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砂六君子汤的药理研究
香砂六君子汤能抑制胃粘膜瘀血、水肿等病理变化,减轻炎细胞浸润,减少上皮化生;能较好地拮抗胃粘膜的慢性损伤;促进胃液分泌,显著提高胃液游离酸度的排出量;增加已减少的胃窦C细胞,改善胃肠道的内分泌功能,还能调节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香砂六君子汤能抑制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有利于反流性胃炎的治疗;可延缓H+自胃腔向黏膜内的弥散,并阻止碳酸氢盐自上皮细胞表面向胃腔内的移行,从而保护胃黏膜,使其免受损伤。香砂六君子汤水煎液对胃黏膜出血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对胃黏膜损伤有促进自愈的疗效,且呈时效关系,治疗作用快速、高效。
中医方药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
治法健脾益气,调中和胃。
党参15g,木香6g,砂仁6g,陈皮12g,半夏9g,白术12g,茯苓12g,厚朴,柴胡9g,当归12g,枳实6g,建曲12g,麦芽12g,山楂12g,甘草6g。
方解方中党参、白术、茯苓、木香、陈皮、半夏、砂仁、甘草取香砂六君子汤之意,健脾益气和胃,理气止痛;柴胡气质轻清,能疏解少阳之郁滞;厚朴、枳实理气畅中;当归养血活血;建曲、麦芽、山楂健胃消食,化积调中;甘草调和诸药。上药合用,共成健脾益气,调中和胃之剂,能调节胃肠功能,缓解胃脘痞满、闷胀不舒、嗳气不爽等症状。
注意脾胃虚弱型是消化不良最常见的一种临床类型。患者平素体质较弱,病程较长,稍有饮食不慎或劳累即可使病情反复。治疗应注意缓图以功,切不可急于求成,往往欲速则不达。日常应注意饮食调理,戒除饮酒,少食辛辣肥腻及生冷之食物,必要时可结合药膳进行调养,不仅可使脾胃功能强健,亦可促进病情恢复。
四君子汤,包括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这四种药组成了一个方子,叫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有详细记载,是一个很古老且非常有名的方剂。主要的功效就是益气健脾,主治脾胃气虚,它是一个脾胃气虚证的基础方。后世众多补脾益气方剂多从此方衍化而来。
四君子汤是从《伤寒论》中的“理中丸”脱胎,把原方中秉性燥烈的干姜去掉,换成了性质平和的茯苓,由驱除大寒变成温补中气。方中只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不热不燥,适度施力,从了“君子致中和”的古意。
四君子汤虽只有简单的四味药,君臣佐使的搭配却令人叫绝。不亏是补气第一方。
以人参为君,甘温益气,健补脾胃;脾胃气虚,运化失常,故臣以白术,既助人参补益脾胃之气,更以其苦温之性,健脾燥涩,助脾运化;脾主涩,脾胃既虚,运化无力,则涩浊于停滞,故佐以补制兼优之茯苓,以白术健运脾气,药均为甘温和缓之品,而呈君子中和之气,故以“君子”为名,合药共奏健补脾胃之气,兼司运化之职,且渗补涩浊,共成益气健脾之功。
功效具有补气,益气健脾之功效。
主治主治脾胃气虚证,面色萎黄,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数。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属脾胃气虚者。
对多种原因引起的胃功能减退,消化力弱,各种慢性病出现的脾气虚弱均可加减应用。
方歌
①四君补气基础方,食少无力大便溏,人参白术茯苓草,益气健脾功效强。
②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益气虚饵,除却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胃寒使。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后人有将人参换成了党参,更适合日常饮用)
配方人参去芦、白术、茯苓去皮,甘草炙各等分。
(人参、白术、茯苓各9g,甘草6g。)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两钱(15克),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候;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现代用法:水煎服。
方义本证多由脾胃气虚,运化乏力所致,治疗以益气健脾为主。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受纳与健运乏力,则饮食减少;湿浊内生,脾胃运化不利,故大便溏薄;脾主肌肉,脾胃气虚,四肢肌肉无所禀受,故四肢乏力;气血生化不足,不能荣于面,故见面色萎白;脾为肺之母,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见气短、语声低微;舌淡苔白,脉虚弱均为气虚之象。正如《医方考》所说:“夫面色萎白,则望之而知其气虚矣;言语轻微,则闻之而知其气虚矣;四肢无力,则问之而知其气虚矣;脉来虚弱,则切之而知其气虚矣。”方中人参为君,甘温益气,健脾养胃。臣以苦温之白术,健脾燥湿,加强益气助运之力;佐以甘淡茯苓,健脾渗湿,苓术相配,则健脾祛湿之功益著。使以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四药配伍,共奏益气健脾之功。
本方由理中丸衍化而来,去干姜加入云苓而成。本方中四味均属于平、温药材,不热不燥,补中有泻,补而不滞,平补不峻,诸药合用能使脾气足而气血生化有源,脾健运而湿气得消。
配伍特点温而不燥,补而不峻。
运用本方用于脾胃气虚证,临床应用以面色萎黄,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数为辨证要点。通常结合其它药方使用,防止虎狼之剂伤正气。
加减化裁若呕吐,加半夏以降逆止呕;胸膈痞满者,加枳壳、陈皮以行气宽胸;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以宁心安神;若畏寒肢冷,脘腹疼痛者,加干姜、附子以温中祛寒。烦渴,加黄芪;胃冷,呕吐涎味,加丁香;呕逆,加藿香;脾胃不和,倍加白术、姜、枣;脾困,加人参、木香、缩砂仁;脾弱腹胀,不思饮食,加扁豆、粟米;伤食,加炒神曲;胸满喘急,加白豆蔻。
加减法
如果病人兼有气滞,则加入陈皮6,木香9,春砂仁9;
兼有痰湿者,加入法夏10;
兼肝血虚者,加白芍12当归12;
如果脾气虚寒,配干姜6肉桂末4
加减化裁方
1、异功散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
功用:益气健脾,行气化滞。
主治:脾胃气虚兼气滞证。饮食减少,大便溏薄,胸满痞闷不舒,或呕吐泄泻等。
2、六君子汤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陈皮。
功用:益气健脾,燥湿化痰。
主治:脾胃气虚兼痰湿证。食少便溏,胸脘痞闷,呕逆等。
3、香砂六君子汤
组成:木香、砂仁、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陈皮。
功用:益气健脾,行气化痰。
主治:脾胃气虚,痰阻气滞证。呕吐痞闷,不思饮食,脘腹胀痛,消瘦倦怠,或气虚肿满。
4、保元汤
组成:黄芪、人参、炙甘草、肉桂、生姜。
功用:益气温阳。
主治:虚损劳怯,元气不足证。倦怠乏力,少气畏寒;以及小儿痘疮,阳虚顶陷,不能发起灌浆者。
5、七味白术散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木香、藿香、葛根。(北宋中医儿科鼻祖钱乙创制)
功用:和胃止呕,清热生津,行气消胀,健脾益气。
主治:脾胃久虚,津液内耗,呕吐泄泻频作,烦渴多饮。脾胃虚弱,津虚内热证。呕吐泄泻,肌热烦渴。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上方均由四君子汤加味而成。均有益气健脾之功。
异功散中加陈皮,兼行气化滞,适用于脾胃气虚兼气滞证;
六君子汤中加陈皮、半夏,兼燥湿和胃,适用于脾胃气虚兼痰湿证;
香砂六君子汤中加陈皮、半夏、木香、砂仁,功在益气和胃,行气化痰,适用于脾胃气虚、痰阻气滞证。
保元汤,以补气药为主,配伍少量肉桂以助阳,功能益气温阳,适用于小儿元气不足之证。
七味白术散全方融补、运、升、降为一体,补而不滞,并且针对婴幼儿腹泻的脾运不足,容易耗伤阴液的特点,起到标本兼顾的治疗效果。自钱乙之后,历代医家亦多用此方。明代儿科世家万全提出,“白术散乃治泄作渴之神方”,就是说腹泻并见口渴的孩子服用七味白术散有神奇的效果。近代儿科医家王伯岳认为本方擅长治疗长期腹泻,损伤脾胃,虚实夹杂之证
病因病机认识
国医大师李振华对抑郁病的认识,是从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脏躁病的记载受到启发,如: 「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像如神灵所作」。经典已重点描述了郁证的主症,李振华根据临床所见到的一些患者心烦急躁,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善哭泣,精神恍惚,如见神灵等,这些症状十分类似脏躁。其病因大多是长期精神抑郁,情绪低落。出现心烦急躁,怒气伤肝,肝气郁滞,郁而化火,以致肝火引动心火,肝火不仅耗伤肾阴,肝气又横逆脾胃,导致脾不能正常运化。水湿内停,遇热而为痰,痰湿随肝气上逆,蒙蔽清窍,导致思维混乱。由此可见肝气失其疏泄条达,郁而化热,轻则引发脏躁病,不寐病,重则可发展成为抑郁症,而出现上述症状。
李振华在临床上治愈了大量此类病例,病情重者少数亦有肝火引动心火,出现多疑幻想,发展为厌世甚至轻生的行为。所以李振华认为抑郁症的病机在于肝。其病因在于精神受到 ,怒气伤肝,郁而不解,肝失疏泄条达,郁而化火,肝火过盛则耗伤肾阴,肾阴虚不能正常抑制心火,水火不济。肝火、心火不仅会导致失眠多梦,心烦急躁诸证,甚则出现神经失控,思维混乱。肝失疏泄条达,肝气横逆又可损伤脾胃,水湿运化失常,湿遇火而成痰,痰气郁结咽喉则为梅核气,脾虚气血不荣,木少滋养,肝血不足则健忘失眠,痰随肝气上逆蒙蔽清窍,则思维更加混乱不能自主。因而本病出现心肝脾肾四脏相互彼此功能失调。对此复杂之病机,李振华认为宜通不宜补,通即是疏通肝气,恢复肝气疏泄条达的功能,气行则湿行,健脾化痰,清心豁痰,痰湿消失,热成无根之火,痰火便自行消散。同时在治法上以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并重,使肝气不再郁滞,其他脏腑功能自可恢复。
研制「清心豁痰汤」
李振华认为肝郁脾虚是脏躁发病之本,脏躁病属于抑郁症。李振华经过数十年临床实践,临床上长期思考,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病因多由饮食或思虑伤脾,脾失健运,湿浊内生,土壅木郁,肝失调达;或郁怒伤肝,肝郁气滞,木郁乘土。病机是肝脾失调,肝郁脾虚,心肝热盛。故李振华易甘麦大枣汤而用疏肝理气、健脾化痰、清心豁痰安神的治法,研制定出「清心豁痰汤」。多年来,通过临床观察,此方不仅对脏躁病效果显著,即是比脏躁病发展更重的抑郁症,亦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由于本病是肝气郁滞而引起的心神紊乱之病,故反复心理疏导安慰尤其重要,临床上要结合病患的具体情况,找到心理突破口,循循善诱。
李振华拟定 「清心豁痰汤」(亦称脏躁方),基本药物为:白术、茯苓、橘红、清半夏、香附、郁金、节菖蒲、炒栀子、莲子心、小茴香、乌药、龙齿、夜交籐、合欢皮、知母、琥珀、甘草等。方中药用白术、茯苓、橘红、清半夏健脾和胃,燥湿化痰为本;郁金、节菖蒲开窍醒神;炒栀子、莲子心、知母清心肝之火;小茴香、香附、乌药疏肝理气,行气解郁;龙齿、夜交籐、合欢皮镇静安神宁志;甘草调和诸药;又用矿石之琥珀镇静安神。全方配伍使脾健以绝生痰之源,肝木无以相乘,肝气舒畅,痰火清,心神明而得痊愈。
临床运用,随证加减,疗效显著。李振华指出:治疗脏躁,一般30天为一疗程,需2个疗程左右,肝郁脾虚是主要病机。但李振华认为肝郁脾虚是不对等的,其有所偏重,偏于肝郁化热心肝火旺者用清心豁痰汤加陈皮、砂仁、厚朴等疏肝健脾,理气和胃;偏于脾虚用香砂六君子汤加柴胡、香附、郁金等健脾益气,疏肝解郁。李振华强调,恢复期治疗要掌握好分寸,过早使用逍遥散反而加重病情,与早用归、芍等阴分药滋阴敛湿有关。疏肝理气在药物治疗上宜用清热而不燥之品,不宜纯用镇静抑制之剂。
由于本病是肝气郁滞而引起的心神紊乱之病,故李振华非常重视古典医籍记载的「心病需要心药医」的治法。强调调畅情志的重要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如心理上的问题得不到规劝解决,虽服药可见短时之效,但仍可复发,此即本病属于难治根治之原因。
病案举例
案1 脏躁(脾虚肝郁)
王某,女,50岁。2011年2月11日初诊。
患者自诉失眠、汗多5年余。五年来,患者经常失眠、汗出明显,尤其夜间为甚,伴心烦急躁,时头晕头痛,易发脾气,两胁部窜痛不定,偶感全身不适,莫可名状,甚则有轻生念头,并出现月经紊乱。至当地医院心理科治疗,给予黛力新等抗焦虑抑郁的药物,服药期间症轻,但停药后再发。后至妇科用雌激素治疗,月经基本正常,上症减轻,但效果欠佳,仍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并逐渐出现胃脘不适,口苦口臭,纳差,稍进食即腹胀,大便2日一行,黏滞不爽。为求中医系统治疗,遂来李振华门诊求治。现症见:失眠、汗多,夜间汗出明显,头晕,心烦急躁,易怒,时感两胁胀痛,痛处不定,腹胀,纳差,口味异常,大便偏干,质粘,1~2日一次,舌质淡,边尖红,体稍胖大,苔薄白腻,脉弦细。
诊断:脏躁(脾虚肝郁)。
治法:健脾疏肝,清心安神,固表止汗。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白术10克,茯苓15克,陈皮10克,半夏10克,香附10克,砂仁10克,柴胡6克,郁金10克,乌药10克,焦三仙各12克,合欢皮15克,天麻10克,麻黄根8克,淡竹叶10克,小茴香10克,甘草3克,生姜3片为引。10剂,水煎服,日1剂。
医嘱:忌服辛苦酸辣之物,规律生活,避免紧张和情绪过激,畅情志。
二诊(2011年2月21日):服上药后,汗出减少,睡眠好转,基本无头晕,舌苔薄,腹胀不减,伴嗳气。守上方去半夏、天麻、淡竹叶,加青皮10克,柿蒂15克,萝卜种15克,龙齿15克,知母10克,以加强疏肝理气之力。同时,知母有预防理气药过度伤阴之意。继服10剂,水煎服,日1剂。
医嘱:同上。
三诊(2011年3月2日):服上药后,口苦、腹胀及两胁痛、汗多等症基本消失,精神明显改善,食欲正常,眠欠佳,但较前好转。故守上方去知母,加夜交籐30克以助改善睡眠,继服15剂,水煎服,日1剂,巩固治疗。
经上述近两个月的治疗,患者精神状态恢复如前,正常生活,上症未再复发。
按:本案患者年龄50岁,适处更年期,肝郁气滞日久,肝阴不足,气郁化热,热扰心神,清窍失养。症见失眠、汗出、头晕、心烦急躁、胁痛、腹胀、纳差、大便干质粘,舌边尖红、苔薄白腻、脉弦细,显为肝脾失调,心肝热盛证。治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旨在健脾疏肝、清心安神、固表止汗。此案例偏于脾虚用香砂六君子汤加柴胡、香附、郁金等健脾益气,疏肝解郁,李振华强调,恢复期治疗要掌握好分寸,过早使用逍遥散反而加重病情,与早用归、芍等阴分药滋阴敛湿有关。另外李振华强调调畅情志的重要性。
案2 抑郁症(肝郁痰扰)
崔某,女,32岁。2013年9月初诊。
近一年来,患者因婚姻问题,经常生气,长时间心情压抑,出现月经量少,痛经,色暗有血块,经前 胀痛等。继而出现心烦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头晕记忆力逐渐减退,口苦口乾,进而发展到恐惧,厌世,对什么事情都看不惯。父母不断直言规劝,但不宜接受,以致发生争吵。甚至情绪急躁,已不能安心工作。特别是近几个月来,从厌世发展为想自杀而绝于世,西医按抑郁病住精神病医院治疗,也未彻底见效。出院后曾一次大量服安眠药自杀,被发现后送医院经洗胃抢救而愈。但自杀的念头仍不绝,第二次曾用刀欲割腕自杀,幸被人发现将刀夺出而未遂。现欲自杀这个想法仍不绝于心,觉得活着没有意义,又恐这个病也治不好,经父母的亲戚一再劝告而来求诊。除上述症状外还见患者面色黄瘦,精神抑郁,目光呆滞,不思饮食,身体困倦乏力。舌苔薄腻微黄,舌体胖大,舌质稍淡,脉弦细。
诊断:抑郁症(肝郁痰扰)。
治法:疏肝理气,清心豁痰。
方药:自拟清心豁痰汤。白术10克,茯苓15 克,橘红10 克,清半夏10克,香附10克,郁金10克,节菖蒲10克,炒栀子10克,莲子心6克,小茴香10克,乌药10克,龙齿18克,夜交籐30克,合欢皮18克,白蔻仁10克,焦三仙各10克,知母12克,甘草3克。琥珀3克,朱砂1.5克,共为细粉,冲服。20剂,水煎服,日1剂。
另诊疗时李振华耐心开导患者,切不可胡思乱想。
二诊(2013年10月):患者经劝导后,心胸逐渐开朗,与人言语,亦能面带笑容,不再与父母顶撞,并且表示要悔改。其睡眠、心烦急躁、头晕都等症状也明显减轻,食欲增加,精神面貌大为好转。上方去朱砂、焦三仙加桃仁10克,红花10克,丹参15克,继服20剂。并在劝告中表扬患者思想聪明,心胸宽广,进步快。患者在言语中开始有哭泣转为喜悦。
三诊(2013年11月):患者服药近一个月来,已不再心烦急躁,胡思乱想,与家人同事交谈融洽,亦能正常工作。失眠、多梦、饮食、月经诸证基本正常,上方去桃仁、红花,加远志10克,枣仁15克等以助其恢复记忆力。又调理一月余,病情大为好转。
按:李振华对本病的认识,认为其病机不仅和脾气虚有关,主要是精神长期不愉快,肝气郁滞,郁而化热,以致心肝火盛,肝失疏泄,木郁克土,痰湿内生,痰湿随肝气上逆而蒙蔽清窍,出现心神紊乱轻生而不能自主。同时如心理上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虽服药可见短时之效,但仍可复发,故李振华认为,治疗本病应正确服药和心理疗法并重,不可轻视一方。
本案患者由于婚姻等问题,未能正确解决,精神长期受到 ,以致心烦急躁,抑郁恼怒,失眠多梦,头晕记忆力逐渐减退,口苦口乾,进而发展到多疑幻想,恐惧,厌世,出现自杀的行为等精神症状。其病机为患者忧愁思虑过度,思虑伤脾,脾失健运,湿浊内生,土壅木郁,肝失条达,化火成痰,痰火内盛,上扰心神,心神不宁,魂魄不安而发病,其月经的异常,纳食减退俱为脾虚肝郁,痰火上扰心神之证,治疗以李振华自拟的清心豁痰汤加减,药用白术、茯苓、橘红、清半夏健脾和胃,燥湿化痰为本;郁金、节菖蒲开窍醒神;炒栀子、莲子心、知母清心肝之火;小茴香、香附、乌药疏肝理气,行气解郁;龙齿、夜交籐、合欢皮镇静安神宁志;白蔻仁、焦三仙化湿和胃,消食化积;甘草调和诸药;又用矿石之琥珀、朱砂镇静安神。全方配伍使脾健以绝生痰之源,肝木无以相乘,肝气舒畅,痰火清,心神明而得痊愈。
目录 1 拼音 2 《解围元薮》卷四 21 组成 22 主治 23 七神汤的用法用量 24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七神汤 1 拼音
qī shén tāng
2 《解围元薮》卷四 21 组成蜂房3钱,僵蚕2钱,角子5个,淡竹叶20片,灯心(七寸长)20根,土茯苓4两。
22 主治疠风,筋骨疼痛,久不愈者。
23 七神汤的用法用量用虾蟆1只,刮去腹中垢,风干,切4块,每帖下1块,水煎服。
24 附注如服虾蟆左前足则愈左手病,服左后足则愈左足病,右亦然。一二帖发起,三帖势定,四帖收功。
古籍中的七神汤 《解围元薮》:卷四
乳香(一钱)姜(五片)葱(五根)煎服三剂全愈。七神汤二百二十五蜂房(三钱)僵蚕(二钱)角子(五个)
《医学心悟》:[卷三]泄泻积,随症加药。脾虚者,香砂六君子汤,肾虚者,加减七神丸。凡治泻,须利小便,然有食积未消者,正不宜利小
《医方集宜》:[卷之四喘门]治法连绵不已宜用苏沉九实饮杏苏散一形实有痰喘热者宜用七神定喘汤《医方集宜》明丁毅公元13681644年
《本草述钩元》:[卷一水部]地浆诸菌毒。治霍乱及中猝死者。中暑霍乱。乃暑热内伤。七神迷乱所致。阴气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地浆作于墙阴坎
《内外伤辨》:[卷下]论酒客病香砂六君子汤和六君子汤在药物组成、功效和适用症状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1 药物组成:六君子汤主要包含六种中药,分别是人参、白术、茯苓、半夏、陈皮、甘草,而香砂六君子汤在这六味药的基础上,又加入了两种草药,分别是木香和砂仁。
2 功效:六君子汤的主要功效是益气健脾,同时还有燥湿化痰的功效。而香砂六君子汤在益气健脾的基础上,增加了行气化痰、和胃止痛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脾胃气虚、痰阻气滞等症状。
3 适用症状:六君子汤主要用于治疗脾胃气虚证,如饮食不消化、腹泻、四肢无力等症状。而香砂六君子汤则主要用于治疗脾胃气虚兼痰湿证,如出现的呕吐痞闷、食欲不振、胃痛等症状。
总的来说,香砂六君子汤和六君子汤虽然都是治疗脾胃气虚的方剂,但具体的使用和适用症状有所不同,需要根据个人具体情况选择使用。在饮用任何一种方剂之前,都应先咨询医生或药师的意见,以确保安全和有效。
六君子汤里面的药物药性都比较平和,如果没有什么不适感可以喝个十天左右。
六君子汤是一中药汤剂,由人参、白术、茯复苓、甘草、陈皮、半夏等六种草药煎熬而成,具有益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
六君子汤原方有6味药,分别是陈皮、半夏(制)、党参、茯苓、白术自(土炒)、炙甘草。有健胃补脾,理气化痰的功效。其中半夏不宜用作药膳之用,其虽为燥湿化痰健脾之主药,亦应去除。炙甘草味道与汤膳搭配起来并不调和,故亦不用。
扩展资料:
喝中药汤剂的正确方法:
1.饭前服:病位在下,如肝肾虚损或腰以下疾病,肠道病等,宜饭前服,药性易下达,易被吸收,疗效就好。
2.饭后服:病位在上,如心肺胸膈、胃脘以上病症,对消化道有刺激的药,宜饭后服,可使药性上引;毒性较大的药,宜饭后服,可免吸收太快而引起中毒。
3.凉服:寒性药剂宜凉后服,如治疗大热病等;热性药剂宜凉后服,如治真寒假热病,效果好。解毒药、止吐药、清热药,均宜凉服。
4.温服:凡平和的药,补益的药均宜在35℃左右温服,能益气、增补。
5.热服:凡伤风感冒、解表驱寒的药,应趁热大口服下,促使发汗。祛寒、通血脉的药也应如此。
人民网-喝中药也有窍门:这样喝中药汤剂才最有效
本文2023-08-05 03:19:3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7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