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论述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家庭教育思想?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2收藏

请论述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家庭教育思想?,第1张

 中国古人的道德教育始自家庭,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开始。而家庭教育贯穿了一个人一生的过程,始从胎教,一直到“慎终追远”。早在周文王的母亲太任怀文王的时候,她就很重视胎教,做到了“目不视恶色,耳不听*声,口不出傲言”,就是不好看的景色不去看,*词歌舞不去听,口里说的话很温柔,连傲慢的言语都没有,更何况是粗鲁、骂人的话!正因为文王的母亲是一位圣人,所以她教出的孩子也是一位圣人。

  孩子出生之后,虽然眼睛张开了还不会说话,但是不意味着他没有在学习,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他效仿的榜样。中国古人很明白这一点,所以太子出生之后就给他以良好的教导了。《汉书》中就记载着这样一段怎样教育太子的论述。里面说,古代的圣王作为太子,刚一出生就要用礼来教育他。让成年男子背着他,有专门负责礼的官员穿好正服、戴好礼帽带着太子拜天,行祭天之礼。过宫门的时候,要把太子从背上放下来。过宗庙(祭祀祖先的地方)的时候,就要恭敬地快步小跑,表示对祖先的恭敬。这都是教孝子之道。所以太子从孩童开始,教育就已经在实行了。书上举了一个周成王的例子。周成王尚在襁褓中的时候,就让召公做太保,周公做太傅,姜太公做太师来教导他,就是请了全国最有学问、最有德行的人担任太子的老师。什么叫“太保”呢就是保护太子的身体,让他言行都中规中矩。“傅”就是传授他德育,培养起他高尚的道德品质。“师”导之教训,给他一些教育训诲的引导。这是太保、太傅、太师的职责。

  此外,还要置“三少”,就是少师、少傅、少保。这些人是和太子日常起居生活在一起的人,他们负责把太傅、太师、太保教导太子的事情表演在生活中,让太子看到。所以太子从有生之日开始,“三公”、“三少”就教导他孝敬父母、有仁爱之心、明礼义,用这些来引导太子。那些邪曲不正的人都让他远离,不让他见到恶人,不让他见到恶的行为。还要选来天下端士,“孝悌博文有道术者”,就是有道德学问的人,在家能够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见识广博而且有道之人,来辅佐太子,让他们这些人和太子一起生活,一起出入。所以,太子一出生见的就是正事,听的就是正言,行的就是正道,前后左右所事奉的人也都是正人,因此他“习与正人居之,不能无正”,他习惯了和这些正人一起生活起居,他的行为就不能够不端正,就像一个人生长在楚国,就不能不懂得楚国的方言一样。

古代家庭教育原则:

1、以身作则

以身示教是以父母的身体力行来感化教育幼儿,就是所谓的身教重于言教。让幼儿以父母的作风、品质、性格、爱好作为自己效仿的样板。

2、因材施教

让学生们各尽其才,各展所长了解学生的特长,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才能去学习。

3、重视环境陶冶

自觉地利用环境对少年儿童进行积极的影响,充分展示幼儿园个性魅力和办园特色的园所文化。

4、爱与教相结合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一种天性,也是教育子女的必要条件,所以父母之爱要符合一定社会的公理,应该是理智而合乎分寸。

5、重视趣味性

不能不顾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对儿童进行严格的拘束和限制,直观形象富有感染力的激情等能最大限度感染孩子快乐的成长。

6、“知子”与“均爱”

要准确地了解儿童的爱好和禀性,才能选择良好的方法进行教育,才能切中问题要害。

扩展资料:

古代家庭教育传统:

1、古代家庭教育中非常注重家庭传统家风的培养,颜之推就强调,“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也”。

2、家庭教育优良传统和方法是传统教育中最有特色的一部分内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直接陶冶着民族精神,锻造着民族性格,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动力源泉,对于我国当前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家庭美德教育,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

家庭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家庭成员的关系是社会人际关系的基础。在古代,个人的命运与家庭的命运息息相关,一人得势,可以光宗耀祖、封妻荫子,一人犯罪,则可能株连家族,因此古人高度重视家庭建设。《礼记·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反映了家庭建设的重要地位。“齐家”不仅是积蓄财产,维持家庭的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是进行家庭教育,将家属及后代培养成才,改善家风。褚少孙说:“制宅命子,足以观士。”认为从安家、教子方面即足以观察士人的人品如何。汉代已有专谈家庭教育的文著,如汉高祖的《敕太子》、王莽的《戒子孙书》、郑玄的《戒子书》等,为后世撰写“家训”一类书的发端。家庭教育在古代教育中占很重要的比重,除日常生活常规培养和道德教育外,女子教育和儿童入学前的早期教育完全属于家庭教育范围,一些家世相传的学术和技艺也都在家庭内部进行。

曾国藩:教育子女独辟蹊径

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37岁任礼部侍郎,后任总督,任大学士,直到封侯拜相,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

尤其是曾国藩的家教家风更是令后人传诵。

俗话说,富贵过不了三代。

曾国藩在家中是长子,他的教育思想对其兄弟及子女都有很深的影响,长子纪泽精通诗文书画,在清代末年,他自己刻苦学习英语成为一名出色的外交官。

在处理西北边境危机中,曾纪泽凭着其斗志和谈判艺术舌战强敌,从沙俄口中夺回了伊犁城,从而取得清末外交史上惟一的胜利。

次子纪鸿喜爱自然科学,在数学研究上造诣更深,只可惜中年早逝。

难得的是不仅其子成才,其孙辈曾宝荪、曾约农等也都成为教育家和学者。

据调查,曾国藩及其四兄弟家族,绵延至今190余年间,共出有名望的人才240余人,没有出一个纨绔子弟。

如此长盛兴旺之家,在古今中外皆属罕见。

其原因当归于曾国藩的教子有方。

无论工作怎样忙曾国藩都不忘教育子女。

曾国藩身居要职公务繁忙,长年在外,无法经常督促子女,于是写信成为他教育子女的重要手段。

即使工作到深夜,他也要抽空阅读子女书信。

在家庭中提倡勤俭谦劳精神,反对奢侈懒惰。

曾国藩本人虽位列三公,但他对兄弟、子女总是严格要求。

他从不准许子女睡懒觉,不准子女积钱买田,衣勿华美,不准子女斥仆佣、轻慢邻居。

在家教育子女敬老爱幼,出嫁后尊敬公婆,不能仗势欺人。

在家里男要扫地、种菜,女要做饭、织布。

妻子女儿跟他同住江宁(今南京)两江总督府时,他规定她们白天下厨做饭菜,夜晚纺纱织麻到深夜,而且天天如此。

曾国藩的日常饮食,总以一荤为主,非客到,不增一荤。

其穿戴更是简朴,一件青缎马褂一穿就是三十年。

身教重于言教,曾国藩每天日理万机,自晨至晚,勤奋工作,从不懈怠给子女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主要公文,均自批自拟,很少假手他人。

晚年右目失明,仍然天天坚持不懈。

他所写日记,直到临死之前一日才停止。

曾国藩教育子女不谋做官发财,只求读书明理。

在封建社会谋出路的捷径就是做官,当时官僚子弟都想凭借权势挤入官场,曾国藩却再三叮嘱子孙:我不愿儿孙为将领,也不愿儿孙为大官,只希望成为饱读诗书、明白道理的君子。

能做到勤劳节俭,自我约束,吃苦耐劳,能屈能伸的,就是有德有才的人。

因此,自曾国藩兄弟之后,曾家再没出领兵打仗的将领。

他们绝大多数留学英、美等国的名牌大学,学贯中西,成就卓著,成为教育界、科技界、艺术界的名家大师,饮誉五洲四海,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林则徐教子成才

林则徐以禁烟抗英的壮举而震撼世界,也因治家严谨、教子有方而被人称道。

他为官常匹马上任,把妻孥留在家乡,平时教育子女通过鸿雁传书。

封建社会把读书看得很重,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也。

林则徐却不然,一方面教子要“敬师勤读”;另一方面教子学种庄稼,向儿子灌输“农民为世间第一等最高之人”的思想,督促他们“黎明即起,勤学稼墙”,可谓用心良苦。

古时读书人多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之流,林则徐强调“读书贵在用世”,即读书的目的在于为社会作出贡献。

他告诫儿子既不能“只读死书而全无阅历”,也不可“阅历深,而才学薄”,而要做到读书和实践并重,指望儿子既有真才实学,又能为社会多作贡献。

林则徐要求子女像自己一样,为官刚正不阿、清正廉洁,不为功名利禄所累,决不要在奉禄之外,妄取民间或下属一文一毫。

正如他留在家中的一副对联所述:“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陆游教子

陆游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

他的诗作,流传于今的有9000余首,是古代诗人作品流传于今最多的一位诗人。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高宗绍兴年间参加礼部考试,考取第一名。

秦桧的孙子同科考试,考为第二。

因此,陆游遭到秦桧的排斥。

孝宗即位,他才时来运转,赐进士出身。

官至宝章阁待制。

晚年隐居家乡。

他有六子一女。

陆游一生是在激烈的民族斗争中度过的。

面对金兵的南下,宋朝的山河为金人所占有,他心急如焚。

他对朝中以秦桧为代表的投降派恨之入骨。

为此,他对子女十分重视做人的教育。

他告诫儿子们说:但愿你们长大成人之后,乡亲们称赞你们是有道德的人。

即使做一个老百姓,与那些高官显爵相比,也是无愧的。

他要求儿子们时常检查自己,有错必改;看到别人有好的行为,要主动自觉地学习。

他的二儿子陆子龙要到吉州去任地方官,他特意写了一首长达52句的诗来为儿子送行。

诗中说:“汝为吉州吏,但饮吉州水;一钱亦分明,认能肆馋毁!”就是要求要清清白白地做官,做一个为民众欢迎的清官。

他还告诫儿子说,在吉州有我的一些朋友,他们不但有学问,而且品德也好。

你到那里后,可以去拜访他们,但不要向他们提出什么要求,可以同他们相互勉励。

知书达理是陆游在子女教育上十分注意的一点。

他说:古人做学问是很努力的,往往是年轻时候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

他对儿子说:现在我已老了,可你们正是读书的好时机,要刻苦攻读,莫失良机,希望你们一定牢记我的劝告。

他还说,读书做学问,最要紧的是学以致用,身体力行。

他不仅要求自己“善言座铭要躬行”,更告诫子孙“学贵身行道”、“字字微言要力行”。

这里所说的力行,就是要学习古人的高风亮节,不媚权贵,不干利禄,不污大节,廉洁自守,处处谨慎,时刻想着报效祖国。

陆游在创作上成就是辉煌的,经验是丰富的,可他从不满足。

他认为自己没有达到最高境界。

他在写的诗中语重心长地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就是说从事诗歌创作是不能靠小聪明,在文字上做游戏,而是要下苦功夫。

陆游85岁那年冬天,病到在床上。

他预感到留在世上的时间不会很长了。

他对他的后事作了考虑和安排,他告诫儿子们说:我家本是农家,再能为农,这是上策;杜门谢客,不应举,不求仕,这是中策;安于小官,不慕荣达,这是下策。

除此三策之外,没有别的选择。

还说仕宦变化无常,不去做官而去为农,没有什么值得遗憾的。

你们只有不出现大的过失,勿露所长,勿与贵达亲厚,就会减少人们对你们的攻击和陷害。

无论子孙们的才分如何,都要让他们读书。

又谆谆告诫儿子们对子孙后代要严加约束,“要求做到宽厚恭俭,不要与那些华而不实的人结交在一起。

”针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厚葬习俗,他反复对儿子们交待:厚葬没有任何益处,古今有见识的人对此都说得很详细了。

至于用什么棺柩,亦当量力而行,不要为舆论所动摇。

棺柩埋在地下,好与不好没有什么两样!又说,近世出丧时,大肆铺张浪费,有作香亭、寓人、寓马之类,兴师动众,所有这一切都应屏弃。

墓上石人、石虎一类的设置,也一律不要。

如果想作个标记,立一、二个石柱也就可以了。

然而,使他引以为憾的是,为他一生所向往的中原收复、国家的统一还未能实现。

十二月二十九日,他把几个儿子都叫到自己床前,捧过纸笔,写下了最后的遗言:“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遂即合上了眼睛。

这是陆游的遗嘱,也是陆游的遗产。

这并不只是要儿子别忘了将祖国统一的大好消息告诉他,而是要儿子把统一祖国的大业铭记在心。

它对儿子教育的用心是可想而知

1关于“家庭和睦”的古诗句有哪些

1、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江村》唐·杜甫

译文:老妻正在用纸画一张棋盘,小儿子敲打着针作一只鱼钩。

2、元日

宋代: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3、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译文:正值丰年,朴素的农家自酿腊酒,杀鸡宰猪殷勤待客,可别笑话那酒浆浑浊,酒香中溢出的农家热情早已使人心驰神往。

4、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译文: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锄豆溪东,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无赖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5、归家

事业新灯火,桑麻旧里村。太平风俗美,不用闭柴门。

译文:我们一家人在新房子通宵达旦的畅欢,说着以前的农事,太平的乡村人们生活安逸和睦,晚上睡觉也不用关门。

2关于教育的古诗句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lt;诗经卫风淇奥>>

2学非探其花,要自拨其根------唐杜牧<&lt;留诲曹师等诗>>

3十年磨一剑------唐贾岛<&lt;剑客>>

4不是虚心岂得贤------宋王安石<&lt;诸葛武侯>>

5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唐杜荀鹤

6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宋陆游<&lt;冬夜读书示子聿>>

7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lt;送安惊落第诗>>

8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lt;观书有感>>

9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民歌<&lt;长歌行>>

10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晋傅玄<&lt;杂诗>>

11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晋陶渊明<&lt;杂诗>>

12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唐孟郊<&lt;劝学>>

1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岳飞<&lt;满江红>>

14逢事独为贵,历代非无才------唐陈子昂<&lt;郭槐>>

15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备,妾原老君家------宋戴复古<&lt;寄兴二首>>

16南山栋梁益稀少,爱材养育谁复议------唐柳宗元<&lt;行路难>>

17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唐白居易<&lt;放言>>

18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宋黄庭坚<&lt;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

3描写家庭的古诗句

1、小重山

李清照

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

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

2、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3、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4与家庭有关的古诗句

1、《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别老母》清黄仲则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3、《十五》宋王安石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4、《岁末到家》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5形容家庭和睦的古诗

家是王维《杂诗》中“来日绮床前,寒梅著花未”的那朵寒梅;

家是李白《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那轮明月。

家是李白《春夜洛阳城闻笛》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那撩人的夜曲;

家是张继《枫桥夜泊》中“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那夜半的歌声。

家是马致远《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九曲回肠;

家是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似箭归心;

家是崔颢《黄鹤楼》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缕缕乡愁;

家是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绵绵情思。

6家庭教育的古诗文诵读

流传千古十五大教子诗

诗词可以抒情,诗词可以言志。其实,诗词还可以教育子女。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古代的名人是如何用诗词来教育子女的。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历来重视家庭教育,出现了许多善于教育子女的家长,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教子诗词。因为教子诗词诉之于情感,抓住了教育契机,所以能够深刻地感化子女。

一,东方朔《诫子诗》

西汉时的东方朔,是朝廷中的一个大臣,向以滑稽著名。他是一个大隐士,但不隐于山林,却隐于朝廷,因此,他也很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做到这一点,请看他的《诫子诗》:

明者处世,莫尚于中。

优哉游哉,于道相从。

首阳为拙,柳下为工。

饱食安步,以仕代农。

依隐玩世,诡时不逢。

才尽身危,好名得华。

有群累生,孤贵失和。

遗余不匮,自尽无多。

圣人之道,一龙一蛇。

形见神藏,与物变化。

随时之宜,无有常家。

二,陶渊明《命子》

卜云嘉日,占亦良时。

名汝曰俨,字汝求思。

温恭朝夕,念兹在兹。

尚想孔伋,庶其企而。

三,陶渊明《责子》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四、李商隐《娇儿诗》

爷昔好读书,恳若自著述。

憔悴欲四十,无肉喂蚤虱。

儿慎勿学爷,读书求甲乙。

穰苴司马法,张良黄石街。

便为帝王师,不假更纤悉。

望采纳

7有关教育的古诗句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唐代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译文: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2、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 唐代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译文:落叶飘零是深知宋玉的悲哀,他的风流儒雅堪当我的老师。

3、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 —— 唐代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译文:绿野堂开着占尽了万物的精华,路人说那就是令公的家。

4、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代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译文: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5、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代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在社会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主要承担以下几个方面的任务:

传授基本的家庭生活技能和道德观念:家庭教育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会传授孩子如何处理家务事、如何尊敬长辈、如何与他人相处等基本生活技能和道德观念。

传承家族文化和家训:家庭教育还包括传承家族文化和家训。父母会将家族的历史、传统、价值观传给子女,以帮助他们了解自己家族的文化和身份,并传承家族的精神和文化遗产。

塑造子女的性格和品德:家庭教育是培养子女性格和品德的重要途径。家长会通过教育和引导,塑造孩子的性格和品德,使其成为有道德、有责任心、有爱心、有礼貌的人。

帮助子女成长和发展:家庭教育还是帮助子女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手段。父母会根据孩子的性格和兴趣,给予他们适当的教育和指导,以帮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总之,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在培养下一代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更是一种道德教育和品格塑造的过程。

从家训看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传统和方法

搜狐母婴社区 10-24 06:20 大

内容摘要: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具有独特的内容和方法,具体表现为家训形式种类繁多,多元推进理论系统,文献丰富等特点。家庭教育内容,家国一体,德教为先,崇尚人格,尚学,早教的优良传统和慈严相济,以身示范,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注重环境的教育方法。这些优良传统和方法,对我们当今教育子女、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以重视家庭教育著称,家庭教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历史中,积累了丰富的家庭教育经验和浩如烟海的家庭教育文献,这些家庭教育的经验和文献经过漫长历史演化,早已从一家一族的训示,繁衍成为全社会乃至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而其中渗透着的一些有关家庭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学术界对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中的基本观念如孝、仁、礼等和家庭内部伦理关系及道德教育的当代价值做过许多较全面深刻的论述,但从方法论的角度系统整理古代家庭教育本身价值和功能的论著不多。本文拟重点从古代家庭典籍和文献的整理中透视家庭教育本身内在的价值。

家训是我国家庭教育所特有的一种文献形式,是我国古代历代家长为了教育子女而专门撰写的训诫、家规、家书等,这些家训往往浓缩作者丰富的人生体验,饱含深厚的爱子之情,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教育意义。

家训这种形式在我国历史悠久,其著述形式和文体样式,有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形成著名的“畴人之学”,即家庭世世相传的学问。西周时期“帝王之学”鼎盛,周公辅佐并教导成王就是一例。这时的家训主要以口头训诫、遗书、家书等形式为主,由后人记载而流传。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家庭教育理论的成熟和具有独立形态的家庭教育文献形式的出现。在家庭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经过短暂的沉寂,到宋代达到繁荣。宋代家庭教育不仅文献和资料数量多,而且在家庭教育理论和思想上也有新的发展。如司马光的“家范”及其它一些家庭教育著作,对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理论和思想做了系统总结,并提出了更完备的以封建伦理道德为中心的家庭教育体系。袁采的《袁氏世范》及其它一些著作继承了颜之推家庭教育思想成果,形成独具特色的袁氏家训。

四库全书总目称《袁氏世范》为“颜氏家训之亚'”陆游的《放翁家训》,利用诗歌形式进行家庭教育,把唐代的教子诗推向新的境界,他的教子爱国报国和劝子学习的诗篇更是脍炙人口的教子诗文精品。此外,以范仲淹为代表的官宦家庭教育理论,以叶梦得为代表的中层官僚的治生思想,以欧阳修、三苏为代表的文学家群体的家庭教育诗文,以朱熹、二程为代表的理学家群体的家庭教育理论,以钱乙为代表科学家群体的科技家教,以《郑氏规范》为代表的中下层地主家庭的家庭教育实践等等,都对后世产生了广泛影响。明清时期是我国家庭教育广泛推广的时期,由于统治阶级的大力倡导,家庭教育在广大老百姓中广泛传播,形成家庭教育的空前繁荣局面。

展开剩余88%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