶

黄连 大黄 桂心(各半两) 黄芩 虫 干地黄(各六铢)

上六味治下筛,空心酒服方寸匕,日三。

治漏下去青方∶

大黄 黄芩 白薇(各半两) 桂心 牡蛎(各六铢)

上五味治下筛,空心酒服方寸匕,日三。

治漏下去白方∶

鹿茸(一两) 白蔹(十八铢) 狗脊(半两)

上三味治下筛,空心米饮服方寸匕,日三。

治女子漏下,积年不断困笃方∶

取鹊重巢柴,烧灰作末,服方寸匕,日三服,三十日愈,甚良。重巢者,去年在巢中产,今年又在上作重巢产者是也。

马通汤

治漏下血,积月不止方。

赤马通汁(一升,取新马屎绞取汁,干者水浸绞取汁) 生艾叶 阿胶(各三两) 当归干姜(各二两) 好墨(半丸)

上六味 咀,以水八升,酒二升,煮取三升,去滓,纳马通汁及胶微火煎,取二升,分再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

马蹄屑汤

治白漏不绝方。

白马蹄 赤石脂(各五两) 禹余粮 乌贼骨 龙骨 牡蛎(各四两) 附子 干地黄 当归(各三两) 甘草(二两) 白僵蚕(一两)

上十一味 咀,以水二斗,煮取九升,分六服,日三,即愈。

马蹄丸

治白漏不绝方。

白马蹄 禹余粮(各四两) 龙骨(三两) 乌贼骨 白僵蚕 赤石脂(各二两)

上六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十丸,不知加至三十丸。

慎火草散

治漏下方。( 又方见前)

慎火草(十两熬黄) 当归 鹿茸 阿胶(各四两) 龙骨(半两)

上五味治下筛,先食酒服方寸匕,日三。

蒲黄散 治漏下不止方。

蒲黄(半升) 鹿茸 当归(各二两)

上三味治下筛,酒服五分匕,日三,不知稍加至方寸匕。

灸法

女人胞漏下血不可禁止,灸关元两旁相去三寸。

女人阴中痛引心下,及小腹绞痛,腹中五寒,灸关仪百壮。穴在膝外边上一寸宛宛中是女人漏下赤白及血,灸足太阴五十壮。穴在内踝上三寸,足太阴经内踝上三寸,名三阴交。

女人漏下赤白,月经不调,灸交仪三十壮。穴在内踝上五寸。

女人漏下赤白,灸营池四穴三十壮。穴在内踝前后两边,池中脉上,一名阴阳是。

女人漏下赤白,四肢酸削,灸漏阴三十壮。穴在内踝下五分,微动脚脉上。

上一章回目录下一章

文言文里的汤

1 古文中“汤”的意思 ◎ 热水:~雪。 赴~蹈火。扬~止沸。 ◎ 煮东西的汁液:米~。参(shēn )~。 ◎ 烹调后汁特别多...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