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春夏秋冬的词语
描写春的的:
春冰虎尾:踩着老虎尾巴,走在春天将解冻的冰上。比喻处境非常危险。
春风和气:春天和煦的春风吹拂着人们。比喻对人态度和蔼可亲。
春光漏泄:原指柳枝泛绿,透露了春天将至的信息。比喻秘密或男女的私情被泄漏出来。
春光明媚——媚:美好,可爱。形容春天的景物鲜明可爱。
春花秋月——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春晖寸草——春晖,春天的阳光;比喻父母对儿女的慈爱抚养。寸草,一寸长的小草;比喻子女对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无限感戴
春回大地——好象春天又回到大地。形容严寒已过,温暖和生机又来到人间。
春暖花开——本指春天气候宜人,景物优美。现也比喻大好时机。
春色撩人——撩<撩拔,挑逗、招惹。春天的景色引起人们的兴致。
春色满园——园内到处都是春天美丽的景色。比喻欣欣向荣的景象。
春山如笑——形容春天的山色明媚。
春深似海——春天美丽的景色像大海一样深广。形容到处充满了明媚的春光。
春生秋杀——春天万物萌生,秋天万物凋零。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指农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亦比喻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
春笋怒发——春天的竹笋迅速茂盛地生长。比喻好事层出不穷地产生。
春意盎然——春意:春天的气象。盎然:丰满、浓厚的样子。形容春天的气氛很浓。
春意阑珊——阑珊:将尽,将衰。指春天就要过去了。
寸草春晖——寸草:小草;春晖:春天的阳光。小草微薄的心意报答不了春日阳光的深情。比喻父母的恩情,难报万一。
和风细雨——和风:指春天的风。温和的风,细小的雨。比喻方式和缓,不粗暴。
红情绿意——形容艳丽的春天景色。
花红柳绿——形容明媚的春天景象。也形容颜色鲜艳纷繁。
花香鸟语——鸟语:鸟鸣如同讲话一般。形容春天动人的景象。
枯木逢春——枯干的树遇到了春天,又恢复了活力。比喻垂危的病人或事物重新获得生机。
柳暗花明——垂柳浓密,鲜花夺目。形容柳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春天景象。也比喻在困难中遇到转机。
柳绿花红——形容明媚的春天景象。也形容颜色鲜艳纷繁。
满园春色——整个园子里一片春天的景色。比喻欣欣向荣的景象。
鸟语花香——鸟叫得好听,花开得喷香。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象。
秋月春花——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莺歌燕舞——黄莺在歌唱,小燕子在飞舞。形容春天鸟儿喧闹活跃的景象。现常比喻革命和建设蓬勃兴旺的景象。
雨丝风片——形容春天的微风细雨。
春花秋实——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现也比喻学习有成果。
春暖花香——形容春天美丽的景色。
花明柳暗——垂柳浓密,鲜花夺目。形容柳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春天景象。也比喻在困难中遇到转机。
花明柳媚——形容春天绿柳成荫、繁花似锦的景象。
李白桃红——桃花红,李花白。指春天美好宜人的景色。
杏雨梨云——杏花如雨,梨花似云。形容春天景色美丽。
莺歌燕语——黄鹂歌唱,燕子呢喃。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象。
莺吟燕舞——莺在歌唱,小燕子在飞舞。形容春天鸟儿喧闹活跃的景象。现常比喻蓬勃兴旺的景象。 同“莺歌燕舞”。
描写夏的:
烈日炎炎——形容夏天阳光强烈。也可称“赤日炎炎”。
夏日炎炎——夏天阳光强烈,十分炎热。
骄阳如火——像火一样的阳光。形容天气非常热。亦作 骄阳似火
皎阳似火——皎:白而亮。太阳像火一样燃烧。多形容夏日的炎热。
赫赫炎炎——形容炎热炽盛的样子。
炎炎夏日——非常炎热的夏天。
炎阳炙人——炙:烤。指炎热的太阳照射在身上,好像烤火一般热。形容非常酷热。
烈日当空——炎热的太阳高挂天空。形容天气酷热。近义 火伞高张
狂风烈日——强风猛烈而酷热的天气。
火伞高张——比喻烈日当空。如:夏日炎炎,火伞高张。近义 烈日当空
吴牛喘月——《太平御览》卷四引《风俗通》:“吴牛望见月则喘,使(彼)之苦于日,见月怖喘矣。”吴牛:指产于江淮间的水牛。意思是,吴地炎热的时候较长,水牛怕热,见月亮以为是太阳,就害怕得不断喘气。后比喻因疑心而害怕。也用以形容天气酷热。
流金铄石——铄、流:熔化。形容天气酷热,好象金石都要熔化
浮瓜沉李——三国·魏·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冰。”后以“浮瓜沉李”比喻夏日的一种生活景象。浮沉於水中的瓜、李,是夏天清凉可口的食物。亦作 浮瓜避暑 沉李浮瓜。
浮瓜避暑——暑日消暑的乐事。见“浮瓜沉李”。
绿树成荫——树木枝叶茂密,遮住了阳光。正是盛夏季节。
热不可耐——形容非常热,令人不可忍受。
椅席炙手——椅子、席子摸着烫手,形容天气炎热。
描写秋的:
叶落知秋——比喻从细微的变化可以推测事物的发展趋向。
一叶知秋——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社燕秋鸿——燕子和大雁都是候鸟,但在同一季节里飞的方向不同。比喻刚见面又离别。
明察秋毫——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
秋月春风——指良辰美景。也指美好的岁月。
秋荼密网——荼,茅草上的白花。秋天繁茂的茅草白花,网眼细密的鱼网。比喻刑罚繁苛。
秋高气爽——形容秋季晴空万里,天气清爽。
秋风扫落叶——秋天的大风把落叶一扫而光。比喻强大的力量迅速而轻易地把腐朽衰败的事物扫除光。
落叶知秋——看到地上的黄叶就知道秋天来临。比喻通过某一迹象便可预测形势的发展变化
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眼力能看到一根毫毛的末梢,而看不到一车柴草。比喻只看到小处,看不到大处。
明察秋毫,不见舆薪——目光敏锐,可以看清鸟兽的毫毛,而看不到一车柴草。比喻为人精明,只看到小节,看不到大处
疾风扫秋叶——比喻力量强大、行动迅速,象暴风扫除落叶一样。
春去秋来——春天过去,秋天到来。形容时光流逝
春兰秋菊——春天的兰花,秋天的菊花。比喻各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春华秋实——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现也比喻学习有成果。
春花秋月——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春蛙秋蝉 ——春蛙叫,秋天蝉鸣。比喻喧闹夸张、空洞无物的言谈。
春生夏长,秋收冬—— 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指农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亦比喻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
春生秋杀——春天万物萌生,秋天万物凋零。
描写冬的: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指农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亦比喻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
冬日可爱——如同冬天里的太阳那样使人感到温暖、亲切。比喻人态度温和慈爱,使人愿意接近。
冬日夏云——冬天的太阳,夏天的云层。比喻人态度温和可亲,使人愿意接近。
冬温夏凊——凊,凉。冬天使父母温暖,夏天使父母凉爽。本指人子孝道。现亦泛称冬暖夏凉。
黄绵袄—— 比喻冬天的太阳。
天凝地闭——形容冬天非常寒冷的情景。
无冬无夏——无论冬天还是夏天。指一年四季从不间断。
集萤映雪——集萤:晋代车胤少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映雪读书。形容家境贫穷,勤
秋收东藏——秋天收获,冬天存储。泛指常规的农事活动。
山寒水冷——冷冷清清。形容冬天的景象。
暑来寒往——夏天过去,冬天到来。泛指时光流逝。
暑往寒来——夏天过去,冬天到来。泛指时光流逝。
夏虫朝菌——意为夏虫活不到冬天,菌类朝生暮死。比喻极短的生命。
雪兆丰年——指冬天大雪是来年丰收的预兆。
1描写春夏秋冬的成语各5个
春:春光明媚 春暖花开 春色满园 万紫千红 春意昂然
夏:烈日炎炎 酷暑难当 狂风暴雨 烈日当头 骄阳似火
秋:秋高气爽 果实累累 枫叶似火 秋风习习 天高云淡
冬: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天寒地冻 寒冬腊月 冰天雪地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风化雨,春暖花开,春意盎然,春光明媚,春生夏长,春暖花开,百花盛开,百花斗艳
夏日炎炎,骄阳似火,夏热握火,夏收夏种,夏炉冬扇,名振华夏,夏虫井蛙
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红叶似火,橙黄桔绿,叶肥红瘦
冰天雪地,寒冬腊月,滴水成冰 ,大雪纷飞 ,万木凋零 ,枯枝败叶 ,寒风刺骨,冬寒抱冰
春:春意盎然,春暖花开,
夏:
秋:硕果累累,秋高气爽
冬:银装素裹
2带五字的成语八门五花、人五人六、五味俱全、五色相宣、五蕴皆空、五彩斑斓、攒三集五、一目五行、
咸五登三、五洲四海、五月飞霜、五行俱下、五心六意、五体投诚、梧鼠五技、五石六鹢、
五申三令、五亲六眷、五抢六夺、五男二女、五陵英少、五陵豪气、五零二落、五里雾中、
五劳七伤、五积六受、五花杀马、五花大绑、五侯七贵、五侯蜡烛、五谷丰熟、五方杂厝、
五短身材、五冬六夏、五鼎万钟、五典三坟、五尺之僮、五尺之童、五尺童子、五尺竖子、
五车腹笥、五藏六府、五步成诗、四通五达、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书五经、四山五岳、
四分五剖、四纷五落、四分五落、书读五车、十雨五风、十十五五、十浆五馈、十光五色、
十恶五逆、十变五化、折腰五斗、三贞五烈、三汤五割、三尸五鬼、三山五岳、三年五载、
三江五湖、三荤五厌、三回五次、三环五扣、三朝五日、三差五错、日诵五车、去天尺五、
牵五挂四、七相五公、马中关五、连三跨五、连三接五、九五之尊、拔十失五、攒三聚五、
一五一十、一身五心、学富五车、五行并下、五月披裘、五体投地、五内俱崩、五谷不分、
五色缤纷、五花八门、五行并下、五日京兆、夏五郭公、五谷丰登、五羖大夫、五毒俱全、
五谷不升、五合六聚、五方杂处、五彩缤纷、五马分尸、五角六张、五光十色、五色无主、
五颜六色、五脏六腑、五陵年少、五内如焚、五世其昌、五脊六兽、五雀六燕、五零四散、
五子登科、五风十雨、五大三粗、五言长城、五黄六月、五音六律、五虚六耗、五行八作、
五斗折腰、五湖四海、五经扫地、五鬼闹判、十风五雨、十日一水,五日一石、四分五裂、
十围五攻、三纲五常、三皇五帝、三老五更、三牲五鼎、三智五猜、三坟五典、三番五次、
三三五五、三五成群、三令五申、目迷五色、铭感五内、腹载五车、拔十得五、挨三顶五、
博览五车、捱三顶五、二五耦、二百五、五里雾、过五关,斩六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三下五除二、一退六二五、二一添作五、五月粜新谷、不为五斗米折腰、伸手不见五指、
为五斗米折腰、五十步笑百步、如堕五里雾中、过五关斩六将、识二五而不知十、
3带零的成语有哪些成语感激涕零、
化整为零、
鸡零狗碎、
七零八落、
片光零羽、
琴剑飘零、
零零星星、
零打碎敲、
飘零书剑、
零七八碎、
风雨飘零、
珠零锦粲、
七零八碎、
望秋先零、
涕泪交零、
零丁孤苦、
五零四散、
四海飘零、
零珠碎玉、
手零脚碎、
碎玉零玑、
涕零如雨、
雨零星散、
断金零粉、
感极涕零、
零圭断璧、
东零西碎、
雨零星乱、
珠零玉落、
五零二落
4关于五和四的成语四大皆空 四分五裂 四平八稳 四郊多垒 四面八方 四面楚歌 四战之地 四亭八当
四海为家 四通八达 四书五经 四海一家 四面受敌 调三斡四 三从四德 五湖四海 文房四宝 危机四伏 狼烟四起 家徒四壁 志在四方 三朋四友 五洲四海 不三不四 丢三落四 低三下四 推三阻四 朝三暮四
挨三顶五 捱三顶五 拔十得五 拔十失五 博览五车 不为五斗米折腰 二一添作五 腹载五车
过五关
斩六将 过五关斩六将 九五之尊 连三接五 连三跨五 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 马中关五 铭感五内
目迷五色 七相五公 牵五挂四 去天尺五 日诵五车 如堕五里雾中 三差五错 三朝五日
三番五次 三坟五典 三纲五常 三环五扣 三皇五帝 三回五次 三荤五厌 三江五湖
三老五更 三令五申 三年五载 三三五五 三山五岳 三牲五鼎 三尸五鬼 三汤五割
三五成群 三下五除二 三贞五烈 三智五猜 伸手不见五指 十变五化 十恶五逆 十风五雨
十光五色 十浆五馈 十日一水
五日一石 十十五五 十围五攻 十雨五风 识二五而不知十 识二五而不知十
书读五车 四分五裂 四分五落 四分五剖 四纷五落 四山五岳 四书五经 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
四通五达 为五斗米折腰 梧鼠五技 五步成诗 五彩缤纷 五藏六府 五车腹笥 五尺竖子
五尺童子 五尺之童 五尺之僮 五大三粗 五典三坟 五鼎万钟 五冬六夏 五斗折腰
五毒俱全 五短身材 五方杂处 五方杂厝 五风十雨 五谷不分 五谷不升 五谷丰登
五谷丰熟 五羖大夫 五光十色 五鬼闹判 五合六聚 五合六聚 五侯蜡烛 五侯七贵
五湖四海 五花八门 五花大绑 五花杀马 五黄六月 五积六受 五脊六兽 五角六张
五经扫地 五劳七伤 五里雾 五里雾中 五陵豪气 五陵年少 五陵英少 五零二落
五零四散 五马分尸 五内俱崩 五内俱崩 五内如焚 五男二女 五抢六夺 五亲六眷
五雀六燕 五日京兆 五色缤纷 五色无主 五色相宣 五申三令 五十步笑百步 五石六鹢
五世其昌 五体投诚 五体投地 五味俱全 五心六意 五行八作 五行并下 五行俱下
五虚六耗 五言长城 五颜六色 五音六律 五月飞霜 五月披裘 五月粜新谷 五蕴皆空
五脏六腑 五洲四海 五子登科 夏五郭公 咸五登三 学富五车 一目五行 一身五心
一退六二五 一五一十 攒三集五 攒三聚五 折腰五斗
5描写春夏秋冬的词语有哪些包含“春”的成语共有102个: 笔底春风、白雪阳春、春冰虎尾、长春不老、寸草春晖 春蚕到死丝方尽、春风得意、春风风人、春风和气、春风化雨 春风满面、春风夏雨、春风一度、春风野火、春风雨露 春风沂水、春光漏泄、春光明媚、春晖寸草、春回大地 春和景明、春寒料峭、春华秋实、春花秋实、春花秋月 春兰秋菊、春露秋霜、春满人间、春梦无痕、春暖花开 春暖花香、春葩丽藻、春秋笔法、春秋鼎盛、春去秋来 春秋无义战、春色撩人、春色满园、春树暮云、春笋怒发 春生秋杀、春蛇秋蚓、春山如笑、触手生春、春深似海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诵夏弦、春蛙秋蝉、春宵一刻、春意盎然 齿牙春色、春意阑珊、春蚓秋蛇、春雨如油、吹皱一池春水 大地春回、大地回春、富于春秋、回春妙手、回春之术 寒木春华、虎尾春冰、鸿爪春泥、口角春风、枯木逢春 枯树逢春、枯枝再春、腊尽春回、柳暖花春、料峭春寒 漏泄春光、漏泄春光、丽藻春葩、马耳春风、满脸春风 满脸春色、满面春风、妙手回春、满袖春风、满园春色 暮云春树、皮里春秋、琼岛春云、秋实春华、秋月春风 秋月春花、如登春台、如坐春风、桃李春风、万古长春 杏花春雨、阳春白雪、一场春梦、阳春有脚、月旦春秋 雨后春笋、有脚阳春、有女怀春、一年之计在于春、沂水春风 一室生春、着手成春 -------------------------------------------------------------------------------- 包含“夏”的成语共有31个: 春风夏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诵夏弦、冬寒抱冰,夏热握火、冬裘夏葛 冬日夏云、冬扇夏炉、冬温夏凊、冬温夏清、冬箑夏裘 广夏细旃、秋行夏令、随车夏雨、三冬二夏、霜凋夏绿 商彝夏鼎、无冬历夏、五冬六夏、无冬无夏、无间冬夏 夏虫不可以语冰、夏虫疑冰、夏虫语冰、夏虫朝菌、夏鼎商彝 夏炉冬扇、夏日可畏、夏五郭公、夏雨雨人、用夏变夷 子夏悬鹑 -------------------------------------------------------------------------------- 包含“秋”的成语共有96个: 暗送秋波、冰壶秋月、冰壸秋月、百岁千秋、春华秋实 春花秋实、春花秋月、春兰秋菊、春露秋霜、春秋笔法 春秋鼎盛、春去秋来、春秋无义战、春生秋杀、春蛇秋蚓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蛙秋蝉、春蚓秋蛇、洞察秋毫、多故之秋 多事之秋、独有千秋、富于春秋、各有千秋、华屋秋墟 华星秋月、疾风扫秋叶、兼葭秋水、琨玉秋霜、老气横秋 临去秋波、凛若秋霜、利析秋毫、落叶知秋、明察秋毫 明察秋毫,不见舆薪、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平分秋色、皮里春秋、皮里阳秋 秋波盈盈、秋风过耳、秋风落叶、秋风扫落叶、秋风扫叶 秋风团扇、秋风纨扇、秋高马肥、秋高气和、秋高气爽 秋高气肃、秋毫不犯、秋毫见捐、秋后算账、秋毫无犯 秋毫勿犯、秋毫之末、秋豪之末、千秋人物、千秋万代 千秋万古、千秋万岁、千秋万世、秋实春华、秋收东藏 秋收冬藏、秋扇见捐、秋色平分、秋水伊人、秋水盈盈 秋荼密网、秋行夏令、秋月春风、秋月春花、秋月寒江 霜气横秋、社燕秋鸿、微察秋毫、望穿秋水、万代千秋 万古千秋、危急存亡之秋、望秋先零、万岁千秋、万载千秋 遗臭千秋、月旦春秋、叶落知秋、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一日三秋 有事之秋、一叶报秋、一叶落知天下秋、盈盈秋水、一叶知秋 一字千秋 包含“冬”的成语共有22个: 残冬腊月、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寒抱冰,夏热握火、冬烘头脑、冬烘先生 冬裘夏葛、冬日可爱、冬日夏云、冬扇夏炉、冬温夏凊 冬温夏清、冬箑夏裘、肥冬瘦年、寒冬腊月、秋收冬藏 三冬二夏、十冬腊月、无冬历夏、五冬六夏、无冬无夏 无间冬夏、夏炉冬扇 一、描写春天的成语和俗语 1、与春关联的成语和俗语:大地回春 春回大地 万象回春 春回地暖 大地苏醒 万物复苏 万木萌发 万象更新 蛰虫昭苏 春燕回巢 春生秋杀 一年之计在于春 2、与春风关联的成语和俗语:春风骀荡 春风荡荡 春风煦煦 春风送暖 春风曛暖 春风温煦 春风料峭 3、与春光关联的成语和俗语:春色满园 满园春色 春光明媚 春光融融 春光如海 春深似海 春色迷人 春色撩人 春色弥望 春山如笑 春和景明 韶光淑气 春日阳和 春寒料峭 春暖花开 春暖花香 万紫千红 百紫千红 千红万紫 万红千紫 春花怒放 花红柳绿 柳绿花红 柳媚花明 柳暗花明 花明柳暗 桃红柳绿 柳绿桃红 桃红李白 桃李争妍 桃李争辉 桃柳争妍 杏雨梨云 杏雨梨花 百花吐艳 百花争妍 百花齐放 百卉含英 百卉千葩 飞花点翠 草长莺飞 莺飞草长 柳亸莺娇 莺歌燕舞 燕舞莺啼 花香鸟语 鸟语花香 百鸟鸣春 红杏闹春 红杏出墙 红情绿意 绿肥红瘦 红瘦绿肥 绿暗红稀 二、描写夏天的成语和俗语 暑气熏蒸 赤日炎炎 烈日炎炎 烈日杲杲 烈日中天 炎阳似火 骄阳似火 火日炙人 火轮高吐 火云如烧 海天云蒸 夏日可畏 夏阳酷暑 夏山如碧 夏树苍翠 夏水汤汤 沉李浮瓜 赫赫炎炎 热气腾腾 铄石流金 烁石流金 流金铁石 燋金铁石 焦金流石 燋金流石 吴牛喘月长天当日 赤时当空 炎天暑月 暑气蒸人 汗流浃背 浑身出汗 汗流浃背 汗流洽背 遍体生津 流汗浃背 挥汗如雨 挥汗成雨 汗如雨下 汗出如浆 汗流如注 满头大汗 大汗淋漓旱威为虐 赤地千里 田地龟裂 寸草不生 颗粒无收 禾苗干枯 禾苗枯槁 野田禾苗半枯焦 三、描写秋天的成语和俗语 秋;。
6带五的成语捱三顶五 形容人群拥挤,接连不断 博览五车 博:广博;五车:五车书。
广泛阅读很多书籍。形容学识渊博 不为五斗米折腰 五斗米:指微薄的俸禄;折腰:下拜,弯腰行礼。
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 过五关斩六将 比喻克服重重困难。这是《三国演义》中描写关羽的故事 挨三顶五 形容人多,连接不断。
拔十得五 想选拔十个,结果只选得五个。指选拔人才不容易。
二一添作五 本是珠算除法的一句口诀,是二分之一等于零点五的意思。比喻双方平分。
腹载五车 比喻读书甚多,知识渊博。 过五关,斩六将 比喻克服重重困难。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比喻事物体积或规模虽小,具备的内容却很齐全。 铭感五内 比喻内心非常感激 目迷五色 五色:各种颜色。
形容颜色既多又杂,因而看不清。比喻事物措综复杂,不易分辨清楚。
如堕五里雾中 好象掉在一片大雾里。比喻陷入迷离恍惚、莫名其妙的境地。
三令五申 令:命令;申:表达,说明。多次命令和告诫。
三五成群 几个人、几个人在一起。 伸手不见五指 形容光线非常暗,看不见四周围的事物。
三下五除二 珠算口诀。形容做事及动作干脆利索。
三三五五 三个一群,五个一伙。 三番五次 番:遍数。
一再,多次。 三坟五典 相传为我国最早的古籍。
三智五猜 比喻用尽心思,多方猜测。 三牲五鼎 旧时形容祭品丰盛。
后来也形容食物美好。 三老五更 相传古代统治者设三老五更,以尊养老人。
识二五而不知十 只知道一个方面,而不懂得全面地观察问题。 三皇五帝 三皇:伏羲、神农、黄帝;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舜。
原为传说中我国远古的部落酋长。后借指远古时代。
三纲五常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封建礼教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
十围五攻 兵力超过敌人十倍就可以包围它,超过五倍就可以攻击它。 四分五裂 形容不完整,不集中,不团结,不统一。
十日一水,五日一石 比喻作画构思精密,不轻易下笔。 十风五雨 十天一刮风,五天一下雨。
形容风调雨顺,气候适宜。 五鬼闹判 许多小鬼戏弄判官。
剧目名。旧时也比喻居上位者被对自己不满或轻蔑的人所戏弄。
五经扫地 五经:借指文人。把文人的脸都丢尽了。
旧时也指圣人之道泯灭。 五湖四海 指全国各地,有时也指世界各地。
现有时也比喻广泛的团结。 五斗折腰 五斗:五斗米,指微薄的官俸;折腰:弯腰行礼。
为微薄的俸禄而对上级卑躬屈膝。 五行八作 泛指各行各业。
五虚六耗 比喻弄虚作假。 五音六律 五音:指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六律:定乐器的标准。
指古代音律。后也泛指音乐。
五黄六月 指阴历五、六月间天气最炎热的时候。 五言长城 称誉善于作五言诗的好手。
五大三粗 形容人高大粗壮,体格魁梧。 五风十雨 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场雨。
形容风调雨顺。 五子登科 用作结婚的祝福词或吉祥语。
五零四散 形容零星涣散。 五雀六燕 比喻双方轻重相差不多。
五脊六兽 形容因有非分之想而忐忑不安。 五世其昌 世:代;其:时间副词,交要。
五世之后,子孙昌盛。旧时用于祝人新婚。
五内如焚 五内:五脏;俱:都;焚:烧。五脏都象着了火一样。
形容象火烧得一样。比喻非常焦急。
五陵年少 指京都富豪子弟。 五脏六腑 五脏:脾、肺、肾、肝、心;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
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也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
五颜六色 形容色彩复杂或花样繁多。引伸为各色各样。
五色无主 五色:指人脸上的神采;无主:无法主宰。形容恐惧而神色不定。
五光十色 形容色彩鲜艳,花样繁多。 五角六张 角、张:星宿名。
形容七颠八倒。也比喻事情不顺利。
五马分尸 古代的一种酷刑,用五匹马分裂人的头和四肢。比喻硬把完整的东西分割得非常零碎。
五彩缤纷 五彩:各种颜色;缤纷:繁多交错的样子。指颜色繁多,非常好看。
五方杂处 五方:东南西北中,泛指各处;处:住。形容大城市的居民,从什么地方来的人都有。
五合六聚 比喻屡次聚合到一起。 五谷不升 庄稼不生长。
指灾荒之年。 五毒俱全 五毒:多指蛇、蝎、蜈蚣、壁虎、蟾蜍五种动物。
指违法乱纪,各种坏事都做。 五里雾 比喻模糊恍惚、不明真相的境界。
五月粜新谷 五月里稻谷尚未熟,就预卖新谷。比喻十分贫穷。
五羖大夫 羖:公羊。特指春秋虞有贤才的大夫百里奚。
五谷丰登 登:成熟。指年成好,粮食丰收。
夏五郭公 《春秋》一书中,“夏五”后缺“月”字,“郭公”下未记事。比喻文字脱漏。
五日京兆 京兆:即京兆尹,古时国都所在地的行政长官。比喻任职时间短或即将去职。
五行并下 五行文字一并看。形容读书速度快。
五花八门 原指五行阵和八门阵。这是古代两种战术变化很多的阵势。
比喻变化多端或花样繁多。 五色缤纷 指颜色繁多,非常好看。
五谷不分 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
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五内俱崩 伤心得连内脏都破碎了。
形容极度哀痛。 五体投地 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
是佛教一种最恭敬的行礼仪式。比喻佩服到了极点。
五月披裘 比喻清高廉洁。 五行并下 五行文字一并看。
形容读书速度快。 学富五车 五车:指。
7描写有五的四字词语挨三顶五 捱三顶五 博览五车 拔十得五 拔十失五
不为五斗米折腰 攒三聚五 攒三集五 二一添作五 腹载五车
过五关斩六将 过五关,斩六将 九五之尊 连三接五 连三跨五
铭感五内 目迷五色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马中关五 去天尺五
牵五挂四 七相五公 如堕五里雾中 日诵五车 十变五化
三差五错 三朝五日 书读五车 十恶五逆 识二五而不知十
三番五次 三坟五典 四分五裂 四分五落 四纷五落
四分五剖 十风五雨 三纲五常 十光五色 三回五次
三皇五帝 三环五扣 三荤五厌 三江五湖 十浆五馈
三老五更 三令五申 三年五载 十日一水,五日一石 伸手不见五指
三牲五鼎 三尸五鬼 四书五经 三三五五 十十五五
三山五岳 四山五岳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四通五达 三汤五割
三五成群 十围五攻 三下五除二 折腰五斗 十雨五风
三智五猜 三贞五烈 五步成诗 五彩缤纷 五车腹笥
五藏六府 五尺竖子 五尺童子 五尺之童 五尺之僮
五毒俱全 五冬六夏 五大三粗 五短身材 五典三坟
五鼎万钟 五斗折腰 五风十雨 五方杂处 五方杂厝
五谷不分 五谷不升 五羖大夫 五谷丰登 五谷丰熟
五鬼闹判 五光十色 五花八门 五行并下 五行八作
五花大绑 五合六聚 五黄六月 五侯蜡烛 五侯七贵
五湖四海 五花杀马 五脊六兽 五积六受 五角六张
五经扫地 五零二落 五陵豪气 五陵年少 五劳七伤
五零四散 五里雾 五里雾中 五陵英少 五马分尸
五男二女 五内俱崩 五内如焚 五抢六夺 五亲六眷
五雀六燕 五日京兆 五十步笑百步 五色缤纷 五石六鹢
五世其昌 五申三令 梧鼠五技 五色无主 五色相宣
五体投诚 五体投地 为五斗米折腰 五味俱全 五行俱下
五虚六耗 五行并下 五心六意 五言长城 五月飞霜
五蕴皆空 五音六律 五颜六色 五月披裘 五月粜新谷
五子登科 五脏六腑 五洲四海 学富五车 咸五登三
夏五郭公 一目五行 一身五心 一退六二五 一五一十
85开头的成语五步成诗 五彩斑斓 五彩缤纷 五藏六府
五车腹笥 五尺竖子 五尺童子 五尺之童 五尺之僮
五大三粗 五典三坟 五鼎万钟 五冬六夏 五斗折腰
五毒俱全 五短身材 五方杂处 五方杂厝 五风十雨
五谷不分 五谷不升 五谷丰登 五谷丰熟 五羖大夫
五光十色 五鬼闹判 五合六聚 五侯蜡烛 五侯七贵
五湖四海 五花八门 五花大绑 五花杀马 五黄六月
五积六受 五脊六兽 五角六张 五经扫地 五劳七伤
五里雾 五里雾中 五陵豪气 五陵年少 五陵英少
五零二落 五零四散 五马分尸 五内俱崩 五内如焚
五男二女 五抢六夺 五亲六眷 五雀六燕 五日京兆
五色缤纷 五色无主 五色相宣 五申三令 五十步笑百步
五石六鹢 五世其昌 五体投诚 五体投地 五味俱全
五心六意 五行八作 五行并下 五行俱下 五虚六耗
五言长城 五颜六色 五音六律 五月飞霜 五月披裘
五月粜新谷 五蕴皆空 五脏六腑 五洲四海 五子登科
许多花儿们都慢慢睡着了,只剩下菊花和桂花在静静地开放。绿油油的小草变了像金子一样黄,小草和花儿一样也慢慢地枯萎了。
秋季,是“春夏秋冬”四季之一。在我国,传统上是以二十四节气的“立秋”作为秋季的起点。进入秋季,意味着降雨、湿度等趋于下降或减少,在自然界中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
根据近代学者张宝堃的候平均气温划分四季,其指标是平均气温低于10℃的时期为冬季,高于22℃时期为夏季,10~22℃期间分别为春、秋季。
养生
秋季,是养生的最佳时节,宜吃蔬菜。蔬菜不仅养生,还辅助治疗一些疾病。那么,在应季的蔬菜中,哪些是适合养生的蔬菜呢? 秋天干燥,所以要多吃绿色叶菜,因为维生素含量高,多吃有好处。
菠菜、青菜、芹菜、茼蒿、苋菜、胡萝卜等深色蔬菜,它们和棕红色蔬菜一样,不仅维生素含量多,胡萝卜素含量更高。
郦道元的《三峡》是一篇描述长江三峡的散文,其中描述了三峡的四季景色,但是并没有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来描述。这是因为三峡地区四季分明,而且每个季节的景色都有其独特之处,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描述可能会让文章显得过于呆板和单调。
在《三峡》中,郦道元先描述了夏季的三峡,描写了江水上涨、瀑布飞瀑、绿树成荫的景象,突出表现了三峡的壮美和生机。然后依次描述了秋季和冬季的三峡,秋季的三峡被描述为天高云淡,草木凋零,猿声凄厉,给人一种悲凉凄美的感觉;冬季的三峡则被描述为江水清澈,山岭白雪皑皑,猿声悠扬,给人一种清幽高雅的感觉。最后描述了春季的三峡,这时候的三峡春暖花开,山花烂漫,小溪潺潺,给人一种清新明媚的感觉。
虽然郦道元在《三峡》中没有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来描述四季景色,但是他在文章中通过对每个季节的独特描绘,成功地表现了三峡不同季节的美景和氛围,让读者对三峡的自然风光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感受。
干支历是一种以60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标记年、月、日、时的历法,是中国所特有的阳历 。年月日时是历法的基本要素。 干支历主要由干支纪年、干支纪月、干支纪日、干支纪时四部分组成。它以立春为一年之始,年长为一回归年,用二十四节气划分出十二个月,每个月含有两个节气,没有闰月。干支历与地球环绕太阳的周期运动有关,其年月日全由太阳视运动决定,与太阴月相无关 ,它比农历更稳定而准确地反映出一年四季的气候和物候变化。
干支历示例:(公历1949年10月1日下午2点,农历八月初十日)
己丑年,癸酉月,甲子日,辛未时。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古称十日,十二支古称十二辰。干支这个名称,在东汉以前是没有的。关于干支的起源,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史书《世本》中曾有这样的记载:“容成作历,大挠作甲子”。隋朝《五行大义》也记载有“(大挠)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阴阳之别,故有枝干名也。”“大桡”,史籍记载是黄帝的史官,《吕氏春秋·尊师》:“ 黄帝师大挠 。”近代学者对干支的起源做过一些研究和论证,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
十天干以甲开始的单数序列为阳干,双数序列为阴干。十二地支又以子开始的单数序列为阳支,双数序列为阴支。十干和十二支按照阳干配阳支、阴干配阴支的规律依次相配,组成记录干支历的60个基本单位:
干支表
01甲子 02乙丑 03丙寅 04丁卯 05戊辰 06己巳 07庚午 08辛未 09壬申 10癸酉
11甲戌 12乙亥 13丙子 14丁丑 15戊寅 16己卯 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 20癸未
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 24丁亥 25戊子 26己丑 27庚寅 28辛卯 29壬辰 30癸巳
31甲午 32乙未 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己亥 37庚子 38辛丑 39壬寅 40癸卯
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己酉 47庚戌 48辛亥 49壬子 50癸丑
51甲寅 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巳 55戊午 56己未 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戌 60癸亥
最完整的干支表要算《甲骨文合集》第37986片甲骨(见图)。这版甲骨是商代末期纣王帝辛及其父亲帝乙在位期间的刻辞,此为一牛胛骨。 在发现的商代甲骨文中,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内容都是与占卜相关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甲骨卜辞”。 节气反映了地球在绕太阳运行轨道上的不同位置,属于阳历范畴。从地球上看,太阳在天球上沿着轨道(黄道)作周年视运动,我国古代人们发现了太阳年位置的变化与农业气候有着密切关系,于是,在历法中,利用天文现象,反映气候的变化,便于农事的安排,编制了二十四节气。把太阳运行的黄道(360°)分成二十四等分点,以春分点0点为起点,太阳每运行15°称一节气,位于等分点的瞬间就是交节气时刻,每个节气都设有专用名,它们含有气候变化、物候特点、农作物生长等意义。
二十四节气是在四时八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殷、周之交已分四时,春秋时代已有分至启闭八节。到战国晚期就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体系(天文位置已确定)。 到西汉时,《淮南子》所载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已经与后世完全相同,历二千多年而没有改变: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
为方便记忆,有《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先有岁星纪年法,后有太岁纪年法,它们可以说是干支纪年法的前身。由于木星绕天一周,实际不是恰好为12年,而是1186年。所以杷它当做12年一周天,顺次计箅,结果和实际的天象不合,每隔83年就会有一次误差。西汉末刘饮提倡超辰法,就是以144年间岁星运行的次数为145次。东汉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按超辰法应该超辰而不超辰,从这年以后,纪年法完全和岁星的运行没有什么关系,只按六十干支的次序来纪年。
干支历的纪年以二十四节气的立春为年分界线,用60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进行标注。从甲子到癸亥,循环更替,以至无穷。纪年的该组干支可称为年柱。
民国以前,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干支历岁首,叫春节(立春节);由于是春天的开始,我国自官方到民间都把立春作为节日来过,是一个重大节日。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到了清代,迎春仪式演变为社会瞩目、全民参与的重要民俗活动。据《燕京岁时记》中记载:“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在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清人所著的《清嘉录》则指出,立春祀神祭祖的典仪,虽然比不上正月初一的岁朝,但要高于冬至的规模。可以看出立春在很早之前是相当受重视的。 春秋时代开始以十二支纪月,叫做月建。十二辰(即十二支)的意义在《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律书》、《汉书·律历志》和《释名》都载其语源的说明,可以说是大同小异,都表示万物从发生,经过繁茂、成熟、衰减,乃至胚胎新萌芽的状态。《说文解字》的解说虽有牵强附会之嫌,但大体上文字的构造和其意义是一脉相承的。其名称可以说是考虑阴阳的消长和五行的推栘而组成的。 以上古籍记载把十二辰都描述为物候的周年变化 ,这充分说明干支纪月的阳历性质。
干支历以二十四节气来划分出一年中的12个月份,每个月含有两个节气(二十四节气中单数序列的节气又简称为“节”,双数序列的节气又简称为“气”或“中”,就是说二十四节气由12“节”加12“气”组成)。又以交立春节气当日作为一年的第一个月份即寅月(有的书籍又同时标注为1月或正月,用以辅助理解,其余类推)的起始,于是每一个“节”加一个“气”就为一个月,每个“节”可代表上半月(约15天),每个“气”可代表下半月,这样每个月就包含了两个节气。不需设置闰月。
二十四节气、干支历月、公历和太阳位置对照见右图。
干支历月、一年四季和二十四节气的对应关系见下表: 序号123456789101112干支历月份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子月丑月季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节)
(气) 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清明
谷雨 立夏
小满 芒种
夏至 小暑
大暑 立秋
处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干支纪月除十二支固定外,十干是依次排列的。 于是,从甲子到癸亥,60组各不相同的干支循环更替,每5年一个周期。纪月的该组干支可称为月柱。人们根据干支年、月柱的出现规律作出了能快速获知干支纪月的推导口诀:(知道了年干,就可算出当年的月干)
五虎遁年起月诀
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岁戊为头。
丙辛岁首寻庚起,丁壬壬位顺行流。
若言戊癸何方求,甲寅之上好追求。
一般所谓月建是指十二支而言,如建子、建丑、建寅等等。有人认为月建是指(农历)月的大小而言,所以有大建和小建的谬称。 从而又把“正月建寅”等,错误地解读为农历正月等同于“寅”或干支历的寅月。事实上,月建是等分的。按一年36525日算,共历304375日,而1个朔望月只有29530589日。这一辰就差了几乎1天。这十二辰合起来差了将近11天。 那相差出来的天数又怎么办?这就是阴阳历需要设置闰月的原因了。
《史记·历书》又有“夏正”、"殷正”、"周正"之分,这就是战国、秦、汉时代盛行的三正论。(建正意为阴阳历以哪个月建作为其一年中的第一月份的起始位置。)但有人认为三正交替不是历史事实。 干支历的纪日用60组各不相同的干支进行标注。从甲子到癸亥,不断循环记录。纪日的该组干支可称为日柱。
干支纪日在每一天的划分标准为晚上的零时,即子正。子正在《淮南子》中叫晨明,《集解》中叫夜半。 此外,晚上23至24点又称为晚子时,24点至1点称为早子时。(另有部分八字命理派别以子初划分日干支,即晚上23点起为新的一天。)
由于干支纪日以每一天来计算,对历法没有太多要求,且它的作用能很好的配合记事,所以它能直接附加在阴阳历上。
干支纪日法是中国历法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它以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所以历算家都以甲子为不变的尺度,考古家也借甲子以定古代月日的真正间隔,否则经过多次的改历,古代岁月将无法整理。干支纪日法不独为历家推算的工具。 《史记·历书》已以十二支纪时。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十二辰,每辰分为八刻,一昼夜为九十六刻。清初引用西法,把一昼夜分为二十四小时,因而一辰等于二小时。每辰两小时,遂有初正之分,每时等于四刻,每刻等于十五分钟。
子时: 23点至1点;丑时: 1点至3点;寅时: 3点至5点;卯时: 5点至7点;辰时: 7点至9点;巳时: 9点至11点;午时: 11点至13点;未时: 13点至15点;申时: 15点至17点;酉时: 17点至19点;戌时: 19点至21点;亥时: 21点至23点。
在古代由于历书中都不标记干支纪时,于是人们根据干支日、时柱的出现规律作出了能快速获知干支纪时的推导口诀:(十二个时支为已知不变,就推排时干)
五鼠遁日起时诀:
甲己还加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从戊起,丁壬庚子是。
戊癸何方觅,壬子是真途。
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主要包括纪日法(包括一天之内的纪时法)、纪月法、纪年法以及节气、节日等。 11 纪日法 日是最早出现的计时单位。 干支的概念:天为干,地为支。十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六十甲子: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组合为六十个单位,组合的方法是以天干的单数配地支的单数,天干的双数配地支的双数,从甲子始,至癸亥终,称为六十甲子。干支纪日法:大约产生于殷商时代。从春秋战国开始,干支纪日便成为历代史官纪日的传统方法。世界上迄今应用时间最长的纪日法:春秋时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日(公元前720年2月10日)起的干支纪日,一直到清代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止,计二千六百多年,从未间断。天干纪日法:早在夏代可能已产生,即用甲、乙、丙、丁等十个字来纪日。后逐渐不用。 《黄帝内经》中多数只用天干纪日,如《素问�6�1藏气法时论》:“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句中四组天干都是指日而言。 某些日子在古代有特定的名称:即根据每月月相(月球明亮部分的各种不同形象)来纪日。例:望不补而晦不泻,弦不夺而朔不济。(金�6�1窦汉卿《标幽赋》) 12 纪时法 一天之内的纪时法:日出时叫做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做夕、晚、暮、昏。太阳正中时称日中,将近日中时称隅中,太阳西斜称日昃,太阳落山称日入。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就叫做食时;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就叫做晡时。以上划分时段的方法,通用于周代。 汉太初以后,开始用十二地支作为十二时辰的名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代的两小时(小时,即小时辰之意)。近代又把每个时辰细分为初、正,这就等于把一昼夜分为二十四等分了。 《内经》中还有一些特定称谓,如:大晨,指天大明之时;早晡,指将近晡时的一段时间;下晡、晏晡,均为晡时之后,但下晡在前,晏晡在后;合阴,指夜半之后的一段时间;合夜,指鸡鸣之前的一段时间。《内经》以外,后世医书一般都按十二地支纪时。[注意]“小时”(表中写“钟点”)的概念是到二十世纪初才慢慢通行起来的,因此古代医书里所说“隔二时服”,是指间隔两个时辰,即四小时。 13 纪月法 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为春秋二时,所以后世常以春秋作为一年的代称。 开始时的四时顺序不是“春夏秋冬”,而是“春秋冬夏”。如《素问�6�1八正神明论》:“四时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西周中期之后,四时之称就规范为春夏秋冬了。长夏:因为四时与五行相配缺少一位,故加上一个“长夏”以配土。 下面介绍古代对十二个月的几种特殊称谓。 (1) 名纪月 先秦时期每个月有特定的名称。后世医家仿之,如清�6�1汪昂《医方集解�6�1序》“康熙壬戌岁阳月”的“阳月”即指十月。 (2) 季纪月 古人把四季的每一季节都分成孟、仲、季三个阶段,然后再依次分别代称月份。这种纪月法,常见于序跋。如明�6�1吴昆《医方考�6�1自序》“皇明万历十二年岁次甲申孟冬月”的“孟冬月”即为十月。 (3) 月建纪月 月建纪月又称地支纪月,即用十二地支和十二个月份相配纪月。月建的“建”指“斗建”,即北斗七星斗柄所指的时辰,由子至亥,每月迁移一辰,故称月建。 三正:春秋战国时代有过三种不同的历法制度,即所谓夏历、殷历、周历。三者主要的区别在于岁首的不同,也就是正月的月建不同,所以叫做“三正”。夏历以建寅之月(即冬至后二月,相当于现今夏历正月)为正,殷历以建丑之月(即冬至后一月,相当于现今夏历十二月)为正,周历以建子之月(即冬至所在的月份,相当于现今夏历十一月)为正。 由于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地区使用不同的历法制度,先秦古籍所据以纪时的历法制度也就不能统一,《黄帝内经》是三正兼用,甚至有用秦历(秦始皇时以建亥之月即夏历十月为岁首)的。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起使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此后大约二千年间,j基本上都是用的夏正。所以辛亥革命后,对于旧用的历法称为“夏历”,俗称“阴历”、“旧历”,也称为“农历”。 (4) 律吕纪月 律吕是六律、六吕的合称,即十二律。律本来是古代用竹管制成的校正乐律的器具,共有十二个名称,后来被借用为十二月的代称。六律用以指单月,六吕用以指双月。如《类经�6�1序》“岁次甲子黄钟之吉”的“黄钟”即指阴历十一月。 在中医古籍中,也有用别称异名纪月的。如宋�6�1杨士瀛《仁斋直指方�6�1自序》题作“景定甲子良月朔”,良月即指阴历十月。清�6�1张志聪《侣山堂类辩�6�1自序》题作“康熙岁次庚戌正阳月”,正阳月即指阴历四月。 14 纪年法 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比较复杂,现择其要,依次介绍年号纪年、星岁纪年、干支纪年、生肖纪年。 (1) 年号纪年 我国古代最初是按照君王即位的年次纪年,如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等等。汉武帝刘彻开始用年号纪年,即位那年称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顺次为建元二年、建元三年等,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历史上使用过的年号,约有八百多个。古医书有不少是用这种方法来纪年的,如宋�6�1刘昉《幼幼新书》李庚序题作“绍兴二十年九月几望”。绍兴是南宋高宗赵构的年号。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纪年明确,可以直接表明具体的年份。 (2) 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是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纪年方式之一。最早的记载见于《淮南子�6�1天文训》,但西汉时这种方式还不通行。自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开始干支正式用于纪年。干支纪年在中医古籍中有广泛的应用。如清�6�1柯琴《伤寒论注�6�1自序》题作“时己酉初夏也”,据柯琴的生活年代,可查得“己酉”当为公元1729年。当然,更常见的是皇帝年号加上当年干支的合记方法,如明�6�1陈实功《外科正宗�6�1自序》题作“万历丁巳之秋七月既望”,金�6�1段成己《肘后备急方�6�1序》题作“至元丙子季秋”等,都是年号与干支并用。还有再加上年次的,如唐�6�1王冰《黄帝内经素问注�6�1序》题作“时大唐宝应元年岁次壬寅”,元�6�1危亦林《世医得效方�6�1自序》题作“至元三年岁丁丑七月既望”等即是。两法并用纪年的长处是不易错乱。 (3) 星岁纪年 战国时代,天文占星家根据天象纪年,有所谓星岁纪年法。星指岁星(即“木星”),岁指太岁(古代天文占星家设想出的假岁星,又叫岁阴、太阴)。故有岁星纪年法和太岁纪年法。宋�6�1夏竦《铜人腧穴针灸图经�6�1序》题作“时天圣四年岁次析木秋八月丙申”,“析木”就是用岁星纪年。金�6�1张从正《儒门事亲》“颐斋引曰”题作“岁在单阏阳月晦日”,“单阏”就是用太岁纪年。 (4) 生肖纪年 十二生肖之说起于东汉,汉前未见记载。生肖可以用来推算一个人的年龄、出生的年份,历史上也使用过生肖纪年法,如元代就有“泰定鼠儿年”(泰定是元泰定帝的年号,鼠儿年即甲子,为公元1324年)的记载。 15 节气 我国远古时代是通过观象授时来指导农业生产的。古人把黄道附近的一周天二十四等分,根据太阳在黄道上这二十四个不同的视位置,实际上就是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将全年划分为二十四个段落,包括立春、惊蛰等十二个“节”气,雨水、春分等十二个“中”气,统称“二十四节气”,以此来反映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二十四节气的划分,起源于我国黄河流域。古人首先发现的,是二分和二至。 16 节日 由于风俗习惯的关系,我国古代的节日很多,有许多一直流传到今天。 这些节日,不是一个时代,而是许多时代积累下来的,而且都是汉族地区的习俗。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很多,如蒙古族每年七八月举行的那达慕大会,信奉伊斯兰教民族的开斋节、古尔邦节,藏族的望果节、雪顿节,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等等,反映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文化特点和宗教信仰,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采,也值得了解和研究。 中医古籍中常用节日名称作为某日的代称,如宋�6�1严用和《严氏济生方�6�1自序》题作“宝祐癸丑上巳”,《本草纲目》王士贞序题作“万历岁庚寅春上元日”,明�6�1陶华《伤寒琐言�6�1自序》题作“正统十年乙丑中元日”,清�6�1唐宗海《血证论�6�1自序》题作“光绪十年甲申重九后一日”等等,都是用节日名称纪日的例子 --------------------------------------- 完整点想帮你、是否采纳 看楼主了 祝你找到更好的答案
1、春夏秋冬的特点描述一年级的题:
2、春天冰雪消融,万物复苏
3、夏天烈日炎炎,万紫千红
4、秋天忙忙碌碌,硕果累累
5、冬天寒风瑟瑟,草木枯萎春:万紫千红
6、夏:绿树成荫
7、秋:硕果累累
8、冬:银装素裹
描述春夏秋冬的词语
本文2023-10-27 00:22:2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73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