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6浏览:5收藏

中医是什么?,第1张

中医是中华文化传统的医学体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诊疗方法。它不仅关注疾病的表面症状,更关注人体的整体健康状态。下面从不同角度对中医进行详细解答:

理论体系:中医理论体系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经络学说、脏腑学说、辨证论治等方面。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认为宇宙万物都由阴阳两极和五行相互作用而成,人体也是如此。气血津液理论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能量基础。经络学说认为人体的经脉是人体内部的输送通道,是气血的流动之道。脏腑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它以五脏为中心,探究脏腑的功能、相互关系和对疾病的影响。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核心,强调个体化治疗和辨证施治。

诊疗方法:中医的诊疗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和针灸、草药、推拿、气功等治疗手段。四诊是中医的核心诊断方法,通过观察患者面色、舌苔、脉搏、声音等病征来判断疾病的性质。针灸、草药、推拿、气功等治疗手段则是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使用天然草药、按摩和调节呼吸来调理身体,恢复健康。

健康观念:中医注重保持人体的整体平衡和协调,强调防病于未病、治病于未病的预防观念,提倡“以食为先”、“和为贵”的饮食和生活方式,以及“上医治未病”的医疗观念。

从历史角度来看:中医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中国。中医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黄帝内经》和《难经》等经典著作,而中医实践则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从理论角度来看:中医是一种以中医经典为基础,通过观察、诊断、治疗疾病的方法和技术,维护和促进人体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的传统医学体系。中医理论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等,其中的每一学说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应用领域。

从实践角度来看:中医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采用中草药、针灸、推拿、拔罐等自然疗法和手段来治疗和预防疾病的医学体系。中医实践注重综合分析患者病情的整体状况,根据中医理论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许多不同的领域和专业知识,如中药学、针灸学、推拿学、医史文献学等。因此,学习中医需要掌握大量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并需要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如观察力、判断力、沟通能力等。同时,中医也是一门与生命和健康密切相关的学科,对于学习者的责任和使命感要求也非常高。

中医是一门古老而又不断发展的医学学科,其研究内容涵盖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多个方面。中医注重以人为本、以整体观念为核心的理念,强调预防为主、调节平衡、辨证施治的治疗方法,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

总之,中医是一种独特的医学体系,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虽然现代医学的发展和进步带来了很多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但中医仍然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在维护人体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零基础学习中医,可在昆仑藏钥中医资源网了解更多中医视频讲座资源。

《黄帝内经》一书的内容,都是轩辕黄帝和诸位大臣的医学理论对话记载,并非第三者转述,所以和《史记》转述完全不同。该书是黄帝命令天师岐伯编纂后,记录在玉版上的国家书籍,收藏于名叫灵兰的国家藏书室里。

由于黄帝是一个统称,轩辕氏称帝当然统称就是指他了。但后入不知道是统称,就以为特指轩辕氏。犹如彭祖八百年的记载,被后人理解为彭祖是仙人活了八百岁。其实这里是指彭祖氏族昌盛了八百年,并非指具体的人名。

黄帝之所以策划《内经》这本书,原因是感慨自己治国之难,原因在于道德衰微,不希望真言失传。所以把自己求教于广成子的治国言论,把求教于天师岐伯、太师伯高等医学大臣的医理,记录在《内经》一书,为的就是传示后人。所以当今的“黄帝内经”的称谓,是后人改过的,原名就是《内经》。分为《素问》、《灵枢》二部分。《灵枢》后来失传严重,一度丢失。曾有收藏者又以《针经》公诸于世,而最初名称还是《灵枢》。灵枢部分就是关于针刺的理论,但后人却把针刺与艾灸混为一谈统称为针灸,以至于今人搞不清楚二者差别。

原因就是内经理论的失传,导致民间方术流行,以修仙上天堂为代表的方士,后来演化为道教。从而进一步篡改了内经理论,加入了宗教鬼神论。

内经对于鬼神的态度就是否定的

《素问·五藏别论》: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这段话就是例证,说的是被鬼申论约束的人,医生不可以和他说全德;厌恶针刺砭石方法的人,医生不可以和他说治理技巧;不允许治病的人,代付勉强给他治理会徒劳无功。

道教是中医的文化根基,中医理论和西医格格不入

道教是上天堂为目的,上不了天堂的道士就希望长命百岁,而放弃长生不老,于是钻研医学。这部分学医的道士,就是中医理论的依据。因此很多内容在中医里面存在,比如练气功。对于丹田的理解,中医就是合道教一样的。其实丹田的概念,岐伯解释的是脑,脑也称为泥丸,并没有中丹田下丹田一说,而人胞被岐伯称之为神室,是原气储存的所在,但中医却和道教认为是丹田,而且还把原气称之为“元气”。原气就是原来的气,为无形之气,不是元首的气。

从丹田到原气,都看得出中医和内经理论完全不同。原因在于世界观差别,内经依据的道家学说,讲究无形生有形,藏于有形之内,最终化为无形。无形指的就是精与神,其中神为最初的本原,神产生出精后,精神合称为阴阳。

但是道教认为神有形,人可以修炼成仙化为神。所以说道家学说是学派,并非道教的宗教思想。

受道教影响的中医,因此也是把死亡称呼仙逝,足以说明中医严重失真,还在道教鬼神论里转悠。

中医和西医不同的世界观,导致妥协后实现中西医结合

西医根植于上帝信仰,脱胎于有形神论,所以用细胞学病毒说直截了当解释生病,中医不能胜过,就提倡二者结合,同为医学方法。但实际上医学大专院校,都是以西医理论为根基的,中医只剩下草药了。也就是说中医正在消失,理论已经不用了。这就是结合的结果。

而民间中医,就是继续走道教之路,很多邪术在盛行,加剧了西医以科学自居,进一步消灭中医理论。

《内经》理论是道学为根基,以虚无为立足点,当今时代不懂无形,所以只能以有形理解,于是出现了中医药大学把内经纳入中医范围了。但是又不能完全理解,囫囵吞枣,勉强解释,希望为中医续命。但按照内经理解,中医理论已经是严重失真。不真即为生灾生病原因,所以内经讲的是恢复天真的修真,既不是宗教修行上天堂,也不是立足于实有的中医思维。

黄帝在内经书中,已经说明他那个时代道德衰微了,因此希望记载真言传播后世。到当今,道家学说已经基本上被道教代替,更凸显了道德衰微。至于中医前途,更是堪忧。若不能恢复真言,坚持中医的话,则内经也会堕落为被有形所困的泥坑中,中医大夫自己都多病多灾,整日为钱财发愁,哪里还有心思为人看病?为什么大夫多变为药贩子?为什么养生变成了贩卖保健品?为什么养生大师五六十岁就死了?

都是道家学说失传的缘故,人们的思维局限于有形之物,哪知万物的本原是无形呀?此为道学,非哲学,若要按照哲学理解,道学就不是道学。华夏文化本来只有道学,讲的就是无限的无形,哪里是有限有形的哲学可以归类的?

国内学者,居然认为《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足以说明都是外行,不懂医学的外行在考古研究上的谬论,为中医失真增加了依据。原文明确记载是黄帝命人雕刻于玉版,却说伪作托古,真是毁坏华夏文明不遗余力呀!

中医学不是指中国的医学,而仅指中国的传统医学。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受到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脏象、经络等学说,包括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中医临床的诊断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种方法,称为四诊。四诊各有其独特作用,不能相互取代,在临床上必须综合运用,才能对病症做出正确的判断。

中医临床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针灸疗法、刮痧疗法、推拿、拔罐疗法等。针灸疗法是指针刺或火灸人体穴位来治疗疾病;刮痧疗法是使体内的痧毒,即体内的病理产物得以外排,从而达到治愈痧证的目的;推拿在人体经络腧穴及一定部位上施以特定的操作手法或肢体活动来防治疾病和保健强身的方法;拔罐疗是能使施治部位造成充血现象,从而产生治疗作用。

中医有着悠久的历史,发源于黄河流域,很早就建立了学术体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历代都有不同的创造,涌现了许多名医,出现了许多重要学派和名著。

早在夏商周时期,中国就已出现药酒及汤液。

周代已经开始使用望、闻、问、切等诊病方法和药物、针灸、手术等治疗方法。

秦汉时期形成了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黄帝内经》,系统总结了在此之前的治疗经验和医学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初步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之后成书的《难经》是一部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是《黄帝内经》很好的补充。

秦汉以来,交通日渐发达,各偏远地区的药材不断进入中原,从而丰富了人们的药材知识,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即是当时流传至今的,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该书所载药效大多是正确的,如麻黄治喘,黄连治痢,海藻治瘿等。它的问世,标志着中药学的初步确立。

东汉时期,著名医家张仲景著成了《伤寒杂病论》,该书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世又将该书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基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被誉为“方书之祖”。 汉代外科学已具有较高水平。据《三国志》记载,名医华佗已开始使用全身麻醉剂"麻沸散"进行各种外科手术。

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脉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晋代名医王叔和所著的《脉经》归纳了24种脉象。

隋唐时期,唐政府组织苏敬等二十余人集体编修本草,名为《唐·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这是中国古代由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它比欧洲纽伦堡政府公元1542年颁行的《纽伦堡药典》早883年。唐代医家孙思邈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对临床各科、针灸、食疗、预防、养生等均有论述,尤其在营养缺乏性疾病防治方面,成就突出。

宋代,中医教育受到重视。宋政府设立“太医局”,作为培养中医人材的最高机构。王惟一著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设计铸造铜人两具,精细刻制了十二经脉和354个穴位,作为针灸教学和考试医师之用。另外,宋政府专设“校正医书局”,有计划地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了搜集、整理、考证和校勘,当今医学古籍《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外台秘要》等,都是经过此次校订、刊行后流传下来的。

明清以来,明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参考文献800余种,写成了《本草纲目》,收载药物1,892种,附方10,000多个,成为中国本草史上最伟大的集成之作。对中国和世界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当时,西方医学开始传入中国,逐渐形成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并存的局面。一些医家逐渐认识到中西医各有所长,因此试图把两种学术加以汇通,逐渐形成了中西医汇通学派,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中医姓医;医学是中医学的本质和核心,而医学是防病治病的科学(含具体的防病治病技术),中医学作为医学科学其主要使命是探索生命奥秘、健康要素、养生真谛和疾病防治的医理和方法的。中医学具有真实而丰富的科学内涵,完整系统的学术体系,具体而实际的诊疗方法,独特而真实的临床疗效,而中医学的方法学和疗效学基础主要的是体现在诊断学、治法学、方药学等医学科技层面上的。中医学每一理论的提出,每一种方法的建立都是以临床实践为基础的,因此,中医学的科学属性是毋庸置疑的。

同时,中医又是人文的。因为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人的健康与否,疾病的转归与预后除自然发展的规律之外,无不受到社会人文环境的深刻影响。因此,医学包括西医在内,与其他自然科学有着本质的不同。医学除追求自然的真知和理性之外,还追求超越科学的人性光辉,这就使医学自然地具有了人文的色彩。虽然无论中医和西医都需要人文精神的支撑,但由于中医学根植于优秀中华文化的沃土并深受其滋养,因此,中医学的人文属性较之于西医学就显得更为厚重而深沉,博大而广阔。

中医是自然的,也是哲学的,但首先是自然的

中医学在实践中诞生,在探索中发展,在总结中完善,中医学以疾病防治和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为目的,中医学既包含对人体生理病理变化规律的科学认识体系,又包括疾病防治的具体方法。中医学所面对的人和疾病都产生于天地之间,发生于四时之内,都是自然的、物质的、真实的、具体的,都遵循着自然的规律,中医学就是通过把握这些人体和疾病的自然发展变化规律来解决疾病防治的实际问题。因此,中医学既是物质医学,也是疾病医学。存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实践产生理论,这是毫无疑问的,所以我们说中医学首先是自然的。

中医学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借用了大量的古代哲学思想,如阴阳五行和对立统一观、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生命状态的恒动观及辩证法等都对中医学的产生、延续和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中医学主要的思想和方法学武器,中医学的整体与局部、宏观与微观、动与静、标与本等概念无不闪烁着哲学思想的光芒,因此,中医学也是哲学的,但哲学是为中医学自然科学的本质属性服务的。张为佳先生曾说:不将中医学称之为哲学是其在思维上虽然可以映射出一定的哲学思维,但其重要在于关乎应用,在于解决问题。

中医是什么?

中医是中华文化传统的医学体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诊疗方法。它不仅关注疾病的表面症状,更关注人体的整体健康状态。下面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