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净土是什么意思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6浏览:15收藏

往生净土是什么意思,第1张

问题一:佛教里说的往生和净土是什么意思 往生就是死亡,多指死亡后前往净土

净土有2种意思

第一种,最常用的,也是和往生连在一起的

就是”佛国“。有些佛,成佛后发愿建立佛国世界,其他世界众生死亡后可以去佛国往生,脱离三恶道苦难轮回,,在没有痛苦的佛国世界修行直至成佛

比较常见的”佛国“有-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净琉璃世界

此2世界,都有求往生的

当然”极乐世界“更多人熟知

第二种意思,,

用法也很常见”心即净土“

但是意思很少人懂

这个净土,就是常乐我净的意思

恒定不变,快乐,本我,清净

净土,清净的地方,而世间只有唯一一个清净的地方,就是本我,也就是心(心经),或称佛性

住此净土,就是明心见性,或称发菩提心

问题二:往生净土到底是什么意思 当你死后,会有阿弥陀佛来接迎你去西方极乐世界!不受轮回之苦!

问题三:佛法往生净土,净土是什么意思,净土和西方极乐世界有什么不同? 净土,是指清净国土、庄严刹土,也就是清净功德所庄严的处所。是诸佛菩萨为度化一切众生,在因地发广大本愿力所成就者。因为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因此也就有十方无量的净土。例如弥勒净土、弥陀净土、药师净土、华藏净土、维摩净土。

西方便是极乐净土

问题四:佛学中"往生"是什么意思 我理解是:往就是去一个地方。生就是出生。合起来就是去一个地方出生。

所以人在死去时,灵魂没是死亡。

而“往生”多是去西方的极乐世界,也就是阿弥陀佛的净土中,在莲花中化生。

当然修习法门不同,不一定都去阿弥陀佛的净土。佛有很多,看你修哪个法门。

问题五:往生是什么意思 1,往生

(佛教词语)

往生是摆脱过往的恶业业力束缚获得新生之不可思议过程。

往生最殊胜是发愿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如不能发起往生净土愿,可先发愿往生弥勒兜率天宫,待至弥勒兜率天宫修行一段后,再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

2,往生

(往生时间词语)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往生在诸多地方都是属于佛教词语,但是“往生”二字也有另外一个释义,那就是从前。

问题六:佛法往生净土,净土是什么意思,净土和西方极乐世界有什么不同? 两者的区别在于“往生净土”的范围更广,往生到一切佛菩萨的清净世界都可以叫“往生净土”;而“往生极乐”则专指往生到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

很多人修行了一辈子希望能够往生的意思就是指“往生极乐”,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一种简说。如果指往生其他佛菩萨净土,则往往会明确指出,如往生兜率天内院则指“往生弥勒净土”。往生药师佛的净土则指“往生琉璃净土”。

问题七:佛教里面的往生净土是什么意思。? 难道真的有西方极乐世界。。 不要百度的解释各位佛友。 我是这么理解的。净土,即是我们的清净心的一种相的名称。西方极乐世界真的有。他是特别清净的一种所在。

佛说阿弥陀经中说: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ge),盛(cheng)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个人粗鄙的理解:我们当下的世界中没有烦恼,随时都是美好不就是这句话前面的美好境界吗?其土众生,常以清旦这句不就是在说当下供养佛、法、僧、的人的行为吗?)

所以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就能产生净土,只是看我们愿意在五浊世界还是在净土中。想在什么样的世界就要对应有什么样的行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所做所为就是在培养我们的习惯,到这一期生命结束时,这个习惯主引导你去哪里?

其实西方极乐世界也是一个称呼,或说名相。就像金刚经上说: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问题八:佛教里往生净土和往生极乐的区别在哪里? 净土:可以指极乐世界净土,也可是是其他净土,如药师佛净土

极乐:就指西方极乐世界

东方人造恶求往生西方,西方人造恶更求生往何处??心净则国土净,极乐就在当下。

所谓东方药师佛,西方极乐世界,是一种佛的譬喻说法,东方太阳生起,所以主生,西方太阳落下,是回归,因此以西方代表人死后要去的极乐世界。

如果按宇宙时空这是说不通的,为什么,地球绕太阳,而太阳系和银河系本身都是在运动的,这样就没有确定的西方可言了。

这样我们就明白了佛的意思,慈悲即观音,烦恼即菩提,生死由如日升落,非日动,而是心动,生死即缘起灭

修善,无分别心,平等这就是佛说大乘无量寿经的本意出发点,口念心不行,终不能生极乐,极攻远,是说我们修行仍然任重而道远,其实修成了,极乐就在当下。

问题九:佛里说的往生净土是什么意思?4878 就是死后投生到诸佛的世界。

圣大解脱经简介此经为佛临涅盘时,转大法轮,与三万六千菩萨亲口宣讲,凡受持者无不解脱轮回之苦,是经广大无边、无不摄受、大圣如来、哀从定起,悲彼长迷众生,开示三宝之真依处,佛经云:是大方广经典、十方佛之所修行……诸佛之母、诸佛之王、妙义之威、菩萨之道……尊贵莫札法王.宁玛玛巴噶陀黄金法座,久修是经四十多年日日持诵无间,十分相应。深圳的 邱 居士,在家中供奉此《圣大解脱经》是南京印的兰皮本的,有天她打开此书,从书页中掉出一枚白色舍利子,另一位同修也看到,她们不敢确认,就请莫札法王同鉴定。莫札法王看后很高兴,说是真正舍利子。 2006 年 2 月 27 日莫札法王在香港传法讲解《圣大解脱经》时,又重新提到此事,并说可见此经功德无量,后来我们问 邱 居士,她说后来,供经的佛台上又出现了一枚红色的舍利子。后来莫札仁波切又写了转经轮功德的文章,并请了很多转经轮带回寺里和给居士。我们也因此而很受鼓舞。下面是此汉文本寻找,发掘的略记《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藏传佛教《圣大解脱经》汉文本寻找、发掘和整理略记《圣大解脱经》的汉文本是今年二月在本人的至尊恩师雍和宫的拉西仁勤喇嘛启发和指导下开始寻找的。这部经文是藏传佛教三大解脱经之一,在蒙藏地区持诵得十分普遍,并且有为亡故的眷属持续念诵此经四十九天的习俗。为激励弟子们的善法意乐,上师多次强调这部经文对当今众生成佛和忏悔业障十分重要,具有很大加持力,并答应尽快按藏传佛教仪轨给弟子们传这部经。几年前,赛仓活佛也曾敦促北京居士寻觅过此经的汉文本,虽然没有找到,但从《藏汉大辞典》中查知《圣大解脱经》有对应的汉文本,经名为《佛说大方广解脱忏悔梵行净罪成佛庄严经》。这个线索非常重要,依据这个经名提供的关键词,终于在北京法源寺中国佛学院图书馆首先查到了一部线装手抄本的经文(藏书编号 No2871 ),它的经名为《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与《藏汉大辞典》中的经名极为类似,经上师核查,它的内容完全符合藏文《圣大解脱经》的内容,因此可以断定,它就是《圣大解脱经》的汉文本。这部手抄本实际是一部与藏文《圣大解脱经》对照的校译本,校译者姓氏不详,从纸张和字迹上推断,成文至少已五六十年。在佛学院性慈法师的指导下,最终在《大正藏》中找到了《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也就是手抄本的出处。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又名《大通方广经》,分上中下三卷。近代日本学者才在编纂《大正藏》时,分别从四处(日本松本文三郎氏藏敦煌本、大谷大学藏敦煌本、知恩院藏写本以及大英博物馆藏敦煌本 S1847 )搜集到了经文的绝大部分内容,这些内容主要来源于敦煌藏本,经整理校勘后,连缀成文,收录在《大正藏》第八十五卷(倒数第二卷),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周叔迦居士的《法苑丛谈》一书曾援引《广弘明集》上的记载:此经在梁朝前后,是与《金光明忏》并列的、非常盛行的忏法之一,当时还有依此经制定的《大通方广忏》,然而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不幸佚失。在《大正藏》中收录的此经,没有译经的朝代和译师的姓氏,只是中卷的结尾有如下一段文字:“开皇十年(公元 590 年,随炀帝时。校勘者注。)十一月二十日清信女董仙妃积和南十方一切三宝今仅亡夫曾雅造此经一部流通供养愿亡夫泳(疑为沐)此善因游魂净土面诸佛永虽(疑为离)三途长超八难耳听法音心悟智忍普共六道同向菩提”。这段了记录向我们披露这部敦煌藏经底本的造经原因及年代,真可谓年代久远。如果没有二十世纪初敦煌藏经洞的发现,这部经文不知还要隐没到何时。由于收录的经文原件年代久远的缘故,文中有许多缺字的地方,急待校勘。因为《大正藏》收录的这部经文是目前已知的唯一的汉文版本,所以,校勘者工作只能借助于藏文的《圣大解脱经》,因此,在这方面,这部手抄本的校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他们首先发现并确立了《圣大解脱经》,与《大通方广经》之间的联系,为校勘《大通方广经》找到了依据。然而,手抄本虽然通过藏文《圣大解脱经》补译了一些缺字之处,但是中卷卷首仍缺三千五百多字没有补译。由于当时精通汉藏经文的善知识们的利他工作都十分繁忙,很难抽出时间在近期完成这项补译工作,因此让《圣大解脱经》汉文本——佚失千年之久的《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尽快面见世人,将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在焦急踌躇之中,本人偶然于北京法源寺房山石经编委会,在法映法师的帮助下查找到了《大通方广经》的拓本(编号 8 洞 0682 )。不可思议的是拓本的内容仅为中卷卷首的前三页,多余更无,除二十多字因石碑年久风化无法辩认外,其余恰好将《大正藏》中所缺的三千多字基本补齐,就好像为了这一天这部分经文专门等候在那里似的。这个进展不仅使全文的补译总工作量减少至八十余字,而且保持了原译风貌,令人惊喜异常。

房山石经洞历史上曾多次打开,最近的一次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比敦煌藏经洞的发现晚五十多年。从事几十年房山石经整理工作的法映法师十分高兴,对此项工作的意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据老法师讲,在房山石经拓本中,这是一部《无头经》,很特殊,仅有中卷前三面碑文,更奇怪的是中卷的起始并没有承接上卷的结束,而是衔接在《阿弥陀经》之后,多年来并没注意到这么一小部分片断竟恰好是《大正藏》中一部年代久远的经文所缺的部分。这一切确实应验了当年高僧大德和帝王们不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漫长的时间营建藏经洞的初衷,那就是当世上经文不存在的时候,藏经洞中还有。古代先贤大德们不可思议的宏深愿力和殊胜功德所辐谢出的光芒,超越了时空以及一切的障碍,至今依然泽被着我们后人……。从房山石经中寻找到的这部分经文的内容主要包括为命终之人三称三宝名字超拔超度的方便、一相三宝的开示以及针对菩萨的大量的教诚—菩萨大慈大悲之喻、菩萨所应受持的十善法和十法、於恶世中行菩萨道的殊胜、对菩萨的勉励和菩萨成就菩提所应修行的四法。这些内容对恶世末法众生意义极其重要。获此进展后,本人随即向另一位至尊恩师胡继欧居士请求帮助补译此经,胡老师虽已年近八十,仍然非常高兴地接受了请求,与藏文本对照通校了全部的《大通方广经》。前后历时三个多月,共校译十三次。当时正值北京酷暑,其间胡老师带病仍坚持校译工作,使人深受教育。《大通方广经》终於以最快的速度、完整地与世人见面了。这部经文的缘起本身就极具殊胜加持力,感人泪下。它是我们的本师释迦世尊去娑罗树涅盘途中宣讲的经文。释迦世尊临欲涅盘的时候,心中仍充满了对我们罪苦众生的极大悲悯,再赐净除罪障的方便,教令称念十方三世佛和菩萨名号以及十二部经名。另外,本经内容十分丰富:不仅宣讲了忏悔净罪的殊胜法门,包括参加修持的人数、天数和占梦的验相等,还宣讲了三乘是一乘、别相三宝、一相三宝、超拔众生的方便、无上空义、成就菩萨道的方便、佛的本生的故事、对虚空藏菩萨的授记等等。

经中讲,此经比佛更难值遇。我们的本师释迦佛曾经历劫修行,供养无数诸佛,但仅仅得闻一次此经的名字,并未亲眼得见此经。而后又经多劫修行,终於定光佛时得闻得见此经,并得授记。经中还讲,得见此经的人,就等於见到了本师释迦佛,并且会得到释迦佛的授记,若人受持此经,就能除灭一切烦恼重罪,饶益一切众生,功德无量,十方佛土,随意往生……这部历史上曾仅存名字的经典,一百年前终於振落掉了敦煌藏经洞千年的尘封,它先辗转飘零於异国他乡,而后又在它的故土上与房山石经洞的藏经完整地会聚一处,最终在大悲上师三宝的覆护之下,汉地众生从藏传佛教系统又重新接续上了《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殊胜的无间断的传承加持,使《大通方广忏悔庄严成佛经》的法门得到了再次的弘扬,无量的众生将因此而证得解脱……。每当想起所有的这一切,心中就涌起了对大悲上师三宝无限的感恩与思念……在寻找、发掘和整理这部经文过程中,始终穿着本人至尊恩师拉西仁勤师父的耐心细致的指教和关怀,使得一个个的困难终得以克服。另外,在整理和助印方面,很多善信居士们都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最热情的支持,感人至深。此次校勘还仅是一个初级性的工作。在校勘过程中,本人遵从上师的要求,作了一些文字整理工作,由於水平和时间有限,可能会有许多讹误疏漏之处,敬请批评赐教,祈请上师三宝容恕。虽愿承办尽赤诚,然由恶业过失多,今对师佛善信前,至心忏悔祈加持。佛说真实解脱经,师赐不共解脱径,虔诚精进求解脱,解脱一切父母众。二○○○年九月 承办者谨识上师题拔(噶陀莫札仁波切)本大解脱经,昔无藏文,遂由汉文七百零二偈,二卷一百一十二偈译藏传入,石经存于南京,古本存于峨眉山万年寺(译音)如经中所云:“复次善见王,于我灭度后,若能有一人,须臾读是经,敬重佛法僧,孝顺供养师,如是诸人等,亦为报佛恩”若能如是受持读诵,不堕三恶道,是佛所说,决定无有疑。——噶陀莫札祖古 书上师题拔(噶陀格泽仁波切 )

敬礼文殊师利往昔人寿百岁时,断证二德究竟二智智慧胜者自性之本师释迦能王,于南瞻部洲中央摩竭陀国附近之王舍城,与八万大比丘及三万六千菩萨僧,在二月十五日临涅盘时,转大法轮,加持大地圆满具足后,亲口宣说此无垢教言,凡有受持者,能解脱轮回痛苦,于极乐清净刹土中获稣息,故依本经旨趣,当如获如意至宝。今由意乐清净佛徒,台湾译师法护伉俪编辑法施,深以随喜,由衷至谢!——噶陀格泽祖古林滇局美滇巴坚参 书上师题拔(锡饮毗庐仁波切)文佛能仁释迦尊 亲口宣说诸法教 无量加持威神力浊世易修具大利 圣大解脱大乘经 汉地早已译此经唯因时恶遂不现 今有弟子贤伉俪 信法意乐善心起重将汉文方广经 集补全令无阙 编辑印行广流通一切法施威神力 普愿众生全世界 现世消除瘟疫疾战乱饥馑一切断 具足幸福灭罪障 心想事成增财富究竟三身佛果位 真实不虚必得证 是故每日或每月若能持诵一遍数 前说功德利不欺 祈请信解最重要——锡钦毗庐遮那化身名衔者后记本经是少数经由汉文泽成藏文的经典,藏译大藏经中经题全称是《圣大解脱方广忏悔灭罪成佛庄严大乘经》,藏僧简称为《圣大解脱经》,汉地原经名《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或略称《大通方广经》、《方广灭罪成佛经》。本书尊重,难以信称,如师子吼菩萨在经中云:“是方广经典。诸佛之母。菩萨大道。学者眼目。摄诸邪见。救护失心。闭三恶道。开无上菩提门。”其余世间功德,更何用说,蒙诸佛菩萨亲口授记、龙天立誓拥护,故此经灵验神异,多有验效,尤其忏悔灭罪之德,不可思议,藏传各派僧侣莫不持诵赞欢,尤其久缠病榻、痼疾不痊、辗转呼吸间,具回生度死之劫,堪能续命,病即得痊,否则速脱病痛销蚀,并有度亡来罪超生、消灾解厄之效;经中载有忏悔、持诵经咒之法,传入西藏后颇受重视,如米局多杰深本上师、噶举派的恰美仁波切,亦曾造一短忏法。据《广弘明集》卷二十八载,早在南北朝间,陈文帝( 560 年)便御制《大通方广忏悔文》;隋文帝开皇十年( 590 )信士为先亡造经流通回向,甚至东邻日皇弘仁十四年( 1483 )亦召空海、勤操、长惠等僧入清凉殿,修此大通方广经,足见过去信仰之风。

由于该经无译师名号,为失译,隋费长房之《历代三宝纪》中在本经下标“世注为疑”四字,至后唐代道宣撰《大唐内典录》便载为伪经,武后时期明全撰《武周刊定众经目录》亦列为伪经,之后汉传大藏经中竟至失传千年,连同日本在内,仅在 1754 年日僧永超撰《东域传灯目录》中见本经及经疏一卷之名,内容不详,日本续藏经中只存藏上卷、知恩院藏下卷, 1924 年至 1934 年间日本编辑大正大藏经,适逢敦煌石室宝藏在 1900 年重见天日,藏有《大通方广经》,经取松本文三郎、大谷大学、大英博物馆三处所藏敦煌残卷,及知恩院藏下卷写本,合缀全卷,收入大正藏,列于古逸疑似部,唯属残卷,各卷中有脱漏字句,中卷前分亦佚,近年内地整理房山石经,知有石刻,待出刊本所缺,法宝灵文,龙天拥护,信其壁,仅有即数字尘灭难辩,缺漏,能有如此内容,实已难能可贵。有鉴于汉地传统对经文文字的尊重,字字句句,重若须弥,故对于缺漏字,吾人极用前述西藏大藏甘殊尔所录藏经(台北版西藏经 Vo114,No264 )对勘文义补全,其余文句,无论字词是否疑误及音译义译顺达与否,均不异动,只在该字旁另标别字。就文化层面而言,能将古籍残本,对勘补人行世,自然有其非凡的意义,然就宗教而言,过去隋唐业林道场常用经忏悔仪轨,能重新完璧,就利生而言,更为殊胜。本经广称礼敬诸佛菩萨名号,除具世间经忏中,消灾解厄、忏悔灭罪、去病超生众功德外,其内义讲述三乘一乘究竟理趣,义同法华;直述空义,非常非断、无生无灭、毕竟常住,义同般若;广述菩萨行趣,即与大乘诸经究竟义趣同一密意,兼善深观、广行二门,内容之完称及深入宝非南北朝间即能伪造,吾人宁信众生福薄,难承深法,遂令宝法沉隐。值遇本经,是属希有难得,佛在经中直言“善男子,若八万劫以为一日,以是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以此岁数过百千亿劫,得值一佛,复过是数,得值一佛,此经难值,复过于是。”周叔迦先生的《法苑谈业》中曾引古籍:“梁代有《大通方广忏》又名《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其源始于荆襄,本以疠疫,祈诚悔过,感得平复。”今日世间,灾过频起,天灾早涝地动,人过刀兵战争,瘟疫病苦,正合本经应世之要缘,遂衔师命,整理流通,愿普消诸难,皆得安乐。

5

百度文库VIP限时优惠现在开通,立享6亿+VIP内容

立即获取

圣大解脱经简介

圣大解脱经简介

此经为佛临涅盘时,转大法轮,与三万六千菩萨亲口宣讲,凡受持者无不解脱轮回之苦,是经广大无边、无不摄受、大圣如来、哀从定起,悲彼长迷众生,开示三宝之真依处,佛经云:是大方广经典、十方佛之所修行……诸佛之母、诸佛之王、妙义之威、菩萨之道……尊贵莫札法王.宁玛玛巴噶陀黄金法座,久修是经四十多年日日持诵无间,十分相应。

深圳的 邱 居士,在家中供奉此《圣大解脱经》是南京印的兰皮本的,有天她打开此书,从书页中掉出一枚白色舍利子,另一位同修也看到,她们不敢确认,就请莫札法王同鉴定。莫札法王看后很高兴,说是真正舍利子。 2006 年 2 月 27 日莫札法王在香港传法讲解《圣大解脱经》时,又重新提到此事,并说可见此经功德无量,后来我们问 邱 居士,她说后来,供经的佛台上又出现了一枚红色的舍利子。

如来是一切佛的意思。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西方净土)教主。西方净土就在咱们这个世界的西方。 须弥一词原是梵文音译,相传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名山,在佛经中也称为“曼陀罗”。,它又称须弥楼、曼陀罗,是古印度神话传说中的名山。据佛教观念,它是诸山之王,世界的中心,为佛家的宇宙观。据《时轮经》记载,地球是由风、火、水、土、空五种物质和七金山、须弥山等构成的。佛教认为,世界之最下为风轮,其上为水轮 ,再其上为金轮,即地轮。在藏族古老的苯教创世说中,有位名叫南喀东丹曲格的国王拥有地、水、火、风、空五种本源物质,法师赤杰曲巴把它们收集起来,放入体内,轻轻地哈了一声,吹起了风,当风以光轮的形式旋转起来的时候就出现了火,火越吹越旺,火的热气和带有凉意的风产生了露珠(水),在露珠上出现了微粒,这些微粒反过来又被风吹落,堆积起来形成了山。认为宇宙间有一座须弥山(Semura),由七山和七海围绕,由风轮、火轮和金轮托住。须弥山住有四大天主,越过须弥山到空中,经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最后到达无色界四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这二十八天,又称“三界”,即“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一千个须弥山世界成为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构成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则成为一个“大千世界”。

三界有:

一 欲界:以有色身及五尘欲者(由五根而起之色、声、香、味、触)谓之欲界。为五趣杂居地(五趣即地狱、饿鬼、畜特、人、天),此界分二级:

1 琰魔王界(地狱、饿鬼道)

(A) 地居 2金轮王界(畜牲、人道)

3四天王天(东南西北每天王有八天)

4帝释天(第三十三天居中)

1须夜摩天(彼天光明无昼夜)

2兜率天(传释迦从此天降生)

(B)虚空居 3化乐天(彼天受用皆心所欲)

4他化自在天(魔波旬即此天之主)

二 色界:色为质碍之义,即有形的物质,虽超欲界,因尚有色身,故名色界。此界由禅定之深浅分四级:

(A) 初禅天,名「离生喜乐地」,无痛苦,祇喜乐,然未全定,尚有眼耳识,大梵天即在此天。此天分三天。

(B) 二禅天,名「定生喜乐地」,常在定中,更加喜乐。此天分三天。

(C) 三禅天,名「离喜妙乐地」,无喜乐,乃最喜乐。此天分三天。

(D) 四禅天,「舍念清净地」,无苦乐诸受,曰舍受,大自在天即在此天。此天分九天。

三 无色界:即精神界,无前五识(眼、耳、鼻、舌、身),祇有后三识(意、末那、阿赖耶),亦因禅定力之深浅而分四级:

(A) 空无边处(此天心定,了惟虚空,不知自之所在,但如无边虚空。)

(B) 识无边处(有空时仍是相对之空,此仍是对境,至此定中,即空亦泯。)

(C) 无所有处(至此天连所有观无边心识亦无有。)

(D) 非想非非想处(此天既非有想,亦非非想。)

佛教又有两个世界观:

一 情世界。情者即一切情识的众生。这世界是就有情众生的区别方面而说的。

地狱

饿鬼

欲界──五趣杂居地  畜牲

离生喜乐地

定生喜乐地

三界   色界 离喜妙乐地

舍念清净地

空无边处地

识无边处地

无色界 无所有处地

非非想处地

二 器世界。器就是器物。这世界是有情众生所依住以生活的物质世界方面来说的。《俱舍论》说世界以「须弥山」为中心,四面各有一大洲,南曰南瞻部洲(即是世人所居之地),北曰北俱卢洲,西曰西牛贺洲,东曰东胜神洲。须弥山山根之下有铁围山,即阴间地狱。须弥山上有二十八天。(须弥山意「无量高」,据说有八万四千由旬浮出水面,八万四千由旬没入水中。每由旬约为四十里。)须弥山的范围,称为一泗天下,数这一泗天下至一千,名为小千世界;又数小千世界至一千,名中千世界;又数中千世界至一千,名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都是「娑婆」世界。娑婆是梵语,意思指堪能忍苦,盖以此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都能忍受一切痛苦。智度轮又云不祇三千大千世界,更有「十方恒沙三千大千世界」,「十方微尘世界」。

摘自净空老法师讲《净土大经解演义》,编号:02-39-001

今天是旧历的清明节,我们选择在今天启讲《净土大经解演义》,这个名称对一般人来说好像很生疏,佛门的老同修知道,净土大经就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在现在有九种不同的版本,我们选择的是夏莲居老居士会集的这个本子,依照朝代先后来排列,这是第九个本子。解,是注解,夏老的弟子黄念祖老居士注的。

这个缘起也很不可思议,《无量寿经》在大乘教里面、佛门里边感到很稀有,为什么?因为世尊当年在世讲经教学四十九年,四十九年讲了许多经典,老人家只讲一次,没有重复的,唯独《无量寿经》重复讲了好几次。在中国翻译的我们在目录里边看到有十二种,那是翻的次数最多的,从汉朝到宋朝八百年间十二次的翻译。当然,同一个本子有多种的翻译,名字肯定不一样,内容肯定是大同小异,像《金刚经》有六种译本,这我们在《大藏经》里边都能看到,那是同一个原本,也就是世尊只讲一次。这《无量寿经》就奇怪了,它这个译本里边差别很大,最明显的也是这个经里边最重要的阿弥陀佛的本愿,这十二种本子,现在存下来的只有五种,有七种已经失传了,现在《大藏经》里边有目录没有经本,这是很遗憾的一桩事情。那么就流传下来的五种的原译本,四十八愿两个本子,二十四愿的也是两个本子,还有一个本子是宋译本是三十六愿,这个差别太大了。如果是一种原译本的话决定不可能有这种差别,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从本愿上的三种差别古大德判断,那失传的七种本子就不知道了,不晓得内容了,从这五种本子看世尊至少讲三次(无量寿经),三次说的阿弥陀佛的本愿世尊讲的条目不相同,所以才会有这种差别。这个推测是很合乎逻辑的,我们一般人也都能接受,多次宣讲不容易啊!那要不是非常重要,世尊不可能多长宣讲,几乎多次宣讲在《大藏经》里找不到痕迹,所以这部经是佛当年在世多次宣讲,那就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了。 尤其是我们看到善导大师说了两句话,善导是唐朝时候人,传说是阿弥陀佛再来的,那么善导的话就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他说:如来所以兴出事,唯说弥陀本愿海。这个意思就是讲,十方诸佛示现在世间,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华藏世界品、世界成就品里边看到佛家的宇宙观,现在哲学里边所说的宇宙观太大了,我们今天的天文学家没有达到这个境界啊。

佛法的教学没有别的,(就是)转恶为善;有标准,十善业道是佛家的标准。这十条你别小看了,在小乘教里边展开,三千威仪,就是这十条展开的;在大乘菩萨法里边展开,(是)八万四千威仪,十条一扩展是八万四千条,不可思议啊!所以,十善修圆满了,就是八万四千条你统统都落实了,你就成佛了。

儒家《弟子规》一百一十三桩事可别看轻它,那个一展开也是八万四千条,是传统文化全部的落实,就在那里头。所以《四书五经》、《十三经》乃至《四库全书》都离不开,每一条都离不开。就像十善业道一样,这一部《大藏经》,里面每一部经、每一句、每一个字都没有离开十善业道,一皆一切,一切皆一。

那么我们正好也是遇到灾难太多,所以我发心把这个《华严经》暂停,停一年到两年。那么这一次我讲这部经,《无量寿经》过去讲过十遍,而这一次我不讲经了,我讲注解。讲谁的注解呢?讲黄念祖老居士的注解。

黄老居士跟我是朋友,也是我的老师,他跟我的老师同一辈分。李炳南老居士是梅光曦大师的学生,梅大师跟夏莲老是师兄弟,是非常好的道友;黄念祖是梅光曦的外甥,是夏莲老的学生,所以没有见面之前,我曾经听李老讲过他的名字,有这么一点印象,黄念祖,有这么一点印象。

八六年我在美国华盛顿华府佛教会,那个时候我是会长,同修们告诉我,他们想邀请密宗的一个上师到美国来弘法。当时我听了很不以为然:我们是净土宗,不要再涉及其他的派门,我们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这密宗大德是谁?他们说是黄念祖。我脑筋有这么个印象黄念祖,我想了这么半天,我说他是不是梅光曦的外甥,他们说是的。我说那请他来。这李老师给我们讲了好几次,我以为他已经作古了、不在了,他还在人家,那很难得,那他的东西是真传,那个没有问题,那是梅老、夏老亲手调教出来的,我说这个大德难得,要把他请来,那就请来了。请来之后才晓得,他在国内弘扬这个会集本,我在海外他听到非常高兴,我们两个都非常高兴。

非常难得他那个时候注解刚刚写完,用油印印的本子,字都很模糊、不清楚。我们知道,油印印的东西顶多不会超过一百本,超过一百本蜡纸就不能用了,所以就这样的本子。当然带到美国他就这么一套,一定是选的印的比较清楚点的送给我,我看了之后非常欢喜,他要我给他写一篇序文,所以序文是我给他写的。

早年我到北京去,专门去看他,就是为了看他去的。每次去我们都用很长的时间讨论佛法的问题,他教了我很多,所以我们是好朋友,他也是我的老师,我也很感恩他。不容易啊!夏老会集的这个本子,那哪是凡夫弄做得出来的?!过去会集的王龙舒、魏默深、彭际清的节本,都有问题,都不能算是尽善尽美的本子,看到这个,再看看梅光曦居士那篇很长的序文,讲的非常清楚,所以李老师在台中把这个经讲了一遍,那个时候没有注解,他自己用眉注,毛笔写的,工工整整。他讲这部经的时候我还没有到台中,我没听到。但是他把他的这个眉注的本子给我,我能看得懂。我拿到这个本子我也就能讲了,我有这个能力。当时,我们就想开讲这部经,向老师报告,老师说不行,时候没到,时节因缘没到,所以台北同修把经都印好了,结果改为《楞严经》,我《楞严经》是跟他老人家学的,前后讲过七次。什么原因呢?嫉妒障碍啊,在台湾。大家对于夏老有成见,对于李老师也有成见,所以老师叫我回避。

等到他老人家往生了,我在美国想到老师给我这个本子,这个本子很多人没看见,我就发心把它印一万本,第二年,八七年印成功,这就流通出去了。在外国,在美国同修们看得这个本子非常欢喜,就请我讲,所以我第一次讲《无量寿经》是在加拿大的温哥华,第二次在三藩市,先后一共讲了十遍,这样才讲开了,才流通出去了。

那么这个原本,我这一次带来了,我送胡小林,给他做一个纪念。他也是受持《无量寿经》,读诵的遍数很多。往后《无量寿经》我们要永远把它传下去。我感谢夏老会集的恩德!感谢黄念祖老居士注解这部经的苦心!

所以,这一次我发心讲他(黄念祖)的注解,叫演义。你看《华严》有演义,《弥陀经》,莲池大师有《疏钞》,莲池大师的学生把《疏钞》再作一个注解叫演义。

诸位对演义概念最深的可能是小说里的《三国演义》。我们用这个方法在一起学习,深入、透彻来学习。就像胡小林学习《妄尽还源观》的方法一样,字字句句我们都把它讲清楚。

据怀感《释净土群疑论》卷一所述,净土是佛凡之心所变,即就如来所变之土而言,如来之心无漏,故土亦无漏;若就凡夫所变之土而言,凡夫之心未得无漏,故土亦有漏。同论卷六说所观之佛,亦是自心所变影像之相,其文云(大正47·66a)︰

当用此心观彼佛时,阿弥陀佛为本性相。众生观心缘彼如来,不能心外见佛真相。当观心变作影像相,是影像相名曰相分,能观之心是于见分。见相两分皆不离于自证分。见分之力能现相分,故名是心作佛也。此相分即是自证分心,无别有体,故名是心是佛。欲观如来一切功德,皆用自心所变影像,故名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也。或由心想修种种行,为万德因名正遍知海从心想生。(中略)华严亦言,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此三无差别;心有垢位,名曰众生,心纯净时,名曰为佛,即其义也。’ 知礼《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卷一云(大正37·195b)︰

‘若此观门及般舟三昧,托彼安养依正之境,用微妙观,专就弥陀,显真佛体。虽托彼境,须知依正同居一心,心性遍周,无法不造,无法不具,若一毫法从心外生,则不名为大乘观也。行者应知,据乎心性观彼依正,依正可彰,托彼依正,观于心性,心性易发。所言心性具一切法,造一切法者,实无能具、所具,能造、所造;即心是法,即法是心,能造因缘及所造法,皆悉当处全是心性。’ 元照《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卷上云(大正37·280b)︰

‘即知净秽身土,悉是众生自心。只由心体虚融,故使往生无碍。只由心性包遍,遂令取舍无妨。’

此谓吾人之一念心该罗十界依正,故离此心外无一法存在,佛与净土皆是众生介尔心中之本具。其义旨与前之唯识义相分变似说不同。

至于禅宗之唯心净土主张,主要是依据《维摩经》的心净土净之说而来。禅宗以为,若直了心性,则即心即佛。明自心处,即是净土。如《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所云(大正48·352a)︰

‘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中略)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 又,延寿《万善同归集》卷二说唯心净土是了心者所生之处,其文云(卍续110·901下)︰

‘唯心佛土者,了心方生。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云︰三世一切诸佛,皆无所有,唯依自心。菩萨若能了知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随顺忍,或入初地,舍身速生妙喜世界,或生极乐净佛土中。故知识心方生唯心净土,着境只堕所缘境中。’ 《乐邦文类》卷四云(大正47·207c)︰

‘天衣怀禅师,一生回向净土。问学者曰︰若言舍秽取净,厌此忻彼,则取舍之情,乃是众生妄想。若言无净土,则违佛语。夫修净土者,当如何修?复自答曰︰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若明此旨,则唯心净土,昭然无疑。’

此说对禅宗之唯理唯性说有所匡正。

《净土大经解演义》,这个名称对一般人来说好像很生疏,佛门的老同修知道,「净土大经」就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在现在有九种不同的版本,我们所选择的是夏莲居老居士会集的本子,依照朝代先后来排列,这是最后,就是第九个本子。「解」是批注,夏老的弟子黄念祖老居士注的。这个缘起也很不可思议,《无量寿经》在大乘教里面,佛门里面就感到很稀有。为什么?因为世尊当年在世讲经教学四十九年,四十九年讲了许多经论,老人家只讲一次,没有重复的,唯独《无量寿经》重复讲了好几次。在中国翻译的,我们在译经目录里面看到有十二种,那是翻的次数最多的,从汉朝到宋朝八百年间十二次的翻译。当然同一个本子有多种的翻译,里面的文字当然不一样,内容肯定是大同小异。像《金刚经》有六种译本,这我们在《大藏经》里面都能看到,那是同一个原本,也就是世尊只讲一次。《无量寿经》就奇怪了,它这个译本里面差别很大,最明显的,也是这个经里最重要的,阿弥陀佛的本愿。这十二种本子现在存下来的只有五种,有七种失传,现在《大藏经》里面有目录,没有经本,这是很遗憾的一桩事情。

往生净土是什么意思

问题一:佛教里说的往生和净土是什么意思 往生就是死亡,多指死亡后前往净土 净土有2种意思 第一种,最常用的,也是和往生连...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