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传说中的天皇氏,骧首龙身十三头,到底是何方神圣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6浏览:4收藏

上古传说中的天皇氏,骧首龙身十三头,到底是何方神圣,第1张

华夏时间线:上古卷

风云人物:天皇、地皇、人皇

(全文4800余字,且行文比较严肃,请耐心阅读)

盘古开天辟地、化育万物以后,我们的世界是以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存在着,从什么时候开始华夏大地上才有了国家?

关于国家的起源,学界一直都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国家就是 社会 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的产物”

简单来说就是,国家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随着 社会 的发展和需要才建立起来的, 但是这种说法跟古老的华夏大地上流传的传说显然是不符的。

在中国人的 历史 传说之中,世界是从盘古开辟开始的,盘古是这个世界上第一个“人”,也是华夏大地上的第一个君主——所谓“三才首君、御世首君”也。

盘古死去以后,由“三皇”继续统治着华夏大地。

近代学者对于“皇”字的解释颇有争议,很多人认为“皇”字在 历史 上从来没有被当做帝王名号使用过,它仅仅是作为一个修饰词与“帝”、“王”等称号连用,也有人认为“皇”字是用在神灵之上的称号。

但事实上,“三皇”的说法由来已久, 《周礼》 中有“ 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 ”的记载,此书相传为周公所作,成书年代至迟是在战国时期,可见“三皇”是华夏民族记忆里很久远的传说,但“三皇”具体代表的是哪“三皇”书中没有提及。

直至秦朝建立之后,廷尉李斯等向秦始皇上尊号,有“ 天皇、地皇、泰皇 ”一语,我们始知道“三皇”是实有所指。此事见载于《史记》,可信度应该是很高的,秦朝去古未远,由此我们可知“天皇、地皇、泰皇”的称号至秦朝时已经流传很久。(司马贞《索隐》认为“泰皇”当指“人皇”)

徐整、皇甫谧等人,当是根据这诸多传说整理出了上古帝王世系,这份“ 华夏上古帝王家谱 ”影响了中国古代读书人近两千年。

但是我们知道,汉文字起源于黄帝之时,《水经注疏》说:“古文出于黄帝之世,仓颉本鸟迹为字,取其孳乳相生”,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说:“迨乎伏羲氏作,始定人道,辨乎臣子,伏而化之,结绳而治。故孔子曰:‘三皇伯世,叶神无文’。”

伏羲、黄帝之世据“三皇”年代荒远,由此可知“三皇”之时必定没有文字,明代陈耀文《天中记》引《真源赋》说:“ 人皇君兄弟九人结绳刻木四万五千六百年 ”。

天地初开之时,人类 社会 的野蛮荒凉可想而知,《帝王世说》曰:“天地开辟有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或冬穴夏巢,或食鸟兽之肉”,所谓“ 不殊于羽族,取类于毛群 ”,与鸟兽为伍, 这种时期不但没有记录“三皇”名号的文字,恐怕也没有“三皇”名号存在的必要。

据记载,天皇、地皇各立一万八千岁,而人皇治四万五千六百年,从时间上来讲,这很明显也不应该是一代人的年龄。《黄帝内经》上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也从没听说一个人能活几万岁的。

由此推之,传说中的天、地、人三皇,应当不是某一位帝王的名号,似乎应该是对时代的称呼。

正如所谓的上古“十纪”论一样,应该是后人追溯上古时期的时空归纳,《金楼子》载:

这种记述与现代地质学年代归纳法很相似,寒武纪、侏罗纪、白垩纪生活在当时的生物并不知道自己生活在哪一纪,只有后来定义的人才知道。

同样的我们试想一下,生活在数百万年前的先民,会给自己生活的上万年周期冠以“九头纪”的名号吗? 这种年代划分,更像是后人追溯上古时期的一种时间记录方式。

如郑樵《通志》说,以传说中的伏羲氏至无怀氏十五世为天皇,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这是后起的说法,并不是传说中“三皇”初相。

在最早的文字记载当中,“三皇”是有形象的,在古籍记载中:

天皇十三头,骧首麟身,身佩九翼。

地皇十二头,女面龙颡马蹄蛇身。

人皇九头,龙身骧首,驾六羽,乘云车出谷口。

这个形象让人实在难解,何为十三头,人怎么会有十三个头呢?但 正因为其难解,才说明其形象的原始性 ,最先记录下这些形象的徐整、皇甫谧等人都解释不了,恰恰说明这是他们有所依据,是从别的地方听来、看来的。

后来的一些学者解释,认为十三头是兄弟十三人,或者说是十三世,这都是附会的结果,并不是初相,真实的传说应该就是“ 天皇十三头,地皇十二头,人皇九头 ”。

《拾遗记》 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拾遗记》是东晋王嘉所录,频斯国在哪里我们不知道,但是从文中描述来看,这个大石室是一处古迹无疑,壁画上画着的就是十三头龙身的天皇,由此也可以知道“天皇十三头”才是传说的初相。

而《古微书》所载三皇形象, “骧首麟身” ,很明显是一个龙马的形象。凡此异象,似乎是在暗示我们,“三皇”并不是人类的形象。

《辨证论》说,自天地化育万物以后的时代总称为“三皇”,其次是“ 蛇躯牛首之圣 ”,其次才是“ 衡珠日角之皇 ”。“蛇躯牛首”说的是伏羲、神农氏这个时期,“衡珠日角”说的是秦皇汉武这个时期。

伏羲、神农这个时代,牛首、蛇身形象就让后人十分费解,所以,伏羲、神农在传说中同时具备人和神的属性。而据史料我们可知,“蛇躯牛首”之前是“骧首麟身”, 这个时期传说的“人王”似乎更多的带有神的属性

《论衡校释》说:“女娲之前,齿为人者,人皇最先” ,这似乎也在告诉我们,在三皇时期的前两段是不能称为“人”的,直到人皇之时才能称为人。

在盘古的传说中,混沌生阴阳,阴阳分天地,天地阴阳交感,中和为人,所以才有“天地人”三才。天皇、地皇继盘古而生,其称号似乎正是呼应天地, 《董子》曰:“古之造文字者,三画连其中者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

国家到底是怎么出现的?在我们 历史 传说的记忆中,未有人,先有人王,我们的人王是“君权天授”的,从盘古时期一直延续到大清朝,这似乎是一种政治说辞,从情理上实在是说不过去。

所以在传说中的伏羲女娲之前,有没有国家,我们似乎是拿不出什么像样的证据,贾公彦《周礼正义序》中说的挺有道理:“ 天皇地皇之日,无事安民,降自燧皇,方有臣矣 ”,《全唐文》卷一百六十四有文:“ 拒燧皇谓人皇,在伏羲前,风始,始王天下者 ”(引自《易通卦验》)。

说燧皇始王天下是有一定说服力的,那么燧皇以前漫长的数百万年,应该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氏族部落,那么“三皇”自然也就不是人王了,自然也不能在野蛮蒙昧的时期王天下了。

我们看古籍记载中“三皇”事迹似乎也能佐证这一点。

万英民《三命通会》说,天皇氏淡泊无为而俗自化,始制干支之名,定每年岁首之所在,这里的干支不同于后来的“黄帝命大挠制甲子”。

其十干为:于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

十支为: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

这是最古老的干支纪年法,就是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用的那种纪年法。

地皇氏定三辰,分昼夜,以三十天为一个月,以干支来配月;人皇氏裁度九州,“政教君臣所自起,饮食男女所自始”。

三皇事迹,辨别岁月,裁度九州,皆从大处着眼,很明显也是附会的说法。这些说法,最初应该来自于纬书, 《论衡校释》说:“天地开辟,有天皇、地皇、人皇。出自河图,不足征信”。

纬书的起源,最早似乎能追溯到战国时期,到汉代时就已经大盛,纬书所记载的内容驳杂不经,后来被道教三洞大量地吸纳。据载,道教三洞本来称作“三皇”,晋武帝时,南海太守鲍靖好仙道,登嵩高山,入石室清斋,发现了古三皇文。

后来,鲍靖被指伪造《三皇文》,被朝廷诛杀。自此以后,道教经典避讳“三皇”称呼而改称“三洞”。

三皇的传说在道家典籍记载颇多,当然多有神化玄幻的色彩,但是,它的故事大都有传说为基础,并不完全是向壁虚造,它的传说基础很大一部分就是来自于纬书,而纬书同样不是向壁虚造,它的记载很多来自于远古和民间传说,很多先儒所不屑的传说被它不加辨别的吸纳。

三皇的传说可能就是这样被吸纳进来的, 天皇初相应该就是那个骧首龙身十三头、身佩九翼的怪物 ,当然这个形象也应该也是经过若干年流传变迁的产物,真实的初相我们已经没有办法知道了。

在后人追溯华夏起源和帝王世系的时候,把这个十三头的家伙搬了出来,让他成为了继盘古而治的上古帝王。

但三皇源头真身应该是神,传说中颛顼曾经绝通天地,在颛顼以前是人神杂处。孔子曰:“以化合神者称皇,徳合天者称帝,徳合仁义者称王”,《辨证论》说:“天皇氏淡泊自然与极同道”,陆希声《道德经传序》说:“周之末世其几矣老氏以三皇之质以救其乱”。

所谓“自然”“无为”本就是天道,所以,皇道即是天道。《管子》曰:“明一者皇,察道者帝”,一者,太极也,混沌也,其非天帝而何?

《周本纪》载:“殷之末孙季纣, 殄废先王明德,侮蔑神祇不祀,昏暴商邑百姓, 其章显闻于天皇上帝 ”,天皇,似乎跟这个有类似的属性。

关于上古三皇的事迹实不可考,但是三皇对华夏民族的影响却很深,对于我们研究 历史 的人来讲,首先需要有一个史观,所以就必须把三皇这段上古传说做一个梳理,主要是要知道它在古人眼中的地位和对 历史 的影响。

汉代孔安国序《尚书》,第一次将三皇与伏羲、神农、黄帝画上了等号,但是这种说法与司马迁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列为五帝一样,是没有什么依据的。

最早的三皇指的应该就是天、地、人三皇 ,不过这种三皇的叫法应该也是后起的 历史 归纳法,《周礼》说“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可见 传说中的三皇其实不只有这一组

天、地、人三皇并不是古代象牙塔里的东西,并不是文人和 历史 学者之间的文字 游戏 ,而是古人心中的一种 历史 和文化归属。

邱濬《大学衍义补•卷六二》载:

这是 历史 上皇家祭祀三皇的开始,此时的三皇显然是受到了孔安国等人的影响,跟天、地、人三皇区分了开来,成了所谓的“前三皇”和“后三皇”。

古代皇家庙祀先祖,最早就追溯到“前三皇”,三皇以前的祖先,有陵墓的派人去守陵,因为年代久远荒茫,不立庙祭祀。

研究 历史 ,就要进入到古人的 历史 环境和思想背景之下,在清代以前,古人大都是相信“前三皇”的存在的,不过同样也承认三皇之事年代荒茫不可稽考。直到清末,崔述等人开疑古之端,认为三代以前很多 历史 都是杨墨之徒杜撰,从而直接否认上古史,自此一发而不可收拾。

《后魏书》中讲了一件事,说后魏献文帝拓跋弘,想将帝位提前让给太子,群臣就建议道:“ 三皇之世,澹泊无为,故称皇,是以汉高祖既称皇帝,尊其父为太上皇,明不统天下 。今皇帝幼冲,万机大政,犹陛下统之,谨上尊号太上皇帝。”

可见,三皇的传说已经深深地印在我们的 历史 文化当中。

最后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在战国甚至更早以前,流传着天、地、人三皇的传说,这个传说的初相应该带着上帝的色彩和神的属性。后人追溯华夏 历史 起源、整理帝王世系时,把这个上古的传说整齐成了上古的帝王,于是就有了“三皇五帝”的说法。

后来的 历史 研究者,知道三皇之时荒昧不可靠,于是就把伏羲、神农、燧人、女娲、黄帝等这些传说中的古帝王和三皇的称号对号入座。于是,华夏的 历史 和可考的帝王世系就从这个新版“三皇五帝”开始了。

盘古化育,三皇继治,上古三皇的资料查找了很久,也思考了很久,可是迟迟不敢下笔。

千百年来,都以古三皇之时荒茫不可考,所以没有人敢去考证这段比传说还久远的传说,我当然也不敢。

但是,鉴于三皇是我国上古传说中帝王世系中重要的一环,而且是历经时间最悠久的一环,想要梳理华夏时间线不得不写一下这一段,所以虽然经过了几天的准备但是下笔时仍然是没什么头绪。

只好写在这里聊以备缺, 抛砖引玉,以待来者

文|王玄陵

参考阅读:盘古,一个南方少数民族的传说,是怎样变成华夏民族创世神的

参考文献

1995年10月,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在新疆和田地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考古排查活动,试图寻找更多有价值的古代遗迹。他们的首要搜索目标,正是位于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附近的尼雅遗址。

尼雅遗址是1959年由考古专家们发现的一座遗址,据鉴定考证,发现该遗址为一座汉晋时期的精绝国遗址,因其地理位置位于尼雅村附近,专家们便将其称为“尼雅遗址”。现今的尼雅遗址内部,发现有房屋、场院、墓地、佛塔、佛寺果园、畜圈等遗址,出土大量陶器、木器、金属器、石器等等,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是著名的历史文化类人文风景旅游区。

经过几个月来的搜寻探索,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仍无重大所获。可正当大家都感觉灰心丧气时,一个新的发现令所有人都眼前一亮。在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挖开了一座不起眼的古墓,该座墓葬是一座夫妻合葬墓,从墓中出土的文物,以及衣冠华美程度来看,二人都属于西汉时期的贵族阶层。值得一提的是,当墓葬棺椁被打开后,考古专家们发现男尸的右臂上,绑着一块色彩明艳的织锦。织锦的色彩缤纷艳丽,上面还绣有不少字迹。专家们怀着激动的心情,通过娴熟的手法,最终将彩色织锦护臂完整取下,送到实验室中进行下一步研究。

通过考古专家们的研究,发现该织锦呈圆角长方形状,长度为185厘米,宽度为125厘米,周边饰有白绢镶边,分别长约21厘米、宽15厘米。织锦质地细腻轻薄,色彩斑斓交织有度,其上织有八个篆体汉字,曰“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但考古学家们很快就发现这个护臂上的文字并不完整。

专家们通过织锦护臂的材质等推出墓主所处的朝代,无法推出其中发生了什么历史事件。很快专家们便有了新的思路——这或许只是半句话,墓中应该还有另外的半句。

但是找到另外的半句,似乎对考古学家们来说是大海捞针,经过推算,专家们确定这块布来自汉朝。这就使得专家们更加的疑惑了,因为汉朝的服饰大多数都是以暗色为主,很少有如此绚丽的颜色。

而且在布上面还画有麻雀、太阳、独角兽等等奇怪的图案,这是喜庆的象征,这其中一定还有其他的内涵。

正在专家们反复推敲时,传来了一个惊人的好消息:剩余的一部分文字在同一个墓中被发现了,就在女尸的裤子上。这台裤子花纹与材质用的都是与护臂同款的,是汉朝的精品。

经修复,发现了后面还有13个字。专家们将这其中的21个字拼凑完整,果然有了重大的发现。经还原,墓主想要表达完整的内容是:"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南羌,四夷服,单于降,与天无极"。

这下就真相大白了,这是汉朝的一场战争。

千年前的战争画面一下子浮现在了专家们的面前。公元前25年,汉朝统治者英勇善战,不断地扩大自己的领土面积,很多少数民族无力反抗,只能屈服于汉朝的管制。

而这一切差点有了反转,同一年,南羌突然逆反,突如其来的逆反让西汉措手不及。面对如此突兀的情况,将军赵充国主动申请平定战乱。但是赵充国在当时已经是一位年岁过高的老将,汉宣帝并不敢轻易将这个重任交给赵充国。

处于形式的危机,汉宣帝决定让会占卜的钦天鉴,命其对形式进行预测。在观察天象后,钦天鉴和皇帝说了一句话:"五星出东方,中国大利,蛮夷大败。太白出高,用兵深入敢战者吉,弗敢战者凶。"大概意思是赵充国英勇无畏,是这场战争的首要人选,并且由他出战,必定会平定战乱。

汉宣帝听从了钦天鉴的建议,命赵充国出战。果不其然,没过多久赵充国便大败蛮夷凯旋而归。于是汉宣帝举国同庆,这件事也被记载了下来。

墓中的主人是皇室贵族,亲身经历了这件事,十分的喜悦,便将这件事记载在了一块布上,一部分记在了妻子的裤子上。一块小小的织锦护臂,让我们对汉朝的历史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每一件古物都有它的价值,每一件古物也有它的存在的意义。织锦护臂不仅彰显了西汉丝织工艺的魅力,同时还将传统的爱国情结传递到了今天。

古人们的智慧使我们佩服,钦天鉴通过观察行星得出的结论虽然没有科学依据,但是却鼓舞了人心,让朝廷中的战士们认为这场战争势在必得,取得胜利也成了必然。

这一点在《汉书·赵充国传》就记载了过一场西汉讨伐西羌的战争,古代“中国”都是有着地域概念,指中原、中土,至于五星,是古代占辞术语,指五大行星,即:水、火、木、金、土。在古代是:岁星、荧惑星、填星、太白星和辰星,这从织锦五种颜色也可以分辨出来,在秦汉时期,最常用的是“青赤黄白黑”而织锦用了“青赤黄白绿”,可能是因为黑色不够靓丽采用绿色。

“五星出东方”就是五大行星同时出现,可能是“五星连珠”,由于五大行星围绕太阳公转时间不同,它们交汇概率十分小,而古人以观天象占卜,这种特殊异象也是被赋予了意义。

“五星出东方”织锦护臂的出现,重现了当时汉王朝的强大,诠释了华夏民族当年无比辉煌的历史。不仅如此,它作为一件最早出现“中国”两个字的丝织品,完整无误明确了“中国”的定义,称其是我国一级国宝,完全是实至名归。

美国学者班大为,在他研究中国五星聚的论文当中,就推算出了下一次五星聚会,时间是在2040年,伴随着这一天到来,中国很有可能会再次走向繁荣富强。

但到了那一天,科学家将在一次对于“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我们都知道封建时候的思想都是比较保守的,而且科技不是很发达,人们看到的现象也不是很多,看到奇怪现象的时候都会比较惊讶,所以如果说古代的时候天空有出现异象的话,那根据今天的科学来讲,是说不过去的,因为它不符合自然规律的运行。

所以也就是说。古代天空有异象发生的话,这些说法大多都是过于迷信的,可能是因为百姓看到一些以前没有见过的事情,就觉得非常的怪异,所以就说是上帝在指示着什么事情,其实,这一切都是自然现象。

电视剧里面每当发生什么大的事情,天空都会出现一些异常的现象,其实就我们现在的人才知道,这些只不过是一些巧合而已,因为每当到了大的事情的时候,人们才会关注天空的那些异象,平时的话就不怎么会关注,这样一勾联的话,每当发生大的事情,天空都在暗示着什么,其实这些都是封建思想的一些迷信色彩。

而且很多时候这些异象都是人造的,都是一些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先扰乱人们的心性,然后再传播,这样就会让假的事情好像是真的一样,所以,在古代每当发生大的事情的时候,天空都会出现一些异象,这种说法,是很值得再研究的。

先不说明朝的灭亡是因为什么万历三大征,还是什么中国当时出现了小冰河时期导致气候变化。我们今天说点野史如果按照古代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说法看明朝该不该亡。

据史书记载,在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登基那天,本来是晴空万里的好天气,却没想到登基大典进行到一半时天空中平白无

故传来了金枪鼓鸣的声音。这可吓坏了当时的皇帝和大臣,人心惶惶不知这是好事还是坏事。于是大家立马叫来了钦天监卜算此事。在我国古代,皇权再高也高不过天,皇帝都是上天的儿子。所以古代钦天监占卜,都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

当时经人观天象测算之后,得出了这样的启示:“天鼓鸣,主兵戈,天下将乱,明祚将亡也。”这个结果吓得一众大臣和皇帝立马封锁了消息,直到明朝灭亡以后才渐渐让人知道。

除了晴天鸣金鼓之外还有荧惑守心,金星白昼现,而其中最有名的应该就是荧惑守心荧惑守心的天象在古时中国被视为大凶之兆,因心宿二象徵帝王,若火星在心宿二附近停留或逆行则被视为侵犯帝王,占星学指其为「大人易政,主去其宫」,帝王恐有亡故之灾。

除了这些奇异的自然现象外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大灾便是鼠疫。1644年3月李自成所面对的北京,实际已是一座疫病蹂躏的鬼城。这场大疫,是从崇祯六年到崇祯十七年间流行,发源地大致在山西的兴县,然后到大同,再到潞安。接着,鼠疫传到陕西的榆林等地。崇祯十四年时,大疫传到河北大名府、顺天府等地,那里的地方志上,都有“瘟疫,人死大半。互相杀食”的记载。崇祯十六年,也就是北京城破的前一年,北京也发生大疫。

到崇祯十六年四月时,北京每天死人上万,以至于城门都被运出的棺材堵塞。沿街的小户居民,十之五六死去,死在门口的最多,街头连玩耍的孩子都没有了。有一个统计数字,这场大疫夺走20万北京人的性命,而北京城当时的人口,估计在80万到100万,也就是说,每四到五个北京人中,就死掉一人。

也正是这场大疫作为一个幕后的推手,将风雨飘摇中的大明朝再一次推向了死亡的边缘。

有人在峨眉山看到神仙了

有人在峨眉山看到神仙了,峨眉山在我国非常出名的,但是对于里面的一些神鬼之谈我们也不必太过在意,要相信科学,那么下面就一起来看一看有人在峨眉山看到神仙了。

有人在峨眉山看到神仙了1

悟玄和尚,没人知道他的来历,虽然他身披袈裟,却潜心求道。自三江五岭,黔楚(贵州和湖北)诸多名山,悟玄和尚无不游历,每在山中遇到洞府,必定进去拜访。

悟玄和尚有一次去峨眉山,听说山中有七十二洞,自雷洞之外,各山崖石室洞窟,悟玄和尚都拜访了一遍。

悟玄和尚偶然坐在大树下歇息,过了很久,有一个老头从山下上来,朝悟玄和尚拱手施礼,也坐在树下歇息。老头问悟玄和尚要去哪里,悟玄和尚向老头详细地说了自己寻访名山洞府的事情。

老头对悟玄和尚说:“天下名山大川,都有洞府,如果不知道洞府的名字,千万不要贸然拜访,必须得到《洞庭记》、《岳渎经》这两本书。遇

见洞府,要先判断洞府归属哪座山、叫什么名字、距离有多远、是不是神仙所居,如果与书中的记载一致,那么就可以进去游玩了。不然,有风雷洞、鬼神洞、地狱洞、龙蛇洞,如果误入其中,必会伤及性命,想求得福运反而招致灾厄,你要小心戒备。”

悟玄和尚闻言,惊骇良久,感谢老头的教诲,因此问:“如今峨眉山的洞府,我可以进去游玩么?”

老头回答说:“神仙之事,我不敢多言,你见了洞主,自可问他。”悟玄和尚又问老头:“洞主是谁?”老头答道:“洞主姓张,如今在嘉州集市以屠肉为业,是个肥胖的中年人。”老头说完,便向悟玄和尚告辞离去。

悟玄和尚于是去了嘉州集市寻访,找到了张洞主,将之前的事告诉了他。张洞主对悟玄和尚说:“无需多言。”随后命妻子煮肉招待悟玄和尚,给了悟玄和尚三碗肉。

有人在峨眉山看到神仙了2

峨眉山金顶出现“佛光云海”

前段时间,馆长接到网友爆料,该网友声称自己去往峨眉山游玩时,看见了庄严肃穆的金佛身后出现了七彩的“佛光”,这就将原本就神圣的佛像衬托着更加神秘莫测,不止如此,更加诡异的是,当他爬上了峨眉山的金顶之后,往下一看就看到了云雾缭绕的云海中,若隐若现的出现七彩光环,光环中还显现出了一个人形的身影;

更为神奇的是,即使身旁的游客很多,但是人们所看到的人影终究是自己的身影;这也就是说,观看到此现象的人们,实际上只是将自身置于了“佛光”之中。

而当人们观看到“佛光云海”奇观之时,人们都纷纷掏出手机拍下这罕见的奇观异象,在场的佛教信徒都认为,佛光的出现绝对是“佛祖显灵”的现象,甚至有的信徒都跪下磕头祈祷;然而峨眉山出现“佛光云海”现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佛光”的出现真的是佛祖显灵吗?

峨眉山供奉哪位“金佛”?

在谈论这些问题前,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峨眉山,众所周知,峨眉山是我国佛教的四大名山之一,在我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此同时也是属于世界文化与自然的双遗产;据古籍记载,相传在汉朝的时候,峨眉山上就修建起了佛寺,主要供奉的是普贤菩萨;

这是因为在《格萨尔王传》中有记载到:峨眉山像一头步履矫健的白色神象,而在佛经中普贤菩萨就是骑着六牙白象登山创建道场的,因此自东晋时起,人们便开始将峨眉山当作普贤菩萨的道场;

此外,在佛教中普贤菩萨象征着理德、行德,其真正的意义就是践行,认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须要行动起来、去实践,才方可取得真正的成功。然而峨眉山为何会出现“佛光云海”呢?难不成传说都是真的吗?

“佛光”异象的历史记载

说起来,人们早在西汉时期就在峨眉山发现了“佛光”,据文献记载“人动影随,人去环空”,简单来说,当峨眉山的金顶上出现“佛光”时,那光环之中会出现一个人影,那人影正是观看者自身,无论你做什么动作,光环中的人影也会随着做出相同的动作,这就是峨眉山最为神异的现象之一;

大家要知道,古时候的人们,不仅是特别信佛,而且是相当畏惧鬼神之说的,对神乎其神的现象都非常相信的,那可想而知,当峨眉山出现“佛光”现象时,佛教信徒们自然是对此十分的虔诚。

除此之外,当馆长在翻找资料时,发现明朝的地方古籍文献中,有提到峨眉山的“佛光”现象,相传“凡金顶现光,人皆投金,不可计数,举家投金者,不知凡几”;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只要当峨眉山金顶上出现“佛光”后,人们都会往“佛光”之下投上金银珠宝,多到都数不过来,甚至有将家产都变卖成金银全投下去的人,也是不知道有多少;

由此可见,那时候的人们都将其现象当成是“佛祖显灵”,以至于用这种方式来疯狂的虔诚祈愿。然而,峨眉山出现“佛光云海”到底与佛祖显灵有没有关系呢?“佛光”的出现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布罗肯幽灵”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对此现象,专家在通过多方面的研究之后,表示:峨眉山的“佛光”其实只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自然物理现象,其科学解释就是,当太阳的光照射到观看者的身后,那就会将其人影投射到观看者面前的云彩之上,而此时的云彩在经过细小冰晶与水滴的碰撞下,从而形成独特的圆圈形彩虹,那自然,观看者的人影就刚好被投射到了七彩的光环之中。

其实,这种类似的现象也并是峨眉山独有的,在德国布罗肯山也曾出现过类似的现象,只不过那时候的人们并不清楚其形成的原因,所以,古代欧洲人都将其现象称为“布罗肯幽灵”。

但是总的来讲,这只是自然界中罕见的大气现象,当然,其现象出现的条件非常严格,是需要在阳光充足、地形高度足够,并且云海围绕着的环境下,人们才有可能看到“佛光”的出现,在我国也是只有在极少数的地方才能够欣赏到“佛光云海”的现象。

有人在峨眉山看到神仙了3

峨眉山上香的步骤

插香的第一种方法:

1、将香点燃

2、用两手的中指和食指夹着香,大拇指顶着香的尾部

3、安置胸前,香头平对着菩萨圣像

4、再举香齐眉

5、放下如第三动作

6、开始用左手分插。

第一支香插中央,插时默念:“供养十方三世三宝。”第二支香插右边,持时默念“供养历生父母师长”。(注:本篇拈香之法为在家居士所写,故与出家众所观想默念者不同)。但出家众如果是个人敬香礼佛,则可同用此法。)第三支香插左边,插时默念:“供养十方法界一切众生和我某某的冤债障类”。

插香的第二种方法是先右,念:“誓断一切恶”次左,念“誓修一切善。”后中,念:“誓度一切众生。”

插香的第三种方法是最简单的,和第一法一样,但念得比较简单,第一支香插中间,念:“供养佛。”第二只香插右边,念“供养法”。第三支香插左边,念:“供养僧。”总括而简单。

插完香,合掌,心中默念:“愿此香华云,直达三宝所(所念:“直达诸佛所”)恳求大慈悲,施与众生乐。”

如果是上环香,就要以点燃之处向佛,两手像持长香的方式一样,举香时,只要口中默念:“供养十方三世三宝。愿此香华云,直达三宝所,恳求大慈大悲,施与众生乐。”即可。

要是上檀香(即檀木劈成之小枝)时,就要用双手大指和食指拿着香的两头,中指、无名指、小指都张开伸直,高举齐眉,前后放进香炉;第一根檀香用左手拈起,右手接过送入;第二支则利用右手拈起;左手送入;第三支又和第一支一样。观想默念的方法都和上长香时一样。

峨眉山上香注意事项

烧香之后再叩头。烧香的话,应该是左手拿香,右手拿烛,因为常人用右手杀鸡剖鱼,如果是左撇子的话,则反之。香要点的越旺越好。点燃后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握住香,高举过头顶作揖。

作揖后,把香插在香灰里,就可进门叩头了。叩头的话,要认准佛祖菩萨或罗汉。

对于这处峨眉山的烧香步骤信息就是这些了,大家在去峨眉山旅游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下,峨眉山的寺庙文化底蕴深受,一直都是深受大家喜欢的,大家记住心诚则灵啊!

古书上说,方肛者,肛门是奇异的方形,而不是一般人的圆形,拥有这样的异相的人生来一定会有大用,能忍常人所不能忍的事情。野史上这样记载这个古代军事奇才韩信是方肛。

野史上这样记载的那个作者怎么是知道韩信是方肛的呢,还是很好奇的,莫非他研究了韩信的大便是方形的?由于韩信是个名人,所以方肛也成了圣人之相?还是感觉这种乡间野闻听听就好了,大多数还是为了突出圣人的功绩而编造的。但其实还是有很多是有可能的,像项羽重瞳,这个在我们现在也是有这样的案例存在的,这是一种眼病。

历史上还有记载了很多人生有异相。比如说尧的眉毛有八种颜色,禹的耳朵有三个洞,周文王是龙额虎肩等等。还有人说刘备双手过膝,双手过膝只能是一个人的手臂很长,能够在站立的时候轻而易举的就摸到膝盖,除了刘备以外,其实宇文泰和司马炎已是双手过膝。

还有一个狼顾之相。据说拥有狼顾之相的人可以在180度扭转头部的时候保持肩膀不动。而认为拥有这一个狼顾之相的人,都是城府极深,狡猾多疑的人,后来人们又认为这种人是帝王之相,司马懿就有这样的面相。

其实这些历史名人是否真的拥有异相已经没有办法考证了,之所以会记载这些异相,多半是为了彰显他们的功业,才说的那么神奇,在我们现在看来还是很多都是正常的。

上古传说中的天皇氏,骧首龙身十三头,到底是何方神圣

华夏时间线:上古卷 风云人物:天皇、地皇、人皇 (全文4800余字,且行文比较严肃,请耐心阅读)...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