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唐长安城与明清北京城在布局方面的异同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比较唐长安城与明清北京城在布局方面的异同,第1张

相同点:都是当时的首都,想在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不同点:

1、建造历史不一样

唐长安城兴建于隋朝,唐朝易名为长安城。

明清北京城,明朝朱棣选定北京为都城开始建设。

2、组成不一样

长安城由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部分组成。

北京城,构成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的基本轮廓。

3、背景不一样

唐长安城,公元581年2月,杨坚受禅代周称帝,国号大隋。由于杨坚是以北周旧臣取而代之建立的新王朝,故隋初仍以汉长安城为都。然而这只是权宜之计,这座自汉兴以来已历780年之久的旧都城已不再适合新的大一统王朝的需要。

元朝建国,元大都堪选在此。元大都由规划家、天文学家、水利家刘秉忠、郭守敬师徒二人会集风水名家共同规划。 风水学对城市的选址讲究山和水。北京山势既定,唯一的缺憾就是水流不够。二人于是引地上、地下两条水脉入京城。

地上水,引自号称“天下第一泉”的玉泉山泉水。人工引泉渠流经太平桥--甘水桥--周桥,直入通惠河,因水来自西方的八卦“金”位,故名“金水河”。元大都地下水脉,也是来自玉泉山。此井水甘甜,旱季水位也恒定,后来成为皇宫祭祀“龙泉井神”的圣地。

-唐长安城

-明清北京城

长安是现在陕西省的西安市。是历史上第一座被称为“京”的都城,长安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和隋唐大运河的起点,是迄今为止唯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历史名城的中国城市,与雅典、罗马、开罗并称世界四大文明古都。

长安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千余年,先后有21个王朝和政权建都于此,是十三朝古都。在建都长安的诸多朝代中,周、秦、汉朝、隋朝和唐朝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强盛时代,当时的长安已成为国际性大都市。

西安是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中国国际形象最佳城市之一 ,有两项六处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分别是: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大雁塔、小雁塔、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兴教寺塔。

另有西安城墙、钟鼓楼、华清池、终南山、大唐芙蓉园、陕西历史博物馆、碑林等景点。西安也是国家重要的科教中心,拥有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 。

参考资料:

-长安

曾经的龙兴之城长安城,从唐代以后1100多年,为何再也没有一个王朝,在此立都建国?

五代时,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分别以黄河流域的洛阳和开封为首都;北宋则以开封,南宋以临安(杭州)为都;而元明清三代,更是最终奠定了北京,作为此后800年间中国首都和军事政治要地的基础。长安,曾经在长达1077年的时间里,先后做过11个王朝的首都,可谓千古一城。但是这种龙兴之气,在公元907年唐代灭亡以后,似乎就衰竭了,中间除了个迅如流星般的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外,长安从此再也无法跟王气沾边。是什么导致了长安的衰竭?

一、频繁的政治动荡与破坏

经历了安史之乱、吐蕃短暂攻占,以及朱泚兵乱,长安城并没有大的损伤,简单修复后,这座大唐帝国的首都仍然神丽如开元盛世时。黄巢之乱,是长安王气衰落的开始。此后,长安城内外接连兴起的政治动乱。从公元883年到904年,短短21年间,包括黄巢之乱在内,长安城先后经历了四次超级打击。频繁的政治动荡与破坏,这座千古名城,最终被彻底拆毁。

北宋时,宋人由于用兵西北,以致长安一带长期动荡。南宋时,长安一带又成了宋人与金人、蒙古人争战的前线。从883年的黄巢之乱开始,一直到1279年南宋灭亡,整个长安及关中地区,一直处于不间断的政治和军事动荡中。

二、森林的破坏

作为中国古籍最早记载的“天府之国”,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地区,原本是沃野千里、森林密布的生态环境优美之地。但是从秦汉开始,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从城市营建到居民日常生活,以及大规模的农业开垦,已经使得关中平原周边的原始森林,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到了唐朝最鼎盛的唐玄宗时期,整个长安城周围,已经没有巨木可以供应采伐,以致伐木工人要从陕西,长途跋涉到岚州(今山西省岚县北)、胜州(今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东北)等地,才能取得营建宫室所用的巨木。对此,唐朝诗人杜牧,曾经在讽刺秦朝的《阿房宫赋》中: 蜀山兀,阿房出。

三、水资源的锐减

先秦时期,关中地区由于河流、湖泊众多,水源丰富。而长安周边,更是有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水环绕,在水资源的滋润下,关中地区农田灌溉便利,“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但是从战国末期、秦汉开始的大规模森林砍伐,首先使得失去了森林涵养的关中地区,水资源开始急剧减少。到唐代末年,泾水、渭水、灞水等河流水流量越来越小,龙首渠、清明渠等人工渠道也相继干涸。北宋时,“八水”中的潏水,水流量更是小到了可以淌水过河的地步。 据统计,从唐宋开始,关中地区有关水清、涸竭、断流的记载共22次。

四、水旱蝗灾并起

随着森林的砍伐,关中地区水土流失也越发严重,这就使得关中地区的自然灾害频率增大,有雨则洪水泛滥,无雨则干旱成灾。据统计,自唐朝武德七年(624)至开元二十九年(741)的100多年里,长安周边的京畿地区,共发生了20起大型自然灾害。其中有10次旱灾,7次水灾,以及3次蝗灾。

五、耕地与粮食

从唐朝初年的每年20万石(每石42公斤,约合840万公斤),膨胀到了最高峰时期的400万石(约合168亿公斤),后来虽然有所回落,但长安城每年的粮食缺口,仍然高达100万石(约合4200万公斤)。在此情况下,即使是在“年谷丰登”的丰收年份,唐代长安城也仍然粮食紧缺“人食尚寡”。

六、漕运的断裂

漕运,是维系长安城和大唐帝国安危的生命线。由于环境破坏、自然灾害频发,关中地区可耕地越来越少,所以长安城内需要外地接济的粮食缺口。唐朝本身经济实力已经大幅削弱、长期缺粮的长安城及关中地区,只能是依靠江淮一带的粮食和财赋,来维持日益庞大的首都和帝国的运转。

在自然天险的阻碍之外,由于关中地区森林滥砍滥伐,水土流失严重,因此黄河和渭水,泥沙积屯也很严重,行船非常艰难。唐朝中叶以后,从渭水到长安的一些漕运水渠,甚至经常因为泥沙堵塞航运,不得不边挖沙、边行船。随着水资源的日益衰竭,和部分河流、水渠的干涸,到了唐朝末年,运输船经由渭水和漕渠行驶进入长安的记载,越来越少,几乎完全消失。

七、中国经济中心的不断东移南迁

与长安所处的关中地区的衰落相比,黄河中下游的开封、江淮一带却越来越繁华富庶。

八、军事中心的转移

唐代中期以后,中国的军事中心,从西北转移到了东北。唐朝中期以后,随着东北方向的契丹、渤海、女真等少数民族的相继崛起,中国的军事政治地理格局发生了剧烈变化。在此情况下,防守东北方向的北京,其军事、政治地理价值日益突显。

至此,千古一城长安城彻底衰落。

古城长安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是西安的古称,是十三朝古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同时也是也是历史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城市。

西安,在历史上曾经被称作长安。从秦皇汉武以来,累世为龙蟠虎踞之地。在中国封建社会极盛时期的唐代,它更是世界上第一大城市。1000多年过去了,现在的我们不仅参观文物古迹想象唐代的长安,还可以从唐诗中去领略唐代帝都长安的城阙宫苑、郊野山川、四时景物。

扩展资料

古城长安的发展历程:

在100多万年前,蓝田人在长安地区建造了聚落。镐京时期(前1111年—前770年),长安地区成为了中国周朝的国都。公元前350年,秦建都咸阳,古代咸阳的地理位置在渭河两岸,地理位置涵盖今天的西安和咸阳部分区域。

秦末汉初,长安地区成为了秦始皇的兄弟长安君的封地。公元582年,文帝在长安城东南龙首塬南面选了一块地方建造新都,新都定名为“大兴城”。公元618年,李渊称帝,改大兴为长安。1369年,朱元璋在唐长安城皇城的基础上,修建了西安城墙。

-长安

1、唐长安城总体上是中轴对称的格局,设计时参考了邺城和建康城的布局。城市建设过程中,还附会《易经》中“乾卦六爻”的说法,根据龙首原分为六条岗地的特点,安排了功能不同的建筑。此外,在城市的边缘规划了园林区,既可美化环境,又可成为民众的游览场所。

2、唐朝鼓励对外贸易,所以用于货物交易的“市”设在城市的中心位置(大致上靠近中心地带)。

3、唐朝的宫殿建在城市北方,宫殿、衙署、坊、市分置,宫城居全城北部正中,为宫殿区,处于首位,象征着王室的权威。

4、盛唐时期的长安街道分明为市、坊、柜,分工明确。采用坊市制,各个居住区界限分明,市场设在指定的地方,不得随意交易,其余与普通中国古代都城没什么不同 。

5、长安距离边界很近,该城的设计十分严整,适合军事防御;规划严谨,整齐有序,便于管理。它的南面是皇城,为中央衙署所在地;外郭城从东西南三面拱卫皇城与宫城,是一般群众与官僚的住宅区和商业区。

6、全城南北中轴线两侧东西对称,棋盘式的街道宽畅笔直。

7、长安城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在封建时代是少见的都市设计,在国内国外影响很大。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