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孙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6浏览:2收藏

角孙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出处 5 穴名解 6 特异性 7 所属部位 8 角孙穴的定位 9 角孙穴的取法 10 角孙穴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角孙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角孙穴主治病证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角孙穴的配伍 15 特效 16 文献摘要 1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角孙 1 拼音

jiǎo sūn

2 英文参考

Jiáosūn TE20 [中国针灸学词典]

jiǎosū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TE20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J20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角孙 汉语拼音 Jiaosun 罗马拼音 Chiaosun 美国英译名 Angled Crandson 各

号 中国 TE20 日本 20 法

国 莫兰特氏 TR20 富耶氏 德国 3E20 英国 T20 美国 TB20

角孙为经穴名[1](jiǎosūn[2]TE20) 。出《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属手少阳三焦经[1]。角孙是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的交会穴(《针灸甲乙经》)。角即角隅,孙指孙络,此穴在颞颥部,相当于耳上角对应处,布有孙络,故名角孙[1]。角孙穴主要用于口齿、耳目疾患等:如齿龈肿痛,耳肿痛,目痛,目翳,颊肿,齿痛,项强,耳部肿痛,目赤肿痛,唇燥,唇吻强,头痛,耳部红肿,现代又多用角孙穴治疗腮腺炎,视神经炎,视网膜出血,偏头痛,牙龈炎,眼疾目痛,头痛等。

4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足太阳有入頄遍齿者,名曰角孙。

5 穴名解

角即角隅,孙指孙络,此穴在颞颥部,相当于耳上角对应处,布有孙络,故名角孙[1]。

角指耳角。孙,子之子曰孙,凡物之未成及未盛者,皆可称孙,竹之未生者为孙竹。谓穴当头角未成之处,且有角星之象,如春气在头、初生而未盛也。又世俗称鼻为“祖”,称耳为“孙”。《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春气在头,其音角……是知病之在筋也。”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角孙者少阳生发之气初生而未盛之象也。且与其能治筋脉抽搐、少阳风火上干诸病有关。穴在耳上角,细络旁通,故名角孙。《灵枢经·脉度》:“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3]

6 特异性

角孙穴为交会穴之一,是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之会(《针灸甲乙经》)。

《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王冰注)作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三脉之会。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作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之会。

7 所属部位

耳[4]

8 角孙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角孙穴在头部,折耳郭向前,当耳尖直上入发际处[2]。

角孙穴位于头部,耳尖正对发际处[1]。

角孙穴位于头侧部,耳尖正上方发际处,折曲耳廓取穴[5]。

角孙穴在手少阳三焦经的位置

角孙穴在耳部的位置

角孙穴在耳部的位置

角孙穴在耳部的位置(肌肉)

角孙穴在耳部的位置(骨骼)

9 角孙穴的取法

正坐或侧伏,以耳翼向前方折曲,当耳翼尖所指之发际处。若以手按著使口能合,其处牵动者取穴。

角孙穴位于头部,耳尖正对发际处[1]。

正坐或侧伏位,以耳翼向前方折曲,当耳翼尖所指之发际处取穴[6]。

快速取穴:在头部,将耳郭折叠向前,找到耳尖,耳尖直上入发际处即是角孙穴[7]。

10 角孙穴穴位解剖

角孙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耳上肌、颞筋膜、颞肌。有颞浅动、静脉的分支及耳颞神经的分支。皮肤由下颌神经的耳颞神经分布,皮下筋膜内除上述神经外,还有颞浅动、静脉,无深筋膜。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由颞神经支支配的耳上肌(皮肌),继经颞筋膜入颞肌,直抵骨膜。颞肌属咀嚼肌,由颞深前、后神经支配。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耳上肌→颞筋膜浅层及颞肌[1]。

皮肤→皮下组织→耳上肌→颞肌[8]。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耳颞神经皮支分布;深层有耳颞神经肌支和颞浅动脉分布[8]。

布有耳颞神经分支和颞浅动、静脉的分支[5]。

11 角孙穴的功效与作用

角孙穴具有清热消肿,散风止痛的功效。

角孙穴有清头明目、疏风活络作用[1]。

角孙穴有清热散风作用,系三焦、小肠和胆三经之会穴,主治耳鸣,目赤肿痛,龈肿,齿痛,痄腮[3]。

《针灸大成》谓耳郭中间,开口有空,治龈肿、目翳、齿龋、项强等症[3]。

12 角孙穴主治病证

角孙穴主要用于口齿、耳目疾患等:如齿龈肿痛,耳肿痛,目痛,目翳,颊肿,齿痛,项强,耳部肿痛,目赤肿痛,唇燥,唇吻强,头痛,耳部红肿,现代又多用角孙穴治疗腮腺炎,视神经炎,视网膜出血,偏头痛,牙龈炎,眼疾目痛,头痛等。

角孙穴主要用于口齿、耳目疾患等:如齿龈肿痛、耳肿痛、目痛、目翳等[1]。

角孙穴主治颊肿、目翳、齿痛、项强[8]。

角孙穴主治耳部肿痛,目赤肿痛,目翳,齿龈肿痛,唇燥,唇吻强,颊肿;项强,头痛[6]。

角孙穴主治耳部红肿,目赤肿痛,目翳,颊肿,齿痛等[5]。

现代又多用角孙穴治疗腮腺炎、视神经炎、视网膜出血及偏头痛等[1]。

头面五官科疾病:腮腺炎,牙龈炎,视神经炎,视网膜出血,眼疾目痛,头痛项强。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平刺03~05寸[6][8][5][1],局部有酸胀感[6],可扩散至耳周[6]。

132 灸法

可灸[1][6][8]。

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图81)[5]。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或用灯草灸。

14 角孙穴的配伍

角孙穴配小海治牙龈痛[1]。

角孙穴配翳风、耳门、风池治耳痛[1]。

角孙穴配风池、太阳、肝俞、膈俞治视神经炎、视网膜出血[1]。

角孙配率谷、太阳,治偏头痛[6]。

角孙配曲池、合谷,治痄腮[6]。

角孙配攒竹、睛明,治目赤肿痛[6]。

角孙配听宫、翳风,有清热消肿的作用,主治耳部肿痛。

角孙配颊车、下关、合谷,有清泄阳明邪热的作用,主治牙痛。

角孙配太阳、头维、太冲,有疏经通络镇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

15 特效

用拇指指腹揉按角孙穴,每次1~3分钟,对白内障、目生翳膜、齿龈肿痛等疾病疗效明显[7]。

16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手、足少阳,手阳明之会。

《针灸甲乙经》:齿牙不可嚼,龈肿,角孙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角孙主颈颔柱满。

《备急千金要方》:角孙、颊车,主牙齿不能嚼。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目生肤翳,齿龈肿。

《针灸大成》:主目生肤翳,齿龈肿,唇吻强,齿牙不能嚼物,龋齿,头项强。

《针灸大成》:龈痛,角孙、小海。

1.循行部位 :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穴),沿无名指尺侧缘,上过手背,出于前臂伸侧两骨(尺骨、桡骨)之间,直上穿过肘部,沿上臂外侧,上行至肩部,交出足少阳经的后面,进入缺盆,于任脉的膻中穴处散络于心包,向下通过横膈广泛遍属三焦。

2.分支

胸中分支: 从膻中穴分出,向上走出缺盆,至项后与督脉的大椎穴交会,上走至项部,沿耳后(翳风穴)上行至耳上方,再屈曲向下走向面颊部,至眼眶下(颧醪穴)。

耳部分支: 从耳后(翳风穴)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听宫、耳门等穴),经过上关穴前,在面颊部与前一分支相交。上行至眼外角,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3.联系脏腑: 属三焦,络心包。

三焦、图解手少、

十二经脉之一,手三阳经之一,与手厥阴心包经相表里,上接手厥阴心包经于无名指,下接足少阳胆经于目外眦。经脉分布于上肢外侧中间、肩颈和头面。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经筋大体分布于经脉的外部。本经首穴是关冲,末穴是丝竹空,左右各23穴。

一、经脉主治病症

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

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颊肿,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灵枢·经脉》)

本经异常可表现为下列病症:耳聋,耳鸣,咽喉肿痛。

本经主治“气”方面所发生的病症:自汗出,眼外眦痛,面颊肿,耳后、肩臂、肘部、前臂外侧均可发生疼痛,小指、无名指功能障碍。

二、手少阳络脉

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去腕二寸,外绕臂,注胸中,合心主。

实,则肘挛;虚,则不收。取之所别也(《灵枢·经脉》)。

手少阳络脉:名外关,在腕关节后二寸处分出,绕行于臂膊的外侧,进入胸中,会合于心包。

其病:实证,见肘关节拘挛;虚证,见肘关节松弛不能内收。可取手少阳络穴治疗。

三、手少阳经别

手少阳之正,指天,别于巅,入缺盆,下走三焦,散于胸中也(《灵枢·经别》)

手少阳经别:在头部从手少阳经分出,向下进入缺盆,经过上中下三焦,散布于胸中。

四、手少阳经筋

手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结于肘;上绕臑外廉,上肩,走颈,合手太阳。其支者,当曲颊入系舌本;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乘颔,结于角。

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舌卷(《灵枢·经筋》)。

手少阳经筋,起于第四指末端,结于腕背;上沿前臂外侧,结于肘尖;向上绕行于上臂外侧,上肩部,走向颈部,会合手太阳经筋。其分支当下颌角部进入,联系舌根;一支上至下颌关节处,沿着耳前,连接目外眦,上达颞部,结于额角。

其病症,可见经筋循行部位僵滞不适,转筋掣引,舌卷缩。

五、手少阳腧穴

本经一侧23穴,13穴在上肢外侧,10穴分布于侧头、项、肩部。分别为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天牖、翳风、瘈脉、颅息、角孙、耳门、耳和髎、丝竹空。

本经腧穴主要治疗侧头、耳、目、咽喉、胸胁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治疗目疾常用丝竹空、液门、关冲;治疗耳疾常用耳门、翳风、中渚、外关、液门;治疗咽喉病常用关冲、液门、阳池;治疗偏头痛常用丝竹空、角孙、外关、天井。治疗热病常用关冲、中渚、外关、支沟。翳风有疏风通络的功效,长于治疗耳、口、齿、面颊病;支沟有泻热通便的功效;中渚、阳池能治消渴。

1 手少阳三焦经循行图

起于无名指吃侧端关冲穴,向上沿无名指尺侧至手腕背面外侧(阳池穴),上行于上肢外侧尺骨和桡骨之间,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上行至肩部(肩髎穴),向前行入缺盆,布于膻中,散络心包,向下穿过膈肌,依次属上,中,下三焦。

2 手少阳三焦经循行分支

膻中分支:从膻中分出,向上出缺盆,至肩部项后,左右交会于大椎穴,上行至项,沿耳后(翳风穴),直上于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经面颊部,至目眶下。

耳部分支:从耳后翳风穴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经上关穴前,在面颊部与前一分支相交,至目外眦(瞳子髎穴),交于足少阳胆经。

3 手少阳三焦经的作用

三焦是人体的最大一个腑,主一身之气,说白了就是调气的大通道。三焦经主内分泌失调,情志,气郁,对于女性来说是一条非常重要的经络,尤其对于更年期女性更为重要。经常按摩三焦经穴位还有保健美容的功效。心中有郁结之气,情绪不稳定,都可以从三焦经上来调节。

4 手少阳三焦经主要分布穴位

关冲:在无名指尺侧指甲角旁约01寸。有泻热开窍,利咽喉之功。

液门:握拳,在第四五指缝间,指掌关节前凹陷中。有清头目,利三焦之功。

中渚:握拳,在手背第四五掌骨间,液门穴后1寸。有开窍明目,清热通络之功。

阳池:腕背横纹中,指总伸肌腱尺侧凹陷处。有祛风散热,疏经活络之功。

外关: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有通经活络,疏风解表之功。

支沟:腕背横纹上3寸,桡骨与尺骨之间。有通关开窍,活络散瘀,调理脏腑。

会宗 :支沟穴尺侧约1寸,尺骨桡侧缘取穴。有清热解郁,疏通经气之功。

三阳络:在腕背横纹上4寸,桡骨与尺骨之间。有通络开窍,镇静止痛之功。

四渎:尺骨鹰咀下5寸,尺骨与桡骨之间。有清咽喉,通耳窍之功。

天井:在尺骨鹰咀后上方,屈肘呈凹陷中。有疏风清热,通络宁神之功。

清冷渊:屈肘,天井穴上1寸。有疏风散寒,通络止痛之功。

消泺:尺骨鹰咀与肩髎连线上,清冷渊穴上3寸。有疏经,活络,清热之功。

臑会:在肩髎与尺骨鹰咀的连线上,肩髎下3寸,当三角肌后缘。有清胃热,通经络,利关节之功。

肩髎:肩峰后下方,上臂外展,当肩髃穴后寸许凹陷中。有通经活络,祛风散湿之功。

天髎:在肩井与曲垣穴连线的中点,当肩胛骨上角处。有祛风湿,通经络之功。

天牗:乳突后下方,胸锁乳突肌后缘,与天柱穴相平。有祛头风之功。

翳风:耳垂后方,下颌角与乳突之间。有散风热,通络开窍之功。

瘛脉:在乳突之中央,当翳风与角孙穴沿耳轮连线的下1/3与上2/3交接处。有清热解毒,镇痛之功。

颅息:耳后当翳风穴与角孙穴沿耳轮连线的上1/3与下2/3交界处。有散风通窍,镇静之功。

角孙:当耳尖上的发际处。有清头明目,疏风通络之功。

耳门:耳屏上切迹强,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凹陷中,张口取穴。有疏通经络,开窍镇惊之功。

禾髎:耳门前上方,平耳廓根前鬓发后缘,当颞浅动脉后方。有祛风通络之功。

丝竹空:在眉梢处的凹陷中。有散风止痛,清头明目,平肝熄风之功。

病情分析:你好,手少阳三焦经起始于无中指末端(关冲),上行小指与无名指之间(液门)。沿着手背(中诸、阳池),出于前臂伸侧两骨(尺骨、桡骨)之间(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读),向上通过肘尖(天井),沿上臂外侧(清冷渊、消泺),向上通过肩部(臑会、肩髎),交出足少阳经的后面(天髎,会秉风、肩井、大椎),进入缺盆(锁骨上窝),分布于膻中(纵隔中),散络于心包,通过膈肌,广泛属于上、中、下三焦。意见建议:

手少阳三焦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与手厥阴心包经相为表里。五行属(相)火[1]。三焦经一侧有23穴。其中有13个穴分布在上肢背面,10个穴在颈部,耳翼后缘,眉毛外端。首穴关冲,末穴丝竹空。原穴为阳池穴,络穴为手厥阴心包经之内关穴。本经腧穴主治热病、头面五官病证和本经经脉所过部位的病证。例如头痛、耳聋、耳鸣、目赤肿痛、颊肿、水肿、小便不利、遗尿以及肩臂外侧疼痛等证。少阳是阳气初生的经络,所以它能治疗发热病,它的性质介于太阳阳明之间,与心包经相表里。

手少阳三焦经病,手少阳三焦经所发生的病候。《灵枢·经脉》载:“三焦手少阳之脉……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溢肿,喉痹。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脱眦痛,颊痛,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又《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三焦病者,腹胀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为水,留则为胀;候在足太阳之外大络,大络在太阳、少阳之间,亦见于脉,取委阳。”本经主要病候为:耳聋,耳鸣,咽部肿,喉痹,目外眦痛,颊痛,耳后及经脉所过部痛,小腹硬满,气胀,小便不利,遗尿。

三焦者,元气之别使也。

角孙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出处 5 穴名解 6 特异性 7 所属...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