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是钮祜禄氏,乾隆的母亲也是钮祜禄氏,他们有什么关系?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6浏览:2收藏

和珅是钮祜禄氏,乾隆的母亲也是钮祜禄氏,他们有什么关系?,第1张

没有关系,只是都姓钮祜禄氏。

1、和珅

和珅(1750年5月28日—1799年2月22日),钮祜禄氏,原名善保,字致斋,自号嘉乐堂、十笏园、绿野亭主人,满洲正红旗,清朝中期权臣、商人。

和珅初为官时,精明强干,通过李侍尧案巩固自己的地位。乾隆帝对其宠信有加,并将幼女十公主嫁给和珅长子丰绅殷德,使和珅不仅大权在握,而且成为皇亲国戚。

随着权力的成长,他的私欲也日益膨胀,利用职务之便,结党营私,聚敛钱财,打击政敌。

嘉庆四年(1799年),嘉庆帝即下旨将和珅革职下狱。和珅所聚敛的财富,约值八亿两至十一亿两白银,所拥有的黄金和白银加上其他古玩、珍宝,超过了清朝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

乾隆帝死后十五天,嘉庆帝赐和珅自尽,和珅死时年仅49岁

2、孝圣宪皇后

孝圣宪皇后(1692年11月5日—1777年3月2日),满洲镶黄旗人,四品典仪官凌柱之女。

十三岁时入侍雍亲王府邸,号格格,为雍王胤禛藩邸格格。康熙五十年生弘历,即乾隆皇帝。雍正元年封为熹妃,雍正八年封为熹贵妃。

雍正十三年其子弘历(乾隆皇帝)即位,尊为皇太后,上徽号曰崇庆皇太后。卒于1777年3月2日(乾隆四十二年正月二十三),葬泰东陵。谥:孝圣慈宣康惠敦和诚徽仁穆敬天光圣宪皇后。

孝圣宪皇后一生享尽了荣华富贵,她寿数之高,在清代皇太后中居于首位,在中国历代皇太后中也是极为罕见的。

扩展资料:

钮祜禄氏(转写:niuhuru hala ),满族姓氏,亦写做“钮祜鲁氏”。满族八大姓之一。 钮祜禄氏在清朝是大姓,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

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主要分布在松花江流域、牡丹江流域、长白山区。

钮祜禄氏历史名人:

1、遏必隆

钮祜禄·遏必隆(?-1673年),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后金开国五大臣之钮祜禄·额亦都第十六子。顺治十八年(1661年),与索尼、鳌拜、苏克萨哈三人并受顺治帝遗诏为辅政大臣。

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帝惩治鳌拜,并下狱遏必隆。亦被康亲王杰书以十二项罪名弹劾,遂削去其太师之职夺世爵,论死罪。

康熙九年(1670年),康熙帝念其为顾命大臣,而且是勋臣之子,命仍以公爵宿卫内廷。康熙十二年(1673年),遏必隆病重,康熙帝亲临府邸慰问。是年病逝,谥号“恪僖”。生有一女孝昭仁皇后。

2、孝贞显皇后

孝贞显皇后(1837年8月12日—1881年4月8日),钮祜禄氏,咸丰帝皇后,满洲镶黄旗人,广西右江道三等承恩公穆扬阿之女。嫡母为宗室觉罗,生母为姜氏(后抬入旗籍,改称姜佳氏)。

光绪七年三月初十(1881年4月8日),慈安皇太后暴崩于钟粹宫,死因成谜。葬于普祥峪定东陵,上谥,经宣统加谥,最终谥号为“孝贞慈安裕庆和敬诚靖仪天祚圣显皇后”。

——和珅

——孝圣宪皇后

和珅一直以贪闻名,他长得什么样?专家复原后王刚表示再也不演了

人都是有私欲的,有的人控制不好自己的私欲,就变成了贪婪的人。钱财这个东西人人都喜欢,毕竟有了钱就可以改变很多事情,所以很多人对于金钱是没有抵抗力的。而贪婪的人在金钱面前很容易迷失自我,他们甚至会为了金钱干出违法乱纪的事,但一般贪财的人害了别人最后也会害了自己,因为钱丧命不说,还会留下永世骂名。

历史上从来不缺贪赃枉法的官吏,他们贪污受贿,剥削百姓,搅乱朝堂,是国家的毒瘤,他们是国之君主最忌惮的人,所以国家才会有大赦天下不赦贪官的法令。在我国的历史上,人们最熟悉的贪官就是和珅了,虽然和他一样十恶不赦的贪官还有很多,但演员王刚将和珅这一形象带到银幕前,让人想忘掉他都不行。那么和珅到底有多贪呢?

和珅是清朝中期的人,他深得乾隆的喜爱,所以他在朝中也是位位高权重的大臣,同时他也是个商人。他属于钮祜禄氏,原来的名字叫做善保,满洲正红旗。

他的出身并不富贵,他的母亲在他三岁时生他弟弟难产而死,其父是福建副都统常保,在他九岁时病逝,要不是有一个老家丁和他的一位庶母保护他和他弟弟,他们早就被赶出家门了。后来和珅考上了咸安官,他博学多识,又非常聪明,深得他的老师吴省欣和吴省兰的喜欢。

他18岁时娶了直隶总督的孙女冯氏,婚后一年他去参加科举,但是没中,只当了个轻车都尉。到了23岁,他在乾隆面前施展了自己的才学,升为了皇帝仪仗队的侍从。

就在这一年,他接管了管库大臣,因表现突出,受到乾隆赏识。后来他的仕途可谓是一帆风顺,从乾清门的侍卫节节高升,乾隆四十二年,他就成了户部左侍郎,同时兼任吏部右侍郎,不久,他又兼任步军统领。

和珅一升官,就免不了会遇到贿赂他的人。他担任了侍郎后,就有一个叫安明的人找他来了,给他送礼,希望和大人能让他升为司务。这时他还是个清官,不接受贿赂,但也保证会让尚书丰升额提拔安明。

安明高兴极了,什么都听和珅的,后来安明成功升为了司务,就立马送了一颗上好的玉给和珅,但是和珅婉拒了。没想到安明在升了官后竟无视国法,拒绝回家为父亲奔丧,还将此事隐瞒了下来。

这事被丰升额知道了,他就联合权臣永贵一起弹劾和珅。没想到和珅在他们弹劾之前就提前写好奏折指责安明,并且请罚,乾隆爷就以为和珅是被安明蒙蔽,只判了和珅失察,降了他两级。

李侍尧涉嫌贪污,皇帝让他和一干大臣去查办此案。他通过严刑逼供李侍尧的管家得到了口供,然后他拿着这些口供逼迫找忠于李侍尧的官员说出实情,集齐了证据,李侍尧便被问罪处斩,他也因此升为了户部尚书。

李侍尧被斩后,他就升为了御前大臣。李侍尧在当云南按察使时贪污了不少钱财,然而这些都被和珅给私吞了,乾隆又赏赐了和珅不少钱财,他就大权大财在握。

他喜欢上了这种感觉,他就一发不可收拾,开始结党营私,他深受皇帝宠爱,来巴结他的官员越来越多,不久他在朝中就拥有了很大一股势力。当初因为安明案。他被许多文官轮番弹劾,所以他大权在握后,就开始收拾这些政敌,朝中有不少人都被他残害。他担任四库全书的总编后,就大兴文字狱,把反对他的文人都诬陷入狱。

另外他又任满翰林院的掌院学士,和汉翰林院的嵇璜共事,嵇璜年老,所以和珅就处理院内大部分事务。因此,他就控制了科举制度,从考生中受贿,卖官鬻爵,并且垄断了朝廷的士子,最后朝中的新人基本都是他的人。

乾隆四十九年,朝中势力分为四股,他就是其中之一,是贪官的代表。此时他不参与权斗,反而将黑手伸向商人和犯罪集团,疯狂敛财,他用犯罪集团威胁商人们臣服于他,不听话的就被他灭门了。

乾隆第六次南巡时,和珅出钱出力,因此乾隆更加喜欢他,后来他被封为三等忠襄伯,在朝中独揽大权。他的儿子丰绅殷德也被乾隆加官进爵,并且成为当朝驸马。

乾隆晚年,和珅掌握了朝中实权,等同摄政。乾隆去世后,嘉庆皇帝搜集完和珅的犯罪证据,于嘉庆四年正月抄了和珅的家,所获白银八亿两,相当于当时清朝十五年的财政收入。和珅入狱之后,被赐了一杯毒酒,了结了此生。

我们没生活在那个年代,对于和珅的了解全都来自于王刚老师演绎的角色。在电视剧里,和珅向皇帝谄媚的一言一行,以及在打击政敌时的险恶和在贪污时的奸佞。

王刚老师都演绎得淋漓尽致,仿佛和珅本人就出现在我们面前,演得让人想冲过去打他。当然,王刚老师是个和和珅截然相反的好人,观众厌恶的只是他所扮演的和珅,能让人们这么讨厌这个贪官,可见王刚老师的演技相当了得。

我们脑海中和珅的长相就是像王刚老师那样,雍容富态,中年发福的样子,不过他到底长什么样呢?真的是个身体发福的中年男人形象吗?

专家很努力地做了研究,最后结合古籍记载和民间传闻,并利用现在的科学技术还原了和珅的样貌。事实上和珅长得高高瘦瘦的,没有大肚子,模样还挺帅气,和电视中的形象还是有很大出入。

和珅作为清朝第一大贪官,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是和珅的全名是钮钴禄和珅,这么说来,和珅是原本姓钮钴禄的,名才是和珅。我们都知道同时期的纪晓岚,姓纪,所以大家都叫他纪大人,那么为什么钮钴禄和珅却被叫做何大人,而不是钮钴禄大人呢?其实这是因为满洲的习俗,叫人都是叫名不叫姓的,到和珅这么自然也是如此。

一、钮钴禄是满族的八大姓氏之一。

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对钮钴禄和珅叫作和大人并没有错。其实不仅仅名字没哟叫作,大人,并不是单单的一个称呼,而是一个官职,学士,就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学位一样,所以和珅才会被叫作和大人。但是现在钮钴禄这个姓氏已经没有了,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的钮钴禄被演变成了郎,所以才有了后来郎氏,这似乎被同化的汉姓。

二、满清是不怎么用姓氏的。

在电视上剧中,和珅被称为和中堂,和大人。晚清时期的肃顺,被称为肃中堂。还有索额图等等人。其实这都是他们的名字,并不是姓。那么当时的满人已经到了汉族的区域,为什么没有被同化呢,可能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的姓比较长,太难记了,就跟现在有些外国人也是直说名字,不说姓氏是一样的。

三、满族叫名不叫姓是受蒙古族的影响。

满清和蒙古当时的环境比较相似,而且满族的宗族组织比较固定,久而久之大家都形成了这个习惯。而且他们的人较少,对于他们来说,没有必要说自己的姓氏。不过到了中原地区已经,他们受影响就被汉化了,比如乾隆微服私访的时候就自称为“艾老爷”,就是爱新觉罗的首字。

和珅和纪晓岚是一个朝代的。

和珅出生于1750年5月28日,姓氏是钮祜禄氏,原来的名字叫做善保,字致斋,自号嘉乐堂、十笏园、绿野亭主人,是满洲正红旗人,清朝中期的重臣。

清朝乾隆皇帝对和珅非常宠爱,并且还把自己的幼女十公主嫁给和珅长子丰绅殷德,这样和珅不仅大权在握,而且还成为了皇亲国戚。

和珅曾经担任和兼任了清王朝中央政府的众多关键要职,被乾隆皇帝封为一等忠襄公和官拜文华殿大学士。

纪晓岚

纪晓岚原名叫做纪昀,出生于1724年的7月26日,字晓岚,号石云,是清朝时期直隶献县人。也是清代政治家、文学家。

乾隆年间的官员。官职做到了左都御史,兵部、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管国子监事致仕。 

纪晓岚做官做了50多年,年轻时才华横溢、血气方刚,晚年时候的纪晓岚内心世界日益封闭。

扩展资料:

和珅与纪晓岚的关系很微妙,并不像电视剧演的那样。历史上的纪晓岚与和坤的关系大部分时候不是对立,而是互帮互助的关系。

纪晓岚的后人曾在接受采访的时候透露到,其实纪昀先生并不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他跟和珅是忘年交的关系,亲密的时候远比对立的时候多得多。

年轻的和珅处世外向泼辣,年老而处世逐渐内敛圆滑的纪晓岚会时时善意地提醒和珅。两人有政见不同带来的争吵,有默契的配合。

在工作中,更多的是和珅对纪晓岚的关照,在人际关系上,更多的是纪晓岚对和珅的帮助。

—和珅

—纪晓岚

有纪晓岚,乾隆换地,刘墉。

纪(jǐ)昀(1724年7月26日-1805年3月14日),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纪晓岚4岁开始读书,12岁随父入京。纪晓岚24岁应顺天府乡试,为解元。31岁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继授编修。乾隆三十三年,授贵州都匀知府。皇帝认为纪昀学问优胜,到外省做官不能尽其所长,将其留在身边。同年4月,提升为侍学士。但纪晓岚一生并未做过一天大学士,临终前勉强做了一个月的协办大学士,也只是安慰之意。

纪晓岚一生,有两件事情做得最多,一是主持科举,二是领导编修。他曾两次为乡试考官,六次为文武会试考官,故门下士甚众,在士林影响颇大。其主持编修,次数更多,先后做过武英殿纂修官、三通馆纂修官、功臣馆总纂官、国史馆总纂官、方略馆总校官、四库全书馆总纂官、胜国功臣殉节录总纂官、职官表总裁官、八旗通志馆总裁官、实录馆副总裁官、会典馆副总裁官等。人称一时之大手笔,实非过誉之辞。纪晓岚晚年,曾自作挽联云:“浮沉宦海同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堪称其毕生之真实写照。

嘉庆十年(1805)二月,纪晓岚老死于京城,享年82岁。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这是对他文学才能一种相当高的认可。

和珅(1750-1799),钮祜禄氏,字致斋,满洲正红旗人,由护卫擢部侍郎兼军机大臣,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封一等公。乾隆四十一年后,和珅的官运达到了顶峰,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国史馆总裁、军机大臣、文华殿大学士等一连串令人眼花目眩的头衔,接二连三地往他身上挂。以乾隆死去的那年为断,和珅专横跋扈的日子,长达二十多年。其间虽然不无短暂失意之时,但总的说来,是左右逢源,步步高升,成为乾隆宠臣。后终因大肆贪没,于嘉庆四年(1799)乾隆帝“驾崩”后,被抄家籍产,赐令自尽。

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六月十五日,纪晓岚出生于河间府献县崔尔庄。关于他的出生,长久以来就流传着种种神奇的传说。据朱为之写的墓志铭说,在他出生的前夕,“水中夜夜有光怪”,并有一道火光闪入其出生地对云楼,后遂被人们认为他是“灵物化身”。于是“昀”就被作为了他的名字。“昀”即日光的意思,晓岚是他的字。

他本人69岁时在《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中自述:“余四五岁时,夜中能见物,与昼无异。七八岁后渐昏阍,十岁后遂全无睹。或半夜睡醒,偶然能见,片刻则如故。十六七岁以至今,则一两年或一见,如电光石火,弹指即过。盖嗜欲日增,则神明日减耳”。垂老之言,大概不会虚妄吧。

纪晓岚从小就有“神童”之称。关于他少年时非凡的才华,民间有很多故事流传。据说,纪晓岚一日在街上与同伴们玩球,正好太守经过,不巧球误扔进太守的官轿。别的孩子早四处逃散,他居然上前拦轿索球。太守见他憨态可掬,于是说:“我有一联,如果你能对上,就把球还你,否则就归我。”纪昀同意了。太守出上联:“童子六七人,唯汝狡”。纪昀不加思索地答道:“太守二千石,独公……”最后一个字迟迟不说。太守问他“何以不说出末一字?”他回答说:“太守若将球还我,就是‘廉’字;若不还,便是‘贪’了。”太守不禁大笑,自然把球还他了。

纪昀从小就深受父亲影响,也受到家人严格督促。当然,他自己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加上他自己的聪颖禀赋,其学问与日俱增。雍正十二年,纪晓岚随父入京,受业于著名画家董邦达门下。董邦达是清代皇家画院中继王原祁之后的一代宗匠。名师自然出高徒。乾隆五年(1740),纪昀返乡应童子试。乾隆十二年应乡试,其文章写得词采富丽,才气飞扬,引人入胜。这次乡试的主考官就是当时大名鼎鼎的阿克敦和刘统勋。两人不禁为之拍案称绝,被擢为乡试第一。十九年三月中进士,会试列第22名,殿试中名列二甲第四名。同年进入翰林院,开始了他的官宦生涯。此后他先后担任山西、顺天乡试的主考官,并曾视学福建。纪昀在奔忙于学官和侍奉皇帝期间,每每君臣之间,同僚之间,多有酬唱应答,妙语佳对,不仅赢得广泛赞誉,而且也颇得乾隆帝嘉奖。

宦途生涯多烟云

嘉庆十年(1805)二月十四日,一代鸿儒纪晓岚去世,终年82岁。嘉庆帝曾亲自前往祭奠,并追谥文达。

治学为人“近人情”

纪昀为人宽厚,学识渊博,是乾嘉时期官方学术名副其实的****。江藩在《国朝汉学师承记》中曾这样评论纪昀:“于书无所不通”。但他广博的学问与其通达的为人是相辅相成的。他治学为人皆讲求宽容,表现了一代通儒的博大胸怀。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就说他“其处世贵宽,论人欲恕,故于宋儒之苛察特有违言。……且于不情之论,世间习而不察者,亦每设疑难,揭其拘迂。”

其《阅微草堂笔记》便每每以是否通情达理作为评论的标准。《如是我闻》(四)里便说:“圣人通幽明之礼,故能以人情知鬼神之情也;不近人情,又乌知《礼》意哉!”

纪昀论文有一个基本要求,这就是坚持“务取持平”的批评原则,尽量做到客观公正。诗文作品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活动。在他看来,“人生境遇不同,寄托务异,心灵浚发,其变无穷”(《瀛奎律髓刊误序》),所以,其是非得失,不可简单处理。他能比较公允地评价李清、钱谦益等人,对于文学史上各种流派也能够比较客观地加以评价。

另外,纪昀身为汉学大家,却没有一点门户之见。他最反对文人结社,而强调学术独立。他在《耳溪诗集序》中就曾说:“余天性孤峭,雅不喜文社诗坛互相标榜。第念文章之患,莫大乎门户。……朋党之见,君子病焉。”纪昀对出自性灵的各种不同风格的作品都是充分肯定的。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在清高宗亲自主持下广泛展开。经刘统勋举荐,纪昀和陆锡熊出任总纂官。在纂修《四库全书》期间,纪昀曾得到过乾隆帝的许多赏赐,但也遇到很多麻烦。一次,乾隆帝发现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中“有引李清、钱谦益诸说未经删削者”,而这部书当初是纪昀亲自校理的。于是龙颜大怒,专谕诘责纪昀:“何以并未删去?”令其速“删改换篇”,并“自行赔写”。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四库全书》复校完成,后发现大量讹误,乾隆帝又“令纪昀、陆锡熊两人一体分赔”。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二月六日,第一部《四库全书》终于抄缮告成。纪昀为此专门写了《钦定四库全书告成恭进表》,后收入《四库全书》卷首。全文条分缕析,词采飞扬,富丽精湛,被称为“集中第一篇大文字”。第二部《四库全书》完成于次年十一月,第三部完成于四十八年十一月,第四部完成于四十九年十一月。这即是内四阁《四库全书》。这四部全书当时分藏于大内(紫金城)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避暑山庄(承德)文津阁及盛京(沈阳)故宫文溯阁。历史战火把文源阁的那一部化为了灰烬,其他三部现分别见于台湾故宫博物院、甘肃省图书馆和北京图书馆。南三阁《四库全书》后分藏于扬州大观堂文汇阁、镇江金山寺文宗阁和杭州圣因寺之文澜阁。同样由于历史战火的原因,扬州、镇江的那两部皆付之一炬,现仅杭州的那部尚残缺不全地存于浙江省图书馆。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纪昀又殚十年之力,编纂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编纂《四库全书》时,当时各纂修官每校阅一种书籍,便要撰写一篇提要,最后由纪昀、陆锡熊笔削考校、再三润饰。陆锡熊死得较早,主要工作是纪昀完成的。因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可视为纪昀学术文化思想的代表性文献。当时的大学者朱�在《纪晓岚墓志铭》中就说:“公馆书局,笔削考核,一手删定为《全书总目》”(《知足斋文集》卷六);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亦云:“公一生精力,萃于《提要》一书”;张维屏《听松庐文钞》亦称:“文达一生精力,具见于《四库全书提要》,又何必更著书!”

纪昀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对保存和整理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功不可没。全书共收录各种书籍达3503种,79337卷,存目达6783种。其中有380多种佚书是经过众多学者长期搜集失而复得的珍品。还有不少书籍,经过艰苦的考订而恢复了原貌。郦道元的《水经注》,便是经戴震精心研究而使长期混淆的“经”与“注”得以区别开来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颇有思想学术价值,介绍著录与存目书籍,写明作者名姓、所处时代、该书要旨和基本评价,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目录学著作。清人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卷三十二曾这样评价《四库提要》:“窃谓自汉以后薄录之书,无论官撰私著,凡卷第之繁富,门类之允当,考证之精审,议论之公平,莫有过于是编。”积平生精力研读《四库提要》的余嘉锡亦全面肯定其应有的学术价值:“嘉(庆)、道(光)以后,通儒辈出,莫不资其津逮,奉作指南,功既巨矣,用亦弘矣。”(《四库提要辩证·序录》)

但由于《四库全书》的编纂是一种官方行为,编纂指导思想受政治目的所左右,所以著录的书籍并非兼收并蓄,而有着严格的取舍标准。这在《四库全书》卷首的《圣谕》中说得很清楚。他们在对古代书籍进行辑佚、校勘、考辨等整理的同时,也在干着对不利于清朝的一些书籍进行销毁、删削或改易的不光彩勾当;在钩沉、辑佚、保存古籍的同时,也在破坏、摧残文化。其结果,不仅使许多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书籍遭到摒弃,而且使收录的一部分书籍尤其是宋元以后的许多具有异端色彩的书籍失去了原貌。从此意义上说,也是一次文化浩劫。如对明代李贽的言论,清政府就不仅把他的著作列为焚毁书目,而且直斥李贽“非圣无法,敢为异端”,“为小人无忌惮之尤”。(《四库提要》卷五十史部·别史类存目《藏书》提要)再如对屈大均等那些强烈抵触清朝人的作品,自然尽在销毁之列;至于偶有一二语伤触清朝而又气节凛然的明代遗民作品,则稍加“酌改”即为我所用。(《清高宗实录》卷1095)其政治目的是显而易见的。据官方上报的数字统计,在编纂《四库全书》期间,销毁、抽毁的书目多达2600多种,其实际情况恐怕还不止这个数字。

阅微草堂度晚年

《阅微草堂笔记》是继《聊斋志异》之后出现的又一部有重要影响的文言小说集。由于纪昀当时特殊的身份,加之为人通达、学识渊博而诙谐,另外他在叙述故事时采用了“追录见闻、忆及即书”(《滦阳消夏录序》)的写实手法,所以艺术风格独特。

《阅微草堂笔记》共24卷,约40万字。包括《滦阳消夏录》6卷、《如是我闻》4卷、《槐西杂志》4卷、《姑妄听之》4卷、《滦阳续录》6卷。该书写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至嘉庆三年(1798)之间。该书是纪晓岚十年心血的结晶,又是纪晓岚晚年心灵世界的反映,也从某一个侧面显现出清代中期纷繁复杂的时代文化风貌。该书的取材,一是来自于纪晓岚本人的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二是来自于他人提供或转述的材料。小说涉及的社会生活领域,从文人学士、妓女乞丐,到三教九流、花妖狐魅,几乎无所不包。丰富的生活素材,为作家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书中有些怪异奇谲的故事,虽然充满了因果报应、祸福天定的迷信思想和忠孝节义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但也客观而真实地反映了清中叶的某些人生实相,并触及到当时某些社会弊端,不仅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而且表现了一定的进步思想倾向。

《阅微草堂笔记》有不少故事章节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场的腐朽和黑暗,道学家的虚伪和卑鄙。如官吏的营私舞弊、草菅人命;有的貌似正人君子,道貌岸然,其实一肚子男盗女娼,卑鄙下流。诸如此类,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那个光怪陆离的时代。如《滦阳消夏录》(六)第十则,作者就借山中“鬼隐士”之口,生动地描绘出幽冥世界亦如人间世道,充满了相互倾轧和追名逐利,揭露了官场的黑暗腐朽。《滦阳消夏录》卷四则写“有两塾师临村居,皆以道学自任”。在公开场合,他们“剖析理欲,严词正色,如对圣贤”,暗里却互相勾结,丧尽天良,谋夺寡妇田产。

另外,《阅微草堂笔记》中还有不少篇章揭示了处于社会下层普通百姓的生活状况及悲惨境遇。作为乾隆皇帝的一个文学侍臣,纪晓岚虽缺乏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但他忠实记录传闻的写作精神及其正义感,在某种程度上也透露了他的是非观念和善恶标准。《滦阳续录》(五)就讲到一件既令人心酸又使人深思的事情。河北沧州有个董华,家里穷得无立锥之地,以卖药卜卦为生,“一母一妻,以缝纫浣濯佐之,犹日不举火。”适逢这年又发生了大饥荒,更使董家雪上加霜,全家人奄奄待毙。无奈之下,董华只好“鬻妇以求活”。在这则故事里,作者对那名“万不得已而失身”的女子没有丝毫的指责之意,反添几分同情和理解,真实形象地展现了当时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阅微草堂笔记》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所说,有“过于议论”之嫌,“不安于仅为小说,更欲有益人心”,但其中不少形象化的寓言和讽喻性的故事还是颇为生动风趣的,甚至能给人以启发和教益。《如是我闻》卷三写一“相见辙讲学”的翰林官员,别人也以为他“崖岸高峻”,美名在外。没想到,他也竟会因没有及时接受来宾的送礼而“怅怅惘惘,若有所失,如是者数刻”——人物表里不一的个性特征和心灵世界,着实让人难以忘怀。另外诸如《姑妄听之》卷二“河中寻兽”之类富有哲理的小故事,也往往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纪昀虽把《阅微草堂笔记》视为“消遣岁月”(《滦阳消夏录序》)的一部闲书,甚至也很难与《聊斋志异》相媲美,但它不蹈旧辙,自成一家,风格独特,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纪晓岚治学为人皆讲求宽容,表现了一代通儒的博大胸怀。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就说他“其处世贵宽,论人欲恕,故于宋儒之苛察特有违言。

……且于不情之论,世间习而不察者,亦每设疑难,揭其拘迂。”

和珅是钮祜禄氏,乾隆的母亲也是钮祜禄氏,他们有什么关系?

没有关系,只是都姓钮祜禄氏。1、和珅和珅(1750年5月28日—1799年2月22日),钮祜禄氏,原名善保,字致斋,自号嘉乐堂、十笏园、绿野亭主...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