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籍咏怀诗的艺术特色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6浏览:4收藏

阮籍咏怀诗的艺术特色,第1张

一、长于抒情

阮诗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非一时一地之作,是其一生政治感慨的记录。后人对之多有关注和评价。作为玄学家的阮籍,其生活于魏晋易代之际,在人命危贱的时代,迫于司马氏集团的黑暗统治,其人生理想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因此,只有寄情老庄,将一位正直知识分子的满腔愤懑发而为咏怀诗,形成其为独特的抒情风格,其抒情意味极浓,各篇都有感而发。举以下以明之:

《咏怀》其一: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释义:

夜里睡不着觉,起床坐着弹琴。月光照在薄帷上,清风吹着我的衣襟。孤鸿(天鹅)在野外哀号,飞翔盘旋着的鸟在北林鸣叫。这时徘徊会看到些什么呢?不过是独自伤心罢了。

这首诗是他全部咏怀诗的序曲,为其咏怀诗奠定了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基调。统观全诗,诗的主人公从夜中不寐而披衣弹琴,看到月映薄帷,感到风动衣襟,再听到或想象到孤鸿翔鸟,诗人以情观景,以景衬情,诗人通过大胆的想象,层层变幻,把那难言的忧思和愤懑生动地表现出来,这不能不说是其抒情的一大特色。

上例可见出阮诗长于抒情的特点,其情或激越,或缓和,或深广,都与作家所处的险恶的时代环境以及中国美学重视抒情的民族特色不无关系,加之作家心灵负荷的沉重、对老庄哲学的仰慕、嗜酒佯狂的放达性格,其《咏怀》组诗中的抒情味可见一斑。

二、工于比兴和象征

关于比兴和象征,可以看出阮诗工于比兴和象征,除了诗人对艺术境界的追求外,更多的是诗人别有所托。这也与其所处时代有关,他不满司马氏,但身仕乱朝,常恐遭祸,故处世极为谨慎。

作诗亦不便直言,常常借比兴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感情,寄托怀抱,这恐怕也是情理中事。阮诗工于比兴象征,还源于其对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大胆继承和发扬光大,这是一位有识之士在文学创作上的大胆尝试。

中国诗歌贵在含蓄。反观阮诗的比兴,我们显然不能把它仅仅视为一个艺术技巧,诗中那生动的形象,高度概括的描写,显与其深厚的思想内容和丰富的现实意义密不可分。

诗人运用“比兴”传情达意,除了上文所述“不便直言”的政治原因外,更主要的是诗人为了把诗写得含蓄蕴致,这是一种形象思维的最佳表达,与诗人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有关,从美学的角度言之,可见诗人的艺术境界一旦付诸于诗,显然是悦人耳目、美不胜收的,这即是阮诗“可以陶性灵”(钟嵘《诗品"上》)的缘由之一。

阮诗充满苦闷、孤独之情绪,诗人把来自现实社会的压抑发而为诗,心中那难以排遣的苦闷不得不寄托于诗,面对污浊的社会、短暂的人生,诗人“立象以尽意”,让其象征手法来表达感情、寄托怀抱,不愧为诗中的神来之笔,故其情慷慨激昂,如雷贯耳,达到了震摄人心的艺术效果。

三、精于用典

众所周知,典故是在神话或历史事件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当下事件、情状或环境的心理、语言和文化行为。在司马氏的高压政策下,阮籍怀才不遇,作为文化人的他,不得不凭借古人古事来隐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故其用典之多已成必然。

扩展资料:

魏晋之际,天下多故,政治严酷,名士多有生命之忧。自古以来困扰着人们的生命倏忽如逝水的忧虑更迫切地摆在人们的面前。面对人生短暂之忧,吃药求仙者有之,以扩展生命时间之长度;疯狂享乐者有之,以增加有限生命的密度。

这几乎已成了当时士大夫企图摆脱生命之忧的两种基本生活态度。但是,在诗人阮籍看来,这两种消极的人生态度并不能从本质上超越人生的短暂。

所以,《咏怀诗》中虽有大量忧生之嗟的作品,也有表现如何超越人生短暂的积极态度,提出不同于以上两种生活态度的积极主张的作品,这就是《咏怀诗》第三十八首《咏怀·炎光延万里》、第三十九首《咏怀·壮士何慷慨》两首诗。

它们抒发了诗人欲建功立名、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以为只有功名和事业才能摆脱人生的荣枯,只有忠义和气节才能流令名于千古,从根本上超越生命之短暂。

——咏怀八十二首

作者:夏言

诗名:酹江月 次韵答顾东桥翁见四阕

朝代:明

全文:

黄扉十载,掌丝纶、补衮调羹非手。

自愧才疏如袜线,小器岂堪大受。

一代赓歌,百年礼乐,赖明明元首。

格天帝业,毫发赞襄何有。

独惭凤阁鸾台,挥毫载笔,忝窃夔龙后。

平地风云遭圣主,未羡磻溪钓叟。

犬马衰龄,山林倦翼,莫报君恩厚。

稽首焚香,中夜遥瞻北斗。

谁将秀句,谱新词、堪羡桥翁妙手。

多谢高情传密意,一笑开怀领受。

岁月频经,风波尽历,此日方回首。

功名勘破,毕竟于吾何有。

自怜少日风流,登临赋咏,肯落他人后。

碌碌红尘三十载,不觉渐成老叟。

南谷松篁,北山猿鹤,相见颜殊厚。

从今稳卧,一室修然如斗。

灵山山下,葛溪滨、风景不殊畴昔。

乍睹城西新赐第,突兀琼恩宝泽。

玉带雕麟,绯袍绣蟒,不类山林迹。

花开客到,休笑平章旧宅。

自怜多病微躯,放归田里,独奉君王敕。

共道熊罴当入梦,莞簟已安家室。

多谢桥翁,瑶篇远寄,丽藻真词伯。

筵开汤饼,传邀江左仙客。

清词曾寄,楚江头、俯仰又成今昔。

想见当年挥彩笔,摇动三江七泽。

凡桂洲前,青云楼下,剩有烟霞迹。

灵岩玉洞,真是神仙窟宅。

何时双舄飞来,一筇相伴,共领看山敕。

却把平生诸翰墨,留记名山石室。

我爱桥翁,江南才子,一代文章伯。

山中无事,芳尊但少佳客。

答顾东桥书是王阳明写给弟子顾东桥并主要阐发其核心思想的书信。

1、在这封书信中,王阳明阐释了“致良知”的三个维度。即致良知的前提在于恢复心平气和的心态,这种心态就是中和之德。方法是格物致知,格物是格心之物、心之意。结果就是知行合一,格尽心体纯然之物,自然行为无不符合中道。

2、《答顾东桥书》是明代文学家王守仁创作的一篇散文,王守仁(1472年—1529年),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行世,《明史》有传。

杜娟7日读《答顾东桥》有感:文章很长,但是寓意很深,从诚意是用功的第一要义到拔本塞源,逐一剖析,真可谓是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是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尽心由于知性,致知在于格物。生而知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学、问、思、辨、行,无不在其中矣!

        归根到底,学习的目的无不在拔本塞源,不断的拔出自己内心深处的不明,枝枝叶叶,杂念,念念去人欲,念念存天理,念念向上向善!修己安人,树立榜样,身先士卒,以生命唤醒生命,去影响更多的人走向光明,成就自己,幸福他人!感恩![合十][合十][庆祝]

阮籍咏怀诗的艺术特色

一、长于抒情阮诗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非一时一地之作,是其一生政治感慨的记录。后人对之多有关注和评价。作为玄学家的阮...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