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说的相关典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6浏览:3收藏

傅说的相关典籍,第1张

根据典籍记载,傅说出身卑微,是在傅岩筑城时被武丁发现启用的,《古文尚书·说命上》说:“说筑傅岩之野”,《孔传》:“傅氏之岩,在虞、虢界”, “傅氏”就是指傅氏邑,在今山西平陆县东二十五里,也就是傅岩所在的地方。关于这个傅氏的来源,有两种说法:

1、根据《新唐书·表十四·宰相世系四》的记载是,傅氏出自黄帝之后的姬姓,黄帝有个裔孙叫大由,封于傅邑,因以为氏。商代的时候,在虞、虢交界处有傅氏的人居住在岩傍,这里因此叫做傅岩,武丁(原误作盘庚)就是在这里得到傅说,命以为相。 秦嘉谟辑《世本·氏姓篇》将《新唐书》此文辑入云:“傅氏,出自姬姓,黄帝裔孙大由封傅邑,傅说其后也。”

2、《路史·后纪十·陶唐氏》记载,五帝之一的帝尧之子丹朱,在帝舜的时候被封在房,为房侯,其后有房氏。房氏之后有一支是狸氏,狸氏之后里有一人叫大繇(即《新唐书》的“大由”,由、繇音近通假),在夏代的时候被封在傅邑,以邑为氏为傅氏,傅说就是出自这个傅氏。

二说不同,本来《新唐书》的记载要早于《路史》,而据罗苹《路史注》说《路史》的记载出自《傅子》,《傅子》是魏晋时期傅玄的著作,则其记载又早于《新唐书》。《傅子》这本书已经佚失,今看到的是辑本,里面没有这个记载,只在《举贤》这一篇里说“傅说,岩下之筑夫也,高宗引而相之”。 实际上,根据《潜夫论·氏姓篇》和韦昭《国语注》,丹朱之后的傅氏周代以前本是狸氏,到了周代才为傅氏(参秦嘉谟辑《世本·氏姓篇》,《世本八种》第242页),那么殷商时期的傅说就不太可能出自这个傅氏。可《新唐书》之说也不知所据,是否原出自《世本》也不能确定,故此二说皆存疑,相同的是二者都认为大由(繇)是傅说的祖先。

3、《孟子·告子下》记载,“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傅说是殷代国君武丁的相,他曾在傅岩地方为人筑墙,为武丁访得,举以为相。所谓版筑,就是筑墙时用两块木板相夹,两板之间的宽度等于墙的厚度,板外用木柱支撑住,然后在两板之间填满泥土,用杵筑(捣)紧,筑毕拆去木板木柱,即成一堵墙。

历史上的另一支傅姓,始于满洲人进入中原之后,当时的部分满族贵族改为汉姓傅氏,如清康熙年间的两江总督傅腊塔,以及乾隆年间平定金川、准葛尔及缅甸,官至川陕总督的保和殿大学士傅恒等,为傅姓增加了外族人氏。

傅姓形成于商朝都城殷,早期主要是在北方发展繁衍。到了唐朝末年,由于中原人南迁避乱,北方的傅氏也随之江南各地,后来延伸到今天的四川、广东、广西、福建一带,此后繁衍昌盛。到了明代,傅氏已遍布江南各省。清代闽粤有傅氏移居台湾,进而又有徙居海外者。

鉴于以上,我推断,云南的傅姓应该是明朝时候傅姓的老祖先避乱到了江南,到了明朝才流转迁徙到达今天的云南等地。

请你参考!

一、中国古代姓和氏的来源:

姓——产生于母系氏族时期,代表母系血统,区别血缘,后区别婚姻,姓不可变。

氏——产生于母系氏族晚期,代表氏族分支,区别子孙,后区别贵贱,氏可变。

中国姓氏的最初来源,是基于“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

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

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注“贵者有氏”: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如智姓),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

中国上古时期著名的八姓:姬、姚、妫、姒、姜、嬴、姞、妘。

二、中国古代姓和氏的不同点:

1、姓族在早期即因存立时间久远,亲属数目的庞大,分支族氏的增多,其成员间仍以自认的单系共同来源为亲属纽带,但未必已能追溯到一个共同明确的祖先,亦未必都可以找到彼此间明确的谱系关系。而氏一般皆有明确的、可以追溯到一个人的始祖。

2、对于所有同姓成员来说,其所属姓是同定的。氏名来源较多样,如以邑为氏,以谥为氏,以官为氏等,同一家族可因居邑为氏,也可以族长的官职为氏,当时也经常出现命氏、别族等情况。

3、姓是统一的,即姓族本身未有层次区别,虽有氏为分支,但没有更小的姓族。而氏却可以是多层次的。一个大氏可以包括由其分化出来的若干小氏。

4、女子不论出嫁与否,皆有同定的姓。但女子出嫁前与父同氏,出嫁后属夫氏,所以可以夫氏为称,但亦可以仍以父氏为称。

三、举个例子

一个部落姓为“姚”,其一支子孙如果迁居到柳树旁,可能就地取材,姓氏就为“姚柳”,“姚”为姓,“柳”为氏;同样,迁徙到槐树旁,可能会称为“姚槐”。

“姚”用来区别其他部落,不可变。“柳”、“槐”为氏,区别氏族分支,具有可变性。

姓氏的合一约在秦汉时期。同姓不婚,以“姓”区别婚姻。

扩展资料:

姓和氏的融合:

姓代表血缘关系,主要功能是“别婚姻”,同姓不能通婚。氏是姓中衍生的分支,主要功能是“别贵贱”,用以区别高低贵贱,先秦时男子称氏,有氏者为贵,不呼姓。秦代开始废除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姓氏混合使用,姓氏成为表明家族来历的标志,也成为父系血缘相袭的标志,延续至今。中国人现在大多数的姓,都是承袭了产生于周代的氏。

秦汉以来,姓氏合而为一。《通志·氏族略》载,“秦灭六国,子孙该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

-姓氏

汉川付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末元初,当时傅姓始祖仲八公原籍江西丰城,落籍汉川。另一支傅氏家族的始祖国辅公原籍江西新淦县,他的儿子鼎忠公在明初落籍南河同兴村,这是汉川傅氏的最大支系。还有一支傅氏家族的始祖国泰公原籍江西永丰,他的儿子鼎仁公落籍沔阳,其后裔在明中叶迁至汉川。

至于现状,汉川付姓家族的活动范围广泛,涵盖了许多地方。在马口六村、南河凤凰村等地,傅氏家族历史悠久。此外,南河、二河、城隍、西江等地也有傅氏家族的分布。在马口柴林村,傅氏家族的始祖国选公在明初落籍孝感,他的四世孙德本公在明天顺年间迁至汉川柴林村。分水双凤村和分水桃园村的傅氏家族也起源于明中叶。

汉川付姓家族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也有其独特之处。在古代,傅氏家族注重族谱的编修,以此来记录家族的历史和传承。此外,傅氏家族还重视祭祀仪式,以此来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感恩之情。在现代社会中,傅氏家族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传承家族的优良传统。

源于黄帝姬姓,出自黄帝后裔大繇之后代傅鸾,属于合姓为氏。

上古时期,黄帝后裔大繇被夏后氏封于傅邑,后代子孙因以为氏,称傅氏。傅说筑于傅岩,后得商王武丁赏识,任命为国相。所以后人皆尊傅说为得姓始祖。传至大始祖傅腾宵,为明朝翰林院庶吉士,妻谢氏,生六子。次子傅鸾,号鸣凤者,即刘傅氏之始祖。

扩展资料:

刘付的相关故事:

傅鸾应广东都堂韩榜之召,于明孝宗弘元年戊申岁(公元1488年),带了妻子杜氏,背了婴儿,与胞弟一起从福建上杭县城关珠玑巷迁往广东廉江市、化州市和广西陆川县交界处的“山底”(地名)开基。

由于旅途遥远,傅鸾邀请了同巷居住的盟兄刘荣相伴,千里跋涉,历经风雨,当他们才走到广东韶州府境内时,傅鸾不幸患病而逝,遗下了寡妇孤儿。傅鸾的胞弟与盟兄刘荣继续陪着杜氏带了遗孤傅丽川,历尽辛苦,终于到达广东廉江地区的山底(今广东廉江石角镇山腰管理区)。

不久,杜氏由于身心交瘁,一病不起,盟兄刘荣便担起了“托孤”的责任。当傅丽川长大成人后,为了回报养父刘荣的承危抚育之恩,便一身承二姓宗祧。从此百家姓中新增了“傅刘”这个实际以二姓相合的复姓(合姓)。

有一年,刘傅氏二世祖万金(傅丽川)上京考试,报名时即写“傅刘万金”。考官大惑不解,问他:“百家姓氏里哪有此姓?你为什么这样写?”

傅刘万金把原委说过一遍后,考官很认真地说:“生身不如养身大,生身父母能生你,可惜他(她)们早逝,无法尽父母之责,将你养育成人长志,应姓刘放在傅前面才对。傅刘万金点头称是,当即将自己的姓名改为刘傅万金。

从此,刘傅氏复姓延续至今。

参考资料来源;-刘付

溆浦陈林坪傅氏、溆浦低庄傅氏、溆浦长岭傅氏、麻阳傅氏、会同傅氏。

1、溆浦陈林坪傅氏,始迁祖有叙公,原籍辰溪,清康熙时徙此。

2、溆浦低庄傅氏,始迁祖绍梅公,原籍江西,清康熙时徙此。

3、溆浦长岭傅氏,先世清乾隆4年(1739)由原籍江西清江县徙此。

4、麻阳傅氏,先世江西洪州都昌人,后迁徙湖广沅州府垅里。生三子:长英居垅里,次雄迁居麻阳长坪桑园,三通迁居白面岩。

5、会同傅氏,始迁祖廷峰公,江西临川人,明季由乡榜授黔省都匀府知府,丁忧归,受阻于兵,寄居会同之五招。

傅说的相关典籍

根据典籍记载,傅说出身卑微,是在傅岩筑城时被武丁发现启用的,《古文尚书·说命上》说:“说筑傅岩之野”,《孔传》:“傅氏之岩,在虞、...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