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者先王未有宫,.冬则居营窟(洞),夏则居橧巢(木构的巢。未有火,.食草木之
(1)远古时期,人们居住在洞窟、木巢中;食草木的果实,生吃鸟兽之肉;用兽皮作衣服。
(2)1茹毛饮血 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已经懂得使用天然火,距今3万年的山顶洞人掌握了人工取火技术,他们用火烧烤食物,从而改变了“茹毛饮血”状况。
2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 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人已经会建造干栏式的木结构房屋,距今五六千年的半坡人已经会建造圆形尖顶半地穴式房屋,从而改变了“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的状况。
3未有麻丝,衣其羽皮 距今3万年的山顶洞人遗址出土了一枚骨针,证明当时人们已经能将兽皮连缀起来,遮蔽身体;距今6000年的河姆渡出土的世界上最早的纺织工具以及距今五六千年的半坡遗址出土的纺轮,都证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懂得纺织了,从而改变了“未有麻丝,衣其羽皮”的状况。
古籍是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经过岁月的流逝,时间的侵蚀以及天灾、战乱的毁坏,这些古籍基本上都已经是千疮百孔、破旧不堪,很难完整的保存下来。但是我们现在还是能看到很多完整的古籍陈列在图书馆、博物馆内,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吧!
时光倒流,为古籍“续命”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偏偏在这三百六十行内,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不在乎是不是“状元”,不在乎自己能不能月入过万,只为了心中的信仰而战——古籍修复师。由于古籍的特殊性,不易保存,导致流传下来的古籍大多是残缺不全的,古籍修复师就负责还原它们本来的样子,这个还原并不是单纯的恢复之前的形状,而且要“修旧如旧”,要还原成它们最原本的样子,就像从来都没有被破坏过一样,这是何其的艰难,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化腐朽为神奇。
九九八十一难,古籍终存古籍修复是一项特殊的技艺,修补过程十分复杂,一本古籍的修复,至少要经历拆线、配纸、染色、修补、压平、裁齐、装帧……数十道工序,而且相当耗费时间,师玉祥先生说过“有时候修复简单的一页会耗上好几天的时间”,这个工作讲究的是静下来。修书亦修心。
且从事装订修补工作不但要熟悉各个朝代书籍的形式和版本,还要了解各朝纸张、书皮及装订风格,更要有娴熟的技艺。修补一本古书往往要经过十几道工序,一招一式极考究,对从事装订修补人员的要求更是近乎苛刻。
行业形势严峻,刻不容缓目前全国各图书馆、博物馆、文物管理单位需要修复的古籍超过1000万册件,但是根据统计,全国的古籍修复人才不足100人,且除了人才数量十分稀缺之外,行业内还存在综合素质低、职称低、年龄老等情况,许多年轻人因为这个行业的枯燥乏味、赚不到钱,从而放弃了,我想说,这些古籍都是我们几千年遗留下来的珍贵瑰宝,是我们民族的传承,每一本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尽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保护古籍修复技艺,延续我们的千年传承。
对此,你怎么看呢
鲁班书里面记载法术很有可能并不是鲁班本人所著,因为鲁班它本身作为一名木匠,那么鲁班书里面涉及的也应该只跟建筑木匠工作有关,然而后世有一些行业为了出名,于是就假借鲁班之名而作。因为鲁班书它本身在古时候就属于禁书,它越神秘,越诡异,就更能引起很多人的好奇,许多人就借鲁班之名将一些法术符咒等等都写入鲁班书之中,甚至编写一些天马行空的说法来为自己获取更多的利益。
而真正的鲁班书可能就是最古老的那个版本,只是简单的记载了一些木匠和建筑的内容。我们后世所看到的鲁班书都是经过不同朝代不同的商人,修订上去的。在鲁班书里面,有隐身法,有续命法,有隔空取物,意念御石等等非常邪乎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更像是一种邪教的宣传手段,因此被列为了禁书。
而且不仅如此,据说鲁班书上还被鲁班下了诅咒,想要学习书中的方法,就要孤独终生,学习此书的人,在鳏、寡、孤、独、残,必占一样,因此《鲁班书》又俗称《缺一门》。 就跟当初葵花宝典,欲学此功,必先自宫一样,因此也有许多的人被这恶毒的诅咒而吓到,使得这本书更加的诡异神秘,甚至一度成为古代一些地方神婆的必备小撰。
为什么说我们现在看到的鲁班书极有可能不是鲁班本人所写,因为在鲁班生活的那个年代,连纸都没有,书写都是靠竹简。而鲁班书里面却有大量的图形进行解释,写的非常的详细,而这些要求是鲁班所处年代根本无法达到的。后世将鲁班本人传得越来越神奇以至于鲁班书越来越邪乎,而鲁班本人也只是一个厉害的古时木匠而已。
昔者先王未有宫,.冬则居营窟(洞),夏则居橧巢(木构的巢。未有火,.食草木之
本文2023-10-27 01:30:2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73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