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阳见证了华夏1400多年的历史,赵光义为何要摧毁这座北部屏障?
春秋末期,晋国公室名存实亡,六卿瓜分了晋国的权力,但六卿之间并不和谐,相互争夺地盘也导致晋国不断衰弱,直至失去了晋文公时期的霸主地位,当六卿不断巩固自己封邑的时候,其中的赵氏却把目光投向了远离六卿地盘的一处宝地——太原盆地。
此地西依悬瓮山,东临汾河,公元前497年赵氏的家臣董安于就建议赵简子据此险而筑坚城,赵简子应允,此地又因在晋水之阳,所以城池被命名为晋阳,此为晋阳建城之始,后来尽管朝代变迁,但这座城池依然存在,逐渐成为了华夏北部最坚实的屏障,直到被赵光义彻底摧毁。
那么晋阳见证了华夏1400多年的历史,赵光义为何要摧毁这座北部屏障呢?
晋阳成也赵氏,毁也赵姓,屹立华夏1400余年的这座坚城到底经历了什么呢?
关于晋阳我们还得慢慢说。
晋阳是赵氏的发家福地。
晋国内部六卿相互倾轧之时,赵氏中不能被忽视的谋臣董安于,为了在争斗中立于不败之地,建议赵简子在太原盆地建筑坚城,赵简子深以为然,集赵氏全族之财力,筑造了晋阳城,而后正式成为赵氏宗族的封邑。
这处极具战略眼光的建筑,曾两次挽救了赵氏被灭族的危险,真可谓是赵氏的发家福地,其中一次是范氏和中行氏攻打范氏,结果被晋阳城阻挡很久,一直到后来其余三卿救赵,都不曾被攻破,范氏和中行氏却因此被驱赶出了晋国的疆域,风光不再。
另外一次是智氏带领韩魏去攻打赵氏,赵氏还是退守在晋阳城中,久攻不破,后来被智瑶以水灌城,就在赵氏要投降的时候,韩魏反水,智氏却被韩赵魏三家联合给灭了。
可以说,后来的韩赵魏三家能分晋其实是晋阳城的功劳,如果不是城池的坚固,估计赵氏等不到韩魏反水的那天就在晋国的历史上消失了,后来分晋之后,战国七雄并立,晋阳就成为了赵国的国都。
晋阳城的历史。
赵国后来被秦国不断打压和蚕食,为了远离秦国,而把都城迁到了邯郸,晋阳虽不是国都,但依然是赵国的军事重镇,秦灭赵国之后,晋阳就成为了秦朝抵挡匈奴的北部屏障。
到了汉朝,北方匈奴越来越猖獗,汉高祖刘邦就把韩信派去晋阳坐镇,这座城成为华夏大地的边防重镇。
时间继续向后推移,到了公元617年,李渊父子在晋阳起兵,攻入了长安,建立了唐朝,李世民也被称为“晋阳公子”,因为晋阳是李唐王朝的兴起之地,晋阳被不断发展和扩建,自此晋阳又成为了唐朝的北部边防重镇,后来李唐王朝把此地改为北京(当然不是现在的北京),和首都长安及南京(成都府)、西京(凤翔府)、东京(河南府)合称五京。
唐朝覆灭之后,中原一度进入了相当混乱的局面,晋阳之地的政权也在走马观花的轮换着,其中后唐、后晋、后汉政权的建立者都是在晋阳起兵并且称帝的,可以说,晋阳已经成为了“真龙天子”的预备基地。
赵光义摧毁晋阳的初衷。
公元960年,赵匡胤夺取了后周的政权,建立北宋王朝,而此时的晋阳还处在刘知远的后汉政权下,你还别说,强如赵匡胤,虽然立志消灭后汉政权,但却拿晋阳城无可奈何,直到宋太祖去世,晋阳都没有被打下来。
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当然也是立志要灭掉后汉,但却屡次受阻,但赵光义不拿下晋阳誓不罢休,从宋太祖开始攻打晋阳,历经19年,经历三场大战,宋太宗终于把晋阳城给拿了下来。
按理来说,好不容易攻下的城池,应该好好经营才对,但赵光义却十分痛恨晋阳城里百姓的顽强抵抗,于是下令要彻底摧毁晋阳城,赵光义第一个办法就是用火烧,古代建筑多为木质结构,晋阳就沦为一片废墟。
公元前980年,赵光义看着化为废墟的晋阳城还不解气,就命令大臣引水浇灌晋阳城废墟,因为此地处于太原盆地,被引水之后,晋阳城彻底不复存在了,这座历经1000多年的坚城,最终迎来了它的末日。
飞鱼说:
晋阳见证了华夏1400多年的历史,赵光义为何要摧毁这座北部屏障?其实不单单是因为晋阳城人民的顽强抵抗,更是忌惮此地会再出“真龙天子”而危及大宋王朝的统治,五代十国,晋阳就出现了三位真龙天子,赵光义的忌惮不无道理。
但赵光义的这种做法却也是极为荒谬的,因为想要维持自己的统治,并不是靠摧毁一座城池就可以的,而是要得民心,施仁政,自古王朝的更替,几乎都是失了民心,正如魏征劝李世民时所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晋阳,成也赵氏,毁也赵姓,屹立华夏1400余年的这座坚城经历了什么?可以说这座城池从建成之日起就有着不凡的使命,它的意义也不仅仅只是一座城池那么简单,而是华夏北部的边防屏障,历朝历代都极为重视此地,当然除了北宋。
或许是命运给晋阳城开了一个玩笑,因赵氏而起,又因赵姓而亡,轮转了1000多年,最终又回到了原点,不过晋阳城最后虽然消失了,但它“九朝古都”的名字却被永远留在了历史之中。
山西太原曾是11个朝代的首都,分别是:赵国都城、汉初代国都、西晋太原国都、前秦都城、武周北都、唐北都、前晋都城、后唐西京和北京、后晋北京、后汉北京、北汉都城。
扩展资料:
公元979年,北汉统治者向北宋太宗投降,晋阳被北宋占领,宋太宗以“盛则后服,衰则先叛”将晋阳火烧水淹,彻底摧毁。三年后在晋阳以北的唐明镇重建太原城。明朝时,在晋阳城故址西南部建立太原县。
春秋末,晋国大卿赵简子家臣董安于在太原盆地北端晋水北岸,悬瓮山东侧修筑晋阳城,周六里。以后迭为太原郡、并州治所。
西晋扩建。北齐于汾水东岸增筑新城,旋在旧城增设龙山县。隋以龙山为晋阳,晋阳为太原。五代为北汉都城。历经秦汉、三国、南北朝、隋唐、五代,于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毁于战火。
936年,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借契丹兵推翻了后唐,建立了政权,国号晋,迁都开封,史称"后晋"。在五代中,以后晋之国力最弱,为报答契丹借兵灭唐,石敬瑭竟事契丹国主以父礼,自称「儿皇帝」,并割燕云十六州以酬。传至出帝时,因不愿再对契丹称臣,结果被契丹出兵所灭。947年初,辽兵攻入开封,后晋亡。后晋凡十二年。
当辽兵攻入开封后,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沙陀人)在晋阳(太原)称帝(高祖),仍用后晋天福年号,争取后晋旧臣归附。当辽兵北退后,他很快进入洛阳和开封,并在开封建都,国号汉,史称"后汉"。后汉高祖做了11个月皇帝就死了,其侄刘承佑(隐帝)继位后,忌杀大臣,天雄节度使郭威被迫起兵反汉,隐帝被杀。后汉仅统治四年就灭亡了。
郭威于951年建国,仍都于开封,史称「后周」。他在位三年而死,养子柴荣继位,是为世宗,其国势在五代中最强。世宗注重发展生产,又整顿军队、南征北伐,希图统一全国,惜未能完成而病逝于军中。其子恭帝即位,年方七岁,由太后临朝。这种孤儿寡妇的局面自不能维持多久,后朝廷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灭亡后周而建立宋朝,五代至此终结。
唐高宗李治,曾经封为晋王。
所谓的天之骄子,指的就是唐高宗李治这样的天潢贵胄。
李治的出生并不平凡。这不单单是因为他的父亲是“千载可称,一人而已”的唐太宗,母亲是“贤哉长孙,母仪何伟”的文德皇后,更是因为他的甫一降世就让父亲欣喜万分,有幸在这一天出生的人都因此得到了赏赐,随后唐太宗又大宴五品以上的大臣。甚至据说就在李治出生三天后的“洗三朝”时,长孙皇后将当年丈夫从晋阳宫中得来的玉龙子与缀满珍珠的襁褓一并赐给了这个小儿子。从此,这枚“广不数寸,而温润精巧,非人间所有”的玉龙子就成为了唐朝的吉祥物,由皇帝们代代相传。
等到贞观五年李治受封为王的时候,李治的独特地位更是凸显了出来。因为唐太宗将这个小儿子册封为了晋王,随后又授予了并州都督一职,这是什么概念?
根据《旧唐书·地理志》的记载,并州即太原府,也就是说李治得到的是太原这块封地。但凡对唐朝有所了解的人就会知道,有唐一代,太原贵为北都,在政治、军事、经济上可谓是地位全面超然。因为太原不仅是中原王朝的北方重镇,更是李唐的龙兴之地!所以唐太宗将晋王这个封号给了李治,又将地位如此独特的太原封给了他,对这个幼子的宠爱之心可见一斑了。
当然,李治也很不辜负父亲的厚爱,从小就很聪慧。据说李治刚会走路的时候就能抓着笔写下一个“敕”字,想来是唐太宗批阅奏折时经常抱着他,聪慧的李治过目不忘,才会依葫芦画瓢地将之写出来。史书还记载了李治对父母十分孝顺,对兄弟也很友爱,唐太宗曾经考察他对《孝经》的理解,李治是对答如流,唐太宗闻言更是高兴万分。
但随着贞观十年六月己卯,长孙皇后崩于立政殿,年仅七岁的李治自此失去了自己的母亲,曾经父慈母爱的和暖时光也就此一去不复返了。不过幸运的是,唐太宗以加倍的父爱弥补了这个最疼爱的小儿子,他没有因为妻子的去世而让李治出宫或在皇宫某处单独居住,而是将李治兄妹留在自己的寝殿一同照料,于是《唐会要》上便留下了这样一笔记载:“晋王及晋阳公主,幼而偏孤,上亲加鞠养。”褚遂良也亲口说过:“然晋王,陛下亲自抚养,至於成立,上圣深慈,偏所锺爱。”而放眼整个大唐王朝,被皇帝亲自抚养长大的皇子唯有李治一人,这是怎样的一种深情钟爱和殊荣!
不过唐太宗对这个小儿子的偏爱并不止于此。在李治已经遥领并州都督的情况下,唐太宗又加封他为右武候大将军。等到贞观十六年的时候,李治更是连自己的封地都没去就直接上朝参与政事了。对此,史书上特别用了“特深宠异”这四个字来形容唐太宗对李治的溺爱之情。
原本李治可以就这样,作为一个备受宠爱的皇子亲王在父亲的膝下逍遥度日,然而贞观十七年的易储风波却将李治也卷了进来。
李泰为了尽快得到皇位的继承权,对父亲表示自己愿意百年之后杀子传弟。结果褚遂良一针见血地指出:“此次太子的叛乱,说白了就是您不懂节制的宠爱造成的。前事不远,吾属之师,如果您打算立李泰为太子,那么就将李治打发到自己的封地去吧,免得最后一个都保不住。”然而唐太宗在听了褚遂良的话后,反应却是非常的特别,既不是对李泰谎言的恍然大悟,也不是沉默不语,更不是痛骂指责,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了褚遂良向他提出的要求上——让李治去自己的封国。面对这样一个要求,唐太宗做出了一个出乎世人意料的回答。《旧唐书》写到:“太宗涕泗交下曰:‘我不能。’”
唐太宗舍不得离开他的这个小儿子,舍不得与李治分离,甚至一想到以后他与李治每年只能见到屈指可数的几面,就忍不住潸然泪下了。所以唐太宗为了同时保证这三个爱子的生命安全,将李治一手扶上了储君的宝座,册立为太子,而此时的李治只有十五岁。
不过在立了李治大半年后,唐太宗突然担心起这个由自己捧在手心溺爱着长大的儿子能否在自己走后撑起大唐的江山?忧虑的想法一开头,自然就要往下想,如果他撑不起,那么又该选谁呢?这时唐太宗将自己年长的几个儿子们统统排了一遍。
当时李承乾被废,李泰夺嫡被贬,李宽、李祐已死,李愔、李恽的品行之差唐太宗心知肚明。李贞跟李治差不多大,唯一适合的人选只有年长李治九岁的李恪。
唐太宗一旦冒出了想法,以他的急性子来说必然要向人吐露,于是就找来关系极为亲密的长孙无忌单独商量,然而他对立李恪只是处在一时兴起的阶段,而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否则怎么也要拿到朝上廷议或从此培养支持李恪的势力,而不是去找最不可能支持李恪的长孙无忌商量,更不可能被长孙无忌的一席话就此说服,并且从此再不转此念。
而唐太宗之所以会这样,也是由父子之间的感情深浅所造成的。李恪贞观7年就去封地之国了,不过是因为一点点小错就被接连罚去实封600户(当时亲王实封只有800户),以及两次被罢去官职,与被唐太宗亲自抚养百般溺爱着长大的李治相比,完全就是天壤之别。
李治被立为太子后,唐太宗对李治的宠爱一如既往,甚至可以说是更甚以往。就在欲立李恪未果后没过两天,李治的长子李忠出生,虽然只是庶出,但唐太宗仍十分高兴,不仅在宴会上“酒酣起舞”“尽日而罢”,还一反皇孙只能封郡王的制度,破例将李忠册封为了亲王。
而唐太宗先前一直将宝贝儿子安置在自己寝殿的一侧,尽管李治在宫外有一座“尽一坊之地”的晋王宅,但即便是李治被立为太子后,唐太宗也没有让他按制出宫居住或住到东宫去。直到贞观十八年刘洎上书说:“古时的太子,向父亲问安后就退下;与父亲分住在不同宫殿,以此避免嫌疑。如今太子进入陛下的寝宫侍奉,动不动就是十天一个月,太师、太傅以下无法得到接见。……希望陛下遵循前人的经验,稍微抑制自己的私爱,扩大长远的规划。”于是唐太宗令刘洎和岑文本同马周按日轮流前往东宫,与皇太子谈论。结果维持了没多久,唐太宗又让儿子回到了身边,贞观二十年褚遂良也忍不住上书说:“陛下这样不让太子离膝下,常年住在深宫,师傅教导十分不便,几乎无法讲论经籍。况且朋友不可深交,深交必然产生怨恨;父子不可一味溺爱,一味溺爱难免会出现差错。希望陛下远观殷、周,近遵汉、魏培养太子的做法,即使不能马上纠正,也须逐渐改变。可以尝试十天之中,一半时间送太子返回东宫,专心学习修养自身,一半的时间仍留在陛下身边。”唐太宗这才答应了让李治每个月一半的时间住到东宫,一半的时间仍留在自己身边。
不过相比唐太宗征高丽时那些更令人不可思议的肉麻事件,这些溺爱的事迹已经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了。而说到征高丽时的肉麻事,首当其冲的便数那封《两度帖》了。
《两度帖》原文:
两度得大内书,不见奴表,耶耶忌欲恒死,少时间忽得奴手书,报娘子患,忧惶一时顿解,欲似死而更生,今日已后,但头风发,信便即报。耶耶若少有疾患,即一一具报。今得辽东消息,录状送,忆奴欲死,不知何计使还,具。耶耶,敕。
译文:
两次收到大内送来的文书,却还不见稚奴你的书信。爸爸我担心的要死。刚才忽然得到稚奴你的亲笔手书,说娘子生病了,我的担心害怕顿时消失了,就好像死而复生一样。从今以后,只要你的头风病发作,就立刻写信告诉我。爸爸我如果生病,也会一一写信告诉你。今天得到辽东(战场)消息,抄录一份给你。想稚奴你想得要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去,要说的就这些。爸爸,敕。
贞观十九年的时候唐太宗亲征高丽,李治身为太子留守后方。自幼与父亲朝夕相伴的李治非常不舍,连日哭泣,唐太宗便对他说道:“你自幼在我身边,像婴儿一样,我此番出征,你正好可以借机锻炼一下,为什么要哭呢?”李治则回答道:“我7岁时母亲便去世了,父亲你一直把我带在身边,朝夕相处,从来没有分开过,一想到我们要分开,我就忍不住伤心。”唐太宗闻言也泪流满面。于是唐太宗为了彼此能够及时了解对方的状况,首创了飞表奏事制度,李治还要求父亲在收到他的信后要立即回信。
这封《两度帖》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成的。因为有段时间唐太宗都收到来自大内的两次奏表了,却还不见李治这边的来信,于是他焦急万分,后来在得到李治的来信后立即回信向儿子表达自己的担忧之情,并将辽东战场方面的状况告诉了他。
不仅如此,李治在听说唐太宗征战期间一度距离“贼城不逾百步”后,紧张到“魂飞胆战,莫知自处”,连忙向自己的父亲表示“伏愿思宗社之重,以亿兆为心”,告诉他打仗别那么勇猛,做儿子的很担心。于是唐太宗立即回了一封《克高丽报皇太子书》,表示自己自从收到他的信后,因为想着自己的儿子会担心,“所以不执斧钺”,而且“此后必不亲行阵,勿为忧虑也。”
而且就在唐太宗亲征高丽之前,李治是一路送到了定州。直到不能再送了,面对依依不舍的爱子,唐太宗就指着自己身上的衣服说:“不到我们父子二人再相见的时候,我绝不会换下这身衣服。” 所以唐太宗的这件衣服是穿脏了又穿破了,连大臣都看不下去了劝他换一件,他却死活不肯答应。后来唐太宗听说李治正在赶来迎接自己的路上,于是迫不及待地带领三千护卫率先飞奔进入了临渝关,途中正好与李治相遇,直到此时李治进献了新衣服,唐太宗这才换下了身上这件已经穿烂了的袍子。
等到唐太宗征辽回来后又准备巡幸灵州,本打算带着李治一起前去,结果张行成上疏说:“臣听说皇太子要陪同陛下一起去灵州,不过臣认为与其陛下因私爱而让太子陪同巡幸,不如趁此时让太子留下来监国,接待百官商议朝政决断众事,熟悉朝廷事务,这样既可安定京师重镇,而且又可向四方显示太子的圣德。”唐太宗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便将他加封为从三品的银青光禄大夫。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病重,李治亲自照料自己的父亲,鬓边的头发都变白了。唐太宗感慨道:“你这些天吃不好睡不好,亲奉汤药不离左右,就是为了照顾我,年纪轻轻两鬓就有了白发,比古时候的文王还要孝顺。就算我死了,想来也没什么可遗憾的了。”
就在这一年五月己巳,唐太宗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六月甲戌朔,李治即位,是为高宗皇帝。
纵观李治前二十二年的人生,可谓是在唐太宗的呵宠下长大的。即便是被立为太子后,唐太宗仍对这个爱子宠溺异常,种种待遇都有违常制,对李治处理政务的能力也可以说是手把手地言传身教。
史书中就有记载,唐太宗每次上朝时就让李治在一旁学习,有时候还让他亲自参议政事;考虑到李治自幼长于深宫,对民间疾苦并不了解,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抓着了一些细枝末节,唐太宗也会充分利用起来进行教导,比如吃饭的时候就告诉他,只有不夺农时才能保证一日三餐的供给正常。更有一次唐太宗在大怒之下要斩苑西监穆裕,李治挺身而出犯颜进谏,结果唐太宗不但不生气,反而非常得意地说:“皇太子自幼在朕膝前,常常看到朕虚心纳谏,所以潜移默化之下,便有了今日之谏。”也正是在唐太宗的悉心教导下,李治才能够继贞观之后开创出有贞观遗风的永徽之治。
所以我们今人虽然只能透过冰冷的史料来回顾这段父子情深,但是从这些白纸黑字中,依然能感受到唐太宗对李治的拳拳父爱,以及正是在这拳拳父爱中成长起来的唐高宗李治。
叶绍翁 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叶氏。生于1194年,卒,不明。
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王翰,唐代边塞诗人,字子羽,关于王瀚的更多资料,我们看看下面吧!
王瀚是哪个朝代的诗人唐代边塞诗人
简介
王翰:字子羽,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登进士第,举直言极谏,调昌乐尉。复举超拔群类,召为秘书正字。擢通事舍人、驾部员外。出为汝州长史,改仙州别驾。日与才士豪侠饮乐游畋,坐贬道州司马,卒。其诗题材大多吟咏沙场少年、玲珑女子以及欢歌饮宴等,表达对人生短暂的感叹和及时行乐的旷达情怀。词语似云铺绮丽,霞叠瑰秀;诗音如仙笙瑶瑟,妙不可言。代表作有《凉州词二首》、《饮马长城窟行》、《春女行》、《古蛾眉怨》等,其中以《凉州词二首》(一)最负盛名。诗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中透露出来的那种豪迈和悲凉真是有回肠荡气,洗心涤魄的感染力,令人三日犹闻其音。《古蛾眉怨》诗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瑰丽奇崛的想象和珠玑满盆的秀词不禁令人联想到李白和屈原的作品,真不愧余音绕梁之仙作也。集十卷,今存诗一卷(全唐诗上卷第一百五十六)。
王翰少时就聪颖过人,才智超群,举止豪放,不拘礼节。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中进士。张嘉贞任并州刺史时,十分赞赏王翰的才能,常以很好的礼遇相待,王翰则自做歌并于之舞,神气轩昂,气度不凡。
王翰性格豪爽,无拘无束,常与文人志士结交,杜甫诗中以“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之句赞叹王翰。
他的诗多豪放壮丽之句,可惜很多已散失,传世之作中最负盛名的是他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流露出作者厌战的情绪,也表现了一种毫纵的意兴。
王翰原有诗集十卷,大都失传。
《全唐诗》录其诗一卷,共十四首。
生平
根据两唐书本传,王翰少年时豪健恃才,性格豪放,倜傥不羁,登进士第后,仍然每日以饮酒为事。其登第的时间,《唐才子传》云为景云元年(710年),徐松《登科记考》云为景云二年。徐松所考,不为无理,今人傅璇琮先生《唐代诗人丛考·王翰考》以之为景云元年登第。
《旧唐书》本传中记载说:王翰登第后,“并州长史张惠贞奇其才,礼接甚厚,翰感之,撰乐词以叙情,于席上自唱自舞,神气豪迈。张说镇并州,礼翰益至。”张嘉贞任并州长史,在开元四年(716年)至开元八年(720年),这段时间,王翰未担任官职,居住本乡太原,受到张嘉贞的礼遇。张嘉贞入朝后,张说为并州长史。张说开元八年、九年为并州长史时,王翰曾举直言极谏、超拔群类等制科,又一度调为昌乐县尉。
开元九年(721年)张说入朝为相,在张说荐引下,王翰即于本年或次年上半年入朝任秘书正字之职,又擢驾部员外郎。张说当时不但在政治上居宰相之位,而且是一个有成就的'诗人,在文坛上俨然是一宗主,尤重词学之士。由于他的汲引,一批文人学士如张九龄、贺知章等常游其门,王翰也在其中,因此得与张九龄等名诗人交往。
王翰家资富饶,性格豪放不羁,以至后来还是“枥多名马,家有妓乐”,“发言立意,自比王侯。颐指侪类,人多嫉之。”因此张说罢相后,王翰便出为汝州长史,改仙州别驾。虽已遭逢如此,但他到仙州后,还是“日聚英豪,从禽击鼓,恣为欢赏”。于是,又被贬为道州司马,未至道州而卒于途中。卒年,据今人傅璇琮所考,约在开元中。
王翰仕途不得意,吃亏在他的豪放不羁的性格。而他的这种性格,却有助于成为一个名诗人。他的诗,感情奔放,词华流丽,为人所爱。《凉州词》为历代传诵之作:“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当时著名学者徐坚与张说品论文坛人物,问张说今之后进,文词孰贤,张说有“王翰之文,有如琼林玉--”等语,知其文亦为时人所重。杜华亦为当时学士,其母崔氏云:“吾闻孟母三迁。吾今欲卜居,使汝与王翰为邻,足矣!”于此可见王翰当时才名。
令人惋惜的是,王翰这样一个有才气的诗人,其集不传。据《旧唐书》本传和《新唐书·艺文志》载,王翰有文集十卷,宋代已不传,晁公武、陈振孙二家都未著录。令其诗载于《全唐诗》者,只有14首。
没有郡阳公主,有晋阳公主,是唐朝的。
晋阳公主(一说633年-644年),其名于史无载,字明达,乳名兕子。是唐太宗最为喜爱的女儿,母为文德皇后长孙氏。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去世后,被唐太宗带在身边亲自抚养。
晋阳公主为人聪慧善良,性情温和。每次李世民因故发怒,她都能明晓父亲心理,慢慢劝解,对大臣等起到了很好的庇护作用。
由于自幼由李世民亲自带大,晋阳公主学了一手好书法,尤其是飞白。她所写的飞白书和她父亲的相比,几乎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
晋阳公主十二岁时因病去世,唐太宗十分悲痛。晋阳公主入葬后,下令在公主墓旁营建佛寺为女儿追福。
问题一:晋朝前面是什么朝代? 秦朝:-221~-206
楚汉争霸:-206~-202
西汉:-202~8
新:9~23(王莽篡汉建立的政权,一般也看作西汉政权的特殊时期)
绿林赤眉农民起义:14~25
更始政权:23~25(绿林军领袖刘秀等人拥立皇族刘玄建立的政权,一般也看作西汉的一部分,被赤眉军所灭)
东汉:25~220
三国
魏:220~265
蜀:221~263
吴:222~280(222年称吴王,229年称帝)
西晋:265~316(被十六国中的汉所灭,自此北方完全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
东晋:317~420
问题二:晋之前是什么朝代 百度
晋朝前面是什么朝代?
匿名 | 2013-09-09 | 分享
就是从秦朝到晋朝经历了几个朝代?我要准确的
10分钟内有问必答前往下载
我来解答
推荐回答
秦朝:-221~-206
楚汉争霸:-206~-202
西汉:-202~8
新:9~23(王莽篡汉建立的政权,一般也看作西汉政权的特殊时期)
绿林赤眉农民起义:14~25
更始政权:23~25(绿林军领袖刘秀等人拥立皇族刘玄建立的政权,一般也看作西汉的一部分,被赤眉军所灭)
东汉:25~220
三国
魏:220~265
蜀:
秦朝到晋朝:分别是秦朝、西汉、东汉、三国(魏、蜀、吴)、西晋、东晋。
问题三:晋朝之后是哪个朝代 晋朝之后的一个阶段叫南北朝因为南北长期分裂,基本以长江为界,南方经历宋齐梁陈四个时期,北方先由北魏统一后分裂为东西魏,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最后由北周的杨坚统一中国建立隋朝
晋朝之后是汉: 西晋――汉(前赵)――后赵――前燕――前秦――西秦――夏――吐谷浑――(隋)
2晋朝之后是宋: 东晋――宋――齐――梁――陈(北齐)――隋
晋朝之后中国大乱政权并立,南朝时汉族人建立,北朝则是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后来隋文帝统一建立了隋朝,但传到二世隋炀帝就被李渊夺了皇位;唐末再一次天下大乱,先后出现了五个朝代(五代),还有十个小国(十国/我们说的南唐后主李煜,南唐就是是个小国之一)。接着宋太祖赵匡胤代周自立为宋(赵宋),北宋连同金灭了辽结果被金给灭了;南宋不吸取教训连同蒙古灭了金结果被蒙古灭了, 蒙古政权就是元朝。后来元顺帝一朝各地农民起义,最后朱元璋统一全国,这就是明朝。晚明时,努尔哈赤势力崛起,他统一了女真各部为满族,他就是清太祖,接着皇太极灭了明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
问题四:晋朝前面是什么朝代 936年,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借契丹兵推翻了后唐,建立了政权,国号晋,迁都开封,史称后晋。在五代中,以后晋之国力最弱,为报答契丹借兵灭唐,石敬瑭竟事契丹国主以父礼,自称「儿皇帝」,并割燕云十六州以酬。传至出帝时,因不愿再对契丹称臣,结果被契丹出兵所灭。947年初,辽兵攻入开封,后晋亡。后晋凡十二年。
当辽兵攻入开封后,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沙陀人)在晋阳(太原)称帝(高祖),仍用后晋天福年号,争取后晋旧臣归附。当辽兵北退后,他很快进入洛阳和开封,并在开封建都,国号汉,史称后汉。后汉高祖做了11个月皇帝就死了,其侄刘承佑(隐帝)继位后,忌杀大臣,天雄节度使郭威被迫起兵反汉,隐帝被杀。后汉仅统治四年就灭亡了。
郭威于951年建国,仍都于开封,史称「后周」。他在位三年而死,养子柴荣继位,是为世宗,其国势在五代中最强。世宗注重发展生产,又整顿军队、南征北伐,希图统一全国,惜未能完成而病逝于军中。其子恭帝即位,年方七岁,由太后临朝。这种孤儿寡妇的局面自不能维持多久,后朝廷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灭亡后周而建立宋朝,五代至此终结。
问题五:唐朝前是什么朝代为什么有的说是晋朝 你好。
是隋朝。
晋朝灭亡后好有南北朝才到隋朝。
问题六:晋朝下面是什么朝代 魏晋南北朝
望采纳!!!
问题七:晋朝前后分别是什么朝代 晋朝灭亡后是什么朝代 晋朝之前是三国,晋朝之前的朝代是东汉
晋朝灭亡后是南北朝(南北两个政权,不算统一的朝代)
晋的下一个朝代是隋,隋结束了南北朝
问题八:唐朝前面是什么朝代 你好!是隋朝
下面给你一个朝代顺序
历史年表
夏朝--约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7世纪
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 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
秦朝--公元前221-元前206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之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楚汉战争。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汉高祖(刘邦)->汉文帝->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
东汉--公元25-220年(汉光武帝)刘秀
三国--公元220-280 年刘备、曹操、孙权争夺天下
晋朝--公元265-420年分为西晋,东晋
南北朝--公元386-581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杨坚)
唐朝--公元618-907年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
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
宋朝--公元960-1279 年,北宋宋太祖(赵匡胤)南宋(赵构)(公元1127-1279年)。
元朝--1271年-1368年,元世祖(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朱元璋即明太祖。
清朝--公元1644-1911年
速记口诀:
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问题九:晋朝前面是什么朝代? 秦朝:-221~-206
楚汉争霸:-206~-202
西汉:-202~8
新:9~23(王莽篡汉建立的政权,一般也看作西汉政权的特殊时期)
绿林赤眉农民起义:14~25
更始政权:23~25(绿林军领袖刘秀等人拥立皇族刘玄建立的政权,一般也看作西汉的一部分,被赤眉军所灭)
东汉:25~220
三国
魏:220~265
蜀:221~263
吴:222~280(222年称吴王,229年称帝)
西晋:265~316(被十六国中的汉所灭,自此北方完全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
东晋:317~420
问题十:晋之前是什么朝代 百度
晋朝前面是什么朝代?
匿名 | 2013-09-09 | 分享
就是从秦朝到晋朝经历了几个朝代?我要准确的
10分钟内有问必答前往下载
我来解答
推荐回答
秦朝:-221~-206
楚汉争霸:-206~-202
西汉:-202~8
新:9~23(王莽篡汉建立的政权,一般也看作西汉政权的特殊时期)
绿林赤眉农民起义:14~25
更始政权:23~25(绿林军领袖刘秀等人拥立皇族刘玄建立的政权,一般也看作西汉的一部分,被赤眉军所灭)
东汉:25~220
三国
魏:220~265
蜀:
秦朝到晋朝:分别是秦朝、西汉、东汉、三国(魏、蜀、吴)、西晋、东晋。
晋阳见证了华夏1400多年的历史,赵光义为何要摧毁这座北部屏障?
本文2023-10-26 23:20:1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72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