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临安历史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7浏览:4收藏

建水临安历史,第1张

1临安的历史沿革

元置建水州,清改县。因水得名。据《元史》:建水古称步头,亦云巴甸,每秋夏溪水涨溢如海,夷谓海为惠,□为大,故名惠□。汉语曰建水。至元十三年改名建水州。

唐元和年间设县至今。明清时期建水为临安府所在地,府的行政长官称知府。民国元年(1912)10月,改知府为府长,临安府所在地的建水县被裁撤,由临安府府长兼理建水县行政事务。第二年国民 统一撤销府的建制,“复设县治于建水,改名为临安县”。又一年,仍恢复建水县旧名。

建水古城位于昆明之南220公里,东邻弥勒县、开远市和个旧市,南隔红河与元阳县相望,西靠石屏县,北同通海县、华宁县毗连。建水交通方便,蒙(自)--宝(秀)铁路接滇越铁路,连接省会昆明及河口,通往越南的首都河内。

古称步头,亦名巴甸。唐南诏时筑惠历城,汉语译为“建水”,隶属于通海都督府。宋大理国时期属秀山郡阿白部。元时设建水州,明代称临安府。清乾隆年间改建水州为建水县。

2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的历史和由来有哪些介绍

建水以古文化著称滇南。建水从前是临安府所在地,其古文化和古建筑,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建水城,还分布在辖区内各处。单在县城西边13公里处的团山村,就全是百年古建筑,外地人到此参观,无不瞠目惊叹。

团山(彝语:有金有银的地方)村,建在一个半坡上,共有百余户人家,全是砖木建筑的深宅大院,古色古香,一户挨一户,栉次连毗,像是一个博大丰富的古建筑博物馆。历史的风云变幻都隐藏在其中。到此观光,使人引发一种怀旧的心思,给人觉得时序的递移在这里似乎是迟缓下来了。

3中国历史上的临安府具体指的是指浙江杭州县城的临安府还是云南建水

浙江杭州县城的临安府是南宋建的,云南建水古城的临安府明朝建的,这俩个地方都是历史上的临安府,只是不同的朝代建的。一般指的是前者,显然历史上前者更知名,无论是经济地位还是政治地位,都比后者高。

①南宋建炎三年 (1129) 升杭州置,治所在钱塘、仁和二县 (今浙江杭州市)。绍兴八年(1138) 年正式定都于此。辖境约相当今浙江杭州、海宁、余杭、富阳四市及临安县地。元至元十五年(1278) 改置杭州路。

②明洪武十五年(1382) 改临安路置,属云南布政司。治所在建水州 (即今云南建水县)。辖境约当今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大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大部,通海、华宁、峨山、新平等县及越南部分地方。清代属云南省,治所在建水县 (今云南建水县)。辖境约当今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大部,通海、华宁、峨山等县及越南部分地方。1913年废。

(1)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升杭州置,治钱塘县(今杭州市)。辖境约当今浙江省桐溪、富春江以北,天目山脉东南地区及杭州湾北岸的海宁等地。绍兴八年(1138年)定为都。元时改为杭州路。(2)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临安路为府,治建水州(今云南建水县)。属云南省。辖境相当今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县除外)及通海、华宁、新平、峨山等县地。清因之。1913年废。

4中国历史上的临安府具体指的是指浙江杭州县城的临安府还是云南建

浙江杭州县城的临安府是南宋建的,云南建水古城的临安府明朝建的,这俩个地方都是历史上的临安府,只是不同的朝代建的。

一般指的是前者,显然历史上前者更知名,无论是经济地位还是政治地位,都比后者高。①南宋建炎三年 (1129) 升杭州置,治所在钱塘、仁和二县 (今浙江杭州市)。

绍兴八年(1138) 年正式定都于此。辖境约相当今浙江杭州、海宁、余杭、富阳四市及临安县地。

元至元十五年(1278) 改置杭州路。②明洪武十五年(1382) 改临安路置,属云南布政司。

治所在建水州 (即今云南建水县)。辖境约当今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大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大部,通海、华宁、峨山、新平等县及越南部分地方。

清代属云南省,治所在建水县 (今云南建水县)。辖境约当今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大部,通海、华宁、峨山等县及越南部分地方。

1913年废。(1)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升杭州置,治钱塘县(今杭州市)。

辖境约当今浙江省桐溪、富春江以北,天目山脉东南地区及杭州湾北岸的海宁等地。绍兴八年(1138年)定为都。

元时改为杭州路。(2)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临安路为府,治建水州(今云南建水县)。

属云南省。辖境相当今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县除外)及通海、华宁、新平、峨山等县地。

清因之。1913年废。

5杭州临安府和云南建水临安府有什么关系,其两者建于年代有差不多,

1 云南建水临安府 明朝平定云南以后,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元临安路为临安府,府治由通海移迁建水州(今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属云南布政使司。

清初,临安府隶永昌道,后改隶分巡迤东道。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增设迤南道(驻普洱城)辖四府,改临安府隶之。三十五年(1770年),改建水州为建水县,建水仍为临安府治。光绪十一年(1886年),添设临安开广兵备道驻蒙自城,领三府军务,又改临安府隶之。 民国元年(1912年)废临安府为临安县。

2 杭州-临安府

杭州原为地方政权吴越国(907年~978年)的都城。宋建炎三年(1129)南宋朝廷感念吴越国王钱镠对杭州的历史功绩,以其故里"临安"为府名升杭州为"临安府",级别为"行在,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定都于临安府(杭州)。

临安不仅将城市与优美的风景区相结合,而且还有许多园林点缀其间。杭州成为南宋都城后,由于城市规格的升级,南宋当朝更加重视城市的各方面建设。

认识了喜欢旅行的美途游记的朋友,所以就经常出去旅行,云南是个非常美丽的地方,还是有不少值得一去的地方。我已经去了好几次了,最长的一处是和美途游记的朋友一起去的。不光去了以上说的地方,还在扬州观光旅游了4/5天,逛了不少地方

6云南建水传说故事

建水古城位于昆明之南220公里,古称步头,亦名巴甸。汉时属益州郡母掇县地,西晋属宁州兴古郡,唐为南宁州都督府东爨乌蛮地。南诏政权于唐元和年间(810年前后)在此筑惠历城,属通海都督。惠历为古彝语,就是大海的意思。因为当时每逢夏秋之季,坝子里溪水涨溢如海,汉语译为建水。元时设建水州,属临安路(路治在通海),并在建水置临安广西元江等处宣慰司,统辖临安、广西(今泸西县地)、元江等路。明代仍称建水州,改路为府,临安府治移至建水,清乾隆年间改建水州为建水县。民国元年改建水县为临安县,次年复称建水县。

建水城最早为南诏时修筑的土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扩建为砖城。城周六里三、城墙高二丈五尺,四门有城楼,楼为三层,各高四丈,雄伟壮观。清顺治初年,李定国攻占临安城时,南北西三座城楼毁于战火,康熙四年又复修,后再度毁损。唯有东门朝阳楼,虽历经多次战乱和地震,至今近六百年,仍旧巍然屹立,但已破损不堪。解放后 又拨款修葺,才焕然一新。

建水县在元代就始建庙学。明洪武年间建临安府学,万历年间又建建水州儒学。清代先后建立了崇正、焕文、崇文、曲江四个行院,境内人才辈出,明代有文进士30人,武进士23人,文举人288人,武举人29人。清代有文进士33人,武进士15人,文举人412人,武举人355人。当时,有“临半榜”之称,即云南科举考试中榜者中,临安府就占了半数左右,堪称云南之冠,在全国亦不多见,加上建水文庙规模宏大,建筑精致,故有“文献名邦”“滇南邹鲁”之美誉。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建水城内外留下了许多充满深厚文化意韵的建筑物,古代寺庙、祠庵和楼台亭阁达50余处。有建于元代的文庙,清代的双龙桥,还有燃灯寺、东林寺、玉皇阁等文物古迹。这些历尽沧桑,古迹斑驳的瑰宝、闪烁着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灿烂光辉。

7云南建水传说故事

建水古城位于昆明之南220公里,古称步头,亦名巴甸。

汉时属益州郡母掇县地,西晋属宁州兴古郡,唐为南宁州都督府东爨乌蛮地。南诏政权于唐元和年间(810年前后)在此筑惠历城,属通海都督。

惠历为古彝语,就是大海的意思。因为当时每逢夏秋之季,坝子里溪水涨溢如海,汉语译为建水。

元时设建水州,属临安路(路治在通海),并在建水置临安广西元江等处宣慰司,统辖临安、广西(今泸西县地)、元江等路。明代仍称建水州,改路为府,临安府治移至建水,清乾隆年间改建水州为建水县。

民国元年改建水县为临安县,次年复称建水县。建水城最早为南诏时修筑的土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扩建为砖城。

城周六里三、城墙高二丈五尺,四门有城楼,楼为三层,各高四丈,雄伟壮观。清顺治初年,李定国攻占临安城时,南北西三座城楼毁于战火,康熙四年又复修,后再度毁损。

唯有东门朝阳楼,虽历经多次战乱和地震,至今近六百年,仍旧巍然屹立,但已破损不堪。解放后 又拨款修葺,才焕然一新。

建水县在元代就始建庙学。明洪武年间建临安府学,万历年间又建建水州儒学。

清代先后建立了崇正、焕文、崇文、曲江四个行院,境内人才辈出,明代有文进士30人,武进士23人,文举人288人,武举人29人。清代有文进士33人,武进士15人,文举人412人,武举人355人。

当时,有“临半榜”之称,即云南科举考试中榜者中,临安府就占了半数左右,堪称云南之冠,在全国亦不多见,加上建水文庙规模宏大,建筑精致,故有“文献名邦”“滇南邹鲁”之美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建水城内外留下了许多充满深厚文化意韵的建筑物,古代寺庙、祠庵和楼台亭阁达50余处。

有建于元代的文庙,清代的双龙桥,还有燃灯寺、东林寺、玉皇阁等文物古迹。这些历尽沧桑,古迹斑驳的瑰宝、闪烁着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灿烂光辉。

8建水临安酒店是不是五星级的,建水有多少五星级酒店

建水临安酒店是五星级的,建水没有其他的五星级酒店。

1、简介

建水酒店座落于云南省建水县临安镇中心黄金地段,西接文安府广场和文庙,南邻人民商场和北正购物中心,北临红运大世界,建水酒店的优越的地利位置为宾客提供了食宿、玩乐和购物之便。晨间可在文安府广场慢跑健身,夜幕可驻足观赏古城朝阳楼雄伟壮丽,休闲时分割在清式一条街漫步人生,享受这清朝历史风韵下的宁静和现代文明碰撞交汇的繁华。

2、设施

酒店拥有客房111间,其中标准房间98间,单人房间12间,普通套房3套,豪华套房2套,能满足200多人住宿;餐饮设有豪华包间11间,大餐厅一个,可同时容纳1200多人就餐;设有大、中会议室,可容纳200人以上人员参会。酒店客房内配备了空调、液晶电视、电话、宽带网络系统等现代化设备,餐饮则以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文献明邦等特点符合当地口味的饮食,具有独特的风土人情和历史名称文化韵味。

建国后,东山坝发现石斧,城东燕子洞发现35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出土了砍刀、刮刀、陶器挂件和陶器颗粒。龙岔河发现战国-西汉古墓葬,出土青铜斧、剑、锄头、陶罐等。青龙乡发现青铜器。说明这个地区已经发展了青铜文化。万窑村有元代以来的古窑址和陶瓷碎屑堆积层,是建水人类社会进步与进步的物证。

建水,历史悠久,曾被称为埠头。它是中国的最南端。这里往南走就是另一个国家了。

唐朝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会理城建于公元810年左右。明清时期为临安府所在地,距今已有1200年历史。建水自元代以来就是云南南部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

李三古城十里坝子百里店山。三箭之地有庙,五箭之隔有庙,七里桥,八里塔。这些寺院和宝塔,像篇章和歌曲一样,记录和歌颂着建水漫长而辉煌的历程。建水有100多处文物古迹,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最古老的寺庙是元代的支林庙,最宏伟的寺庙是建水文庙,仅次于山东曲阜的孔庙。最壮观的建筑是贾珠园林朝阳楼,它被称为滇南大观园

建瓯名人辈出,人才荟萃。历史上出了1154名进士,6名状元,10名宰辅,1位侯王,为全国18个千名进士县之一,有“千名进士县,六大状元乡”之称。五代的练氏夫人被誉为“芝城之母”;宋代理学家朱熹少年成长于建瓯;宋代重臣郑钰、明代宰相杨荣、中国十大史学家袁枢、外交家徐兢、文学家吴激、音韵学家吴棫、吏部尚书李默……建瓯历史文化历经数千年的积攒,可谓源远流长,妍丽壮观。她见证了闽地的沧桑和变迁,她展示着作为融汇闽越文化大摇篮的风采。

“芝城之母”——练氏夫人名隽,练湖(在浦城)人,唐末五代闽国西北行营招讨使章仔钧之妻。晋天福六年(941)章仔钧病卒,练夫人随子迁居建州(今建瓯)城。保大元年(943)王延政在建州称帝,改国号为殷。次年到福州为闽王,改大殷为闽国,国都仍设在建州。保大三年,王延政、王延曦兄弟内讧,发生争战,南唐趁机派查文徽进攻建州,大军围困建州城,猛攻数日城破。南唐军队决定屠城三日。练夫人保全城池,城内百姓免受杀戮。夫人辞世后,建州百姓感其恩德,全城举哀,打破城内不得建墓的惯例,将练夫人墓建在州署后堂,立碑称“全城众母”。1990年,建瓯人民又在原墓址附近新铸练氏夫人铜像一座,并刻大理石碑记其传略。

袁枢,著名史学家(1131—1205),字机仲,宋建宁府建安县(今建瓯)人,中国南宋历史学家。幼年就能赋诗,很有抱负。曾参加礼部考试,得词赋科第一。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中进士,累拔为工部侍郎。宁宗即位,升任右文殿修撰。之后,又出任江陵府知府。袁枢读司马光《资治通鉴》,“苦其浩博”,乃区别其事而贯通之。著《通鉴记事本末》,把通鉴内容分为239个专题42卷。概括自战国到唐五代,共1362年的历史,开拓了写史“记事本末体”体例的先河。与司马迁、司马光并驾齐名,列为历史著作三大体裁(纪传体、编年体、纪事体)的首创者之一。孝宗读后赞叹:“治道尽在是矣”。淳熙元年(1174年),庐陵杨万里读后说:“有国者不可以无此书,学者不可以无此书”。编成此书后,800多年来,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称许。袁枢还著有《易传解义》、《童子问》及《辨异》等书。宋史评之为“临民则识治辨间,立朝则启沃忠谏,克尽乃职,为世师表”。

杨荣原名杨子荣,四朝元老(1371—1440年),明成祖为其改名荣,字勉仁,建安(今建瓯房道漈村)人。明朝建文二年(1400年)庚辰科胡广榜进士。历任翰林编修、修撰、侍讲、太子谕德、右庶子、翰林院大学士、工部尚书(位同宰辅)、光禄大夫、少傅、少师(从一品)。70岁病卒,赠太师(正一品),谥文敏,并举行国祭,遣官护送灵柩还故里礼葬。杨荣在朝40年,以通晓边务,崇尚儒学,重视皇统,安定朝廷,爱民亲仁而享誉。曾五次扈从出塞,两次巡边。主编《五经四书性理大全》,成祖誉之“岁寒松柏”;仁宗赐银印,文称“绳衍纠缪”,皇室对杨荣的优遇可谓隆厚。著有《玉堂遗训》、《训子篇》、《北征记》、《杨文敏集》等。杨荣历事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四朝,竭尽才智,正直勤政,堪称贤相。(《闽书》第2804页有传。另《中国人名大辞典》、《建瓯县志》民国版均有传)

六位状元综合查阅、对照、考证《闽书》、《建宁府志》、《建瓯县志》、《中国人名大辞典》等有关史志典籍,初步统计出有典有据的建安、瓯宁两县(今建瓯)籍的进士总数为1200人,其中状元6人。另外还有榜眼3人,探花1人。

一、叶 齐字思可,建安(今建瓯南雅梅村)人,后迁居建阳。北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戊子恩科状元。戊子科主考官为礼部侍郎宋白,在其录取了以程宿为状元的28人后,物议喧然,认为朝廷多有遗才。于是,太宗诏令于崇政殿复试落第举子,又录取了99人。但仍有一名叫叶齐的举子击登闻鼓告状,认为取士不公,太宗遂诏令在武成王庙再次复试未入选举子。因厌恶叶齐的嚣张,考官以“一叶落而天下知秋”为赋题,意思是你叶齐休想阻挡考试的进行,黜落了你一人,其余的人照样可以成为进士,朝廷同样可以得到栋梁之材。尽管考官们对叶齐绝无好感,都希望他再次被黜落,但由于防弊措施严密,所以并不知道哪份试卷是叶齐的,自然无法对其试卷做手脚。考试结束后,合格者有数百人,名列前10名的试卷,又称“承恩卷”,被送给太宗皇帝御批,确定名次后当众拆封。没想到太宗御批的“承恩卷”中第一名就是叶齐。众人目瞪口呆。太宗一看,十分高兴,大加赞赏叶齐的才华。就这样,两度被黜落的叶齐成为端拱元年戊子恩科的状元。叶齐属叶公沈诸梁第50世孙,叶灏第9世孙叶安仁之子。自幼从师学儒,后官至太常博士、陶令。他倡办府学,为八闽后人知学兴起,产生一定影响

。 二、徐 奭字武卿,瓯宁(今建瓯)人。学识渊博,善于写诗作赋。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廷试进士第一,是建瓯历史上继叶齐(998年)后考取的第二个状元。徐奭于宋天圣初年(1023年)任苏州通判。当时苏州多水患,朝廷派徐奭与赵贺督治水患。徐奭详察苏州的水利设施后,设计在赤门以东筑石堤90里,架大小桥梁40余座,以便利行旅,并因此垦复良田数十万亩,清理出隐田人家26000多户,得苗税30万缗。受到朝廷诏书褒奖,升任两浙转运使,封晋宁侯,成为宋朝119位状元中唯一被封侯的人。后还出任河南开封府知府。告老以后,在浙江住家

。 三、徐 遹字绍闻,瓯宁(今建瓯)人。北宋崇宁五年(1106年)考中特科状元。旧志载其事道:“特奏名,策擢第一,诏视正奏第一人恩例”。入直秘阁,任广德军。先是秋闱中式买舟抵都下,时同舟六人,陈李张黄苏周也,徐亦舆焉。陈曰:“舟中之人,凡七,请以七人同舟联一律。”周云:“陈李张黄周与苏。”张云:“更添徐子分相投。”陈云:“竹林风月连三郡。”李云:“北宿光芒聚一舟。”苏云:“作者应知同议论。”黄云:“诤臣须是合谋猷。”徐云:“胸中各有平津策,此去知谁作状头。”及次年春榜徐遹状元及第。详见民国18年版《建瓯县志》杂录。

四、翁德舆建安(今建瓯)人。南宋孝宗隆兴元年,即公元1163年考中特科状元。详见《闽书》P2773。

五、黄 硕字兴周,瓯宁(今建瓯)人。南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考中特科状元。旧志载其事道:“丙戌科萧国梁榜进士,对策称孝宗意,亲擢为第一”。官至承议郎。详见民国18年版《建瓯县志》杂录。

六、陈应行建安(今建瓯)人。南宋孝宗淳熙二年,即公元1175年考中特科状元。详见《闽书》P2774。陈应行著有《吟窗杂录》五十卷,《四库全书总目》著录于集部诗文评类存目,并称:“旧题状元陈应行编。……” 是书收录唐五代诗格多种,系诗格丛书。[9]

1、郭守敬

郭守敬,字若思。邢州邢台县(今河北省邢台市)人。元十二年(1275年)开始修筑京杭大运河,郭守敬奉命勘察了今山东西南。晚年,郭守敬致力于河工水利,兼任都水监。至元二十八至三十年,他提出并完成了自大都到通州的运河(即白浮渠和通惠河)工程。

至元三十一年,郭守敬升任昭文馆大学士兼知太史院事。他主持河工工程期间,制成一些精良的计时器。中国元朝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专家。1276年郭守敬修订新历法,经4年时间制订出《授时历》,通行360多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

郭守敬为修历而设计和监制的新仪器有:简仪、高表、候极仪、玲珑仪、仰仪、立运仪、证理仪、景符、窥几、日月食仪以及星晷定时仪12种(史书记载称13种,有的研究者认为末一种或为星晷与定时仪两种)。

2、水利专家白英

白英(1353年-1419年),字节之,山东汶上颜珠村人,后迁居汶上彩山,明初著名农民水利家。

白英是运河上的一位"老人"(10余名运河民夫的领班,不是指上年纪的人),治水、行船经验相当丰富,十分熟悉山东境内大运河及其附近地势、水情。因治河有功,于明正德七年(1512年)被追封为"功漕神",建祠于南旺。

清雍正、光绪皇帝追封他为"永济神"和"大王",受到人民敬仰。著名京杭大运河为历代漕运要道。明朝洪武年间,黄河在原武(今河南省原阳县地)决口,汹涌的黄河水漫过曹州流入梁山一带,淤积400余里,切断了明朝南北水路大动脉的运河。

南北漕运的瘫痪,使朝廷百官、平民百姓,无不为之忧虑。济宁州潘叔正奏请朝廷尽快疏通河道以解百姓之苦。工部尚书宋礼受命同督都周长、刑部侍郎金纯等带领济南、兖州、青州、东昌等4个府的25万民工,对会通河水系进行了大规模治理,但因会通河水源不足,没有根本解决漕运问题。

扩展资料: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

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7公里。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春秋吴国为伐齐国而开凿,隋朝大幅度扩修并贯通至都城洛阳且连涿郡,元朝翻修时弃洛阳而取直至北京。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运河是由统治者主导开凿整修而成,统治者们集合庞大的人力、物力开凿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漕运。运河是为了实实在在的漕运目的而生的,漕运是封建王朝的生命支持与动力供应系统,维持王朝的生命延续。

由于海运的海盗、风浪等问题难以解决,在漕运史上运河水运是主要首选方案。开凿运河是一件名符其实的功在当代、利在万秋的伟举,对修造者而言,其功效时隔不久就能显现,给王朝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历朝历代有见识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运河的修造。

-郭守敬

-白英

上杭籍开国将军---中将

1、袁子钦(1908--1968)又名袁致卿, 福建省上杭县人。

2、袁子钦(1908--1968) 又名袁致卿, 福建省上杭县人。

3、罗舜初(1914---1981) 福建省上杭县人。

上杭籍开国将军--少将

1、陈海涵(1914--1994) 福建省上杭县旧县人。

2、陈茂辉(1912----) 福建省上杭县人。

3、丁甘如(1917--1995) 福建省上杭县白沙人。

4、黄鹄显(1914--1986) 福建省上杭县蓝家渡人。

5、黄炜华(1914---2001) 福建省上杭县南阳人。

6、孔瑞云(1917--1992) 福建省上杭县旧县人。

7、兰庭辉(1913----1983) 福建省上杭县庐丰人。

8、雷钦(1915--) 福建省上杭县才溪人。

9、李平(1915--1964) 福建省上杭县白砂人。

10、刘 彬(1912---1989) 福建省上杭县蓝家渡人。

11、刘禄长(1914--1980) 福建省上杭县丰稔人。

12、刘永生(1904---1984) 福建省上杭县人。

13、刘振球(1911--1997) 福建省上杭县中都人。

14、邱国光(1918--2001) 福建省上杭县通贤人。

15、邱相田(1916--1984) 福建省上杭县溪口人。

16、邱子明(1914---1999) 福建省上杭县才溪人。

17、王贵德(1914--) 福建省上杭县太拔人。

18、王集成(1907--1983) 福建省上杭县才溪人。

19、王奇才(1903--1976) 福建省上杭县才溪人。

20、王胜(1909--1996) 福建省上杭县才溪人。

21、王香雄(1918--1988) 福建省上杭县才溪人。

22、王直(1916-------) 福建省上杭县才溪人。

23、翁祥初(1908--1997) 福建省上杭县旧县人。

24、张力雄(1913---) 福建省上杭县通贤人。

古代名人一组

1、邱弘

明朝人物 邱弘,字宽叔,上杭人,明朝中期大臣。

天顺末进士。

授户科给事中。

2、胡时

〔明〕字子俊,福建上杭人。

以明经教授于乡。

洪武(一三六八至一三九八)间荐授本学训导。

善诗,工楷书。

3、邱大儒

〔明〕字涵春,福建上杭人。

精鼓琴,善小石兰竹。

事母至孝。

晚年客死楚中。

4、华喦

〔清代著名画家〕字秋岳,一字空尘,号新罗山人,又号白沙道人,离垢居士,东园生,布衣生。

福建上杭人,侨寓扬州。

5、李奎光

〔清〕字朗垣,福建上杭人。

光绪(一八七五―一九o八)间诸生。

善花卉蝴蝶。

6、罗晓帆

(1894—198310) 别名花草主人,福建上杭人。

擅国画。

1922年毕业于上海美专。

7、邱青风

〔清〕字彭祖,号别乜,福建上杭人,客江右。

善水墨蔬菜。

8、李翠岩

〔清〕福建上杭人,寓粤。

善画,传真非近人所及。

9、应元

〔清〕福建上杭人。

精医理。

善画,有天官图,不施金碧,而神采奕奕,为世所重。

10、包识生

(1874~1934) 又名一虚,字德逮,福建上杭人,叔祖伯寅、父桃初皆业医。

包氏幼承父业,年二十即行医,旋游粤东,所至有医名。

民国元年(1912年)移居沪上。

11、邱景源

〔清〕字晓岚,号小澜,福建上杭人。

仕东粤二尹。

善隶书,工水墨山水。

著有天下名胜图册。

《历代画史汇传附录》

12、 邱钟灵

〔清〕号芝山,福建上杭人。

乾隆(一七三六至一七九五)间武举人。

官镇江衞运粮千总。

精行、楷书,与王文治、鲍皐、李御、殷石琴、张石帆诸名士,流连诗酒无虚日。

13、 宋省予

幼名连庆,字廉卿、善余,束发更名省予,号春风红杏楼主(简称红杏主人)。

清宣统二年庚戌十月寸一日(公元1910年12月12日)生于福建上杭城关。

14、丘 复(1874~1950年)

丘复,原名馥,字果园,别号荷生,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生于上杭县兰溪镇曹田村。

6岁上蒙馆,19岁列郡庠,24岁赴省试,考中举人。

著有《念庐诗稿》10册、《念庐诗话》5卷、《念庐文存》5册、《念庐联话》1卷,编纂了《上杭县志》36卷、《长汀县志》35卷、《武平县志》31卷,还整理校勘了《后汉书注校补》、《杭川新风雅集》、《天潮阁集》等古籍多种。

1950年9月,丘复病逝于曹田故居。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排名以跟帖先后而排)

1、饶添发 上杭中都镇黄店村人福州空八军大校 副政委政治部主任

2、饶谨 上杭县中都黄店村人08年反CNN人物中央台各栏目均有采访过他(本人小时候和他一起长大)上杭一中毕业 后就读于清华大学

3、张建生 福建上杭县中都镇人 福建省公安厅副厅长 福建省警察学院党委书记

4、叶双瑜 福建省上杭县中都镇人 福建省 副省

1、郑和

郑和(1371年 - 1433年),明朝太监,云南人,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一说本姓马,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人。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入宫前经历不详。1382年,被选于宫中尚衣局训育两年。1384年,他经宫中指派,进入朱棣的燕王府从侍。1404年(永乐二年),郑和因功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

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在第七次下西洋期间,郑和去世,时间约在1433年(宣德八年)。

2、段思平

段思平(893年—944年),即大理太祖,白族,大理喜睑(今喜洲)人,一说为剑川永旁人,大理国的缔造者、开国皇帝。段思平家族世代为南诏武将,父段保隆为南诏布燮。

后晋天福二年(937年),任通海节度使,因受大义宁国主杨干贞迫害,遂以减尔税粮半,宽尔徭役三载为号召,联合奴隶和农奴为主的起义队伍,举行起义。

攻破太和城(在今大理城北),灭杨干贞的大义宁国,建大理国,年号文德,以羊苴咩城(今大理城)为都。

即位后,厉行改革,尽逐杨氏邪臣。更易制度,损除苛令。建立了一整套封建制度,于是远近归心,咸奉约束,把南诏末朝以来分裂、战乱的局面重新统一起来。

大行分封,笃信佛教,在位8年,年年建寺,铸佛万尊。逝世后由子段思英继位,谥号神圣文武皇帝。

3、李恢

李恢(?—公元231年),字德昂,建宁郡俞元县(今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县 )人。三国时期蜀汉将领、官员。初仕郡为督邮,后投靠刘备,为益州功曹书佐、主簿,迁州别驾从事。

蜀汉建立后,任庲降都督,跟随蜀汉丞相诸葛亮讨平南中四郡的叛乱,拜安汉将军,封汉兴亭侯,领建宁郡太守。建兴九年(公元231年)去世。

李恢是蜀汉第二任庲降都督,在平定南中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并于战后积极调配南中物资,有效地支持了蜀汉政府的财政。

4、段功

段功,云南大理人,白族。大理国开国皇帝段思平之后裔,元灭大理国后封段氏为世袭大理总管。段功乃段隆之子,段光之胞弟。段功是第十位大理总管,同时元朝也授他为承务郞、蒙化州知州。

1363年,红巾军将领明玉珍及其弟明二率兵三万攻打中庆路,梁王巴匝拉瓦尔密逃奔楚雄,得段功出兵援助梁王,和明玉珍大战于吕阁关,保住云南不失。

后来段功夜袭古田寺,用火攻将败明玉珍击退,并在七星关击溃明玉珍的兵马,终收复中庆路、夺回昆明。

5、傅宗龙

傅宗龙(1591~1641),字仲纶,一字元宪,号括苍、云中,云南昆明府昆明县(今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人,明末重臣。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

授铜梁知县,调巴县,行取,入为户部主事。久之,授御史。天启元年(1621年),辽阳失守,请战领兵。四年(1624年),巡按贵州,打败水西土司安邦彦。

崇祯三年(1630年),以兵部右侍郎总督蓟、辽、保定军务,不久罢官。十二年,召为兵部尚书,以不能从谀承意,忤旨下狱。十四年,从狱中释出,起为总督陕西三边军务,由陕入豫。

与保定总督杨文岳合围李自成、罗汝才联军。中伏大败,逃至项城,与战阵亡。复兵部尚书职,赠太子少保,谥忠壮。有诗集、文集各一卷传世。

-云南

历史:建水,历史悠久,曾称步头。也就是中国的最南边了,走到这这就再往南走就是别的国家了 唐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约在公元810年前后筑惠历城,明、清两朝为临安府所在地,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年的历史。建水自元代以来,就是滇南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 百里滇山,十里坝子,三里古城。三箭之地一寺,五箭之隔一庙,七里之遥一桥,八里之远一塔……。这些寺寺塔塔有如章章节节歌歌曲曲,记述和颂扬着建水悠久光辉的历程。建水文物古迹百余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10处之多,最古老的寺是元朝的指林寺,最宏大的庙宇是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的建水文庙,最壮观的楼是朝阳楼,有滇南大观园之称的朱家花园……

由来:建水古称临安,自元代以来就是滇南政治、文化、交通中心,文化发达,人才辈出。 这里有保存完好、规模宏大的文庙,以及朝阳楼、双龙桥、指林寺、朱家花园等一大批古建筑。 全县有古寺庙近百所,仅城区就有40多所,还有许多保存完好的古式民居,堪称是“古建筑博 物馆”。 古井建水曾有惠历的旧称,那是大海的意思。现在大海已经了无踪迹,但是建水祖先在这里开挖了许多水井。有一副对联就是描述建水 名井“红井龙井诸葛井,澧泉渊泉浦薄泉。”建水人最钟情的莫过于“澧泉 也就是西门大板井。位于西城外梨园街西头,水清味甘,供全城之饮,民 间有大板井“水味之美,甲于全滇“之说,被列为建水甜水井之首,有“滇 南,第一井”誉称。 朱家花园位于建水县城建新街,占地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分为住宅和祠堂两部分,为“纵三横四”的“三间、六耳、三间厅附后山耳、一大天井四小天井”的建水典型民居建筑,庭院厅、堂布置精美,古色古香,共计有大小天井42个。 建水小巷 在建水古城,最喜欢徘徊在一条条曲曲折折的小巷里,青石悠悠的小路上,留下浅浅深深的足印,远古历史的繁星梦影,于幽幽小巷深处纷沓而来。 建水的水源远留长,早在在远古唐朝,建水因“建于水边之城”而得名。一口口保留完整,绳印深深的古井,古池旁,现代的人们依然用最古老的方法从古井或古池中汲取生活用水。双手轻轻抚过古井一道道深深的绳子印痕,真实地触摸一段历史,这是千百年来勤劳的建水人民生活留下的印迹,也可以说是建水文化源远流长、风生水起的源泉之一。

林和靖、苏小小、武松、岳飞、牛皋、钱镠、于谦等。

1、林和靖

林逋(967一1028),字君复,后人称为和靖先生,汉族,奉化大里黄贤村人。北宋著名隐逸诗人。

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

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

天圣六年(1028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

林逋隐居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自谓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

2、苏小小

苏小小(479年-约502年),南朝齐时期著名歌伎、钱塘第一名伎,常坐油壁车。历代文人多有传颂,唐朝的白居易、李贺,明朝的张岱,近现代的曹聚仁、余秋雨,都写过关于苏小小的诗文。有文学家认为苏小小是“中国版的茶花女”。

苏小小自小能书善诗,文才横溢,但不幸幼年时父母双亡,寄住在钱塘西泠桥畔的姨母家。她虽身为歌妓,却很知自爱,不随波逐流。

苏小小十分喜爱西湖山水,自制了一辆油壁车,遍游湖畔山间。一日,沿湖堤而行,邂逅少年阮郁,一见钟情,结成良缘。但不久阮郁在京做官之父派人来催归。阮郁别后毫无音讯。苏小小情意难忘,时时思念。

苏小小同情书生鲍仁的贫困遭遇,慷慨解囊,资助他上京赴试。后苏小小受人陷害入狱,身染重病。

临终前,姬向身边侍候的人嘱咐道:“我别无所求,只愿死后埋骨西泠。”应试登第的鲍仁后来遵照苏小小“埋骨西泠”的遗愿,就出资在西泠桥畔择地造墓,墓前立一石碑,上题“钱塘苏小小之墓”。

3、武松

武松,1055-1126年出生于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 曾在杭州卖艺。后任杭州知府高权手下都头,因功升提辖。高权被罢后,武松被赶出衙门。

继任杭州知府蔡鋆殃民,武松将其捅刺。后被捕,死于狱中。此武松正是我国四大名著水浒传中武松的原型。

杭州百姓将其葬于西泠桥畔,题碑“宋义士武松之墓”(杭州武松墓)。

4、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人。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书法家、诗人,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北宋末年,投军从戎。靖康元年(1126年),应招前往相州参加以赵构为大元帅的部队。建炎二年(1128年),遇见宗泽,积极抗金。金军攻打江南时,独树一帜,力主抗金,收复建康。

绍兴三年(1133年),拜沿江制置使,念念不忘收复中原。次年春,收复襄阳六郡。岳飞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

绍兴六年(1136年),率师北伐,顺利攻取伊、洛、商、虢等州。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结“联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民间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

两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义军纷纷响应,夹击金军,收复失地。绍兴十年(1140年),完颜宗弼毁盟攻宋后,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

金兵流传“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评语。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师,遭受秦桧、张俊等人诬陷入狱。绍兴十二年(1142年),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遇害。

宋孝宗时,平反昭雪,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谥号武穆,封鄂王,追谥忠武。 

5、牛皋

牛皋[ gāo ](1087年—1147年),字伯远,汝州鲁山(今河南平顶山市鲁山县)人,南宋抗金名将。牛皋出身农民家庭,初为射士,精练武功,擅长骑射。

南宋初年聚集人民抗金。绍兴三年(1133年),加入岳家军、长胜军。牛皋使用双锏,乃金所制。

后隶归岳飞,为其推重,对金作战中屡立战功。曾参加镇压杨幺起义。岳飞被害后,因始终反对宋金议和,被秦桧害死。

6、钱镠

钱镠(liú)(852年-932年),字具美(一作巨美),小字婆留,杭州临安人,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创建者。

钱镠在唐末跟随董昌保护乡里,抵御乱军,累迁至镇海军节度使,后因董昌叛唐称帝,受诏讨平董昌,再加镇东军节度使。

他逐渐占据以杭州为首的两浙十三州,先后被中原王朝(唐朝、后梁、后唐)封为越王、吴王、吴越王、吴越国王。

钱镠因吴越国地域狭小,三面强敌环绕,只得始终依靠中原王朝,尊其为正朔,不断遣使进贡以求庇护。他在位四十一年,庙号太祖,谥号武肃王,葬于钱王陵。

钱镠在位期间,采取保境安民的政策,经济繁荣,渔盐桑蚕之利甲于江南;文士荟萃,人才济济,文艺也著称于世。

他曾征用民工,修建钱塘江捍海石塘,由是“钱塘富庶盛于东南”。在太湖流域,普造堰闸,以时蓄洪,不畏旱涝,并建立水网圩区的维修制度。

由是田塘众多,土地膏腴,有“近泽知田美”之语。还鼓励扩大垦田,由是“境内无弃田”,岁熟丰稔。两浙百姓都称其为“海龙王”。 

7、于谦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升为巡按江西,颂声满道。

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时因入京觐见时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

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明代宗即位,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

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

当时朝务繁杂,于谦独运征调,合乎机宜。其号令明审,令行政达。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但因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明宪宗时,于谦被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谥“肃愍”。明神宗时,改谥“忠肃”。

有《于忠肃集》传世。《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杭州西湖

建水临安历史

1临安的历史沿革 元置建水州,清改县。因水得名。据《元史》:建水古称步头,亦云巴甸,每秋夏溪水涨溢如海,夷谓海为惠,□为大...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