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愿法师:行住坐卧皆是禅,我们应该如何在当中修行
大愿法师:行住坐卧皆是禅,我们应该如何在当中修行?
发表时间:2017-06-17 来源:禅文化网
通过在日常生活之中对于身体姿势四威仪的禅修,能够体验到一切行法、一切有为法都只是五蕴,只是因缘的相续生灭,那么对它们就没有爱、见、无明——没有贪爱执,没有对自己见解的执著,断无明。没有任何的执著就能够解脱自在。
节录自大愿法师《大念处经学记》
四威仪(行住坐卧——了知身体姿势)
我们在生活之中都离不开这四种基本姿势,行、住、坐、卧,在这里面就可以成就阿罗汉道,就可以成就解脱。但是对于初学者要减少修站禅和卧禅,因为站禅一直站在那里面,站立的姿势会让你很快地身体僵硬、沉重,然后就产生极大的苦受,你要修是修不下去的,会干扰修行,所以要少修。卧禅也要少修,大家要知道南传的卧禅跟药师法的睡光明法是不同的。睡光明法修的话当然很善巧,因为他就在睡眠里面修。但是这个卧禅你是要一直保持清醒觉知的,如果初学者你就学卧禅的话,你还没开始修你就睡着了。吃完早饭睡,睡了醒了吃午饭,吃了午饭又睡,一天到晚都是睡了,这个是不可以的,这样修的话你会越来越懈怠和懒惰。所以它容易引发睡意,这个卧姿的话,难以保持觉知,要少修。
怎样通过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之中来修,然后达到解脱呢?比如说我们修行禅,行禅怎么修呢?我们看底下经文:
复次,诸比丘!比丘行走时,了知:『我正在行走。』站立时,了知:『我正在站立。』坐着时,了知:『我正在坐着。』躺卧时,了知:『我正在躺卧。』无论何种姿势,皆如实了知。
这样来修行禅。有些人就慢慢地慢吞吞地,然后一直心里面念,我抬起左腿然后放下,然后又抬起右腿,这样是行禅吗?不是啦。行禅不是这样的,你这样修的话,当然能够让你心静下来,但是这个不是行禅,不是真正的行禅,只能说是行禅的前行准备。事实上你要真正修行禅,你要先稍微在你经常要经行的道路,要站在那个起点先培育一下定力。
比如说你先修安般念,或者你修四界差别观,到能够见到色聚,见到色聚就见到辨识色法了。你能够辨识色法了,然后就分析它们,分析它们最后的究竟色法不过是地水火风,见到地水火风四界的十二种特相;然后才起步,慢慢走,这样是开始修行禅;然后观照,在行走的时候这个心会产生很多的心生色法。比如说,你迈步之前,你一定心里起个念头,我要行走,要抬左腿。你这念头一起,就会生起很多色法,这个叫心生色法,然后才会指挥你抬腿迈腿。所以要观照,因为“要行走”这一个念头,就产生了很多心生色法;同时也要观照,因为“要行走”这一念,这个起心动念就生起了很多的心路过程。心路过程里面包含了一个意门转向心和七个速行心,这个意门转向心有十二个名法,每一个速行心法里面有三十多个名法,这样地来修才是真正地修行禅了。不是说:啊,我正在行走,了知我正在行走,心里面念一下,就是想行禅了。不是这样的。
眼下大家可能听不很懂,不奇怪。如果你没有系统学过四界差别观,你都不晓得在说什么,也不会懂得它到底怎么修。但是你学下来就好了,学下来你就知道怎样去修,怎样去修四界差别观。我们特别强调,安般念和四界差别观对初学者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你把这一个意门转向心里面的十二个名法,把七个速行心,每个速行心里面的三十多个名法,全部都能够辨识清楚了,你这个时候就真正地没有我相了,真正地没有我执了,不是口说,而是现证。知道这些名法不过是四种名蕴的集聚,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的集聚而已。一切带动和被带动的色法是色蕴,那些所有的名法是识蕴,在行禅之中能够观照五蕴,就是真正地能够在行禅。如果我们真正地能够在行禅之中来观照五蕴,就证得了名色分别智,再来观照五蕴的生灭因缘。
如是,他安住于身,随观内身;或安住于身,随观外身;或安住于身,随观内外身。他安住于身,随观生法;或安住于身,随观灭法;或安住于身,随观生灭法。
前面我们讲了行禅,站禅、坐禅、卧禅都是那样地修。然后还要进一步要观照,观内外、观生灭。观内是观自己五蕴身心、观外是观他人的五蕴身心;然后交替地来观内外,这样就把一切微细执都断掉了。把对于其他人的那种肉体的贪执,微细的也都破除了,一切行法、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苦、无我。然后还要观生、观灭、观生灭。
观照五蕴的因缘,生起这个五蕴的因缘也是无常的、苦的、无我的,就能够去除我想,就能够断我执,达到解脱。
在行禅之中,要观照五蕴证得名色分别智以后,还要观照五蕴生起的因缘,它灭的因缘。首先是用缘起第五法来观照五蕴身心的远的因缘。我们由于前世的烦恼轮和业轮;烦恼轮有三支也就是无明、爱、取这三支烦恼轮。业轮有两支就是行和业有这个两支。因为烦恼轮引生业轮,因为业轮,所以我们就招感到了今生的果报五蕴的生起。这样就是经文里面所讲的“他安住于身,随观身法”的具体的实修的方法。
然后观照,由于无明、爱、取、行、业有,这五种因完全地坏灭,所以涅槃的时候五蕴完全坏灭,这是观照因缘灭,也就是经文上所讲的“或安住于身,随观灭法”的具体的实修的方法。
然后再来“或安住于身,随观生灭法”,就是观照因缘生灭之后,还要观照刹那生灭。烦恼轮、业轮的五种因一生起即坏灭,即生即灭;当下的果报五蕴也是一生起立即坏灭,即生即灭;因此是无常、苦、无我的,这样地来修观禅。
底下就是讲修四威仪的成果:
或他建立起『唯有身』的正念,如此建立正念,只为了更高的智慧与正念。他无所依而住,不执著五取蕴世间任何事物。
比丘如是安住于身,随观身体。
通过在日常生活之中对于身体姿势四威仪的禅修,能够体验到一切行法、一切有为法都只是五蕴,只是因缘的相续生灭,那么对它们就没有爱、见、无明——没有贪爱执,没有对自己见解的执著,断无明。没有任何的执著就能够解脱自在。这样对于身体四威仪的禅修就是变成观禅,观禅就能够成就解脱法门,让我们成圣道。
我们为什么要来禅修呢?为什么要来参加禅文化大学堂呢?因为禅修能够帮助我们成就自在快乐的心。
有一些人拥有用之不尽的财富,可以随心所欲地购买物品,但是买不到幸福。
有一些人拥有炙手可热的权力,可以随心所欲地支配他人,但是他对自己的烦恼却束手无策。
那么禅修者拥有自由自在的心。怎么拥有?用前面我们讲的方法,你观一切行法、一切有为法,通过辨识色法、辨识名法,就真正地证到一切都不过是五蕴的集聚。而这个五蕴怎么生呢?怎么灭呢?都能知道。这样我们的心就没有任何的执著,没有任何的挂碍,真正的成就自由自在的心。
那么面对任何境界的时候,都能够随遇而安,都能够快乐无忧,法喜禅悦无限。所以这样的生活你选择哪一种呢?你是追逐能够用之不尽的财富吗?还是追逐炙手可热的权力呢?或者还是希望成就自由自在的心呢?
尤其是对于那些修行功夫很纯熟的禅修者,他不是一定要在座上,在坐姿这个时候,才能够成就,才能够修禅,才能够修观禅。他在一切姿势之中都能够成就观禅的智慧,都能够证圣道,都能够进入禅那。
比如说舍利弗尊者和须菩提尊者就是很好的例子了。舍利弗尊者是灭尽定的精通者。我们去那烂陀寺的时候我们就看到舍利弗的大舍利塔,是非常有加持力的,那个也是舍利弗尊者出生的地方,尊者就在那个地方附近的村庄里面出生。舍利弗尊者是灭尽定的精通者。南传佛教寺院是不生火做饭的,比丘们每天都要托钵。舍利弗尊者每天出去托钵的时候,他在每一家门口都是先迅速地入灭尽定,然后从定中出来再接受供养。
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尊者,他是精通于慈心禅、慈心观。他在每一家门口来接受供养之前,总是先入慈心禅,然后从慈心禅出来,再来接受供养。大家要知道,这个止和观,你不可以混在一起修,混在一起修是很难成就的,你要修观禅,你要先从定出来,再来修观禅。
你看两位尊者就给我们示现了一种榜样。因为两位尊者都希望布施供养者能够得到最大的利益,最殊胜的利益。所以他们都是从定中出再来受供,先修定然后从定出来,再来受供。那样的话,超胜的善业、无量的善业都会在施主的心路过程之中产生。所以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之中都能够成就禅那,都能够修观禅、开智慧、证无我。
食
食拼音:shí、 sì 、yì
[ shí ]
1、吃。特指吃饭;吃早饭;吃午饭;吃晚饭。
2、吃的东西:面食。小鸡觅食。丰衣足食。
3、供食用或调味用的:食糖。食盐。
4、人所见到的日、月亏缺或完全看不到的现象:日食。月食。
[ sì ]
拿东西给人吃。
[ yì ]
用于人名,如郦食其(jī)(汉朝人)。
扩展资料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食肬[shí yóu]
螳螂的别名。
2、寸食[cùn shí]
极少的食物。
3、滫食[xiǔ shí]
饭的别名。
4、麦食[mài shí]
即麦饭。
5、食陈[shí chén]
吃陈粮。
1、一日三餐源自汉代,也是从汉代时期开始普及。古时候穷,很多老百姓都吃不饱饭,下层百姓大多是一日一餐或一日两餐。随着人口的激增,粮食产量却上不去,两日一餐的也开始出现。直到明朝时期,土豆和玉米被引进,没那么多粮食吃的时候就吃玉米土豆,慢慢也就开始一日三餐、多餐。
2、明清时人们还是习惯一天吃两顿饭,日本人曾根俊虎写了一本书叫做《北中国纪行·清国漫游》,其中记载了当时人们的吃饭情况,“各人饮食大概一日两次与上海相同”,乾隆皇帝一天也吃两顿饭,叫做“早膳”与“晚膳”,没有“午膳”一说。著名摄影家庄学本在1934年考察川西羌族地区,那个时候当地还习惯一天吃两顿饭,上午十点左右吃早饭,下午五点左右吃晚饭。中国从汉朝时就出现了“加餐”,也就是一日三餐,但这种情况并没有在全社会推广。
3、而且,中午加餐,并不是习惯,而是偶尔。有时加餐有时不加餐。唐朝是中国最富裕的一个朝代,忧国忧民的杜甫都在诗中承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从当官的到普通人都能吃上饭了,所以我们从流传下来的唐画上看到的美女都很丰满,丰满就是吃得饱。很有可能,那个时候,尤其是开元盛世的时候,因为粮食充足,人们有能力加餐了。
大臣们半夜三点出门上朝,早饭怎么吃接下来我就带来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根据明朝的史料记载,明朝的大臣们在上早朝的时候必须午夜就开始起床,凌晨三点的时候,所有的大臣必须要准时到达午门外等候,到凌晨五点左右宫门开启,这些文武百官便陆续进入,那么这些大臣在凌晨三点的时候就到达了皇宫外,他们的早饭怎么吃呢
明朝的时候还有宫灯,到了清朝皇宫一片漆黑,不小心掉入水中淹死也不知道。日日如此,要是遇见朱元璋那样的皇帝更是辛苦,简直是要命。而且早朝也就是一个形式,大部分小官都得在殿外连皇帝都见不上。但是也没办法,改受的辛苦也得每天受。不过,平时没有注意过。我们知道皇帝一般都是下了早朝就是妃子那用早膳了,那大臣们的早饭问题呢。大半夜就出门了,大半夜的时候也没人做饭。
其实明清的时候朝廷就供应了早饭,不过得是大明洪武二十八年前的官员或者是清朝军机处的。朱元璋当时也是给大臣提供早餐的,当时的都城在南京,下朝以后依次吃饭,然后跪谢离宫。但是到了洪武二十八年,宫里感觉负担不起这笔开销了,朱元璋就作废了。清朝的时候,军机大臣是提供早餐的,他们属于高级大臣,每日三餐都供应,即使吃的也一般,但是总比其他大臣没有好多了。
那其他那么多大臣,朝廷不给提供,去哪里吃呢难道是回家以后其实也是在宫里,紫禁城里是有早点摊的。故隆宗门外面的故宫文创馆,当时是东长房,曾经在那里面开了两个饭店。它们分别叫四合义,六合义。这是太监们自己自发开的,又没有明令禁止。他们就雇了厨子在那开了饭店,顾客大都是太监和大臣。而且味道还不错,经常有宫女太监来,有时候妃嫔还会派人来买点。
有吃过了大臣和写诗透露了卖的食物,都是传统的京味小吃,客人们都很喜欢。在隆宗门里的饭店,离太后的慈宁宫挺近,所以就挺小的,和东华门外的早餐馆比起来要小些,吃的更丰富亲民。齐如山曾经和他父亲上过朝,说是中下级别的官员大都是在东华门吃,堂官是在宫里,他和父亲就是在东华门吃的,吃的也就是馄饨,老豆腐之类的和民间一样。
这些早餐摊虽然不是大张旗鼓的,但是皇帝我算是默许了,不过紫禁城里还有过流动摊贩,有一个卖馒头的,而且卖了三年。他叫王库儿,是个乡下人,来北京和父母卖馒头。有一天捡到一个腰牌,是宫里侍卫。他很好奇就去看看,结果因为有腰牌二话不说就放他进去了。
来回去了几次,他就把馒头拿来卖,还以为他是太监雇的伙计也没拦着,而且他的馒头很好吃,每天买的顾客非常多。直到咸丰三年,他在紫禁城混了三年终于被抓住了,连咸丰皇帝都很无语。幸好,当时的皇后也就是慈安太后为他求情,保了一命。
1、早餐不仅能够源源不断地给人们提供能量,补充身体所需要的阳气。如果不吃早餐,身体所需要的能量难以得到补充,同时不吃早餐的话也会使人容易发胖,长期下来会对肠胃造成不好的影响。
2、早餐距离前一晚餐的时间最长,一般在12小时以上,体内储存的糖原已经消耗殆尽,应及时补充,以免出现血糖过低。血糖浓度低于正常值会出现饥饿感,大脑的兴奋性随之降低,反应迟钝,注意力不能集中。所以,不吃早餐,或者早餐的质和量不够,容易引起能量和营养素的不足,降低上午工作、学习的效率。
3、不吃早餐导致的能量和营养素摄入的不足,很难从午餐和晚餐中得到充分补充。所以,每天都应该吃早餐,并且要吃好早餐,以保证摄入充足的能量和营养素。
大愿法师:行住坐卧皆是禅,我们应该如何在当中修行
本文2023-10-26 17:31:0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72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