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6浏览:2收藏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第1张

 老子的《道德经》一书,是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先河的哲理诗,是人类生命活力的 颂歌,是中国这一智慧巨人对宇宙、人生、社会、政治、军事认知的哲学格言,是中国 文化的大宝藏,是中国思想史上一次灿烂的日出。五千精妙,博大精深,从宇宙到人生, 从物质到精神,从社会到政治,无数个层面上的东西都囊括其中,布列得井井有序。他 的思想似乎高悬太空,实则立足人世,他貌似虚静,却满溢爱之情;他倡“无为”,结 果是“无不为”;他言守静,实则“制动”;他甘“居后”,反而“占先”;无为清静 其外,有为积极其内。《道德经》充满智慧之爱,闪烁智慧之美。鲁迅说:“不读《老 子》一书,不知中国文化。”胡适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

 第一章

 道可道(可以语言交流的道),

 非常道(非真正意义上的道);

 名可名(可以明确定义的名),

 非常名(非真正意义上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天地在开始时并无名称),

 有名万物之母(名只是为了万物的归属)。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因此常用无意识以发现其奥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常用有意识以归属其范围)。

 两者同出异名(两种思维模式同出自一个地方但概念却不相同),

 同谓玄之又玄(这就是玄之又玄的玄关窍)。

 众妙之门(它是打开一切奥妙的不二法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天下皆知美之所以为美),

 斯恶已(是因为丑恶的心灵在作崇);

 皆知善之为善(皆知善之所以为善),

 斯不善已(是因为不善的意念在作怪)。

 故有无相生(因此而产生了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前后相随等各种患得患失的主观意识)。

 是以圣人(但是圣人),

 处无为之事(处于无区别心之无为境界),

 行不言之教(教化众生于不言之中),

 万物作焉而不辞(顺应万物的发展规律而不横加干涉)。

 生而不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

 为而不恃(竭尽全力而不自恃已能),

 功成而弗居(功成业就而不居功自傲)。

 夫为弗居(正因为他不居功自傲),

 是以不去(所以他不会失去什么)。

 第三章

 不尚贤(不刻意招贤),

 使民不争(使民众不去争名);

 不贵难得之货(不稀罕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使民众不为盗)。

 不见可欲(不见引发欲望的根源),

 使心不乱(就不会产生动乱的动机)。

 是以圣人之治(所以圣人的治理方法是):

 虚其心、实其腹(普及虚心、养身的道理),

 弱其智、强其骨(宣传弱智、强骨的好处),注:弱者道之用

 常使民无知无欲(常使人民深刻感悟无知无欲的益处),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使那些自作聪明的人无用武之地)。

 为无为(以无为的境界处理政务),

 则无不治(国家就没有治理不好的理由)。

 第四章

 道冲(道似一个器皿),

 似万物之宗(好像万物的根源),

 渊兮(它浩瀚无边啊),

 而用之或不盈(永远取之不尽)。

 挫其锐(压制锋芒),

 解其纷(解脱纷扰);

 和其光(和顺光辉),

 同其尘(混同尘垢)。

 湛兮(高深莫测啊),

 似若存(好像无处不在)。

 吾不知谁之子(我虽然不知它的来源),

 象帝之先(但它却先于上帝)。

 第五章

 天地不仁(天地超越仁的概念),

 以万物为刍狗(任凭万物像草狗那样自生自灭);

 圣人不仁(圣人超越仁的概念),

 以百姓为刍狗(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天地之间的一切生命),

 其犹橐龠乎(犹如风箱一样),

 虚而不淈(虚空但无穷尽),

 动之愈出(越动付出愈多)。

 多言数穷(言多必然有失),

 不如守中(不如抱心守一)。

 第六章

 谷神不死(掌握采集大道能量的方法就可以长寿),

 是谓玄牝(就好比掌握了复制生命的方法)。

 玄牝之门(复制生命的不二法门),

 是谓天地根(是与天地同寿的根本)。

 绵绵若存(绵绵不断的生命形式就是这样存在的),

 用之不勤(大道的能量是用之不竭的)。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

 以其不自生(因为它不为自己而生),

 故能长生(所以能长生)。

 是以圣人(因此圣人),

 后其身而身先(因为谦让反而获得人民的拥戴),

 外其身而身存(置之身外反而让人民依赖他的存在),

 非以其无私邪(难道不是这种无私的精神)

 故能成其私(反而成全了圣人的理想吗)。

 第八章

 上善若水(上等的善就如水一样)。

 水善(水善的表现形式是):

 利万物而不争(滋养万物而不争功),

 处众人之所恶(甘居众人之所唾弃),

 故几于道(所以水最接近于大道)。

 居善地(起居善于选择吉地),

 心善渊(心态善于融入平静),

 与善仁(交流善于把握仁爱),

 言善信(言语善于表达诚信),

 正善治(政见善于治理国家),

 事善能(处事善于发挥能量),

 动善时(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夫唯不争(惟有像水这样不争),

 故无尤(所以才能万事无忧)。

 第九章

 持而盈之(财物执持盈满),

 不如其已(不如适可而止);

 揣而锐之(铁器磨得锐利),

 不可长保(不可长期保存);

 金玉满堂(金玉堆满堂屋),

 莫之能守(不知谁人能守);

 富贵而娇(富贵而生骄横),

 自贻其咎(那是自找麻烦)。

 功成身退(功成名就身退),

 天之道(才是自然之道)。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精神与形体统一),

 能无离乎(能永远不分离吗)

 专气致柔(结聚精气以致柔和),

 能婴儿乎(能像初生的婴儿吗)

 涤除玄监(洗涤心灵之镜),

 能无疵乎(能没有瑕疵吗)

 爱民治国(爱护百姓治理国家),

 能无为乎(能顺应自然吗)

 天门开阖(感官自然开启),

 能无雌乎(能不被引诱吗)

 明白四达(理事明白通达),

 能无知乎(能没有成见吗)

 生之畜之(创造并养育万物的大道),

 生而不有(创造万物而不占为己有),

 为而不恃(无所不能而不自恃有功),

 长而不宰(左右万物而不任意宰割),

 是谓玄德(这就是恩泽天下的玄德)。

 第十一章

 卅辐共一毂(卅根辐条围成一个轱辘),

 当其无有车之用(因为中间有空车才能行进)。

 然埴以为器(燃烧粘土使其成为器皿),

 当其无有器之用(因为中间有空器皿才能容纳)。

 凿户牖以为室(开凿门窗建造居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因为中间有空居室才有光明)。

 故有之以为利(有形的东西之所以被人们利用),

 无之以为用(是因为看不见的无形在起作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贪图美色令人看不清丑恶);

 五音令人耳聋(喜闻顺音令人听不到忠言);

 五味令人口爽(美味佳肴令人品不了疾苦);

 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驰骋田猎令人心狂意躁);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难得之货令人图谋不轨)。

 是以圣人之治(因此圣人治理国家),

 为腹不为目(重视内在的充实而放弃表面的愉悦),

 故去彼取此(所以知道如何舍得)。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宠辱若惊),

 贵大患若身(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什么叫宠辱若惊)

 辱为下(把荣辱看得比生命都重要),

 得之若惊(得到了无比惊喜),

 失之若惊(失去了无比惊恐)。

 是谓宠辱若惊(这就叫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什么叫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我所以有强烈患得患失的心态),

 为吾有身(因为我有自我的观念),

 及吾无身(如果我抛开自我),

 吾有何患(我还有什么理由患得患失)。

 故贵以身为天下(所以重视自身为天下的人),

 则可寄于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寄于他);

 爱以身为天下者(爱惜自身为天下的人),

 乃可以托于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看不到图象),

 名曰夷(称着夷);

 听之不闻(听不到声音),

 名曰希(称着希);

 抟之不得(触不到形体),

 名曰微(称着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此无色、无声、无形之物无法用语言描述),

 故混而为一(只能称它为阴阳未判之混元一气)。

 其上不谬(它的上面不见光明),

 其下不昧(它的下面不见黑暗),

 绳绳不可名(实在是无法给它下定义),

 复归于无物(还是把它复归于无物吧)。

 是谓无状之状(这应该是无状态之状态),

 无物之象(无物象之物象),

 是谓恍惚(这就是似无似有的恍惚),

 迎之不见其首(往前追溯不知何时开始),

 随之不见其后(往后跟随不知何时结束)。

 执古之道(掌握上古的自然之道),

 以御今之有(以驾御今天的生命之有),

 以知古始(以感知上古的来龙去脉),

 是谓道纪(这就是自然之道的纲纪)。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古时善于修道的人),

 微妙玄通(见解微妙而深远通达),

 深不可识(给人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

 夫唯不可识(夫惟恐言不达意),

 故强为之容(故努力为之形容):

 豫兮若冬涉川(开始学道者谨慎的象严冬过河),

 犹兮若畏四邻(尤其惧怕邻里的干扰),

 俨兮其若客(严肃的好象虔诚的客人)。

 涣兮若冰之将释(继而他的性格会变的洒脱无羁涣然冰释),

 敦兮其若朴(品质会变的敦厚诚恳朴实无华),

 旷兮其若谷(心胸会变的旷达开朗虚怀若谷),

 浑兮其若浊(意识会经历浑浊及混乱的考验)。

 孰能浊以止(如何将这种混乱的杂念止住呢)

 静之徐清(把心静下来漫漫就清澈了)。

 孰能安以久(什么方法能保持安静状态长久)

 动之徐生(感悟静极生动带来的生机)。

 保此道者不欲盈(保持这种方法修道的人不会骄傲自满),

 夫唯不盈(正因为他不会骄傲自满),

 故能敝而新成(所以才能敝弃陈旧获得更新)。

 第十六章

 至虚极(修道进入虚无至极的意境),

 守静笃(安守宁静气定神闲)。

 万物旁作(万物在时空的隧道中行进),

 吾以观其复(我可以反复观察他们的循环)。

 夫物芸芸(天地万物芸芸众生),

 各复归其根(各自都要归于它们的因果)。

 归根曰静(看到因果可以说是静的作用),

 静曰复命(只有静才能了解生命的真谛)。

 复命曰常(生命的真谛就是变化的规律),

 知常曰明(了解变化规律才算通晓明白)。

 不知常(如果不知道变化规律),

 忘作凶(妄作非为自然带来凶险)。

 知常容(知道变化规律才能包容一切),

 容乃公(包容一切才能公正豁达),

 公乃全(公正豁达才能完整周全),

 全乃天(完整周全才能符合自然),

 天乃道(符合自然就是遵循大道),

 道乃久(遵循大道才能长治久安),

 没身不殆(终身都不会感觉到不妥)。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

 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的,人民近而赞美他)。

 其次,畏之(再次的,人民畏惧他)。

 其下,侮之(更次的,人民轻蔑他)。

 信不足焉(信用不足的君主),

 有不信焉(自然有不信任他的臣民)。

 犹兮其贵言(谨慎做到不随意发号施令),

 功成事遂(帮助人民实现心愿),

 百姓皆谓:“我自然”(百姓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第十八章

 大道废(大道废除),

 有仁义(自然出现仁义);

 智慧出(智慧频出),

 有大伪(自然混杂大伪);

 六亲不和(六亲不和),

 有孝慈(自然彰显孝慈);

 国家昏乱(国家昏乱),

 有忠臣(自然产生忠臣)。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崇高的圣贤志士不用奸诈治国),

 民利百倍(人民自然可以获得百倍的利益);

 绝仁弃义(崇高的仁爱之士不搞义气用事),

 民复孝慈(人民自然能恢复忠孝仁慈之心);

 绝巧弃利(崇高的能工巧匠不去争夺名利),

 盗贼无有(盗贼自然不会刻意打他的主意)。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仅此三者作为法则是远远不够的),

 故另有所属(所以另外还须心有所属):

 见素抱朴(保持纯朴的心态),

 少私寡欲(减少自私的欲望)。

 绝学无忧(这就是崇高而快乐无忧的学问)。

 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真理与谬误),

 相去几何(相差多少)

 美之与恶(真善美与假恶丑),

 相去何若(相差又在那里)

 人之所畏(人们所畏惧的东西),

 不可不畏(也畏惧人吗)

 荒兮(浩瀚的荒漠啊),

 其未央哉(又有多少悬而未决的道理)。

 众人熙熙(众人都喜欢熙熙攘攘凑热闹),

 如享太牢(比如去参加盛大的祭祀活动),

 如春登台(比如春天登临楼台远眺美景)。

 我独泊兮其未兆(我们确淡泊恬静好象未开窍),

 如婴儿之未孩(如婴儿刚出世还没有学会笑)。

 乘乘兮(随风漂泊啊),

 若无所归(仿佛找不到归宿)。

 众人皆有余(众人都希望自己富贵有余),

 而我独若遗(而我们却希望自己扔掉包袱)。

 我愚人之心也哉(我们这种愚人的心灵啊),

 沌沌兮(多么象混沌无知啊)。

 俗人昭昭(世俗之人看上去都能明明白白的事情),

 我独昏昏(惟独我们得道之士仿佛昏昏沉沉)。

 俗人察察(世俗之人看上去都能清清楚楚的事情),

 我独闷闷(惟独我们得道之士仿佛蒙在鼓里)。

 众人皆有以(众人皆有远大的'志向),

 而我独顽且鄙(惟独我们冥顽不化而且鄙陋寡闻)。

 泽兮其若海(沉静啊就像地平线上的大海),

 飂兮若无止(却有着无法遏止的生命动力)。

 我独欲异于人(我们与众人不同的理由),

 而贵食母(是因为推崇从道中得到养份)。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天人合一的通道可以容纳万众的意识),

 唯道是从(只有符合大道才能被认从)。

 道之为物(道作为未知世界的事物规律),

 唯恍唯惚(只能以恍恍惚惚的形式存在)。

 惚兮恍兮(在这种亦真亦幻的意境中),

 其中有象(能看到万物的景象);

 恍兮惚兮(在这种似有似无的意境中),

 其中有物(能感知万物的本性);

 窈兮冥兮(意识深远冥灭自性),

 其中有精(就能把握其中的精华)。

 其精甚真(其精华的真实程度毋庸置疑),

 其中有信(这就是你确信无疑的感悟)。

 自古及今(从古至今),

 其名不去(这种悟道的方法就没有失去过),

 以说众甫(用它可以了解众生万物的规律)。

 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我何以知道众生万物的规律)

 以此(就是用这种方法感悟的)。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弯曲形成了最完美的世界),

 枉则直(大的弯曲则象是一条直线),

 洼则盈(身置低洼处才会获得盈满),

 敝则新(鄙弃旧观念才能推陈出新),

 少则得(爱好越少越容易获得感悟),

 多则惑(爱好越多反而会感到迷惑)。

 是以圣人抱一(所以圣人悟道会专一致志),

 为天下式(这样才能成为天下的榜样)。

 不自见故明(不自持己见反能明白事理);

 不自是故彰(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显);

 不自伐故有功(不自负蛮干反能获得成功);

 不自矜故长(不自认圣贤反能成为首领)。

 夫唯不争(正因为你与世无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所以天下反而没人与你相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古人所言“曲则全”者),

 岂虚言哉(怎么会是虚言呢)

 诚全而归之(诚信此道者天下将归属他)。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少发号令也是符合自然的)。

 飘风不终朝(狂风不会坚持一上午),

 骤雨不终日(骤雨不会坚持一整天)。

 孰为此者(谁会这样大发雷霆)

 天地(这是天地的杰作)。

 天地尚不能久(天地的狂暴尚不能长久保持),

 而况于人乎(又何况于人呢)

 故从事于道者(所以生活在自然规律中的人们),

 道者同于道(修道者喜欢同道在一起);

 德者同于德(有德者喜欢同德在一起);

 失者同于失(失落者喜欢同失落在一起)。

 同于道者(于道相同的人),

 道亦乐得之(道也愉快地接纳);

 同于德者(于德相同的人),

 德亦乐得之(德也愉快地接纳);

 同于失者(于失落相同的人),

 失亦乐得之(失落也愉快地接纳)。

 信不足焉(诚信不足的人),

 有不信焉(自然有不信他的人)。

 第二十四章

 跂者不立(脚不粘地不晓立者感受),

 跨者不行(骑人肩膀不知行者甘苦)。

 自见者不明(自我成见不能明白事理),

 自是者不彰(自以为是不能彰显智慧),

 自伐者无功(自我蛮干只能无功而返),

 自矜者不长(自恃圣贤不能成为首领)。

 其在道也(这样的人如果混入道中),

 曰余食赘行(必然犯余食赘行的毛病)。

 物或恶之(有人或许厌恶这种观点),

 故有道者不处(但得道者会超越这种境界)。

道德经第十四章原文如下: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道德经第十四章译文如下:

看它看不见,把它叫做“夷”;听它听不到,把它叫做“希”;摸也摸不着,我们把它叫作“微”。这三者的形象难以区分开来,它原本就是混沌一体的。它的上面并不显得明亮,它的下面也不显得昏暗,它绵延不绝而又不可名状,又总要回到看不见物体的虚无状态。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惚恍”。

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头。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叫做认识“道”的规律。

作品简介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德经·第四十三章

作者:李耳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译文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腾越穿行于最坚硬的东西中;无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我因此认识到“无为”的益处。“不言”的教导,“无为”的益下,普天下少有能赶上它的了。

注释

1、驰聘:形容马奔跑的样子。

2、无有入无间:无形的力量能够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无有:指

不见形象的东西。

3、希:一本作“稀”,稀少。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据《史记》等多部古籍记载,老子是春秋时期的陈国苦县人  ,在老子去世后,苦县又属于战国楚国和汉朝楚国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能力训练# 导语道德经的作者是老子,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汉族,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下面是 考 网分享的道德经22章拼音版原文译文。欢迎阅读参考!

1道德经22章拼音版原文译文

 原文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拼音版

 qǔ zéquán wǎng zé zhí

 曲 则 全 枉则 直

 wā zéyíng bì zé xīn

 洼 则 盈 敝则 新

 shǎo zé dé duō zé huò

 少 则 得 多则 惑

 shì yǐshèng rén bào yī wéi tiān xià shì

 是 以 圣 人 抱一 为 天 下 式

 bú zìxiàn gù míng

 不 自 见 故明

 bú zìshì gù zhāng

 不 自 是 故彰

 bú zìfá gù yǒu gōng

 不 自 伐 故 有功

 bú zìjīn gù cháng

 不 自 矜 故 长

 fū wéi bù zhēng

 夫 唯 不 争

 gù tiānxià mò néng yǔ zhī zhēng

 故 天 下 莫 能 与 之 争

 gǔ zhī suǒ wèi qū zé quán zhě qǐ xū yán zāi

 古 之 所 谓 曲则 全 者 岂 虚 言 哉

 chéng quán ér guī zhī

 诚 全 而 归 之

 道德经第22章译文

 委曲便会保全,屈枉便会直伸;低洼便会充盈,陈旧便会更新;少取便会获得,贪多便会迷惑。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长久。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古时所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实实在在能够达到。

2《道德经》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 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3《道德经》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4《道德经》内容简介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1]。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道德经》的总字数因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异:马王堆帛书,甲本为5344字,乙本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经章句》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为5162字(外加重文106字),傅奕《道德经古本》为5450字(外加重文106字)。

 现代《道德经》通行本,是以王弼所注,字数为5162字。

5道德经经典名句翻译与感悟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出处:《道德经》第二章

 翻译讲解:天下皆知美之所以为美,一定是因为有的丑恶;天下皆知善之所以为善,一定是有了恶。

 感悟美与丑,善与恶相对立而存在。

 2、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翻译讲解:深知本性雄强,却守持雌柔,(将成为)天下所归的沟溪。深知本性洁白,却守持混沌昏黑的态势,(将成为)天下的范式。深知身份荣耀,却安守卑辱的位置,(将成为)天下归附的川谷。

 感悟此句成为历众多名士的诉求。

 3、塞其兑,闭其门,终生不勤。——出处:《道德经》第五十二章

 翻译讲解:塞信私欲的通道,关闭情感的门户,终身不会窘困。

 感悟老子此语,道出洁身自好,抑欲生安的道理。

 4、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出处:《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翻译讲解:大自然的规律,利于万物而不加害万物,圣人所遵从的原则,是给天下人带来好处但却不与之争利。

 感悟老子对“道”作了总结性论述。“天之道,利而不害”,是老子的自然观。“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是他的政治观。

 5、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出处:《道德经》第二章

 翻译讲解:孕育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万物尽力而不自恃己劳,大功告成而不居功自傲。

 感悟器小易满,海纳百川。浅陋的人才居功自傲,做大事的人总是谦虚的。

 6、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翻译讲解:轻易就许下诺言的人,必然容易失信于人,把事情看得很容易的人必定遇到想不到的困难。

 感悟一诺千金,言出则必行。遇事思虑周详,才能成竹在胸,成就大事。

《道德经·第十一章》原文及译文如下:

一、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二、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糅合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道德经》的价值影响:

《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

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先秦诸子、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有不受老子影响的,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

马王堆道德经原文及译文分别如下: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

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译文

上德之人不德其德,故正真有德。下德之人追求德,故实际上达不到德。上德之人顺其自然而无心作为。下德之人强调作为而无以能为。上仁之人勉力博施于人,但无私心意图。上义的人勉力施为,但常有私心目的,上礼的人勉力施为而得不到回应,于是就扬着胳膊使人强从。

所以,丧失了道以后才出现德,丧失了德以后才出现仁,丧失了仁以后才出现义,丧失了义以后才出现礼。那礼呀,是忠信衰败的表现,也是社会骚动的祸首。那先见者,是道的虚饰,是邪伪的开始。因此,大丈夫应取忠厚不取薄礼,取实在不取虚华。所以,舍弃薄和华而采取厚和实。

春秋·老子《道德经·太上,不知有之》第十七章原文及译文如下:

原文: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翻译:

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

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统治者是多么悠闲。

他很少发号施令。

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道德经·太上,不知有之》第十七章赏析

诚信赢得诚信,老子从反面来说:“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所以商鞅变法中,商鞅认识到这一点,首先立木为信,马上兑现诺言,取得了老百姓的信任,然后用严格的执行力来推广变法就顺畅得多,成为古代最成功的变法。

诚信生威。我们常常说威信,威来自于信,一个言而有信的人,言出必行,不怒自威,令人生畏。诚信以行为主。诚信不仅表现在语言上,更表现在行动上。少说多做,轻诺必寡言,言多必失,不易兑现。总之,这一章从不同角度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中心明确,重点突出,值得好好品味。

以上内容参考-道德经·太上,不知有之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原文是: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日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翻译是:

有一种浑然而成的东西,在有天地之前就已经产生了。它寂静无声而又广阔无形,它不依靠任何外力独立长存而永不衰竭,周而复始地循环运行而永不停息,可以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究竟叫它什么名字才好,只好勉强称它为“道”,再勉强给它取个名字叫“大”。

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回归本源。所以道是伟大的,天是伟大的,地是伟大的,人也是伟大的。天地间有这四大,而人只不过是其中之一。在这四大之中,人是效法于地的,地是效法于天的,天是效法于道的,而道则纯任自然。

道是独立而不改的,又是循环往复的“道”是天地万物之本源,世间切都因“道”而运行,人也必须依“道”行事才能长存。在这里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理。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言》,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老子的《道德经》一书,是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先河的哲理诗,是人类生命活力的 颂歌,是中国这一智慧巨人对宇宙、人生、社会、政治、军事...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