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讲述朋友趣事,电视上看到自己的藏品被拍卖,怎么回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6收藏

马未都讲述朋友趣事,电视上看到自己的藏品被拍卖,怎么回事?,第1张

马未都说:朋友在拍卖会上发现一件自己家中的古董。后来他发现,保姆一直在偷古董卖钱。我建议朋友报警,但他老婆却选择放过这个保姆。

朋友家古董被保姆偷走

马未都的朋友看见自己的买的对联在拍卖会上拍卖,朋友一愣:这是我的东西啊,怎么还拍卖了?马未都先让他确认那对联是不是肯定就是他买的那副,朋友把发票、收据、购买手续什么的证据很完善。两人分析来分析去,朋友突然醒悟没准是我家保姆干的!朋友刚有了孩子,家里事情太多,怕妻子忙不过来,就商量着找一个保姆。找外人不放心,就跑回来家,找一个远方亲戚帮忙做些家务。

损失惨重

马未都就让朋友报案,结果警察来了把朋友家保姆带走了。然后跟朋友说这保姆拿了不止这点儿东西,就给他一张清单看,清单上保姆拿的东西密密麻麻一大堆,多了去了。警察说现在还没有立案,如果立了案就不能撤案了。

朋友回去就跟老婆说了这事,俩人都为难了,怎么跟老家的人说呢?保姆是在老家找的。把这保姆抓了,判了刑,老家的人回头全上朋友这来闹腾,这怎么行呢。而且丢失的东西也绝对追不回来了,即便给保姆判刑,也顶多就是出口气。但随之而来的还有恶果,老家的七大姑八大姨还不都打上门来。

最后却放弃追究

想了半天,他只好把这恶果自己吞了,也没立案,把保姆从公安局领回家来了。有钱人真是烦恼比普通人多得多啊,照这么看来,还是普通人活得简单。这有钱是好,还得日防夜防,可有句话叫日防夜防,家贼难防。

找知根知底的亲戚做保姆确实一定程度上放心,但一旦保姆人品不行,可是后患无穷,多亏在拍卖会上发现了端倪,否则,怕是要一觉醒来发现房顶没了才知道家被盗了!应了那句老话“日防夜防,家贼难防”。马未都朋友的最后选择谈不上正确,但自家生活得到平静,一旦被七大姑八大姨闹上门,就要每天头疼了。

1、越枯燥的书对我的影响越大。

2、每个人活在世间,说起来都是极偶然的事。

3、以文化的强势忽略美学的含蓄,注重表而不注重里。

4、喜怒不形于色是一种修行,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5、我觉得人生所有的事情,有的应该记,有的没必要记。

6、人的聪明不是天生的,而是接受信息的一个反馈!接受得越多,反馈得越多。

7、制度在文化背景下崩盘。 文化作为社会最大的背景,无处不在,制度与之抗衡往往徒劳。

8、你为什么有恐惧呢?那里因为你修行还不到家,当你有了这些修行的时候,你可能就不恐惧了。

9、囚牛好音,睚眦喜斗,嘲风好显,蒲牢善吼,狻猊喜烟,谛负碑,狴犴喜诉,饕餮贪吃,螭吻好吞。

10、堆砌的艺术就是一台丰富的文艺晚会,全是重点,却没了重心。形式再花哨,到头来也是曲终人散,两目茫茫。

11、西方人注重式样,在造型好的基础上材质才会起作用;而东方人注重材质,式样放在了其次,家具必须是硬木良材。

12、趋利、趋名、趋静,你处于那个阶段?二层半扒上去看看,也是好的。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能给你内心一种愉快。

13、一个人的成熟在于当他的个人意愿不能表达,或能够表达但不可能如愿时,他能够心平气和的对待,而不是怨天尤人。

14、文明一定趋同,文化必须求异。历史没有真相,只残存一个道理。社会是锅粥,过了坎还有沟。八卦如同算卦,算卦都是废话。有态度的脱口秀,有玄机的脱手秀。

15、通过寻根,我们能看到一代又一代人的追求,这些追求,放在一个民族的大背景中,其实每一笔都精彩,每一笔都没那么精彩,但是共同构成了一个精彩的民族史。

16、汉庭规定,大臣们佩戴古玉组佩上朝。组佩,顾名思义,成组的玉佩。组佩由大小不一的玉佩组合,中间衔以丝绳,佩戴腰际,限制了文武百官上朝时的行动。如若有人动作过大过猛,组佩就会叮当作响,势必引起侍卫的注意。

17、五彩、斗彩、珐琅彩、粉彩四大彩瓷成为彩瓷的主流,其他诸如素三彩、墨彩、矾红彩、浅绛等都是衍生出来的品种。了解彩瓷的人都能感受彩瓷品种内在的变化,由外在热烈逐渐变为内在含蓄。粉彩是彩瓷王国的收山之作。发明它时已近康熙王朝尾声,距今约300年。

18、雍正一朝使粉彩迅速发展完善,数年的功夫粉彩就攀登上顶峰。这跟雍正帝有关,在繁忙的政务之余,雍正为减轻心中的压力,对粉彩倍加关爱,御批中对粉彩的烧造常有具体指示:某某花卉去掉黑色,某某叶子少画一点等等,这些御笔朱批今天都可以在清档中轻易查到。

19、老古玩界把收藏分为两大类,并有个既简单又形象的称谓:软片儿,硬片儿。软片儿是指书画以及碑帖古籍,扩大一点儿还指织绣,地毯等,总之,凡是可以翻阅折叠的这一类古玩统称软片儿;另一类硬片儿是指陶瓷、青铜器、玉石、玻璃器以及竹木牙角等杂项,名称还算贴切。

20、代最著名的白釉——枢府釉,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名鼎鼎。枢府釉作为官方的御用瓷器反应了元代的时尚,以白为吉。蒙古族人至今崇尚白色,古书记载,元朝曾烧制过白色的琉璃瓦。枢府釉是一种卵白釉,色浊釉肥,早期的枢府釉略闪青色,后期的就更白一些。由于枢府釉较厚,致使许多有纹饰的器皿纹饰显现不清,形成一种朦胧之美。枢府釉对陶瓷的贡献主要的是打下了青花瓷的基础。注意一下元青花的釉色,就可以明显发现其绸厚与枢府釉非常接近。枢府釉摆脱了宋影青的透明亮丽,使景德镇的瓷器生产跨上了一大步,把透明改造成乳浊,为青花的出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马未都简介

马未都(1955年3月22日-),生于北京,祖籍山东荣成,收藏家、古董鉴赏家,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主讲系列节目《马未都说收藏》,现为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中国网》专栏作家、专家,同时也是超级畅销书作家。

1981年,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了小说《今夜月儿圆》,被许多读者视为传统文化的启蒙读物,小说发表后,被调为《青年文学》的编辑。

1996年,马未都创办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开始收藏中国古代艺术品,藏品包括陶瓷、古家具、玉器、漆器、金属器等。

2008年,马未都以745万元的版税收入,登上“2008第三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5位,引发广泛关注。

推荐回答断章取义。

其它不谈,我只是知道从听了马先生的课开始,我一个之前从没接触过文物的人,对文物与历史文化的关系有了全新见解,并开始去了解我国古老的文化和审美;不知道有多少和我一样的年轻人,从完全空白到知道这个领域,到喜欢上这个领域。这就是马先生的贡献。通过看他的节目和文章,了解到他是个智慧又活得通透的人,理性也有感性的时候,做人很真实,有思想也有追求。他聊文物从不谈钱,不是清高,而是这些没有意义,因为一时的定价不能代表一件历经千百年的文物真正的价值,文化无价。他从来没说自己把文物留给社会多么伟大,他就说人活到一定岁数,拥有的财物太多,身边就会充斥各种心怀不轨的人,这些财物就会成为一种负担。这就是智慧和通透,从他身上不只学到了文物知识,还有审美,还有价值观,还有通达的思想。

那么多收藏大家,多么厉害也是自己厉害,对社会有什么贡献吗?还不是躲在角落里偷偷把玩,或者羡慕嫉妒恨,或者炒来赚差价。你藏品那么好,你怎么不开个博物馆供大家去看呢?你怎么不留给社会呢?那些人就境界很高吗?不觉得。

我算是《都嘟》的粉丝了,每期都会追看,马老爷子那么大岁数了,每期都准备的很认真,说说我的几点感受吧。内容上,《都嘟》时间不长,固定在20分钟左右,但是几乎没有断片,马未都一口气讲到底,所以内容是很充足的,但并不散乱,有逻辑,甚至会有些出其不意的角度和观点。一方面足见老先生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人生经历,另一方面也说明节目制作上很用心。主题上,称得上包罗万象。有聊方言传承的文化题材,也有单纯聊聊厕所的轻松主题,甚至前段时间《智取威虎山3D》上映,马未都还顺应热点谈了谈**。另外,老先生其实心态很年轻,不会用电脑却学习淘宝知识专门讲了一期,难能可贵。点睛之笔,这个脱口秀还有一点不一样的地方,最后接了一个脱手秀,专门把马未都观复博物馆的东西拿出来给大家瞅瞅,并自带解说,算是科普收藏古董知识。收藏不起又没时间去博物馆参观的,看看节目也能一饱眼福。

马未都说马未都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引子 传奇人物马未都

采访马未都没点儿钉子精神不行,你得见缝插针;没点儿耐力也不行,因为仨俩星期你根本见不到他人影儿,你得跟他打持久战。

马未都是个传奇人物。

他写小说,二十几岁就声名远播;他写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海马歌舞厅》让他名利双收,据说那年头他因此赚了几百万;他玩收藏,不仅建成了蜚声中外的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而且几十年下来他竟以草根之身与国家级的专家形成了文物鉴定的鼎足之势……这个马未都,神人也!

马未都很清高,他说“现在的小说我根本就不读,没法看,一点儿意思都没有”;他不齿谈钱,但心里却想着能有人给他十个亿。他像极了写小说的文人。

马未都很狂傲,他说“历史上著名的瓷器收藏家,古代是乾隆爷,近代就是我”;“在文博界这么多年我没觉得碰上过什么对手”。这自信让人听着都冒汗。

马未都很精明,他说:“买古玩,我得让人家有钱赚,人家才能总想着我。要是回回把人家弄一半死,我就没下回了。所……

以上

提起马未都观复婚姻中的属相禁忌,大家都知道,有人问马未都结过几次婚,另外,还有人想问马未都的资料,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马未都:京城高级“老炮儿”,为什么成为文化界的“万人迷?下面就一起来看看马未都结过几次婚,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马未都观复婚姻中的属相禁忌

1、马未都观复婚姻中的属相禁忌:马未都结过几次婚 2、马未都观复婚姻中的属相禁忌:马未都的资料 3、马未都:京城“老炮儿”,为什么成为文化界的“万人迷? 4、马未都的观复博物馆有一个特殊规定:不收任何字画,这是为什么呢?

如果说起当今收圈,年出生于京城的马未都是一位绕不过去的风云人物。由于在收圈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都很大,许多人干脆称呼马未都为“马爷”,这种现象在国内收圈也。

很多时候,马未都的名字已经跟“收”划等号,提起收自然会说到马未都,说起马未都,也避免不了谈收。马未都毫无疑问是收圈的超级玩家。

马未都是一位聪明透顶的人,这从他的职业和身份在变化中不断与时俱进,完全能看出来。从家、编辑、编剧、商人到收家,马未都的眼光始终是超前的,什么能扬名,什么能赚钱,他就干什么。对于这样的聪明人,若没有积累出巨大财富就有些说不过去。

80年代文学很吃香,血气方刚的马未都进军文学圈,并且创作出让人刮目相看的作品,如《今夜月儿圆》,立即在文坛刮起一阵旋风,他由此成名了。

成名后,他看到了做编辑的种种优势,就进军编辑圈,因为在“文学热”的大背景下,作家预想发表文字,必须通过编辑来支持和提携,可以说,编辑掌握着一名作家的生杀大权。因此,在做编辑那些年,马未都比大部分作家还要吃香喝辣。

又过几年,“热”在全国火爆起来,有钱的人做制片人或出品人,口袋不瓷实的人,则做起了导演或编剧。因为写作功底突出,所以,马未都参与了许多的编剧,又以剧作家的身份在全国行走起来。

同时,下海潮在国内十分活跃,那些有能力有关系的人,纷纷下海经商。作为文化人的马未都自然没有放过这个好机会,他大刀阔斧地趟进了下海潮。凭借着聪明脑瓜,他的财富在这时逐渐积累起来。

直到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他结识了大收家王世襄先生后,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从此,他一头扎进了收圈,到现在,干了有30余年。

年的马未都,虽然才在收圈了10多年,但他通过时代机遇和灵活头脑,以及自己的那份执着精神,已经摇身变为收界的大腕,无人不对他心服口服。

在这年国庆过后,马未都投资建造了国内家私人博物馆——观复博物馆,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件人人赞不绝口的大事和好事。

马未都:京城“老炮儿”,为什么成为文化界的“万人迷?

收的目的是什么?我以为,说的高尚一点,就是以一己之力挽救古代的遗存,延续传统文化的命脉。说的低俗一点,就是占有稀有,到时为自己换来巨额财富。

对于在收圈打拼了几十年的马未都来说,名利于他已经没有多少,所以他玩起了情怀。情怀这玩意是虚词,可大可小,可雅可俗,怎么说它都在理。也只有马未都这样的玩家,才能把收玩出情怀。

虽然在古董收上一掷千金,但面对字画,马未都一直说不,甚至还有这样的规定:观复博物馆不收任何字画。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其一,他专攻,不打没把握的仗。

古董这玩意是实打实的东西,什么年代就有什么样的形制、风格、材质和做工,因此,只要研究好这几点,就不怕收到。

而字画不同,尤其那些几百年前,上千年前的古字画,想判别出真伪,手续要复杂得多,即使同一名书画家在不同时间、不同状态和不同心情下创作出的字画,差异也很大,这就给鉴别带来很多不便之处。

马未都长期研究古董,对字画来说,他跟门外汉差不多,所以,他不愿触碰字画这个陌生领域。

其二,字画比古董更难保存。

流传了几百年、上千年的字画,由于快接近宣纸的寿命极限,纸张变得脆弱不堪,而且怕光怕潮,怕虫蛀,如果没有相应的保护工具和措施,很难有效保护。

古董这玩意,要么瓷质,要么陶质,要么金属质或石质、木质,这些东西本身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都比较固定,不担心轻易受到损坏,保存起来,要比字画省事不少。

其三,字画价格过于坚挺。

从古至今,字画一直有较高价位,一直在艺术品市场和收圈占据重要地位。尤其那些名人字画,历来价格不菲,并且,字画保存不易,流传下来的很少,一名书画大家一生创作了多少作品,也都有文字记录在案,总体稀少,这就更助长了价格的坚挺。

我举一个例子,“长安画派”奠基人赵望云先生的四尺国画作品,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能卖到1万元,或者1克黄金,深受西北地区达官贵人的追捧。而那时,像什么瓷器,陶罐,瓦当,奇石等玩意,基本无人问津,或者说有价无市。

确切地说,古董收才是进入21世纪后,被炒作起来的。在21世纪之前,大凡去文玩市场买卖古董,若运气好,完全存在捡漏的可能,可以用很少价格买来宝贝,甚至连字画也可以捡漏,但现在绝无可能。

以上就是与马未都结过几次婚相关内容,是关于马未都结过几次婚的分享。看完马未都观复婚姻中的属相禁忌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时值盛夏,大自然一派繁华,与骄阳一起灿烂得让你无法呼吸。这是不惧风雨雷电的旺盛,是难以抑制的喷薄欲出,人生若能如夏花样灿烂一回,那便是生之幸福。

我正在炎炎夏日午后的书房里“愁永昼”,快递小哥送来了马先生的新书《背影》。

急忙打开,一幅青花瓷感的封面夺目而入,顿觉六根清爽,轻轻抚摸封面,有青花瓷瓷粒温润的触感。书一在手,我就知道要用虔敬之心去品味它清凉之下曾经历炼过的炙热。

封面上部一棵大树枝叶葱茏遒劲,虚实结合,如梦如幻,恰似一株背影;树的下面有落叶片片,时隐时现,这幅动态的飘然,也正是一个生命归去的宁静之美。

一、知生,知死

从目录中可以看出,先生在书中记述了25位亲朋好友;是一本悼文合集。于是,心中顿生一股沉重感。

然而,先生说: “人生唯有一死真真切切……生与死是人生的大课,个人无从决定选择,它与人的意志无关。” ,这是直面生命殒没的理性思考。

那些先我们而去的亲朋,我们 “后辈既无法挽留,也无法补偿,只能拊膺长叹,体会生死离别之痛。” ,这是人之常情,痛定之后对逝者的追思又何尝不是一场欣慰和感动呢?

很喜欢先生的两句话: “与人交往乃人生第一快事,可以知人事,懂人情,晓人性,窥人生。我们在与人的交往中,学习成长相知相融;而每个人不论活得好坏,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生。”

读完这本书才知道,书中的每一位人物的一生都是灿烂如夏花,逝去又如落叶般静美。

父亲是作者最亲的人,把对父亲的悼文放在本书的第一篇,是对父亲最好的追思。父亲行伍出身,不算什么大人物,但有粗线条的爱;经历过枪林弹雨的历练,与日本鬼子拼过刺刀,半生戎马,活出了他灿烂的一生。

面对死亡,父亲很豁达,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他说, “人总要走完一生……再治疗下去,我也不会好起来,还会连累所有人……拔掉所有的管子吧,这是我的决定。”

一个脑袋清醒的人面对死亡,如果能这样坦然、安详,则是对生命的彻悟,真正做到了 “知生、知死”

所谓,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我觉得,只要父母活着尽孝了,也就没必要太多的后悔。父母还健在的时候,要多多到父母跟前望望,不图你给他们买什么山珍海味,只要听听你的声音,老人们就很满足。

亲人去,心后悔,才是最假的哀痛!

二、接你世间来

我们常说的一个词语叫“始终”,这个词语给人一种绝望的感觉,其实我们念反了。古人是很智慧的,他们不说“始终”,而是说“终始”,一个新生命的到来,又何尝不是一个“终”的开始?

先生的父亲在那个枪林弹雨的年代里,曾有一发哑弹落在他眼前的一位战友身上,战友牺牲了,他万幸活着,如果死了就不会有他了。所以,先生说, 每个人来到世间都是极偶然的事。

然而,这个偶然就是我们的幸运,是生命的强者,为什么不去感谢呢?

一个生命的终了,另一个生命即将开始。

马先生很好奇是谁为自己接生的,多方打听才知道,是个叫叶惠方的医生。得知叶医生还健在,他很感动,便亲自前去拜访,感恩这个托举自己生命的恩人。

与叶惠方医生会面之后才知道,她已是百岁老人;更让人惊讶的是,叶大夫曾是北京协和医院的妇产科主任,还是林巧稚医生的高徒!

叶惠方的家学渊源深厚,父亲叶培初当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就是现在的东京大学。叶惠方一九三四年考入燕京大学,后又考入热门的、竞争激烈的医学预备系。

难怪先生说,那天与叶惠方大夫的相见如梦如幻,自己觉得特别神奇, “全中国最权威的妇产科专家叶惠方大夫竟然是第一位看见我来到这个世界的人!” ,骄傲和自豪之感溢于言表,这是一种缘分,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的。

之所以把叶惠方医生这一篇提出来给予品评,是因为叶医生又是一位直面死亡而豁达的人。叶医生临终前立下遗嘱,病重也不治疗,不抢救,不占用宝贵的医疗资源,死后将遗体捐献,她婉拒医院来家里为她输液,夜深人静时安详地回归了道山。

寿过百年,德高望重,又能善终时凸显人格魅力,将百年人生化为一瞬,这一瞬又让更多的人理解生命的意义,盛放出人性的光芒。我们后辈大悲至大喜应该有所顿悟,对生死更多理解。

所以,我的感悟是 ,珍惜生命的偶然,珍惜这世间的烟花灿烂。

三、相逢流星,瞬间永恒

岁月如奔,总是在你还来不及看清风景的时候,它已倏忽而逝。

生命对一个人是一条线,有它精彩的长度;对时空它只是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甚至连折射光的运气都没有。

《背影》这本书,先生谈的是生死,我更倾向于是对相逢的追忆。

生死都是美丽的。古人说不以死惧,那惧的是什么呢?我认为是生。

生,是造化给你的命题,看你如何去解答这个命题;或者是解答这个命题的过程。它很难,但很美。

这里,不得不提一个英雄式的人物黄慕兰女士。她是马未都先生朋友的亲奶奶,因此马先生也亲切地叫她奶奶。

得知黄慕兰是一位传奇女性,是先生的朋友拿给他的一本《黄慕兰自传》。我以前在某个传奇杂志上也看到过这个名字,十分敬佩她是一位女中豪杰。

黄慕兰活到111岁,作者认识她的时候她已一百多岁了,人活百岁便是祥瑞。先生说,能认识百岁老人都十分幸运,读者又何尝不是幸运!

黄慕兰一九二六年入党,在她老人家活着的日子里,曾长久地荣膺最老的***员之称,入党九十一年,寿命一百一十一岁!

她出身名门望族,早年参加***,与董必武、邓颖超、宋庆龄、何香凝、郭沫若、潘汉年、沈雁冰、毛泽东、李立三、周恩来、张国焘、瞿秋白等先烈都有过不同程度的交集,任过中央机要秘书,可谓是党的“活化石”!

她一生经历两次丧夫之痛,一次永远的夫妻别离,累积坐牢二十余年,其人生的灿烂真不是夏花可比拟!

老人家之所以长寿,同样来自她的豁达, 在感情上不斤斤计较,为人处世宽宏大量,处逆境坚持乐观, 情感 波折压不垮,这是她的 健康 长寿的唯一保健妙诀。

黄慕兰女士的第一任丈夫牺牲时年仅二十六岁,当时她分娩才三天,孩子连自己的亲生父亲长什么样都不知道!无论对于孩子还是黄慕兰,相逢真的如流星,瞬间就是永恒。

想起当下流行的话, 你只不过是我人生路上的一名过客,暂时借你歇歇脚, 这是对因缘际会的亵渎,是极其势力的价值观,这种人不值得深交,最好绝交。

在这个来之不易的美好时代里,我们应该感谢每一个与我们相遇的人,他们都是愉悦我们心灵的美好风景,不懂相遇的美好的人注定内心是灰暗的。

四、因缘际会,相逢何必曾相识

马未都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收藏大家、文化学者、编辑,在俗人眼里,他收藏的是无数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而实际上他收藏的是中国文化可以触摸的符号,它的价值在于见证。

《背影》是先生的另一份收藏,这份收藏不以金钱衡量,比所谓的奇珍异宝更价值连城,那就是 友谊

在这本书的封腰上有一句宣传语:“ 这本书,马未都不说收藏说‘人缘’ ”。我总觉得用“人缘”二字世俗气特别浓,比如人脉,总带有一定的目的性。不如说缘分让人更加惊喜、亲切;或者友谊二字更喜庆、融洽。

收藏古董很容易,只要有钱,有钱也不难,动动脑筋即可;然而要珍藏一份友谊却不是那么容易,它需要一份因缘。

书中让我感动的还有一位人物——安思远,他是先生的国际友人,富翁,大收藏家。他出身于英格兰望族,一生未娶,也未有后,终身以文物为伴,——有点像中国宋代的林逋“梅妻鹤子”。

安思远在美国、西方乃至中国文物圈内一言九鼎,地位崇高,具有中国文物教父之称。

马未都与安思远的相遇,是安思远先生到他仓库参观,三伏天穿着西装革履,系着鲜红领带,这便是安思远给马未都先生的深刻印象。

安思远专业、精明,言谈举止有一股贵族气。他喜欢古董,却不把它看作可以让自己富甲一方的财宝,他是对一种文化的虔诚。收集古董,目的是为了防止古董的流失而损毁。他把一生的收藏都捐献给了国家博物馆。

比如,他曾购买了一套不被人看好的碑帖,当听说这是中国人临帖的“圣经”时,他果断收买。没想到他买到了一套法帖之祖——北宋拓本《淳化阁帖》真本,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他功不可没。

还有一次,他在香港古董店购买了一件五代武士俑浮雕,后来发现是河北省王处直墓被盗之物,马上主动无偿捐献给中国政府,现珍藏在国家博物馆。

安思远接触了中国文化多年,对中国文化有了感情,对安徽古民居的修复多次捐献。

安思远很好地解答了他的人生命题,聚财聚宝,富甲一方,却从没有用堆积财宝让自己闪光,真正让自己闪光的是他对文物价值的奉献。

像安思远这样的朋友,马未都先生还有很多,书中都有记述。

马未都先生自述,他与安思远先生接触并不多,感触也不深,我觉得有一份因缘足够,未必非促膝。

我非常珍惜相遇相逢的每一个人,有的擦肩而过留下一抹微笑,但记忆犹新;有的是挚交忘年,至今还每日问好,隔时相聚。虽还没有“修得千年共枕眠”,我坚信曾有过“百年同船渡”的某一时刻,要不然,怎么会时时牵挂?朝朝思念呢?

结语:

不是我剧透太多,实在感动这些人物生之灿烂,陨之静美。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一种淡淡的愁绪亲情;马未都先生的背影是追忆似水年华的灿烂因缘。

《背影》中25位人物,或普通,或叱咤风云,有的英年早逝,有的百寿西归,他们生前,先生或多或少都曾与他们相逢,有过交集。有的是半生友谊,有的只有几次谋面,然而作者都很珍视与他们的相逢。他们之间没有物质利益的羁绊,都是纯然的友谊。

如今,人物都已成为 历史 天空中的一颗颗星辰,唯有他们的背影永远让先生仰望,让读者喟叹。

读这些背影,一个个鲜活的面容跃然纸上,仿佛他们仍在眼前,向你娓娓讲述一个个因缘际会的友谊。

飞雪品鉴公众号「链接」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