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恬未“发明”毛笔之前,国人主要用什么笔书写?
现在用的毛笔,相传是秦朝将军蒙恬发明的。蒙恬未“发明”毛笔之前,中国人主要用什么笔书写?
据传,公元前223年蒙恬指挥修长城时,为了让秦王能及时了解边疆军情,定期写战报上奏。
不过,当时的书写工具书写速度不快。
一次,蒙恬打了几只野兔回营,一只兔子的尾巴拖在地上,血水在地上拖出弯弯曲曲的痕迹。蒙恬大受启发,利用兔尾制作毛笔,经过多次试验、改良,总结出制笔的108道工序,才制成了毛笔。
实际上,我国制笔历史悠久,自有书契始,就已开始使用笔。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新陶器表面,出现动物图案及几何纹样,笔迹清晰顺畅,为毛笔字迹;在商代安阳殷墟中,发现一片陶片上写有"祀"字;在甲骨文中出现许多"聿"字,即笔字。可见,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就有了毛笔,到了商代已较为普及了。
那时的笔并不叫“笔”,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名称。如春秋战国,各国对毛笔的称呼都不同,吴国叫“不律”,燕国叫“x(竹)”。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才“书同文”全称为“笔”。
不过,这种“笔”和我们现在的毛笔相比,还是差别很大的。如在湖南的左家公山和河南信阳的长台,出土了战国时代的毛笔。该毛笔彼时毛笔头的毛被包在笔杆的外边,然后用漆牢固,与如今的毛笔刚好相反。
因此,可以说是蒙恬改进了毛笔,而非发明。
中国最早的笔是毛笔。一种源于中国的传统书写工具和绘画工具,用禽动物的毛制成的笔。
初用兔毛,后亦用羊、鼬、狼、鸡、鼠等动物毛。笔管以竹或其它质料制成。头圆而尖,用于传统的书写和图画。如今实物发现,最早的为战国时期。
毛笔是用兽毛扎成笔头,再粘结在管状的笔杆上制成的。一支好的毛笔应具有“尖、齐、圆、健”的特点。包括笔锋尖锐;修削整齐;笔头圆润;毛笔弹性强,写出的字锐利矫健。
扩展资料:
毛笔的选择:
尖:毛笔尖指笔毫聚拢时,末端要尖锐。笔尖则写字锋棱易出,较易传神。
齐:指笔尖润开压平后,毫尖平齐。毫若齐则压平时长短相等,中无空隙,运笔时“万毫齐力”。因为需把笔完全润开。
圆:指笔毫圆满如枣核之形,就是毫毛充足的意思。
健:即笔腰弹力;将笔毫重压后提起,随即恢复原状。笔有弹力,则能运用自如;一般而言,兔毫、狼毫弹力较羊毫强,书写进来坚挺峻拔。关于这一点,润开后将笔重按再提起,锋直则健。
--毛笔
毛笔在中国可上溯到战国末期。欧洲的羽毛笔则是在8世纪才开始流行,那个时候中国的纸笔书法早已登峰造极了。欧洲人用纸就用得很晚,他们以前用的个羊皮纸实际上是皮革而不是纸,没有纸,那笔就发展不起来。上古时期,刻字比较多。著名的楔形文字就是刻在石板上留存于世的。中国的刻字,后来就大多集中在竹简上了。有人说,中国产竹子多,也是一大原因啊。别人没这玩意只好另觅他法,据说芦苇笔就在古代地中海地区使用过很长时间。再后来中国有了蒙恬造笔的传说了,只是毛笔的起源具体考究起来可能很复杂。毛笔蘸墨在竹简上书写持续了不长的时间,就被纸笔取代了。纸笔形成搭配以后,就形成了路径依赖,走过了两千年。这样看来,就地取材可能就是东西方书写工具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书写工具和介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字形状和书写特点,而不是相反。文字的诞生和发展,占据变革因素的始终是书写工具和介质,这一点不可本末倒置。例如当年的字母使用者用的若是毛笔,现在世界的字母可能是另一种你根本想不到的文字形象,再说我们也不是没见过印度以及中国少数民族的字母。又如中国汉字,以前是刀刻竹简的篆书,都是硬线条,和古代地中海沿岸的字母文字的硬刻书写,是相似的特点。纸笔出现以后,汉字才有了粗细浓淡波折窈窕。
麻烦采纳,谢谢!
常用于写刻古籍正文的字体:一种是手写体,即软体;一种是匠体,即硬体。
宋人写字,多学唐代书法家欧阳询、颜真卿和柳公权等,故宋刻本的字体,多含有这些书法家字体的笔意。
宋代的浙本多用欧体,宋代建本多用颜体,而宋代的蜀本却在颜体之中糅进了柳体的笔意。元人刻书“多用赵松雪字体”,后世多称作“元体字”。赵松雪即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
明正德之前,袭承元风,字体多用赵体。但“自正德,嘉靖以降……字体亦一变而为方体字,僵硬呆滞。万历以后,字体又一变而为横轻直重……天启、崇祯,字体又一变而为狭长的横轻直重字样。”
现在用的毛笔,相传是秦朝监督修筑万里长城的将军蒙恬首创的。但其实,毛笔的发明权不能全归功于蒙恬一人。
我国制笔的历史悠久,一般地说,自有书契以来,便开始使用笔了,早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新陶器,其表面所绘动物图案及几何纹样,笔触清晰流利,可见那时就已应用毛笔了。至商代,在安阳殷墟发掘中,发现一片写有"祀"字的陶片,笔锋宛然,后来又出土过写有朱笔痕迹的陶器和一些先写后刻卜辞文字的甲骨片。并且在甲骨文中出现相当多的"聿"字,也就是笔字,以上说明,我国的毛笔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至商代已经使用得较为普遍了。
春秋战国,诸侯称雄。此时,各国对毛笔的称呼都不同。吴国(今江苏)叫“不律”,燕国(今湖北)叫“x(竹)”,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一律称为“毛笔”。
最初的笔是毛笔,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至战国时期。
一、新石器时代至战国时期:秦统一全国后,“笔”成了定名。
相传毛笔是秦朝名将蒙恬发明的,根据《辞源》记载:“恬始作笔,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毛笔发明之前,中国的文字是用刀契刻的。
“毛笔创始于秦朝,蒙恬是毛笔祖师”的说法,在我国各地极为普遍。而从现有的考古发掘资料来看,在蒙恬以前已有毛笔。考古发现,毛笔创始于新石器时代,那时的彩陶上就留有毛笔描绘的痕迹。
到了商代,毛笔制作技术较之前有了提高,大量出土的甲骨文中,有的还保留着漏刻的字的笔道,从这些笔道上可以明显看出毛笔书写留下的痕迹。
战国时期,毛笔已经有了文字记载,那时笔的名称繁多,燕国叫“弗”、楚国叫“幸”、秦国叫“笔”……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实行“书同文”,规定篆书为统一字体,“笔”也成了定名,一直沿用至今。
二、汉代至魏晋时期:制笔的重大改革——披柱法的创始。
从制造工艺上看,汉代毛笔的笔头除了用兔毛、羊毛外,还出现了将狼毛、鹿毛、狸毛混合制成的“兼毫笔”。“兼毫笔”的笔头多以兔毫为笔柱,羊毛裹在兔毫的外面,使毛笔的特性因混合比例不同而形成差异,满足了不同书写者的需要。
东汉、魏晋时期,毛笔的制作技术逐渐趋于成熟,创造了披柱法,诞生了我国历史上最早记载毛笔制作工艺的文献:王羲之的《笔经》和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三、唐宋时期:无心散卓笔推进书画风格的改变。
到了唐代,毛笔以笔锋粗短而硬劲为主要形制特点,其中较著名的有“鸡距笔”。“鸡距笔”因其笔头的形状像鸡爪后面突出的距而得名。
至宋代,制笔名家辈出。其中,诸葛高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为适应书画家对长锋毛笔的需求,大胆探索创新,制作出了无心散卓笔,促进了书画艺术风格的变化。
四、元明清时期:书风、碑学的兴起影响了毛笔的形制。
湖州制笔以善琏镇为最,历代精通笔艺的文人如颜真卿、杜牧、苏轼等先后客居湖州,对湖州的制笔业产生过影响。被记载下来的著名笔工也以湖州最多,声名最著的笔工冯应科在当时与赵孟頫、钱舜举齐名。
在元代,湖笔延续了宣州紫毫笔的传统,主要生产紫毫笔及兼毫笔。孔齐《笔品》详细地记述了元代湖州及钱塘一带主要盛行的以兔毫为心的三副笔、纯兔毫的枣心笔、纯兔毫的散卓笔以及小部分的羊毫兰蕊。
清代,由于碑学的兴起和生宣纸的应用,需要毛笔的笔毛长、蓄墨量大,进而出现了大量纯羊毫毛笔,清代许多书家包括碑派书家尤喜用羊毫,羊毫长度适合制作大笔。
人民网-笔之起源:削文竹以为管,加漆丝之缠束
蒙恬未“发明”毛笔之前,国人主要用什么笔书写?
本文2023-10-26 23:20:4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72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