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析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7浏览:2收藏

如何分析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第1张

  1、性格特点

  ①自命不凡、孤芳自赏。

  ②穷困潦倒却精神高贵。孔乙己不仅深陷贫困,而且整个灵魂已被戕害,但在精神上自认高人一等。

  ③心智不悟,麻木、不觉醒。

  ④善良、诚实,有慈爱心。

  2、作品简介

  《孔乙己》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中的主人公外号孔乙己。文章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编入《呐喊》,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第2篇白话小说。据鲁迅资料记载此作出于1919年3月26日(冬天)。

  孔乙己有着悲惨的遭遇。小说中的孔乙己这个名字是从小孩的描红本子上取下来的,时间长了,大家就都这么叫。鲁迅先生评价孔乙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一言以蔽之,责人严苛,责己阔达,自私自利,立场灵活。细究其理,持之有故,然皆以辞词恕己。不欲得其意,空取其辞词,以此两可之言而无穷之辩,终归于为我所用一途也。

  3、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小说创作的核心就是塑造典型人物,通过对典型人物的刻画,来表现主题,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质。作品中人物的特点包括外在和内在两方面。外在指人物的外貌、职业、生活习惯等,内在指性格特点、精神品质、典型意义。内在的特点不是简单直白的显露,而是通过刻画人物的艺术技巧来表现的,赏析人物形象,就是要抓住这些艺术技巧,由表及里地把握人物特点。

赏析人物形象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从小说情节发展中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

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应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

2.从人物间的关系和矛盾冲突中把握人物性格

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往往反映得最充分、最深刻。

3.通过分析具体的描写理解人物

小说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能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除正面的直接的描写外,还可以通过其他人物或景物来侧面描写。应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4.根据特定的时代环境、活动场景以及景物(包括物象)认识人物

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往往要根据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思考,如《祝福》中的社会环境描写即能表现祥林嫂的典型意义。对于小说中时空距离较远的人物,要能把他放在特定的历史、时代、国别、文化等背景下认识,不可以今律古,以中律外。

5.借助作者的议论或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来分析人物

作者对待人物的态度至关重要。这种情感态度和评价有两种方式:对人物的思想倾向与性格特征进行直接评论,或者借作品中某一人物之口说出。因此,把握作者或直接或侧面的介绍与评价(该人物)的言语态度,是鉴赏人物最直接的一个方法。

如何阅读理解人物形象

从分析人物活动的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形成的原因。

环境是人物活动和故事发生发展的场所。特定的人物总是在特定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所以对小说环境描写的分析,也是理解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等,有时起渲染气氛的作用。社会环境主要是渲染时代特征。另外环境对人物性格的体现也起着强化作用,作者为了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性格,往往为人物设置各种不同的环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出性格。例如2008年高考浙江卷所选小说《乌米》,第五自然段的景物描写就为我们提供了主人公乌米的生活环境,突出了她孤独无助的处境,暗示了人物的命运。

3、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同此引起的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可以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

根据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必须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全面、恰当、实事求是。人物的性格特征是从情节中引出的结论,反过来可以解释情节。只有全面而恰当的结论才能正确解释全部情节。

第二,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多重性,多角度进行分析。

第三,分清主次,把握其主要性格特征。

第四,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4、从人物间的关系入手,分析人物性格。

许多小说作品所提供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这就要求我们准确分析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确定主次,从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中,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2008年高考江苏卷所选小说《侯银匠》,虽然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可是小说的主要文字却是写侯菊。如果考生不能准确地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很难全面总结出侯菊的形象特点。

  人物形象,由外在形象和内在形象两部分组成。

 外在形象包括:人物外貌的突出特点、身份、地位、生活背景。内在特征包括人物的性格、精神品质、能力、喜好。

 概括人物形象以内在为主,以外在为辅。

 1、概括人物形象要从整体事件入手。

 2、概括人物形象要紧紧抓住构成事件的故事情节。

 3、抓住每个情节中的核心细节,进一步完善人物形象。

胡太明,台湾作家吴浊流的一九四六年长篇小说《亚细亚的孤儿》中的主人公。

胡太明出生于一个破落中的地主家庭,最早所受的是“四书”“五经”的传统启蒙教育,但在当时,“新思潮不断地在沉滞的环境中掀起波澜”,胡太明不久也转入用日语教学的国民学校,逐渐“成长为一个新时代的文化人”。从师范部毕业后,他到一所乡村国民学校任教。起先,胡太明埋头于教学,对在所谓“日台平等”的幌子下的民族歧视缺乏敏感,但在向一位日籍女教师求爱遭到拒绝后才倍感受辱的难言之痛,于是,他愤而辞职,留学日本。他抱着“科学救国”的信念,抛开儿女私情和一切社会活动,闭门攻读物理学。但当他学成返台后却无以谋生,好不容易在一位朋友的农场兼差,不久因农场的破产而再度失业。正在他焦徨不安之时,又逢祖父去世;祖坟被刨,母亲劝阻不成反而遭打;胞兄甘为日本人主使,多行不义。这一连串打击接踵而至,使胡太明痛心疾首却又无可奈何,整日喟叹嘘吁。此时,一位朋友把他引荐到大陆。在结识了一位大陆女子之后,胡太明在南京成家立业了。正在他费力地慢慢地适应周围世界时,台湾人的身份使他被怀疑为日本间谍而遭拘禁,幸有学生相助才得以越狱逃脱。可是辗转返回家乡后又被当局视为中国间谍而遭到监视。嫌疑消除后又被征入伍,随着侵华日军的队伍再次踏上了大陆的土地。他的脆弱的神经不堪忍受血淋淋的战争恐怖,在神经发生错乱后被遣送回台。此时的台湾,被绑在了战争的战车上,苦难深重。冷酷的现实使得胡太明与人合作,创办杂志揭露时弊。不久,慈母为藏粮食受屈而死,庶弟被征劳工劳累而亡。这惨重的打击把胡太明逼上了人生的悬崖,面对一无留恋的世界,他终于奋起抗争。胡太明先是佯作疯狂,书写反日诗歌以示愤懑,最后则渡到对岸,加入了抗日的队伍,成为民族解放运动的一员。

胡太明的人生经历,可谓经由中国传统文化熏育而成的旧知识分子跋涉人生的艰难历程的真实写照。明哲保身,中庸之道是中国旧知识分子的痼疾。胡太明从小就接受了“四书”“五经”的启蒙教育,尽管他后来进了国民学校,甚至到日本攻读物理学,但他的修身养性之道仍是“春秋大义、孔孟礼教、汉唐文章和宋明理学。”尽管他也是个怀着理想的热情的青年知识分子,但他所处的那个复杂多变的新的社会环境,决定了胡太明无法“兼济天下”,甚至难以“独善其身”!

胡太明感情细腻,敏感异常,但不敢大胆表现自己,常常耽于独自幻想。他对日籍女教师久子怀有恋情,却不敢明确表白,后来明知这相思不会有结果,却还在欲说不敢、欲忘不能的感情漩涡中折磨自己,这充分体现了胡太明的小知识分子的缠绵多情和优柔寡断。现实使他感到不满、失望和屈辱。一次次的 ,他都力图躲避而根本无法躲开,他从没主动直面扭曲他的灵魂的残酷现实,四处碰壁,他无所适从,唯有求助于古人典籍,才能平衡自己的心理。他讨厌胞兄改头换面充当皇民的奴才相,他为被迫隐瞒自己的台湾人身份而深感不快。而现实的打击,一次又一次地劫难,在胡太明的心灵深处留下了沉重的自卑感,使得他处处小心翼翼,尽量避开事端。确实,洁身自好的秉性使他不慕权贵,不愿与当政者合污,而胆小怕事的习性又使他不能同觉醒者为伍。他在这个社会里苦苦地寻找属于他自己的位置,仿佛无根的浮萍,飘泊而总和周围格格难入,处处不自在,这是背负旧的传统人生观的知识分子在那个特定的时代里在寻觅人生真理时所必然出现的一种无所适从的窘态。这不是胡太明个人的悲哀,而是一个特定时代的悲哀。

胡太明是历史的孤儿。人物的命运总是与他所处的环境紧密相联的。胡太明的命运确实体现了中国旧知识分子探索人生的痛苦历程,而胡太明灵魂深处的那种拂不去的“孤儿意识”却正是特定的时代在他身上留下的鲜明的烙印。他的遭遇,是全体不愿做亡国奴的台湾人民的心灵痛苦的如实纪录。

台湾人民对祖国的认同感是不容置疑的,就像胡太明,在进私塾之前就能“念出原乡唐山地址”。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比别人承受了更多的痛苦。台湾人民多次遭受殖民者的欺压却又无处可告,沉重的历史和苦难的现实造成他们心灵上沉重的自卑感,也即“孤儿意识”。胡太明在含泪向痛苦的单相思告别时,还以为外出留学能使他忘却自尊的创伤,可是在东京,他还是不得不默许同学的建议,忍痛隐瞒了自己的台湾人的身份以免遭歧视。这一切发生在殖民者的土地上还犹能容忍,更让他难以接受的是他作为一个台湾人在祖国大陆上的遭遇。中日战争的爆发,使胡太明陷于敌友之间的夹缝中,面对他的只有猜疑和放逐。 “对于历史的动向,任何一方面你都无能为力,纵使你抱着某种信念,愿意为某方面尽点力量,但别人都不一定会信任你,甚至还会怀疑你是间谍,这样看起来,你真是一个孤儿。”这对于胡太明来说,是痛苦的宣判,是难以回避的现实,胡太明落在了时代的炼狱之中,他的曲折多难的命运说到底,是历史使然,是时代使然。

环境左右着人物的命运,使胡太明遭受一次又一次的劫难,而人物对环境的反作用也同样在胡太明的身上体现出来。他也在力争摆脱恶的命运,摆脱那种积淀于心底的带着悲观色彩的孤儿意识,在消极躲避四处碰壁之后,他终于觉醒,最后毅然以一己之身投入民族抗日的洪流,以此证明了他不是祖国的“庶子”!

如果说,胡太明的曲折的人生之路是无数台湾同胞的心灵痛苦的集中显现,那么,胡太明最终觉醒后的愤然一跃,不也正昭示着遭受异族 、背负历史重压的千万台湾同胞们克服“孤儿意识”所该走的路吗

通论类主要从养生的大旨、理论、指导思想等立论,全面分述各种养生方法,泛而不专,有助于人们了解养生理论,并指导一般的养生,如汉代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梁代[[陶弘景]]著《养性延命录》、唐代[[孙思邈]]著《孙真人养生铭》、宋代陈直著《养老奉亲书》、元代李鹏飞著《三元延寿参赞书》、明代高濂著《遵生八笺》及胡文焕著《寿养丛书》、清代曹庭栋著《老老恒言》等。食养类主要从饮食物性味、补泄滑涩的效用与人体状态、天时气候、地理方域等的关系论述养生之道,也包括节食、辟谷等内容。著作如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道藏精华录》收载的《服气长生辟谷法》(著者佚名)、清代简缘老人的《节饮集说》等。导引类主要从论述气功、导引练形的理论及具体方法上阐明祛病保身、益寿延年之道,内容包括各种门派、形式的气功,各种导引练形(如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等著述。如后人从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辑出的《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明代尹真人著《性命圭旨》和朱权著《臞仙神隐》、清代马齐著《陆地仙经》,以及南北朝达摩祖师的《易筋经》、明代袁黄的《静坐要诀》、清代娄杰的《八段锦坐立功法图诀》等。炼丹类主要是各种炼制丹药法的有关记述,古人曾希望通过对各种矿石药物的复杂烧炼过程制造出令人长生不死、霞举飞升的灵丹,虽说设想荒诞,近于虚幻,但却也得到了一些有疗效的治病丹药,开人类药物化学研究之先河。疗疾者如红升丹、白降丹等,临床已有定论。这类著作主要收藏于道家的汇编类道书《道藏》中,如宋代吴悞著《丹房须知》、金陵子著《龙虎还丹诀》以及著者佚名的《黄帝九鼎神丹经诀》等,记载炼丹术最早、最著名且传世者则是晋代葛洪的《抱朴子》。

1 如何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形象

在中考中,对文言文涉及的人物进行分析是司空见惯的题型。

这种题型是以选择题和问答题的形式来考查。只有准确把握分析人物形象,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文言文与现代文的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

一是结合具体的事件来分析。

二是抓住作者运用的各种艺术手法来分析。

三是从文章整体内容上感知作者对人物所持的态度。

初中文言课文,写人篇目比例较高,以人物形象分析带动文言学习,是阅读这类文章的一个有效路径。如学习《曹刿论战》,我们可以分析曹刿和鲁庄公形象;学习《愚公移山》,愚公、智叟以及愚公妻子的形象研讨我们就不应放过;而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和齐王的形象也应是我们讨论的重点;等等。但也要注意,“贴标签”式的人物形象分析不值得提倡,同学们在分析文言文里的人物形象时,一定要深入文本,有时还应联系相关的课外材料来印证自己的分析,以便获得较为准确的认知与评价。

比如《桃花源记》是我们很熟悉的一篇课文了,说到渔人,一般都把他视作百姓形象的代表,追求和平幸福的生活,以此说明当时社会之黑暗;还有同学在渔人品行问题上争论不休。但如果我们深入文本,就会发现一个新的“桃源仙境”。中科院范子烨先生就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范先生认为偶然闯入桃花源的“渔人”是一个懂得自然审美、喜欢观赏风景的人。他说,“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的描写,暗示“渔人”不是一个没文化的普通渔夫,至少他不是一个为着生计而捕鱼的人。因为为生计的渔人很难具有审美的情怀,他不会为绚烂的桃花、鲜美的芳草而惊异,而沉醉,甚至忘记路途的远近。的确,山区的农民不以登山为乐,海边的渔民也缺少划船的雅兴。这个渔人不寻常。

再进一步,针对“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的描写,范先生指出,“在等级森严的东晋时代,这位‘渔人’居然可以很随便地拜访郡中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他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奇闻异事,不仅如此,他的讲述还能够引起太守的高度重视,乃至派人跟随他去重觅桃花源。”据此推断,“渔人”肯定是一位具有深厚社会背景的隐士。

如果与屈原的《渔夫》、柳宗元的《江雪》《渔翁》联系,不难发现,渔人实际是寄托着诗人情志的一个意象。而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囿于传统分析,疏于研究,自然缺少了发现的眼光,也就缺少了享受惊喜的机会。

2 高考语文中实用类文本概括传主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阅读传记作品必须联系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一个人的个性、思想的形成必定会受到其所处的特定时代及成长环境等外因的影响,了解这些重要事实可以使我们对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作出符合实际的分析,以便更立体地了解人物,对其思想、品格及功过作出客观公允的评价。

阅读传记作品必须认识到传主的成长经历并感悟传主的心路历程。

只有深刻地认识传主的成长经历并感悟其心路历程,注重分析传主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志向和命运、奋斗和机遇、挫折和成功、事业和爱情等诸多因素对其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才能在评价传主的思想、感情、品格、气质、成就等方面的同时,从中汲取精神养料,获得有益的启示,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形成主动规划人生的意识和能力。

3 古文中“传”这种文体的基本特点

传记

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某些写作年代久远的传记常被人们当史料看待。一般由他人记述,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传记作者在记述传主事迹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某些情感、想象或者推断,但和小说不同,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人物传记的种类,包括一般的传记、自传、评传、人物小传、人物特写、回忆录、年谱、小说化的传记,等等。

传记的基本特性:

“实用类文本”中的人物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其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又具有文学性。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自传”和“他传”: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后者是他人撰写的。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的传记,一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记叙与评论各半,这种传记则被称为“评传”。从创作方法看,有的传记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用语比较平实,称为“历史性传记”;有的传记多

用形象化手法,描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活动的历史背景等,以史实为依据,但又不排斥某些联想性的文学描写,称为“传记文学”。

4 概括项羽本纪传主的特点

1、主要内容

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历史场面,生动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

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2、原著简介

项羽本纪是西汉时期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第七卷,是关于楚霸王项羽的本纪,它记录了秦末项羽光辉壮烈的一生。

5 高考语文中实用类文本概括传主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阅读传记作品必须联系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一个人的个性、思想的形成必定会受到其所处的特定时代及成长环境等外因的影响,了解这些重要事实可以使我们对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作出符合实际的分析,以便更立体地了解人物,对其思想、品格及功过作出客观公允的评价。 阅读传记作品必须认识到传主的成长经历并感悟传主的心路历程。

只有深刻地认识传主的成长经历并感悟其心路历程,注重分析传主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志向和命运、奋斗和机遇、挫折和成功、事业和爱情等诸多因素对其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才能在评价传主的思想、感情、品格、气质、成就等方面的同时,从中汲取精神养料,获得有益的启示,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形成主动规划人生的意识和能力。

6 名人传 的主要内容概括300字就行

《名人传》

作者罗曼•罗兰,是20世纪上半期法国著名作家。

主要内容:本书叙述了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阅读感受:①人生难免会遇到磨难,生活也并非充满了鲜花和欢乐;②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克服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难;③评价人物要看人的品质和价值,而不能以貌取人,以偏概全。

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

人 物 相 关 故 事 性 格 特 征

贝多芬 在生命的末日写出了不朽的《欢乐颂》 他们面对家庭生活的不幸和社会的排斥,进行不屈不挠地抗争。真实的苦难使他们直面人生,而与苦难的搏斗,则造就了他们的伟大。

米开朗基罗 直到临终前几天还整天站着塑像,终于留下了传世的杰作

托尔斯泰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下定了摆脱贵族生活的决心

7 文言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传主毛喜有远见卓识

毛喜,字伯武。

荥阳阳武人。

文帝驾崩,废帝年龄尚小,还蒙昧不化。宣帝授以尚书辅政的官职。

仆射到仲举(有姓到的么?)等人假传太后的旨令,遣送宣帝回东府,当时大家都又怀疑又害怕,没有人敢进言。毛喜立刻骑马入城,跟宣帝说:“今天的旨令,肯定不是太后的意思,延续宗社的责任最为重要,您要三思后行。”

最后终于听取了他的意见。右将军韩子高和仲举想谋反,但是事情还没有行动,毛喜跟宣帝说:“应该挑选人马给韩子高,并赐给铁和碳,让他们可以修补兵器和护甲。”

宣帝说:“韩子高本来就想要谋反,正应该抓起来,为什么还要巴结他?”毛喜说:“先帝刚死(结合上下文,感觉应该是这个意思),边患还很多,韩子高是前朝委任的,表面很是顺从,但为人比较轻佻急躁,应该给他一种推心置腹的感觉来诱惑他,让他不怀疑。他这样的人,也可以助我们一臂之力呢!”宣帝于是听从他的计划。

等宣帝做了皇帝以后,封他为黄门侍郎,兼任中书舍人,掌管国家机密,又封为东昌侯。母亲病故的时候离职,宣帝昭封他的母亲庾氏为东昌国太夫人,并派遣员外散骑常侍杜缅画出她的墓田,亲自和杜缅看图指画。

(毛喜)受到的恩宠到了这样的地步。宣帝又想对彭,汴用兵,问毛喜计策,毛喜认为“淮左刚刚平复,边境还人心未服,周氏刚刚吞并齐国,难以和他争锋。

不如安置民生,保卫国家,才是长久之道”。皇上没有听从,后来吴明彻(派去攻打的将领)终究给周氏俘虏了。

皇帝很后悔没有听从毛喜的言语,跟袁宪说:“一旦不用毛喜的计划,就导致这样。”于是益加亲近看重,毛喜却一直没有什么话,只是回避。

当时皇太子很喜欢喝酒,经常和宠幸亲近的人彻夜宴饮。毛喜曾经和宣帝说过,太子于是记恨他。

等到即位后开始疏远毛喜。后来皇帝被始兴王所伤,伤好了后,设置酒宴带着江总(人名)和其他人作乐赋诗,喝醉后命令毛喜作诗,毛喜看到很不高兴,想进言劝阻,后主却已经醉了。

毛喜于是说自己有心病,扑到在台阶下。移出宫廷后,后主醒过来了,跟江总说:“我很后悔叫毛喜来赴宴,我知道他没病,不过是想劝阻我为欢饮宴罢了,这不是我想做的。”

至德初年,被任命为永嘉内史。毛喜到了任所,不要俸禄,为政清净,百姓官吏都非常安心。

等到丰州刺史章大宝起兵谋反,他(毛喜)的城郡和丰州接壤,但一向没有防备,于是修葺城墙和兵甲,又派遣援兵支援建安。叛贼平定后,任命为南安内史。

祯明初年,授为光禄大夫,领左骁骑将军的官职,在赴任途中挂了。

中国古代人物画的重要特点:

1、中国古代人物画对于人物的描绘,不仅仅是满足外形的肖似,而是更着重人物性格与内心世界的揭示,即所谓的传神。

2、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独特传统,还表现在善于运用长卷的形式,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真实而细致地描绘现实生活的场景及其人物活动。除了前面介绍的《韩熙载夜宴图》属于传统的长卷式的人物画外,场面更为繁广的应推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3、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独特传统,还表现在高度的笔墨技巧与技法的多样性。

例如,上面谈话到的人物画,从画法上讲都属于工笔画。其中有工笔重彩,如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也有工笔淡设色,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曾鲸的《张卿子像》。

应当指出的是,中国古代人物画既有如上述的刻画工细的工笔画,还有画法洗练纵逸的简笔人物或写意画。后者的代表作以梁楷的《李白行吟图》最为典型。寥寥数笔就把大诗人李白那种才华横溢的风度神韵,刻画得十分传神,真可谓笔简意赅。

以上所谈到的中国古代人物画,都是著名画家的作品。中国历史上一些不知名的工匠创作的人物画中也有不少优秀的作品,古代的工匠们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动人的艺术形象。

扩展资料

历史发展

1、战国楚墓出土的《人物龙凤》与《人物驭龙》帛画是已知最早的独幅人物画作品。到了汉代,人物画发展已经基本成熟。在人物画的创作上,不仅有造型准的画像,还有以形传神和夸张、变形的作品。许多画像,都具有鲜明的写意性。

2、魏晋时期,思想的解放,佛教的传入,玄学的风行,专业画家队伍的确立,促成人物画由略而精,宗教画尤为兴盛,出现了以顾恺之为代表的第一批人物画大师,也出现了以《魏晋胜流画赞》、《论画》为代表的第一批人物画论,奠立了中国人物画的重要传统。

3、盛唐时期吴道子则把人物宗教画推进到更富于表现力、也更生动感人的新境地 。五代两宋是中国人物画深入发展的时期。随着宫廷画院的兴办,工笔重着色人物画更趋精美,又随着文人画的兴起,民间稿本被李公麟提高为一种被称为白描的绘画样式。

4、宋代城乡经济的发展,宋与金的斗争,社会风俗画和具有现实意义的历史故事画亦蓬勃发展。张择端的杰作《清明上河图》便产生于这一时期。

5、自南宋受禅宗思想影响,梁楷的泼墨、简笔写意人物画,标志着写意人物画肇兴,中国人物画开始朝另一方向发展。仕女画、高士画大量出现。

6、之后,明末的陈洪绶、清末的任颐都创作了不少人物画的优秀作品。现代的中国人物画,深入研究传统,广泛吸收外来技巧,表现新的时代生活,作出了前无古人的贡献。

-人物画

如何分析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1、性格特点  ①自命不凡、孤芳自赏。  ②穷困潦倒却精神高贵。孔乙己不仅深陷贫困,而且整个灵魂已被戕害,但在精神上自认高人一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