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神话传说最多的古籍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6浏览:2收藏

保留神话传说最多的古籍是什么?,第1张

原始时期,人们不自觉地把自然力形象化、拟人化,而形成了幻想神奇的故事和传说。它是人类早期生产力低下的产物,是古代人们对于宇宙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幼稚的解释和理想的追求,富于积极的战斗的浪漫主义精神。它不强调人物的性格刻画和背景描绘,所注重的只是“神”的怪诞事件的述说。神话是宗教的萌芽、美术的由起、小说的渊源。我国的《山海经》、《淮南子》等,保存着许多古代的神话。历代文学创作中,以神为题材反映现实、讽谕社会的作品,通常也称神话。著名的古希腊神话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件瑰宝。

《山海经》以记载古代地理知识为主,对我国各地民俗和传说,包括珍奇的物产资源、草木禽兽,也都有详细描述。像嫦娥奔月、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后羿射日都出自《山海经》。

伟大文学家鲁迅小时候最喜爱的书就是《山海经》。

传说大都以特定的历史事件为基础,有的也通过幻想和加工。我国关于黄帝、羿、尧、舜、禹等的故事都是传说。传说一般情况下与神话是有区别的。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龙是皇帝的象征,凤是皇后的象征。龙凤的地位自古以来就很重要。接下来我们来详细解释一下九凤是什么鸟,九凤有什么象征意义?

九凤

九凤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鸟,一般以九头鸟的形象出现,源于楚人的九凤神鸟。

《九凤》为战国至汉初楚人所作,《山海经》是最早记录九头鸟形象的文献。《山海经·黄达北经》云:“在旷野中,有一座山,名叫北极阁。海水涌入北方。有九神之歌,鸟之脸,人之身,有“九凤”之说。

九凤,一种有脸有九歌的鸟,是楚人祖先崇拜的半人半鸟的图腾形象。是中国最早的九鸟形象原型。

九凤的象征意义

九凤是好运和幸福的象征。凤是中国古代最受推崇的两大图腾之一,又称龙。

由于凤凰是一种吉祥的鸟,据说一些古代皇帝,如少昊和周成王,在他们即位时都会飞来庆祝。

楚人有崇凤的传统。大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写他在天国漫游时,第一句话是:“我使凤鸟翱翔,继之以昼夜;风渐渐远离了他,英俊的云霓前来迎接他。据萧冰同志考证,流传于世的凤凰涅槃故事最早出自屈原的《田文》。先秦典籍中多有楚人将冯比作杰出人物的记载。《庄子·人间世》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九合与颛顼的历史渊源

虽然我们不知道它的确切范围,但是九凤居住的“大荒”当然包括楚地,因为楚人的第一个皇帝颛顼和他的九个妃子就葬在这里。

楚人屈原在《离骚》中说自己是“列文帝的后代”这是莱文,皇帝颛顼。颛顼葬于汉水,九凤与颛顼同处。可见九凤是楚人崇拜的九头神鸟。

九凤的历史变迁

《山海经》中的九凤无疑是鸟神或者神鸟。然而从那以后,九凤就神秘地从中国的文学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其他名字的九头鸟,已经完全失去了神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每况愈下,成为了不折不扣的鸟怪。

从汉末到唐宋,“九头鸟”在古代文献中有各种各样的名称,主要有:

1幽灵鸟(幽灵车);

2、马蹄蟹(奇特的马蹄蟹、鲎等。);

3一只伯母鸟(或一只雌鸟);

4九头鸟。

九凤对后世的影响

1崇凤心理;

楚人崇凤的心理也得到了考古资料的证明。比如1949年2月,长沙陈家山出土的龙凤帛画;1963年和1971年,湖北江陵有凤凰踏虎鼓、长沙马王堆汉墓脱衣帛画等两次著名发现。尤其是马王堆帛画,在天庭正中,有几只大鸟围绕着蛇身神。画面中间,天堂入口处,还有一只鹰嘴怪鸟和两只长尾凤鸟。这和屈原的诗里描写的意境很像。时至今日,崇凤心理仍在民间审美趣味中占有重要地位。

2意义的表达;

九在中国古代是一个神秘的数字。“九”字为什么会变成这么神秘的极数?据一些学者考证,这是因为“九”的本义是“九头龙”(或九头蛇)。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九头龙崇拜的神话。九头龙被人们所崇拜,九头鸟也不例外。

在楚文化中,崇拜“九”的传统也很明显。屈原著名的系列作品叫做《九歌》。屈原被流放时“见祭祀之俗礼,歌舞之乐,言词之贱”,于是“更明其言”,是在楚民歌的基础上修改的。屈原还有一部作品叫《九章》,他的学生宋玉有《九辩》。屈原在《择游》诗中曾写道:“卓超发于阳谷,夕于九阳。”《楚辞》中多处用“九”字,如九天、九万、九州、九一、九坑、九河、九冲、九子、九泽、九首、九曲、九河、九者、九年、九时、九关、九前、九后等。连颛顼皇帝的后宫也是“九妻”。可见“九”对楚信仰的影响之大。

3清代绘画。

这是《山海经》中提到的几种杂交生物之一,描述为一种神兽,生活在野外叫北极阁的山里。这个记录可能是对这部作品的最新描述,这部作品创作于公元前3或4世纪到公元3或4世纪之间。

古籍中对九凤的描述很少,现在已经演变成九头鸟了。它的形象从楚国开始慢慢流传,以至于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称呼。

在中国古代,祭祀祖先是国家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从文明的源头就传承下来的文化传统。远古时期,人们对自然界了解得很少,觉得自然物和自然力很神秘,对它们从敬畏、依赖到顶礼膜拜,出现了天象崇拜、山川地石崇拜、火崇拜、动植物崇拜等。此外人们感到自身生命现象和生理过程非常神秘,于是又产生了灵魂观念和祖先崇拜。祖先崇拜是人们在对自身由来的认知中形成的崇拜体系,它既是人类对自身生命现象的神秘化理解,又是对先祖亡灵的崇拜,其产生的前提是灵魂观念的出现与发展。古人相信,祖先的灵魂对于血缘后代有两重作用,既可以造福子孙,又可以降祸子孙。为了祈求祖先的保佑,祖先崇拜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祭祀也就成了很重要的一件事。对祖先的崇拜常与仪礼结合,原始社会的人们相信,通过各种祭祀的手段,可以求得祖先灵魂的保护,维护族内的团结和利益。

祖先崇拜最初表现为远古人类对母神的崇拜。中国母神崇拜大致源于女娲抟土作人之说。《山海经·大荒经》记载女娲的肠子化为十个神;汉末应劭的《风俗通义》佚文说女娲抟黄土做人;《淮南子·览冥篇》说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这些较早的神话记载均体现了人们对女娲的崇拜。从考古发掘来看,中国发现最早的母神雕像是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中的“东山嘴母神”。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有女神雕像,河北滦平县后台子新石器遗址下层也出土了六尊石雕女像。母伏羲女娲图神造型多体态丰满,且以简练而夸张手法着力渲染突出鼓腹、肥臀、丰乳、粗腿这些特征。她们多赤身裸体,面目不清,没有眼、口、鼻、耳等,两腿多合并为粗锥状,有的像棒状物,有的捂着肚子,给人以原始稚拙之美。这些母神雕像的形象体现人们对女性的生育功能的崇仰。这种对生命由来的探索、对母神的崇拜,是祖先崇拜的最初表现。

随着母系氏族社会发展为父系氏族社会,家庭中父权的进一步强化,对女性祖先的崇拜逐步转化为对男性祖先的崇拜。在中国古文献和传说中就记载过很多重要的男性祖先: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黄帝、炎帝、颛顼、帝喾、尧、舜等。据《韩非子·五蠹》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于是人们奉他为先祖;据《礼记·祭法》记载,舜时以颛顼为先祖,以尧为直接祖先;夏代也以颛顼为远祖,而以禹为直接祖先。

在这一系列的神话祖先中,黄帝是最具有影响力的一个,他被奉为整个中华民族的祖先。他不仅在远古时代被人们崇拜,直至现在还在接受人们的祭祀。据传说,黄帝的母亲在田野里看到闪电而怀孕,怀了整整二十四个月生下黄帝。黄帝在战胜了邪恶的蚩尤后成为诸神话祖先中第一个伟大的军事首领。同时,他也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家,据说水井、车船、铜镜、房屋、市场、法律、礼仪、音乐、货币、衣饰、炊具、弓弩和雨伞等都是黄帝发明的。和黄帝一样,颛顼和帝喾都是中国远古时代的祖先。黄帝、颛顼和帝喾为华夏民族的联合与统一做出了伟大贡献,历来受到炎黄子孙的敬仰和崇拜。据《山海经》、《离骚》等古书记载,夏、商、周各大部族和长江一带的楚人,都把他们看成自己的远祖。

《山海经·海内经》称:“颛顼,黄帝之孙,曰高阳。”黄帝主创业、颛顼重整治。传说他十二岁而冠,二十岁接替黄帝登帝位,在位七十八年,有文治之功。他着重内部治理,整合社会,促进华夏文化和精神上的统一。他“定婚姻,制嫁娶,研究男女之别,长幼有序”,制订系列社会规则。使得民众的生活井然有序,安定社会。他创制了历法,被尊为“历法之宗”,还创制九州,初定版图。在他的统治下,当时的华夏国力鼎盛,幅员辽阔,“曰月所照,莫不砥属”。据《史记》记载,舜、大禹和秦始皇都是颛顼帝的嫡系后代。

帝喾是黄帝的曾孙、颛顼的侄子。商人以帝喾为高祖。《史记》描述帝喾:“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信而惠,修身而天下服。”他继承颛顼的事业,政务严明,尤以讲信用著称。他的几个儿子后来都成为各个部族所崇拜的先祖:尧成为五帝之一,后稷是周部族的始祖,契则成为商部族的始祖。

夏、商、周三朝的民族信仰、政治传承、社会结构、经济结构都是在祖先崇拜中孕育成型的。祖先崇拜所维系的民族认同感在周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祖先崇拜在周朝形成了从下至上、从上到下、从外到里的宗法制社会网络。这个网络使得祖先崇拜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国家的形成和巩固中成为中华民族的民族信仰、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代代相传。

祭祀祖先是祖先崇拜非常重要的表现形式。夏、商、周三代的祭祀祖先仪式表现出高度的等级化特征。他们基于辈分把祖先的地位和神权依次排列等级,人们只能祭祀那些与自己地位和等级相对应的祖先。最高统治者才可以祭祀天帝、神话祖先和王室祖先;王室贵族享有建立祖庙祭祀远祖的权利;普通民众只能在家中祭祀自己的父祖近亲。

世界的不同文明,都有着自己的创世神话。西方神话有上帝创造世界乃至万物。在古印度神话中,至高无上的梵天创造了世间万物。希腊神话中,则是象征大地的万神之母盖亚作为创世女神。

在中国,关于天地初开、万物诞生,也有着许许多多的神话传说。举例来说,人们耳熟能详的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造人、伏羲创造八卦,发明渔猎之法。黄帝、炎帝共同教化百姓,成为人文始祖。还有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后羿射九日等神话故事。这些或是神灵,或是圣贤的著名人物,共同缔造了中华文明早期的灿烂文明。

那么,他们互相之间都有什么关系呢?

盘古

盘古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吴国人徐整所著的《三五历纪》中,书里写道:"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在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最初,天地就像是一个鸡蛋一般,后来盘古在其中被孕育,随着他的长大,天地逐渐分开。其中,清者上升为天,浊者下沉为地。

历经一万八千年后,天地之间距离很远了,盘古倒地而死。其双目化为日月,四肢化为大山,血液流成江河。总之,世间最初的模样全都是盘古一己之力所创造的。

伏羲

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亦是与女娲同为福佑社稷之正神。楚帛书记载其为创世神,是中国最早的有文献记载的创世神。风姓,又名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史记中称伏牺,在后世与太昊、青帝等诸神合并,在后世被朝廷官方称为“太昊伏羲氏”,亦有青帝太昊伏羲(即东方上帝)一说。

燧人氏之子,生于成纪,定都在陈地。 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伏羲是古代传说中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是中国医药鼻祖之一。

伏羲人首蛇身,与女娲兄妹相婚,生儿育女,创八卦定天下。

女娲

又称娲皇、女阴,史记女娲氏,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是福佑社稷之正神。

女娲造人后又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因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留下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

女娲不但是补天救世的英雌和抟土造人的女神,还是一个创造万物的自然之神,神通广大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她开世造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 ,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

炎黄二帝

这两位是亲兄弟,他们是少典和附宝的孩子,也是伏羲的后裔。皇帝姓轩辕,是古代部落的首领,也是华夏之主。轩辕帝主要的功绩就是统一了华夏各部落,并且征服了东夷和九黎族等等,他在位一共98年,是传说中五帝之首。

而炎帝则是江西部落的首领,人们称其为神农氏的炎帝。从神农氏开始,整个部落共产生了九大炎帝,他们的关系皆为父子,炎帝之位代代相传的。炎帝尝百草,又发明创造了火种和器具等等,炎帝和皇帝早期经常打架,不过最终二人结盟。

蚩尤

兵主蚩尤是九黎部落的首领,在神话故事当中是一位骁勇善战的战神,主要是在南疆地区活动,他的功绩主要就是制造了弓箭,武器等等。其实蚩尤本和炎帝同属一个部落,不知因何原因二人分道扬镳,在涿鹿之战中被炎黄联合消灭。

后羿

 杀九兽,射十日,、帝喾之女嫦娥为妻。另一版本说了大羿射日里面的大羿并非是后羿。后世习惯于把他俩等同于一人。后羿,又称"夷羿",相传是夏王朝东方族有穷氏的首领,善于射箭。这两个人没有任何关系。言归正传,嫦娥的父亲帝喾是黄帝曾孙,羿娶了皇族之女,那他也算是集团关系里面的成员了。 

《淮南子》: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 

总结:

盘古和伏羲、女娲之间隔了几万年,盘古是伏羲、女娲的始祖;伏羲和女娲既是兄妹关系,又是夫妻关系;伏羲、女娲与炎帝相隔2600年左右,伏羲、女娲是炎帝的远祖;炎帝与黄帝之间相隔约500年,炎帝是黄帝的远祖;蚩尤是炎帝的后代,和黄帝同一个年代,是黄帝的敌人,被黄帝射杀;后羿是黄帝的玄孙女婿。

土家族的介绍

土家族绝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永顺、龙山、保靖、古丈以及湖北省来凤、利川、鹤峰、咸丰、宜恩一带及四川省。人口570.42万(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有自已的语言,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大多数人通汉语,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主要从事农业。织绣艺术是土家族妇女的传统工艺。土家族的传统工艺还有雕刻、绘画、剪纸、蜡染等。土家织锦又称“西兰卡普”,是中国三大名锦之一。

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传统舞蹈有“摆手舞”、“八宝铜铃舞”及歌舞“茅古斯”。乐器有唢呐、木叶、“咚咚喹”、“打家伙”等。

礼仪主要有:见面要互相问侯,家有来客,必盛情款待。若有是逢年节到土家人家里做客,主人还会拿出雪白的糍粑去烤,待烤得两面金黄开花时,吹拍干净,往里灌白糖或蜂蜜,双手捧给客人。

有的地方给客人吃糍粑还有些讲究,即把烤好的糍粑给客人后,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过就咬,这时主人会抢回去吹打拍净,蘸上糖再给客人。

扩展资料

土家族饮食文化

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包谷饭是以包谷面为主,适量地掺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有时也吃豆饭,即将绿豆、豌豆等与大米合煮成饭食用。

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土家族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

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酸辣椒炒肉视为美味,辣椒不仅是一种菜肴,也是每餐不离的调味品。豆制品也很常见,如豆腐、豆豉、豆叶皮、豆腐乳等。

尤其喜食合渣,即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即可食用。民间常把豆饭、包谷饭加合渣汤一起食用。土家族平时每日三餐,闲时一般吃两餐;春夏农忙、劳动强度较大时吃四餐。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

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

人民网-土家族

  这类的书很多,我就简单的说一部分, 归藏》

  《黄帝说》(40篇)

  《汲家琐语》

  《穆天子传》

  《山海经》(郭璞注)

  《禹本纪》

  《伊尹说》

  两汉时期的鬼怪书主要有:

  《汉武洞冥记》(郭宪著,四卷六十则)

  《汉武故事》(班固著,存一卷)

  《汉武内传》(班固著,存一卷)

  《括地志》

  《列仙传》

  《神仙记》

  《神异经》(东方朔著,一卷)

  《十洲记》(东方朔著,一卷)

  《蜀王本纪》

  《徐偃王志》

  《玄黄经》

  《虞初周说》(943篇)

  《异闻记》

  ……

  六朝时期的鬼怪书日益增多,主要有:

  《博物志》(张华著,400卷)

  《集灵记》(颜之推著)

  《旌异记》(侯白著)

  《列异传》(魏文帝著,3卷)

  《灵鬼志》(荀氏著)

  《灵异记》

  《冥祥记》(王琰著,10卷)

  《齐谐记》(东阳无疑著,7卷)

  《神仙传》

  《神异记》(王浮著)

  《拾遗记》(王嘉著,10卷)

  《述异记》(祖冲之著,2卷)

  《搜神后记》(陶潜著,10卷)

  《搜神记》(干宝著,20卷)

  《续齐谐记》(吴均著,1卷)

  《宣验记》(刘义庆著)

  《研神记》

  《异林》(陆氏著)

  《异苑》(刘敬叔著,存10卷)

  《幽明录》(刘义庆著,30卷)

  《冤魂志》

  《甄异传》(戴祚著)

  《志怪》(祖台之著)

  ……

  唐代的鬼怪小说得以发展,主要有:

  《博异志》

  《补江总白猿传》(1卷)

  《传奇》(裴铏著)

  《独异志》

  《古镜记》(王度著)

  《河东记》

  《集异记》

  《秦梦记》(沈亚之著)

  《湘中怨》(沈亚之著)

  《续玄怪录》(李复言著,10卷)

  《宣室志》

  《玄怪录》(牛僧孺著,10卷)

  《异梦录》(沈亚之著)

  《游仙窟》(张文成著,1卷)

  《酉阳杂俎》(段成式著,20卷)

  《酉阳杂俎续集》(段成式著,10卷)

  《枕中记》(沈既济著,1篇)

  《周泰行记》(韦瓘著)

  ……

  宋代的鬼怪故事主要有:

  《太平广记》(344种,含鬼40卷)

  《稽神录》(徐铉著,6卷150事)

  《江淮异人录》(吴淑著,3卷)

  《乘异记》(张君房著)

  《括异志》(张师正著)

  《洛中纪异》(秦再思著)

  《幕府燕闲录》(毕仲询著)

  《睽车志》(郭彖著,5卷)

  《夷坚志》(洪迈著,420卷)

  《唐太宗入冥记》

  金元时期的鬼怪作品有:

  《潮海新闻夷坚续志》

  《诚斋杂记》

  《续夷坚志》

  《子不语》

保留神话传说最多的古籍是什么?

原始时期,人们不自觉地把自然力形象化、拟人化,而形成了幻想神奇的故事和传说。它是人类早期生产力低下的产物,是古代人们对于宇宙起源、...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