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大师王阳明的名言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6浏览:3收藏

心学大师王阳明的名言有哪些?,第1张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名言名句:

1、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2、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3、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4、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

5、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寅。

6、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于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7、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8、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9、大批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10、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

11、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12、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13、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14、知行合一。

15、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

16、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17、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

18、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19、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王阳明的经典名句五百年来第一人

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译文]

即是理。天下难道还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心,吗 万事万物都在人心里,这个世界上没有心外之物。

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译文]

人需要有为自己着想的心,才能克制约束自己能够克制约束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译文]

知道某件事情的正确性而不去做,只是光耍嘴皮而已,实际上还是不知道的。

良知发用之思,自然明白简易,良知亦自能知得。

[译文]

所谓良知本体发用的思虑,自然是明自简易的对此,良知亦自能判断。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译文]

与朋友相处,彼此谦让,就会受益;彼此傲视,则会受损。

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译文]

如果自天做功夫觉得烦燥不安,那么就静坐。如果不想看书,必须去看书,这也是对症下药,也是一种方法。

1、 礁石阻挡不了河水的进步;挫折不能扼杀有志者奋斗的信念。

2、 在人生的海洋中驾起生命之舟,一帆风顺,逆境奋起更令人敬畏。

3、 成功有两个重要前提,一个是追求成功,另一个是相信自己能成功。

4、 一个强者要敢于踏入任何陌生的领域,尽快在那里建立自己的生活秩序。

5、 每一次努力的背后,都会有加倍的奖励。不要找借口失败,只找理由成功。

6、 人比钱更珍贵,所以重人胜于钱,为钱牺牲人,是本末倒置。-[日本]龙泽左内

7、 总结成功的教训可以让人越来越聪明,总结失败的原因可以让人越来越严谨。

8、 成功时,不要因为成功而自满;失败时,不要因为失败而失去对成功的追求。

9、 成功的人能够做出正确的决定,大胆尝试,不怕任何困难,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10、 面对命运,强者和弱者的区别只是前者因不屈而奋斗,后者因屈服而束手。-王国真

11、 成功的反义词不是失败,而是从不行动。总有一天你会明白,遗憾比失败更难面对。

12、 自发地做事,同时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那么你最终会得到回报,最终的成功。

1、人的宿敌只有一个,便是他自己。

  2、一个真实的自我可以让人有效地应对真实的世界,从而完整地把握世界。一切皆因思想而异。如欲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如欲改变自己,首先磨炼内心。

  3、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4、没有一劳永逸的制度,制度是有保质期的,只有不断地修补、革新,才能保证社会机器的良好运转。改革固然会伤及既得利益团体,固然会出现波折动荡,但不改则必死无疑。

  5、生命就是在这喋喋不休的追问中慢慢成熟的,每一个人,无论智商高低,相貌美丑,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环境,询问最多的问题终究是“我要做什么样的人”

  6、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1、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

源于《知行录之一·传习录上》。

译文:用事实记叙的叫做史,用大道理记叙的叫做经。

2、繁华过眼三更促,名利牵人一线长。

源于《静心录之七》。

译文:繁华过眼仅有三更那么短,名利牵人也仅有一根线那么长。

3、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无需钱。

源于《静心录之八·外集二·题灌山小隐二绝》。

译文:山中不要说并没有好产品供你享用,这儿的明月和清风是无需花钱买的。

4、性是心之体,天是性之原,尽心即是尽性。

源于《知行录之一·传习录上》。

译文:性是心的本体,天是行的本源,健全心的基本功能就是健全性的功能。

5、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源于《知行录之一·传习录上》。

译文:心即是理。天下有没有什么心外的事、心外的理吗?

6、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源于《知行录之一·传习录上》。

译文:善念止脱生发时内心知道,就扩充它;恶念止脱生发时内心知道,就制止它。

7、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源于《知行录之一·传习录上》。

译文:人必须在做事上磨炼,才可以真实站得住脚;才可以做到于静中能稳定,在动中也能稳定。

8、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多管闲事。

源于《知行录之一·传习录上》。

译文:坚持不懈自己的理想化如同心痛。一心就在疼痛上,哪里有时间说闲话、多管闲事。

9、学本于立志,志立而学问之功已过半矣。

源于《静心录之六·续编二》。

译文:治学的牙根在于立志,理想一旦立定那么治学的功夫现已取得成功一半了。

10、万理由来吾具足,《六经》原仅仅台阶。

源于《静心录之八·外集二·林汝桓以二诗寄次韵为别》。

译文:万般真知自己本身就具足,《六经》原来仅仅求得真知的台阶。

意思是:大丈夫做人光明磊落,没有畏惧,自然能明心见性,有翻天覆地之能。不会因为有小人非议,害怕被陷害,而如同囚犯一样处处小心翼翼,被自己的恐惧所束缚呢。

出自:王阳明《啾啾吟》

原文:

知者不惑仁不忧,君胡戚戚眉双愁?

信步行来皆坦道,凭天判下非人谋。

用之则行舍即休,此身浩荡浮虚舟。

丈夫落落掀天地,岂顾束缚如穷囚!

千金之珠弹鸟雀,掘土何烦用镯镂?

君不见东家老翁防虎患,虎夜入室衔其头?

西家儿童不识虎,执竿驱虎如驱牛。

痴人惩噎遂废食,愚者畏溺先自投。

人生达命自洒落,忧谗避毁徒啾啾!

译文:

智慧的人不会疑惑仁义的人不会忧愁,您为什么双眉紧锁十分忧愁?

任由自己的脚步往前行去都是平坦大道,是他上天进行评判而不是人的计谋。

使用它的时候就去使用不使用就不使用,人的本身就好像一叶飘荡在茫茫大海上的孤舟。

大丈夫应该落落大方掀动天地,怎么顾得上被困境和贫穷所束缚呢!

千金珠子可以用来打鸟雀,用名贵的钗镂来掘土又有何妨?

难道没有看见东家的老头害怕老虎防着老虎,却在深夜被老虎摘了头吗?

而西家的儿童不认识老虎,却拿着长长的竹竿把老虎赶走,就像赶走牛一般。

痴人害怕被噎所以选择不吃饭,愚人害怕被水淹死就直接跳进水里面。

就洒脱豁达地看待人生的命运,害怕谗言担心毁灭和失败只不过是白白痛苦罢了!

扩展资料

《年谱》记载,明武宗羁留南都,张忠、许泰、江彬等在武宗面前诽谤守仁谋反,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而守仁则在赣州阅士卒、教战法。

江彬派人来观动静。相知者认为守仁这样做太危险,说不定又被小人抓到口实,诬以谋反,皆劝他回省城。而守仁不从,作《啾啾吟》。

阳明先生说“花不在你的心外”定然是对的,所以心内自有乾坤,花花草草不过是心内之物而已,因为自己念及此花,此花此时方有颜色,自己若不念,此花便与心同归于寂,但是花如何开,花又如何寂灭,并不知晓。

上面这句名言出自《传习录》。据说一次王阳明与朋友同游南镇,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

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花当然是自开自落的,可是能不能扰动我心,却是由我来决定的。哪怕天崩地裂、洪水滔天、电闪雷鸣、暴雨大作,只要我心中安然,便永远是在桃花源、艳阳天。

这就是佛所说的“万法唯心造”。心灵的一切问题,追到根子上,其实都只是心自己的问题。世间种种无论怎样险恶,只要我心不动,便奈何不得我分毫。

扩展资料

王阳明继承了程颢和陆九渊的心学传统,并在陆九渊的基础上进一步批判了朱熹的理学。《传习录》中的思想明显地表现了这些立场和观点。

“心即理”本来是陆九渊的命题,王阳明认为“至善是心之本体”,“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他这样说是强调社会上的伦理规范之基础在于人心之至善。

从这个原则出发,他对《大学》的解释与朱熹迥异。朱子认为《大学》之“格物致知”是要求学子通过认识外物最终明了人心之“全体大用”。

王阳明认为“格物”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知”是人心本有的,不是认识了外物才有的。这个知是“良知”。他说:“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

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在他看来,朱子的格物穷理说恰恰是析心与理为二的。由此可见,王阳明的“心即理”的命题主要是为其修养论服务的。致良知说是对陆九渊心即理思想的发展。王阳明的心即理的思想也有一般意义上的本体论的含义

朱子主张知先行后、行重知轻。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虽然继续了朱子重行的传统,但是批判了朱子割裂知行。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乃是由心即理立基,批评朱子也是指出他根本上是析心与理为二。他说:“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

“知行合一”的含意是说知行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知是心之本体的良知;良知充塞流行、发而为客观具体的行动或事物,就是行。由这个认识出发,如果知而不行那只是不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行本是紧密相联的,因此有知行合一之说。

在当时社会上、在理学发展中的确有知而不行的情况存在。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对时弊有纠偏的意义。但是他强调知行合一说不是仅仅针对时弊提出的,它首先是要说明“知行之本体”。知行合一说强调道德意识本来就存在于人心中,这是道德的自觉性。

它也强调道德的实践性,认为道德方面的知不是关于对象的知识,而是道德的实现。知行合一也有一般认识论方面的意义,但它首先讲的是道德修养,对于后者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没有深入研究。

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他说:“知是理之灵处,就其主宰处说便谓之心,就其禀赋处说便谓之性。”人心能够知晓行为的善恶,也能自觉地去为善,这就是本心的“明觉”,这是对程颢思想的发展。《传习录》中对人心的“虚灵明觉”有很多讨论。

在《传习录》中,王阳明也讨论了程颢提出的“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他指出,圣人有这个境界,因此他们看天下的人没有内外远近之分,均施之以仁爱之心。他进一步提出,天下之人的心和圣人之心是相同的,只因为有了私欲,所以反爱为仇。

在王阳明看来,仁不仅是修养要达到的境界,也是人心之本体。王阳明对仁的解释偏重在道德修养方面。程颢所谈的仁和张载的“合内外之道”一样,兼有知识论的意义。

《传习录》中记载了为王学继承人争论不休的“四句教”。

这四句话是:“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的本意是说,作为人心本体的至善是超经验界的,它不是具体的善的行为。有所为而为的善是手段,无所为而为的善才是至善。人心的至善超越世间具体的善恶。

具体的善行只是无善而至善之心的自然发用流行。王阳明说人心之无善恶是要人们不要去执着具体的善行而认识本心。王阳明的学生钱德洪说,王阳明这样说是针对那些“先有乎善者”的。王阳明本人也说过:“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一有谋计之心,则虽正谊明道,亦功利耳。”(《与黄诚甫》)四句教对人心本体的界说和理学开创人程颢的思想是一致的。程颢说:“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

王阳明说的无善无恶就是无心无情,没有先入之见。有了这种心,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四句教显然是针对才质高的人说的,一般的学生是摸不着头脑的。

-传习录

心学大师王阳明的名言有哪些?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