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关于孝的论述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6浏览:2收藏

论语中关于孝的论述,第1张

《学而篇》子曰:“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今译:一个能在家庭中奉守孝悌原则的人,一旦进入社会,是不太可能冒犯在上位者的。

  《学而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

  今译:年少之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在外要尊长敬老。

  《学而篇》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今译:儿子三年不改变父亲所遵循的原则,就可以称作是孝子了。

  《为政》孟懿子问孝,子曰:“生,事之以礼;死,丧之以礼,祭之以礼。”

  今译:亲人在世时要以礼服事;去世之后,要以礼送葬,以礼祭祀。

  《为政》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今译:对待父母,要在他们生病时多多关心。

  《为政》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今译:现今流行的观点是,能供养双亲就是孝。可是,犬能守御,马能负重,这也是对人的一种供养;那么,对孝子来讲,如果没有对双亲的敬爱,又怎能将自己与犬马区别开来呢?

  《为政》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今译:对于孝子来说,难的是对亲人一直保持和颜悦色的态度,有了事情,晚辈去出力完成有了;有了酒食,让长辈吃喝,这难道就可以说是尽孝了吗?

原文1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家主、上级)在的时候要看他的志向。父不在的时候要看他的担当:如果父三年(长时间)不在他都能担当起为父的责任,那可以说是孝了。

孝正常是子女对父母(下级对上级)的,但当父亲不在或无法承担为父的责任时,自己担当起父的责任、照顾兄弟(家族)的行为是孝,而不是悌。

父没观其行,观的就是他能不能担当起“孝”的责任。这里不谈母,就是因为:只要父不在时,你就要承担,不管母在不在!

父没是怎样的没?我理解是三种可能:1、去世。2、出远门。3、父还在,但失去为父的能力,也就是说他撑不起这个家了。

听说孔子的弟弟是个傻子,孔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养家了,这种养家是一种孝。人常说“长兄为父”,意思就是长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在此种情况下,我们听长兄的话,是孝,长兄扶养我们,也是孝。

原文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礼的用处,贵在和谐。“这是古代圣贤的总结出来的道理,这样做比较好”,以小事大、做为晚辈侍奉长辈,如需加以劝谏,我们要通这样的方法。长辈有错我们却不以行动去帮助改正、只为了和气而和气;或者在劝谏时不以礼加以节制、只是一味地死劝硬劝。两者都不是好的方法、都不可行。

上句谈父没如何观其行,本句谈父在如何观其志?

父在且志存高远,那我们只要顺着他所指引的道路前进就好了;如父在且与已志不同,那我们该怎么做?

我们要劝说:要引用过去的圣贤道理、技巧的劝说,更要反复地劝说。

原文1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子说:在得到信任、并且合适的情况下,可以反复地劝说。(劝说时)内心要恭敬,外表要合乎礼仪(规矩),这样可以避免让人觉得我是在羞辱他。因为(这样)不会招致别人的反感(失去别人的好感、亲近感),所以也是可以效法的。

以上是孝的两种方式,观其行时要有担当、观其志时要有技巧。

孝的问题一解决,弟、忠、信等等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解决。

原文2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拜访孔子,并请教什么是孝这个问题时,孔子说“没有违背”。

樊迟驾车时,孔子说,孟懿子问我什么叫作孝,我答复他“没有违背”。“樊迟曰:何谓也。”老师,你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于是孔子说,没有什么,很简单。“生,事之以礼。”这个“事”字是古人以下对上而说的。孔子说,作为父母、在活着的时候,儿女孝敬他——“事之以礼”。 “死,葬之以礼。”去世以后则“祭之以礼”,这就成了。

什么是礼?根据什么样的礼,这是要因时因地而定的。你觉得这样做对,大家也觉得这样做对,就是礼。

再说下无违和不违。别人不违背(自己)叫做无违,自己不违背叫不违。

所以从孔子“无违”的回答可以推断出:孟懿子问孝是问“别人怎么对待我才算孝顺”,而不是问“我该怎么做才算是孝”。

从本段还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孟懿子问孝的反应很冷漠:两个字就把他打发了,却向樊迟解释了一大堆,为什么呢?且和下段连起来分解:

原文2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儿子孟武伯也来问孝,孔子的答复,和答复他父亲的是两样的。孔子说作为父母、唯一担心的就是子女过得不好,所以你自己过得好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了。

从这两段来看:1、孟懿子为什么问孝?做为父亲,他问孝是为了教育自己的儿子,要求儿子孝。2、孔子对于他的这种作为比较反感,所以只简单地说了两个字“无违”,也就是说“你儿子只要没有违背礼,就算是孝了”。同时向别人解释了无违的意思,言外之意是:做为子女,不要理会父母违礼的要求。3、反感还有个深层次的原因,孝应该是用来要求自己的,孟懿子却想用孝去要求别人。4、儿子孟武伯问孝时,孔子的答复看起来很过分,实际上也是有“矫枉过正”的意思。

原文2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是孔子的弟子,姓言,名偃,子游是字,少孔子四十五岁。他问孝,孔子讲解很明白,他说现在的人不懂孝,以为养了父母就算孝,但是“犬马皆能有养”,饲养一只狗、一匹马也都要给它吃饱,所以光是养而没有尊重的心,就不是真孝。

原文2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来问孝,孔子说色难。什么叫色难呢?就是态度很难,他说:“有事,弟子服其劳。”有事的时候,像我们做后辈儿女的,看见父母扫地,接过扫把来自己做。“有酒食,先生馔。”(先生是现代的一般称呼,古代对前一辈的人都尊称为先生。)有好吃的,就拿给父母长辈吃。“曾是以为孝乎?”(“曾是”是假定的意思)你以为这样就是孝吗?

原文29、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孔子说:我和颜回谈话,有时谈了一整天,他都说对对,从来没有反对过我的意思,看起来笨笨的,但晚上我回家再想想他私下里说的话,对我的启发还不少。颜回,他聪明呀。

以上五段谈孝,为什么?因为我们做的官都是小官,不管是民选的、还是公派的,我们的头上都有个上级,以上五句其实就是教我们怎样对待上级:1、对上级的要求要做到不违反礼(规则),如果做了违法的事,承担责任的往往是你而不是上级;2、自己过得好是最大的孝;3、对上级要有尊敬的心;4、要有好的态度;5、如果能像颜回那样对上级,就最好了。

古籍中孝和顺的定义是不同的,孝是指对父母尽孝,顺是指听从父母之命而不违背。

古人讲孝道,并没有说要孝顺。孔子和孟子都说要孝,但不一定要顺。该顺则顺,不该顺时就一定不能顺。如果父母之命是错误的,你明知不对却又无条件服从,这就是不孝,是陷父母于不义。

《孝经》谏诤章第十五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孝就是出自内心的爱与敬、孝就是要每天微笑面对父母、孝顺就是做好自己。

孔子告诉子游,真正的孝顺,是发自内心的爱父母发自内心地敬父母。如果没有内心的真诚,我们抚养父母,和养小狗、小猫等宠物又有什么区别呢。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则。

简介

孔子告诉子夏,真正的大孝,不是给父母吃好的,穿好的,而是要让他们内心高兴。如何高兴呢就是要每天给父母好心情好脸色。所以孔子说“色难”。孔子点到了人性的弱点和死穴。我们往往把最温暖的微笑给了陌生人,但对我们最亲近的人,却吝啬那一点微笑。

孟武伯是个官二代,或许还是一个顽劣的、整天做坏事的孩子。孔子告诉他,你们家什么也不缺,你要是孝顺,你就做最好的自己,让你的父母不担心你做坏事,而是担心你是否生了病。

做最好的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不要让父母担心你做违法犯罪的事情,不要让父母蒙羞丢脸,要让父母脸上有光,这才是最大的孝顺。

论语中关于孝的论述句子如下:

1、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

2、开始吧,孩子,开始用微笑去认识你的母亲吧!

3、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5、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

6、长幼有序。

7、德行的起点夫孝者,天下之大经也。夫孝,置之而塞于天地,衡之而衡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

8、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也。

论语的现实意义:

1、论语塑造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如仁爱、诚信、礼仪、廉洁等。这些价值观念对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公民素质、法治建设等都有指导意义。

2、论语对国家治理、社会道德、人际关系等方面提出了许多精辟的思想,如“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思想对现代政治体制、社会管理和人际交往也同样具有重要启示。

对《论语》的看法

论语是儒家文学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影响了从古至今的一代又一代人。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

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

论语自宋代以后,被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古代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

论语中关于孝的论述

《学而篇》子曰:“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今译:一个能在家庭中奉守孝悌原则的人,一旦进入社会,是不太可能冒犯在上位者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