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时期有木活字印刷吗?留下了哪些作品?
印刷术被称为“文字之母”,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中国古代印刷主要指隋唐时期的雕版印刷和宋元时期的活字印刷。活字印刷是北宋时期毕升发明的。他的粘土活字比西方活字早400年,所以毕升被认为是世界活字的鼻祖。
传统上认为,木刻活字印刷技术是元朝的王镇发明的。然而遗憾的是,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至今未发现宋元时期的活字印刷本,仅见于文献记载。这也让一些外国学者怀疑活字印刷在中国宋代是否成功应用。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在20世纪出土的西夏文献中发现了西夏时期的活字画。这些活字版画不仅填补了西夏早期历史文化研究的空白,而且为研究中国早期活字印刷技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贺兰山,位于宁夏银川西部,是当时西夏人心中的“圣山”“圣山”。当时这里建造了许多宫殿和宝塔。虽然这些建筑的主体已经被战争和岁月的侵蚀摧毁,但废墟依然存在。宁夏贺兰山白寺沟方塔发现西夏佛经《吉祥时世与续》。
1990年,白寺沟方塔被不法分子炸毁。有关部门调查后发现,这是一座西夏时期的古塔。1991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宁夏考古研究所和贺兰县文化局对方塔遗址进行了清理发掘。项目负责人牛老师年近60。她带领工作人员在寒风中睡了好几天,终于有了重大发现。遗址出土了一批珍贵的文物和文献,其中《最佳完成时间》就是其中之一。因为这本书是用西夏文写的,当时人们不知道它是世俗文献还是佛经。是西夏时期印的还是元代印的?是活字印刷还是活字印刷?
经过牛先生多年的潜心研究和国家权威机构的鉴定,最终确认《吉时至口续》为西夏时期的佛经,是西夏时期的木活字印刷本,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木活字印刷本,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木活字印刷本。在牛西夏活字印刷术研究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
的原作残破散乱,沾着泥土和污垢。共9卷,220多页,约10万字,印在白麻纸上,饰以蝴蝶。封面标有经典,里面有汉文、西夏文、夏寒文。整个画框长305cm,宽194cm,有封面和扉页。一般来说,每半页10行,每行22个字。每个字约1cm大小,中间有小字体。
正文第一页第一行是名称,打印顶格;第2行到第4行由3个小方块隔开。这是译者书名的标题,用的是小体字;第五行文本也以大写形式打印。吉祥圆口及续由四部分组成:一、吉祥圆口及续本身,由三卷组成;二是“要文”,名为《至口吉祥与要文续》,共1册;第三部分为《吉时至口续》,命名为《障碍病篇》,一册;第四部分是“鞋部”,称为“鞋部诺”。x“时机成熟的时候。它由四卷组成,连同这本书的第一和第五卷以及其余各书的第二和第三卷。
全书字迹工整,字迹清晰,布局稀疏,纸张光滑,墨香四溢。是中国古代优秀的印刷书籍之一。这本书的确切印刷日期不确定,但应该是西夏后期印刷的。通过书名和书名的翻译,我们知道这本书是从藏传佛教密宗经典翻译过来的,里面有重要的文物和文献。
的印刷有很多缺点,比如有些不连贯的框架和线条,留有大大小小的空隙;文字大小不一,油墨颜色不均匀;版面随意变化,有的页面保留开头,有的页面出现倒字等。缺少布局中心线;缩写混乱,经常出错;页码使用不规范,错放、遗漏严重;有的书页之间有断断续续的线条,应该是夹在线条之间的“竹片”留下的,说明这是一本活字印刷书,也是一本木制活字印刷书。
1996年11月,文化部成功组织了“西夏木刻活字研究成果”鉴定,确认《吉庆通口续障碍病篇下半部》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木刻活字印刷版本,对我国印刷史和古代活字印刷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被国家文物局列为第一批禁止出国的文物,被国家档案局列为第一批《中国档案遗产名录》。
是西夏和宋辽金时期唯一的木活字印刷本,具有重要的文物和文献价值。首先,《吉时至口续》没有其他印刷本,说明这本书是国内外孤品。
其次,《吉时至口续》是唯一一部中国西夏印刷的蝴蝶经。学者们对西夏佛经的装帧形式的研究表明,西夏佛经的装帧形式多为卷轴或折页。西夏的佛经只有一种,就是1972年在甘肃武威发现的西夏佛经失传本,但这本书是书面版本,不是印刷版本。印刷的西夏佛经在俄藏西夏文献中都有,但国内唯一印刷的蝴蝶框西夏佛经是《吉祥时代与延续》。
第三,《吉时至口续》是藏传佛教最早的印刷版本。藏传佛教经典虽然在7世纪就出现了,但直到15世纪才出现了雕版的藏传佛教经典。近代以来大量刻制藏文《吉时与续》,但今天我们看到的多为清代版画,以北京版和德格版闻名,明代版画传世甚少。是藏传佛教经典的译本,比有记载的永乐大典印本早约三个世纪,是藏传佛教最早的秘密印本。
第四,《吉时至口续》再现了活字印刷技术在西夏的高超应用,它的发现将中国人发明和使用木活字印刷的历史提前了至少一个世纪。很久以前,人们只知道北宋时期毕升发明了泥塑印刷技术。两个世纪后,在元朝,王镇制作了木制活字印刷书籍。但《吉祥时代与延续》说明西夏人已经能够熟练使用活字印刷技术,不仅是泥活字,还有木活字,比王镇使用木活字早了100多年。
第五,《吉祥如意传》第一次向我们展示了活字印刷术发明时的模样。它体现了几种活字印刷的特点,丰富了类型学的内容,为我们研究古代活字印刷技术提供了最新的信息。同时《大藏经》使用西夏语,佛经是藏文,印刷技术来自中原。三种文化的完美结合,是中国古代各民族友好交往、相互学习、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对弘扬中华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的做法同王祯《农书》的记载如出一辙,证明古代活字印刷术的真实与繁荣。
公元前十三世纪,中国出现了使用印章的印刷方法,这是最原始的印刷术;公元前四世纪,我国出现了石刻;公元三世纪,出现了拓本;公元七世纪初,中国人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从此,印刷效能得到了突破性、飞跃性的提高。
元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农学家王祯(时任安徽旌德县令)使用木活字印刷了自己著作的《农书》和自己主持编纂的《旌德县志》。《王祯农书》卷尾附有“造活字印书法”一文,详细介绍了他使用木活字印书的情况:
今又有巧便之法:造板木作印盔,削竹片为行,雕板木为字,用小细锯锼开,各作一字,用小刀四面修之,比试大小高低一同,然后排字作行,削成竹片夹之。盔字既满,用木榍榍之,使坚牢,字皆不动,然后用墨印刷之。
这是王祯用木活字印刷总的情况。此外,他还详细纪录了写韵刻字法、锼字修字法、作盔嵌字法、造轮法、取字法、作盔安字印刷法,对其中每个细节都具体描绘。
东源的木刻活字印刷工艺十分考究。基本制作工序有采访(开丁)→誊清(理稿)→检字→排版→校对→刷印→打圈→划支→填字→分谱→折谱→草订(打孔、下纸捻)→切谱(裁边)→装线→封面→装订等16道,平时还要做好取材(选取字材)、制字模、写字(反手)、刻字等基础工作,整整“二十般武艺”,全凭手工操作。东源人“梓辑”的族谱,全用线装,印谱都用宣纸,古朴典雅,富有历史感。东源木活字印刷术有两大特色:一是刻、印用字是老宋体,字型古拙。从明朝以来,老宋体作为官方字体,长期垄断文告、公报等庄严场合,如今已极少见,“物以稀为贵”,东源人做的谱就贵重。二是刻印、装订做工很考究。他们刻字有要点:反手,先横、次竖、后撇;用材有讲究:刻字须用上好的棠梨木,决不能马虎;检字有口诀,是一首有“君王立殿堂,朝铺尽纯良。庶民如律礼,平大净封张……”等158个字的祖传歌诀,囊括了汉字的绝大部分部首,极为入韵,用方言诵读,朗朗上口;排版有格式,先是序言、跋、志等大文章,按照普通古籍的版式排版,接着是正文,竖排每页五大格,每格为一代,寓五代同堂之意。因为谱牒是作为宗族的历史档案来保存、查阅的,印数不多,一般只印制几套,因而,都用手工印刷。印刷首先要研墨,然后“下刷”。将版面先用水洗一次,晾一会儿才刷墨。下刷有讲究,阴雨天只需要刷一次,干燥天要一会儿刷一次,一天要刷好几次才行。用墨量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用力要均匀,用墨多了用力重了会模糊成一块,用墨少了用力轻了会看不清楚。几十上百页的谱印好后,打圈、划支、打洞孔、下纸捻、裁边、上封面、订外线,于是一册古色古香的木活字印刷品就做成了。总之,十几道工序每道都需要真功夫,最要紧的是刻字、检字、排版,技术含量很高,也很难学。中央电视台《发现之旅》栏目组2002年11月拍摄制作的专题片《深埋的物证》(2003年5月以后多次播出)说:“人们用棠梨木制作活字,每个字块大小高低都一样,在装置活字的木框里,每个字行之间都用木栏夹紧,固定好模版就可以直接用于印刷了。这里的每一个步骤,都和元代王祯的描述如出一辙。他们的做法,似乎就是从古代原封不动流传下来的……。”这一切充分证明,东源木活字印刷术是古代木活字印刷术的真传,也证明王祯《农书》对木活字印书法的详细描绘是真实的科学记录,活字印刷在当时已是社会的发达行业。
特点:
1、纸色苍润,质地坚良,洁白厚实。笺则古香古色,柔韧而极薄,防霉防蛀。
2、墨色香淡,纸上墨色青纯,笺上墨色光泽如漆,虽水润而绝无漂迹。
3、字势生动,字画刻写古雅苍劲,宋刻字体有肥瘦两种。
4、早期宋版大多为白口,墨栏单边,其后双边渐多,分四周双边和左右双边。版心上记载字数、书名、卷第、刊工姓名,书名通常在鱼尾下。行宽字疏,行格多用乌丝栏,行字不等。
5、书中文字大多避皇帝讳,尤其是内府和官府。
我国发明的活字印刷术,首先在我国的邻国传播,然后传入欧洲、非洲、美洲各国,开创了世界印刷历史新纪元。这一发明创造,对世界上的各行各业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首先,印刷术打破教会的学术垄断地位。16世纪宗德国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新教宗派"路德宗"的奠基人马丁·路德曾称印刷术为"上帝至高无上的恩赐,使得福音更能传扬"。印刷术的传入,使印本得以广泛传播及读者数量的增加,过去教会对学术的垄断遭到世俗人士的挑战。宗教著作的优先地位也逐渐为人文主义学者的作品所取代,使读者们对于历来存在的对古籍中的分歧和矛盾有所认识,因而削弱了对传统说法的信心,进而为新学问的发展建立了基础。其次,使书籍留存的机会增加。印本的大量生产,使书籍留存的机会增加,减少手写本因有限的收藏而遭受绝灭的可能性。印刷使版本统一,这和手抄本不可避免产生的讹误,有明显的差异。印刷术本身不能保证文字无误,但是在印刷前的校对及印刷后的勘误工作,使得后出的印本更趋完善。 再次,在印刷术出现以前,世界各国虽然已经有自己的民族文学,但印刷术对它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西欧各民族的口语在16世纪之前已发展为书写文字,逐渐演进成为现代形式。同时,一些中世纪的书写文字已在这一过程中消失。新兴的民族国家大力支持民族语文的统一。与此同时,作者们在寻找最佳形式来表达他们的思想;出版商也鼓励他们用民族语言以扩大读者市场。在以民族语言出版书籍越来越容易的情况下,印刷术使各种语文出版物的词汇、语法、结构、拼法和标点日趋统一。小说出版广泛流通以后,通俗语言的地位得到巩固,而这些通用语言又促进各民族文学和文化的发展,最终导致明确的民族意识的建立和民族主义的产生。最后,为地位低下的人改善社会处境。印刷促进教育的普及和知识的推广,使更多人可以获得知识,因而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书籍普及会使人们的识字率提高,反过来又扩大了书籍的需要量。
本文2023-08-05 03:19:3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7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