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花的原产地在哪?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牡丹花的原产地在哪?,第1张

牡丹,是中国固有的特产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其花大、形美、色艳、香浓,为历代人们所称颂,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自秦汉时以药植物载人《神农本草经》始,散于历代各种古籍者,不乏其文。形成了色括植物学、园艺学、药物学、地理学、文学、艺术、民俗学等多学科在内的牡丹文化学,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俗学的一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完整机体的一个细胞,透过它,可以洞察中华民族文化的一般特征,这就是“文化全息”现象。

牡丹生长缓慢,株型小,株高多在0.5~2米之间;根肉质,粗而长,中心木质化,长度一般在0.5~0.8米,极少数根长度可达2米;根皮和根肉的色泽因品种而异;枝干直立而脆,圆形,为从根茎处丛生数枝而成灌木状,当年生枝光滑、草木,黄褐色,常开裂而剥落;叶互生,叶片通常为三回三出复叶,枝上部常为单叶,小叶片有披针、卵圆、椭圆等形状,顶生小叶常为2~3裂,叶上面深绿色或黄绿色,下为灰绿色,光滑或有毛;总叶柄长8~20厘米,表面有凹槽;花单生于当年枝顶,两性,花大色艳,形美多姿,花径10~30厘米;花的颜色有白、黄、粉、红、紫红、紫、墨紫(黑)、雪青(粉蓝)、绿、复色十大色;雄雌蕊常有瓣化现象,花瓣自然增多和雄、雌蕊瓣化的程度与品种、栽培环境条件、生长年限等有关;正常花的雄蕊多数,结籽力强,种籽成熟度也高,雌蕊瓣化严重的花,结籽少而不实或不结籽,完全花雄蕊离生,心皮一般5枚,少有8枚,各有瓶状子房一室,边缘胎座,多数胚珠,骨果五角,每一果角结籽7~13粒,种籽类圆形,成熟时为共**,老时变成黑褐色,成熟种子直径0.6~0.9厘米,千粒重约400克。

牡丹由野生变家种后,因环境条件变化及人工不断地选育和栽培,除花色、花型、花期早晚有变异外,而且在株的形态、根的长短、粗细、叶的色泽、形状等方面也发生了变异。

牡丹又名鹿韭、鼠姑、白苯、百两金,在植物学上是毛茛科芍药属落叶小灌木。它的花和叶的形态同芍药很相像,所以古时又称牡丹为水芍药。

牡丹一般高1.5~2米,在南方栽培的高可达3米。叶片是不规则的两回、偶有三回的羽状复叶,表面绿色,背面灰绿色,有白粉,嫩时带红色。花大形,单花顶生,雄蕊多数。萼片5枚,绿色。花瓣原本5~6枚,经过栽培,一部分雄蕊演变成花瓣,就成了重瓣花。瓣数较少的,古时称为多叶;瓣数很多的,古对称为千叶。花有黄、白、红、紫等色,花径12~25厘米。花后结生蓇葖果,有短毛密布,成熟时开裂,内含数个大形种子,呈不规则圆球形,黑色。花期在4~5月。

牡丹原产我国西北部,现在甘肃、陕西、四川、河南等地山中还可见野生的。正如欧阳修《洛阳牡丹记》(1031)里所说的“丹延以西及褒斜道中尤多,与荆棘无异,土人皆取以为薪。”

牡丹作为观赏植物始自南北朝时期,文献多有记载。刘赛客《嘉记录》说:“北齐杨子华有画牡丹”,牡丹既已入画,其作为观赏的对象已确切无疑。谢康乐更具体指出种植的具体情况:“永嘉水际竹间多牡丹。”(《太平御览》)近代生物学先驱达尔文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写的《动植物在家养情况下的变异》一书中说,牡丹在中国已经栽培了一千四百年“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推到一千四百年前,那是公元五世纪,即南北朝初年,和中国牡丹的栽植历史大体相属。

隋代,隋炀帝(公元605~618)时“辟地周二百里为西苑……,昭天下境内所有鸟兽草木驿至京师(今河南洛阳)……易州(今河北易县)进二十箱牡丹”。《隋志素问篇》中说道:“清明次五时牡丹华。”这又足以说明牡丹作观赏植物则规模更大。

唐代(公元618~907)牡丹栽培开始繁盛起来。开元中盛于长安。传说当时洛阳有个叫宋单父的善于种花,应唐玄宗李隆基之召,到骊山种了一万多本,颜色不相同(《龙城录》)。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等三首“清平调”就是歌咏几种不同颜色牡丹的。“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蓉静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赏牡丹”)“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步束素。……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白居易:“买花”)从以上这些诗篇可以看出当时帝都长安裁培牡丹的盛况。这时,牡丹不但颜色种类多了,而且还出现了一些新奇变异和重瓣现象。“兴唐寺有牡丹一窠,元和中着花一千二百朵,其色有正晕、倒晕、浅红、浅紫、紫白、白檀等,独无深红,又有花叶中无抹心者,重台花者,其花面七、八寸。”(《酉阳杂俎》)“穆宗皇帝殿前种千叶牡丹,花始开香气袭人,一朵千叶,大而且红。”(《杜阳杂俎》)。这也说明了,我国早在公元九世纪,便已经有了重瓣牡丹。

宋代(公元960~1279年),中国牡丹栽培中心,由唐之长安而转移到了洛阳,牡丹的品种更多,栽培技术更加系统、完善。并出现了一批理论专著,对牡丹的研究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一时期的著作有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周师厚的《鄞江周氏洛阳牡丹记》、《洛阳花木记》;张峋的《洛阳花谱》等等。记述了牡丹的栽培管理,总结出一整套较为完整的成熟经验。欧阳修说:大抵洛人家家有花,而少大树,盖其不接则不佳。

北宋末年,战乱不断,洛阳牡丹开始衰退,陈州牡丹取而代之,张邦基撰《陈州牡丹记》云:“洛阳牡丹之品见于花谱,然未若陈州牡丹之盛且多也。圆户花如种黍粟,动以顷计。”

南宋时,牡丹栽培中心南移,由北方洛阳移向南方的天彭(今四川省彭州市)、成都、杭州等地。天彭裁培的牡丹,为蜀中第一,号称“小西京”。诗人陆游在蜀中做官,亲往游赏,并撰《天彭牡丹谱》(1178年)。宋室南渡后,洛阳花事衰微,杭州却得到发展,出现一些新奇品种,如‘重台九新淡紫牡丹’、白花青缘牡丹’等。

元代,是中国牡丹发展的低潮时期,长安、洛阳等地能见到的好品种已屈指可数,品种退化,重瓣品种难得一见,因有“千叶独难遇,亦犹千人为英,万人为杰,尤世纪不恒有者”(姚燧《序牡丹》)之叹!

明代(公元1368~1644年),牡丹的栽培的中心,转移到了安徽亳州。夏之臣《评亳州牡丹》云:“吾亳州牡丹,年来浸盛,娇容三变,尤在季孟之间。等此而上,有天香一品,石榴红,胜娇容,宫红袍,琉璃贯珠,新红种种不一,杂红最后出,品种难得。又有大黄一种,轻腻可爱,不减三变。佛顶青为白色第一。大抵红花以花子红,银红、桃红为上。”又云:“草堂数武之步,种莳殆偏,率以两色并作一丛,红白异状,错综其间,又以平头紫,庆天香,先春红三色插入其花丛,间集而成文章,他时盛开灿然若锦”。此时开中国插花技术之先河。

在明代,亳州牡丹虽有盛名,但曹州(今山东菏泽),国都北京牡丹栽培也逐渐繁盛起来。江南太湖周围,西北的兰州、临夏也有所发展。

曹州与亳州皆于明代嘉靖(1522~1567)年间引入牡丹,也同于万历(1573~1620)年间达到繁盛。两地之间相互交换品种,“曹花多移自亳”(清余鹏年《曹州牡丹谱》);亳州也引进入不少曹州名品,如《亳州牡丹史》中记载一种“金玉交辉”的品种,说是:“曹州所出,为第一品。”又有“忍济红”“萍实红”两种,也产于曹州。《曹南牡丹谱》亦云:“至明曹南牡丹甲于海内。”曹州一士人家,牡丹有种至四十亩者,……多到一、二千株,少者数百株。”(《五杂俎》)。由此可以看出,现今牡丹的主要产地菏泽,在明代就已开始繁盛了。

北京自辽、金建都于此,牡丹栽培日渐兴盛。明代的《北京考》上记载辽圣宗(公元982-1031)在统和12年(995年)三月去长春宫观赏牡丹。在明代,牡丹栽培极盛,“金殿内外尽植牡丹”。城外还有三大名园梁家园、清华园和惠安园。

在江南,明代以江阴牡丹为盛。此外杭州、苏州、上海也有不少种植。广西灌阳也产牡丹,据明代《广西通志》记载,在广西“牡丹出灵川、灌阳,灌阳牡丹有高一丈者,其地名小洛阳。”

清代(公元1644~1911年),曹州牡丹的栽培就更盛了,取亳州而代之。《曹县志》云:“牡丹非土产也,初盛于雒下(今陕西省雒南县),再盛于亳州,彼时已六、七百种,分五色排列,叙至于今,亳州寂寥,而盛事悉归曹州。”“曹州园户种花如种黍粟,动以顷计,盖连畦接畛也。”(《曹州牡丹谱》)。蒲松龄在他写的《聊斋志异》一书中,也曾有“曹州牡丹甲齐鲁”的记述。这时,曹州城东北各村栽培牡丹已很普遍。有以养花为业者,成园成圃者很多,其中尤以王李庄、洪庙、毛庄、赵楼各村为冠。道光年间赵玉田在村北建花园,专养牡丹、芍药,集本村之大成,园之周围树之以桑为篱,名曰“桑篱园”。著有《桑篱园牡丹谱》,其中记述了151种,内称:“山左十郡二州,语牡丹则曹州独也。曹州十邑一州,语牡丹则菏泽独也。”“菏泽为郡为里者,不知其几,语牡丹之出,惟有城北之一隅,鲁山之阳,范堤之外,连延褒不能十里。”其后,有《绮园牡丹谱》,核其名者百四十有奇。并云:“谷雨后往观,见姹紫嫣红,含蕊皆放,交错如锦,夺目如霞,灼灼似群玉之竞集,煌煌若五色之相宣。”当时栽培面积已达500多亩,每年输出十余万株,运往广州|、天津、北京、汉口、西安、济南等地出售。其中运往广州者为最多,收益亦大。当地农民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谚:“种果树莫若木瓜、柿子,养花木还是牡丹、芍药。”再加上社会上的爱好,菏泽人善于种花,以及牡丹根皮可供药用,所以菏泽牡丹,常期发展,历久不衰。

在清代,甘肃大部分地区也有牡丹栽培。而以兰州、临夏、临洮一带为栽培中心地。清末编篡的《甘肃新通志》曾有牡丹在甘肃“各州府都有,惟兰州较盛,五色具备”的记载。延安万花山,位于杜甫川内花源头村对面,这里盛产牡丹。清嘉靖修《延安府志》中记有“花源头产牡丹极多,樵者以之为薪。”附近群众有在农历四月初八到此赏花的习俗,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江南牡丹中有宁国牡丹和铜陵牡丹。据1936年编《宁国县志》载,“宁国、蟠龙素产牡丹,以白、黄为贵。”关于铜陵牡丹,据《铜陵县志》载:“仙牡丹长山石窦中,有白牡丹一株,素艳绝丽。相传为葛洪所种。”葛洪为晋代人,按此传说,以有1600年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牡丹得到恢复和发展。目前,菏泽牡丹栽培面积已达5万余亩,600多个品种,已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的中国牡丹栽培、观赏、科研中心,堪称世界之最。

中国牡丹栽培的历史,形成以黄河中、下游为主要栽培中心,其它地区为次栽培中心或重要栽培地的格局。随着朝代的更迭,牡丹栽培中心随之变换,但主要栽培中心始终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转移过程为:洛阳(隋)—长安(唐)—洛阳(五代、宋)—亳州、曹州(明)—曹州(清)。这是中国牡丹品种群形成和发展的主线。除此之外,还有几个发展中心:一是长江三角洲、太湖周围及皖东南;二是四川盆地西北隅的成都、彭州;三是甘肃的兰州、临夏;四是广西的灌阳。

中国牡丹从野生引入观赏栽培,已有1650年左右的历史。栽培品种从单瓣花逐步演化成复瓣、重瓣乃至台阁型。促使牡丹品种向重瓣化演进的主动力是良好的栽培条件。已知将品种的优良性壮和枝变,通过嫁接固定下来,由之,新品种大量涌现。

从以上事实可以说明,我国牡丹品种资源极其丰富,即有野生种、半野生种,还有大量的栽培品种。其花丰硕富丽、雍容大方,不仅姿貌绝伦,而且色韵俱佳。

牡丹的种类繁多,全世界芍药属植物约30多种,中国的牡丹品种约有800个以上,牡丹有多种分类方法,其依据为:株形、分枝、习性、叶形、花色、花期、花型等,根据野生原种不同可分为牡丹系、紫斑牡丹系、黄牡丹系和紫牡丹系;根据花部基本构造不同分为单衣类和出阁类;根据花部演进方式和顺序不同分为千层组和搂子组等。

栽培技术

繁殖:可采用播种、分株、嫁接和压条等方法。

(1)播种:种子从9月上旬陆续成熟,采种后应尽快播种,以便在入冬前萌发而长出胚根,牡丹种子的上胚轴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休眠期才能萌芽,而胚根则不需要休眠,因此在秋播的当年只生根而不萌芽出土,翌年春季萌芽出土,秋季再分苗移栽,实生苗要5年以后才能开花,成株慢又易发生变异,因此只在杂交育种上才采用播种法。

(2)分株:牡丹分株可在清明进行,温暖地区还可以推迟。分株时要注意在容易分离处劈开,并且注意新分部分应有较多根系。

(3)嫁接:通常多以牡丹根或芍药根进行根接,牡丹根细而硬不便嫁接,所以多以芍药根作淋。一般多在9月下旬进行,具体操作前先把芍药的肉质根整墩挖出,再把它们逐根剪开,放在室内阴晾两天,使根内水分减少而柔软,然后剪取牡丹的当年生根作接穗,每枝上必须具有充实饱满的顶芽,采用劈接法在室内逐个接在芍药的根砧上,一般不需绑扎,只用和好的胶泥将接口封住,接好后立即拿到平整好的圃地上栽植,栽时需把接口栽人土内,并深人土表8-10厘米,再按行垒垄,将接穗的顶芽全部封住,当年秋季在芍药砧上就能长新根,但牡丹接穗的顶芽并不萌动。翌年清明前将土垄创开,让牡丹萌芽生长,并可长出自己的根系秋后可将其挖出,同时把芍药的根砧剪掉再行栽植,否则芍药的根系会长出芍药株丛与牡丹同而影响牡丹生长。

管理:牡丹的栽培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浇水,春季应充分供水以促其生长,满足开花需要;夏季要注意雨后排水,不能积涝;秋季应适当控水,以免徒长而易受冻。其次是施肥,牡丹每年最好施三次肥,第一次在新梢迅速抽出、叶及花正伸展之时,此时施肥对花朵增大有很好的效果,以迟效肥为主。第二次在花谢后,对以后的生长和花蕾的增多有很大影响,也以速效肥为主。第三次在秋冬,对增强春季的生长有重要作用,以迟效性肥为主。除此以外,应注意中耕除草,整形修剪和摘芽的工作,对观赏用植株留枝可少些,做到去掉基部萌发枝以便短时间内形成美观的株形。花芽分化在7月下旬开始,应在此之前进行修剪。牡丹虽喜光,但在夏季烈日曝晒下,叶片常退色,甚至枯焦而停止生长,故在栽培上应适当遮荫。

牡丹常见的病害有褐斑病、炭疽病、紫纹羽病,防治方法应采取综合防治法,发病期用常见的杀菌类药剂防治。

虫害有:根线虫、天牛和介壳虫等。

用途

牡丹花形大艳美,色香俱全,观赏价值高,在我国传统古典园林中广为栽培,同时也广为盆栽观赏。

牡丹根部的皮叫“丹皮”,含丹皮甙、芍药甙丹皮酸等成份,有清热凉血、活血、调经、行瘀等作用。久服能轻身益寿,可治高血压、散瘀血等多种疾病,全花可调经活血,主治妇女月经不调和行经腹痛。花瓣和花粉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糖类、酶、微量元素。可作为保健食品和饮料、化妆品等。

这两部地方志非常的大,内容也十分丰富,基本上包括了全国所有的地方志,找寻全部资源不易,不过我还是收集到了全部资源,

全国最全方志丛书大合集《中国方志丛书》一千七百二十九册约58G

集成了国内最全最广泛的各省县志、乡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一千四百一十二册约180G

这两部巨大的地方志我是在 古籍阁  中下载到的全部资源,现在还可去下载到

《中国地方志集成》各省份目录:

上海府县志辑(全10册)

乡镇志专辑(全32册)

乡镇志辑, 史念海、谭其骧等编,中国书店1992年,pdf格式

云南府县志辑(全83册)

北京府县志辑(全7册)

台湾府县志辑(5册全),上海书店,1999,pdf格式426M

吉林府县志辑(全10册), 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pdf格式,14G

四川府县志辑(全70册)

天津府县志辑(全6册)

安徽府县志辑(63册全)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pdf格式

山东府县志辑(95册全),凤凰出版社, 2004,pdf格式

山西府县志辑(全70册)

广东府县志辑(全51册)

提取文件夹名bat

江苏省府县志辑(68册全)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pdf格式

河北府县志辑(全73册)

浙江府县志辑(全68册)

海南府县志辑

湖北府县志辑(全67册), 民国以前湖北方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pdf格式,115G

湖南府县志辑(86册全),江苏古籍出版社,pdf格式14G

甘肃府县志辑(全49册)

目录树bat

福建府县志辑(全40册)

贵州府县志辑(全50册)

辽宁府县志辑(全23)

陕西府县志辑(全57册)

陕西编(57册全),凤凰出版社, 2007,pdf格式

黑龙江府县志辑(全10册)

《中国方志丛书》省份目录:

01江苏

02安徽省

03浙江

04江西省(缺1种)

05湖南省(全)

06湖北省(全)

07四川省-全

08山东省(全)

09山西省(全)

10河南省(全)

11河北省(缺2种)

12陕西省(全)

13甘肃省(全)

14广东省(缺2种)

15广西省(缺1种)

16福建省(缺3种)

17云南省(缺3种)

18贵州省(全)

D西部地方(全)

E塞北地方(全)

F东北地方(全)

中国方志丛书(补残缺24种),

部分省份目录:

─安徽府县志辑(63册全)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pdf格式

│      中国地方志集成  安徽府县志辑01  嘉庆庐州府志

│      中国地方志集成  安徽府县志辑02  光绪续修庐州府志(1)

│      中国地方志集成  安徽府县志辑03  光绪续修庐州府志(2)

│      中国地方志集成  安徽府县志辑04  光绪续修庐州府志(3)

│      中国地方志集成  安徽府县志辑05  嘉庆合肥县志

│      中国地方志集成  安徽府县志辑06  康熙含山县志  道光巢县志

│      中国地方志集成  安徽府县志辑07  光绪直隶和州志

│      中国地方志集成  安徽府县志辑08  嘉庆无为州志地  民国无为县小志

│      中国地方志集成  安徽府县志辑09  光绪庐江县志

│      中国地方志集成  安徽府县志辑10  康熙安庆府志

│      中国地方志集成  安徽府县志辑11  民国怀宁县志  民国怀宁县志补

│      中国地方志集成  安徽府县志辑12  康熙桐城县志  道光续修桐城县志

│      中国地方志集成  安徽府县志辑13  光绪霍山县志  乾隆望江县志

│      中国地方志集成  安徽府县志辑14  民国宿松县志(1)

│      中国地方志集成  安徽府县志辑15  民国宿松县志(2)

│      中国地方志集成  安徽府县志辑16  民国太湖县志

│      中国地方志集成  安徽府县志辑17  民国潜山县志

│      中国地方志集成  安徽府县志辑18  同治六安州志  (一)

│      中国地方志集成  安徽府县志辑19  同治六安州志  (二)

│      中国地方志集成  安徽府县志辑20  同治霍邱县志

│      中国地方志集成  安徽府县志辑21  光绪寿州志

│      中国地方志集成  安徽府县志辑22  嘉庆重修舒城县志

│      中国地方志集成  安徽府县志辑23  道光阜阳县志  民国阜阳县志续编

│      中国地方志集成  安徽府县志辑24  乾隆颖州府志

│      中国地方志集成  安徽府县志辑25  光绪亳州志  民国毫县志略

│      中国地方志集成  安徽府县志辑26  光绪重修凤台县志

│      中国地方志集成  安徽府县志辑27  同治颖上县志  颖上县志校补 民国临泉县志略 民国太和县志

│      中国地方志集成  安徽府县志辑28  光绪宿州志

│      中国地方志集成  安徽府县志辑29  乾隆砀山县志  嘉庆萧县志  同治续萧县志

│      中国地方志集成  安徽府县志辑30  乾隆灵璧县志略  乾隆泗州志  光绪泗虹合志

│      中国地方志集成  安徽府县志辑31  嘉庆怀远县志  光绪重修五河悬志

│      中国地方志集成  安徽府县志辑32  光绪凤阳府志(一)

│      中国地方志集成  安徽府县志辑33  光绪凤阳府志(二)

│      中国地方志集成  安徽府县志辑34  嘉庆备修天长县志稿  光绪滁州志

│      中国地方志集成  安徽府县志辑35  民国全椒县志  道光来安县志

│      中国地方志集成  安徽府县志辑36  道光定远县志  光绪和凤阳县志

│      中国地方志集成  安徽府县志辑37  乾隆太平府志

│      中国地方志集成  安徽府县志辑38  民国芜湖县志  雍正建平县志

│      中国地方志集成  安徽府县志辑39  民国当涂县志  (一)

│      中国地方志集成  安徽府县志辑40  民国当涂县志  (二)

│      中国地方志集成  安徽府县志辑41  道光繁昌县志  乾隆铜陵县志_

│      中国地方志集成  安徽府县志辑42  光绪广德州志

│      中国地方志集成  安徽府县志辑43  嘉庆宁国府志  (一)

│      中国地方志集成  安徽府县志辑44  嘉庆宁国府志  (二)

│      中国地方志集成  安徽府县志辑45  光绪宣城县志

│      中国地方志集成  安徽府县志辑46  嘉庆泾县志  道光泾县续志

│      中国地方志集成  安徽府县志辑47  民国南陵县志

│      中国地方志集成  安徽府县志辑48  道光徽州府志(一)

│      中国地方志集成  安徽府县志辑49  道光徽州府志(二)

│      中国地方志集成  安徽府县志辑50  道光徽州府志  (三)  徽州府志辨证  徽志补正

│      中国地方志集成  安徽府县志辑51  民国歙县志

│      中国地方志集成  安徽府县志辑52  道光休宁县志

│      中国地方志集成  安徽府县志辑53  嘉庆旌德县志  道光旌德县续志

│      中国地方志集成  安徽府县志辑54  民国宁国县志  嘉庆绩溪县志

│      中国地方志集成  安徽府县志辑55  同治祁门县志  光绪祁门县志补

│      中国地方志集成  安徽府县志辑56  嘉庆黟县志  道光黟县续志

│      中国地方志集成  安徽府县志辑57  同治黟县三志

│      中国地方志集成  安徽府县志辑58  民国黟县四志

│      中国地方志集成  安徽府县志辑59  乾隆池州府志

│      中国地方志集成  安徽府县志辑60  光绪青阳县志  青阳县志刊误补遗

│      中国地方志集成  安徽府县志辑61  光绪贵池县志

│      中国地方志集成  安徽府县志辑62  嘉庆太平县志  嘉庆东流县志

│      中国地方志集成  安徽府县志辑63  民国石埭备志汇编  宣统建德县志

牡丹(拉丁学名: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是毛茛科、芍药属植物,为多年生落叶小灌木。花色泽艳丽,玉笑珠香,风流潇洒,富丽堂皇,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在栽培类型中,主要根据花的颜色,可分成上百个品种。”牡丹品种繁多,色泽亦多,以黄、绿、肉红、深红、银红为上品,尤其黄、绿为贵。牡丹花大而香,故又有“国色天香”之称。

唐代刘禹锡有诗曰:“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在清代末年,牡丹就曾被当作中国的国花。1985年5月牡丹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花之二。是中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1500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在中国栽培甚广,并早已引种世界各地。牡丹花被拥戴为花中之王,有关文化和绘画作品很丰富。

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牡丹味辛寒,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在甘肃省武威县发掘的东汉早期墓葬中,发现医学简数十枚,其中有牡丹治疗血瘀病的记载。牡丹原产于中国的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诸省山间或丘岭中,人们发现了它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而变野生为家养。从南北朝“永嘉水际竹间多牡丹“至今,栽培历史也有1500年了。在长期的栽培过程中,牡丹发生了变异,出现了许多花大色艳的品种,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其栽培范围由长江、黄河流域诸省向全国扩大。如今已扩展到中国东北、东南,以及内蒙、新疆、西藏、台湾等地。[1]

牡丹作为观赏植物栽培,则始于南北朝。据唐代韦绚《刘宾客嘉话录》记载:“北齐杨子华有画牡丹极分明。子华北齐人,则知牡丹久矣。”又据《太平御览》谢康乐说:“南朝宋时,永嘉(今温州一带)水际竹间多牡丹”。

“牡丹”这一名称的出现,标志着牡丹栽培历史的开始。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说:“牡丹虽结籽而根上生苗,故谓“牡“(意谓可无性繁殖),其花红故谓“丹”。”[1]

隋代,牡丹的栽培数量和范围开始逐渐扩大,当时的皇家园林和达官显贵的花园中已开始引种栽培牡丹,并初步形成集中观赏的场面。《隋志素问篇》中说道:“清明次五时牡丹华。”这又足以说明牡丹作观赏植物则规模更大。据唐《海山记》记载:“隋帝辟地二百里为西苑(今洛阳西苑公园一带),诏天下进花卉,易州进二十箱牡丹,有赫红、飞来红、袁家红、醉颜红、云红、天外红、一拂黄、软条黄、延安黄、先春红、颤风娇”,隋都西苑种植牡丹与隋炀帝广泛收集民间的奇花异草有关。[1]

唐朝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唐都长安的牡丹在引种洛阳牡丹的基础上,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当时已出现了种植牡丹的花师。据柳宗元《龙城录》记载:“洛人宋单父,善种牡丹,凡牡丹变易千种,红白斗色,人不能知其术,唐皇李隆基召至骊山,植牡丹万本,色样各不同。“当时的“艺人“因受社会所限,生活所迫,所掌握的“绝技”是不外传的。所以,宋单父种植牡丹的“绝技“使后人“不能知其术”。但是,从“植牡丹一万本(株),色样各不同”来看,牡丹的栽培技术已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1]

在唐代,宫廷寺观,富豪家院以及民间种植牡丹已十分普遍。据《杜阳杂记》记载:“高宗宴群臣赏双头牡丹”。《酉阳杂俎》载:“穆宗皇帝殿前种千叶牡丹,花始开香气袭人“。《剧谈录》载:“慈恩寺浴堂院有花两丛,每开五六百花,繁艳芬馥,绝少伦比”。当时,刺激牡丹种植业发展的原因,不仅是牡丹被众多的人们喜爱,有一定的观赏价值,而且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唐国史补》载:“人种以求利,本有值数万者“。在唐代的大量栽培下,繁育出众多的品种,使牡丹花瓣化程度提高,花型花色增多。[1]

在栽培方面角度说,唐代已开始尝试牡丹的熏花试验,据《事物纪原》记载:“武后诏游后苑,百花俱开,牡丹独迟,遂贬于洛阳”。这虽为传说,但从中可以分析出“牡丹独迟”的原因,是当时的人们还没有真正掌握其生长规律而造成熏花的失败,使其不能与其它花卉同放。[1]

作为唐代东京的洛阳,从初唐到五代十国的后唐,牡丹种植业都在不断的发展,其规模不亚于西京长安。据宋《清异录》记载:“后唐庄宗在洛阳建临芳殿,殿前植牡丹千余本,有百药仙人、月宫花、小黄娇、雪夫人、粉奴香、蓬莱相公、卵心黄、御衣红、紫龙杯、三支紫等品种”。[1]

宋代,牡丹栽培中心由长安移至洛阳,栽培技术更加系统、完善,对牡丹的研究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现了一批理论专著。这其中有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周师厚的《洛阳牡丹记》、《洛阳花木记》;张峋的《洛阳花谱》等等。记述了牡丹的栽培管理,其中包括择地、花性、浇灌、留蕾、防虫害、防霜冻以及嫁接、育种等栽培方法,总结出一整套较为完善的成熟经验。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中载:“种花必择善地,尽去旧土,以细土用蔹末一斤和之“、“白蔹能杀虫,此种花之法也”。《洛阳花木记》中载:“凡栽牡丹不宜太深,深则根不行,而花不发旺,以疮口(根茎交接处)齐土面为好”。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对栽培牡丹十分严格,从选地到种植都十分讲究,这也许是洛阳牡丹能够甲天下的原因之一。[1]

北宋时,洛阳牡丹的规模是空前的。当时洛阳人不单爱花,种花,更善于培育新品种,牡丹“不接则不佳“,他们用嫁接方法固定芽变及优良品种,这就是北宋时最突出的贡献。[1]

南宋时,牡丹的栽培中心由北方的洛阳、开封移向南方的天彭(成都彭州市)、杭州等地。在这些栽培地,首先引种了北方较好的品种,并与当地的少量品种进行了杂交(天然杂交),然后通过嫁接和播种的方法,从中选出更多更好的适宜南方气候条件的生态型品种。陆游著的《天彭牡丹谱》中记述了洛阳牡丹品种70余个。[1] 明清时,中国牡丹的栽培范围已扩大到安徽的亳州、山东的曹州、北京、广西的思恩、黑龙江的河州等地。《松漠纪闻》记述了黑龙江至辽东一带种植牡丹的情况:富室安居逾二百年往往辟园地,植牡丹多至三二百本,有数十丛者,皆燕地所无。另据《思恩县志》记载:“思恩牡丹出洛阳,民宅多植,高数丈,与京花相艳,其地名小洛阳”。这说明当时牡丹北至黑龙江,南至广西。明清时关于牡丹著述更多,薛凤翔著《亳州牡丹表》、《牡丹八书》,从牡丹的种、栽、分、接、浇、养、医、忌八个方面进行了科学的总结。乾隆年间编纂的《洛阳县志》列古代和当时品种共169个。[1]

清代熏花已十分普及,据《曹州牡丹-附记七则》载:“右安门外草桥,其北土近泉居人以种花为业,冬则温火煊之,十月中旬,牡丹进御矣“。再据《五杂俎》载:“朝迁进御常有应时之花,然皆藏之窖中,四周以火逼之,隆冬时即有牡丹花,道其工力,一本数十金“。这时的催花技术己达到相当的水平,此技术至今还在采用。[1]

1949年共和国成立后,牡丹种植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尤其在改革开放以来,各地牡丹的栽培数量不断增加,栽培技术水平逐年提高。洛阳、荷泽等地先后成立了牡丹专业的科研机构——牡丹研究所。在前人的栽培管理的基础上,使牡丹的栽培技术又得到了新的发展。同时,中国还出版了一批较高学术价值的专著,如刘淑敏等编著的《牡丹》,喻衡著的《牡丹花》,魏泽圃等主编的《洛阳牡丹》等等。这些著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了充实和发展,作了一些理论上的新探索。[1]

牡丹不仅是中国人民喜爱的花卉,而且也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珍爱。日本、法国、英国、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新加坡、朝鲜、荷兰、德国、加拿大等二十多个国家均有牡丹栽培,其中以日、法、英、美等国的牡丹园艺品种和栽培数量为最多。[1]

海外牡丹园艺品种,最初均来自中国。早在公元724-749年,中国牡丹传入日本,据说是由空海和尚带去的。1330年至1850年间法国对引进的中国牡丹进行大量繁育,培育出许多园艺品种。1656年,荷兰和东印度公司将中国牡丹引入荷兰,1789年英国引进中国牡丹,从而使中国牡丹欧洲传播开来,园艺品种达100多个。美国于1820-1830年,才从中国引进中国牡丹品种和野生种,后来培育一种黑色花的牡丹品种。[1]

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喻衡先生在他所著的《牡丹花》一书中这样写道:“牡丹在国外也用于庭园栽植,植株高度可达2米,花径达20-30厘米,每天暮春时节,花朵盛开,硕大无比,清香四溢,冠居群芳,虽远离故国,也大有一副'花王'的气派。”[

植物文化编辑

牡丹花被拥戴为花中之王,有关文化和绘画作品很丰富。她是中国固有的特产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其花大、形美、色艳、香浓,为历代人们所称颂,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自秦汉时以药植物载入《神农本草经》始,散于历代各种古籍者,不乏其文。形成了包括植物学、园艺学、药物学、地理学、文学、艺术、民俗学等多学科在内的牡丹文化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俗学的一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完整机体的一个细胞,透过它,可洞察中华民族的一般特征,这就是“文化全息”现象。牡丹文化兼容多门科学,其构成非常广泛,它包括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教育、风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领域。牡丹文化中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基本概貌,符合宇宙间的“全息律”。

诗画

牡丹文化的起源,若从《诗经》牡丹进入诗歌,算起距今约3000年历史。秦汉时代以药用植物将牡丹记入《神农本草经》,牡丹已进入药物学。南北朝时,北齐杨子华画牡丹,牡丹已进入艺术领域。史书记载,隋炀帝在洛阳建西苑,诏天下进奇石花卉,易州进牡丹二十箱,植于西苑,自此,牡丹进入皇家园林,涉足园艺学。唐代,牡丹诗大量涌现,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脍炙人口;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千古绝唱。宋代开始,除牡丹诗词大量问世外,又出现了牡丹专著,诸如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陆游的《天彭牡丹谱》、丘浚的《牡丹荣辱志》、张邦基的《陈州牡丹记》等,宋代有十几部。元姚遂有《序牡丹》,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谱》、王象晋有《群芳谱》,薛凤翔有《亳州牡丹史》,清人汪灏有《广群芳谱》、苏毓眉有《曹南牡丹谱》、余鹏的有《曹州牡丹谱》、由于牡丹花花型优美,颜色绚丽、清雅,因此是当代画家们经常表现的题材,如余致贞、吴玉阳等。散见于历代种种杂著、文集中的牡丹诗词文赋,遍布民间花乡的牡丹传说故事,以及雕塑、雕刻、绘画、音乐、戏剧、服饰、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现象,数见不鲜。

市花

牡丹是中国洛阳、菏泽、彭州、铜陵、牡丹江市的市花。每年4月11日-5月5日为“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牡丹在中国称为花之富贵者也。

花语

花型宽厚,被称为百花之王,有圆满,浓情,富贵,雍容华贵之意。

生命,期待,淡淡的爱,用心付出。

高洁,端庄秀雅,仪态万千,国色天香,守信的人。

问题一:湛江到梧州多少公里 驾车路线:全程约3989公里

起点:湛江市

1湛江市内驾车方案

1) 从起点向东南方向出发,沿跃进路行驶640米,过右侧的优家约100米后,左前方转弯进入中山一路

2) 沿中山一路行驶570米,过左侧的美的品牌专卖店NO粤Z1182约210米后,稍向右转进入南方路

3) 沿南方路行驶180米,稍向右转进入中华路

4) 沿中华路行驶210米,过右侧的声源音响行约110米后,左转进入九二一路

5) 沿九二一路行驶160米,右转进入跃进路

6) 沿跃进路行驶230米,过寸金桥,左前方转弯进入寸金路

7) 沿寸金路行驶17公里,直行进入金康东路

8) 沿金康东路行驶16公里,直行进入金康中路

9) 沿金康中路行驶21公里,直行进入金康中路

10) 沿金康中路行驶500米,在第1个出口,朝合流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合流路

11) 沿合流路行驶810米,右转进入S293

12) 沿S293行驶32公里,左转

13) 行驶12公里,稍向右转进入兰海高速公路

2沿兰海高速公路行驶10米,直行进入兰海高速公路

3沿兰海高速公路行驶698公里,在山口出口,稍向右转上匝道

4沿匝道行驶880米,直行

5行驶240米,左前方转弯进入G325

6沿G325行驶41公里,稍向右转进入S216

7沿S216行驶207公里,过左侧的风门约250米后,左转上匝道

8沿匝道行驶11公里,直行进入资铁高速公路

9沿资铁高速公路行驶954公里,直行进入玉林绕城高速公路

10沿玉林绕城高速公路行驶308公里,朝梧州/广州/G80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11沿匝道行驶760米,直行进入广昆高速公路

12沿广昆高速公路行驶779公里,朝岑溪西/梧州/广昆高速/G65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广昆高速公路

13沿广昆高速公路行驶730米,过岑溪南互通约490米后,直行进入包茂高速公路

14沿包茂高速公路行驶621公里,朝苍梧/广州方向,稍向左转进入广昆高速公路

15沿广昆高速公路行驶540米,直行进入广昆高速公路

16梧州市内驾车方案

1) 沿广昆高速公路行驶33公里,过大寿分离式立交大桥,在苍梧/梧州出口,稍向右转进入苍梧南互通立交桥

2) 沿苍梧南互通立交桥行驶18公里,过苍梧南互通立交桥,右前方转弯进入G207

3) 沿G207行驶540米,直行进入西南大道

4) 沿西南大道行驶19公里,朝梧州/贺州方向,直行进入西南大道

5) 沿西南大道行驶80米,在第2个出口,右转进入G207

6) 沿G207行驶66公里,直行进入竹湾路

7) 沿竹湾路行驶31公里,朝新兴二路/市 方向,右前方转弯进入新兴二路

8) 沿新兴二路行驶380米,右前方转弯进入新兴三路

9) 沿新兴三路行驶16公里,右转进入奥奇丽路

10) 沿奥奇丽路行驶70米,右转

11) 行驶50米,右前方转弯

12) 行驶8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左侧)

终点:梧州市

>>

问题二:南方梧州地区每年的雨季是几月至几月份? 3-8月

问题三:广西梧州周边有哪些城市 梧州市下辖:万秀区、蝶山区、长洲区、苍梧县、藤县、蒙山县、岑溪市

周边地级市有:广西贺州市(在梧州的北方)、广西桂林市(在梧州的北偏西方)、广西来宾市(在梧州的西偏北方)、广西贵港市(在梧州的西偏南方)、广西玉林市(在梧州的西南方)、广东茂名市(在梧州的南方)、广东云浮市(在梧州的东南方)、广东肇庆市(在梧州的东偏南方)

周边县级城市有:贺州市昭平县、桂林市荔浦县、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贵港市平南县、玉林市容县、茂名市信宜市、云浮市罗定市和郁南县、肇庆市封开县

与柳州不接壤

问题四:怀集到梧州多少公里 驾车路线:全程约1567公里

起点:怀集县

1怀集县内驾车方案

1) 从起点向正北方向出发,沿解放中路行驶40米,左转进入城中路

2) 沿城中路行驶460米,过右侧的新达强日用品商行,右前方转弯进入城中路

3) 沿城中路行驶20米,直行进入沿江中路

4) 沿沿江中路行驶710米,直行进入幸福一路

5) 沿幸福一路行驶90米,直行进入幸福一路

6) 沿幸福一路行驶50米,在第2个出口,朝广西方向,直行进入S349

7) 沿S349行驶24公里,左前方转弯进入S265

8) 沿S265行驶14公里,左转上匝道

9) 沿匝道行驶770米,直行进入二广高速公路

10) 沿二广高速公路行驶54公里,朝汕头/贺州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2沿匝道行驶13公里,直行进入广贺高速公路

3沿广贺高速公路行驶414公里,过合面狮大桥,在信都/梧州/G207出口,稍向右转上匝道

4沿匝道行驶10公里,左前方转弯进入G207

5沿G207行驶899公里,直行进入工业大道

6沿工业大道行驶44公里,直行进入工业大道

7梧州市内驾车方案

1) 沿工业大道行驶140米,在第2个出口,朝市区/包茂高速方向,直行进入富民路

2) 沿富民路行驶13公里,进入富民路

3) 沿富民路行驶150米,在第1个出口,朝富民路/西环路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富民三路

4) 沿富民三路行驶860米,直行进入富民二路

5) 沿富民二路行驶440米,直行进入富民一路

6) 沿富民一路行驶400米,右转进入西环路

7) 沿西环路行驶33公里,直行进入西环路

8) 沿西环路行驶150米,在第2个出口,朝市 /新兴三路方向,左转进入新兴二路

9) 沿新兴二路行驶220米,直行进入奥奇丽路

10) 沿奥奇丽路行驶150米,右转

11) 行驶50米,右前方转弯

12) 行驶8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左侧)

终点:梧州市

问题五:广西梧州是不是西南方 基本上是在南偏西,大体可以理解为西南方,但偏南。

问题六:湛江经梧州贺州到桂林有多远 驾车路线:全程约6794公里

起点:湛江市

1湛江市内驾车方案

1) 从起点向东南方向出发,沿跃进路行驶640米,过右侧的优家约100米后,左前方转弯进入中山一路

2) 沿中山一路行驶570米,过左侧的美的品牌专卖店NO粤Z1182约210米后,稍向右转进入南方路

3) 沿南方路行驶180米,稍向右转进入中华路

4) 沿中华路行驶210米,过右侧的声源音响行约110米后,左转进入九二一路

5) 沿九二一路行驶160米,右转进入跃进路

6) 沿跃进路行驶230米,过寸金桥,左前方转弯进入寸金路

7) 沿寸金路行驶17公里,直行进入金康东路

8) 沿金康东路行驶16公里,直行进入金康中路

9) 沿金康中路行驶21公里,直行进入金康中路

10) 沿金康中路行驶500米,在第1个出口,朝合流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合流路

11) 沿合流路行驶810米,右转进入S293

12) 沿S293行驶32公里,左转

13) 行驶12公里,稍向右转进入兰海高速公路

2沿兰海高速公路行驶10米,直行进入兰海高速公路

3沿兰海高速公路行驶698公里,在山口出口,稍向右转上匝道

4沿匝道行驶880米,直行

5行驶240米,左前方转弯进入G325

6沿G325行驶41公里,稍向右转进入S216

7沿S216行驶207公里,过左侧的风门约250米后,左转上匝道

8沿匝道行驶11公里,直行进入资铁高速公路

9沿资铁高速公路行驶954公里,直行进入玉林绕城高速公路

10沿玉林绕城高速公路行驶308公里,朝梧州/广州/G80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11沿匝道行驶760米,直行进入广昆高速公路

12沿广昆高速公路行驶779公里,朝岑溪西/梧州/广昆高速/G65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广昆高速公路

13沿广昆高速公路行驶730米,过岑溪南互通约490米后,直行进入包茂高速公路

14沿包茂高速公路行驶3403公里,朝桂林市区/凯风路/桂磨路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15沿匝道行驶600米,过马面互通,直行进入桂林绕城高速公路

16桂林市内驾车方案

1) 沿桂林绕城高速公路行驶42公里,在凯风路/象山区/雁山区出口,稍向右转上匝道

2) 沿匝道行驶12公里,过桂林南互通桥,左转进入象塘路

3) 沿象塘路行驶60公里,直行进入凯风路

4) 沿凯风路行驶45公里,直行进入瓦窑西路

5) 沿瓦窑西路行驶880米,直行进入崇信路

6) 沿崇信路行驶16公里,过八一桥约130米后,直行进入中山南路

7) 沿中山南路行驶23公里,过南门桥,直行进入中山中路

8) 沿中山中路行驶590米,过右侧的肯德基桂百餐厅约60米后,左转进入五美路

9) 沿五美路行驶50米,过左侧的金马大厦约210米后,到达终点(在道路右侧)

终点:桂林市

问题七:梧州市至金秀圣堂山有多少公里 驾车路线:全程约5262公里

起点:湛江市

1湛江市内驾车方案

1) 从起点向东南方向出发,沿跃进路行驶640米,过右侧的优家约100米后,左前方转弯进入中山一路

2) 沿中山一路行驶570米,过左侧的美的品牌专卖店NO粤Z1182约210米后,稍向右转进入南方路

3) 沿南方路行驶180米,稍向右转进入中华路

4) 沿中华路行驶210米,过右侧的声源音响行约110米后,左转进入九二一路

5) 沿九二一路行驶160米,右转进入跃进路

6) 沿跃进路行驶230米,过寸金桥,左前方转弯进入寸金路

7) 沿寸金路行驶17公里,直行进入金康东路

8) 沿金康东路行驶16公里,右转进入瑞云北路

9) 沿瑞云北路行驶17公里,直行进入G325

10) 沿G325行驶31公里,左后方转弯进入S293

11) 沿S293行驶20公里,右前方转弯

12) 行驶11公里,稍向右转进入兰海高速公路

2沿兰海高速公路行驶10米,直行进入兰海高速公路

3沿兰海高速公路行驶698公里,在山口出口,稍向右转上匝道

4沿匝道行驶880米,直行

5行驶240米,左前方转弯进入G325

6沿G325行驶45公里,右转进入S216

7沿S216行驶205公里,过左侧的风门约250米后,左转上匝道

8沿匝道行驶11公里,直行进入资铁高速公路

9沿资铁高速公路行驶949公里,在玉林南/陆川出口,稍向右转上匝道

10沿匝道行驶13公里,直行

11行驶81公里,直行进入X406

12沿X406行驶52公里,过右侧的东明大厦约70米后,直行进入民主中路

13沿民主中路行驶14公里,直行进入民主北路

14沿民主北路行驶17公里,左转进入G324

15沿G324行驶15公里,右转

16行驶630米,稍向右转进入广昆高速公路

17沿广昆高速公路行驶40米,直行进入广昆高速公路

18沿广昆高速公路行驶108公里,过大梁江大桥,朝兴业/南宁方向,稍向左转进入玉林北互通

19沿玉林北互通行驶,过玉林北互通约780米后,直行进入广昆高速公路

20沿广昆高速公路行驶477公里,过洛阳分离式立交小桥,稍向右转上匝道

21沿匝道行驶690米,直行

22行驶526公里,稍向左转上匝道

23沿匝道行驶570米,直行进入苍硕高速公路

24沿苍硕高速公路行驶587公里,稍向右转上匝道

25沿匝道行驶700米,直行

26行驶37公里,左前方转弯进入S211

27沿S211行驶159公里,左转进入环城路

28沿环城路行驶25公里,右转进入X344

29沿X344行驶341公里,左转进入X345

30沿X345行驶660米,右转进入X689

31沿X689行驶256公里,左前方转弯进入X341

32沿X341行驶325公里,左转

33金秀瑶族自治县内驾车方案

1) 行驶70米,左前方转弯

2) 行驶77公里,左后方转弯

3) 行驶54公里,到达终点

终点:圣堂山>>

问题八:钦州是在梧州南方吗 钦州在梧州的北边,梧州几乎是广西的最南边了

问题九:请问中国南方都有哪些城市? 太多了,不好回答,讲大一点的

广东:广州,深圳,珠海,东莞,惠州,汕头,湛江,潮州,阳江,韶关,河源,佛山,海丰,梅州,茂名

广西:南宁,桂林,梧州,柳州,百色,河池,贺州,钦州,北海,防城港

海南:海口,三亚

福建:福州,厦门,泉州,南平,漳州,三明

云南:昆明,大理,曲靖,楚雄,昭通,保山,版纳,思茅,文山

贵州:贵阳,六盘水,铜仁,凯里,安顺,遵义

湖南:长沙,湘潭,株洲,常德,岳阳,吉首,冷水江

江西:南昌,九江,赣州,吉安,鹰潭,景德镇,萍乡

浙江: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温州,台州,金华,丽水

四川:成都,绵阳,南充,自贡,峨眉山,宜宾,泸州,康定,阿坝,西昌,攀枝花

重庆:重庆,涪陵,万州

湖北:武汉,宜昌,襄樊,鄂州,荆州,黄石,孝感,沙市,咸宁

安徽:合肥,芜湖,安庆,黄山,贵池,铜陵,宣城,马鞍山,巢湖,滁州

江苏:南京,镇江,扬州,泰州,常州,无锡,苏州,南通,盐城(?)

上海

问题十:为什么梧州属于广西而不是广东? 传统的说法,包括权威的《辞海》、《辞源》及著名的典籍和近、当代专家学者的说法,均指古广信就是苍梧郡治的今广西梧州市。虽然有些古籍也曾指说广信是在今之广东封开(封川、封州),但不为大多数严谨的古代史家和今近学者所取。例如,被唐宪宗称为“博闻强学,知历代沿革之要”的曾任唐岭南节度使的杜佑,其史学名著《通典》,说到“封川”、“封州”时,均从晋代说起,此前之沿革均只字不提。

今年8月5日《南方日报》C08版头条刊登了一条重要消息,称“五专家学者郑重公布十几年研究成果,封开:岭南文化发祥地。主要依据包括:‘封开人’是岭南人始祖;岭南最早的‘首府’设于此;粤语发源地;海陆丝绸之路对接点。”

这一带有浓厚行政色彩的公布,确实不同凡响,自然引起史学界、文化界的关注。

我的观点是:古广信就是拥有漓水的今梧州,广东封川是苍梧郡治广信县的辖地,而不是治所;岭南最早的“首府”交州设于今梧州,而不是今封开;经灵渠接通长江水系的桂江(漓水)熏才有可能成为古代的水上“丝绸之路”;桂江与西江交汇的王侯之邦、苍梧王城、苍梧郡治、广信县治,军事古要塞的梧州熏才会是岭南地区与中原地区最早的交通枢纽。

先看一看古广信为“梧州说”的传统依据。

权威的《辞海》、《辞源》也持“梧州说”,因不是史书和地理书略不赘。

《广西通志》、《清同治版苍梧县志》及今《梧州市志》均持“梧州说”,因是“当事人”自报家门,可不采信。

《广东百科全书・历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11月出版)云:“交州……剌史每年巡行各郡,治广信(今广西梧州)。”

《岭南古代方志辑佚》(广东方志办古代方志丛书・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骆伟、骆延辑注)其中《交州记》的校注,“交州”条说“交州。汉置,交州剌史治龙编(今越南北部),建安时徙治广信(即今广西梧州),后又改治番禺。……”

《岭南文化》(陈乃刚著,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年3月出版)云:“交州首府的广信(今广西梧州市),还出现了几个著名的经学家……”1992年初,在某文学笔会与乃刚先生相识,幸蒙惠赠此书,引起笔者的兴趣,便开始地域文化之研究。谨此向陈先生表示谢忱。

《岭峤春秋―――岭南文化论集(二)》张荣芳、王川文〈两汉时期苍梧文化述论〉也说:“苍梧郡下辖广信、谢沐、高要、封阳……等十一县,治所在广信(今广西梧州市)……”

《岭峤春秋―――岭南文化论集(三)》徐杰舜文《岭南文化解剖散论》说:“苍梧郡治所广信(今梧州)……”

《中国历史地名辞典》(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编,1988年3月第一版,1989年7月第二次印刷)云:“苍梧县:隋开皇中以广信改名,治所即今广西梧州市,后迁治龙圩镇,即今广西苍梧县。”

“苍梧郡:①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治所在广信县(今广西梧州市)……”

“交州: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交州剌史部。东汉治所在龙编县(今越南北宁省仙游东),建安八年(公元203年)移治广信县(今广西梧州市)。”

“广信县:西汉置,治所即今广西梧州市。隋开皇中改名苍梧县。”

这本《中国历史地名辞典》也说到“封州”和“封川”,均从隋代说起,之前的沿革只字不提。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臧励和等编,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云:

“交州:汉置……建安间徙治广信,即今广西苍梧县治。”

“苍梧郡……汉初赵佗封其族人为苍梧王皆此。武帝置苍梧郡,即今广西苍梧县治。”

“广信县,汉置。隋改曰苍梧。即今广西苍梧县治。”

这本民国学者编的大辞典说到“封州”,对其南朝之前>>

  饮食习惯

  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

  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叶、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蓝、蕹菜、萝卜、苦麻菜,甚至豆叶、红薯叶、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为菜。以水煮最为常见,也有腌菜的习惯,腌成酸菜、酸笋、咸萝卜、大头菜等。快出锅时加入猪油、食盐。

  壮族对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猪肉、牛肉、羊肉、鸡、鸭、鹅等,有些地区不吃狗肉,也有些地区却酷爱吃狗肉。猪肉也是整块先煮,后切成一手见方肉块,回锅加调料即成。壮族人习惯将新鲜的鸡、鸭、鱼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菜在热锅中稍煸炒后即出锅,可以保持菜的鲜味。

  壮族喜爱猎食烹调野味、昆虫,对三七的食疗颇有研究,利用三七花、叶、根、须做菜很有特色。壮族还擅长烤、炸、炖、腌、卤成熟法,嗜酒,口味辣麻偏酸,喜食酥香菜品。主要特色菜有:辣血旺、火把肉、壮家烧鸭、盐风肝、脆熘蜂儿、五香豆虫、油炸沙虫、皮肝糁、子姜野兔肉、白炒三七花田鸡、岜夯鸡等。

  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配以鸡杂称为鸡杂酒,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而尽,留在嘴里的鸡杂、猪肝则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当菜。

  典型食品:壮族有许多著名的菜肴和小吃,主要有:马脚杆,鱼生,烤乳猪,花糯米饭、宁明壮粽,状元把,白切狗肉,壮家酥鸡,清炖破脸狗,龙泵三夹。

  建筑风格

  居住在坝区和城镇附近的壮族,其房屋多为砖木结构,外墙粉刷白灰,屋檐绘有装饰图案。居住在边远山区的壮族,其村落广西龙脊的壮族山寨房舍则多数是土木结构的瓦房或草房,建筑式样一般有半干栏式和全地居式两种。

  干栏,也叫木楼、吊脚楼。壮、侗、瑶、苗、汉都有。多为两层。上层一般为3开间或5开间,住人。下层为木楼柱脚,多用竹片、木板镶拼为墙,可作畜厩,或堆放农具、柴禾、杂物。有的还有阁楼及附属建筑。一般干栏都依山傍水,面向田野。一个寨子一个群落,既雄伟又壮观。有些村寨,家家相通,连成一体,就像一个大家庭。居室格局,各处自有特点。龙胜县龙脊乡壮族干栏,以神龛为中心,神龛后面,居中是家公住房(以女主人为中心),左角是家婆住房,有小门与家公房相通。主妇房在右角。丈夫房在厅堂右侧外。客房在前庭左角,姑娘房在右角楼梯旁,便于她们与小伙子们交往。这种布局的最大特点,是夫妻异室,沿袭了古俗。现在的干栏,内部结构略有变化,但基本格局不变。

  服饰风格

  壮族服饰主要有蓝、黑、棕三种颜色。壮族妇女有植棉纺纱的习惯,纺纱、织布、染布是一项家庭手工业。用自种自纺的棉纱织出来的布称为“家机”,精厚,质实,耐磨,然后染成蓝、黑或棕色。用大青(一种草本植物),可染成蓝或青色布,用鱼塘深可染成黑布,用薯莨可染成棕色布。 壮族服饰各有不同,男子、女子的服饰,男子、妇女、未婚女子的头饰,各具特色。

  男装与女装

  壮族妇女壮族服饰男装有右襟与对襟两种,右襟衫反膊无领,衣纽从右腋下开至腰部又转向正中,再开出三四寸而止,衣襟镶嵌一寸多宽的色布边,用铜扣纽,再束上长腰带;对襟开胸,长仅及脐的紧身衫,这是在劳作时穿着的。而女装为无领右襟,只是衣袖比男装大些,宽大近尺,长至膝盖,镶嵌绲边,边条有宽细,一般在二三道以上。肩内贴布反衬在外,起缝三线,名叫“反膊衫”。男女衫的扣钮均铜纽或布纽。男女裤子式样基本相同,裤脚有绲边,俗称“牛头裤”。已婚妇女有绲花边的肚兜,腰裤左边悬挂一个穗形筒,与锁匙连在一起,走动时发出“沙啦吵啦”的响声。男子礼服惯穿长袍,外面套上一件短褂,通称“长衫配马褂”,起先是头戴顶圆帽,后来改戴礼帽。到了现代,壮族的穿着衣式已基本现代化,但老一辈人,仍普遍以穿蓝、黑两色为主。

  奇特的头饰

  未婚女子喜爱长发,留刘海(以此区分婚否),通常把左边头发梳绕到右边(约三七分)用发卡固定,或扎长辫一条,辫尾扎一条彩巾,劳作时把发辫盘上头顶固定。已婚妇女则梳龙凤髻,将头发由后向前拢成鸡(凤)臀般的式样,插上银制或骨质横簪。现在裹青纱白帕的已少见,多用黑帕或花帕头巾,梳髻多是中年以上妇女,且喜欢戴绣花勒额,冬季妇女多戴黑色绒线帽,帽边花式因年龄而异。男女都穿布鞋,中年妇女上山劳动爱穿自己制的猫耳布鞋,俗称鞋猫,形似草鞋、有耳、有跟,用一条扁纱带将鞋耳和鞋跟串起来,任意绑扎调节松紧。儿童头饰:童帽是用二三寸宽的绣花布条缝制成的无顶遮额帽。古籍中记载壮俗“露顶跣足”、“布帛勒额(束额)”,在童帽上获得再现,这种遮额帽既能保护头部也是一种装饰品。婴儿的背带比常见的汉族的大得多,呈蝴蝶状,“蝶身”长三尺,宽二尺四寸,中绣花样图案或八卦乾坤图,但很少见绣有文字,两边“蝶翼”长九尺,宽一尺二寸,这种背带壮话称“腊”。建国后,这种背带逐渐改小尺寸,有些背带壮话称“腊”。建国后,这种背带逐渐改小尺寸,有些背带身刺绣上如“出入平安”“美满幸福”的文字,代替原有的图案。

  男女都穿布鞋。

  文化艺术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右江一带称为“欢”,左江一带称为“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欢”,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内容有请歌、求歌、激歌、对歌、客气歌、推歌、盘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