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文化是陕西古典文化的精华|陕西秦文化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秦文化是陕西古典文化的精华|陕西秦文化,第1张

   关于秦文化的含义,可以从狭义与广义两个方面来理解。狭义的秦文化是指春秋战国时秦国的文化;广义的秦文化是指上古时期以渭河流域的关中为核心的秦地秦人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简单说,秦文化是指以关中地区为主的今陕西一带的古老文化。

秦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如果从公元前897年秦人近祖非子西迁犬丘算起到秦亡,共有691年;如果从公元前770年秦襄王称侯立国算起到秦亡,也有564年。秦文化的发展历程,阶段性分明,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秦族部落文化阶段,也可以说是秦文化的起始期,有127年的时间;作为诸侯国的秦国文化阶段,也是秦文化的形成期,计有549年之长;第三阶段为秦王朝文化期,也是中国文化的统一期、奠定期。尽管只有短短的15年,却给中国文化留下了辉煌。从秦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由落后到先进,步步上升,始终充满着一股积极向上的力量。一部秦文化史,就是代代秦人的奋斗史、开拓史、进取史。

秦文化的根不在陕西古秦地,它的远祖根在东海之滨,近祖根在甘肃天水古秦地。陕西古地本是周人的所在地,其文化当然是周文化了。从区域文化的划分上讲属陕西文化或称关中文化,以后又称三秦文化,或统称为秦文化。陕西人为什么自称秦人?其文化称为秦文化呢?笔者认为其因有二:一是秦文化历史本身造就的,二是习惯相沿,已经约定俗成了。别小看这种习惯称谓,它也有历史的由头。

第一,在春秋战国时代,地域的划分是以小诸侯国的存在地为标志所作的划分,其区域也自然成了文化圈的标志。所以,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当时的秦国就构成了以渭河流域的关中为核心的秦文化圈,与齐鲁文化圈、中原文化圈、楚文化圈、晋文化圈、巴蜀文化圈等相对应。由于西周平王东迁洛阳以后,整个关中成了秦地,陕西也始称秦,关中人都成了秦国国民,自然也就成为秦人了。秦人秦文化,一脉相承。

第二,秦文化是在关中古秦地上形成的,并出现了快速发展的势头。秦在立国前没有文字记载,没有文史,何以以文教化,只能属于传说文化阶段。直到公元前753年即秦文公13年,才“初有史记事”,结束了秦文化的传说阶段。到秦穆公执政时期(前659年―前621年),由于秦穆公“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地域统一了,东到黄河,西到陇西,都成了秦地。与此同时,也实现了民族融合,秦人、周人、戎人融为一体,都成了秦人。政权统一,民族统一,为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基础。由于秦人接受了周的先进文化,这时的秦文化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产生在这个时期的《诗经・秦风》10篇,就是这个时期秦文化的代表作。这是秦人的思想情感之声,也是秦人的艺术之声。秦人在关中古秦地上所发出的秦声,成了以后中国古代戏剧文化的源头,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戏剧文化的历史进程。

第三,秦人立国后,其国都一直在关中,在眉县85年,在凤翔294年,在栎阳33年,在咸阳144年。国都当然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秦中自古帝王都”,在关中大地上所有的国都文化,当然是陕西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秦人原住地,属于生活文化圈,还没上升到政治文化层,当然更不是主导型的国都文化范畴了。这是陕西古代文化之所以称谓秦文化的第三个历史根据。

秦文化的根是在甘肃天水古秦地,而天水的秦人先辈们却把这个根深深地扎进了关中大地,在关中的大地上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秦文化的种子来自甘肃天水古秦地,却是天水的秦人先辈们把这粒充满无限生命力的种子撒在了关中大地,使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是秦人先辈们的政治眼光和宏图大志选择了关中大地,而关中大地也成就了秦人的伟业。秦文化大厦之所以能在关中大地雄起,是世代秦人努力奋斗的结果,也是关中博大雄厚的文化根基和沃野千里的丰厚土壤对秦文化滋养、强壮的结果。当然,为这座秦文化大厦做出伟大贡献的还有秦地以外不少的政治家和文化精英人士,他们有的为此献出了生命。我们在谈秦文化,在谈秦文化史的时候,永远不要忘记他们。

秦文化是一份十分宝贵的历史遗产,是陕西古典文化的精华,我们要继承,要传承下去,使其转化成陕西现代文化精神,在陕西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作用。这就要首先搞清秦文化的本质是什么?基本精神是什么?精华是什么?因为任何一个民族文化或任何一种地域文化,都有它质的规定性,是与其他文化相区别的重要标记。基本精神就是有重要历史价值及现代意义的有生命力的能够代代相承的思想或主旨,也是其精华所在。

秦文化最基本的精神是什么?笔者以为就是谋强图大,这种意欲的产生,与秦人的生存危机与悲剧命运有很大关系。西周初年,由于秦人在东方的先祖参与殷人的反周作乱,被周公打败后流放到了遥远的西方边陲。自此以后,秦人倍受欺凌,东方人排挤他,作为秦人奴隶主的周人起初瞧不起他,生活在他周围的戎狄人时时处处打压他,弄得秦人喘不过气来,想做奴隶都不得安生,秦人的心性被深深地压抑着。要想抬起头,直起腰,堂堂正正地做一个“硬邦邦”的秦人,要想有自己的安稳家园,有自己的强大国家,只有打,只有向东冲,哪怕失败再失败,牺牲再牺牲,也不改其初衷。为此,秦人一直在流血,从东方流到西方,又从西方流到东方,经过一百多年的艰苦奋战,秦人终于梦想成真,建立起了强大的秦帝国。所以,也可以说,秦人的文化是最有血性的文化。

谋强图大的精神内核,生发出了秦文化的一系列特点,为秦国的发展和强大,增添了巨大的动力。其一是进行文化整合,吸收先进的文化,为建国后的经济转型和文化上的综合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不知道当时的秦人是怎么想的,但是他是这样做的,由此开辟出了秦文化史的新局面。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不是十分清醒的理性选择,只是按照生活的实际逻辑行事,却符合了历史逻辑的进程。当时的秦文化是落后文化,是弱势文化,面对周文化这个近源,它几乎全部接收过来,周的礼乐文化、农业文化、君主专制等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的成果,都转化成了秦文化的组成部分。秦人的这一文化整合,对秦国以后的发展和强大具有巨大的历史意义。它完成了周秦的四个一体化,即周秦经济一体化,周秦民族一体化、周秦政治伦理一体化、周秦文化一体化。从而,农耕文化的稳健儒雅,游牧文化的粗犷强劲,使秦文化具有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周秦文化的一体化,不但是秦文化发展的起始点,也具有秦文化模式转换的历史意义。从此,秦文化走向了开放创新的大道。

其二,秦人要谋强图大,就必须有谋强图大的胸怀,其胸怀之大,正如司马迁所说的“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有此胸怀,才能有海纳百川,一切为我所用的气魄。秦国在任用人才方面就显示了这种气度,这种超越地域观念的气魄。汉武帝说:“若建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秦国所重用的就是这样一批非常之人,这些人都不是秦人,却对秦国的强盛做出贡献。如由余、百里奚、范雎、张仪、商鞅、姚贾、尉缭、吕不韦、李斯、郑国、韩非等等,都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这是自秦穆公以后在所形成的秦文化中的一个优良传统。用贤能而兴,失贤能而衰,这既是历史的一种经验,也是历史的一条规律,因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选拔或任用贤能人才的状况如何,标志着其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

其三,秦文化具有鲜明独特的二重品格。它不同于一般的地域文化,它既是地域文化又是中国文化,在周秦汉唐时期代表中国文化,标志着中国文化在当时的最高水平。

由于古代中国地域辽阔,在域内由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同,加上经济发展不平衡、政治革新的程度不同,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这些不同的地域文化,都有各自的鲜明性,也具有中国文化的一致性,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强大做出了贡献。但相比较而言,秦文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最大,并且是秦文化历史性、超越性和创造性的结果。其原因在于,秦国本弱小、落后,时时刻刻处在西方戎狄与东方诸国的围攻和打压中,是胜利或灭亡,两种命运摆在秦人面前。秦人选择的是胜利,要胜利就要强大,要强大就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为此,秦人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按筹划一一施行。更重要的是秦人没有先王之道的约束,敢于打破传统,勇于改革创新,终于完成了政权一统和文化一统,它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一直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化中闪耀着光辉。

陕西要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当然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精神,弘扬秦文化的精华,发扬陕西文化的革命精神,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但笔者以为,在建设陕西现代文化中,努力把握好秦文化的二重尺度,也是最重要的一环。新的陕西现代文化,既要有鲜明特色,也要有中国现代文化的精神内涵,没有地方特色就失去了个性,没有全国性就失去了中国文化的民族性。没有全国文化的认同性,很难成为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强势地域文化。因为就地域文化来说,在古代,是异多同少,异中见同。在现代,是同多异少,同中见异。如何在同中发出异彩,在异中闪出光辉,就在于如何展现出自身的改革创新精神了。

秦文化是历代秦氏先祖和秦族人在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后来秦国统一六国,秦文化便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种大一统的文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今天秦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一支来源、早已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但可以从历史文物和文献中来探索、复原秦文化的本来面貌。在诸多秦文化相关历史文物中,鸟形文物备受瞩目。秦人认为其祖先来源于玄鸟,因此创造出诸多形态各异、制作精美的鸟形文物,后来发展成凤鸟的形态。

秦文化鸟形文物反映了秦文化中的鸟文化、鸟崇拜,其来源有三:

第一,按《史记·秦本纪》所载秦人的祖先是颛顼帝的后代孙女,名叫女修,她在织布时吞食了玄鸟的卵而生下大业。

秦人认为自己的祖先来源于玄鸟,那么秦文化的凤鸟崇拜就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但秦人先祖发迹当从商代算起。

秦人的祖先中有一位名叫“费昌”,他善于养马、驾车,后成为给商汤驾车的专用驭手。随后,秦人先祖中还有多位名垂青史的重要人物,他们都与鸟密切相关,如“大廉”以鸟为姓氏,世人称为“鸟俗氏”;孟戏、中衍都是“鸟身人言”,结合民族学资料来看孟戏、中衍应该是部落的巫师,他们常常身披鸟羽毛装饰的服装来开展原始巫术活动,为部落祈福消灾。结合《史记·殷本纪》:“帝喾次妃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殷)契。”等类似记载可见,秦文化鸟形文物当来源于同一时期强大、先进的殷商鸟文化。

第二,从考古学研究来看,秦人原居于山东地区(东方),后从东方迁徙到今甘肃一带(西方),在新石器时期山东地区属于东夷族太昊所统治的区域,盛行鸟文化,大汶口、龙山文化遗址中皆出土礼器陶鬶,形制为三个空心的足带有柄喙,就是模拟三足乌的神鸟形象。原居于山东的秦人祖先也受其影响,盛行鸟崇拜。

第三,在秦人西迁到甘肃一带以后成为周王室管辖的氏族,长期以来一直积极学习周文化。周文化中有许多鸟纹器物,如宝鸡石鼓山墓葬出土的西周提梁卣,其表面纹饰以鸟纹为主,鸟纹为侧面图形,抽象刻画出鸟嘴、足和勾尾,这种图案造型深刻影响力早期秦文化文物上的鸟形图案。因此,秦人的鸟形文物应当是在殷商、东夷和西周鸟文化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

秦文化鸟形文物的发展与成熟并非一蹴而就,其间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按其鸟纹图案的形象来看,大体有凤鸟、鸷鸟、鸱鸟、金乌等,品种繁多。

西周晚期的大堡子山秦公墓曾出土鸟形金箔片,但这是盗掘追回文物所以不能确定其本来的功用,只能推测是车马器上的装饰品,根据鸟纹图案具有钩状的喙所以定名为鸱鸟或鸷鸟。这两种定名皆有一定的文献依据和文化依据。鸱鸟是指猫头鹰,昼伏夜出,与一般鸟类的生活习性相反,在商文化中认为其是一种神奇的鸟类。鸷鸟则是指鹞鹰一类的猛禽,这种鸟类行动迅速敏捷、生性残忍。

无论是猫头鹰还是鹞鹰,它们的共同点都是肉食鸟类且具有特殊的本领,秦人将其形象装饰在车马器上,意在借助其威猛的神力达到战无不胜的目的,这可视为秦文化早期的鸟纹形象。

秦文化金乌形象文物出土于宝鸡地区,青铜器上有三足鸟,即文献所载的金乌,又称阳乌或三足。金乌来源于乌鸦,乌鸦是一种比较有灵性的鸟类,聚群协作而不争抢,还具有反哺老鸟的行为,由此受到古人崇拜。但三足金乌与一般的两足乌鸦有所区别,是一种自然界不存在的臆造神鸟,又传说古代人看见太阳黑子,认为是会飞的黑色的鸟——乌鸦,又因为不同于自然中的乌鸦,加一脚以辨别。

春秋战国时期《山海经》中就有相关记载,《山海经·大荒东经》:“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指出金乌是太阳神鸟。宝鸡曾出土三足秦文化金乌的青铜饰品,其尾部向下又伸出一足,该足同时也作为支撑点,这种三点支撑设计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体现出秦人设计青铜制品的科学性与智慧性。

秦文化中还有凤鸟文物,凤鸟来源于雄性雉鸡或孔雀,凤纹瓦当以凤翔豆腐村制陶作坊遗址出土最为丰富,在秦栎阳城遗址、秦咸阳城遗址、兴平侯村遗址等亦有发现,可以分为单体凤纹、凤衔蛇和践蛇纹皮夔凤纹三类。

秦人认为凤鸟是百鸟之王,具有多种鸟类的优良品行,因此将鸡、雁、鹳、鹤等多种多样动物形态进行组合,臆造出凤鸟这种神鸟。

为体现出凤鸟的特殊性,秦人独创出子母凤鸟图案和凤鸟衔蛇图案。

西汉刘向《列仙传》中记载秦穆公之女弄玉与吹箫成亲后吹箫引凤,竟皆随风凰而去,后人在雍城建造了凤女祠以示纪念,正所谓“一旦皆随凤凰飞去。故秦人为作凤女祠于雍宫中,时有箫声而已。”这是今日“弄玉吹箫”典故的由来。

秦文化鸟形文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从汉承秦制的情况来看,秦文化凤鸟图案对汉代朱雀纹的产生有巨大的影响,秦瓦当有单足昂首站立凤鸟纹图案,汉代朱雀也是同样造型,显系一脉相承。不但如此,西汉时期几乎全盘接受了秦文化中的凤鸟崇拜,还赋予更多的文化内涵,时至今日凤鸟已是中华民族共同崇奉的一种神鸟。

其次,秦文化鸟形文物的平面、立体造型设计影响了后世的鸟类立体雕塑、平面图案艺术风格。秦文化立体鸟形青铜器文物造型比例准确、特点特出、工艺精湛,大体是反映出真实自然界中的鸟形象,因此不断被后世仿制。

而瓦当艺术及玉器、金箔上的平面鸟形图案可以看作是从具体到抽象的一种演变,在抽象演变的过程中,秦人又人为的加入许多美好的文化内涵,并以此为标准对鸟形图案进行完善,以期达到一种圆满的、极美的效果,这种人为臆造的艺术创造在唐宋时期文物上的鸟形图案中仍能反映出来。

最后,秦文化中组合鸟形文物图案中出现了以鸟纹为核心的图案组合。多种动物组合图案在西周、东周初期已逐渐成熟,但受意识形态和文化差异的影响,这些组合图案多以神兽、人物等为中心。秦文化中的鸟崇拜源远流长,所以在设计图案时将鸟形图案放置在组合图案中的重要位置,形成了以鸟为核心的组合图案。

虽然造型粗矿古朴,还处于比较原始的构图阶段,但是画面活泼舒展、自由奔放,这为后世以鸟为核心的组合图案艺术流行奠定了基础。

秦文化鸟形文物种类众多,其源于东夷文化、商文化和周文化的共同作用,从秦、商具有相同的祖先出世传说、结合文物形态来看,秦文化鸟形文物受商文化的影响最大,可以看作是新石器到历史文明时期各种动物、尤其是鸟崇拜的延续与继承。秦文化鸟纹文物从图案反映出的形象来看,大体有凤鸟、鸷鸟、鸱鸟、金乌等几种,来源于鹞鹰、乌鸦、雄雉鸡、孔雀等鸟类。

秦文化鸟形文物繁荣于东周这个思想解放的时代,是文化艺术和人的审美意识从原始宗教的桓精中解放出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凤鸟纹逐渐演变成为西汉朱雀纹,最终成为四灵神兽之一,是国家级的重要神灵。鸟形文物的平面、立体造型还设计影响了后世的鸟类立体雕塑、平面图案艺术风格,后世鸟形文物多少都有一些体现。且在组合鸟形文物图案中出现了以鸟纹为核心的图案组合,这是鸟纹地位的上升,也是艺术的创造,为后世以鸟为核心组合的图案流行奠定了基础。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创立者秦人来自何方,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五家单位组成的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通过多年的考古发掘和研究,证实秦人、秦文化来自东方。

考古队成员、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梁云介绍,甘肃清水李崖遗址发掘的20座西周墓中,有19座带腰坑殉狗,很多墓在填土内还有殉狗。众所周知,商系墓葬流行腰坑殉狗,西周时期周人墓腰坑殉狗的比例很低,甘青地区古文化墓葬中也未见腰坑殉狗的报道。秦墓的这种习俗显然源自商文化。

李崖遗址出土的陶器在组合、种类、数量等方面也有浓厚的商文化风格,与西周时某些殷遗民墓葬的陶器组合相似。梁云说:这些考古发现表明,广义上讲秦人是殷遗民的一支,秦人西迁之初的文化面貌还具有浓厚的殷商色彩,王朝更迭并没有中断其世代沿袭的传统。

2004年,联合考古队启动早期秦文化调查、发掘与研究项目。今年是联合考古第十年,一大批早期秦文化考古成果陆续公布。其中清水县李崖遗址考古共发掘西周墓葬20座,灰坑40余个,大多数为秦人墓,为探索秦人、秦文化渊源提供了重要资料。考古专家通过对墓葬的腰坑殉狗习俗研究,基本确认了秦人与商文化的密切关联。

考古队队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化成向记者表示,秦人东来说虽然在文献上和之前的部分考古发掘上已有验证,但李崖遗址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秦人墓葬,年代为西周中期偏早,对证实秦人来源更有说服力,其考古成果可以说非常有力地证实了秦人、秦文化来自东方。

秦汉时期地理版图的历史背景

政治上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首次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统一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并在西汉时期得到继承和发展;

经济上

经济初步发展,这一时期经济发展主要在我国的黄河流域,之后开始南移;

民族关系

秦汉王朝都加强了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有效管理,拓展了疆域,加强了内地同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对外关系

秦汉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交往发展起来,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海陆丝绸之路的相继开辟,使得秦汉文明源源不断的传到西方;

秦汉地理学有很大的发展,地理著作开创了新的体制,最早的地理学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地理学著作是《山海经》,其作为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大体上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

此外,这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这部书的作者没有详细记录。

扩展资料: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最早提到《山海经》的是司马迁,其《史记·大宛列传》中说,《禹本纪》和《山海经》中的内容过于荒诞无稽,所以作史时不敢以为参考。

并在《大宛列传》中指出《山海经》与当时现实地理不符。

参考资料:

-《山海经》。

怎样研究历史,尤其是秦汉史

研究历史,首先就要了解历史,结合史实与背景,对事件或研究对象进行角度全面的分析(因为各方面都是有关联的,比如政治,经济,地理环境等等等等~)

并且对比其前后(与前有什么不同,于后有什么影响),总结其各方面,最后看你丛中懂得了?了解了什么?发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

要说秦汉史这个也可以从学历史时常说的"两条线"来看可这还是要与个方面相结合!

(所谓的两条线就是:1皇权与相权的矛盾;2中央与地方的冲突)

要我看的话秦汉史主要是中央与地方的多一点````

例如:你可以仔细研究一下汉武帝时期的措施与效果及影响``

先说到这吧``我要去吃饭了```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_^

你是华师的吧!我想了解一下你们学校的历史系

历史类的研究生方向划分的很细: 按照教育部的规划,历史学主要设有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8个二级学科专业。

其每一个专业都需要有深厚的学术功底与长时间的专业知识的积累。该专业毕业生多数都在高等院校、科研部门、国家机关、新闻出版等文化机构或文物考古研究、博物馆等单位任职。

而这些单位对学历的要求还是很高的。 1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研究范围包括历史哲学研究、中国古代史学史、中国近现代史学史、现代史学思潮、现当代史学研究、史学名著研读、学术大师研究、方志学、历史研究法、西方史学理论与方法、西方史学史等。

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具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层次的史学理论和史学史专门人才。最终成为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方法和最新学术动态,具有独立从事学术研究能力,毕业后能够胜任历史学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并能够在本学科做出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探索和研究成果的高级人才。

可在高等院校、科研部门、国家机关、新闻出版等文化机构、文物考古研究机构、博物馆等单位任职。 目前国内开设本专业的院校: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天津师范大学等。

2历史地理学 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的人地关系,脱胎于传统的舆地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它的研究领域,主要有四大块: (1)历史地理学理论与方法:包括学科属性之确定、地理学方法、历史学方法等。

(2)历史自然地理研究:包括地貌、水文、气候、动植物、自然灾害、海陆变迁等。 (3)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包括政区、疆域、经济、城市、人口、交通、军事、社会、文化等。

(4)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包括传世文献、佚失和出土文献等。 历史地理专业主要培养掌握历史地理的基础理论与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历史地理研究工作的能力,并能够在本学科与相关学科做出有理论及实践意义的成果。

历史地理学专业毕业后,能够从事中国历史地理及其相关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也能胜任区域规划、环境保护、新闻出版、方志地名、水利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以及为 决策部门作专题研究等。 目前国内开设本专业的院校:复旦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

3历史文献学 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今一切有历史价值的汉文与民族文字的历史文献,是对文献的产生发展、表现方式、流传情况,以及文献的内容类别、整理利用乃至文献数据化进行探讨和研究,并阐述其发展规律,总结其实践经验,进而加以理论说明的一门综合性的学问,是一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广阔发展前景的学科。 研究领域主要有四个方面: (1)历史文献学理论与方法:包括学科属性之确定、学科体系之建设及文献学方法等。

(2)历史文献学史:包括文献学产生、发展、繁荣、变化的历史脉络以及各个阶段的成就、特色等。 (3)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包括古代学术思想文化发生、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各个阶段特别是清代的成就、特色等。

(4)文献整理:包括目录、版本、校勘、辑佚、辨伪以及文献数据化等。 历史文献学专业培养掌握历史文献的基础理论与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历史文献研究工作的能力,并能够在本学科与相关学科做出具有理论及实践意义的成果。

历史文献学专业硕士毕业后,能够从事中国历史文献及其相关学科的教学与科研,以及专门的文献整理工作,也能胜任出版社、新闻单位,以及一般行政部门的工作,具有较广阔的需求前景。 目前国内开设本专业的院校: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安徽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

4专门史 研究方向主要有中国边疆民族史、中国边疆民族理论、中国法律史、中国文化史等。 研究内容包括: (1)中国自古即为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复杂的民族关系,各民族都为当代中国的疆域版图、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形成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在今日仍然是一个关系到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

本学科侧重研究历史上的族源族属、疆域版图、族际关系、文化接触与融合、人口流动、民族社会变迁、边疆民族学术文化、民族理论诸问题,倡导多学科、多视角交叉的研究范式。 (2)中国历代积累了极其丰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为世界文化宝库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又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本学科方向着重研究古代中国传统文化分支领域的重大成就、内在奥秘、原创机制以及与社会历史发展的互动状况,通过全面而系统、深入而准确的理解、诠释,总结和继承古代中国优秀思想文化,为提升民族素养,锻铸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为促进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思想文化的交流,为增强中国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影响力以及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力提供精神资源,储备专门人才。 该专业的边疆民族史方向培养专业知识扎实,既熟悉中国。

研究秦汉史的文献来源考古还是什么于

文献的流传和考古发现是两大最主要来源!

传世文献有限,曾是制约秦汉史研究的一大因素。而五十年来,一大批重大考古发现,完全改变了秦汉史研究的格局。它对于推动秦汉史研究的作用,无论如何估价,都不会嫌其过高。

自七十年代以来,三次重大的考古发现(云梦秦简、始皇陵兵马俑坑、秦封泥),为人们研究秦国及秦朝的法律制度、陵寝制度及兵制、官制及历史地理,带来了宝

贵的新材料,借助于对秦律遗文及相关法律文书的研究,史学家不仅可以大致弄清秦律体系(栗劲《秦律通论》,堪称代表之作),并且还对一些重大的制度问题

(如:始傅年龄、隶臣妾的社会身份、啬夫的种类与职掌、赋役制度、民族政策等)进行了有价值的探讨。而以秦俑秦陵为中心的学术研究,业已蔚成规模,以王学

理、袁仲一、张文立、徐卫民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已利用占有资料的优势,做出了令人注目的成绩。如果说,林剑鸣的《秦史稿》一书,标志着秦史研究得以从附

庸地位而走向独立,那么,九十年代出版的《秦俑·秦文化》丛书(计划30种,已出16种),则是这一领域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特别应予介绍的是,田静《秦

史研究论著目录》一书,把本世纪的秦史研究成果,分“专著”“论文”两编,分列专题,以时为序,给以著录介绍,所收资料丰富(全书60余万字,收集下限到

1999年6月),极便检索利用。近年新出封泥资料(分藏于北京“古陶文明博物馆”和西北大学历史博物馆),已引起了学界高度重视。

2014年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是自主命题了吗

是的1、本大纲编写主要参考以下材料:(1)2013年教育部颁发的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2013年中国科学院系统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

(2)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颁布的有关历史地理硕士生招生简章、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和课程目录介绍等近年来的材料;(3)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专业设置情况和近年来硕士生入学复试、中期检查笔试等试题材料。2、本大纲考试主要内容由“历史学(中国历史)基础”、“地理学基础(中国自然地理)”、“历史地理专业知识”三部分组成。

Ⅰ考试性质历史地理基础考试是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招收历史地理学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所掌握的历史地理学相关学科的本科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评价的标准是高等院校历史学、地理学以及其他历史地理学相关学科本科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1掌握基本史实,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过程、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掌握地理环境演变基本脉络,了解中国自然和人文地理形成的主要过程、原因及其基本特征。2掌握基本理论,能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比较和评价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能正确运用地理学科学知识,分析和评价自然、人文等地理环境演变情况及过程。

3 了解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与研究的基本情况。4了解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文献和数据等资料,并能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读。

能辨析资料的价值、偏颇或局限,获取有效信息。5 论据确凿,论证严谨,逻辑合理,文字准确。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试卷满分为300分,由“历史地理学专业知识”(必考内容,150分)+ “历史学(中国历史)”或“地理学(中国自然地理)”(选考内容,均为150分)组成。选考内容由考生任选一类作答。

考试时间为180分钟。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历史学(中国历史)约50% + 历史地理学专业知识 约50% =100%地理学(中国自然地理 )约50% + 历史地理学专业知识 约50% =100%四、试卷题型结构题型主要有:名词解释、史料判读、简答题、论述题 等等。Ⅳ、考查内容全部内容分为选考项历史学(中国历史)、地理学(中国自然地理)和必考项历史地理专业知识三大范围。

一、历史学(中国历史)选考1史前时代石器时代的人类与主要文化遗存2 先秦史夏商周时期考古发现夏商周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其制度和社会结构春秋战国政治形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3秦汉史秦汉黄河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秦汉政治形势、民族关系和边疆治理秦汉文化4 魏晋南北朝史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形势、经济发展和民族关系魏晋南北朝的文化5隋唐五代史隋唐的国家制度与社会经济隋唐的民族关系与中外交流隋唐文化五代十国的政治与经济6 宋、辽、西夏、金、元宋、辽、西夏、金朝建立与重要政治、社会、经济制度宋、辽、西夏、金的关系和其他边疆形势元朝的统一与民族关系宋元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宋元文化和对外交流7 明清史(至清亡)明清政治、社会和经济制度明清疆域与民族关系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明清对外关系与贸易晚清列强侵华形势和不平等条约边疆危机与朝贡体系崩解近代化进程及其影响“西学东渐”与中外思想、文化、科技交流明清文化二、地理学(中国自然地理)选考1 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与方法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地理学的主要分支学科和研究内容地球的圈层结构、表面结构、地壳结构与类型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地质年代表、地球上生物演化概况自然和地理环境要素(气候、气象、水体、水文、地貌、土壤、植被、动物等)的现象、概念、类型、区划、运动、分布、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影响地质、地貌、气象、生物等灾害现象及成因自然地理空间分异规律区域概念与自然地理区划理论人地关系理论和方法国外主要地理学思想史2中国自然地理中国地形(大陆、海洋)中国地貌类型、区划及其基本特征中国气候主要类型、区划及其基本特征中国主要水系、分布及其基本特征中国主要植被与分布全球变化与中国自然地理研究动态地理信息系统中国地理学史(含地图学)三、历史地理学专业知识1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历史地理学学科属性和研究对象、内容、方法与分支情况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史2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历代疆域变迁与政区沿革中央与地方行政制度中国历史民族地理、历代边疆民族关系、治边思想及其实践中外交通路线与经济、贸易、文化关系中国历史经济地理与区域开发中国主要农业区的发展与变迁中国移民史、历史人口地理中国城市地理和城镇、乡村体系的发展与演变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地理(含地域社会)中国历史军事地理、交通和商业地理中外地理学思想史中国古代地理学典籍3 中国历史自然地理中国历史气候变迁中国历史河流地貌变迁(含湖沼)中国历史植物地理。

先秦典籍,狭义言之,先秦经典之书及诸子百家著作也,广义言之,有关先秦的一切历史文献也,了解先秦历史,不可不读先秦典籍,理解中国文化,更不可不读先秦典籍,国学,几乎可以说就是先秦典籍的研究之学。先秦典籍记录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基因,勾勒了中华文明滥觞的历史轨迹,故研读先秦典籍有举一反三之效。不知先秦之书,犹如欲究欧洲文化而不读古希腊名著,不明其源,焉谈其流?

先秦典籍,尤以经部之书影响最大,一部中国思想史,几乎就是一部经学史,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明确地提出了“宗经”;其他如诸子中的老庄,是了解西汉政治与魏晋玄学的必读之书,《韩非子》为中国集权政治的思想之大成;又是古代逻辑学比较系统的著作,诸子之学都或隐或显地影响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文学作品中,《诗经》和《楚辞》开启了中国文学史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大不同的传统,被合称“风骚”;《国语》、《战国策》更为两汉作家和唐宋的古文运动倡导者的效仿对象;《山海经》又为最古的神话地理之书,《竹书纪年》为纠正古史错误的得力工具,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要之, 先秦典籍为历代士人与学者必读之书,其中的成语典故广为熟悉,被后人所频繁引用,对中国的哲学、史学、文学、伦理宗教等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中华民族心理的构成,先秦典籍有着巨大的作用。

章学诚曰:“六经皆史”,此论大大扩大了历史研究的视野,今天更不局限于此,而以地下考古与先秦文献相互印证,然无先秦文献,文物考古的研究也终是一头雾水,先秦典籍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但经书也好,诸子也好,都不是神圣的,尽信书不如无书,昔人以经典对待,今以历史眼光审视,故可疑、可辨、可析,可评。或一孔之见,或一家之言,皆一致而百虑,殊途而同归。

尚书属于五经,也就是《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上文中的六经是算上《乐经》之后的(一般公认的说法是五经) 所以尚书绝对是先秦的典籍!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