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经史指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6浏览:4收藏

文言文中经史指什么,第1张

文言文中经史指什么

经史 jīng shǐ

我国传统图书分类一般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其中经部包括儒家的经典和小学(文字学)方面的书。史部包括各种历史书和某些地理书。“经史”一般特指这两类书。

另外,子部包括诸子百家的著作。集部包括诗、文、词、赋等总集、专集。

文言文中经理啥意思

1、常理。《荀子·正名》:“道也者,治之经理也。” 杨倞 注:“经,常也;理,条贯也。言道为理国之常法条贯也。” 宋 沈括 《杭州新作州学记》:“仰而观其上,则宫庙室庐,莫非先王之法象也;俯而履其下,则彊井径术,莫非先王之经理也。”

2、经书的义理。《后汉书·光武帝纪下》:“每旦视朝,日仄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讲论经理,夜分乃寐。”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四:“贱妾是凡庸辈,诗四句不知深意。只唤做先生解经理,解的文义差,争知快打诗谜。”

3、治理。《史记·秦始皇本纪》:“皇帝明德,经理宇内,视听不怠。” 唐 吴兢 《贞观政要·杜谗邪》:“及朕居兹宝位,经理天下,虽不及尧舜之明,庶免乎孙皓、高纬之暴。”《元史·耶律楚材传》:“太祖之世,岁有事西域,未暇经理中原,官吏多聚敛自私,赀至钜万,而官无储偫。”《明熹宗实录》卷四十二:“天启三年十二月(初七)壬辰,督理军务大学士孙承宗言:‘伏乞皇上敕该部分部两镇汛地,酌给登镇(沈有容)兵丁,敕登莱抚臣(袁可立)用心料理,仍令节制两镇,凡一应兵马钱粮、征收调遣、防剿功罪尽归经理。’”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抚兵》:“只有俺恩帅侯公,智勇双全,尽能经理中原。”

4、经营管理;处理。 宋 朱熹 《答高国楹书》:“若经理世务,商略古今,窃恐今日力量未易遽及。”《警世通言·桂员外途穷忏悔》:“﹝施还﹞自此遍赎田产,又得支翁代为经理,重为富室。” 清 黄轩祖 《游梁琐记·张勤果轶事》:“请同乡某刑幕,经理案牍。”

5、照料。《后汉书·曹褒传》:“时有疾疫,襃巡行病徒,为致医药,经理饘粥,多蒙济活。” 宋 苏辙 《欧阳文忠公神道碑》:“公笃于朋友,不以贵贱生死易意。尹师鲁、石守道、孙明覆、梅圣俞既没,皆经理其家,或言之朝廷,官其子弟。” 清 昭梿 《啸亭杂录·顾总河》:“吾辈共事君父,即与昆仲无异,安有兄病而弟不为之经理者乎?” 鲁迅 《书信集·致许寿裳》:“惟经理孺子,首是要事,不知将何以善其后耶?”

文言文中的諡指什么

拼 音

shì

1古代帝王或大官死后评给的称号:~号。~法。~宝(帝王陵墓中,刻有帝后諡号的印玺)。

2叫作,称为:“身死无名,~为至愚”。

文言文中“水火”指什么

1 直译为水与火。

《易·说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

《东观汉记·郑众传》:“单于大怒,围守闭之不与水火,欲胁服众。”

2 借指烹饪。

《周礼·天官·亨人》:“掌共鼎镬,以给水火之齐。”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肴馔》:“海椒、鲁鼓、盐、蜀姜,剂水火而和调。”

3 互不相容。喻势不两立。

《魏书·山伟传》:“﹝ 山伟 ﹞与 綦儁 少甚相得,晚以名位之间,遂若水火。”

《明史·朱天麟传》:“王知群臣水火甚,令盟于太庙。”

4 水深火热。比喻艰险的境地。

《管子·法法》:“蹈白刃,受矢石,入水火,以听上令。”

《孟子·梁惠王下》:“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宋 苏轼 《学士院孔子从先进论》:“圣人视天下之不治,如赤子之在水火也。”

5 中医学指心与肾。

《针灸甲乙经·五藏六府官》:“夫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既济,心气通于舌。”

6 指马鼻两孔间的部位。

《太平御览》卷八九六引 汉 马援 《铜马相法》:“水火欲明。”原注:“水火在鼻两孔间。

文言文中吏部指什么

吏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东汉始置吏曹,改自尚书常侍曹,魏晋以后称吏部。隋、唐、五代,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长官称为吏部尚书。"吏"指文职官员,多是"官吏"齐称,相等于现代的文职公务员。

吏部下设吏部司、司封司、司勋司、考功司,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类似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唐朝前期主持科举考试,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将主试权转礼部管辖。唐朝中期,尚书省职权为诸使职侵夺,本部对于官员的任免权力也日渐削弱。长官称吏部尚书,置吏部侍郎二人。一度曾改称司列、天官、文部,旋复旧。后代相沿不改。唯宋代使职盛行,吏部职务为审官院、东西铨所掌,吏部尚书亦不治本部事。

受中国文化影响,朝鲜半岛的高丽王朝也设有吏部,其首长为吏部尚书。至朝鲜王朝时期,改称吏曹,首长改称吏曹判书。越南古代亦设有吏部的机构。

敝在文言文中指什么

①<形>破败;破旧。《信陵君窃符救赵》:“侯生摄敝衣冠。”

②<形>衰败;衰弱。《战国策·虞卿阻割六城与秦》:“乘赵之敝而瓜分之。”

③<形>疲劳;困乏。《赤壁之战》:“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自称谦词。《肴之战》:“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

幸在文言文中指什么

〈形〉

幸,吉而免凶也。——《说文》

幸而至于旦。——《礼记·檀弓》

不幸短命死矣。——《论语》。皇疏:“凡应死而生曰幸。应生而死曰不幸。”

幸甚。——曹操《步出夏门行》

生固幸而遇予。——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知幸与不幸。

幸获名成。——清· 周容《芋老人传》

民之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清· 洪亮吉《治平篇》

又如:三生有幸;荣幸(光荣而幸运);万幸(非常幸运);得此幸,不幸中的大幸;庆幸;天幸;不幸;万幸

〈副〉

通“幸”。侥幸 [luckily]

非分而得谓之幸。——《小尔雅》

朝无幸位。——《荀子·富国》。注:“无德而禄谓之幸位。”

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注:“侥幸也。”

幸得脱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幸皆杀之。——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朕自得丞相,幸成帝业。——《三国演义》

又如:幸心(侥幸心理);幸生(侥幸偷生);幸民(侥幸于万一之民);幸位(侥幸得位);幸得(幸而);幸诡(侥幸和诡诈);幸赏(侥幸得赏)

幸亏 [fortunately]

幸大雪逾岭。——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幸诚门未有烧。——《广东军务记》

幸彼苍默佦

又如:幸为(幸而);幸然(幸亏);幸赖(幸亏依靠);幸得(幸亏);幸偶(幸运而偶然遇合)

表敬,副词,表明对方的行为使自己感到幸运 [be lucky]

亦幸赦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幸见取。——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幸君子书叙。——唐· 李朝威《柳毅传》

官入幸顾我。——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又如:幸叨(有幸得到他人的好处);幸蒙(有幸承蒙);请不吝赐教为幸

〈动〉

使…欢乐、愉快或欣喜;庆幸 [rejoice over one’s happiness or good fortune]

愿大王以幸天下。——《汉书·高帝纪下》

宠爱 [favor]

幸于赵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你瞧瞧,把他幸的这个样儿,我劝你收著些儿好。——《红楼梦》

又如:幸私(古谓帝王对人宠爱);幸暱(宠爱亲近);幸待(宠爱优待);幸媚(亲近宠幸);幸近(宠幸亲近);幸嬖(宠爱狎暱)

感受到怜悯之心 [sympathize]

王必幸臣与臣之母,愿先生之勿患也。——《吕氏春秋·至忠》

希望 [I hope;I trust]

幸可广问讯。——《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吾子幸观。——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幸蒙其赏。——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幸宁吾心。——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又如:幸为(希望);幸存照鉴(希望留存查照);幸来(希望前来);幸愿(希望);幸勉(望其勉力);幸望,幸翼(希望)

旧指皇帝亲临,后也泛指皇族亲临 [(of emperor)visit]

会幸苑中。——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

忽然有个诏书下来,说御驾亲幸泰山,要修 汉武帝封禅的故事。——《醒世恒言》

又如:幸顾(帝王临幸垂顾);幸听(皇帝亲临听讲);幸学(皇帝巡视学校);幸御(帝王巡游时驻跸)

特指帝王与女子同房 [(of emperor’) sexual intercourse]

妇女无所幸。——《史记·项羽本纪》

又如:得幸;御幸;王因幸之

遇 [meet]

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使…活命 [save ’s life]

汝天下之国士也,幸汝以成而名。——《吕氏春秋》

〈名〉

幸福 [happiness]

大丈夫得死于疆场者,幸也,吾何恨焉——《三国演义》

受宠的人 [favourite]

妾媵盈宫,非无爱幸也。——《申鉴》

殆在文言文中指什么

〈形〉

(形声。从歹( è),台声。本义:危险)

同本义[danger]

殆,危也。——《说文》

民今方殆,视民梦梦——《诗·小雅·正月》

亦曰殆哉。——《书·秦誓》。传:“危殆。”

晋有三不殆。——《左传·昭公四年》。注:“危也。”

兵殆于垂沙。——《荀子·议兵》。注:“谓危亡也。”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谋攻》

三守不完,则国危身殆。——《韩非子·三守》

备危恐殆,急置太子,祸乃无从起。——《韩非子·扬权》

此二者,殆物也。——《韩非子·忠孝》

又如:殆危(危险)

困乏;疲惫 [tired]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养生主》。向注:“疲困之谓也。”

日将暮,步履颇殆,休于路侧。——《聊斋志异》

假借为“怠”。懒惰 [lazy;idle]

周行而不殆。——《老子·二十五章》

受命不殆。——《诗·商颂·玄鸟》

滋敝邑休殆。——《左传·昭公五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下》

〈副〉

表推测,相当于“大概”、“几乎” [nearly]

殆于不可。——《孟子》

沛公殆天授。——《史记·留侯世家》

殆有神护者。——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游历殆遍。——宋· 沈括《梦溪笔谈》

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 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又如:敌人伤亡殆尽;殆其(大概);殆庶(庶几,近似)

表示范围,相当于“仅仅”、“只” [only]

此殆空言,非至计也。——《汉书·赵充国传》。颜师古注:“殆,仅也。”

表示肯定,相当于“当然”、“必定” [of course]

(彼)投吾所忌,用吾所长,是殆益敌资而遗敌胜耳,不可不察。——宋· 辛弃疾《美芹十论》

表示时间,相当于“将”、“将要” [should;would]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诗·豳风·七月》

文言文中 孺人指什么

1、古时称大夫的妻子,明清时为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也用对妇人的尊称。

迎接了孺人唐氏一同到任。——《喻世明言》

2、 妇人

小娘叫对你说,明日老太太同孺人们下园来看花。——《梼杌闲评——明珠缘》

愠在文言文中指什么

生气。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为:别人不理解自己而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经学,原本是泛指先秦时期各家学说要义的学问,但在中国汉代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后特指《六经》。

经学是中国古代学术的主体,仅《四库全书》经部就收录了经学著作一千七百七十三部、二万零四百二十七卷。经学中蕴藏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

所谓儒家经典,一般是指儒学十三经,亦即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但早期的儒家经典并不是这十三经。

扩展资料

经学流派的分类法有数种,二分,三分或四分,本文采取“三分法”,即将之分为“今文学”、“古文学”与“宋学”三派,其中前二者可合称为“汉学”。

三大流派的区别一言难尽,但也完全可以简要概括,周予同先生为皮锡瑞《经学历史》一书所作序的总结十分到位即:今文学家将孔子视为政治家,古文学家将孔子视为史学家,而宋学家将孔子视为哲学家,只要记住这一点,对古代学者的分类就应该不会有问题了,另外,在六经上,今文家主张全为孔子所作,而古文家目之为史料,认为并非起自孔子。

-经学

六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春秋》。

1、《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周时称“诗”或“诗三百”,成书于东周时期。《诗经》中诗歌的来源一部分来源于搜集的民间诗歌,一部分来源于公卿献诗。

2、《尚书》是儒家主要经典之一,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对研究上古历史具有很高的价值。就文学成就而言,《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

3、《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光秦的其它典籍。

4、《乐经》,书名,《六经》之一。六经,即《诗经》、《尚书》、《礼经》、《易经》、《乐经》、《春秋》。先秦有《乐经》存世。此说不仅见于传世文献《庄子·天下》篇,从郭店楚简中也得到了证实。

5、《周易》亦称《易经》,简称《易》,是中国传统经典之一。主要分为《经》与《传》两部分,《经》部原名为《周易》,《传》部为《经》部的注释、原理与用途的介绍。《周易》相传为周文王姬昌所著,目前学界一般认为其出现至成熟当在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6、《春秋》是我国古代史类文学作品。又称《春秋经》、《麟经》或《麟史》等。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作品,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十二经脉为经络分类名。出《黄帝内经灵枢·海论》。十二经脉是人体手、足三阴三阳十二条主要经脉的合称,为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十二正经。《黄帝内经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

十二经脉是人体运行气血的主要通道,也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每一经脉,内部属络于一定的脏腑(属于脏的络于腑,属于腑的络于脏),外部则分布于四肢、躯干和头面。

十二经脉按阴阳属性分布于人体,四肢部阳经在外侧,阴经在内侧;太阴、阳明在前(外),少阴、太阳在后(内),厥阴、少阳在中。手足三阳经脉皆会于头部,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胸腹部分布着手足三阴经脉及足阳明经,腰背部为足太阳所过,侧胸腹为足少阳所过。

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是: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十二经脉的循行规律,《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手之三阴,从脏(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并按五行属性互为表里,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其走向互相连接。

各经脉有五行属性,且有气血多少的不同。

详见百科词条:十二正经 [ 最后修订于2016/4/17 23:18:35 共655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

按照传统的书籍分类法,传世文献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最重要的是经部,也就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研究这些经典的学问称为“经学”,从事经学有成并能指导生徒的学者则称“经师”,都一向受到人们的高度尊敬。

经部书中又以“五经”和“四书”最为基本,这里洋溢着儒家先贤深刻的思考和丰富的智慧,是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例如下列三点就具有极高的价值:

1、克己爱人的道德情操。

孔子讲“克己复礼”,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孟子讲“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仁爱之道”代表了人类崇高的理想,这样的原则放之四海而皆准,历尽古今而不变。

2、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易经》里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象传),孔子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孟子有“舍我其谁”(《孟子·公孙丑下》)的担当精神,这些都是很积极很健康,值得发扬光大的。

3、以和为贵的基本思想。

儒家经典反复强调一个“和”字,讲“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讲“和而不同”(《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也就是求大同,存小异,既要坚持原则,又注意团结他人。这样来处理人际关系以至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关系,都是非常之好的。

从成书的过程说,是五经在前,四书在后,“四书”这个名词的形成更晚至宋朝。而就中国先前学童的学习安排来说,则总是先读四书,再读五经,行有余力再读其他经典。现在人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不大可能专门来读四书五经,但对此仍应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有一些必备的常识。

扩展资料:

四书五经的影响:

中国古代有“四书五经”,几乎与基教有圣经、伊教有古兰经相似。被用为科举中选拔人才的命题书和教科书。如果说今日学子不知“四书五经”为何物,恐怕会是件难堪的事。我们只要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必然得提到“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包含内容极其广泛、深刻,它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四书五经”详实地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最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实资料及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学思想。历代科举选仕,试卷命题无他,必出自“四书五经”足见其对为官从政之道、为人处世之道的重要程度。

时至今日,“四书五经”所载内容及哲学思想仍对我们现代人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极强的参考价值。四书五经在社会规范、人际交流,社会文化等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其影响传播于海内外,福荫子孙万代。四书五经乃是延续中华文化的千古名篇,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

—四书五经

文言文中经史指什么

文言文中经史指什么 经史 jīng shǐ 我国传统图书分类一般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其中经部包括儒家的经典和小学(文字学)方面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