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国古代“图书馆”藏书楼】 从藏书楼到图书馆
摘 要:本文介绍了中国古代藏书楼的发展历史,并对中国历代著名藏书楼的建立、藏书情况及建筑结构和现状进行了论述。同时论述了古代藏书楼和现代图书馆的继承关系。 关键词:中国古代藏书楼 藏书体制 藏书楼发展史
如果把中国古代的藏书楼作为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始端,那我国的图书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研究中国藏书楼的发展史,对研究我国的文化史、教育史、图书馆史都有非常大的意义。现谈一下中国藏书楼的发展历史与现代图书馆文化的传承。
从周朝到汉朝是个很重视文献收集和整理的时期,周朝的王室文库到秦汉时期的石室、金匮、石渠阁、天禄阁、兰台、东观等等,都可以称作是国家级的藏书楼。史书有记载的最早的藏书楼是建于西汉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的石渠阁,其位于未央宫殿北(今陕西西安市西北,长安故城内)。据《史记》中记载:“高帝元年冬十月,萧何尽收秦丞相府图籍文书”以充汉代宫廷藏书。石渠阁底下以石砌成渠沟,用以盛水导水,有利于防火与保卫,故而得名。《太平御览》也有相关的记载:“未央宫有石渠阁,萧何所造,其下砻石为渠,若今御沟,因为阁名,藏入关所得秦之图籍”。除秦代档案、图书之外,汉成帝时石渠阁也贮藏汉代形成的档案,阁藏档案和图书十分丰富。阁库毁于西汉末,遗址现仍可见。另外还有天禄阁。《太平御览》中还有这样的一句话:“天禄阁,藏典籍之所,萧何所造”。《后汉书》也记载:“天禄、兽名。汉有天禄阁,亦因兽以立名”。天禄阁位于未央宫内,汉代多以石雕其形以为饰。成帝、哀帝及王莽时,著名文献学家刘向、刘歆父子曾在阁中校雠和整理所藏图籍,写成记载皇家藏书的总目录《别录》、《七略》。这项工作的完成是对古代文献做的一次历史性总结,同时创立了世界最早的图书分类体系“六分法”,对我国图书馆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此外还有麒麟阁。《三辅黄图・阁》中记载:“麒麟阁,萧何造,以藏秘书,处贤才也。”从这个记载可以看出其也应是珍藏皇家重要典籍之所。秦始皇时期曾经有过“焚书坑儒”,但“焚书”的另一面必然是“藏书”繁荣。作为私人藏书,孔子是春秋时期的大藏书家。由于他有了大量的藏书,才有可能整理删订出《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后人所熟知的经书。考古发现孔子故居墙壁的隔层中就收藏了大量的书简,孔居的隔层算是相当早的一种保存书籍的建筑,尽管它并没有独立的表现出来。
唐代开元年间设置了正殿书院,后改为集贤殿书院。该书院是设于朝省的藏书和修书的机构。这也是“书院”这一名称在历史上的正式出现。
宋朝,藏书楼体制与汉代有极为相似之处。北宋太宗年间,在崇文院设昭文馆、史馆、集贤馆三馆贮藏图籍。端拱年间,将所收两浙的藏书移至其中。后淳化元年(990年)下诏增建秘阁用于藏书,于淳化三年(992年)建成,宋成宗亲自题写匾额“秘阁”。真宗时王宫失火,延烧崇文、秘阁,书多焚毁。其后累经恢复补充,至仁宗时,秘阁藏书已至15785卷。仁宗景佑初命翰林学士王尧臣等校订整理三馆及秘阁藏书,删其伪滥,补其遗缺,摘其重复,刊其讹舛,编为书目,赐书名《崇文总目》。宋钦宗靖康之变,金兵攻陷汴梁(今开封),馆阁藏书散佚大半。还有就是建于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的天章阁“以在位受天书符祥,曰天章,取为章于天子之义”,而得名曰天章,在庆殿之西,龙图阁之北(今开封)。仁宗继位以后,专藏真宗遗墨。另外还有山东曲阜的奎文阁。奎文阁始名藏书楼,孔庙三大主体建筑之一。始建于宋天禧二年。金章宗在明昌二年扩建时改名为“奎文阁”,清乾隆帝重新题匾额。自古有说法,奎星为二十八宿之一,主文章,后人即把孔子比作天上的奎星,故以此名之。其建筑形式为三重飞檐、四层斗(木拱)中夹暗层,层叠式构架,上层柱于下层的斗上。此结构合理,坚固异常。奎文阁为历代帝王赐书、墨迹收藏之处,它建筑结构独特,是中国古代著名楼阁之一。宋朝同时也产生了一批私人藏书家,如白鹿书院的李勃、明起曾、孙�。岳麓书院的文鳌、李洞、李充。应天府书院的时戚同、文之孙,以及石鼓书院的李士真等。据史料记载应天府书院当时藏书就多达15000多卷。
明朝朱元璋很重视官学和文献的收集,明太祖定都南京后,就曾在奉天门东建文渊阁。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又在宫中内阁之东建文渊阁。永乐十九年(1412年)选取南京文渊阁书运送北京,初藏于左顺门北廊,宣宗宣德时藏书约有2万余部,近百万卷,英宗正统间移贮文渊阁,大学士杨士奇等编有《文渊阁书目》。后据《山樵暇语》中介绍,在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北内大火,文渊阁向所藏之书悉为灰烬”。到了嘉靖年间私人藏书也发展到了一个高峰。明最著名的藏书家是兵部右侍郎范钦,他于1561―1566年间修建了天一阁(现浙江省宁波市),是我国目前保留下来的最古老的藏书楼。其为古典硬山式建筑,楼层为两层,楼上设一大通间,不置墙壁,以书橱作隔,体现“天一生水”之意,楼下并列六间,以应“地六成之”,甚至高低进深尺寸、书橱的数目都是六的倍数。在范钦的晚年,天一阁的藏书已超过7万卷。另外据史料记载当时比较著名的还有东林书院及其藏书楼,它建于无锡城东,后被魏忠贤下令拆除。
清代的中国,最有名的是清政府为《四库全书》的收藏所建的七个藏书楼(阁)。1772年清政府下令编撰《四库全书》。《四库全书》编成后,最初用了六年的时间抄录正本四部,除一部藏北京大内之文渊阁外,另三部分别藏于圆明园之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之文津阁、盛京(今沈阳)故宫之文溯阁,四阁又称「北四阁」。后又抄三部藏于扬州大观堂之文宗阁、镇江金山寺之文汇阁、杭州圣因寺之文澜阁,称「南三阁」。除强调山水葱郁之气的庇护外,七阁取名亦独具匠心,既表明了乾隆帝推崇儒家经典的宗旨,也借若“渊”、“源”、“津”、“溯”等字,从水而立义,仿效范氏天一阁的“天一生水”而克火,以求阁书永存。当时乾隆皇帝对七阁修建中的防火问题专门下旨:“浙江宁波范懋柱家,……闻其家藏书处曰天一阁,纯用砖,不畏火烛,自前明相传至今,并无损坏,其法甚精。著谕傅寅等亲往该处,看其房间制造之法若何?是否专用砖石,不用木质,并其书架款式若何?详细询查,烫成准样,开时丈尺,呈览”。在建筑风格上四库阁与天一阁的建筑设计亦有小异之处。文渊阁是七阁设计建造的很有特色的一座,分上下三层,色彩以冷色为主调,梁柱门窗用绿色,木鬲扇栏窗为褐黑色,屋顶琉璃瓦也用绿边黑心,以显示沉静无火气。文澜、文溯等都在天一阁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文澜、文溯的整幢楼从外观上看为两层,实际上,文澜、文溯的设计利用腰檐的位置上增一层,这样设置了阁楼,内为三层;另外文澜阁设计了约4平方米的室内“藻井”,据说是当年皇帝或当地士子来阁看书时,利用书斗做上下垂直交通的井道和上下档层通风之用。沈阳故宫内的文溯阁设计的这个“藻井”却大到约三个开间,人们从主层的门口或大厅内就可以见到二层楼上存放的《四库全书》和《古今图书集成》的书橱等,其四周既有围栅,又有回廊,二百多年前,能设计出这么开放的藏书格局实属不易。但遗憾的是由于战乱和社会的动荡,现在七阁之中所藏图书或已亡失,或为各图书馆收藏。清朝时还有许多私人藏书楼。最著名的当属藏书四大家和他们的藏书楼。分别是陆心源的“�宋楼”、瞿镛的“铁琴钢剑楼”、杨昭和的“海源阁”和丁丙的“八千卷楼”。“八千卷楼”原在杭州梅东里,前后有楼两栋,内有书橱160架,以甲乙丙丁标其目,藏有图书八百余种故得名。后人在此楼所藏图书基础上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江南图书馆,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图书馆。山东境内著名的藏书楼当属海源阁。其位于聊城市东昌府区光岳楼南万寿观街路杨氏宅院内,由清代著名藏书家杨以增创建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海源阁为单檐硬山脊南向楼房,上下两层。下为杨氏家祠,供杨氏先人牌位,上为宋元珍本及手抄本等秘籍收藏处。藏书楼前有一长条状小院,东侧有两座长廊式高台读书亭。楼下东首为通往后院的通道,第四进院内为海源阁明清版本藏书处。海源阁藏书浩瀚,至清末藏书已达三千二百三十六种计二十万八千三百卷有余,是杨氏四代人潜心搜集的结果。后历经战乱,迭遭破坏,所藏图书大部散失,只有一小部分辗转收入北京国家图书馆和山东省图书馆。另外还有山东省图书馆旧址,位于大明湖畔原遐园内的海岳楼、宏雅阁。其毁于日寇的炮火。清末随着西方文化的入侵和近代图书馆的出现,藏书楼这种文化形式消亡。
中国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同时这些文化在历史的磨难中得以绵绵不绝,并发扬光大,这和书籍文献的保存、整理、传承是分不开的。而藏书楼也正是通过对书籍文献的收集、保存、整理,从而对推动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光大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同时也为我国古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秀丽.东昌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大学,2007.
[2]王铭珍.皇家藏书楼--文渊阁.北京档案,2004,(4).
[3]王青.著名皇家藏书楼阁考略.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8).□
层数功能负一该层设有展览厅、学术报告厅、多功能厅及六朝遗迹展示区。
展览厅面积870平方米,隔断灵活,可举办多种类型的展览。
学术报告厅面积500平方米,不定期举办会议、学术报告、讲座等各类活动。
多功能厅面积1020平方米,设有座位364个,品牌公益文化活动“南图讲座”每周六、周日上午在此举办。
六朝遗迹展示区已成为南图新馆公共区域的一大亮点。以“湮没的皇宫”为主题,用玻璃地坪保护起六朝时期梁代建康城内皇城遗迹,免费向读者开放。 一层该层设有导读台、存包处、综合服务区、中文报纸阅览室、少儿书刊借阅室、视障人书刊借阅室。
导读台解答读者疑问并帮助协调解决问题,引导读者有效利用图书馆。
存包处设有44组自助存包柜,为读者免费提供1056个存包位。
中文报纸阅览室面积750平方米,提供馆藏近500种中文现报纸阅览、以及中外文过期报纸、网络版报纸的查阅服务。读者免证入室阅览。
少儿书刊借阅室面积360平方米,提供馆藏2万余册各类少儿图书、期刊、报纸的借阅和网上冲浪、多媒体欣赏等服务,并举办各类型少儿活动。
视障人书刊借阅室提供馆藏26万余册(盘)盲文书刊、有声读物的借阅、复制以及视障人专用电脑上网、盲文打字、助视仪和馆藏资料影片放映等服务,不定期开展各类残障读者活动。
综合服务区位于一楼大厅南侧,分为总服务台、电脑目录检索两个区域,总面积400平方米。总服务台提供办证、咨询、还书等服务,并配备了最新的叫号设备,方便读者办证。电脑目录检索区配有计算机24台供读者检索南图馆藏书目。 二层该层为书刊借阅服务区,设有中文图书借阅、外文图书借阅区域。提供馆藏近5年近40万册中文图书(包括附书光盘)、以及约3万余册原版外文书的借阅服务。三层该层以书刊阅览服务为主,设有中文图书阅览、中外文期刊阅览、中文过刊借阅、中外文工具书查阅和文献检索区域。提供馆藏近3年18万余册中文图书、近6000余种中文现刊阅览服务;16万余册中文工具书、5000余册外文工具书、50余种检索工具书、近60余个数据库、近3年1300余种外文期刊和5种外文现报纸的查阅服务;近6年4万余册中文合订本期刊阅览外借服务。同时提供文献检索、参考咨询等专题服务。 四层该层为专题文献服务区,设有港澳台文献、艺术图像资料、民国文献、地方文献等十多个专题阅览区。提供馆藏10万余册专题类书刊,4万余册港澳台书刊报、德语和国际交换资料,6万册民国文献与地方文献新印本,部分民国文献原本,以及4万余册艺术图像书刊资料的在馆阅览服务。同时提供各类课题咨询以及跟踪服务。五层该层设有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欣赏室、古籍阅览室。
电子阅览室配有电脑225台,可提供Internet访问以及60个中外文数据库、电子书刊、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的查阅服务。
多媒体欣赏室配备先进的多媒体欣赏设备,可提供资料片播放、音乐欣赏服务,并可适用于小型会议的召开(暂未开放)。
古籍阅览室:提供5万册新印本、1万盒缩微胶卷与部分电子版、原本古籍阅览服务。古籍新印本可提供复印服务。同时提供各类课题咨询以及跟踪服务。 六、七层六七层为典藏文献服务区,为读者提供典藏中外文过刊及典藏中外文图书咨询、查阅及复印服务。每层均设有环境安静优雅的阅览室,读者可在该室阅览典藏文献。参考资料来源
南京图书馆
南京图书馆,简称南图,其前身可追溯到创办于1907年的江南图书馆;1927年改为国立中央大学国学图书馆;1933年国民政府创建国立中央图书馆;1952年国学图书馆和原来的中央图书馆合并为现在的南京图书馆。截至2004年,南京图书馆共收藏各种文献800万余册,仅次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是中国第三大图书馆,亚洲第四大图书馆。
南京图书馆新馆坐落于市中心大行宫地区,于1998年立项,2002年动工,2006年落成并部分对外开放,2007年实现全面开放。新馆占地面积25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87万平方米,建筑投资4亿元人民币。馆内设有读者座位3000个,信息点4000多个,并配有各类先进的软硬件设施,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和图书馆业务管理自动化集成系统的建设均达到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标准。在功能布局上,新馆主要体现以“用”为主、以读者为中心的理念,以开架为主要服务方式,实现藏、借、阅、咨询、管理的一体化。首层为培训教室、展厅、多功能厅、学术报告厅、六朝遗迹展示区等会展工作区;一层为综合服务区及中文报纸阅览室、少儿书刊借阅室、视障人书刊借阅室;二层为外借区;三层为阅览区;四层为专题阅览区;五层为数字化区、古籍研究区;六、七层为藏书区;八层为行政办公区。
新读者办理新证:
直接看书的阅读证不要钱,直接用身份证办。借书的需要押金,不同的借书证价格不一样。在一楼办理
希望帮助到你
本文2023-08-05 03:21:2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7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