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有许多关于女娲的记载,如 <说文解字>女娲在古代人们心目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7浏览:3收藏

古籍中有许多关于女娲的记载,如 <说文解字>女娲在古代人们心目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第1张

  古籍中有关女娲的记载:

  《说文解字》:“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

  《楚辞·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王逸注:“女娲人头蛇身。”

  《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淮南子·说林篇》:“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娲所以七十化也。” 《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绎史》卷三引《风俗通》:“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淮南子·览冥篇》:“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水。”

  《博雅》引《世本》:"女娲作笙簧。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以匏为之,其中空而受簧也"。 《帝王世纪》:"女娲氏,风姓,承疱羲制度,始作笙簧"。

  神话中的女娲

  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传说女娲补天,即自然界发生了一场特大灾害,天塌地陷,猛禽恶兽都出来残害百姓,女娲熔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又杀死恶兽猛禽。还有传说女娲用黄土仿照自己造成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另传说女娲制造了一种叫笙簧的乐器,于是人们又奉女娲是音乐女神。《风俗通义》记载她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被传为婚姻女神。关于女娲的传说很多,一直流传至今,影响甚为广泛深远。至今中国云南的苗族、侗族还将女娲作为本民族的始祖加以崇拜!

  又称女阴、女娲娘娘,风姓,生于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一说她的名字为风里希(或为凤里牺)。是中国历史神话传说中的一位女神。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她慈祥地创造了我们,又勇敢地照顾我们免受天灾。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祖神。她神通广大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

  女娲氏族发源地,文献不见记载,但根据伏羲与女娲的关系,女娲故里也应在古成纪范围内。

  现实中的女娲

  一说女娲是一个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主要活动于黄土高原,她的陵寝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赵城镇东的侯村。女娲陵的存在时间可能在三四千年以上,同黄帝陵一样,也是中国古代皇帝祭奠的庙宇。当地在每年农历三月初十前后,均举行长达7天的大型庙会和祭祀活动。

《陶渊明读《山海经》的感悟》

归隐后,陶渊明的生活内容,给人印象最深的也许是饮酒和参加一些农业劳动,另外还有两项,那就是读书和游览。陶渊明一向“好读书”(《五柳先生传》),所读多而且杂,从他“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二首其一)这两句诗可以知道,种种非正统非主流的书,他读得不少,读了以后还同他的邻居朋友一起切磋研究,获得了很多乐趣。

陶渊明还把他读书的收获感悟写进自己的诗里,他的那些咏史诗如《咏贫士》《咏二疏》《咏三良》《咏荆轲》等,无一不是他读书的副产品。他另有一组《读〈山海经〉》更为突出,数量超过了其咏史诗的全部,由此最可推见他对“奇文”的爱好之深。

《山海经》从书名看去自是一部地理书,或者可以说是一部神话传说地理学。其来源大约非常古老,后来经过一番加工改造,内容相当庞杂,惟其如此,其中可以挂靠感悟、加以发挥的钉子就非常之多,陶渊明畅游于其中,忍不住多写了一些诗。

这一组十三首诗中多有奇思妙想,足供欣赏玩味,又多有疑义,值得探索研究。昔尝从事于此,有札记一束,顷以幽居多暇,遂取出整理删定之,请同好者批评指正。

其一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这一首可谓《读〈山海经〉》组诗的序言,曾被录入《文选》卷三○杂诗。

陶渊明写过好几组组诗,其中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有组织有结构的,如《咏贫士》七首;另一种是将一些散篇扫归一处,大抵无组织无纪律,如《饮酒》二十首之类。《读〈山海经〉》介乎两者之间,先来一首总帽,然后分别发表自己读《山海经》的感想,就这个意义而言,是有组织的;而后面那十二首的排列好像相当随意,又似乎没有什么严格的纪律。陶渊明是不喜欢受拘束的,连拜见上级来人都懒得束带折腰,不惜挂冠而去,何况写诗。像后来杜甫那样精心安排《秋兴》八首,陶渊明是干不来的。

陶渊明像

这一首先写读书的时间和环境。这是一个初夏(南方最美好的季节),耕种已毕,外面是和风细雨,没有客人来干扰,闲下来自己喝喝酒,读读书,而读的又是插图本《山海经》以及《穆天子传》这样好看好玩的书,实在舒服得很。

非功利无压力的读书,现代人离此种境界似乎越来越远,偶有这样的机缘便会觉得喜出望外,近乎奢侈—而这在陶渊明乃是家常便饭—让我们珍惜这样的机会吧。

其二

玉台凌霞秀,王母怡妙颜。天地共俱生,不知几何年。灵化无穷已,馆宇非一山。高酣发新谣,宁效俗中言。

从这首开始,陶渊明进入《山海经》的具体内容,大抵一首涉及一位神灵、一只怪物或一组有关联的对象。这里首先说到西王母。

西王母乃是《山海经》里最重要的尊神,也是中国上古知名度最高的大神之一,有关她的故事非常之多,一直到汉朝都还不断有新故事推出。汉武帝是她最热烈的粉丝。

陶渊明读过的《山海经》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本子之间都有些什么异同,是一个完全无从确知、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只能拿今本《山海经》作为背景和依托去读陶渊明的诗。这里恐怕一定会有不大对头的地方,而除了忽略过去之外毫无妙策。

西王母像所有的女神一样,在后人心目中颜值极高,陶渊明在诗里也说她有“妙颜”,可是在今本《山海经》里,她的尊容却有些不妙,至少是非常奇特:

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大荒西经》)

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西山经》)

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墟北。(《海内北经》)

诗中说的“玉台”就是《西山经》之所谓“玉山”,亦即《大荒西经》所说昆仑之丘(或称昆仑山、昆仑之墟)的一个部分。昆仑山乃“百神之所在”(《山海经·海内西经》),西王母“馆宇非一山”,有时也会住在别的什么地方。大神总是自由自在。

照《西山经》的说法,西王母是主凶杀的女神。“司天之厉及五残”一句郭璞注云“主知灾厉五刑残杀之气也”,郝懿行疏云“西王母主刑杀”。女神既能生人,也能杀人,集生杀大权于一身,表现了初民朴素的辩证思考。

西王母神通广大(“灵化无穷已”),容貌自然也可以变化,当她主刑杀时面目很可怕,而她会见客人如汉武帝时则呈现为美女,详见《汉武内传》等书的描写—这一类小说也是陶渊明写此组诗的资讯来源。

西王母很能唱歌,喝过酒以后就放声歌唱,非常美妙,同一般的通俗歌谣完全不同:“高酣发新谣,宁效俗中言。”据《穆天子传》,她为周穆王唱过,其词曰:“白雪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在陶渊明笔下,这位上古尊神更是已经非常人性化了。

其三

迢递槐江岭,是谓玄圃丘。西南望昆墟,光气难与俦。亭亭明玕照,落落清瑶流。恨不及周穆,托乘一来游。

这一首直接提到周穆王,其人是到过神仙之山、会见过西王母的。昆仑之墟东北有槐江岭玄圃丘(参《山海经·西山经》。这些神话地理学上的地名及其方位与彼此间的距离,大抵皆不可究诘),在这里远眺昆仑,光彩夺目,美妙绝伦。陶渊明对于自己未能登上周穆王的马车跟着去巡礼一番,深表遗憾。陶渊明读书往往把自己摆进去,尚友古人,同学院派学者一味作客观的研究、其论文纯属“无我之境”完全两路,所以他说自己“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恨不及周穆,托乘一来游”正是所谓“会意”,浮想联翩,超越时空—以诗人的态度读书,其美妙有如此者。

《山海经》书影(明刻本)

清代学者黄文焕把这一首同晋、宋易代联系起来加以解释,说是“怆然于易代之后,有不堪措足之悲焉”(《陶诗析义》卷四)。此后他还把另外几首也同易代联系起来考量。其实《读〈山海经〉》未必作于易代之后,即使在易代之后,陶渊明的心态也很平静,并不激动,更没有当遗老的意思。长期以来一直有学者将忠于东晋、对刘宋王朝表示愤恨的政治态度设定为解释陶渊明诗的前提,把事情完全搞乱了。只有彻底撕掉贴在陶渊明脸上的“忠愤”标签,对他的研究才能正常进行下去。

其四

丹木生何许?乃在密山阳。黄花复朱实,食之寿命长。白玉凝素液,瑾瑜发奇光。岂伊君子宝,见重我轩黄。

“丹木”和“玉膏”,乃是传说中黄帝轩辕氏享用的东西,据说丹木“员叶而赤茎,黄华而赤实,其味如饴,食之不饥”。白玉则是玉膏的凝固状态,“其原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饷”,“君子服之,以御不祥”(《山海经·西山经》)。

从这首诗看去,陶渊明对这一类神仙特供品大有兴趣,“丹木”“玉膏”一类特殊滋补品比起他本人常用的菊花酒来,不知高级到哪里去了(参顾农《陶渊明与菊花酒》,《书品》2004年第5辑),虽不能得,心向往之。陶渊明固然把生死看得很透,而同时也想各种办法争取长寿。这二者并无矛盾,现代人仍然常有诸如此类的想法和举措。

其五

翩翩三青鸟,毛色奇可怜。朝为王母使,暮归三危山。我欲因此鸟,具向王母言:在世无所须,唯酒与长年。

三青鸟是西王母手下的服务员,不仅像仆人似的为西王母取食,还为她充当秘书,提供各种服务。三青鸟白天在西王母身边工作,晚上则回三危山宿舍—神仙的安排总是很有道理。

陶渊明打算通过三青鸟秘书向西王母提出两点要求:一要有酒喝,二要能长寿。饮酒是陶渊明的最爱,当他官任彭泽县令之时,决定将三顷“公田”(代替官俸的田地)全都种上可以酿酒的秫(黏高粱),并且高兴地说:“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后来不得已向夫人让步,同意拿出六分之一(五十亩)种水稻,以供全家人吃饭,六分之五还是种酿酒的原料。

陶渊明诗中说起酒的篇章不胜枚举,单是《饮酒》题下就有二十首之多。他也写过一首似乎是戒酒决心书的《止酒》诗,写完继续喝酒,根本没有戒掉;到这首诗里更欲争取神仙的支持来保证美酒的供应。

其六

逍遥芜皋上,杳然望扶木。洪柯百万寻,森散覆旸谷。灵人侍丹池,朝朝为日浴。神景一登天,何幽不见烛。

这一首歌咏神话中的神树扶木。扶木一称扶桑,巨大无比,《山海经·大荒东经》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鸟。”又《山海经·海外东经》载:“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又《山海经·海外南经》载:“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这样看来,世界上有十个太阳,都是帝俊之妻羲和生的,它们轮流值日,不在岗的就到汤谷里沐浴(有“灵人”为之服务),到扶木上休息,“一日方至,一日方出”,交接有序。洗过澡又休息过的太阳一旦上班,就精神抖擞,照亮了整个世界。

陶渊明把《山海经》里关于扶木和太阳的各种零散记载整合起来,构成合理、完整而优美的诗歌画面。陶渊明说他读书看重“会意”,这里也是一例。

其七

粲粲三珠树,寄生赤水阴;亭亭凌风桂,八干共成林。灵凤抚云舞,神鸾调玉音,虽非世上宝,爰得王母心。

这一首写神奇的灵凤、神鸾这两位美妙的明星在天上翩翩起舞,其舞台背景是三珠树和桂树林。她们载歌载舞,深得西王母的欢心。

关于三珠树、桂树林、灵凤、神鸾的记载,在《山海经》里相当分散,陶渊明把它们集中起来;说西王母很喜欢凤、鸾的歌舞,今本《山海经》里没有提到,或是诗人的想象之词。陶渊明读书富于想象力和创造精神,这里又是一个好例。诗人之心,不受拘束。

其八

自古皆有没,何人得灵长?不死复不老,万岁如平常。赤泉给我饮,员丘足我粮。方与三辰游,寿考岂渠央。

本诗咏不死之民。《山海经·海外南经》说起交胫国,有介绍道:“不死民在其东,其为人,黑色,寿,不死。”日月星这三辰是不老不死的,不死民有条件与它们同游。

其人不死复不老的原因见于郭璞注:“有员丘山,上有不死树,人食之乃寿。亦有赤泉,饮之不老。”陶渊明显然是读过郭璞注的,并据以写诗。《读〈山海经〉》其一中说“流观山海图”,《山海经》的图,亦出于郭璞,说明陶渊明高度重视他的研究成果。

其九

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馀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

这一首专咏夸父。夸父逐日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神话之一,《山海经》中有记载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海外北经》)“夸父不量力,欲逐日景,逮之于禺谷。将欲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大荒北经》)

在其他古籍如《列子》中,也有些关于夸父的记载,陶渊明综合而歌咏之,表达了对神话英雄的歌颂。曾有学者认为,他写夸父实际上是影射结束东晋的刘裕,或反对刘裕的东晋宗室成员司马休之,并联系晋、宋之际的政局大发议论,似乎陶渊明是明里读《山海经》,暗中却在干预政治。牵强无据,徒然败人读陶诗之兴耳,置之不理可也。

其十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形夭无千岁),猛志故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

这一首是《读〈山海经〉》组诗中最著名的一首,其中的精卫和刑天被视为神话传说中最富有正义感的斗士,因此被广泛地引用。

可是“刑天舞干戚”这一句问题很大,其原文作“形夭无千岁”,说的还是第一句中提到的精卫,没有刑天什么事儿。这一句被宋朝人改动得很厉害也很巧妙,流传至今,几乎成了定局,要完全拨乱反正恐怕非常困难,也不妨将错就错。虽然这样一来,“化去不复悔”一句就讲不通了,但好在人们往往只引用这首诗的前四句,不管后四句,所以就那么断章取义,也未尝不可。

宋朝学者中也有反对曾 之胆大妄为的,周必大《二老堂诗话》说,《读〈山海经〉》组诗“十三篇大概篇指一事,如前篇终始记夸父,则此篇恐专说精卫衔木填海,无千岁之寿,而猛志常在,化去不悔。若并指刑天,似不相续。又况末句云‘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何预干戚之猛耶?”其说颇合理可取。可惜肯听他意见的人不算很多,大部分还是同意曾的妄改巧改。如果后来印行的陶集采用周必大的正确意见,以“形夭无千岁”为正文而不让“刑天舞干戚”横行无忌,也许就不会造成现在这种积非成是、难以挽回的局面了。

当然,后来的学者亦有坚守“形夭无千岁”者,如马星翼《东泉诗话》卷一云:“陶诗乃咏精卫鸟,无缘旁及刑天兽也。言精卫无千岁之形而有千岁之志,不但与下句协,并与上二句相贯。旧本不误。”可惜呼应者较少。

其十一

臣危肆威暴,钦駓违帝旨。窫窳强能变,祖江遂独死。明明上天鉴,为恶不可履。长枯固已剧,鵔鹗岂足恃。

这首诗咏叹神话中的两场恶斗以及天帝对二案的处理:一是臣危和他的主公贰负杀了窫窳,于是天帝将臣危严严实实地绑在疏属之山的一棵树上,让他动弹不得,而原先蛇身人面的窫窳变成人面马足的新形态。其事详见《山海经》之《海内西经》与《北山经》。一是钦駓与鼓二位擅自杀害了祖江,于是天帝就杀掉他们,钦駓死后变成了一只大鹗(其状如雕而毛色不同),鼓则变成一只鵔鸟(其状如鸱)。其事详见《山海经》之《西山经》。

陶渊明由此得出结论说:老天有眼,杀人的事情是不能做的(“明明上天鉴,为恶不可履”),做了坏事,必然会受到惩罚。这里乃是咏叹神话里的故事,同现实的政治斗争没有什么关系。曾有学者乱加联系,这种意见也可以不去多管它。

其十二

鸱鴸见城邑,其国有放士。念彼怀王世,当时数来止。青丘有奇鸟,自言独见尔。本为迷者生,不以喻君子。

鸱鴸是《山海经·南山经》里说起的一种怪鸟,样子怪,声音也怪,这种怪鸟一出现,该地将多流放之士。陶渊明由此联想到屈原之被放逐,于是就说在楚怀王的时候,这种鸱鴸鸟大概多次出现过吧。陶渊明在诗里很少提到屈原,这里含蓄地表达了对他的同情和尊敬。楚怀王糊涂啊。

因为怀王其人糊涂,陶渊明又想起《山海经·南山经》提到的青丘山上的一种灌灌鸟:“其状如鸠,其音若呵,名曰灌灌,佩之不惑。”楚怀王的时候大约没有出现这种鸟,或虽然出现而怀王没有佩戴其羽毛,于是这位原来就有些糊涂的大王更成了不可救药的糊涂虫,竟然把屈原赶出了朝廷,逐出了首都。

“本为迷者生,不以喻君子”,诗末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灌灌这种鸟是为救助糊涂虫而生的,而真正的君子即使不佩戴灌灌鸟的羽毛也不会糊涂。

一个人最好根本不糊涂,如果一时糊涂了,要赶紧救治,恢复对人对事的正确认识。陶渊明虽然对政治不感兴趣,其看法还是不错的。

其十三

岩岩显朝市,帝者慎用才。何以废共鲧?重华为之来。仲父献诚言,姜公乃见猜。临没告饥渴,当复何及哉!

今本《山海经·海内经》记载了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废共工的故事见于其他古书(如《淮南子·天文训》《国语·周语》等),而在陶渊明读的《山海经》里大约是有的—正是把这两个人的问题解决了以后,舜才走上领导岗位(“重华为之来”),可惜其详情现在已经弄不清楚了。

共工和鲧先前也是帝起用的,后来发现用人不当,杀掉换人,不免有些折腾。可见务必要“慎用才”。陶渊明由此想到历史上的另一个教训:管仲(仲父)坦诚地向齐桓公(陶渊明称为“姜公”,大约是为了避免用“桓”字,其曾祖陶侃的谥号曰“桓”)建言,请他疏远易牙等四个小人,桓公开始还听从他的建议,后来却反管仲之道而行,最后他竟被易牙等人搞垮了,囚禁在一间小屋子里,连吃饭喝水都不行,只得自杀而死—用人不慎,其危害有如此者。此事详见《管子·小称》。陶渊明诗里说“仲父献诚言,姜公乃见猜”与此记载不尽同,当另有根据,或是将历史教训加以简化,以便单刀直入地说明用人不慎将后果严重。

由《山海经》中杀鲧废共工的故事,联想到管仲、齐桓公、易牙等四人的故事,写法与上一首的由鸱鴸、灌灌鸟而联想到屈原、楚怀王有相近之处。陶渊明读书时思维极其活跃,联想丰富,议论风生。这样读书收获才比较大。死读书、呆读书,那是没有什么意思的。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

嫦娥的名字在我国可谓是家喻户晓,嫦娥奔月有诸多的故事版本,那么作为故事中的女主,嫦娥到底存不存在呢?

西汉时,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李尚、伍被等人著《鸿烈》。此书后来称《淮南鸿烈》,又称《淮南子》。《淮南子·览冥训》曰:“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东汉高诱《淮南子注》曰:“恒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恒娥盗食之,得仙药奔入月中,为月精也。”后羿从西王母那里求到长生不老之药,没有来得及吃,被他的妻子恒娥偷着吃了。恒娥偷吃仙药后得了仙气,飞到月亮上,成为月中精灵。

“恒”有经常、长久、固定不变的意思,也意味着持久不变的意志。东汉许慎所撰《说文·二部》曰:“恒,常也。”南朝梁陈之间顾野王所撰《玉篇·心部》亦曰:“恒,常也;久也。”

今天的“恒”字在上古时期有两种写法。一种写法从“月”,左边是“忄”(有的无“忄”),右边是“二”字之间夹一“月”字,即“亘”字(见图一)。《说文》:“古文‘恒’从月。”《诗》曰:“如月之恒。”古文字学家商承祚教授《〈说文〉中之古文考》曰:“(甲骨文、金文中,‘恒’字)皆从月。既云古文从月,又引《诗》释之,则原本作‘亘’。”可见由“忄”和“亘”组成的“恒”字是“恒”的本字。

“恒”字的另一种写法从“日”,即左边“忄”不变,右边“二”字之间夹一“日”字,即“亘”字。这种写法也不少,最著名、与今天的“恒”最接近的要数东汉时期《郙阁颂》里的“恒”。

所以“恒”与“恒”在古代是通用字,也可以说“恒”是“恒”的俗字。明末张自烈《正字通·心部》曰:“恒,俗‘恒’字。

由于“恒”、“恒”通用,所以在不少古籍中,恒娥常常被写作“恒娥”。后来,有人根据恒娥的性别,把“忄”旁儿改作女字旁儿,派生出一个“姮”字。于是恒娥又写作“姮娥”,有时候还简称“姮”。南朝梁陈之间顾野王所撰《玉篇·女部》曰:“姮,姮娥也。”可见最晚南朝时“姮”字已出现,恒娥可以写作“姮娥”了。

“姮”既然是“恒”的俗字,姮娥便经常出现在古人不同的著作中。如:五代和凝《柳枝》词:“不是昔年攀桂树,岂能月里索姮娥”北宋晏几道《鹧鸪天》词:“姮娥已有殷勤约,留著蟾宫第一枝。”清人蒲松龄《聊斋志异·邢子仪》:“朱在云中言曰:‘下界人勿须惊怖,我,月府姮娥也。”古人用恒娥借指月亮时,也经常把恒娥写作“姮娥”。

恒娥后来又被叫做“常娥”。这与古代的避讳有关。在我国封建时代,君主和尊长的名字是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的。著书、言谈、写文章时遇到这些字,要设法避免,这叫“避讳”。

常用的避讳手法有三种:改字、空字、缺笔。其中改字用得最为普遍。北岳恒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可是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没有恒山,只有常山。因为汉文帝姓刘名恒,“恒”字是不能出现在书中的,于是司马迁采用改字的避讳手法,将“恒”改成了“常”。同样,商纣王之同母庶兄,名微子启,在《史记》中被写成了微子开。因为汉景帝姓刘名启。

也是由于汉文帝姓刘名恒,为了避文帝讳,恒娥必须改名。又由于“恒”、“恒”的意思是“常”,恒娥于是被改成了常娥。唐朝诗人李商隐有一首咏嫦娥的诗。诗曰:“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常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诗的题目就是《常娥》。

后来,人们又根据常娥的性别,在“常”的左边加上了女字旁,于是常娥又被写作“嫦娥”。

今天,人民大众不再叫她的曾用名恒娥、恒娥、姮娥或者常娥了,统统都称嫦娥。

两人并不是夫妻关系,更准确的说应该是同事关系,都是神仙。但在民间传说中,为了增加一点亲近感所以将两人说成是夫妻。那两人到底都是什么?玉帝其实影响非常大,并且有很多人信仰。正如大家认为的,他是天宫的统帅,所以他的地位超过了一般的规格。他隶属于道教,在教派中的地位应该说是万天帝王。虽然有很多传说认为他姓张,但是却没有根据,但是统治地位还是很明显的。

而王母娘娘在正常的体系中也是道教的神仙,并且是所有仙女的统领者,也是阴气的掌管者。她在原来的记载中主要是管理刑罚的,而后期被认定为掌管姻缘与生子的神仙。在后期的发展中,又被认为是信仰的代表,是长生的代表。所以她代表的含义非常百变,所以官配也一直变。曾经嫦娥吃的丹药,就是她给的。她在记载中的地位非常高,并且官配是另一个神仙,与他一起掌管天下和仙籍。

在神话中她和玉帝的关系分为三种,第一种就是比他的地位高。和东王公是官配,并且隐居很久不经常出现。第二种身份就是夫妻,两人一起治理天界。所以就有了七仙女的传说,并且将两人塑造成善的代表。第三种就是她是下属,在西游记中就能看出来她的地位比玉帝低,并且只是管理小神的神仙。

两人的传说非常多,但更重要的是他们代表着道教的地位与秩序。但在最正式的记载中,两人还不是夫妻的设定,这也算是一种冷知识。

《女娲造人》选自《神话故事新编》作者袁珂,是著名的神话学家作家,女娲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

《女娲造人》课本原文

天地开辟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鸟兽虫鱼了,可是单单没有人类。这世间,无论怎样说吧,总不免显得有些荒凉寂寞。

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叫做女娲。据说,她一天当中能够变化七十次。有一天,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②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呢

走啊走的,她走得有些疲倦了,偶然在一个池子旁边蹲下来。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

想着,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合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

她把这个小东西放到地面上。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地面,就活了起来,并且开口就喊:

“妈妈!”

接着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表示他获得生命的欢乐。

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她给她心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做“人”。

人的身体虽然小,但据说因为是神创造的,相貌和举动也有些像神,和飞的鸟、爬的兽都不同。这样,看起来似乎有一种管理宇宙的非凡的气概。

女娲对于她的作品,感到很满意。于是,她又继续动手做她的工作,她用黄泥做了许多能说会走的可爱的小人儿。这些小人儿在她的周围跳跃欢呼,使她精神上有说不出的高兴和安慰。从此,她再也不感到孤独、寂寞了。

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夜深了,她只把头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工作。

她一心要让这些灵敏的小生物布满大地。但是,大地毕竟太大了,她工作了许久,还没有达到她的意愿,而她本人已经疲倦不堪了。

最后,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入一个泥潭里,搅成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这么一挥洒,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和先前用黄泥捏成的小人儿,模样一般无二。“妈妈”“妈妈”的喊声,震响在周围。

用这种方法来进行工作,果然简单省事。藤条一挥,就有好些活人出现,不久,大地上就布满了人类的踪迹。

大地上虽然有了人类,女娲的工作却并没有终止。她又考虑着:人是要死亡的,死亡了一批再创造一批吗这未免太麻烦了。怎样才能使他们继续生存下去呢这可是一个难题。

后来她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把那些小人儿分为男女,让男人和女人配合起来,叫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这样,人类就世世代代绵延下来,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

扩展资料

背景来由

女娲神话的第一批古书籍记载例如先秦时期的《山海经》和《楚辞》(虽然《说文解字》记载西周末年的周宣王太史籀所作著作中有娲字,但已亡佚,仅作传言)。尽管二书中的记载还比较模糊朦胧,但今人多肯定其以造人为职能的始母神神格意向。

袁珂先生就将《楚辞·天问》中的“女娲有体,孰能匠之”理解为“女娲作成了别人的身体,她的身体又是谁作成的”。丁山先生则更为明确地认为这两句话说明:“(至少)在战国时代中国人固已盛传女娲造人的故事了。”

至于《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的记载,袁珂则以晋人郭璞注为解:“或作女娲之腹。”又云:“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其腹化为此神。”并以汉人许慎和刘安的话作为参证 。

丁山也认为这“显然又是孕毓人类的寓言” 。尽管如此,这些记载当中仍然没有明面提出女娲造人的说法。

除了造人之外,先秦典籍中女娲为乐器始神(发明瑟、笙簧、埙等)的记载也应该是女娲造物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似乎尚未引起学者们的足够注意,尤其是它在移位到文学中的浪漫题材,更是缺少关注。

《礼记》与《帝王世纪》、应劭《世本·作篇》作“女娲作笙簧”,可见孔疏不误。这短短五个字的记载却成为后代文学家驰骋才华的平台。

古籍中最早明面提出女娲造人故事的是《风俗通义》,这则故事虽然正面描写了女娲造人的事迹,显示出女娲始祖母神格的地位,但毫无疑问,其中已经烙上人类社会变迁的影子。

“抟黄土作人”被认为是人类文化史上制陶技术的发明在神话中的投影,而所造人类产生富贵贫贱之分则是人类进入等级社会的反映。这说明,神话一旦离开了它自身的生长土壤,它的形态就要随着新的生长土地而呈现出新的姿态。

同时,女娲还是人类得以延续的婚姻之神。《风俗通》云:“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昏姻。”罗泌认为:“以其载媒,是以后世有国,是祀为皋禖之神,因典祠焉。”这应该是人类进入婚姻制度之后所赋予女娲造婚神话的痕迹。

造人节日

农历正月初七,又称为“人日”,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

自秦汉以来,传统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为鸡日,初二日为狗日,初三日为猪日,初四日为羊日,初五日为牛日,初六日为马日,初七日为人日。传说这是因为女娲创造万物生灵的时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

人日的来历与传说中女娲每日造一生物的故事有关。据《北史·魏收传》,晋朝议郎董勋《答问礼俗》云:“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还有补充的说法,初八是谷日,初九是天日,初十是地日。 

汉,魏以后,人日逐渐从单一的占卜活动,发展成为包括庆祝、祭祀等活动内容的节日。到了唐代,民间仍相当重视人日节。高适的《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中就有“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的感怀之句。它证明唐代的人日节,已不仅仅专用作祈祥祝安,又衍添了一层思亲念友的气氛。

时至今日,也有在外的游子在年前回家,过了人日节才能远走他方。人日节这天不出远门,不走亲串友,在家团聚。人日节下午一般吃长面,也叫拉魂面。意即过年时人都走东串西,心都野了,人日一过该准备春耕生产了。故而吃拉魂面,把心收回来,准备春耕生产。

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

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

-女娲造人

《山海经》是一部充满虚构和幻想的古籍。它讲述了包括女神在内的各种怪物的故事。古籍中记载的女神不仅美丽,而且光彩夺目,各具独特的人格魅力。

在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五位女神中,九位天女位列第五,第一位是无可争辩的

第五:九天玄女

九天玄女形象经常出现在各种神话小说中。她以惩恶扬善、谋取人民利益为己任,在人民心中具有很高的地位。九天玄女原来是一个教兵法的仙女。后来,她受到道教的崇拜,被称为道教信仰的神仙,地位很高。。

第四:月亮神常羲

据《山海经》记载,常羲是月亮之母,是古代皇帝的第二任妻子。常曦善于观月占卜,所以很出名。据说她能生月亮。她一生中有12个月,现在是一年中的12个月,每个月都有一种不同寻常的能力。

第三:太阳神羲和

羲和是中国的太阳女神。其原型可以在《山海大黄南经》中找到:“东南海之外,甘肃与水之间有一个西河王国。有一个女人叫西河。芳日浴场在西河赣源。她是国王的妻子。她出生于十天前的神话中,西河是太阳神话的象征。有学者认为西河和昌熙是同一个人,太阳和月亮的女神。

第二:西王母

西王母是一位非常强大的女神。在神话中,她掌管着长生不老药,能够预测灾难。她在道教中有很高的宗教地位。西王木住在昆仑山。她是女神之首,全真学派的创始人。在羌族神话中,西王母被视为创世神。《汉武传》记载了她的青春、美丽和独特。

第一:女娲

古代的女神一定是女娲。女娲是中国神话中的创造女神。她揉土造人,炼石补天。它是中华文明的开端,是伟大的自然女神。另外,在传说中,女娲是一条长着长脑袋,外表美丽的蛇。说她是古代的第一位女神并不过分。

从这些古代女神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女神并不那么好。最重要的是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和天下之仁。我希望每个女孩都能被称为真正的女神。

古籍中有许多关于女娲的记载,如 <说文解字>女娲在古代人们心目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古籍中有关女娲的记载:  《说文解字》:“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  《楚辞·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王逸注:“女...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