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读历史书,读历史到底有什么好?
不说什么国家大事,我只是单单说一下生活和历史学习的关系。
浅谈生活经验与历史学习的关系
如果我们能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把生活经验和历史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学习历史,将为我们今后的人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一、用历史知识提升生活经验
以历史知识为依托,学会处理实际问题。如在学习大禹治水时,有些老师会设计这样的思考题:为什么大禹治水改用“疏”的方法?用现实生活中的一二个具体事例,说明“堵”和“疏”的不同功能。把大禹治水的方法,加深对大禹治水成功经验的理解,把历史知识运用到社会现实中来,不仅仅要弄清楚大禹成功的原因,而是要进一步弄明白“疏”和“堵”的辩证关系,慢慢地理解二者的不同功能,把学到的历史知识和我们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学会处理现实中发生的问题。如有的同学认识到:“‘堵’有‘堵’的好处,‘疏’有‘疏’的优点,不能一概而论。比如一个人吸毒了,要让他戒毒,就必须以‘堵’为主,辅之以‘疏’的方法;而对其他还没有吸毒的人,为防患于未然,就应该以‘疏’为主,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做法。”也有的同学谈了自己对纪律的理解:“‘纪律’就是‘堵’,就是要让所有的同学都必须遵守;老师的说服教育就是‘疏’,就是要教育不遵守纪律的同学遵守纪律。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够维持好班级纪律。”
上述同学的看法,从远及近、从大到小,对“堵”和“疏”的不同功能有了深切的认识,避免了“非此即彼”的简单思维模式。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们不仅要掌握基础知识,还应该学会用历史,用学到的历史知识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让历史学习真正成为我们在二十一世纪的训练场。
二、从历史知识中体味生活哲理
历史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哲理,我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善于领悟,学会应用。在学习百家争鸣时,我们要学会汲取思想家的思想精华。“塞翁失马”这一成语故事,反映了老子的基本思想主张,从这一故事中,我们理解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句话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该结合现实,主动地去关注我们的生活,在自己的生活积淀中去搜寻,从他人的经历中去感悟生活,从而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在困难挫折面前,在荣誉和鲜花面前,都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因为心态的好坏,可能直接影响到自己的生活质量,逐步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境界,
在这一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经历了一个“从生活到历史知识再到生活”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我们的学习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对抽象的哲理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三、以历史知识为依托,掌握走向成功的阶梯
英国大哲学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换句话说,历史是一门使人明智的学问,学习历史应该帮助我们走向成功,获得成功的体验,历史上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如我国的书法艺术独具特色,在学习了古代书法家的事迹后,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引导自己思考:他们取得成功有什么“秘诀”?通过追问和讨论交流,我们应该总结出这样的成功的“秘诀”:对所做的事情要有兴趣,并能持之以恒;要刻苦钻研,博采众长等。有了这样的认识,对今后的学习、今后的人生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怀旧,更重要的是继承和发扬,并在历史学习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历史是过去的现实,它是过去的人们做过的事,历史人物的成功与失败、悲欢与离合,对我们的今天仍然有意义,他们会告诉我们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学习历史要善于吸收对自己的成长有用的东西。
四、以历史为镜子,学会正确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历史记录了人类发展的足迹,人和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历史上的任何事,都是人来完成的,学习这些内容,我们要弄明白,人和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如何去做事。我们都知道,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他为了加速民族融合,把都城迁到了洛阳,他迁都时受到人们的反对,但最终取得了成功。孝文帝为什么一定要迁都洛阳?为什么要精心安排这种“计谋”?通过小字部分的阅读,我们可以悟到了这样一个道理:孝文帝并不是要南征,他的真实目的是要迁都洛阳,为达到这一目的,他精心设计了这种‘计谋’,精心地把行程安排在深秋时节,阴雨连绵,道路泥泞,再加数月跋涉,群臣都想息肩休整,纷纷谏阻。在这种情况下,孝文帝退了一步,答应不再南征,但也提出自己的难处和要求,“若一事无成,如何向后人交代?不如将迁都洛阳的大事办了。”大臣们看到皇帝如此体谅自己,也纷纷答应迁都洛阳。孝文帝这种“以退为进、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的做法终于取得了成功。我们在今后同别人的交往中,要学会为别人着想,多从别人的角度着想,事情就会更容易办成。有了这样的感悟,今后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就会多一分从容。
从这件事中,我们不难得到这样一个道理:做事要讲求策略,一味地蛮干往往不能成事,反而会坏事,做事前要经过精心策划,反复论证,把阻力降到最低。
五、用生活经验阐释历史知识
中国人向来重视家庭,这跟宗法制有很大的关系。在学习宗法制后,可以制作一份家庭亲属世系表,写出从高祖父母到我们本人全部男女亲属的姓名,并标出性别和称谓。
在完成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通过自己的社会经验、家庭调查和小制作来加深对宗法制的认识,有意识地去关注家庭情况,增强家庭的凝聚力。在制作的过程中,加强同父母、亲戚朋友的交流,营造一种其乐融融的和谐家庭氛围。
六、以生活经验为依托,体验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
历史人物生活在过去的现实生活中,有他们自己的喜怒哀乐、是非标准和人生体验,通过感悟他们的内心世界,增加我们的生活阅历。如学习曹操时,不免涉及对曹操的评价,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曹操年轻时,结交了名士桥玄。桥玄称曹操是安天下的奇才。另一名士许劭称他是“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曹操听了居然十分高兴。他为什么高兴?我们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去体验曹操的心理感受,为什么高兴呢,因为当时是乱世,所以曹操认为许劭是称赞他是“英雄”,同时可以领悟中国人的说话特点,有时为了需要,是要欲扬先抑的,明贬暗褒,这也是中国文人展现他们幽默感与机智的一种方式,就像大家都知道的有关解缙所写的贺寿对联一样:“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养的儿子都是贼,偷得蟠桃孝娘亲。”一波三折,欲扬先抑,妙趣横生。再如在学习维新变动运动时,面对谭嗣同在变法失败后慷慨赴死,而同为变法领袖的康有为、梁启超却逃到了海外,面对这两种不同的做法,我们应该怎样来评价?这涉及到思考生命的价值问题,我们可以去讨论、去思考,不要急着得出答案,也不要去寻求所谓的标准答案,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去理解做人的道理,理解如何去珍爱生命。
学历史不等于记历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许多人包括某些老师,错误地认为学习历史就是划划背背,不理解学习历史的真谛,许多人只有在等到长大成人、走向社会后,才认识到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回过头来重新学习历史,这可能是现在历史题材的电视剧热播和易中天等人走红的原因吧。我们现代的中学生,不要再犯类似的错误,要通过历史学习,不断地提升自己做人的品味,增强做事的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通过上面的论述,希望我们在学习历史的时候,要做到:把历史知识和社会生活密切结合在一起。把生活阅历当做历史的学习的一把“金钥匙”,把学习历史的过程,当成是提升自己的生活阅历的一种有效途径。
古籍在传承中华文明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古籍是用来记录中华文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也是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古籍上面记载了很多古代的文学知识,对于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增强我们国家的软实力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现在我们的国家也非常注重对古籍的保护以及传承和发展,也开始重视对古籍的修复。古籍虽然离我们现在的生活好像已经很久远了,但是古籍文化必须要传承下去,也一定要加强公众和古籍之间的关系。要想让古籍很好的传承下去,就一定要注重中小学的教育,虽然近几年国画书法等也相继的进入了中小学的课本课堂里,但是也一定要让古籍进入中小学的课堂里。一定要让下一代知道古籍是多么伟大的一个文化载体。
要知道古籍是一个非常能体现我们华夏文明的载体,一定要加强青少年的古籍基础教育,多培养青少年们对古籍的兴趣,最好是通过去学习等方法来让青少年了解古籍的历史以及发展。古籍中记载有很多知识,比如我们中国人对宇宙自然的一些看法,对世界的看法等等。如果想要真正的了解中国人,那么古籍就是非常好的渠道之一。不光是中国人,可以通过古籍了解中国,对于一些外国人来说也是了解中国的一个非常好的渠道。
古籍不能够仅仅只在学者之间了解起来,而是要让更多的老百姓认识到古籍的重要性。古籍从很多方面能够串起中华5千年的文明,这就是古籍本身的魅力,以及我们之所以坚持要传承古籍的原因。我们不光要保护古籍,而且一定要让古籍传承下去。
多读书,多读历史书,多了解历史文化,传承中华文化,发阳优秀历史文化,提醒下一代不忘初衷,不忘初心,继续努力加油,完善、完美中华文化。
历史上的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
小时候看书面小说,看电视剧,只是觉得好玩,好看,理解不了内容。
尤其是《西游记》,剧情真是小时候的回忆。憨憨的、贪吃的猪八戒,他每次的吃像都会把我引笑!火眼金睛的孙大圣,在三打白骨精里那一段,被师傅误会,真是替他冤枉!一眼看穿是妖精,可是师傅肉眼凡胎看不清!……
现在去看这些历史故事和人物,又是另一种心态。
《红楼梦》中的男女人物形象,各自展现了TA们的内心世界,林黛玉柔柔弱弱、王西风有话直说、贾母隔代疼爱贾宝玉、
王夫人有她自己对待事情的态度!不同性格的人物展现出他的各自的心态!学习她们的长 处,舍去她们的短处;取长补短。
《三国演义》刘备哭来的江山。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小时候的疑问:我觉得诸葛亮机智多谋,神机妙算,他比刘备厉害应该当皇上,实则不然。司马懿也是个了不起的军师!……
这些历史文化,历史故事都是我们应该学习和记住的事情!
从典籍的物质属性看,它可以将人们的知识记录下来,提供客观的视觉对象;可以将人们的思维和知识凝固在物质载体上,长期保存;可以通过抄写或印刷,不断再现人脑思维的成就,扩大保存和交流的时空余地。从典籍的精神属性看,典籍具有表达思想、交流经验、宣扬主张和传播知识的作用。典籍作为文明发展的结晶,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它对同时代的人们来说,是互相表达思想、交流经验的重要工具,是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娱乐生活的重要来源。对于后人来说,典籍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向他们提供了认识历史、认识自然、认识社会,从而获得新发展的借鉴。
读书使人明智,读古书能让我们不忘本。古书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延续,也是现代人进行研究写作的参考素材。
品读优质古书,一方面,能教会我们老祖宗为人处世的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吸取前人教训,扬长避短,少走弯路。
1 古书中的修辞手法,叙事方法,以及思想精华,具备一定的文化价值,对我们现在的写作者来说,是一种现成的素材,可以参考和借鉴。
小新的火热漫画《狐妖小红娘》中有一篇伐木工胡尾生和树妖月啼暇的爱情故事,里面有一章讲述了二人的前世渊源,“尾生抱柱,至死方休。”其实,这个故事也是有典故可以查的。
《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盗跖,古人名字,跖读音(zhí)。
上面讲述的都是因门户之见不能在一起的男女,私定终身之后决定一起私奔,可是私奔那天,男方到了约会地点等待,女方还没到,中途突然下起了史无前例的大暴雨,男的傻乎乎地一直抱着柱子等待,结果最后就被淹死了。
只不过庄子描写下的尾生,淹死的时候还紧紧抱着梁柱,而小新漫画里的胡尾生是抱着一棵大树,一直在等树妖族的月啼暇,直到淹死也没放手,真可谓痴情至死不休。
2 历史上的成语典故,讲述历史人物背后的故事,让我们从中学到知识和道理。
我比较喜欢精卫填海这个成语典故,炎帝的女儿女娃,千百年来化作精卫鸟一直在衔石填海,她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是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的。
还有许多典故,比如“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些都是指导我们做人做事的方法,有了前人的经验教训,我们就不会重蹈覆辙,沿用前人好的方法,我们做事情就能事半功倍。
你们知道的成语典故都有哪些?欢迎留言。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却往往随着人类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
词语概述
广义历史: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狭义历史: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历史学:研究历史的学问,简称史学。与历史的概念相对应,历史学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历史学:世界上一切科学都可以称为历史学。(“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马克思、恩格斯)狭义历史学:研究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我以为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待:从历史的功能来看,主要有两点:1以史为鉴,指导未来,2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历史的受益者来看,可以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一个是历史对于个人和企业的作用,一个是历史对于国家的作用。
先说以史为鉴,指导未来。先拣最功利的来说,MBA教学应该当之无愧,MBA的学生学习为的就是将来挣更多的钱,这应该是最务实的了,那么他们学的是什么呢?福特、泰勒、本田宗一郎、戴尔这些或远或近的人物们的发家史,不就是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中的经典案例么?人类日常生活中的耳濡目染、言传身教固然重要,但如果有人能够加以保存、整理和提炼,然后将精华传播于世人,那效果将会大大的提高。历史其实就是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善加处理,为我所用,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国家,都必将受益无穷。当然,这里很多朋友提到了历史研究的人为性。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从个人使用历史的层面来看,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特别是对于主观的东西更要注重分析过程而不是结果。比如说曾国藩,你说是坏人,他说是好人,有什么意义么?他又不是我的邻居,既不会给我钱,也不会剃我的头,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并不重要,关键是要看他的言行好在哪里,坏在哪里。为什么说好,为什么说坏?这其中有什么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才是我们学习的目的。
再说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个人认为,我们不应该单纯的为自己生在中国而感到骄傲。因为人与人其实是平等的,中国有几千年的灿烂历史,那是我们的先人创造的,不代表我们这一代是中国人,我们就比别人更优越,更不代表我们比别人聪明,比别人能干。学习我们的历史,决不是让我们拿去向别人炫耀的。但我们也有值得骄傲的东西,我们应该为我们有勤劳智慧的祖先感到骄傲,对于自己创造更辉煌灿烂的明天充满信心;为我们的国家感到骄傲,发自内心的热爱我们的国家。从国家使用历史作为工具的角度看,国家有必要向全体国民灌输历史,从而增强人们的归属感、荣誉感和整体的凝聚力,只有这样,国家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东西对于我们未来的生活已经没有什么指导意义,我们仍要保护和发掘它们的原因,因为这些都是我们作为中国人所共同的历史渊源,是维系我们之间关系,增强彼此认同感的坚实的根基。此外,站在整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我们学习历史也是为了了解我们周围的邻居,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以工业化、 教育普及化和科学化为重要特征的现代文明。 现代文明主导世界的现实, 决定了无论一个国家发展民族现在处于怎样的状态,走向现代化, 这是它的必然趋势。 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国情不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 遇到的问题、阻碍也各自不同,中国是一个的文明古国, 有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 曾反复出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能否走向现代化的争论。 这一历史现象鲜明地揭示我们:中国传统文化能否走向现代化? 如何走向现代化?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必须弄懂搞清问题。 一、否定传统文化,也是否定历史 文化,广义上讲, 它是指人类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物质、 精神生产的能力及其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 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积淀的物质文明和精 神文明的文化遗产,也是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的精神体现。 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所以,对传统文化既不能一概否定, 也不能全部的吸收,只有站在时代高度,通过实践检验。汲取精华, 清除糟粕,才是正确地发挥作用。 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总要有建立在一定的经济、政治之上的文化, 否定传统文化,也是否定历史,否定民族精神。人为地割断自己的“ 根”。美国文化哲学家怀特说过:“文化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 文化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产生于更早的文化环境”,“ 现在的文化决定于过去的文化, 而未来的文化仅仅是现在文化潮流的”。可以说, 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史,也就是发展和丰富传统的历史。同样, 作为凝聚和激励人民重要力量的民族精神也是传统文化长期熏陶与培 育的结果,是传统文化的结晶。一个民族陷入任何困境都不可怕, 可怕的是失去民族精神支柱,精神上无所依托。所以,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问题,决不单纯是个文化问题, 而是一个关系民族命运发展的问题。许多历史事实证明, 一个国家走上民族振兴,走向现代化,无不是从弘扬 民族精神做起。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否定传统文化, 必然抹煞民族精神。 那种认为中国现代化只能从异质文化中汲取力量, 企图以文化就是以西方文化模式代替中国传统文化模式的过程称为西 化派是错误的。从认识论来看,主要是由于以下三方面原因造成: 首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缺乏深刻的了解与认识。 中国传统文化并非像某些人所说,是一堆毫无价值的垃圾, 而是有着多方面的丰富内涵,它的优良部分, 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并且是一切新的更高的文明的再生源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主要体现在这样几方面: 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国文化历来关注现实人生,孔子说:“ 未知生,焉知死”,并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正是这种入世的人生哲学, 培育了中华民族敢于向一切自然与社会的危害和不平进行顽强抗争。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 强调人生幸福靠自己去创造。要实现现代化, 这种自信自尊的精神是决不可少的。 二、知行合一观。中国儒家文化所讲的“力行近于仁”,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行重知轻”的认识论思想, 这与实践品格具有某种一致性。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现现代化, 当然要努力学习外国的先进的东西, 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社会主义实践。 三、重视人的精神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的内在修养与这精神世界, 鄙视那种贪婪与粗俗的物欲。孟子提出“充实之谓美”,并认为“ 宝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对人格的根本要求, 这种传统美德,对现代人格的塑造,也是非常可贵的。 四、有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 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人云: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在今天,一个国家只有走上现代化, 国家才会繁荣富强。而实现现代化,全靠全国人民团结一致, 共同奋斗。 五、追求真理,勇于奉献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蔑视那种贪生怕死, 忘恩负义、追逐名利的小人。古人在谈到对真理的追求时,认为“ 朝闻道 ,夕死可矣“。宣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 这种对真理执着、献身精神是推动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六、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古人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个社会只有严于律已, 宽以待人,形成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社会风气, 社会才能充满温馨与和谐,才能给人带来希望与力量。 上述种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地的一部分, 仅此就足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罗素曾说过:“ 中国文化的长处在于合理的人生观” 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深刻认识和概括。 其次,是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对立起来,传统文化并非一潭死水, 而是一个动态系统。人类在自己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传统文化, 并在实践中革新与丰富传统。否则,就不会变为现实的文化传统。 所以不能把传统文化简单地归结为“过去的历史” 而应认识到它同时关系着现在与未来。把发展看成为“反传统”, 其思维方式就是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对立起来。其实, 任何现代化只能从现实传统文化出发,否则便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陈寅恪先生说过:“ 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 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波普尔曾针对那种妄图“彻底清洗社会这块布— 创造一块社会的白板,然后在它上面画出崭新的社会制度”的理论, 指出:“没有比毁掉传统的构架更危险的了, 这种毁灭将导致犬儒主义和虚无主义, 使一切人类价值漠不关心并使之瓦解。而且,一旦毁灭了传统, 文明也随之消失。”所以对传统文化决不能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 而必须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践中加以检验, 清除那些过时的东西。 再次,从民族文化与世界文明的辩证关系看。 世界文明并非是某一个国家民族作用的结果, 而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创造的。当然,由于各方面具体条件的不同, 在世界中所起的作用各不同,但这只是作用大小的问题, 而不是有无的问题。所以各民族的文化应是平等的,需要相互尊重, 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而不应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任何一个国家, 作为人类世界组成的一个部分,都不是孤立的,其存在与发展, 不能不对别的国家有所影响: 也不能不受到其他国家这样那样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曾经给世界文明以重大贡献。 当代西方许多的中国古代文化热, 也表明中国传统文化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因此, 只有各个国家充分发挥自己民族文化的特点, 对人类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世界文明的发展,才会有可靠的保证。 相反,一个国家不顾自己民族的特点,一味模仿或照搬别的文化, 不仅不会有好的发展,甚至会走上灭亡的道路, 世界史上是有这种教训的,其实,西方文化也是一分为二的, 既有好的东西,也有糟粕,不可“拣进篮里都是菜“,如” 拜金主义“之类,即使在西方,也是被批判的。 西方文化也并不等于世界先进文化,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世界先进文化是以它的先进性、科学性及对人类社会的意义标志的。 因此,学习与引进外国文化,必须作具体分析, 一定要从本国实际出发,一个成功的现代化国家决不是全盘, 引进西方文化,而是在自己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一面学习外国先进文化,一面对本国文化进行革新, 不断提高自己的现代化水平,由于传统文化能否现代化, 能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弘扬, 关键在于人们用何种思维方式对待传统文化。 二、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形态,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 这种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对社会长期发生作用。 另外,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消极因素,这与现代化发展是不利的, 就其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表现是: 一、缺乏民主精神。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 封建意识对人们影响极深, 封建专制思想一方面严重压抑和束缚个性发展,另一方面, 造成特权思想,直到今天,中国人仍缺乏民主意识。 二、法制观念淡薄。中国传统文化不重视法制,实行的是人治, 如实行的是皇权至高无上,因而君言就是法。 在我国今天社会主义社会里, 人民群众已经成为国家主人, 国家的一切法律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封建特权思想严重, 权大于法,情大于法的事,还时有发生。 三、商品意识差。中国是个农业国,重农轻商十分严重。过去, 经商是被人看不起的,不知商业是产品流通的重要环节, 对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繁荣经济,方便,起着重要的作用, 尤其在现代,没有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也就无法走向现代化。 四、守旧意识严重。中国的小农经济广大,个体经济,靠天吃饭,“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容易满足于现状,非到万不得已, 是不会起来造反和自学接受新东西的。 三、由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是推动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 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抛弃其糟粕, 吸收其精华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也就是使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 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报务。传统文化在一定条件下, 可以转化为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型文化,但这种转化需要社会实践, 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生活相结合,才能使之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根本的结合点 。 第一发展市场经济经济的需要。过去,实行的是计划经济, 这种经济是人治经济,一切由政府统管,政企不分, 按长官意志办事,乱放炮抱粗腿界 得到合理配置,造成中国经济长期落后。 现在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作为配制社会资源的基本手段, 是按照市场经济运动规律建立起来的一种经济管理体制。 因此它能有效激励企业发挥主动性与竞争性, 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与创造性,成为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定的经济总是与一定的文化相联系的。经济与文化相互渗透, 相互影响,今天的经济,也就是明天的文化;而明天的文化, 也将是后天的经济。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任何一项经济活动, 都是具有一定观念文化的人去从事的, 没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思想首先素养的人,就无法胜任,所以, 现代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将对人们现有的文化观念进行检验, 新的取舍,另一方面,促使人们必须努力学习一切先进的东西, 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素质,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这就是市场经济对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根本决定作用 第二、它是建全社会主义法治的需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制意味着合法性、权威性、 公正性。法治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一是引导作用— 引导市场经济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二是规范作用— 通过法律规范政府和市场主体的行为与秩序;三是保障作用— 保障市场主体的平等竞争与正当权利。 这些都是现代文明与现代文化的体现, 而中国传统文化在这方面却有很大的缺陷。 中国传统文化在法制思想上强调实行人治。 法律仅作为治国的某种辅助手段,这种缺乏权利意识的传统文化, 在市场经济就难以存在与发展了 第三,市场经济是效益经济,市场经济要求对中国传统文化那种“ 君子谋道不谋食”把“义”与“利”对立起来的旧的价值观的否定, 从而增强人们的务实精神与进取精神。实际上,人们的实践活动, 是离不开利益原则的。要保证市场经济所追求的价值的实现, 不仅个人实践活动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学会按法办事, 而且也促使政府及行政管理部门必须提高工作效率, 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古籍典藏的意义:古籍记录了先人们的足迹、人类地位历史,是人类进步的见证。古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非常大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古籍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文明成果的核心载体。
古籍典藏的意义古籍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应当得到很好保护典藏,对了解历史有重要的意义。
古籍指的是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古籍的分类法采用经部、史部、子部、集部四部分。
古籍的结构:书衣、书签、书叶、封面、护叶、书芯、书脑、书背、书头、书根、书角。
为什么要读历史书,读历史到底有什么好?
本文2023-10-26 15:08:4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71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