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有着什么样的艺术特点呢?它对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6浏览:2收藏

皮影戏有着什么样的艺术特点呢?它对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吗?,第1张

众所周知,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他的唱腔是非常优美的,并且表演也是精彩动人的。所以他一直从以前流传到了现在几乎遍布了全国,因为每个地方的语言和声腔都不同,所以也形成了很多不一样的皮影戏。那么皮影戏最早是出现在什么皮影戏出现在我国的西汉时期的陕西。到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皮影最主要的特点是有两个方面,就是道具和声腔。引人的制作和表演技术。都对艺术家有很大的挑战。他们需要将牛皮或驴皮刮去毛血加工成半透明状后,再上色彩。其雕绘的工艺和刀工是非常有讲究的,造型必须要逼真。而且影人一般分成头,身和四肢等几个部分。皮影的制作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他的第一步就是选皮。然后制皮,然后再画稿,再过搞到最后一步才是雕刻他。当然最重要的就是为他上色彩,然后把它熨平。现在皮影戏已经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说是在汉武帝的时候,他的爱妃李夫人染及过去了之后。汉武帝的心思是非常消极的。终日不理朝政,所以有一天有一个大臣就遇到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在地,栩栩如生,然后那位大臣就用东西做成李夫人的样子,涂上色彩。就请汉武帝去观看。汉武帝看后,他就爱不释手了。他是用一块纸板做成的人物形象。然后一人在白色的幕布后面操纵引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戏腔和腔调去讲述一些故事,并且配有一些乐器。这就是皮影戏的表演过程。

皮影戏有着很重大的意义,总所周知,以前的人们没有什么娱乐的东西,那皮影戏就是可以供人们观赏和有乐趣的一种文化,它让人家去学习和喜爱皮影戏,让人们去愿意去传承这门艺术,也是非常难得的。而且皮影戏在有很多的地区都有,他每个地区不一样,他给人的感觉也不一样。比如说陕西平保留着民间说书的种种痕迹。他是陕西多个地方戏曲的前身,他就是代表着质朴,单纯和富于装饰性又有精致的艺术特点。他的人物都很精致,并且线条都是非常优美生动的。每一个形象都非常的耐看,而且也很美。它对于我们来说是个非常有意义去传承的艺术。

展厅虽然只有250平方米左右,却面面俱到地布置了八个展厅。博物馆收藏的皮影题材十分广泛,既有历史演义、民间传说,又有童话寓言、现代故事。在博物馆中展出的大部分是传统剧目中的人物造型,如杨家将十二寡妇征西、水浒一百单八将、唐僧师徒、红楼十二钗、白蛇传 等。这些人物都栩栩如生、各具特色。展览分制作工序介绍、皮影艺术展示、皮影历史资料等内容。博物馆有藏品3万余件,展出1万余件,包括明、清、民国、抗战时期的皮影作品,河北、山东、四川、陕西等地不同特点的作品以及崔永平自己设计制作的部分作品。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能够建起这样一座内容翔实、馆藏丰富的民间艺术博物馆,创始人自然要付出大量的心血。馆长崔永平和妻子王淑琴,在二十多年间,一直为建馆的事情忙碌着。其实夫妻二人,在更早的时候就与皮影结缘了———他们在上世纪60年代初就考入北京皮影剧团,少年的他们在皮影的幕前幕后成长起来,成为皮影戏的新一代接班人。那时的皮影剧团有句口头语,叫作“七紧八忙九消停”,意思就是演一台皮影戏时,七个人紧张、八个人忙活,要是九个人就消停了。可见,能够练得用一只手舞动人物的头、身子、手和脚,绝对是非常不简单的功夫呢!当时深受观众们喜爱的《三打白骨精》、《野猪林》以及让孩子们着迷的《鹤与龟》、《小猫钓鱼》、《金色海螺》等,都是他们曾经久演不衰的剧目。

第一展厅介绍了2000多年前,祖先发明制作皮影戏的整个过程。展柜里摆放着各种用于制作皮影的动物皮:牛皮、驴皮、羊皮、马皮……因为各地饲养的家畜不一样,所以各地的皮影材质都不相同。一般北方多采用驴皮,所以叫做“驴皮影儿”;南方多水牛,称作“牛娃子”。制作皮影,首先要练就绘画的本事。在纸上先白描出皮影的形象。然后挑选出好的皮子,再把白描的图案刻在皮子上。每个

皮影都要经过好几千刀的雕琢,才能成型。最后,用颜料在皮子的正反两面画上颜色。在第一展厅里专门有一个对比展示,里面展示了雕刻刀数不同的皮影,参观者可以在3000刀皮影和5000刀皮影的对比之下,体会到制作皮影的辛苦。第二展厅展示的是皮影戏汇演说明书、照片和表演皮影戏的小舞台。这些说明书和照片都是馆长亲自设计布置的。在小舞台旁边摆放着各个时期的照明设备———煤油灯、蜡烛、汽油灯、电灯……照明设备的变更陪伴着皮影艺术不断地向前发展。

走到第二展厅的尽头,是狭长的第三展厅。这里有一面“皮影人头墙”。墙上排列了500多个皮影人物头像,个个盔发别致、忠恶分明。这面墙上聚集了中国戏曲的生、旦、净、末、丑各个行当,不同性别、年龄的戏曲人物,堪称世界“独此一家”。这些头像雕功流畅、着色艳丽,可谓巧夺天工。其中,生、旦角色都用阳刻手法,以表现其文雅秀丽;花脸和丑角,则多采用阴刻手法,以利于勾勒出面部形态。人们参观到此,免不了驻足流连,总是想看清每一个头像,但又总是看不清,数不清,无不拍手称绝。第四展厅设置在一个小小的角落里,细心的人会发现水池和水龙头藏在展品之间———这里原来是居室的厨房。这个小小的空间,陈列着中国皮影戏演出伴奏的乐器和录音设备。在这里,我们甚至找到了已经很少见到的80年代“砖

头式”录音机! 第五展厅到第八展厅,布置在同一层的另一套房间里。第五展厅里展出的,是青海、宁夏、甘肃、湖北等地的皮影。这里有人物、车马、甚至可以找到轿子的踪影。各地的风土人情,通过一组组的生活化的皮影场景,活脱脱地展现在世人的眼前。

第六展厅收藏了一些珍品。这些展品是明清时期的皮影人、头、身和布景。这里还集中显示了一些另类的皮影品种。“白茬”是皮影的半成品,指的是刻制之后上色之前的本色皮影。展厅里的一组“白茬”展示了戏曲里的四个不同行当。“熏皮影”是一种特殊的加工工艺。据传这是一次意外引发的成果。传说古人在刻制皮影的过程中,屋内生着火,此时来了访客,主人连忙招待,却没有发现屋内的烟囱堵塞了。待到送走客人,制作室内已经被烟熏了。还是“白茬”的皮影,经过烟熏,形成了独特的色泽,别有一番风味。“灰皮影”专指明清时期,供达官贵人收藏观赏,却从不用于表演的皮影。这些皮影在皮子的本色上,略施粉黛,摆脱了皮影以往浓妆重彩的视觉形象。它适应了当时有钱的皮影“票友”们的欣赏品位,在中国皮影史上形成一道另类风景。第六展厅里还收藏了馆内的镇馆之宝之一的一组“十八层地狱”古代皮影。这组皮影分三部分展出。虽然因为年代久远,皮影本身的颜色已经不太鲜亮,但对传说中的十八层地狱的形象刻画,依然惟妙惟肖。

第七展厅被馆长形容为“开会”———这里云集了陕北、陕南、山东、四川、河北、湖北、东北等地的地方皮影。

第八展厅别具一格。这里是一个表演皮影戏和木偶剧的小剧场,可容纳观众五十多人。在小剧场的后部,还悬挂着博物馆里另一件镇馆之宝———西安华县寻找到的古代皮影画件。全套画件共17件,有多个人物及头像,还有马匹坐骑等。应该是一出打仗出征的皮影戏中的皮影。据说得到这套画件,馆长还颇费周折。当年去西安华县寻找这套画件的时候,馆长崔永平已经染病

在身。华县地处华山地区,山路险陡,得过血栓的馆长根本爬不上山,何况他要去的地方不只要爬上险峻的山峰,还要翻越过去。最终,崔永平是求当地人把他冒险捆在身上,背上了山!这一路真是有惊无险,还好,到达的时候一切平安。崔永平的毅力感动了当地的老艺人,把这套珍贵的画件交给了他。第八展厅的演出白幕占据了展厅的前部。幕后的空间就是崔永平馆长和妻子王淑琴的表演场所。他们手持皮影为我们演出了《猪八戒背媳妇》的片段。尤其是重病在身的崔老师,他用左手一只手舞动着小巧的皮影,下跪、空翻、转身……从大幕的前面看,谁也不会发现幕后的表演者会是个血栓患者。皮影表演不仅是动作,还要附带念白和唱腔。崔老师的念白也配得十分有趣,令人忍俊不禁。

博物馆里还有一个可容纳五十名观众的小剧场。在小剧场的后面,悬挂着老崔的一件镇馆之宝——他在西安华县淘到的古代皮影画件。画件共17件,有多个人物及头像,还有马匹坐骑等,应该是一出描写打仗出征的皮影戏的影人。为得到这套画件,老崔颇费了一番周折。那年,崔永平大病初愈,华山山路险陡,不要说翻越华山,得过脑血栓的老崔根本就上不去山。最终,崔永平硬是求当地人把他捆在身上,背上了山!崔永平的精神深深感动了当地的老艺人,同意将这套珍贵的画件给了他。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开放的区域为民俗文物展馆区,游览区,名人活动区,休闲度假区,会议中心,别墅区等功能区。已经征集收藏的各类展品达万余件,其中石碑、栓马石5000余件;名人字画3000余幅;木雕及其它藏品2000余件,还有砖雕、玉雕、木雕及铁铸类、纺织品类、陶瓷类等丰富藏品。馆藏已有12000多件石雕、近万件木雕和砖雕、2000多幅不同时期的名人字画及4000多件周、秦、汉、唐以至明、 清时期陕西关中民间的日常生活用品和生产、交通工具等。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坐落在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中心地带和隋唐佛教圣地南五台山脚下,东接翠华山,南拥五台山,西邻草堂寺,北瞰长安城,占地49388亩、规划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人民币57亿元。该院由全国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王勇超先生历经30余年创办,是以民俗文化遗产抢救、保护、收藏、研究和展示为主的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为一体的战略带动项目,是陕西省、西安市“十三五”重大建设项目,陕西省爱国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8中国西北旅游营销大会暨旅游装备展上,入围“神奇西北100景”榜单。

中国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皮影戏、中国剪纸、算盘、节气、中国书法、长城等。

1、皮影戏

皮影戏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被老北京人称为“驴皮影戏”。原名“皮影戏”或“灯笼戏”,是用动物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用蜡烛或烈酒等光源照射,表演故事的一种民间戏剧。表演时,艺术家们在白幕后操纵戏曲人物,用当地流行的曲调、打击乐和弦乐伴奏,演唱故事(有时用方言),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2、中国剪纸

中国剪纸是用剪刀或小刀在纸上剪刻图案,用来装饰生活或配合其他民间活动的一种民间艺术。在我国,剪纸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之中,是各种民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连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形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公众的社会认知、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

3、算盘

算盘是以算盘为工具的数值计算方法,被称为中国的第五次发明。算盘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和创造的一种简单的计算工具。“算盘”一词最早见于汉代徐岳所著的《书纪一》中。俗话说“算盘,四季控,经纬三才”。

4、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精髓。“二十四节气”和“十二月建筑”是古代(或远古)确立的干支历的基本内容。根据古籍记载,皇帝的家族开始制作干部和树枝,以确定年龄。“二十四节气”是指特定的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在历法中确立的“十二月建筑”。

5、中国书法

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书写艺术。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中鼎文)到大篆、小篆、隶书,再到东汉魏晋定稿的草书、楷书、行书,书法始终散发着艺术魅力。中国书法是一门非常独特的视觉艺术,汉字是中国书法的重要因素,因为中国书法是在中国文化中产生和发展的,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元素之一。

6、长城

长城,又称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一项军事防御工程。它是一堵高大、坚固、连续的墙,用来限制敌人的行动。长城不是单一的隔离墙,而是以长城为主体,与众多城市、屏障、亭台楼阁、标志相结合的防御体系。长城的建造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著名的典故“凤凰戏诸侯”就发生在首都谢京(今陕西西安)。

-书法

-皮影戏

我们能看到的日食和月食都是由光线沿直线传播造成的。根据这一原理,古代人发明了日晷,通过观察直杆在太阳下的影子位置来确定时间,使日晷成为古代特殊的计时工具。皮影戏是在投影幕布上借助灯光表演的一种剧种,幕布是用家畜皮雕成的人物。

它分布在中国的各个地方是中国最早的戏曲之一皮影戏的颜色主要有红、黄、蓝、绿、黑等。皮影戏,又称羊皮戏,俗称头戏、影戏、驴戏,是中国最早的戏曲之一。它起源于陕西,清朝时在河北兴盛,在中国广泛传播。皮影戏的颜色有五种纯色:红、黄、蓝、绿、黑。皮影戏表演除了要遵循光的直线传播这一科学原理外,还需要各种皮影戏,制作材料的选择也很重要。

皮影戏是用厚纸雕刻的,后来改用牛皮、驴皮、羊皮等材料。皮影戏的制作工艺极为复杂,要经过选料、雕刻、上色、缝制、上色等8个步骤。皮影戏制作完成后,需要用绳索将各关节绑在一起,以便灵活自由地拉动。一个皮影戏演员通常用五根竹棍来操作。只有在传统皮影人灵活的手艺和说、读、打、唱等口才的配合下,结合光影原理,才能演出精彩的皮影戏。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分享就到这里了,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如果大家有什么想法,可以在下面的评论中告诉我们。

该展示馆是以展示湖南长沙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项目的公益性展示馆,分为主楼和副楼。主展区在主楼一层,临展区和文创产品展示区设在二层。戏园设在副楼,长沙市的传统戏剧、音乐、曲艺等节目经常在这里展演。

该展示馆围绕“家”的主题,将展厅分为家堂、家艺、家音、家味、家节、家人六大部分,收藏和展示各类非遗展品千余件。

一进展示馆大门,一件富有人情味的雕塑作品映入眼帘,展现的是民国时期长沙一户人家四世同堂过年的热闹场景:

大堂正中板壁上张贴着一幅山水画,两边是“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对联;右侧的木枋上有“忠信孝悌”四字,左侧的木枋上有“礼仪廉耻”四字;最长的一辈曾祖父、曾祖母坐在大堂正中的茶几两端,他们面前放着一盆炭火;爷爷提着红灯笼,属于第四代的一个小孩子很好奇地向灯笼走去,一只手已握住灯笼的把手,爷爷一只手抚摸着孩子的头,显得很慈祥;另一个小孩则蹲在地上准备放鞭炮,童趣毕现;爸爸像是在给曾祖父捶背,姑姑像是在给曾祖母送红包,妈妈则端着满满一盘花生、瓜子等香东西走过来。整个场面看起来很温馨、和谐,洋溢着一家人春节团圆的热闹、喜庆、欢乐气氛。这就是展示馆的第一个部分“家堂”。

展示馆的第二部分是“家艺”,展现的是浏阳花炮、菊花石雕等多姿多彩、工艺精湛的传统技艺。长沙的非遗项目分布图上,长沙各县区四十多个非遗项目用红色圆点标注,一个项目如一盏红色的灯照进了千千万万市民的生活。

一幅精致的木雕作品展示了国家级非遗项目浏阳花炮的制作过程,用一块展板专门介绍了浏阳花炮制作技艺生产流程:扯筒、褙筒、洗筒腰筒、上盘、钻引孔、插引、轧引颈、结鞭。长沙多年来每逢节日晚上都会在橘子洲燃放烟花,长沙每家每户每逢举办喜事忧事、店铺开张等燃放的鞭炮都来自浏阳花炮厂。浏阳花炮不仅销往国内多个地区,还出口至东南亚、欧洲等地,带给了不知多少人难忘的记忆。

国家级非遗菊花石雕则展示了其制作工艺流程:采料、选料、开花、粗磨、造型设计、雕刻、精修、细磨、底座设计、抛光封蜡、包装;根据《浏阳县志》记载,在清朝乾隆五年就已有浏阳菊花石雕刻开始出现;谭嗣同曾作诗咏之,《菊花石雕秋影砚铭》:“我思故园,西风振壑。花气微醒,秋心零落。郭索郭索,墨声如昨。”这里还展示了菊花石雕作品《四羊方尊》,作品巧妙地将国宝级珍品“四羊方尊”与梅、兰、竹、菊“四君子”融合在一起。

湘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也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这里介绍了湘绣的主要针法:齐针、散套、掺针、鬅毛针、接针、滚针、乱针、打子针、连珠针、游针。湘绣用线漂染技艺:准备煮水、煮熟丕线、丕线冷却、将丕线拧成把或晾干后密封储存、将样线由浅至深挂在样线架上;冲调颜料、染色、清洗色线、色线上油脱水晾干、色线抛光扎把;还展示了湘绣的双面全异绣作品,绣品上绣的动物或水果,两面轮廓一样但动物、或水果却各是两种,令人啧啧称赞。

长沙铜官窑陶瓷烧制技艺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起于初唐,盛于中唐,将书法、绘画、诗词谚语等应用到陶瓷中,制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达欧洲等地贸易。这里展示了铜官窑陶瓷烧制技艺流程:配料、制泥、成型、装饰、上釉、烘干、烧成、出窑、检验、包装、出厂。

这一部分还展示了浏阳夏布的纺纱织布成品过程、长沙传统武术“八拳”和“子午棍”、竹编作品和捞刀河刀剪等。这些非常技艺的展示,让人对古代长沙人产生由衷的敬意。

展示馆的第三部分“家音”,展现的是湘剧、长沙弹词、长沙花鼓戏等极具艺术魅力、深受群众喜爱的音律表现形式,对长沙山歌、长沙快板、双江锣鼓亭子、长沙古琴艺术、麻山锣鼓、长沙童谣、密印寺传说故事、岳麓山民间故事等非遗项目进行了图文介绍和实物展示。

湘剧是国家级非遗,长沙湘剧是湖南地方大戏中的一个重要剧种,明代由江西人传入,与长沙等地的民间音乐结合形成,由高腔、低牌子、昆腔、弹腔四种声腔构成,用长沙官话来演唱,传统曲目有《拜月记》《琵琶记》《白兔记》《古画雄魂》《护国》等。

长沙弹词是湖湘曲艺四大演唱曲种之一,南宋时期就有史记载,是现存的湖南古老曲种,是以长沙方言为基础、依字行腔的说唱艺术。长沙弹词有《猛回头》《奇缘记》《九度文公》《坦园文录》等传统曲目。

长沙花鼓戏是省级非遗,脱胎于民间歌舞和说唱艺术,形成于清代,流行于湘东和洞庭湖滨。

在现场,笔者还看到了该馆利用幻影成像手段播放的湘剧表演和皮影戏表演。

展示馆的第四部分“家味”,展现的是玉楼东六大传统湘菜、火宫殿八大传统小吃等令人垂涎的非遗美食的制作技艺。

湘菜是中国八大传统菜系之一,长沙是湘菜的发祥地,火宫殿、玉楼东等是百年老字号品牌。本人的感觉是湘菜无一菜不辣,湖南人无辣不欢。

这一部分用上百个展示柜展示了湘菜的食材样品,还展示和简要介绍了长沙杨裕兴手工鸡蛋面及五大油码、宁乡四碟、徐长兴烤鸭、浏阳蒸菜、浏阳豆豉、腊八豆、沩山擂茶等名牌餐饮加工制作技艺,以及省级非遗长沙玉和醋传统酿醋技艺,展示了玉楼东六大传统湘菜、火宫殿八大传统小吃等各种湘菜的样品,现场琳琅满目,看得人垂涎欲滴。

展示馆的第五部分是“家节”,展示的是祭孔、庙会等一系列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长沙节庆文化。

节庆活动最能营造节日的气氛,最能传承传统的文化元素。千百年来,长沙形成了祭孔、庙会、舞龙、滚灯等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节庆文化。现场展示了陶埙、楹鼓、搏拊、特磬、特钟、古琴、瑟等文庙祭孔古乐器图形和实物。

浏阳文庙祭孔古乐是国家级非遗,乐有“八音”,用匏、土、革、木、石、金、丝、竹等八种原材料制作,有匏埙、土埙、革鼓、柷、敔(木属)、石罄、编钟(金属)、琴瑟、箫笛等乐器,通过打击、吹弹调和音阶混合演奏。现场播放浏阳祭孔仪式的视频,让我禁不住驻足观看,仪式中每个人的服饰、每一个动作及现场每一个场面,都极具仪式感。

火宫殿庙会是国家级非遗,现场有利用幻影成像手段展示的火宫殿庙会表演,让人如临其境。每年春节期间,长沙火宫殿都要举办庙会,系列活动丰富多彩,观者如潮。这部分对国家级非遗端午节、省级非遗长沙陶公庙会、洞井龙舞及市级非遗宁乡周氏双龙舞、北山布龙、长沙县双江滚灯车进行了图文展示和介绍。

展示馆的第六个部分“家人”,展示的是一批批德艺双馨的长沙非遗传承人风采。以照片和文字介绍的形式,对长期以来薪火相传、德艺双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包括21名长沙非遗早期艺人和匠人,进行了展示。

除进行实物展示外,该展示馆还采用多媒体互动等手段,寓教于乐,让参观者参与非遗知识竞答和猜谜游戏等互动活动,借助多媒体互动平台,了解长沙窑铜官陶瓷“浴火重生”的烧制过程,亲身体验齐针、滚针等神奇的湘绣针法,可以敲一敲麻山锣鼓,感受一下其带来的喜庆和热闹,还可以见证长沙臭豆腐从食材准备到烹制出锅的全过程……

参观了长沙市非遗展示馆,我还上到展示馆二层,参观了“千年珠宝,医心遗艺”长沙传统医药展及长沙非遗文创产品展销区。

据展示馆工作人员介绍,“民间剪纸”“长沙棕叶编”“木活字印刷”等民间艺人们不定期会到现场展现绝活,游客也可亲自动手,现场向民间艺人请教相关技艺。

在非遗展示馆的副楼,设有长沙老戏园,各地游客可以一边欣赏长沙戏剧团的演员们带来的湘剧、花鼓戏、长沙弹词等传统戏剧表演,一边品尝长沙臭豆腐、擂茶等地道长沙小吃,感受到长沙传统文化的神奇魅力。

长沙市非物质文化展示馆,把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集赏、玩、学、品、售于一体,让笔者领略了长沙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享受了传统文化的饕餮大餐,度过了一段难忘的美好时光,感觉余味无穷,受益良多。

皮影戏有着什么样的艺术特点呢?它对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吗?

众所周知,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他的唱腔是非常优美的,并且表演也是精彩动人的。所以他一直从以前流传到了现在几乎遍布了...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