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始祖杨邦义(去掉一点)父亲怎被改了,他的儿子杨璿怎又是杨振文了?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6浏览:26收藏

家谱始祖杨邦义(去掉一点)父亲怎被改了,他的儿子杨璿怎又是杨振文了?,第1张

搜一下就有现成的文章。

------------------------

《杨氏庐陵谱与鸿山谱千年之“争”》 作者杨忆鸿

《盐城杨氏宗谱》二O一O年新版四本谱中,可以发现新增了江西吉水庐陵谱系,而删除了民国版谱中原有的新昌院谱系,这套由全国杨氏编委会主编的新谱为何做这样的改动,改动正确吗。一言难尽,这与千年来历史上的族谱争议有关。

盐城杨氏的源头是无锡鸿山杨氏,鸿山始祖杨邦乂是著名的南宋抗金民族英雄,被俘不屈为金人所害于南京雨花台,被誉为“庐陵四忠”之一,他的家乡就是江西庐陵吉水的杨家庄。杨邦乂的生父是新昌谱的杨庆,为宋史所记载的著名孝子,割肉自残医治双亲而早卒,曾祖杨申知吉阳军才迁来吉水,所以他家并不是庐陵吉水本派。因生父早逝,杨邦乂为遗腹子,养父杨同进士出身,为庐陵吉水本派,始祖是著名的江南杨氏之祖杨辂。杨邦乂与曾氏生五子杨振文、郁文、昭文、蔚文、月卿,上了吉水庐陵谱,接在杨同之后,杨邦乂的侄孙、诗人杨万里撰写的行状里有详细记载。

杨邦乂与另一房刘氏,生三子杨璿、杨瑾、杨再兴,为无锡鸿山杨氏之先祖。杨璿居住钱塘,每年去南京祭父扫墓,在无锡鸿山建居,作为中途休息之所,鸿山宗谱所载杨璿墓志铭详细记录了这段家史。之后鸿山谱尊杨邦乂为始祖,接在其生父新昌谱杨庆之后。近千年来,杨邦乂既在庐陵谱又在鸿山谱,二族虽同属陕西弘农杨氏、汉太尉杨震之后,但两谱彼此只字未提对方,留下了千年争议和困惑。在这场争议中,庐陵谱以较大的影响力和杨万里行状为证占据优势,鸿山谱虽有黄黼所撰杨璿墓志为凭,但因家谱记述不详和种种误解而处下风。鸿山在清代续谱时,添加“杨理早卒、幼子失名”将杨璿等三人也凑成了五人,这一主观性的做法产生了很大的误解:杨邦乂两房都是“五子”因此被误认为只是同一房、字和号多个而已,所以《盐城杨氏宗谱》的全国杨氏编委会与杨氏专家《弘农杨氏族史》作者杨维森及《杨氏命脉回溯》作者杨年建等,都把杨振文与杨璿当成同一人,硬是把二人不同的资料勉强拼合起来,实际上这两位异母兄弟的生卒葬娶完全不同。此外,一些资料说鸿山为杨振文后裔的另因是,杨振文真正的后裔分支未浮出水面。

另一误解是客观性的。杨再兴跟从岳飞奋勇抗金而战殁,宋史有记载。一是史上有瑶人杨再兴同名相混,二是演义小说神话般的渲染脱离了史实,杨再兴被写成了杨家将后代,千军难挡、气吞山河、敌闻胆寒,这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的英雄气概令供奉在吉水同一祠堂里的杨邦乂、杨再兴父子关系再也不敢被“相认”。所以,鸿山谱中杨再兴是杨邦乂之子的记载加深了对鸿山谱的疑问。盐城新谱中,用庐陵吉水系取代新昌谱系、并把杨振文等同杨璿的做法,正是这些千年误解的结果。

鸿山家族的廿七世后人、祖籍江阴的化工博士杨斌峰自二O一二年底开始,努力为求鸿山家世之真相,查阅了大型图书馆所收藏的有关杨氏古谱、县志、四库全书中杨万里诚斋集、其师王庭珪的卢溪文集等大量古籍资料,及当代的杨氏书籍。《杨氏命脉回溯》一书中,作者杨年建先生首先破解了杨邦乂身世之谜,得出了“杨邦乂生父杨庆、养父杨同”的考证结论,杨斌峰从史料中亦证实了杨邦乂为新昌谱始祖杨于陵之后。宋末元初的“儒林四杰”之一虞集与杨邦乂五世孙庐陵人杨拱辰为好友,他在《道园学古录》的“跋宋高宗亲札赐岳飞”一文中写道“(岳)飞之裨将杨再兴,则邦乂之子也”,证实杨璿墓志中杨再兴的记载应是正确的。杨振文非杨璿,其子杨相分支及杨邦乂另三子的分支也被一一找到,吉水房杨振文等五人与鸿山房杨璿三人实为同父异母、一家二房,杨斌峰突破性的考证结论破解了鸿山家族的又一道千年之谜。

附注:

杨同 嗣子

杨庆 三子 杨邦乂 1085—1129年,字晞稷,宋政和乙未(1115年)进士,任蕲州教授改庐州升溧阳令。建炎三年(1129年),举文武全才授建康通判,八月金人陷建康,不屈遇害赐葬雨花台,赠朝奉大夫,晋赠徽猷阁待制,谥忠襄,敕建祠庙,赐号:褒忠。无锡鸿山谱尊为第一世祖。

配傅氏,女一:适陈思范,居江西新淦县;

继曾氏,为庐陵谱吉水房,子五:振文,郁文,昭文,蔚文,月卿;

娶刘氏,为新昌谱鸿山房,子三:璿,瑾,再兴。

二O一三年六月二十日下午

历史来源

杨姓谱牒修撰的历史相当悠久。汉代刘歆在《七略》中提到与他同时的杨雄有《家牒》,而一些古代地方志中摘引的《家牒》片断涉及杨雄身后世。《世说新语》刘孝标注提到数十种南朝士族家谱,其中有《杨氏谱》。《隋书经籍志·谱系类》录有:《杨氏血脉谱》2卷,《杨氏家谱状并墓记》1卷,《杨氏支分谱》1卷,《杨氏谱》1卷。此外,古籍中还提到北齐有佚名的《杨愔家传》。以杨姓和王姓等为多,南北朝时的杨姓大族,已有编撰家谱之风。宋至元明时期,私修的杨姓家谱为数不少。元末战乱,杨氏衰落,谱也残缺。明初,分别任司仓、通判的杨氏兄弟罢官家居,商量采撷文献重修家乘,但不久即相继去世。为继承先辈遗志,杨士奇与从兄杨思贻遍访博求,虽为片纸也谨慎过录,积十多年努力,编成《杨氏家乘》。《杨氏家乘》第一部分为族谱,以示尊重本始;第二部分为家谱,以示尊重亲人;以后依次为杨氏人物事实、哀鞔文字、杨氏人物遗文、赠答之作;末附有助于旁考杨氏行事的名贤文字,总共20卷。清代为私修家谱的大发展的时代,雍正皇帝撰写了《圣谕广训》,下令在各地方宣讲,敦促各宗族“修族谱以联疏远”,各级官僚及地方士绅起而应之,各宗族闻风仿效,家谱之盛,遂为空前。民国时期,笃宗族、勤谱事之风未曾稍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谱之风稍歇,20世纪80年代后,因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推动,许多族姓又兴起续修、重修之风,如重庆万州、湖北荆门等地的杨姓组织了不少修谱委员会或理事会,分别致书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请同乡同姓寄去生平业绩,以便辑人族谱。这时的家谱,传统的功能已相当淡化,联络感情、光大族姓、多途径发展乡里经济,成为新修家谱族谱的主要目的。久离乡里的杨姓成员,则通过参与修谱来寄托慎终迫远的寻根情怀,当然也不排斥衣锦还乡的骄傲之情。家谱修好后,要定期续修,一则续上后出子孙,二则根据家族内部调节和整合族人的需要,适当修改族规。续修家谱,并不单是循例而行,也是调整族内关系的需要。家谱保存族谱印好后,谱版安置在小宗祠内,各版片之间用纸搪隔,以免损伤,外用木箱封装,搁置在高架上,以免受潮。族中如有需要加印族谱的,要经管理小宗祠者问清来历,如果确是嫡派子孙,备办好纸张后即到祠中印刷,不得搬到别处,以防版片散失。各房领出家谱多少本,管理小宗祠者要作登记,注明领取时间及领谱人,以便稽查。各家领回的家谱要用木匣装载,置放在香火之上,或密藏于书房之中,每逢伏天取出晒晾,不能让其稍有蛀烂之迹。凡逢岁时祭祀,各家带上原本,到小宗祠集中验看一次,如发现有鼠啮、油污、墨浸及磨坏字迹等现象,族中长辈,要在祖宗牌位前对持谱人严厉申饬,并当众罚银三两,归人祠内,以充日后修谱之资。拒不从命的,不得参与祭祀。家谱不得誊抄,不能传与外人,更不能出售,如有不肖子孙瞒众觅利,族众共同驱逐他,从此不许人祠。这类规定,在不少杨姓家谱中,都有或详或略的交代。家谱的内容体例根据现存的杨氏家谱来看,主要包括:1.谱序,主要记述族姓的来源,先世德行、宗族的迁徙和本家谱的编修、续修情况。谱序一般由本族名人或请当时的社会名人执笔,详细叙述族姓的起源、发展和迁徙的全过程。以使后代子孙知道祖先源流和他们辗转迁徙的艰辛。2.谱例,也称凡例,说明家谱编修的基本原则,家谱的作用和编修家谱的必要睦。3世家,记述本族的名人事迹。4.诰敕,记录当朝政府对本族人的旌奖文书。5.像赞,收集本族先祖、名人的画像,在其后写上赞语,歌颂其功德。6.世系,这是家谱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自本家族的一世祖以下,每代每人的女名都按辈分写清楚,一看便知自己的继承关系。7.传志,记述先祖名人仕宦的传记,以教育后代子孙。8.家训,对子孙的教育准则。9.祠规,记述本族祭祀的规矩。10.祠堂,记载坟墓、义庄等财产情况。

一 ; 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元和姓纂》云 。周武王分封其第叔虞于唐邑 (山西翼城 )。出公子齐,生伯侨,天子封为杨侯,以国为氏。

二 ; 为五胡十六国时氐族姓氏,据《晋书》云 ; 氐有杨氏,世居仇池 ( 甘肃仇池山 )。

三 ;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有代北姓「莫胡芦」氏,后改为汉字单姓「杨」氏。

四 ; 出自「扬」姓。以邑为氏。古时有「扬氏邑」。

家族名人

杨玉环 (杨贵妃):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胖美人。又名杨太真,是唐玄宗的贵妃,又称杨贵妃。她体态丰腴,肌肤细嫩,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美人之一。起初嫁给唐玄宗的儿子李瑁为妃,后因为美貌被唐玄宗召进宫中,封为贵妃,深受宠爱。杨氏一家因此而显贵,堂兄杨国忠操纵朝政,败坏政事。756年,唐玄宗逃到马嵬驿,兵士哗变,杨贵妃被迫自缢而死。

杨坚:冯翊(今陕西省大荔)人,南北朝时北周丞相。公元581年杀周静帝自立,建立隋朝,他励精图治,改革兵制,于公元589年灭陈,结束了东晋十六国以来270余年的南北分裂局面。

杨广:隋文帝杨坚的次子。荒*奢侈,急功好利,惨酷猜忌,远征高丽,开凿运河,赋役繁苛,终激乱败国,为宇文化及弑于江都。谥炀。

杨行密 (852~905):字化源。五代吴国开国君主。庐州合肥人。少为群盗,占据庐州,唐昭宗拜为淮南节度使,封吴王,悉有淮南江东地,在位十五年。后其子溥称帝,追尊为太祖武皇帝。

杨业 :宋朝太原人。初事北汉,骁勇善战,赐姓刘,名继业。北汉亡,归宋,刺代州,积功迁云州观察使,后潘美以忠武军节度使北征,业副之,连拔应、寰、朔各州。会契丹国母萧氏率众南下,复陷寰州,业等在朔州,蔚州刺史王侁等逼业赴敌,既战而败,援兵不至,力竭被擒,不食三日死。后杨氏几代杨延昭, 杨文广一直为北宋王朝捍卫疆土,杨家将的忠勇事为后人传诵。

杨延昭:民间俗称“杨六郎”,杨业之子,久经沙场,智勇兼备,防守边关20余年,因操劳过度,57岁时死于军前。

杨秀清 (?~1856):原名嗣龙,清朝广西桂平人。因与洪秀全约为兄弟,故改名秀清。与秀全同起事,屡败清兵,封东王,太平军号令几全出自秀清,权势颇盛,故世并称洪杨,后为韦昌辉所杀。

杨振宁 (1922~):安徽合肥人。华裔美籍物理学家,西南联合大学毕业,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曾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普林斯顿近代物理研究院研究员。一九五七年与李政道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尚昆 前中国国家主席。

杨 炯:华州华阴人,初唐四杰排名第二,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于显庆四年(659年)举神童。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及第。补校书郎,累迁詹事司直。武后垂拱元年(685年)坐从祖弟杨神让参与徐敬业起兵,出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年),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年)秋后迁盈川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官。世称杨盈川。《旧唐书》本传谓其有文集30卷,《郡斋读书志》著录《盈川集》20卷,今均不传。明万历中童□搜辑汇编有《盈川集》10卷,附录1卷。崇祯间张燮重辑为13卷。其诗尤以描写军事题材的边塞诗影响最大,有《杨炯集》传世。

杨深秀(1849-1898):清末维新变法人士。字漪村或仪村,山西闻喜人。光绪进士,精通中西数学。授刑部主事,累迁郎中,后授山东道监察御史。1898年3月,与宋伯鲁等在北京成立关学会,又列名保国会。6月上疏请定国是,弹劾礼部尚书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许应騤阻挠新政事。维新派湖南巡抚陈宝箴被人胁制时,他上疏辩护。戊戌政变中,不避艰危,援引古义,请慈禧撤帘归政,遂遇害,为戊戌六君子之一。有《杨漪村侍御奏稿》、《虚声堂诗抄》、《闻喜县新志》。其狱中诗为世人所传诵。

地望分布:河南弘农郡,甘肃天水郡,河南河内郡。

起源参考

杨姓起源参考之二

杨姓是当今中国第六大姓,人口众多,分布广泛,在台湾排名第十。杨姓出自姬姓,出自西周。周宣王姬静之子尚父,被周幽王封在一个名叫杨的地方,建立了杨国。到春秋时期,杨国被晋国所灭,杨国的后人就以国为姓,从此姓杨。而晋国灭杨以后,将杨分给了晋武公的孙子突,突被称为“羊舌大夫”。突的孙子叔向,生了个儿子叫伯石,字食我。食我以封邑作为自己的姓氏,人称杨石,又叫杨食我。 发展和演变:杨石于晋国六卿之乱时被杀,他的后裔逃到弘农、华阴,逐渐发展,成为现在杨姓的最主要的一个支派。此外,杨姓也有一些是少数民族的姓或由少数民族改姓形成的。杨姓一开始在陕西,河南一带发展,从西晋末年开始迁入福建,并于元朝迁入广东。杨姓的主要聚居地有:华阴,修武,河内, 扶风,梅县等。其他名人尚有:杨振宁。

杨姓起源参考之三1、出自姬姓。周成王封弟弟叔虞于唐,人称唐叔虞。唐叔虞的 儿子燮继位后,因唐地有晋水,就改称晋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 时被封为杨侯,春秋时晋国灭杨,杨成为晋国羊舌肸的封地。晋武公 (燮的第10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 祖。伯侨之孙突食采于羊舌,为羊舌大夫,是为羊舌氏。突之孙肸, 字叔向,又称叔肸,因戴晋有功,被分封于杨氏邑,其子伯石以邑名 为氏,称杨氏。公元前514年,晋灭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华山仙谷 ,遂居华阴,称为杨氏,史称杨氏正宗。

2、出自赐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 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

3、出自他姓改杨姓。如福建林姓迁居广东梅州后改姓杨。《北 史》载,杨义臣本姓尉迟,后改杨氏。

4、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有代 北三字姓莫胡卢氏改为杨氏。

5、以封地为姓。周武王之子(姓姬)叔虞,字子于。周灭唐 (今山西翼城西)后,把唐封地给他。并赏给他怀姓九宗。叔虞(又 称唐叔)的儿子燮继位以后,因唐地南临晋水,就改称晋侯。这样, 叔虞就成了周代晋国的始祖。叔虞的后裔有封于杨者。杨,在今山西 洪洞东南。春秋时灭于晋国,成了晋国大夫羊舌肸的封地。被封于杨 地者的后代就用封地名“杨”作为姓氏。

《御药院方》卷十方名没药膏组成没药(研)半两,乳香(研)半两,虎骨(酥炙)半两,吴茱萸1两,白芥子1两,白及1两,白敛1两,米粉1两,生姜汁5合,酒5合。主治筋骨闪肭疼痛。用法用量乘热摊于纸上,敷贴痛处,1日1换,用绵裹护。制备方法上为细末,将生姜汁并酒同煎7合,旋入药末调匀。附注方中生姜汁、酒原为“各三合”,与用法中“同煎七合”不符,据《普济方》改。《杨氏家藏方》卷十二方名没药膏组成乳香(别研)1钱,没药(别研)1钱,血竭(别研)1钱,木鳖子(洗,焙,细锉)半两,当归(洗,焙,细锉)半两,杏仁(去皮尖,锉)半两,乳油头发2两,黄丹6两,麻油1斤。功效活血拔毒,生肌止痛。主治一切痈疽发背,疮疖,折伤蹊跌坏脓。用法用量临时摊于纸上,贴疮,1日1换。制备方法上先将麻油于石器中炼令熟,除乳香、没药、血竭、黄丹外,其余药一时入油内,慢火煎熬令黄焦,发碎,油可耗去34分,绵滤去滓,再熬热,下黄丹,以柳木蓖子十数条,更互不住手搅,候黑色,滴于水中成珠子,硬软得所,下研者药三昧搅匀,瓷盒内盛,置阴地上以盆覆,出火毒。

详见百科词条:没药膏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1:29:48 共483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药 名」:百部

 「拼 音」:baibu

 「英文名」:sessile stemona root japanese stemona root tuber stemona root

 「来 源」:为百部科植物蔓生百部、直立百部或对叶百部等的块根。

 「功 效」:温润肺气,止咳,解毒,杀虫。

 「主 治」:治咳嗽,百日咳,肺结核,老年咳喘,蛔虫、蛲虫病,皮肤疥癣、湿疹、疳积臌胀。

 「性味归经」:甘、苦,微温。①《别录》:“微温。”②陶弘景:“似天门冬而苦强,亦有小毒。”③ 《药性论》:“味甘,无毒。”④《日华子本草》:“味苦,无毒。”

 入肺、脾、胃经。①《滇南本草》:“入肺。”②《本草新编》:“入肺经,亦入脾、胃。”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浸酒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用药忌宜」:脾胃有热者慎用。《得配本草》:“热嗽,水亏火炎者禁用。”

 「药物配伍」:1、白前为佐,沙参为使,苦参为使。2、配白前,一降一润,相须相辅,寒温相宜,化痰中有润肺之力,润肺又不碍祛痰,具有较强的化痰止咳作用,故无论新久,虚实之咳嗽均可选用。3、配车前子(草),一润一利,化痰止咳,对湿热痰嗽为宜。4、配沙参,润肺气,养肺阴,止咳祛痰功效较好,可用于肺热气津两伤的咳嗽,肺痨久嗽。5、配贝母,一温一散,能润肺化痰,散结止咳。6、配苦参,杀虫之力增强。

 「别 名」:嗽药(陶弘景)、百条根、野天门冬、百奶(《杨氏经验方》)、九丛根(《草木便方》)、九虫根(《分类草药性》)、一窝虎(《江苏植药志》)、九十九条根(《中国土农药志》)、山百根(《中药志》)、牛虱鬼(《闽东本草》)。原植物蔓生百部又名:百部草(《抱朴子》)、婆妇草(《日华子本草》)、蔓草百部

 「处方名」:百部、肥百部、生百部、制百部、蒸百部、炒百部、蜜炙百部、炙百部,百部根

 百部有毒,生品很少内服,多作外用,灭虱杀虫。故处方中写百部、肥百部均指制百部或炙百部,用生品时需写“生百部”。

 生百部为原药材去除杂质及须根,洗净晒干,再润透切片或切段入药者。

 制百部为生百部置甘草水中浸泡后,晒干入药者。可消除或减缓其毒性。

 蒸百部为原药材蒸透,至无白心,再晒干切片或切段入药者。

 炒百部为制百部用文火炒至略黄,外带焦斑而入药者。

 蜜炙百部又称炙百部。为生百部或制百部炼蜜炙后入药者。润肺止咳作用增强。

 「商品名」:直立百部:为植物直立百部的干燥块根。以粗壮肥润、坚实色白者为佳。主产于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地。

 蔓生百部:又名蔓草百部。为植物蔓生百部的干燥块根。以粗壮肥润、坚实色白者为佳。主产于安徽、山东、江苏、湖南、湖北、江西、陕西、四川等地。

 对叶百部:为植物对叶百部的干燥根茎。以肥壮、色黄白者为佳。主产于湖北、广西、云南、四川、安徽等地。

 百部:又名大百部。为以上三个品种的统称。均以块根粗壮、质坚实、干燥、无杂质者为佳。

1 仙传外科集验方、秘传外科方 2 难经校注 3 难经语译 4 难经本义 5 外科精义 6 温疫论 7 血证论 8 研经言 9 良方集腋 10 赤水玄珠全集 11 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12 伤寒论校注 13 伤寒六书 14 金匮要略论注 15 厘正按摩要术 16 本草蒙筌 17 新编西方子明堂灸经 18 明医杂著 19 本草从新 20 圣济经 21 子和医集 22 辨证录 23 杨氏家藏方 24 活人书 25 简明医彀 26 黄元御医书十一种 27 针灸大全 28 伤寒论语译 29 病机汇论 30 本草崇原集说 31 经穴解 32 本草衍义 33 幼幼集成 34 诸病源侯论校注 35 针灸易学 36 疡医大全、 37 徐大椿医书全集 38 痘疹辨证 39 疯门全书 40 金匮玉函经二注 41 王旭高临证医案 42 读素问钞 43 妇人大全良方 44 广瘟疫论 45 海药本草 46 喉科指掌 点校本 47 问斋医案(无封面) 48 刘涓子鬼遗方 49 学古诊则 50 人身通考 51 黄帝内经素问校注 52 黄帝内经素问语译 53 伤寒瘟疫条辩 54 世医得效方 55 类证治裁 56 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 57 金匮要略校注 58 御药院方 59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0 金镜内台方议 61 千金宝要 孙真人海上方 62 伤寒总病论 63 吴鞠通医案 64 形色外诊简摩 65 种福堂公选良方 66 疡科会粹 67 名医别录 68 幼幼新书 69 外科证治全生 70 理虚元鉴·虚损启微 71 吴普本草 72 食物本草 73 中藏经语译 74 中藏经校注 75 脉经语译 76 针灸甲乙经校注(上下册) 77 本草易读 78 医学指归 79 胎产心法 女科辑要 80 外科证治全书 81 松峰说疫 82 医方考(附《脉语》)(校点本) 83 仁术便览 84 医灯续焰 85 医方考(附《脉语) 86 验方新编 上 87 验方新编 下 88 黄帝内经太素语译 89 随息居饮食谱 90 医经溯洄集 91 黄帝内经太素校注(上下) 92 祖剂 93 易简方 94 医林改错 95 冯氏锦囊秘录 96 饮膳正要 97 不居集 98 寿世保元 99 古今医统大全(上下) 100 脉经校注 101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点校本)第01册-医经注释(上册)(卷1—卷46) 102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点校本)第02册-医经注释(下册)(卷47—卷70) 103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点校本) 第三册 诊断(卷71—卷92 ) 104 明目至宝 105 秘传眼科龙木论校注 106 蠢子医 107 刘纯医学全书 108 千金翼方校释 109 遵生八笺校注 110 难经正义 111 痰火点雪 112 续名医类案 113 许叔微伤寒论著三种 114 医碥 115 本草经集注 辑校本 116 勉学堂针灸集成(PDF) 117 汤液本草 118 养生月览 119 饮食须知 120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121 小儿推拿广意 122 全生指迷方 洪氏集验方 123 孙真人千金方 附真本千金方 124 景岳全书 125 四明心法 四明医案 126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 127 调燮类编 128 本草求真 129 河间医集 130 小儿药证直诀 131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132 神农本草经辑注 133 痧胀玉衡 134 韩氏医通 135 卫济宝书、集验背疽方 136 温疫论补注 137 医门补要 138 医学读书记 139 医学纲目 140 证治准绳 141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第4-12册)

家谱始祖杨邦义(去掉一点)父亲怎被改了,他的儿子杨璿怎又是杨振文了?

搜一下就有现成的文章。------------------------《杨氏庐陵谱与鸿山谱千年之“争”》 作者杨忆鸿 《盐城杨氏宗谱》二O一O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