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字是不是从中国传入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6浏览:4收藏

日本文字是不是从中国传入的?,第1张

一提起日语,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它使用着大量的汉字,若再作进一步了解,就会发现日本人最早只有自己的语言,而无自己的文字。古代的日本人曾一度完全借助于汉字来表述自己的语言。由此人们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日语作为一种文字源出于中国的汉字,对此几乎是无人质疑的。但汉字何时传入日本,日本人又何时学会使用文字长期以来却始终是个疑案。

一般日本人只晓得他们的祖先在公元3世纪时还不知道使用文字。但学者们对这个问题则有更具体的推测。一说认为日本的文字最初应是由百济传入的,时间当在公元4世纪下半叶,他们的论据是,大和朝廷是在公元4世纪初征服邪马台国,统治北九洲,与百济的交通最早也应始于公元4世纪下半叶,故日本使用文字应在这之后。但据中国晋朝陈寿撰的《魏志韩传》记载,公元3世纪时,位于朝鲜半岛东南部的辰韩已使用文字,于是就有学者提出辰韩先于百济将文字传入日本。这样一来日本人使用文字就有可能是在公元3世纪左右。另一说认为,日本人使用文字最迟不晚于公元一世纪下半叶,而且日本人并非得通过朝鲜才能接触到汉字。公元一世纪末的中国古籍《汉书地理志》就曾记载过“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岁时以献来见”。也就是说,早在公元一世纪末之前,日本就有人到过中国,由此可以想象当时访问中国京城的倭人一定会接触到包括汉字在内的中国灿烂文化。对此《后汉书倭传》也作了明白无误的记载,书曰:“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这则史料表明,倭奴国使节不仅会使用汉语,而且对当时中国的君臣礼节甚是通晓。因此就有学者根据这两则史料推断在公元一世纪中叶或者最迟不晚于一世纪下半叶日本就已使用文字了。

但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这是后人对史料的误解或推测。中国古籍明确记载日本人使用文字的是《魏志倭人传》,该书正始元年条载曰;“倭王因使上表答谢恩诏”。当然也有人持有异议,认为倭王的这篇上表出自中国使臣之手,而非倭人所作。但当时的情况是倭国使节难升米和副使都市牛利自景初二年(238年)六月至正始元年(240年)已在中国逗留了将近两年的时间,他们在逗留中国期间,除了执行例行公务之外,还广泛地接触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无论从机会和需要来看,倭国使节已通晓汉语,在他们回国后倭王自然也无必要请中国使臣代劳上表。若由此推论,公元3世纪中叶至少在九州这个范围内日本人已使用文字,这是第三种说法。

还有第四种说法的,《注释日本纪》主张汉字是在应神天皇(5世纪初)之时传来日本的。该书的所谓依据就是《古事记应神记》曾记载有个叫和迩吉师的人携带《论语》和《千字文》渡来日本。但这并不意味着是汉字传来之始,而且有种种迹象表明,还在公元4世纪末,中国大陆的先进文化就已通过朝鲜传到日本,其中就包括汉字、儒家思想以及筑沟和养蚕技术等。显然《注释日本纪》的提法是不足为据的。

关于汉字何时传入日本,日本人何时使用文字?现在至少有以上4种说法。看来各说都有证据不足之嫌。而唯一被认为是能说明问题的铭文尚属鲜见,至今发现的最早一例是熊本县玉名郡江田村船山占坟出土的一把刀,上铸有“治天下狻 齿大王世……服此刀者长寿子孙注注得其恩也不失其所统作刀者名伊太加书者张安也”等铭文。有关学者认为铭文中的大王系指反正天皇,故刻此铭文的年代当在公元5世纪上半叶,若以此为据,似又有太晚之弊。尽管如此,因此解开日本文字的疑案还有待地下文物的进一步发掘和整理。

各有各的好处吧。白话文通俗,形象,详尽——这点很重要。因为古文很多东西,言从简,所以很多东西就得靠揣摩,靠想象,靠体会,靠猜测。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几千年的重要财富,我们的古籍——包括韩国,日本,越南都是用文言文书写的,假如我们都不学,那么我们就会像棒子他们一样无知,对自己祖先的历史都不了解。

文言文抑扬顿挫,富有韵律美,尤其在诗词歌赋方面,用白话文书写,总是未免太过直白。就像现代诗,出名的有几首?你能想起来的,无非也就是“轻轻地我来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环顾四周,佳作寥寥耳!而古文诗词歌赋呢?光唐诗,宋词,元曲这里边都有多少优美的东西。太多好的了,我就不赘述了。

古文在描写历史方面,也非常出色,不比现代文的效果差,楼主可以多读史记,里面语言,真的非常有意味,有些东西,也远非白话能传达。翻译出来,味道总是不对。

总之,两样都要学好,那就最好。没有哪个重要一说,哪个最好一说。

至少在过去,中文在日本是必学的

日本有名的“大化改新”就是由一批在大唐留学的日本学生策划的

日本最著名的《源氏物语》中提到了,王公贵族在当时都以会被唐诗而骄傲,书的作者的身份就是伴读(当然是读唐诗了)白居易的诗在日本很受欢迎。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文化上面不再“汉化”,几乎全盘“西化”

据我所知,日本现在的课堂上仍然设有中文课,但不是必修的

1 看看日本怎么教高中生汉文文言文的

日本的高中语文书,一本有600多页。学习的内容一共有5个部分,按照顺序是:

1,日本古文 2,日文现代文 3,汉文 4,文章表达 5,词汇

里面的每一部分内容都很变态!!!而且学了不一定会考啊!!!因为日本的国语高考一般都是满满的一堆阅读理解啊!!读的是散文还是古文就不知道了!不过还好的是国语考试不考作文。所以日本的国语教学和考试完全是为了提升基本素质型的,死记硬背完全没有用。

下面来介绍里面最变态最难的一部分,就是汉文。

你没有看错,对!!你没有看错!!里面还要学汉文!!HOHOHOHOHO,于是用手机给大家实拍一下他们是怎么学汉文的。

高中的汉文部分一开始,上来就是中国地图,对,你没看错,是中国地图!!!介绍中国地理对文化的影响。地名和景点上密密麻麻是日语用来标音的假名,里面的地点因为经常在古诗还有名句中出现,所以用的都是古代著名的地点。我之前还很奇怪,为什么和日本人说日语的江苏,江苏(こうそ)基本上日本人都知道是江苏,其实他们在中学时代都学过一轮中国的地名。

当然了还有中国古诗词

白居易的《长恨歌》:“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白居易在日本几乎是家喻户晓。

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用古日语翻译过来的!!!但这个还是算好的,因为这里的翻译尊重了日文原来的语法。日文的语法是动词放在最后的,比如“你吃饭了吗”,日语中是“你饭吃了吗?“对唐诗宋词对翻译还是把动词置换过来了,但是当然,用的是比较生僻的古日语。

唐诗宋词里有很多引经据典的人物,也有鼎,觥等古代的酒具。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诗词,你还需要知道一些背景知识。于是:

有一篇专门介绍中国古代的餐具!酒具!常用的乐器!!

还有唐朝究竟穿什么衣服!!都有一些什么样的人物称呼!!对!为了让你更好地理解唐诗!!

2 古文 翻译

天宝二年(743),鉴真和尚应日本高僧荣睿、普照之邀东渡传教,但连续5次因风阻未果。十二年(753)十月二十九日,69岁高龄的鉴真携带大量佛经和艺术品,从常熟鹿苑(今属苏州张家港)黄泗浦入海,开始了第六次东渡。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在次年抵达奈良,实现了东渡弘法和传播华夏文化的宏愿。

唐朝有个和尚叫鉴真,本名叫淳于,是扬州江阳人,14岁出家为僧。渐渐长大,周游长安与洛阳,拜访名师,专门研究佛教清规戒律。在天宝元年,接受日本普照和尚的邀请,东渡日本。但是东海风急浪高,有时翻船、有时缺少粮食、有时失去方向(迷路)。经历了12年,5次渡海都没有成功。那时鉴真已经失明,但志向始终没变。天宝十二年,终于到达日本。第二年在奈良东面建起了戒台,教受佛教的清规戒律。

不知是哪一篇?

3 介绍一些日本名著

如果看历史武侠,可以推荐你海音寺潮五郎,山田风太郎,司马辽太郎。这三位作家都不错,还有华人陈舜臣,也不错的。

日本情爱小说我看的不多,不过你可心试着去看看《请问芳名》。爱得漫长痛苦,但很有意思。

日本的极短篇可以看星新一。森村诚一也不错(此人是个天才,本格小说、推理小说、极短篇、纪实文学都很大拿)

日本古典作家有紫式部。

日本另外推理小说可能是极度发达的,江户川乱步、松本清张都很有名。

当代的作家知道的不多,有筒井康隆、(此人写的小说很搞怪)。林真理子?村上春树烂大街了,我不喜欢。

二十世纪初,有一批作家我很熟悉,不过象夏目漱石、武者小路实笃、小林多喜二什么的,现在你也看不进去了吧。

4 请介绍日本文学发展史

时期划分

日本文学一般分为三个主要时期:上古文学、中古文学以及近现代文学

上古日本文学 (八世纪)

发展出能够用于表记日语的万叶假名(万叶仮名) ,纯 日本文学 粹假借一套指定汉字的发音来表记日文诗歌。在日本奈良时代所创作的作品包括712年的《古事记》(为神话与史实参半的史书)、720年的《日本书纪》(以编年体写成,为日本流传至今最早的正史)和759年的《万叶集》(日本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万叶假名即是以此书命名)等。 此时在文学创作上所使用的日文,无论在语法和音韵等方面皆与后来的日文有明显的差别。甚至同时各地已经出现明显方言上的差异。

古典日本文学 (九世纪至十二世纪)

古典日本文学的经典名著《源氏物语》。古典日本文学与日本平安时代的文学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此时被誉为“日本艺术与文学的黄金时期”。女性文学家紫式部的著作《源氏物语》被视为当时最杰出的经典名著,该书也是全世界最早的长篇小说。此外同时代重要的文学作品尚有905年的《古今和歌集》(为一部和歌总集)以及990年代由另一位女性作家清少纳言的《枕草子》(散文集,描述对生活、感情与贵族生活等的观察与感想)。伊吕波(いろは)是一首排列日文假名的全字母句(“いろは”是该诗歌的首三个音),同样创作于平安时代前期。 当时的日本诗歌大都是宫中朝臣或女性所创作,而贵族气息则反映在诗歌的端庄、老练,并注重修辞表达情感上。

中古日本文学 (十三世纪至十六世纪)

近代日本文学 明治、大正、昭和时期文学 (1868年-1945年) 近现代文学

5 求日语古文

给你我们古典课的课件吧 竹取物语的

原文

今(いま)は昔(むかし)、竹取(たけとり)の翁(おきな)といふ者ありけり。野山(のやま)にまじりて竹を取りつつ、よろづのことに使(つか)ひけり。名(な)をば、さかきの造(みやつこ)となむ言(い)ひける。その竹の中に、もと光る(ひか)竹なむ一(ひと)筋(すぢ)ありける。あやしがりて寄りて见るに、筒(つつ)の中光りたり。それを见れば、三寸(さんずん)ばかりなる人、いとうつくしうてゐたり。翁いふやう、「われ朝(あさ)ごと夕(ゆふ)ごとに见る竹の中におはするにて知りぬ。子となり给(たま)ふべき人なめり。」とて、手にうち入れて家へ持ちて来(き)ぬ。妻(め)の妪(おんな)にあづけて养(やしな)はす。うつくしきこと限りなし。いと幼(をさな)ければ笼(こ)に入れて养ふ。竹取の翁、竹を取るに、この子を见つけてのちに竹をとるに、节(ふし)をへだててよごとに黄金(こがね)ある竹をみつくることかさなりぬ。かくて翁やうやうゆたかになりゆく。

翻译:

今となっては昔のことであるが、竹取りの翁という者がいたということだ。翁は野山に分け入っては竹を取って、いろんなことに使っていた。名前をさかきの造と言った。翁が取っている竹の中に、根元が光る竹があった。不思议に思って近寄って见ると、(竹の)筒の元が光っていた。それを见ると、三寸(约10センチ)ほどの人が、たいそうかわいらしい姿で座っていた。翁が言うことに、「私が毎朝毎晩见る竹の中にいらっしゃるので分かった。(私の)子におなりなさるはずの人であるらしい。」と言って、手の中に入れて(自分の)家へ持って来た。妻のばあさんに预けて养わせる(ことにした)。(その子の)かわいらしいことはこのうえもない。たいそう幼いので笼に入れて育てる。竹取のじいさんは、竹を取る时に、この子を见つけてからのちに竹を取る时に、节を隔ててどの节の间にも黄金が入っている竹を见つけることがたび重なった。こうして翁はだんだん金持ちになっていく。

6 鉴真和尚东渡日本的译文

唐代玄奘西行取佛经于印度与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戒律是中国佛教历史上两件大事。

现在我就讲讲鉴真和尚东渡日本的故事。 佛祖释迦牟尼在生前曾对他的弟子们说过一句话:“以戒为师”。

戒律的传授在过去的佛教界是极其神圣、重要的大事。过去戒律的传授是要由德学兼备的高僧,设立专门的传戒道场,把所有的戒律一条条地详细讲解,每讲完一条都要详细地询问能否做到,往往整个传戒的仪式要好几天的时间。

佛教自公元6世纪传入日本以来,至公元7、8世纪也达于鼎盛时期,成为日本的主要宗教。但从佛教正统传承上来看,当年将佛教传入日本的僧人中没有具备授具足戒资格的高僧(佛教戒律可分为五戒、八戒、具足戒等几个等级,具足戒就是佛教所有的戒律),因此日本佛教戒法不全。

日本佛教界高僧向日本 提出需从唐土聘请传戒高僧,并推荐荣睿、普照这两位年轻的僧人去唐土聘请传戒高僧。在这个历史背景下,荣睿、普照肩负着重任,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随第九次遣唐使(遣唐使是日本 派出的学习中国文化的使团)来到中国。

荣睿、普照来唐后,在洛阳、长安学习佛法达十年之久,这期间虽然在长安聘得了一位名叫道璇的僧人去日本传戒,由于道璇的学问资历还不够理想,加上僧员不足,仍不足完成正规的受戒仪式。荣睿、普照从大安国寺的一位名叫道航的僧人那里,得知扬州鉴真和尚是一位学识渊博且德高望重的高僧。

荣睿、普照为了完成来唐的使命,终于在唐天宝元年约同了长安的僧人道航、澄观、洛阳的僧人德清、高丽的僧人如海一起来扬州拜谒鉴真,邀请鉴真并请他推荐德学兼备的传戒师同去日本传授戒律。 鉴真生于唐垂拱四年(公元688年),扬州人,俗姓谆于,自幼便喜欢钻研各种学问。

他十四岁在扬州大云寺出家,潜心研究佛教经典,同时对医药学也作过深入钻研。鉴真二十岁时,随他的老师道岸律师游学二京(洛阳、长安)。

当时,道岸的师父文纲、师兄弘景均 来到京城,鉴真跟随这些名师学习佛学知识。鉴真从学的融济、文纲律师是律学始祖道宣的弟子,道宣与唐代药王孙思邈有极深的友谊。

他们两人在医学和佛学方面是互相影响、互相学习的。鉴真从这老师那儿获得许多药方,其中日本常用中药“奇效丸”,据说,此方是鉴真通过弘景而得自道宣。

当荣睿、普照来大明寺拜竭鉴真时,看到鉴真确实是一位学识渊博、“并世无二”的大德高僧,他们怀着虔敬的心情向鉴真陈述了来意,并向他顶礼说:“我国在海之中,不知距齐州几千里,虽有法而无传法人,譬犹终夜有求于幽室,非烛何见乎!愿师可能舍此方之利乐,为海东之导师可乎?”鉴真平时已传闻日本的情况,今看到他们一片诚意,深感日本是一个“有缘之国”。当时就问徒众说:“谁有应此远请向日本国传法者乎?”可是在扬州的徒众一个也不出声,一位叫祥彦的僧徒出来说道: “彼国太远,性命难存,沧海淼漫,百无一至。”

不等祥彦说完,鉴真又开口道:“另有谁愿意去?”仍旧无人回答,于是鉴真第三次开口道:“是为法事也,不惜身、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鉴真大师的回答,语气是如此的坚决,在座的弟子不禁为师父的决心所感动,于是祥彦等十七位僧徒纷纷表示愿随师东渡传戒。那时,鉴真已有五十五岁。

自从鉴真接受日僧邀请,他不仅要克服“沧海淼漫”的自然障碍,而且还要面对更为复杂的社会阻力,在十一年的时间里,前后六次东渡,五次失败。 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三月,鉴真作了一切东渡的准备,正待启航,不意浙东一带出现了海盗,随行的僧徒中间又发生了意见纠纷。

道航认为高丽僧人如海学行欠缺,不应带他同行,如海遂向官府诬告,说道航等私通海盗,淮南采访使班景倩立即将荣睿、普照、道航等人拘捕,事后真相大白,荣睿等人已饱尝了四个月的铁窗风味。当释放时淮南采访使仍认为“今海贼大动,不得过海!”第一次东渡计划失败了。

同年十二月下旬,鉴真一行八十五人,在十二月下旬的一个月明之夜从扬州悄悄开航。但船到浪沟浦即遇风暴,浪击破船,停留一月修船,再度下海,船至扬子江口,又遇风浪,停泊一月,再次启航,不幸在衢州群岛触礁船沉,船上东西全被海浪卷走。

全体人员登上一个荒岛,后被官船送回明州(宁波),大部分人遣送回乡,十七位僧人被送到浙江鄞县阿育王寺。第二次东渡又失败了。

第二年春,鉴真一行受聘到越州(绍兴)龙兴寺讲律授戒,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秋归阿育王寺。因越州僧人不理解鉴真东渡的意义,向官府控告说荣睿引诱鉴真,官府随即逮捕了荣睿,普照因躲在民家未被逮去。

荣睿在押送解京途中,在杭州得病,假称病死,才得脱难,第三次东渡计划又夭折了。 天宝三年冬,鉴真派人先去福建购买船只,备办海粮,自己率徒众三十余人,声称巡礼圣迹,秘密从浙江小路往福州取齐。

但扬州龙兴寺的弟子灵佑不忍鉴真远适异域,发起僧徒阻止鉴真赴日,江东道采访使遂下牒诸州,追踪拦截,鉴真一行在黄岩禅林寺被官差截获,强行押解回扬州,第四次东渡计划又成了泡影。 在这样的形势下,荣睿、普照感到再留在扬州龙兴寺使。

7 请介绍日本文学发展史

日本文学大抵受到日本政治的发展而分成三个时期,分别为王朝文学(8世纪至1868年),近代文学(1869~1912)和现代文学(1913~)而其简介如下: 奈良时期(8世纪) 最早的文学典籍是《古事记》,《日本书纪》及《风土记》前两部著作追记了日本国史,后一部则记载了日本各地自然状况,风土人情两者均收录了丰富的神话传说和生动的古歌谣稍后出现的汉诗集《怀风藻》标志著文人诗歌创作的肇始,而和歌集《万叶集》的编撰成功则代表著日本诗歌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平安时期 (8~12世纪) 受中国唐代文化影响,大量汉诗文集相继问世,汉文学热持续一个世纪之久敕撰诗集《古今和歌集》恢复了日本民族诗歌的地位与此同时,散文创作硕果累累:《竹取物语》,《伊势物语》开辟了传奇物语和歌物语两条道路,《宇津保物语》开长篇物语的先河,这就为物语文学的集大成之作《源氏物语》的诞生奠定了基础长篇写实小说《源氏物语》出自女作家紫式部之手作者以沉郁,凄婉的笔调抒写了源氏苦乐掺半的一生及宫廷妇女不幸的命运,表达了作者人生无常的佛学观和以哀为极至的美学观除紫式部外,许多女作家的作品都於此时脱颖而出,如《蜻蛉日记》,《和泉式部日记》,《更级日记》等这些日记成为日本后世文学中私小说的滥觞女性散文中较为引人注目的是清少纳言的随笔《枕草子》,作者观察之敏锐细腻,用笔之纤柔清丽,一直为后人所称道此期散文创作的最后收获是佛教说话集《今昔物语》和历史物语《大镜物语》这些物语一改王朝物语的纤弱文风,拓展了物语文学表现的范围 镰仓室町时期 (12~16世纪) 随著武士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贵族和歌文学走向衰落1205年完成的《新古今和歌集》虽与《万叶集》,《古今和歌集》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但毕竟是强弩之末,取而代之的是连歌和俳谐的兴起二条良基,山崎宗鉴等人确立了连歌,俳谐的文学地位散文方面也出现了描写新兴武士生活的军记物语和抒发隐遁者之情的僧人随笔军记物语中臻於成熟的经典之作是记述平,源两大武士集团兴衰始末的《平家物语》小说刻画了平清盛等骁勇善战的武士英雄形象,再现了他们自信向上的精神风貌,客观上反映了贵族社会向武士社会转变的时代本质僧人随笔中的传世之作是鸭长明的《方丈记》和吉田兼好的《徒然草》两篇随笔各具特色,被誉为随笔文学的双璧该时期诞生的能与狂言是日本戏剧史上辉煌的开端「能」著重演唱,舞蹈表演,具有庄重典雅的正剧特点,「狂言」以幽默滑稽的科白为主,体现轻松诙谐的笑剧风格世阿弥(1363~1443)在能乐的表演艺术和创作理论等方面作出了开拓性贡献 江户时期 (17~19世纪) 商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化,町人阶级(市民阶层)作为社会的主体逐渐成为文学作品的欣赏者适应他们的审美要求松尾芭蕉在贞门,谈林俳谐的基础上,推出了世俗化的蕉风俳谐,井原西鹤铺写了町人的商业生活和享乐生活,丰富了浮世草子(风俗小说)的创作内容近松门左卫门的净琉璃(木偶戏)更广泛地表现了社会下层人物的生离死别,喜怒哀乐这种以俗为美的美学追求,导致轻文学(戏作文学)的产生,给后世文学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明治时期 (1868~1911) 1868年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文学开始的标志坪内逍遥(1859~1935)的小说理论著作《小说神髓》的发表,具有近代文学启蒙的性质二叶亭四迷写出近代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浮云》,森鸥外相继发表近代最早的浪漫主义小说《舞姬》,确立了近代文学的发展方向砚友社作家群的代表尾崎红叶(1867~1903)的名作《金色夜叉》是19世纪末最畅销的小说20世纪初,受西方影响,自然主义文学兴起代表作家岛崎藤村的长篇小说《破戒》具有强烈批判现实的倾向,田山花袋的小说《棉被》却不乏自然主义文学的特点,受到自然主义文学理论家的赞许卓立於这一运动之外的作家夏目漱石,其代表作《我是猫》以嬉笑怒骂的讽刺给予近代社会的种种弊端以有力抨击。

1 看看日本怎么教高中生汉文文言文的

日本的高中语文书,一本有600多页。

学习的内容一共有5个部分,按照顺序是:1,日本古文 2,日文现代文 3,汉文 4,文章表达 5,词汇里面的每一部分内容都很变态!!!而且学了不一定会考啊!!!因为日本的国语高考一般都是满满的一堆阅读理解啊!!读的是散文还是古文就不知道了!不过还好的是国语考试不考作文。所以日本的国语教学和考试完全是为了提升基本素质型的,死记硬背完全没有用。

下面来介绍里面最变态最难的一部分,就是汉文。你没有看错,对!!你没有看错!!里面还要学汉文!!HOHOHOHOHO,于是用手机给大家实拍一下他们是怎么学汉文的。

高中的汉文部分一开始,上来就是中国地图,对,你没看错,是中国地图!!!介绍中国地理对文化的影响。地名和景点上密密麻麻是日语用来标音的假名,里面的地点因为经常在古诗还有名句中出现,所以用的都是古代著名的地点。

我之前还很奇怪,为什么和日本人说日语的江苏,江苏(こうそ)基本上日本人都知道是江苏,其实他们在中学时代都学过一轮中国的地名。 当然了还有中国古诗词白居易的《长恨歌》:“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白居易在日本几乎是家喻户晓。

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用古日语翻译过来的!!!但这个还是算好的,因为这里的翻译尊重了日文原来的语法。

日文的语法是动词放在最后的,比如“你吃饭了吗”,日语中是“你饭吃了吗?“对唐诗宋词对翻译还是把动词置换过来了,但是当然,用的是比较生僻的古日语。 唐诗宋词里有很多引经据典的人物,也有鼎,觥等古代的酒具。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诗词,你还需要知道一些背景知识。于是:有一篇专门介绍中国古代的餐具!酒具!常用的乐器!!还有唐朝究竟穿什么衣服!!都有一些什么样的人物称呼!!对!为了让你更好地理解唐诗!。

2 文言文基础知识点

《口技》知识点梳理集粹(整理者:王明珍) 清林嗣环一、原文 ①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②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③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④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⑤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二实词翻译:第一段:善:善于,擅长 者:……的人 会:适逢,正赶上宴:举行宴会 于:在 厅事:大厅,客厅施:设置,安放 屏障:指屏风,围帐一类用来挡住视线的东西抚尺:艺人表演用的道具,也叫“醒木”。 而已:罢了 团坐:围绕而坐少顷:一会儿 但:只 闻:听见 坐:通“座”座位第二段:犬吠:狗叫声 便:就 觉:睡醒 欠伸:打呵欠,伸懒腰呓语:说梦话 既而:不久,紧接着 啼:出声地哭 抚:抚摸,安慰乳:喂奶 儿含乳啼: 呜:指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絮絮:连续不断地说话 当:在 是:这 初:刚刚一时:同时 妙:妙处 毕:全,都 侧目:偏着头看,形容听得入神默叹:默默地赞叹 以为妙绝:精妙 绝:达到极点第三段:未几:不久 齁:打鼾 渐:逐渐 作作索索:模拟老鼠活动的声音倾侧:翻倒倾斜 意:心情 少:稍微 舒:伸展,松弛 稍稍:渐渐第四段:呼:呼叫 俄而:一会儿 中间:其中夹杂 力拉:拟声词 崩倒:(房屋)倒塌曳:拉 许许:拟声词 虽:即使 一端:一种名:说出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 色:脸色 席:座位 奋:扬起,举起股:大腿 战战:打哆嗦,打战 几:几乎 欲:想 走:跑第五段:群:众多的 毕:全,都 绝:消失 三、翻译语句:京中有善口技者。

京城里有一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一天,正好碰上有一家大摆酒席请客,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座八尺宽的围幕,这位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中,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客人们围坐在一起。

过了一会儿,只听到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只听到远远的深巷里的一阵狗叫声,就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着哈欠,伸着懒腰,她丈夫说着梦话。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一会儿小孩子醒了,大声哭着。

丈夫也被吵醒了。妇人拍着孩子,给他喂奶,孩子口里含着奶头还是哭,妇人一面拍着孩子,一面呜呜地哼唱着哄他睡觉。

又有一个大孩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地齐发,众妙毕备。

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口中呜呜地哼唱的声音,小孩子含着奶头啼哭的声音,大孩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大声呵斥大孩子的声音,同时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维妙维肖。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全场的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凝神地听着,微笑着,暗暗地赞叹,认为妙极了。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没隔多久,丈夫的鼾声响起来了,妇人拍孩子的声音也渐渐地拍一会儿停一会儿。9、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隐隐约约地听到老鼠安全窸窸窣窣的声音,盆碗等器物打翻的声音,妇人在梦中的咳嗽的声音。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身子渐渐坐正了。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忽然有一个人大声喊道:“起火啦!”丈夫起身大叫,妇人也起身大叫。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两个小孩子一齐哭了起来。

霎时间,成百上千人大喊起来,成百上千的小孩哭了起来,成百上千的狗叫了起来。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中间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而发出爆裂声,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了起来;还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声,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着的房子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在火中抢夺物件的声音,泼水的声音。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

3 文言文基础知识

第一节 文言实词一、古今异义 同一个词古今意义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叫古今异义。

平时要注意积累古今异义的词语;做题时要细心体察,不要望文生义,以今代古。二、一词多义文言实词往往具有几个甚至十几个义项,这种现象叫一词多义。

对常用的多义词,要弄清其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关系,系统地掌握词义。如,“朝”本义是早晨,由于古代臣子在早晨拜见帝王,便引申为“朝见、朝拜”;由“朝见”又引申为朝见的处所“朝廷”;又引申为朝代。

考生要善于根据相关词句(具体语境)准确理解词义。三、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就是词类活用。

要掌握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结合语境进行判断。四、偏义复词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教材中的偏义复词的数量不多,因此要进行归纳总结。平时训练要注意积累,考场作答要体察语境,认真比较。

第二节 文言虚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第三节 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白话文用动词“是”联系判断句中两部分,而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而以主语谓语直接相续。文言文表判断的常见句式有:1用助词“者”和“也”配合表示判断。

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夫战,勇气也。

粟者,民之所种。2在主谓间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

例如: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环滁皆山也。⑥臣本布衣。

“乃”“则”“即”有“就是”之意。3动词“为”和判断词“是”表示判断。

例如:①此为何若人?②问今是何世?4“者”也”都不用,完全凭句意去判断。例如刘备,天下袅雄。

5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例如:视之,非字而画。二、被动句在动词作谓语的句子里,主语不是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施动者,而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叫被动句。

常见的文言被动句有以下几种:1在动词谓语后边也用介词“于”,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例如:①而君幸于赵王。②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介词“为”引出动作行为主动者或配合“所”字一起使用,例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3在动词前边用“见”作为被动标志,例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又可以再在动词后边用介词“于”引出动作行为主动者,例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4在动词前边用“受”,同时在动词后边用介词“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5在动词前边用介词“被”作为标志,例如: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或者配合介词“于”引出行为主动者,例如:燕以万乘之国被围于赵。

三、倒装句(一)宾语前置句在古代汉语里,宾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宾语前置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在疑问句里,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安、何、谁等),一般提到动词或介词前。

例如;①沛公安在?②富者曰:“子何持而往?”③微斯人,吾谁与归?④何以效之?2在否定句里,作宾语的代词,也都提到动词的前边,例如:①时人莫之许也。②三岁贯女,莫我肯顾③彼不我恩也。

3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是”等的帮助,把宾语从词的后面提到动词的前面。这“之”“是”便成了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其他义。

例如:①孔子云:“何陋之有?”②唯利是图。4介词宾语的前置。

例如;①国胡以相恤?②一言以蔽之。(二)定语后置句1“……者……”为标志。

例: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2“……之……”为标志。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三)状语后置句1“于”为标志的介宾短语。

例: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季氏将伐颛臾》)2“以”为标志的介宾短语。例: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四)主谓倒装句例;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虎丘记》)四、省略句文言文某些词或某些成分经常省略,比白话文多见。1省主语。

例如:(成名)喜而捕之,(虫)一鸣辄跃去,(虫)行且速。2省谓语动词。

例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省宾语。

①省动词宾语。例如: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

②省介词宾语。例如:秦王不怿,为(之)一击缶。

4省介词。例如: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5省量词。例如:①蟹六(只)跪而二(只)整。

②寒暑易节,始一(次)反焉。

4 文言文基础知识有哪些

文言文基础知识点 文言文词类活用词类活用\x09分类\x09翻译方法\x09例子名词动用\x09 \x09前加动词\x09一狼洞其中(打洞)\x09\x09前加介词后加动词\x09驴不胜怒,蹄之(用蹄子踢)\x09\x09另外动词替换\x09舍于其址(盖房子)名词作状语\x09表形状\x09像…一样\x09其一犬坐于前(像犬一样)\x09表态度\x09像对待…一样\x09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x09表方位\x09在…,从…,向…\x09孔子东游(向东)\x09表时间\x09每…,在…\x09岁赋其二(每年)\x09表工具\x09用…,乘…\x09辇来于秦(乘车)\x09表处所\x09在…\x09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形容词作动词\x09 \x09状语对译法\x09敌人远我(远离)\x09\x09补语对译法\x09火尚足以明也(照明)\x09\x09动词替换法\x09私我也(偏爱)形容词作名词\x09形容词+的+名词\x09劳师以袭远(远方的国家)使动\x09名词使动\x09使…成为什么\x09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成为王)\x09动词使动\x09让…做什么\x09臣活之(使…活下来)\x09形容词使动\x09使…变得怎样\x09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使…变得愚蠢)意动\x09名词意动\x09把…当作…\x09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x09形容词意动\x09认为…怎样\x09成以其小,劣之(认为…不好)文言文翻译技巧 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综合考察其翻译原则主要是:忠于原文,力求做到信、达、雅;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要注意以下几点:1对某些词该怎么解释就怎么翻译如“商君佐之”的“佐”就按其意义翻译成“辅佐”即可2解释和翻译有相当距离,不能简单地把解释当做翻译这种情况,应按这一词在句中所指的意思来译如:“焚百家之言”的“言”当释为“言论”、“学说”,但这样的解释不能作“焚”的宾语,根据文意,这里应译为“记载言论的著作”3要恰当处理一些修辞格是比喻的,要翻译成“像……什么”,或直接译出比喻的本体;是借代,只把所代的事物写出就可以;是委婉说法的,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来译就可以了4各类专有名词和各个领域中的习惯用语译时要注意凡属专名,如人名、地名、官名、爵名、谥号、庙号、年号、书名等,可不译各种领域中有一系列的习惯用语,如官场中的“下车”、“视事”、“乞骸骨”等,可按现在的说法译出5句子一些省略的成分,有时需补出如“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不内”后省了宾语,可补出6一些文言句子的语序,有时必须改变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句式,翻译时必须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译出7有些特殊的句子,译时需要扩充或浓缩如“怀敌附远,何招不至?”就应译为“使敌人降顺,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这类句子言简意深,如翻译时不扩充,就难于把意思表达清楚有的句子为了某种需要,故意用繁笔,遇到这种情况,只译出意思即可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古文翻译八法 古文翻译是对古汉语知识的综合能力的训练近年来,在高考语文试卷上,加大了文言文的主观题,体现着新的《语文教学大纲》中“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的要求如何做好文言文的翻译呢?准确、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表述习惯,没有语病;能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力求做到文笔优美、生动、富有表现力是文言文翻译的标准笔者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八种方法一、加即加字法在单音节词前或之后加字,使之成为双音节词或短语(一) 单音节变双音节如:1、前辟四窗,垣墙周庭(《项脊轩志》) 译文:前面开辟了四个窗子,障壁围着院子(或“绕着院子砌上围墙”)2、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译文:独自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二) 同形异义词取古义如:(1)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赤壁之战》)(2)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3)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4)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久已疲(《赤壁之战》)上述四例中,(!)“妻子”,今义指男子的配偶,即爱人(女方);古义为妻子和儿女(2)“绝境”,今义指没有出路的境地;古义为与外界隔绝的地方(3)“宣言”,今义是表示政见的公告或声明;古义指公开扬言(4)“不过”,今义为转折连词,古义是不超过的意思二、减对于“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翻译时,要将“陪衬意”去掉如:(1)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指南录后序》)(2)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3)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4) 备盗之出入也(《鸿门宴》)(5)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论积贮疏》)(6) 而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深浅(《石钟山记》)(1)“利害”只有“害”的意思,没有“罚”的意思;(2)“异同”只有。

5 初中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

你在看一篇古文时分这么几个步骤:一、文学知识 了解古文的出处、作者、背景以及这篇文章的文体二、基础知识 分为字词句字分为字音、字形和字义把不会的罗列一下,用心积累着字义可以分为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其他古文联系着三、句子翻译 一句一句翻译,一个字也别放过(不会的常用加字法)四、内容理解 就是这篇文章写了些什么、有什么道理、抒发了什么感情、某句话有何用意、文章的总体结构怎样等等这个要自己慢慢揣摩,结合你的文学功底、文章背景、作者的和处境等出探索五、拓展延伸 关于文章的某一个小点延伸出文外的知识如这篇文章是劝学的,你可以积累一些古人劝学或学习的诗句、名言等Ps:呼呼,这是我自己学古文的一些经验,我的语文一直很不错呦打字很辛苦,所以,>-最后,真心祝愿你能学好古文。

1,三国演义里零零碎碎的故事很早就传入日本了,而具体什么时候传入的不可考。三国演义小说正式传入日本是明朝末年,由逃避战乱的明朝遗老们带过去的,然后交给日本京都的和尚们翻译而成的。

2,三国演义内容很接近于日本的战国时代,而当时的幕府将军德川家光也很喜欢看,并且把自己的爷爷德川家康比作三国演义里的刘备

3,明朝以前传入日本的零散三国演义都是文言文的,当时只有少数懂中文的和尚和贵族公卿才看的懂,当时这种人甚至有一个专门的称呼”唐知事“。后来明朝末年传入日本的三国演义被略微修改过,目的是为了符合日本人的阅读习惯。

日本文字是不是从中国传入的?

一提起日语,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它使用着大量的汉字,若再作进一步了解,就会发现日本人最早只有自己的语言,而无自己的文字。古代的日本人曾...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