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古代的鬼怪故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6浏览:5收藏

有哪些古代的鬼怪故事?,第1张

古代的诡异故事鬼怪故事有著名的《聊斋志异》。这个鬼怪故事真的是有点让人害怕,看过之后让人难以忘怀,久久不能从故事中走出来。《聊斋志异》中的鬼故事分为很多种类,其中有很多经典的鬼怪故事让人至今难以忘怀,至今在脑中浮现,那么不管我们通过何种方式了解到这个故事,通过书籍也好,通过电视剧也好或者是通过其他渠道,我们都能从不同程度上去了解接受《聊斋志异》中不同鬼怪故事的不同内容以及不同的呈现方式。

那么不管这些鬼怪故事是真是假,我们只需要把它当作茶余饭后的一种娱乐即可,不要过于认真地对待其中的鬼怪故事,认为它就是真实存在的,以为它就会发生在我们身边。这样是不行的,这样会严重影响到我们生活,以及严重影响到其他人的正常生活,因为我们疑神疑鬼,也会让其他人感到一些不应该有的麻烦以及一些不应该有的惊吓。所以不管我们看什么书籍,看什么电视剧,其中的内容我们只需要把它当做是一项娱乐项目来看即可。

不要把它带到我们真实的生活中来,因为它不可能真实存在的。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遇见或者是看到真实发生的鬼怪故事,我们只需要把它当做是一种娱乐方式就行了。没有必要把它看的太真,一旦看的太真的话,就会有违这件事情的本身。

因为我们是把它当作娱乐项目来对待的,而不是把它当作一个给我们的生活,工作等等带来一系列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所以我们不管对待任何事情该重视的就重视,不该重视的选择合适的态度去对待就行了,不要本末倒置让自己付出很多的精力,到头来得到的是一堆不必要的麻烦。

1、新城秀才王启后,是布政使王象坤的曾孙。有一天,王秀才看见一个又胖又黑,其貌不扬的妇人走进屋里,嬉笑着靠近他坐到床上,样子很放荡。王秀才忙往外赶她走,妇人却赖着不走。从此,王秀才不论坐着躺着,总看见那妇人在跟前。

2、他拿定主意,决不动心。那妇人恼羞成怒,抬手将王秀才的脸打得劈叭作响,王也没觉得怎么痛。妇人又将带子系在粱上,揪住王秀才的头发,逼他与自己一起上吊。王秀才身不由己地跟到梁下,将头伸进吊扣,做出上吊的姿势。有人目睹王秀才脚不沾地,直挺挺地立在半空,却吊不死。

3、从此,王秀才就患了疯颠病。一天,他忽然说:“她要和我跳河了!”说完就朝河边猛窜,幸亏有人发现才把他拖回来。天天如此,百般折腾,一天发作数次。

4、家中人请巫抓药,都不见效。一天,忽见有个武士拿着铁锁链,怒气冲冲地进来,对那个妇人呵斥道:“你怎敢欺扰这样朴实忠厚的人!”随后就用铁链套住妇人的脖子,硬把她从窗棂中拉了出去。

5、才拖到院子里,妇人就变成一个目如闪电、血盆大口的怪物。有人忽然想起城隍庙里的四个泥鬼中,有一个很像这个怪物。从此王秀才的病便好了。

南阳宋定伯,年少时,夜行逢鬼。问曰:“谁?”鬼曰:“鬼也。”鬼曰:“汝复谁?”定伯诳之,言:“我亦鬼。”鬼问:“欲至何所?”答曰:“欲至宛市。”鬼言:“我亦欲至宛市。”遂行数里。

鬼言:“步行太亟,可共递相担(共递相担:两人交替地背着。)也。”定伯曰:“大善。”鬼便先担定伯数里。鬼言:“卿太重,将非鬼也?”定伯言:“我新鬼,故身重耳。”定伯因复担鬼,鬼略无重。如是再三。

定伯复言:“我新鬼,不知鬼悉何所畏忌?”鬼答言:“惟不喜人唾。”于是共行。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听之,了然无声音。定伯自渡,漕漼作声。鬼复言:“何以作声?”定伯曰:“新鬼,不习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鬼大呼,声咋咋(咋咋:惊叫的声音。)然,索下,不复听之。径至宛市中。下着地,化为一羊,便卖之。恐其变化,唾之。得钱千五百,乃去。于时石崇言:定伯卖鬼,得钱千五百文

1 急求关于反映明朝历史黑暗的 课外文言文~~~

顾炎武顾炎武说八股之害有甚于坑儒从明清开始,科举制度完全走向了他的反面,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一大“恶制”,这主要就是因为八股文的存在。

明清两代,能否中举主要看应举者八股文的优劣。它不仅形式被规定死了,而且在思想内容上,只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出题,还必须是以朱熹等人对经书的阐释为主,要求“代圣贤立言”,绝不允许有自己的发挥。

这自然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使得儒家的学说完全成为求取利禄的敲门砖,至于如何再使儒家的学说发展,根本无人关心。况且,朱熹等人的学说核心“忠君”,科举完全成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这在使读书人思想僵化的同时,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唐朝诗赋取士,应试诗中虽然佳作不多,但总算也有像“江上数峰青”这样的佳句留传下来,但明清两代的八股文,如果收集起来,恐怕也能说“汗牛充栋”,但谁能想得起来有哪些呢?连凭八股文走上仕途的人,都不好意思再把那些东西拿出来示人。

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不过是敲门砖,这真是对科举制度的绝大讽刺。无怪乎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愤慨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

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光绪三十一年(1905),袁世凯、张之洞上《立停科举以广学校并妥筹办法》摺,得到谕允,于是,有着七百年历史的八股文寿终正寝。

从此,它被世人视之如敝屣、粪土,不屑一顾。事实上,八股文在历史上也曾有过辉煌的一页,也传下不少至今仍不失其妩媚的作品。

甚至有的批评家认为:“有明二百七十年,镂心刻骨于八股,如胡思泉、金正希、章大力数十家,洵可继楚骚、汉唐诗、元曲,以立一门户。”(焦循《易余龠录》)诚然,明代的诗文词赋都不足与异代抗衡,唯有八股文才是独领 。

明代八股文能兴盛于一时,既属时代的召唤,也得之文化的积淀。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说:“明初八股文渐盛,这却在文坛上放一异彩,本是说理的古体散文,乃能与骈体诗赋合流,能融入诗词的丽语,能袭来戏曲的神情,实为最高希有的文体。”

在有明三百年中,八股文名家辈出,如王鏊、钱福、唐顺之、归有光、金声、章世纯、罗万藻、陈际泰,又是其中的佼佼者。俞长城《百二十名家稿》说:“制义之有王守溪(鏊),犹史之有龙门(司马迁),诗之有少陵(杜甫),书法之有右军(王羲之),更百世而莫并者也。”

王鏊的作品对后世影响很大,明、清士人无不奉之为圭臬,几至家有其书。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写蘧公孙的女儿,“十一二岁就讲书、读文章,先把一部王守溪的稿子读的滚瓜烂熟”。

女孩子尚且如此,士人更不用说了。八股文到底是个什么样子?顾炎武《日知录·试文格式》讲到:“天顺以前,经义之文不过敷衍传注,或对或散,初无定式,其单句题亦甚少。

成化二十三年,会试 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乐天,四股;中间过接四句,复讲保天下,四股;复收四句,再作大结。弘治九年,会试 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责难于君,四股;中间过接二句,复讲谓之恭,四股;复收二句,再作大结。

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原注:‘亦有联属二句,四句为对,排比十数对成篇,而不止于八股者。

’)其两扇立格,(原注:‘谓题本两对文,亦两大对。’)则每扇之中各有四股,其次第文法亦复如之。

故今人相传谓之八股。若长题则不拘此。

嘉靖以后,文体日变,而问之儒生,皆不知八股之何谓矣!”又说:“发端二句,或三四句,谓之破题。大抵对句为多,此宋人相传之格。

下申其意,作四五句,谓之承题。然后提出夫子(原注:‘曾子、子思、孟子皆然。

’)为何发此言,谓之原起。至万历间,破止二句,承止三句,不用原起。

篇末敷演圣人言毕,自摅所见,或数十字,或百余字,谓之大结。”文章本无定式,既然有了定式,到了晚末, “八股文”三字终至成为了一切僵死文字的总代表。

不容讳言,八股文在历史上罪孽深重。首先是它败坏了读书种子。

士人为了挣得功名,皓首穷经,揣磨圣贤的言行和时文的程墨。到了后来,连经书也不读了,只“记其可以出题之篇,及此数十题之文而已”(顾炎武《日知灵·拟题》)。

清代徐大椿有讥刺士人的《道情》说:“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

国家本为求生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

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宋皇、汉祖是那一朝皇帝?案头放高头讲章,店里买新科利器。读得来肩背高低,口角嘘唏。

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据袁枚《随园诗话》卷十二引)这类读书人究竟于世何补?顾炎武《日知录·拟题》愤而指出:“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甚至有人认为,明代亡国,就是用八股试士的缘故。

“崇祯末,有人拟一仪状云:‘谨具大明江山一座、崇祯夫妇两口,奉申贽敬。晚生文八股顿首。

’贴于朝堂,亦。

2 古代文言文鬼故事,鬼最后变为了一只羊

南阳宋定伯,年少时,夜行逢鬼。问曰:“谁?”鬼曰:“鬼也。”鬼曰:“汝复谁?”定伯诳之,言:“我亦鬼。”鬼问:“欲至何所?”答曰:“欲至宛市。”鬼言:“我亦欲至宛市。”遂行数里。

鬼言:“步行太亟,可共递相担(共递相担:两人交替地背着。)也。”定伯曰:“大善。”鬼便先担定伯数里。鬼言:“卿太重,将非鬼也?”定伯言:“我新鬼,故身重耳。”定伯因复担鬼,鬼略无重。如是再三。

定伯复言:“我新鬼,不知鬼悉何所畏忌?”鬼答言:“惟不喜人唾。”于是共行。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听之,了然无声音。定伯自渡,漕漼作声。鬼复言:“何以作声?”定伯曰:“新鬼,不习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鬼大呼,声咋咋(咋咋:惊叫的声音。)然,索下,不复听之。径至宛市中。下着地,化为一羊,便卖之。恐其变化,唾之。得钱千五百,乃去。于时石崇言:定伯卖鬼,得钱千五百文

3 历史上有哪些真实记载的恐怖事件

看样子你是个云黑吧?

我不是云迷,也不是云黑,以客观角度来阐述一下。

三国志-赵云传,原文如下:

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也。本属公孙瓒,瓒遣先主为田楷拒袁绍,云遂随从,为先主主骑。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迁为牙门将军。先主入蜀,云留荆州。

先主自葭萌还攻刘璋,召诸葛亮。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县。至江州,分遣云从外水上江阳,与亮会于成都。成都既定,以云为翊军将军。建兴元年,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明年,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军退,贬为镇军将军。

七年卒,追谥顺平侯。

初,先主时,惟法正见谥。后主时,诸葛亮功德盖世,蒋琬、费祎荷国之重,亦见谥;陈祗宠待,特加殊奖,夏侯霸远来归国,故复得谥;于是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及云乃追谥,时论以为荣。云子统嗣,官至虎贲中郎,督行领军。次子广,牙门将,随姜维沓中,临阵战死。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关于赵云早期的记载,就一句话“本属公孙瓒,瓒遣先主为田楷拒袁绍,云遂随从,为先主主骑”,之后就是长坂了,之前就这一句话。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之前赵云没有特别出色的表现。如果有名震天下的事迹,比如像关羽那样万军之中刺颜良三国志不可能不记载。三国演义中,赵云出场就大战文丑,虽然很精彩,可没有史书记载,所以是假的。

而且赵云初期是什么职位?“为先主主骑”,真够低的。

接下来就是长坂了。这个赵云的最大闪光点,其实在史书上就一句话,“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

就是说,刘备被曹操追打,刘备连老婆孩子都不要了逃命。这时候,是赵云抱着孩子,掩护刘备夫人撤退,保护他们没死。

看到了吧,没有万军之中救阿斗,没有七进七出,没有斩杀曹将五十余人,没有血战长坂。掩护撤退,都是走小路,甚至可能有化妆成老百姓。带着夫人和孩子,脑残才去敌军里面冲杀。换身衣服谁认识你呀?何况当时的赵云身份低,没什么名气。

从这事,赵云立了功,所以才“迁为牙门将军”。

恩,从这以后才算是个将军。而且是个杂号将军。顺便说一下,赵云最终也只是杂号将军,始终都不是上将军。

后面记载蜀中的事,都是夸奖赵云的,即使赵云打败仗被贬职,也是因为“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你作为云黑,就别看这些了。

最后说一下赵云的谥号——顺平侯。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很听话。

谥号是对一个人的整个一生的简单概括。

对赵云的概括就是很听话……。

可见,勇猛、机智都不是赵云的特点。他的最大特点是听话。

人家张飞还是桓侯呢,什么意思呢?拓展疆土为桓,说明张飞很能打仗,打下不少地盘。同样的还有孙策,被孙权追封为桓王。

关羽还壮缪侯呢~~虽然缪不是好字,但这个壮字绝对是夸奖的,是说关羽厉害,一般人可打不过他。

反看赵云,既不桓,也不壮,概括一下最大特点是听话。

4 中国历史上的民间恐怖传说

神识出入,身躯旅馆 刘是南北朝时候的人。

他博学多闻,而且有很深的文学造诣,但他始终没娶妻室,也不作官。 他曾写了一本《革终论》,书中引用孔子所说的「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因此我们不难知道鬼神的情状。

」他的文笔虽然简洁,义旨却颇为奥妙。 他又引用季札的话说:「当骨肉回归土地时,魂气并没有消失。

身体是没有知觉的物质,神识却是有觉知的体性。所以身体对於神识来说,只是过路客所寄居的旅馆而已!」 后来刘专心学佛。

有一天,宝志道人在兴皇寺遇到刘,很惊讶地说:「你隐居家中修行道学,没想到成就这麽好!」(《梁书》处士传) (评)许止净先生说:刘的论著以及他所引孔子和季札的话,还是只知道有神识,而没有看见:本性不生不灭,充满整个法界。由於一个没有觉悟的心念变成无明,再由无明而引发业报,而变幻为神识,出生入死,宛如出入旅馆的游客。

神识的本体与自性没有差异,就像月亮与水中的投影,表面颇为相似,位置却有天渊之隔。神识正是生死的根本,并非特别宝贵或值得执著。

然而,有些更愚痴的人却主张:精神出自躯体,身体死亡时,神识便消灭了。他们读到刘的理论,固然也可以唤醒迷痴!(《历史感应统纪》第二卷第九十页) 身如旅舍,路过便行 李庶是临漳县县令,因为发生事情,而被关在监狱,死在狱中。

他的妻子元氏,又嫁给赵起。 有一天夜晚,元氏梦到李庶告诉她:「我的福报很薄,投生做刘家的女儿,明天早晨,她当会外出。

她的家境非常贫穷,恐怕无法生活。由於夫妻旧恩,所以我来告诉你,希望你能同情和帮助我。

刘家在七帝坊十字街东南入穷巷!」 元氏没有答应。李庶又说:「你好像有点怕赵先生,我自己去讲好了!」 因此,赵起也做了同样的梦。

赵起醒来以后,问妻子元氏,他们俩人所说的内容都完全吻合。 於是,他们便拿著钱和衣帛,照梦中的住址去寻找刘氏,直到把她养大嫁人为止。

(《北史》齐李崇传) (评)对於这段史实深信不疑,便会知道:这个身体,原来像旅馆一样,路过便又开始起程。对於梦幻般的富贵,也就不会贪恋了。

(《历史感应统纪》第三卷第六十一页) 鬼魂守墓,确有其事 晋朝的陆云,有一天夜晚因为天色昏暗而迷路。正当他不知走向何处时,忽然望见草丛中有灯光。

他走进草丛,来到一户人家,请求寄宿。 那户人家有一位风采翩翩的美少年,谈起《老子(道德经)》头头是道,而且文辞奥妙。

天亮以后,陆云才向那一位美少年辞行。他走了十几里,才来到老朋友的家中。

老朋友告诉陆云:「这一带数十里内,没有人居住!」 陆云觉得很讶异,走回头寻找昨天住宿的地方,发现竟然是王弼的坟墓。陆云本来对玄学没什麽研究,从此以后,谈起《老子》也津津有味而且颇有深度。

(《晋书》五行志、《异苑》所载略同,而作陆机) (评)由此可知:不但世间确实有鬼,而且有鬼魂看守坟墓的事情。古代谈论祭礼的人,有主张祭牌位或祭坟墓的争议,这都是偏差的见解。

《灌顶经》中,阿难请问释迦牟尼佛:「如果一个人死后,在山郊野外建立坟墓,那个人的精魂是否会在坟墓中?」 佛陀答道:「如果他在生时,不行善,也不造恶,由於没有善可以享受福报,也没有恶可以遭受灾殃,所以精魂便在墓塔中。如果他在生时,修行大善大福,则升天享受福报,或投生在人间尊贵的家庭。

如果他在生时,杀害动物,欺骗别人,则会堕落饿鬼、畜生或地狱,所以精魂不在塔墓中。再者,精魂不在的,如果骨骼还没有腐朽烂坏,便还有微灵。

如果骨头糜烂,这微弱的灵力就立即消灭。有些魃魅邪师,倚赖它来作威作福。

愚痴的人便杀牲祭拜庙祠,死后堕落恶道,真令人惋惜!」只有佛能澈底明白鬼神的情状,祭拜的人应当知所监别。(《历史感应统纪》第二卷第十八页) 动物死后,也有魂识 吴景帝有疾病,找一位男觋来看病。

景帝想要考验他,便杀了一只鹅,埋在花园中,并且建筑了一间小屋,安置床几,又放了妇人的鞋子和衣饰在上面,才叫男觋来观看。 景帝告诉男觋:「如果你能说出这坟冢那位妇女的鬼魂形状,我有重赏!」 过了一日一夜,那位男觋竟然没有说半句话。

景帝很急地追问他。 他才说:「我实在没有看见人的鬼魂,我只看见一只白鹅站在坟墓上,所以没有立即禀告陛下。

我怀疑这只白鹅是鬼神所变化形相,所以一直等待它现出真形,没想到它却不再变更,我不知道这是什麽原因,所以不敢不据实禀告!」 景帝厚赏男觋。这岂不表示鹅死了也有神识或鬼魂吗?(《三国志》吴志赵达传注) (评)如果动物死了没有鬼魂,怎麽能冤冤相报或者有六道轮回呢?所以鹅有鬼魂,乃是明显的道理,并非特别的现象。

因为一切众生都具有灵性和成佛的潜力,只因为无明及所造业障的深浅不同,所以才受各种不同的形体。如果探究他们的本原,则物类与佛尚且没有差别,何况人类呢?由於造业太深,自拔不易,所以有「七佛以来,犹为蚁子;八万劫后,未脱鸽身」的典故。

得人身的人宛如爪上土那麽少,失人身的人宛如大地土那麽多!我们幸得人身,怎可不知珍惜,而且造了许多恶业,导致堕落恶道呢?(《历史感应统纪》第二卷第十四页。

有哪些古代的鬼怪故事?

古代的诡异故事鬼怪故事有著名的《聊斋志异》。这个鬼怪故事真的是有点让人害怕,看过之后让人难以忘怀,久久不能从故事中走出来。《聊斋志...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