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短篇佛经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7浏览:4收藏

求短篇佛经,第1张

佛为海龙王说法印经

大唐三藏法师义净奉 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海龙王宫。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并与众多菩萨摩诃萨俱。尔时娑竭罗龙王。即从座起。前礼佛足白言。世尊。颇有受持少法得福多不。佛告海龙王。有四殊胜法。若有受持读诵解了其义。用功虽少获福甚多。即与读诵八万四千法藏。功德无异。云何为四。所谓念诵。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龙王当知。是谓四殊胜法。菩萨摩诃萨无尽法智。早证无生。速至圆寂。是故汝等常应念诵。尔时世尊。说是四句法印经时。彼诸声闻。大菩萨众。及天龙八部。阿苏罗揵达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禅行法想经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闻如是。一时佛游于舍卫祇树给孤独园。佛告诸比丘。比丘受教。从佛而听。佛言诸比丘。若以弹指间。思惟死想。念有身皆死。是为精进行禅。为如佛教不。是愚痴食国人施也。何况多行者。取要言之。若念不净想秽食想。一切世间。无有乐想。无常想。无常为苦想。苦为非身想。非身为空想。弃离想。却*想。灭尽想。无我想。身死为虫食想。血流想。膖胀想。青腐想。糜烂腥臭想。发落肉尽想。一切缚解想。骨节分散想。骨变赤白枯黑亦如鸠色想。骨糜为灰想世间无所归想。世间无牢固想。世间为别离想。世间闇冥想。世间难忍想。世为费耗不中用想。世为灾变可患厌想。一切世间归泥洹想。诸比丘。若以弹指间。念此诸想之事。皆为精进行。为奉佛教。不是愚痴食人施也。何况能多行。是故可念行法想。佛说是已。皆欢喜受。

佛说八大人觉经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唯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唯慧是业。

第四觉知。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冤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居士必看的佛经如下:

1、《佛说八大人觉经》是我国翻译最早的经典之一,全经虽然只有三百多字,但内容极为重要。经文所列的菩萨八种觉悟,概括了一个佛教徒从初发心直至成佛整个修学过程的要义。这部经不但内容精辟、重要,而且译文典雅通畅,更便于读诵受持。

2、《吉祥经》是著名佛教学者、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李荣熙居士从南传大藏经中译出,译者在附言中写道:“巴利文《吉祥经》系南传佛教各国及我国云南傣族地区佛教僧俗信徒日常念诵经文之一。”

经文列举的十一种吉祥,概括了做人的方方面面,我们依之而行,便无往不胜,无处不安,无时不顺。

3、《善生经》是一部宣示学佛以提升人伦道德、实践人乘善法为根本的经典。佛法约可分五乘:一、人乘法;二、天乘法;三、声闻乘法;四、缘觉乘法;五、菩萨乘法。人乘法以五戒十善为根本,能修中品十善即得人身,依此善行以保持人格,并使来世不失人身。

佛陀应化在人间,所以佛陀说法教化的对象是以人类为根本,佛初成道时即先为提谓长者等说五戒十善等人乘善法。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故名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

  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

  「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

  「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

  「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随自己因缘。没有固定要求。可净身,燃一支清香,清水鲜花供奉佛菩萨经像。端身正坐读诵,或跪诵,或行诵。可出声,可默看。经文一般依汉语字典读音为准,也有一些不同。比喻说:南无地藏菩萨。 可把不熟的字写上拼音。也有带拼音的佛经。照拼音读诵就是了。以至诚恭敬心欢喜读诵就好。诵经以解大乘了义为好。安心读诵,愿得无上智。不执着外相。可先以这个流程读诵,抄写。

1、南无(音:na mo)本师释迦牟尼佛。

2、炉香赞: 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

3、发心偈:诸佛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所行施等善,为利众生愿成佛。

4、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5、读诵佛经正文。或抄写佛经,诵咒,念佛。思维佛经义。(时间短有事,可分卷诵,下次再接着诵。)

6、补缺真言:南无喝啰旦那。多啰夜耶。且啰且啰。俱住俱住。摩啰摩啰。虎啰。吽。贺贺苏旦拿。吽。婆沫拿。娑婆诃。

7、我悉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灭罪亡两具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8、回向:所有功德,悉与一切众生共,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法圆满,法门无量,可以究竟圆满的解决众生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五阴盛。欢喜学佛,离苦得乐。善顺正法,安祥自在。

南无莲池海会海会佛菩萨

(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阗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三万二千,文殊师法王子而为上首。  尔时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阗世,随顺调达恶友之教,收执父王频婆娑罗,幽闭置於七重室内,制诸群臣,一不得往。  国太夫人,名韦提希,恭敬大王,澡浴清净,以酥蜜和(麦少),用涂其身;诸璎珞中,盛葡萄浆,密以上王。尔时大王,食(麦少)饮浆,求水漱口。漱口毕已,合掌恭敬,向耆阗崛山,遥礼世尊,而作是言:大目犍连,是吾亲友,愿兴慈悲,授我八戒。  时目犍连,如鹰隼飞,疾至王所。日日如是,授王八戒。世尊亦遣尊者富楼那,为王说法。如是时间,经三七日,王食(麦少)蜜,得闻法故,颜色和悦。  时阿阗世,问守门者,父王今者,犹存在耶?时守门人白言:大王!国太夫人,身涂(麦少)蜜,璎珞盛浆,持用上王。沙门目连,及富楼那,从空而来,为王说法,不可禁制。  时阿阗世,闻此语已,怒其母曰:我母是贼,与贼为伴。沙门恶人,幻惑咒术,令此恶王,多日不死。即执利剑,欲害其母。  时有一臣,名曰月光,聪明多智,及与耆婆,为王作礼。白言:大王!臣闻毗陀论经说,劫初以来,有诸恶王,贪国位故,杀害其父,一万八千,未曾闻有无道害母。王今为此杀逆之事,污刹利种,臣不忍闻,是旃陀罗,我等不宜复住於此。时二大臣,说此语竟,以手按剑,却行而退。  时阿阗世,惊怖惶惧,告耆婆言:汝不为我耶?  耆婆白言:大王!慎莫害母。  王闻此语,忏悔求救,即便拾剑,止不害母。敕语内官,闭置深宫,不令复出。  时韦提希,被幽闭已,愁忧憔悴,遥向耆阗崛山,为佛作礼,而作是言:如来世尊!在昔之时,恒遣阿难,来慰问我。我今愁忧,世尊威重,无由得见;愿遣目连,尊者阿难,与我相见。作是语已,悲泣雨泪,遥向佛礼,未举头顷。  尔时世尊,在耆阗崛山,知韦提希心之所念,即敕大目犍连及以阿难,从空而来。佛从耆阗崛山没,於王宫出。时韦提希,礼已举头,见世尊释迦牟尼佛,身紫金色,坐百宝莲华。目连侍左,阿难侍右。释梵护世诸天,在虚空中,普雨天华,持用供养。  时韦提希,见佛世尊,自绝璎珞,举身投地,号泣向佛白言:世尊!我宿何罪,生此恶子?世尊复有何等因缘,与提婆达多,共为眷属?唯愿世尊,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此浊恶处,地狱饿鬼畜生盈满,多不善聚。愿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今向世尊,五体投地,求哀忏悔。唯愿佛日,教我观於清净业处。  尔时世尊,放眉间光,其光金色,偏照十方无量世界,还住佛顶,化为金台,如须弥山。十方诸佛净妙国土,皆於中现。或有国土,七宝合成。复有国土,纯是莲华。复有国土,如自在天宫。复有国土,如玻璃镜。十方国土,皆於中现。有如是等无量诸佛国土,严显可观,令韦提希见。  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尔时世尊,即便微笑,有五色光,从佛口出,一一光照频婆娑罗王顶。  尔时大王,虽在幽闭,心眼无障。遥见世尊,头面作礼。自然增进,成阿那含。 时世尊告韦提希,汝今知不?阿弥陀佛,去此不远。汝当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成者。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

(二)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  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来今者,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者,说清净业。善哉韦提希!快问此事。  阿难!汝当受持,广为多众,宣说佛语。如来今者,教韦提希,及未来世一切众生,观於西方极乐世界。以佛力故,当得见彼清净国土。如执明镜,自见面像。见彼国土极妙乐事,心欢喜故,应时即得无生法忍。  佛告韦提希: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远观。诸佛如来,有异方便,令汝得见。  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如我今者,以佛力故,见彼国土;若佛灭后,诸众生等,浊恶不善,五苦所逼,云何当见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佛告韦提希:汝及众生,应当专心系念一处,想於西方。云何作想?凡作想者,一切众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见日没。当起正念,正坐西向,谛观於日欲没之处,令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欲没,状如悬鼓。既见日已,闭目开目,皆令明了。是为日想,名曰初观。  次作水想:见水澄清,亦令明了,无分散意;既见水已,当起冰想;见冰映彻,作琉璃想;此想成已,见琉璃地,内外映彻,下有金刚七宝金幢,擎琉璃地;其幢八方,八楞具足,一一方面,百宝所成,一一宝珠,有千光明,一一光明,八万四千色,映琉璃地,如亿千日,不可具见;琉璃地上,以黄金绳,杂厕闲错,以七宝界,分齐分明,一一宝中,有五百色光,其光如华,又似星月,悬处虚空,成光明台;楼阁千万,百宝合成,於台两边,各有百亿华幢,无量乐器,以为庄严;八种清风,从光明出,鼓此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是为水想,名第二观。  此想成时,一一观之,极令了了。闭目开目,不令散失。唯除食时,恒忆此事。如此想著,名为粗见极乐园地。若得三昧,见彼国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说。是为地想,名第三观。  佛告阿难:汝持佛语,为未来世一切大众,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若观是地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舍身他世,必生净国,心得无疑。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地想成已,次观宝树。观宝树者,一一观之,作七重行树想。一一树,高八千由旬,其诸宝树,七宝华叶,无不具足。一一华叶,作异宝色: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璃色中,出红色光;玛瑙色中,出砗磲光;砗磲色中,出真珠绿光;珊瑚琥珀,一切众宝,以为映饰。妙真珠网,弥覆树上,一一树上,有七重网;一一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如梵王宫。诸天童子,自然在中,一一童子,五百亿释迦毗楞伽摩尼,以为璎珞。其摩尼光,照百由旬,犹如和合百亿日月,不可具名,众宝闲错,色中上者。此诸宝树,行行相当,叶叶相次。於众叶间,生诸妙华,叶上自然有七宝果,一一树叶,纵广正等二十五由旬,其叶千色,有百种画,如天璎珞;有众妙华,作阎浮檀金色,如旋火轮,宛转叶间,涌生诸果,如帝释瓶。有大光明;化成幢幡无量宝盖;是宝盖中,映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国,亦於中现。见此树已,亦当次第一一观之,观见树茎枝叶华果,皆令分明。是为树想,名第四观。  次当想水,欲想水者,极乐国土,有八池水;一一池水,七宝所成,其宝柔软,如意珠王生,分为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宝妙色,黄金为渠,渠下皆以杂色金刚,以为底沙;一一水中,有六十亿七宝莲华,一一莲华,团圆正等十二由旬。其摩尼水,流注华间,寻树上下。其声微妙,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婆罗蜜。复有赞叹诸佛相好者。如意珠王,涌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为百宝色鸟,和鸣哀雅,常赞念佛、念法、念僧,是为八功德水想,名第五观。  众宝国土,一一界上,有五百亿宝楼,其楼阁中,有无量诸天,作天伎乐;又有乐器,悬处虚空,如天宝幢,不鼓自鸣。此众音中,皆说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此想成已,名为粗见极乐世界宝树宝地宝池,是为总观想,名第六观。若见此者,除无量亿劫极重恶业,命终之后,必生彼国,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除恼法,汝等忆持,广为大众,分别解说。  说是语时,无量寿佛,住立空中,观世音、大势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炽盛,不可具见,百千阎浮檀金色,不得为比。

(三)

时韦提希见无量寿佛已,接足作礼,白佛言:世尊!我今因佛力故,得见无量寿佛及二菩萨,未来众生,当云何观无量寿佛及二菩萨?  佛告韦提希:欲观彼佛者,当起想念,於七宝地上,作莲华想;令其莲华,一一叶上,作百宝色;有八万四千脉,犹如天昼;脉如八万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见。华叶小者,纵广二百五十由旬,如是莲华,具有八万四千叶,一一叶间,有百亿摩尼珠王,以为映饰;一一摩尼珠,於千光明,其光如盖,七宝合成,偏覆地上。释迦毗楞伽宝,以为其台;此莲华台,八万金刚甄叔迦宝,梵摩尼宝,妙珍珠网,以为校饰;於其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宝幢,一一宝幢,如百千万亿须弥山,幢上宝幔,如夜摩天宫,复有五百亿微妙宝珠,以为映饰;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偏其宝土,处处变化,各作异相。或为金刚台、或作珍珠网、或作杂华云,於十方面,随意变现,施作佛事。是为华座想,名第七观。  佛告阿难:如此妙华,是本法藏比丘愿力所成,若欲念彼佛者,当先作此华座想。作此想时,不得杂观,皆应一一观之,一一叶,一一珠,一一光,一一台,一一幢,皆令分明,如於镜中,自见面相。此想成者,灭除五万亿劫生死之罪,必定当生极乐世界。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此事已,次当想佛,所以者何?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偏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  想彼佛者,先当想像。闭目开目,见一宝相,如阎浮檀金色,坐彼华上。见像坐已,心眼得开,了了分明,见极乐国七宝庄严,宝地宝池,宝树行列,诸天宝幔,弥覆其上,众宝罗网,满虚空中,见如此事,极令明了,如观掌中。  见此事已,复当更作一大莲华,在佛左边,如前莲华,等无有异,复作一大莲华,在佛右边。想一观世音菩萨像,坐左华座,亦作金色,如前无异,想一大势至菩萨像,坐右华座。此想成时,佛菩萨像,皆放光明,其光金色,照诸宝树,一一树下,亦有三莲华,诸莲华上,各有一佛二菩萨像,偏满彼国。  此想成时,行者当闻流水光明,及诸宝树,凫雁鸳鸯,皆说妙法;出定入定,恒闻妙法。行者所闻,出定之时,忆持不舍,令与修多罗合;若不合者,名为妄想,若与合者,名为粗想见极乐世界。是为像想,名第八观;作是观者,除无量亿劫生死之罪,於现身中,得念佛三昧。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此想成已,次更当观无量寿佛身相光明。阿难当知!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间白毫,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佛眼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身诸毛孔,演出光明,如须弥山。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於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众多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偏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其光相好,及与化佛,不可具说,但当忆想,令心眼见,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

(四)

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护众生。作此观者,舍身他世,生诸佛前,得无生忍;是故智者,应当系心,谛观无量寿佛。观无量寿佛者,从一相好入,但观眉间白毫,极令明了。见眉间白毫相者,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现;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得见无量诸佛故,诸佛现前授记。是为偏观一切色身相,名第九观。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无量寿佛了了明已,次亦应观观世音菩萨。此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身紫金色,顶有肉髻,项有圆光,面各百千由旬。其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释迦牟尼;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萨,无量诸天,以为侍者。举身光中,五道众生,一切色相,皆於中现。顶上毗楞伽摩尼宝以为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观世音菩萨,面如阎浮檀金色,眉间毫相,备七宝色,流出八万四千种光明;一一光明,有无量无数百千化佛,一一化佛,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变现自在,满十方世界。臂如红莲华色,有八十亿微妙光明,以为璎珞,其璎珞中普现一切诸庄严事。手掌作五百杂华色,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万四千昼,犹如印文;一一,有八万四千色;一一色;有八万四千光,其光柔软,普照一切,以此宝手,接引众生。举足时,足下有千辐轮相,自然化成五百亿光明台,下足时,有金刚摩尼华,莫不弥满。其馀身相,众好具足,如佛无异,唯顶上肉髻,及无见顶相,不及世尊,是为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名第十观。  佛告阿难:若欲观观世音菩萨者,当作是观;作是观者,不遇诸祸,净除业障,除无数劫生死之罪;如此菩萨,但闻其名,获无量福;何况谛观。若有欲观观世音菩萨者,先观顶上肉髻,次观天冠,其馀众相,亦次第观之,悉令明了,如观掌中。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次观大势至菩萨,此菩萨身量大小,亦如观世音;圆光面各百二十五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举身光明,照十方国,作紫金色,有缘众生,皆悉得见。但见此菩萨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萨名大势至。此菩萨天冠,有五百宝华,一一宝华,有五百宝台,一一台中,十方诸佛净妙国土广长之相,皆於中现。顶上肉髻,如钵头摩华,於肉髻上,有一宝瓶,盛诸光明,普现佛事。`馀诸身相,如观世音,等无有异。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当地动处,有五百亿宝华;一一宝华,庄严高显,如极乐世界。此菩萨坐时,七宝国土,一时动摇。从下方金光佛刹,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刹,於其中间,无量尘数分身无量寿佛,分身观世音、大势至,皆悉云集极乐国土,侧塞空中,坐莲华座,演说妙法,度苦众生。  作此观者,名为观见大势至菩萨,是为观大势至色身相。观此菩萨者,名第十一观,除无数劫阿僧只生死之罪。作是观者,不处胞胎,常游诸佛净妙国土。此观成已,名为具足观观世音大势至。  见此事时,当起自心生於西方极乐世界,於莲华中,结跏趺坐,作莲华合想。作莲华开想,莲华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想、眼目开想,见佛菩萨满虚空中。水鸟树林,及与诸佛,所出音声,皆演妙法,与十二部经合,若出定之时,忆持不失。见此事已,名见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是为普观想,名第十二观。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及大势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当观於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如先所说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但想佛像,得无量福,况复观佛具足身相。阿弥陀佛,神通如意,於十方国,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所现之形,皆真金色,圆光化佛,及宝莲华,如上所说。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於一切处,身同众生,但观首相,知是观世音,知是大势至,此二菩萨,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是为杂观想,名第十三观。

(五)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  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  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者,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聚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偏十方界,於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是名上品上生者。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於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时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宝华,经宿则开,行者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华,佛及菩萨,俱时放光,照行者身,目即开明,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即下金台,礼佛合掌,赞叹世尊,经於七日,应时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应时即能飞行偏至十方,历事诸佛。於诸佛所,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忍,现前授记,是名上品中生者。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菩萨,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见此事时,即见自身坐金莲华,坐已华合,随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一日一夜,莲华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於众相好,心不明了,於三七日后,乃了了见。闻众音声,皆演妙法,游历十方,无养诸佛,於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辈生想,名第十四观。

(六)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於西方极乐世界,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华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华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是名中品上生者。  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发愿求生极乐国。戒香熏修,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华,至行者前,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行者自见坐莲华上,莲华即合,生於西方极乐世界。在宝池中,经於七日,莲华乃敷,华既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中生者。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譬如壮士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经七日已,遇观世音,及大势至,闻法欢喜,得须陀洹,过一小劫,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下生者。是名中辈生想,名第十五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偏满其室,见已欢喜,即便命终。乘宝莲华,随化佛后,生宝池中,经七七日,莲华乃敷,当华敷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其人前,为说甚深十二部经。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只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经於六劫,莲华乃敷。观世音、大势至,以梵音声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於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生辈想,名第十六观。  说是语时,韦提希与五百侍女,闻佛所说,应时得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得见佛身,及二菩萨。心生欢喜,叹未曾有,豁然大悟,逮无生忍。五百侍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生彼国。世尊悉记,皆当往生,生彼国已,获得诸佛现前三昧,无量诸天,发无上道心。

(七)

尔时阿难,即从座起,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此法之要,当云何受持?  佛告阿难:此名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亦名净除业障,生诸佛前。汝当受持,无令忘失!行此三昧者,现身得见无量寿佛及二大士。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闻佛名,二菩萨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何况忆念。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分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无量佛寿名。  佛说是语时,尊者目犍连,尊者阿难,及韦提希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尔时世尊,足步虚空,还耆阗崛山。尔时阿难,广为大众,说如上事。无量诸天、龙、夜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礼佛而退。

1 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圆觉经》《楞伽经》《净土诸经》等。

2 看修行的书,明理不求实证,则无意义。目前时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藏区的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大圆满法,天赐众生福泽,能修习,当累世修的机缘,甚难得!

六祖以后,禅宗已不适合人的根性,能度脱现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圆满法了。正如莲华士大师所预言:铁鸟(飞机)飞翔时,大圆满法将传遍世界。

推荐修行的两本书:元音老人著《大手印浅释》。

丹贝旺旭仁波切著《金刚密乘大圆满》。

修习大圆满法,须拜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为师,灌顶修行。

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不仅仅是开悟,且证量足,能够灌顶加持,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活佛摩顶。

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县的德合隆寺

去拜: 丹贝旺旭仁波切 为师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县阿宗寺 :江央确吉宁玛仁波切

修习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 !

3所谓念念修行,就是终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乱。从而能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业障;二是佛力感应加持)

(当然要持戒、行善、发愿、生菩提心)

(生真信,发切愿,志诚恳切,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校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仅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净土宗念佛法门)

而开悟、明心见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一念不生,回光返照,了了分明,当下抓住,觉性显前——《大手印浅释》

《金刚密乘大圆满》:有所谓:“内观心性,向内观!”之口诀。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观。

此偈诵的意思是说:使能想、能念之心识,向它自己稍微地内转;稍微地内向;轻微地内收,这样便能认识本觉。华智仁波切说由此不能认识的话,便再也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认识了。当以自心稍许向内轻微地观于它自身的时候,会有一种远离一切散乱分别的赤裸明清,这就是觉性。

念:

南无(音:那摩)阿(音:a) 弥陀佛

南无(音:那摩)观世音菩萨

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4修行需要先消业障,在消业障方面《地藏菩萨本愿经》甚佳,读经、念: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名号。

《地藏菩萨本愿经》:更能每日念菩萨名千遍,至于千日,是人当得菩萨遣所在土地鬼神,终身卫护,现世衣食丰益,无诸疾苦,乃至横事不入其门,何况及身。是人毕竟得菩萨摩顶授记

首先要正确选择大乘经典,不能是伪经!然后由浅入深,选择自己想读的经典

洗手漱口,以恭敬心读诵。读完了,经书也不要乱放,要存放在干净的书架等合适的地方

要反复地研读,不要只看一遍就放弃,要多次研读,多次认真思考,多次体会,多次深入研究,这样才能更好地领会佛经中的内涵。

  《书》曰:“能自得师者王。”何以明之?齐宣王见颜触曰:“触前。”触亦曰:“王前。”(议曰:夫触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触为慕势,不若使王为趋士。)宣王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者贵乎?”对曰:“昔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百步而樵采者,罪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言之,生王之头,曾不如死士之垄。”宣王竟师之。

 (宣王左右曰:“大王据千乘之地,而建千石之钟,东南西北,莫敢不服。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于农亩之下,则鄙野、监门、闾里。士之贱也,亦甚矣。”触曰:“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舜起农亩而为天子。及汤之时,诸侯三千。当今之世,南面称寡人者,乃廿四。由此观之,非得失之策与?稍稍诛灭,灭亡无族之时,欲为监门、闾里,安可得哉?《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故无其实而喜其名者削,无其德而望其福者约,无其功而受其禄者辱,祸必握。故曰:‘矜功不立,虚愿不至。’此皆夸其名,华而无其实德也。是以尧有九佐,舜有十友,禹有五丞,汤有三辅,自古及今,而能虚成名于天下者,无有。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不学,而成其道。老子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夫孤、寡者,困贱下位者也,而侯王以自谓,岂非以下人而尊贵士与?夫尧传舜,舜传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称名,是以明乎士之贵也。”)

 谚曰:“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马不必骐骥,要之善走;士不必贤也,要之知道;女不必贵种,要之贞好。”何以明之?淳于髡谓齐宣王曰:“古者好马,王亦好马;古者好味,王亦好味;古者好色,王亦好色;古者好士,王独不好!”王曰:“国无士耳。有则寡人亦悦之。”髡曰:“古有骅骝骐骥,今之无有,王选于众,王好马矣;古有豹象之胎,今之无有,王选于众,王好味矣;古有毛嫱、西施,今之无有,王选于众,王好色矣;王必待尧舜禹汤之士,而后好之,则尧舜禹汤之士,亦不好王矣。”

 (鲁仲连谓孟尝君曰:“君好士未也。”孟尝君曰:“文不得士故也。”对曰:“君之厩马百乘,无不被绣衣而食菽粟,岂有骐骥騄耳哉?后宫十妃,皆衣缟纻,食粱肉,岂有毛嫱、西施哉?色与马取于今之世,士何必待古哉?故曰:‘君好士未也。’”

 张敞《与朱邑书》曰:“饥者甘糟糠,饱者饫粱肉。何则?有无之势异也。昔陈平虽贤,须魏倩而后进;韩信虽奇,赖萧何而后信。故士各达其及时之宜。若待古之英俊,必若伊尹、吕望而后荐之,则此人不因足下而进矣。”《淮南》曰:“待腰袅、飞兔而后驾,则世莫乘车矣;待西施、洛浦而后妃,则终身不家矣。然不待古之英俊而自足者,因其所有而遂用之也。”)

 《语》曰:“琼艘瑶楫,无涉川之用;金弧玉弦,无激矢之能。是以分絜而无政事者,非拨乱之器;儒雅而乏治理者,非翼亮之士。”何以明之?魏无知见陈平于汉王,汉王用之。绛、灌等谗平曰:“平盗嫂受金。”汉王让魏无知。无知曰:“臣之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闻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已之行,而无益于胜负之数,陛下假用之乎?今楚汉相距,臣进奇谋之士,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耳!盗嫂受金,又安足疑哉?”汉王曰:“善。”

 黄石公曰:“有清白之士者,不可以爵禄得;守节之士,不可以威刑胁。致清白之士,修其礼;致守节之士,修其道。”何以明之?郭隗说燕昭王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厮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默,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凭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恣睢奋击,呴藉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乃古之服道致士者也。

 黄石公曰:“礼者,士之所归;赏者,士之所死。招其所归,示其所死,则所求者至矣。”何以明之?魏文侯太子击礼田子方,而子方不为礼,太子不悦,谓子方曰:“不识贫贱者骄人乎?富贵者骄人乎?”子方曰:“贫贱者骄人耳。富贵者安敢骄人?人主骄人而亡其国,大夫骄人而亡其家。贫贱者若不得意,纳履而去,安往而不得贫贱乎?”

 宋燕相齐,见逐罢归,谓诸大夫曰:“有能与我赴诸侯乎?”皆执杖排班,默而不对。燕曰:“悲乎!何士大夫易得而难用也?”陈饶曰:“非士大夫易得而难用,君不能用也;君不能用,则有不平之心。是失之于己而责诸人也。”燕曰:“其说云何?”对曰:“三升之稷,不足于士,而君雁鹜有余粟,是君之过一也。果园梨栗,后宫妇女,以相提挃,而士曾不得一尝,是君之过二也。绫纨绮縠,美丽于堂,从风而弊,士曾不得以为缘,是君之过三也。夫财者,君之所轻;死者,士之所重。君不能行君之所轻,而欲使士致其所重,譬犹铅刀畜之,干将用之,不亦难乎?”宋燕曰:“是燕之过也。”

 《语》曰:“夫人同明者相见,同听者相闻。德合则未见而相亲,声同则处异而相应。”韩子曰:“趋舍同则相是,趣舍同则相是,趣舍异则相非。”何以明之?楚威王问宋玉曰:“先生其有

求短篇佛经

佛为海龙王说法印经大唐三藏法师义净奉 诏译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海龙王宫。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并与众多菩萨摩诃萨俱。尔时娑...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