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6浏览:3收藏

痢疾是什么,第1张

痢疾又叫细菌性痢疾,是一种以腹泻为主的肠道传染病;痢疾一般是由志贺菌属或痢疾杆菌引起,通过粪口传播的途径感染而致病;导致痢疾的痢疾杆菌,还会造成菌血症;患了痢疾,通常会引起发热、腹痛、腹泻的症状,最典型的表现就是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根据痢疾的临床表现,可以分为急性细菌性痢疾和慢性细菌性痢疾,其中急性细菌性痢疾还可以分为轻型、普通型和中毒型三种分型,而中毒型的又可以分为休克型、脑型和混合型三种,慢性细菌性痢疾也可以分为隐匿型、慢性迁延型和慢性的急性发作三种类型;痢疾是一种传染病,也是发病率较高的乙类传染病;痢疾的传染源是带菌者,传播方式是粪口传播;痢疾的高发人群是儿童,它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但北方七八九月份是高峰期,南方的高发季节可以从五六月持续到十月、十一月;经济发达地区,痢疾发生率低,不发达地区,痢疾较高发,甚至会造成疾病的爆发。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治疗热毒痢的方剂 2 治疗热毒痢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热毒痢 1 拼音

rè dú lì

2 注解

热毒痢 病名。因骤受暑湿热毒所致的痢疾。见《医学传灯》卷下。《医门法律》卷五:“又有骤受暑湿之毒,水谷倾囊而出,一昼夜七八十行,大渴引水自救,百杯不止,此则肠胃为热毒所攻。”若有里急后重者,宜大黄黄连甘草大剂频服;无里急后重者,宜芩芍调中汤加黄连、肉桂。参见痢疾、毒痢、暑痢等条。

治疗热毒痢的方剂 苦参橘皮丸

末,以蜜烊胶为丸,如梧桐子大,干之。功能主治:热毒痢。用法用量:每服10丸,饮送下,1日3次。稍加

牡蛎汤

)3分,升麻3分,酸石榴皮(炙)3分。主治:诸热毒痢,下黄汁及如赤烂豆汁,如赤带状,又如鱼脑,壮热

生犀角散

黄)3两。制备方法:上药各为末。功能主治:主治热毒痢血。其痢行数甚数,痢出不多,腹中刺痛。用法用量

仙人炼绛雪

大小便不通,烦闷不安,骨节疼痛,赤白痢,血痢,热毒痢,宿食不消化,心腹胀满,出气不得,下一切诸毒药

君达菜粥

莱(鲜者)与粳米煮粥。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于肠毒痢疾、暑热等。用法用量:任意服食。摘录:《唐本草》

更多治疗热毒痢的方剂

治疗热毒痢的中成药 败毒散

,或声如蛙鸣,赤眼口疮,湿毒流注,脚肿腮肿,喉痹毒痢,诸疮斑疹。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2钟,煎1钟

更多治疗热毒痢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热毒痢 《普济方》:[卷二百十一泄痢门]热痢

。小便赤涩。身热烦渴。故谓之热痢。方牡蛎汤治诸热毒痢下黄汁。及如赤烂豆汁。如赤带状。又如鱼脑。壮热

《本草纲目》:[主治第三卷百病主治药]痢

。)〔水土石部〕新汲水滑石(俱治热痢。)黄土(热毒痢,水煮澄清服。)雄黄(暑毒泄痢,蒸过丸服。)古

《外台秘要》:[卷第二十五]热毒血痢方六首

广济疗热毒痢血,其痢行数甚数,痢出不多,腹中刺痛,此是热痢。宜生犀角散方。生犀角(末)酸石榴皮(熬

《杂病广要》:[脏腑类]滞下

日再服,稍稍加至二三匕良。(同上)(按∶文仲治热毒痢痢血犀角散方中有干蓝,盖此方干姜亦以干蓝为优,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七十八]小儿热痢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血痢的病因 5 血痢分类及治疗 6 关于痢疾 7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血痢的方剂 2 治疗血痢的穴位 3 治疗血痢的中成药 4 血痢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血痢 1 拼音

xuè lì

2 英文参考

hemntodiarrhoea [朗道汉英字典]

bloody flux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血痢为病证名[1]。亦称赤痢[1]。指痢下多血或下纯血者[1]。《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热乘于血,则流渗入肠,与痢相杂下,故为赤痢。”本病可见于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血吸虫病、细菌性痢疾等疾患[1]。

4 血痢的病因

血痢多由热毒乘血所致[1]。《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血痢者,热毒折于血,入大肠故也。”

5 血痢分类及治疗

临床上有血鲜、血黯,属热属寒之分[1]。《秘传证治要诀·痢》以血鲜者,此属热痢,宜藿香正气散加黑豆,五苓散加木香、粟米,下黄连丸,或黄连阿胶丸、茶梅丸、白头翁汤;若血色黯如瘀,服冷药所下愈多,次数愈频者,当作冷痢,宜理中汤,或四君子汤加肉豆蔻、木香[1]。

《张氏医通·大小府门》:“血色如猪肝,如紫草,如苋菜汁者,非炮姜不治,理中汤去参,加肉桂、木香、肉果、乌梅。”

《时方妙用·痢》:“下奔鲜血,口渴便短,里急后重,脉盛者,为火证,宜白头翁汤。一日二服。虚人及产后加阿胶、甘草。亦有下鲜血而非火证者。若血带黯而成块者,属热者少,属寒者多,俱宜从脉证细辨之。若口中和,脉细,小便长,手足冷者属虚寒无疑,宜以理中汤加灶心土八钱主之,下血多者,宜间服黄土汤。”

《医门法律·痢疾门》:“下血者,宜凉血活血,当归、黄芩、桃仁之类。风邪下陷者,宜升提之。湿热伤血者,宜行湿清热。下坠异常,积中有紫黑血,而且痛甚者,此为死血,用桃仁、滑石行之。血痢久不愈者,属阳虚阴脱,用八珍汤加升举之药。甚有阵阵自下,手足厥冷,脉渐微缩,此为元气欲绝,急灸气海穴,用附子理中汤。……久痢血,脉沉弱,诸药不效,以十全大补汤。”

《医学传灯》卷下:“血痢者,纯红散血,不与粪杂,故为血痢。……此因饮食伤脾,中州郁结,不能摄血,所以血从大孔而下,亦用芩芍调中汤。若脉来细数,胸中如故者,宜用柴胡四物汤加地榆、乌梅之类。”

6 关于痢疾

痢疾(dysentery[2][3])为病名[4]。见《严氏济生方》。《内经》作“肠澼”,《伤寒论》称“下利”、“热利”,《肘后备急方》称“下痢”,《诸病源候论》称为痢病,《备急千金要方》称作“滞下”,后世多称痢疾[4]。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证[5]。发病骤急,可伴有恶寒发热;慢性痢疾则反复发作,迁延不愈[6]。多发于夏秋季节[7]。痢疾的治疗宜分辨虚实[4]。实证用清热化湿,凉血解毒,消积导滞等法[4]。虚证用补中益气,温阳固涩等法[4]。邪盛正虚者,宜扶正与祛邪法[4]。亦可兼用行血调气,前人有“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之说[4]。

针灸治疗痢疾效果较好,不但能迅速控制症状,而且能消灭痢疾的病原体[6]。但中毒性痢疾,病情险恶,需采取综合治疗措施[6]。

痢疾发病期间,应控制饮食或禁食,并实行床边隔离。平素应注意饮食卫生,以防传染[6]。

本病常见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食物中毒及肠吸收功能障碍性疾病[4]。

详见痢疾条。

7

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包括急性菌痢、慢性菌痢和中毒性菌痢三种类型。急性菌痢和慢性菌痢比较常见,病情进展缓慢,一般不会引起严重致命后果;中毒性菌痢比较少见,发病急、进展快,发现不及时容易导致死亡。典型的痢疾是以腹痛、里急后重、脓血便和大便次数多而量少为主要特征。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病,但以夏秋季节多见。得了痢疾病人会出现稀便、脓血便,开始为稀便,继而出现黏液脓血便,有明显的下坠感,病人总想上厕所排大便,但又排不出多少大便或者没有大便排出,这种现象叫里急后重。如果急性菌痢诊断治疗不及时彻底,急性菌痢会转为慢性菌痢,患者身体虚弱,病程可反反复复持续几个月。目前对痢疾治疗效果比较好的抗生素有:氟哌酸、利复星等、头孢氨苄、头孢等,可以根据药品说明书上的指导选择服用。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脾胃虚弱不能消化所致的痢疾·水谷痢 5 水土不伏所致的痢疾·水谷痢 6 飧泄·水谷痢 7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水谷痢的方剂 2 治疗水谷痢的穴位 3 治疗水谷痢的中成药 4 水谷痢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水谷痢 1 拼音

shuǐ gǔ lì

2 英文参考

dysentery with indigested food in the stool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水谷痢为病证名,出自《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1]。

4 脾胃虚弱不能消化所致的痢疾·水谷痢

水谷痢指脾胃虚弱,不能消化所致的痢疾[1]。《时病论》卷三:“水谷痢者,糟粕脓血杂下,腹中微痛,登圊频频,饮食少餐,四肢困倦,脉来细缓无力,或关部兼弦,此因脾胃虚寒,虚则不能健运,寒则不能消化也。”治宜健脾温中为主[1]。

5 水土不伏所致的痢疾·水谷痢

水谷痢指水土不伏所致的痢疾[1]。又称不伏水土痢[1]。指易地生活,肠胃一时不能适应当地水土而致的下利[2]。《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四方之气,温凉不同,随方嗜欲,因以成性,若移其旧土,多不习伏,必因饮食以入肠胃,肠胃不习,便为下痢,故名不伏水土痢也。即水谷痢是也。”

6 飧泄·水谷痢

水谷痢指飧泄[1]。飧泄(飧音sūn孙)为病证名[3]。出《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又名飧泻、水谷痢[3]。以泻下完谷不化为特征[3]。《杂病源流犀烛·痢疾源流》:“飧泄,亦曰水谷痢。”《圣济总录》卷七十四:“夕食谓之飧。以食之难化者,尤在于夕,故食不化而泄出,则谓之飧泄。此俗所谓水谷痢也。”脾胃气虚阳弱,或内伤七情,或风、湿、寒、热诸邪客犯肠胃皆可导致飧泄[3]。用保和丸、和胃丸等方[1]。

7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休息痢的定义 5 休息痢的病因 6 休息痢的症状 7 证候分析 8 休息痢的发展阶段 81 休息痢·发作期 82 休息痢·缓解期 9 休息痢的辨证分型 91 休息痢·脾气虚证 92 休息痢·脾阳虚证 93 休息痢·寒热错杂证 94 休息痢·瘀血内阻证 10 休息痢的治疗 101 治法 102 休息痢的方药治疗 103 休息痢的针灸治疗 1031 方一 1032 方二 1033 方三 1034 关于痢疾 11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休息痢的方剂 2 治疗休息痢的中成药 3 休息痢相关药物 4 治疗休息痢的穴位 5 古籍中的休息痢 1 拼音

xiū xī lì

2 英文参考

recurrent dysentery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intermittent dysentery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recurrent dysentery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休息痢(recurrent dysentery[1]、intermittent dysentery[2])为病名[3][4]。见《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症因脉治》卷四有外感休息痢,内伤休息痢之别[3]。本病可见于慢性细菌性痢疾[3]。溃疡性结肠炎,慢性阿米巴痢疾及局限性肠炎等疾患[3]。

4 休息痢的定义

《中医药学名词》(2004):休息痢为长期反复发作的慢性痢疾[1]。

《中医药学名词》(2010):休息痢是指时止时发,久久不愈的慢性痢疾[3][2]。

5 休息痢的病因

休息痢多因治疗失宜,或气血虚弱,脾肾不足,以致正虚邪恋,湿热积滞伏于肠胃而成[3]。

6 休息痢的症状

特征为时止时发,久久不愈[3]。饮食减少,倦怠怯冷,嗜卧,临厕腹痛里急,发时大便赤白粘冻或呈果酱样,腹痛后重,舌质淡苔腻,脉濡软或虚数[5]。

7 证候分析

下痢日久,正虚邪恋,寒热夹杂,肠胃传导失司,故缠绵难愈,时发时止。脾胃虚弱,中阳健运失常,故纳减嗜卧,倦怠怯冷。湿热留连不去,病根未除,故感受外邪或饮食不当而诱发,发则腹痛里急,大便夹粘液或见赤色。苔腻不化,脉濡软虚数,乃湿热未尽正气虚弱之征。本证以时发时止,经年不愈为辨证重点。并宜详问是否有痢疾史。[5]

8 休息痢的发展阶段 81 休息痢·发作期

休息痢·发作期(attacking stage of intermittent dysentery[2])是指以腹痛,里急后重,大便夹有脓血,兼倦怠怕冷,嗜卧,食少,舌淡,苔腻,脉濡软或虚数等为常见症的休息痢[6]。

82 休息痢·缓解期

休息痢·缓解期(remittent stage of intermittent dysentery[2])是指缓解期的休息痢,常见脾气虚弱证、脾阳虚衰证、寒热错杂证、瘀血内阻证等[6]。

9 休息痢的辨证分型 91 休息痢·脾气虚证

休息痢·脾气虚证(intermittent dysentery with syndrome of spleen qi deficiency[2])是指痢疾日久,脾气虚弱,以腹胀食少,大便溏薄或夹少量黏液,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脱肛,舌淡,苔白或腻,脉缓弱等为常见症的休息痢缓解期证候[6]。

92 休息痢·脾阳虚证

休息痢·脾阳虚证(intermittent dysentery with syndrome of exhaustion of spleen yang[2])是指痢疾日久,脾阳虚衰,以腹痛绵绵,喜按喜温,大便稀溏,夹有少许黏液白冻,形寒气怯,四肢不温,纳少,面白不华,口淡不渴,或肢体浮肿,舌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等为常见症的休息痢缓解期证候[6]。

93 休息痢·寒热错杂证

休息痢·寒热错杂证(intermittent dysentery with syndrome of intermingled heat and cold[2])是指痢疾日久,寒热错杂,以胃脘灼热,烦渴,腹痛绵绵,下痢稀溏,时夹少量黏冻,饥而不欲食,强食则吐,四肢不温,舌红,苔黄厚腻,脉沉缓等为常见症的休息痢缓解期证候[6]。

94 休息痢·瘀血内阻证

休息痢·瘀血内阻证(intermittent dysentery with syndrome of internal blockade of static blood[2])是指痢疾日久,瘀血内阻,以腹部刺痛,拒按,下痢色黑,兼腹部刺痛固定不移,常在夜间加重,面色晦暗,或腹部结块,推之不移,舌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等为常见症的休息痢缓解期证候[6]。

10 休息痢的治疗 101 治法

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5]。

102 休息痢的方药治疗

休息痢发作时,治宜清热化湿为主[3]。或兼补气血,或兼补脾肾,可选用香连丸、驻车丸、倪氏补理煎方等[3]。

缓解期,可见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形体消瘦四肢不温等症,治宜健运脾胃,补益气血为主,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八珍汤等方;属肾亏者,四神丸[3]。《类证治裁》以屡发屡止,经久不愈,用诃黎勒散,因固涩太早,积滞未清,用香连丸加茯苓,枳实;因饮食失节,用香连丸加楂肉、神曲;中气下陷,用补中益气汤;因脏寒虚滑,用大断下丸[3]。《医贯》载有一种休息痢,系寒积大肠,独用一味巴豆炒研,蜡丸吞服[3]。

连理汤[备注]连理汤(《张氏医通》):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黄连、茯苓加味。方中人参、白术、干姜、甘草温中健脾;黄连清除肠中湿热余邪。可加槟榔、木香、枳实等以调气行滞。[5]

如脾阳虚极,肠中寒积不化,遇寒即发,下痢白冻,倦怠少食,舌淡苔白,脉沉,可用《备急千金要方》温脾汤[备注]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附子、人参、大黄、甘草、干姜以温中散寒,消积导滞。此方为脾胃阳气不足,而积滞未尽之证而设,如单纯温补脾阳,则积滞不去,贸然予以通导,又更伤中阳,法宜兼顾两全,故于温补之中,佐以导下去积,实属扶正与驱邪兼顾的方法。但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若久痢不愈,势必累及于肾,如下痢兼见肾虚证候者,宜于补脾化滞中加入补肾之品。或久痢顽固不愈,证见寒热错杂者,可服《伤寒论》之乌梅丸[备注]乌梅丸(《伤寒论》):乌梅、黄连、黄柏、人参、当归、附子、桂枝、蜀椒、干姜、细辛。[5]

休息痢还可用鸦胆子仁治疗,成人每天服3次,每次15粒,胶囊分装,饭后服用,连服7~10天,可单独服用或配合上述方药使用。[5]

103 休息痢的针灸治疗 1031 方一

以天枢、上巨虚等穴为主[7]。休息痢加灸脾俞、胃俞、关元、肾俞[7]。呕恶加内关;里急后重加中膂俞、长强;发热加曲池;脱肛灸百会、长强[7]。

1032 方二

治则:清热利湿,通肠导滞,久痢则兼补益脾肾

处方:天枢 上巨虚 三阴交

方义:天枢为大肠募穴,是大肠腑气汇聚之处,调理胃肠气机;上巨虚为大肠下合穴,可运化湿滞,取“合治内腑”之意;三阴交乃是足三阴经脉交会,可健脾化湿。诸穴相合,可以调肠胃气血,气调则湿化滞行,血调则血行痢除。

随证配穴:休息痢加脾俞、肾俞、关元,久痢脱肛加百会。

操作:毫针刺,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对寒湿痢、休息痢可配合艾灸。

1033 方三

[8]

选穴:以手阳明大肠经穴、背俞穴为主。取合谷、天枢、上巨虚、脾俞、胃俞、肾俞、关元穴。

随证配穴:大便粘滞带血、午后低热、心烦口干者,加照海、血海。

刺灸方法:针用补泻兼施,加灸。

方义:合谷、天枢、上巨虚三穴为治痢的基本方。加脾俞、胃俞,调补中气,以资化源。肾俞、关元培补肾气,以扶正祛邪。针后加灸,可温中祛邪。

1034 关于痢疾

痢疾(dysentery[2][1])为病名[9]。见《严氏济生方》。《内经》作“肠澼”,《伤寒论》称“下利”、“热利”,《肘后备急方》称“下痢”,《诸病源候论》称为痢病,《备急千金要方》称作“滞下”,后世多称痢疾[9]。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证[5]。发病骤急,可伴有恶寒发热;慢性痢疾则反复发作,迁延不愈[8]。多发于夏秋季节[7]。痢疾的治疗宜分辨虚实[9]。实证用清热化湿,凉血解毒,消积导滞等法[9]。虚证用补中益气,温阳固涩等法[9]。邪盛正虚者,宜扶正与祛邪法[9]。亦可兼用行血调气,前人有“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之说[9]。

针灸治疗痢疾效果较好,不但能迅速控制症状,而且能消灭痢疾的病原体[8]。但中毒性痢疾,病情险恶,需采取综合治疗措施[8]。

痢疾发病期间,应控制饮食或禁食,并实行床边隔离。平素应注意饮食卫生,以防传染[8]。

本病常见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食物中毒及肠吸收功能障碍性疾病[9]。

详见痢疾条。

11

痢疾是什么

痢疾又叫细菌性痢疾,是一种以腹泻为主的肠道传染病;痢疾一般是由志贺菌属或痢疾杆菌引起,通过粪口传播的途径感染而致病;导致痢疾的痢疾...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