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浆是怎么形成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2收藏

包浆是怎么形成的,第1张

 古玩行业专业术语,指文物表面由于长时间氧化形成的氧化层。“包浆”其实就是“光泽”,专指古物器物经过长年久月之后,在表面上形成这样一层自然的光泽。不止瓷器、木器、玉器、铜器、牙雕、文玩、书画碑拓等纸绢制品都有包浆。下面由我为你详细介绍包浆的相关知识。

 包浆是怎么形成的:

 这种类似清漆罩过的光亮,却又不是用清漆抹、用蜡打、用椰子油擦、用皮鞋油搽所产生的浮光。它更精光深邃,使得竹、木、瓷、石这些非玉的东西,都呈现出玉石般的珠光宝气,灵气四溢。这就是藏家们所说的“包浆亮”。

 没有一本专著专门论及传世古玩形成“包浆”的成因。有的书上谈到,紫檀、红木、黄花梨、铁梨木等一些高档木材,本身有些油性,年深月久,油质外泄,和空气中的尘土、人们触摸的汗渍,互相融会成了“包浆。这种说法,似乎还有些科学道理。那么,玉器、印石、铜件、砚台,瓷器呢尤其是还有古籍善本以及传世字画,在这些古玩艺术品上,本身并不具有“油性”,但也会出现“包浆”,就比较令人费解了。然而,事实是这些非“油性”的传世古玩上,确实也会出现“包浆”,但比起木器家具来,要不明显得多,而且较难辨别。尤其是瓷器的“包浆”,更加难以辨认。

 其实,玉器、印石、铜件、砚台、瓷器等传世古玩之所以也会出现“包浆”,原因之一,是因为人们长期把玩、擦拭的结果。由于成千上万次把玩和擦拭,把这些器物表面磨擦得十分平滑,因此变得光鉴可以照人了。也因为这原因,一些小器件,如玉佩、鼻烟壶、砚台、印章、核桃雕件等等,人们把玩、擦拭、使用得更加频繁,“包浆”也愈加明显。当然,这里也因为人们手上和身上的油汗附在上面,年深日久,帮助了“包浆”的形成。

 所以,一些较大型的瓷器,如瓷瓶、瓷罐,人们不可能天天去把玩、去擦拭。尤其是古时候空气洁净,一年中大概只要拂尘数次,也就更难形成“包浆”了。如果你轻易地认为这种瓶罐由于缺少“包浆”而断定是新货赝品,那就像竹篮打水,永远要“漏”定了。

 古钱传世日久,表面在空气中产生的一种色泽,也称包浆。这种包浆呈古铜色或黑色,真者沉着,伪者飘浮,一般年代愈久,颜色愈深,虽是极薄一层,但煮洗也不会脱落。伪造包浆是放在煤烟、油烟上熏黑,再上蜡打光,如用开水洗刷,伪浆便会失去。

 相关阅读:

 茶壶包浆

 1)用干净毛巾搓茶壶表面作用其实是表面脏色以及进行再抛光每天2-3小时。不要将茶汤留在壶面,这样久而久之壶面上会堆满茶垢,会出现破相,这品相玩家比较忌讳。

 2)一星期后表面会有红色痕迹这都是渐渐形成包浆底层,随时间茶壶颜色变浅色。

 3)自然放置一个星期让茶壶自然干燥同时表面均匀的和空气接触形成细密均匀的氧化保护层

 4)开始手盘这时的手一定是要刚刚洗过并且已经干透汗手请不要直接盘一天可以盘30分钟左右

 一个星期到两个星期后,可以感觉茶壶有粘阻感,其实这是的已经形成了一层薄薄的包浆重复5到6遍也就是3个月的时间,会看到茶壶很有灵气的光泽包浆好的茶壶会呈现较强烈的反光,有些像玻璃光泽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茶壶脏了可以用微微湿润的棉布擦拭几遍就好了然后放置一段时间再盘玩盘的时候茶壶的所有区域都尽量盘到最忌的就是急功近利,只能慢慢来一个过程一个过程的来,随着茶壶的变化也可以同时得到一种精神的愉悦

 玉质包浆

 入土古玉简称“土古”。从现象看,其外表层很容易在常温下形成,好像南翔小笼包子淌下的汤汁,冷却后凝固成一层厚厚的半透明体,有这样的质感才弥足珍贵。高古玉品对温、湿度特别敏感,玉色深浅也会随之变化。玉品随着温、湿变化好像是个“感应器”,天热时敏感于空气的干湿,在生成中吸收人体的汗腺液,气温下降后,玉表层与凝聚的汗腺液得以收缩,又与空气接触发生氧化作用,日月递增之下形成一层厚厚的光泽,但至今无法解释它的形成机理,笼统归纳为仿佛是有生命的熟坑包浆。“土古”忌讳高温,一经“提灰”便成死玉,再保养至多也只是一层浮浅的光泽,诚如“传世古”那种薄光,这些均无手感可言。鸡骨白与玉质钙化则无法谈及,因鸡骨白上尚剩包浆不具备典型的特征。也未必都能复苏还原,而玉质钙化更无包浆可言了。

 包浆的真假鉴别:

 真钱币的假包浆闻上去有化学涂料的气味,并不光滑。

 常用伪造 方法 有两种:

 一是将伪钱用火煅烧,取出后使之冷却,钱的表面即生成黑色

 二是将伪钱同燃烧过的木屑放在一起,时间长了再将其取出,涂上油脂要注意,真包浆放在水中煮洗不会脱落,请大家小心。

·第十四章 中国瓷器古董拍卖·第三节 中国古籍及手稿拍卖

作者:祝君波 文章来源:精拍网特稿 点击数:321 更新时间:2006-12-8 12:44:09

古旧书的拍卖在海外市场起步更早。据资料显示,著名的克里斯蒂、苏富比拍卖公司其创始人克里斯蒂先生、苏富比先生在200多年前都是经营旧书的书商,后由书商引进了现代拍卖方式,创办了著名的拍卖行。时至今日,伦敦还时常举办古旧书的专场拍卖会。1788年伦敦苏富比就曾拍卖一本第二版的《***宣言》,以22万英镑成交。

在我国,旧书的交易古已有之。建国以后各地更保留古籍书店,专营古版书尤其是珍稀版本图书,并以北京琉璃厂的中国书店和上海福州路的古籍书店最为有名。1993年起,北京率先创办中国古籍版本拍卖会,10年来形成了如下特征:

1 形成了以嘉德、瀚海、中国书店三家拍卖行为主的北京中心市场;上海由朵云轩、国际拍卖、嘉泰等公司为主形成南方中心市场,但声势和级别次于北京。

2 在90年代,古籍版本的拍卖一直作为书画的陪衬,拍卖叫好不叫座,成交额不高。一家拍卖公司的总成绩往往在200-300万元,每件拍品大致在万元左右。进入新世纪,古籍拍卖成绩总额有了明显的提高,每场拍到上千万元的也曾呈现。

3 以往单件拍品成交在二三十万元的已很罕见,目前则出现了几百万、甚至近千万元的价位。

4 古籍拍卖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初期以中国古书为主,近年来手稿、信札占的比重大为提高,古籍拍卖的三大板块:古书、碑刻和手迹各显秋色,趋于成熟。

5 拍卖使古籍的文化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不仅书商们热衷于此,而且国家收藏单位和投资家也开始介入。

一 中国古籍版本各门类的价格表现

以上三张价位表显示,北京市场以及上海市场2002年拍卖中受人们欢迎的30件高价位古籍其门类分别为:古书类11种,占30种的366%,合计147万元,占总成交价1188万元的1237%;碑刻类8种,占30种的243%,合计4048万元,占总价的34%;手迹类11件,占36 6%,合计10005万元,占总价的8442%。具体可作如下分析:

1 古籍版本的价格举例

在90年代中期,古籍版本曾有一些比较典型的价格。1995年秋,北京嘉德拍卖宋代嘉泰年间的刻本《文苑英华》一册,成交价为143万元;1996年秋另一宋刻本《徐状元补注蒙求三卷》3册,成交价50万元人民币;明天顺六年刻《欧阳文忠公集》4册,成交25万元;而清康熙49年张士俊刻《郭忠恕撰·佩隽》4册,则成交30万元。另一套由康生钤印并收藏过的明万历年刻本《资治通鉴》294卷,成交187万元。2001年瀚海拍卖宋版《春秋经传》1册,成交159万元,破了古书拍卖最高价。

南方市场价位比北京来得低,以朵云轩为例,1996年拍出宋刻本《朱文介校昌黎先生集》1册15万元,宋刻《资治通鉴》2册24万元,元刻本《集千家诗批点杜工部诗集》2册12万元。而民国时期印制的书刊在上海大受欢迎。如石印本《点石斋画报》成交418万元,1925/1926年印的《上海画报》一册成交242万元,《中华书局聚珍仿宋版二十四史》(连箱)成交5万元。

进入新世纪,古旧书的拍卖价格平稳,以下三表中显示北京市场《大般若波罗密多经》成交275万元,上海《支那南画大成》(22册)成交737万元,明刻本《唐柳先生集》319万元。另外,2002年嘉德拍出《绘像三国志》一部506万元。

2 碑刻类古籍的价格举例

在我国,碑刻比木版刻书起步早得多。从秦汉至明清,刻石和从石上拓下拓片,一直兴盛不衰。碑刻的历史价值比较高,与之相类似,印谱、墨谱、砚谱以及竹刻等作品,一般其纸谱也归在碑刻类中。

印谱方面举例:

朵云轩96年秋拍出《伏庐考藏玺印》(11册)286万元,《吴大徵十六金符斋印存》33万元,高络园《乐只室印谱》44万元,吴云辑《二百兰亭铜印》成交33万元,《丁丑劫余印存》(一函12册)11万元,嘉德99年秋拍出丁敬等《七家印谱》(4册)85万元。

碑帖类中嘉德曾有好成绩:

1996年宋克《急就章》23万元,1995年春明初拓《苏轼仙游潭碑记》12开1册18万元,1996年秋宋克《宋仲温书唐张怀权用笔十法》1册15万元。上海朵云轩95年秋《明拓礼器碑》成交88万元,《三希堂法帖拓片》25万元,《汉晋塔砖区文拓片》28万元。

嘉德拍出过吴有《方氏墨谱三卷》715万元,瀚海《清御制耕织图诗》11万元,朵云轩民国初拓《吴昌硕印谱》198万元。

3 手迹类古籍的价格举例

在古籍拍卖中真正说得上一枝独秀的其实是书法手迹,包括抄本、手稿和信札,带动了整个拍卖的高价位和收藏热。

90年代中期比较突出的有:嘉德94秋《王时敏陈洪绶等39开书札》一册,成交32万元,96春《孙中山委任邓演达等7人委任状一册》成交32万元, 95春《曾国藩、左宗棠等名人书札一册》15万元,《抗日文艺协会会员信札》由朵云轩以88万元拍出,内有茅盾、郭沫若、巴金、田汉等的手迹。近年比较突出的还有2001年中贸圣佳郑板桥遗墨《五经手牍》(残卷8册)成交550万元,2002年秋嘉德以990万元拍出《钱镜塘藏明代名人尺牍》。与此同时,海外1996年佳士得以55万美元合479万港币拍出宋代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手札,2002年4月,香港佳士得春拍中以887万港币拍出宋代张即之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卷65计104页,创下海外手迹拍卖的最高纪录。

二 古籍版本的收藏价值和投资价值

在经济全球化、投资多元化的今天,人们的投资意识大为增强,收藏投资的品级大为提高。前些年,国内许多人参与邮票的收藏和投资,现在这一波热潮已经消退,代之而起的是原作书画、瓷器、古玩、家具以及古籍版本。而古籍版本因其品级高、存量少、文化含量大等特点,吸引了一部分高层次收藏家、投资家和专业团体的介入,短短10年,走过了过去几十年经历的道路。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拍卖方式已取代了古籍书店门售交易的方式,精品越来越集中到拍卖会;二是价位已有了数倍、十数倍和几十倍的上涨。以前明版书以千元论价,现在均以万元论价,宋版本都涨到了十余万元一册的地步,甚至有一些上百万元的高价位;三是北京、上海成了古籍版本的交易中心;四是一批稳定的收藏家已经出现,市场要素更为完备。

古籍版本拍卖交易的升温其大背景是:我国成功加入了WTO,民营经济高速增长,日元大幅度贬值(传统上日本是中国古籍版本的主要市场),欧美经济受911打击呈现颓势,东南亚金融危机阴影未散,国内股市及邮币卡市场下跌不止,全球低利率浪潮的影响。所有这些因素造成中国艺术品投资平添巨大买盘,场外资金大举入注,海外古籍也回流中国,艺术品的财富象征和价值凸现,这一切都为古籍版本在中国形成市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而从古籍版本这一收藏门类自身的特征分析,也有如下内在的品质和价值,引发了人们的收藏和投资热情。

1 古书的收藏价值和投资价值

古籍善本的收藏历经宋元,到明清两代达到顶峰。而清末、民国的社会动荡,使一大批珍贵古籍或支离破碎,或毁于战火。10年动乱以扫“四旧”为由,给古籍善本的保存以毁灭性打击。因此其价值在如下几个方面呈现出来:

(1)古籍版本存量有限,因自然损坏(如水灾、火灾、虫蛀)和人为破坏,宋元明清的刻本原来就留存不多,建国以来的文物政策,又使大量古籍版本收归国有,可在市场流通的部分、尤其是宋版本、元版本和明版本,更是奇货可居。

(2)不可再生。古籍版本与中国书画市场不同,在书画方面,老的书画家谢世,新一代的艺术大师还会涌现,相对而言书画艺术品的货源总是能得到补充,而古籍版本则早已退出了实用领域,完全不可再生。

(3)伪作少,鉴定相对容易。书画、古玩今人还在大量制伪、售伪,而且借助现代复制技术使原作达到了乱真的地步,给鉴定和投资带来很大麻烦。古籍版本的断代虽然也有含混不清之处,但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今人再建刻书坊来制作伪作的,真伪鉴定的范围比较小,容易把握。

(4)学术性强,欣赏性弱。古书在当时是实用工具,书写和刻工均比较规范,个性不鲜明,主要是学术性强,历史价值高,它可以反映当时的文字、典籍、社会和研究水准,但不如艺术品具有很强的欣赏性。因此收藏古书比较枯燥,收藏者要有品位、有耐心和文史修养。古书欣赏主要着眼于古书的制作,包括印刷、纸质、制墨以及后世藏家的题跋、钤印,反映出一定历史时期的生产水平,蕴含着不少文化信息,是考察古代科技和工艺水平的重要实证。

(5)鉴定的方法。根据经验,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一是根据古书版本的形式特征来鉴定。就是从字体、版式、刀法、纸墨、装帧等外观因素的时代、地域特色来由一般推演个别。这种方法叫“目鉴法”。

二是根据版本中有关文字记载来鉴定,或直接从序跋、碑记、扉页、书口去发现,或由刻工姓名、题讳字、书名冠词、卷端题名及地名、官制等去作间接考订。

三是参考其他文献提供的研究成果和线索来鉴定。即从后人藏书题记、读书札记、著录提要去获取信息和启示。后两种方法又合称为“理攻法”或“考订法”。

(6)投资古书,要有长远计划,因为回报稳定而周期长,学习的过程比较枯燥,并且卖出也不如书画艺术品便捷,所以投资者要三思而行。

(7)收藏古书,不玩赏到明清版本毫无价值,这也说明进入这一行业的资金门槛高了起来。现在明版本价格不菲,对此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资金后备。

2 碑刻的收藏价值和投资价值

中国碑刻大致包括三大类:

一是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并用纸、用墨拓下来的拓片;二是刻在石碑上的文字,并用纸、用墨拓下来的拓片;三是原拓印谱,包括印面和边款两部分,打印在薄纸上。

和西方的木刻艺术相仿,拓片就是最接近原物文字的资料。概括起来中国碑刻有如下特点:

(1)书法类。中国的书法以碑刻和墨迹两种形式留存下来,其中早期的书法(以秦汉、两晋为代表)大都从碑刻这条线保存和流传下来,风格多样,刀法沉稳,极为珍贵。收藏碑拓是欣赏书法的重要方面。而篆刻更是书法美的直接表现形式,加上刀功产生的金石味,历来艺术地位很高。原拓印谱直接取之于原石,如同真迹。

(2)是研究文字起源和演变的重要资料。中国文字由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一直到楷书的演变,大致在石刻上凝固下来。收集碑刻拓片,是研究文字的一把钥匙。

(3)是研究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古代碑刻以及传存的拓片,真实可信,有的记皇室要事,有的记战事、农耕、礼仪,涉及政治、军事、社会等各方面,甚至是考订疆界划分的重要根据。有的碑佚,全靠拓片为证。所以收藏碑刻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4)碑拓片的时间先后,是研究其收藏价值的重要界限。比如汉碑已有2000年的历史,同一块碑在各代都有拓片留下来,根据“纸寿千年”的说法,宋代的拓片(拓本)最为珍贵,依次为元、明、清各代。有些碑现在还保存着,也可以再拓下拓片,但价值与宋元明清的不可同日而语。因为一般早的,字数多,字形完整、字口清晰,后者拓下的由于碑面文字有损坏,往往缺字少划,或者字迹模糊。由于碑刻品种极多,收藏家要花很多时日在研究早晚的区别上,以便对物件进行断代。此外,中国很多古碑后世湮没了,其中部分到了明清又被发掘出来,明代或清代发掘后的第一批拓本就是初拓本,也十分珍贵。

(5)存量的多少,也是研究收藏价值高低的标准。目前市场中价格不菲的,大都是宋、元、明的拓本。所以当时所拓数量不少,但历经几百年的变迁,留存下来的并不多,有的成了孤本,有的则为善本(仅存几件)。这也是收藏者要费心思去考订的。好在古人在碑帖考订上著作颇多,可以借鉴。

(6)除了将碑拓与碑拓互相比较并优选以外,研究碑帖的收藏记录也很重要。前面提到朵云轩拍出的《明拓片器碑》成交88万元,只因上面有大学者(光绪帝的老师)翁同的题跋、钤印,翁说此系明拓本,所以弥足珍贵。

(7)投资碑帖包括印谱也有风险,主要是真伪之争。市场中有人称其为“墨老虎”,是说拓片、拓本中的伪作也令人望而生畏。但碑拓印谱的好处是存量有限,不再增加,时下又有电脑技术发明,笔者以为借助新技术、照片技术与传统方法的结合,比较和鉴别的工作可以做得更好。困难也是可以克服的。

(8)与书画相比,近10年碑拓价格的增长幅度不大,还有比较大的成长空间。与日本市场相比,中国的价格也比较低。以明清珍稀印谱为例,日本大都在250万-500万日元之间。

3 手迹的收藏价值和投资价值

从严格意义上说,手迹是原作,不是古书。但由于近年中国各大拍卖公司都将手稿、信札从书画类归到古籍版本类,也就成了约定俗成的事。近年拍卖最为轰动的成绩是2002年秋季中国嘉德拍出的1603号《钱镜塘明代名人尺牍》,成交价990万元,由上海博物馆竞得。

以此册为例剖析手迹的价值,可以看到如下特点:

1 史料价值。该品收集明代永乐至崇祯时期的名人407人的手书信件,是研究明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2 从书法角度看,400多人的书法手迹风格多样化,书写自然,殊为难得。一般书信与书法作品不同,写信时的书法更流畅、自然、率直,书法价值很高。

3 内含孤本、珍品。册中的名人有的在史书上有记载,但无实物佐证,有的在博物馆里也未发现。这次的拍品填补了空白。

4 由部分大收藏家精心收藏,可以说是流传有绪,真实可靠。

5 品相完好,玩赏价值高。

在海外艺术品市场,手迹一向被人看重,比如林肯的一封信曾被拍到20余万美元的价格,达·芬奇的科学手稿被拍到3080万美元的高价,其相通之处也在于名人手迹的历史价值和人格魅力,是众多收藏家争抢的宝物。中国信札价位越拍越高,在于它的独特性:

①中国古代特殊的书写工具毛笔,是艺术的同源工具。今天书写经历了软笔(毛笔)、硬笔(钢笔、原珠笔)阶段,进入了电脑时代,毛笔写信已不多见,所以历史上的信件墨迹就格外珍贵。

②因为电讯业的发展,书信逐步式微,历史上的书信成为稀缺品。

③书信的文风、文笔、书法更为独特,对收藏者来说意趣无穷,对投资行为来说也是物有所值。

参考资料:

http://wwwjingpcom/collection/showarticleasparticleid=6183

包浆”,其实就是“光泽”,但不是普通的光泽,而是特殊的光泽,专指古物表面的一层光泽。大凡器物经过长年久月之后,才会在表面上形成这样一层自然的光泽,即所谓“包浆”是也。可以这样说,包浆是在时间的磨石上,被岁月的流逝运动慢慢打磨出来的,那层微弱的光面异常含蓄,若不仔细观察则难以分辨包浆之为光泽,含蓄温润,幽幽的毫不张扬,予人一份淡淡的亲切,有如古之君子,谦谦和蔼,与其接触总能感觉到春风沐人,它符合一个儒者的学养。如果是崭新的器物,表面就不会有“包浆”,而是最普通的光泽,一眼望去锋芒毕露,像一位文化生意人善于夸夸其谈炫耀于世,用一个古董行专有词汇来形容,称之为“贼光”。文物表面由于长时间氧化形成的氧化层,过去古董界称为“包浆”。它是在悠悠岁月中因为灰尘、汗水,把玩者的手泽,或者土埋水浸,经久的摩挲,甚至空气中射线的穿越,层层积淀,逐渐形成的表面皮壳。它滑熟可喜,幽光沉静,告诉你,这件东西有了年纪,显露出一种温存的旧气。那恰恰是与刚出炉的新货那种刺目的“贼光”,浮躁的色调,干涩的肌理相对照的。 不只瓷器、木器、玉器、铜器、牙雕等有包浆,连书画碑拓等薄如蝉翼的纸绢制品在内行人眼里也统统有包浆。 包浆既然承托岁月,年代越久的东西,包浆越厚。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新买来的竹席,不论打磨得多少光滑,都不算有包浆,但老祖母睡了五十年的竹席,包浆红亮不待言说。新锄头的把柄没有包浆,老农民的锄头柄,无不包浆厚实。以下分类讲解玉器包浆入土古玉简称“土古”。从现象看,其外表层很容易在常温下形成,好像南翔小笼包子淌下的汤汁,冷却后凝固成一层厚厚的半透明体,有这样的质感才弥足珍贵。 玉器包浆 高古玉品对温、湿度特别敏感,玉色深浅也会随之变化。玉品随着温、湿变化好像是个“感应器”,天热时敏感于空气的干湿,在生成中吸收人体的汗腺液,气温下降后,玉表层与凝聚的汗腺液得以收缩,又与空气接触发生氧化作用,日月递增之下形成一层厚厚的光泽,但至今无法解释它的形成机理,笼统归纳为仿佛是有生命的熟坑包浆。“土古”忌讳高温,一经“提灰”便成死玉,再保养至多也只是一层浮浅的光泽,诚如“传世古”那种薄光,这些均无手感可言。鸡骨白与玉质钙化则无法谈及,因鸡骨白上尚剩宝浆不具备典型的特征。也未必都能复苏还原,而玉质钙化更无包浆可言了。瓷器包浆事实上瓷器在传世过程中都会形成包浆,相对而言,在同等材料、工艺的成型器,并在同等环境中年代久的民器包浆更明显。这说明是一个规律,但如若不是如此,则决不可认真认定。因为环境与瓷器本身的配方、用材以及烧成温度等是材料差的一定陈旧、易陈旧。

通常我们认为年久的一定陈旧,年代近的一定要新一点,这(汝器除外)是我们常人的感官意识,因为主要和太多关注的是民窑,有关或者见多的为一般的器。包浆的形成一是外部自然环境,除外还与瓷器本身内部结构疏松与致密相关。而所谓胎骨的疏松与致密,一是反映在成器的温度上;二是材料本身的优劣和细密程度上。我们应当明白,包浆实际是由大量我们肉眼所不可见的细菌等而形成,那么从细菌可繁殖与生存的环境而言,自然是疏松的胎骨之器空间更大。于是绝对的说同一个时代的官器和民器在相同环境的存放过程中,民窑一定要比官器的包浆厚也陈旧的多。

我在“易被认假、断错的瓷中精品、御器”一文中,所列举了大量的事实,而且反复讲到宝石、玛瑙、玉以及水晶、珍珠等添入瓷器之中的事实。就是想让天下的藏家,注意关注那些真正的国宝,而不要进入误区。因为我们能见到早在汉代的宝石出土以后与现今的宝石只是微微的在放大镜下有一层雾光以外,和现今新的宝石全无任何区别,这说明材质是第一性的。而更现实的是,实实在在南宋官器远比民国瓷器表面更新,而且刺人眼目,而这种刺人眼目之光的光源,事实源于南宋官器中的宝石等之光源。而我们在南宋官器厚而极重的釉面不一定能较好的看出宝石之光,因为宝石比重大,所以在釉面烧时添加的过程会溶入釉底胎面之上,但在破器的断面则一目了然。当然这以事实在没有亲自体会和感悟的人会不接受,但这一定是事实。而如若我们能够认识与感悟到这一点时,我们才能从传统认证的理念中走出,更多的会对古瓷鉴定认识上来个飞越,同样花钱收藏,自然收之国宝为好。

综上认识瓷器的包浆,当辩证的去认识,不可只继承传统而没有创新,时代在进步与前进,理念应当更新。我们尊重先辈、前人,但他们的知识是哪个时代的高山,可在更科学进步的时代面前,则未必。超越高山不是否认,而是传承与继承以至于为了更好的发扬光大。文物是世界的,知识是人类的,我们自己微不足道,只不过在还原一个原本而已。铜器包浆 对于大多数初学者来说,判断一件铜器的真伪,主要还是从其外观上看,具体地说就是锈迹和包浆,而这两点也正好是商家们作伪的重点环节。“通常情况下,发掘品的伪锈作法有两种。一是将铜器放人醋酸中,然后埋入地下,这样很快便能生成锈色;二是将铜器放人盐卤(氯化氨)、锡绿(硫酸铜)、醋的混合液中,把新铜腐蚀成旧色,然后用胶水往铜器表面粘锈。当然,如果你手上的宝物是传世品,商家们则更加看重铜器表面的包浆,他们往往习惯将伪品用火熏黑、擦油、打蜡,以此形成漂亮的包浆。”

那么,在如此缜密的作伪手法下,如何才能有效鉴别真假铜器呢?据王老师介绍,判断一件铜器的真假与否,首先还是得看外观,“真品铜器上 的锈色往往是深入铜器表面,因为其分子结构稳定、紧密,所以不容易被擦掉。而伪锈则不然,由于往往是做在铜器表面,所以也被称作‘浮锈’,这种锈比较轻浮,容易税落,往往经碱水一煮便不堪一击。同时,传世品的包浆真伪也易识别,真品包浆沉着、光滑,而伪品则漂浮、发亮。”除此之外,铜器的气味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因为赝品多用化学物质来装饰,往往会散发出一种难闻的、刺鼻的化学性怪味,而真品则没有这种怪味。“当然,仅凭这些来判断仍然是不够的,铜器的铜质、声音、做工等等,都是辨别真伪的重要依据。而这些一时难以解释清楚的东西,只能靠大家在今后的收藏中慢慢积累 。木质包浆紫檀、红木、黄花梨、铁梨木等一些高档木材,

本身有些油性,年深月久,油质外泄,和空气中的尘土、人们触摸的

汗渍,互相融会成了包浆。这种类似清漆罩过的光亮,却又不是用清漆抹、用蜡打、用椰子油擦、用皮鞋油搽所产生的浮光。它更精光深邃,使得竹、木、瓷、石这些非玉的东西,都呈现出玉石般的珠光宝气,灵气四溢。这就是藏家们所说的“包浆亮”。 其实,玉器、印石、铜件、砚台、瓷器等传世古玩之所以也会出现“包浆”,原因之一,是因为人们长期把玩、擦拭的结果。由于成千上万次把玩和擦拭,把这些器物表面磨擦得十分平滑,因此变得光鉴可以照人了。也因为这原因,一些小器件,如玉佩、鼻烟壶、砚台、印章、核桃雕件等等,人们把玩、擦拭、使用得更加频繁,“包浆”也愈加明显。当然,这里也因为人们手上和身上的油汗附在上面,年深日久,帮助了“包浆”的形成。 所以,一些较大型的瓷器,如瓷瓶、瓷罐,人们不可能天天去把玩、去擦拭。尤其是古时候空气洁净,一年中大概只要拂尘数次,也就更难形成“包浆”了。如果你轻易地认为这种瓶罐由于缺少“包浆”而断定是新货赝品,那就像竹篮打水,永远要“漏”定了。 古钱传世日久,表面在空气中产生的一种色泽,也称包浆。这种包浆呈古铜色或黑色,真者沉着,伪者飘浮,一般年代愈久,颜色愈深,虽是极薄一层,但煮洗也不会脱落。伪造包浆是放在煤烟、油烟上熏黑,再上蜡打光,如用开水洗刷,伪浆便会失去。 鉴定古物,包浆甚为重要。倘你还不具备“望而知之”的功力,一时还搞不清楚古物的形制、时代面貌、工艺特征、不妨可以从包浆入手,搞清楚什么是真正的旧包浆。如果一件古物包浆是真旧的,是到那个年纪的,工艺又不错,你看了欢喜,买下来,虽不中,亦不远矣。

  包浆种类有很多,近来亦多有高手仿制,但多数假包浆是匆忙做出来的,浮滑急躁,急功近利的马脚终将露出,多看多摸多想,真假判然可分。就像黄瓜、丝瓜、茄子,从没见过的人,你怎么说也不甚了了,倘拉他到菜场去,几分钟之内,他就一辈子忘不了了。

以下教你如何“看”包浆 有包浆的器物只要拿干净的燥布轻轻地揩擦,就会立即出现一种光亮,而且有越揩越亮的感觉,这就是所谓包浆亮。这也是寒来暑往,干燥与潮湿,乃至爱心所呵护的结果,也是历史打下的“火漆印”。有人为了追求包浆效果,常常将新品用蜡打,皮鞋油擦,椰子油搽,色拉油浸,于是也出现了一种光亮,但仅仅是一种肤浅的浮光,与精光深邃的包浆亮有千里之别。近年作伪的铜器,如佛像、香炉等,可以作成旧色,看似古色古香,可是难以造成深邃的包浆亮,会露出破绽。用氨水等化学药水浸泡的瓷器,可以退去火光,形成一定程度的宝光,却毫无包浆。木器更是这样,凡是高级的木器,如紫檀、黄花梨、红木、乌木等,其本身就有一种油性,加上包浆,就会越揩越亮,精光内含,灵气四溢,令人百看不厌。可是有人不知包浆的珍贵,硬是用热水和洗洁精,将包浆洗得一干二净,变得白乎乎、燥兮兮,毫无灵气可言,殊为可惜。近年来我们试用84消毒液浸泡肮脏的传世瓷器,发现可以用来鉴别瓷器的新旧和大致的年代。只要是传世的古旧瓷器,84消毒液不仅可以除去器身上的污垢,还能出现明显的包浆亮,年代越久的包浆也越亮。但釉上彩是禁止浸泡的。如果是近年生产的新瓷器,则浸前与浸后变化不大。这一方法公开出来,让爱好瓷器的初学者得以借鉴。当然尽量不用这些刺激性很强的化学药水。木器等更要禁止使用。器物需要清洁时,还是适宜用木盆或塑料盆,盛上清水也可少量放些洗洁精小心清洗。千万不能用坚硬的器皿用来盛水洗瓷器,稍一不慎就会造成磕碰等后果。几年前,有瓷器爱好者将一只罕见的康熙朝茄皮薄胎天球瓶,因玻璃质感极强,看似新品,实为旧物。他竟将它放在水泥制成的水斗中冲洗,结果将瓶口给碰碎了,殊为可惜。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近年生产出的瓷器有些已经仿出了近似的包浆,不可掉以轻心,只看一点,不及其余。自然如发现了一点破绽,则要抓住不放,决不能有侥幸心理,想捡漏或相信故事,鉴别时要作全面观察。

其他如古籍善本、书画也同样存在包浆,不过没有出现光亮,只是一种旧色,阴阳面有明显的色差,作伪书画用浓茶水喷洒,混充包浆,正反面就没有色差。有种色差也称阴阳面,请参见《辨阴阳》。

包浆是一种难以伪造的时代特征,传世时间越久,包浆也越深,因而揩擦就容易出现包浆亮。包浆是传世古物的标志,新品与旧物的分水岭。只要学会看包浆,即能鉴别器物的新旧,再推断其真伪,以便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这样可以少花冤枉钱!

上文已说到瓷器也同样有包浆。现在高仿红釉器,如瓶、盆、罐等,缺乏鉴别经验的人看不出是新是旧,亦可用布揩。旧瓷充满包浆,有一种湿漉漉的感觉,釉面还有一种古旧肥厚滋润的感觉。有些有年份的新仿瓷品、也有类似湿润感,但缺乏久经沧桑的古旧感,难以和真品相比拟。有包浆的旧瓷用手去摸,没有涩度,比较滑手,新器缺少这种感觉。这主要是包浆在起作用。多年前发现仿青瓷海浸作伪之法,即让刚出窑的仿晋唐瓷品,如怪兽、羊、天禄等,用网袋包裹,全部沉到海水里,并设法让一些寄生物如海贝、牡蛎等来叮吸。一年以后,打捞上来,再将寄生物大部分清理掉,只留下小的以及剩余的痕迹,混充古物。对这种“新发明”稍不注意即会上当,因为出水、出土的古物不存在包浆,藏家不可不察。当然也确实有沉船出土之物,要注意全面观察和考察,乃至调查研究,不可混为一谈。

古玩是特指我国一切百年(即清代年)以前农耕文明时代先民们所生产、截至可供交易、藏展、鉴赏的各种文物艺术品,包括玉器、铜器、陶瓷、字画、木器、钱币以及古玩杂项。

  太平盛世贵收藏这句千年老话,在中国当今古玩收藏市场显得格外贴切。中国的古玩业自诞生之日起,同其他行业一样,也经历了成长、发展、兴衰变化的过程。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古玩市场从封闭逐步走向开放,各地的古玩交易市场发展迅速,不少城镇都有了民间旧工艺品市场,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投入收藏。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截至约有9000万收藏爱好者,各级收藏组织数百家,家庭藏馆约500家。中国的古玩经济已经成熟。

  如今,古玩艺术品的投资不仅是个新兴的极具潜力的投资理财项目,更是一种提升人们的口味和增添生活情趣的民族文化活动。随着我国热衷古玩和艺术品收藏的队伍不断壮大,古玩市场的发展前景也十分广阔。专家、学者普遍认为,截至正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古玩、艺术品收藏、投资高潮。随着我国民间收藏文化的逐步升温,收藏经济在未来必将会有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其产值不可估量。而且只要中国经济持续走高,古玩艺术品收藏市场也必定会持续繁荣下去。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