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博物馆藏品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2收藏

台北故宫博物馆藏品有哪些,第1张

台北故宫镇宫之三宝 翡翠白菜毛公鼎肉形石鉴赏

台北故宫镇宫之三宝 翡翠白菜毛公鼎肉形石鉴赏

2010-08-25 10:24

现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

翠玉白菜毛公鼎肉形石

孔夫子曰:“夫昔,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仁也。”(出自《礼记·聘义》)玉石精致而灵动,温婉而含蓄。符合东方人的气质。

其一、翡翠白菜是依照翡翠顺势而为,根据它的颜色雕成一个栩栩如生的翡翠白菜,玉白菜由一块半白半绿的翠玉为原材料,绿色的部分雕成菜叶,白色部分雕成菜帮,看上去是鲜活欲滴。

其二是西周青铜器中赫赫有名的重器之一。

其三、东坡肉是肉石,全世界67块,这是其中比较大的一块,它的底座都是纯金做的。

台北故宫的玉雕《翠玉白菜》长187厘米,宽91厘米,厚507厘米

玉雕“翠玉白菜”是由一块半白半绿的翠玉为原料,运用玉材自然分布的色泽,雕琢出一颗几可乱真的白菜;翠玉白菜是清代光绪皇帝瑾妃的陪嫁之物,白菜寓意清白,象征新娘的纯洁菜叶上还雕有螽斯虫(俗称“纺织娘”)和蝗虫,寓意“多子多孙”。

翡翠翡翠,白的是翡,绿的是翠,把一块绿白相间的玉石巧夺天工的雕琢成白菜,真是独具匠心,其创意构思之巧妙,雕刻技法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据说慈禧死时候曾经携带两颗玉石白菜,一颗玉石南瓜下葬,但是最后被军阀孙殿英盗了墓。

《毛公鼎》

毛公鼎,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是金文的经典名作。传清道光末年于陕西岐山出土。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圆形,二立耳,深腹外鼓,三蹄足,造型端庄稳重。颈部饰重环纹及弦纹各一道,简朴庄毛公鼎严。腹内铸有铭文32行、499字,毛公鼎因作者毛公而得名,是现存青铜器铭文中较长的一篇。

西周青铜器《毛公鼎》

毛公鼎是西周青铜器中赫赫有名的重器之一,作于西周晚期的宣王时期。内壁铸有多达499字的长篇铭文。

西周青铜器《毛公鼎铭文》

其内容是周王为中兴周室,革除积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辅佐周王,以免遭丧国之祸,并赐给他大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特铸鼎记其事。其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结构匀称准确,线条遒劲稳健,布局妥贴,充满了理性色彩,显示出金文已发展到极其成熟的境地。

视频国宝档案《毛公鼎》

共五段:其一,此时局势不宁;其二,宣王命毛公治理邦家内外;其三,给毛公予宣示王命之专权,着重申明未经毛公同意之命令,毛公可预示臣工不予奉行;其四,告诫勉励之词;其五,赏赐与对扬。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西周青铜器《毛公鼎》

毛公鼎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其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奇逸飞动,气象浑穆笔意圆劲茂隽,结体方长,较散氏盘稍端整。李瑞清题跋鼎时说:“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

“肉形石”,高:573公分,宽:66公分,厚:53公分。清代玉石,文物原属清宫旧藏,新中国成立前夕,随国民党带入台湾,现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

肉形石出自内蒙阿拉善左旗,清康熙时供入内府。这块清代的肉形石,是一块天然的石头,色峰纹理全是天然形成的,取自一块黄玉,经人的鬼斧神工,竟然就雕成了一块玉东坡肉。很像一块美味多汁、肥瘦相间的“东坡肉”。

看上去完全是一块栩栩如生的五花肉块。“肉”的肥瘦层次分明、肌理清晰、毛孔宛然,相信初次看到它的人不会把它当成硬邦邦的石头,怎么看它都像是一块连皮带肉,肥瘦相间的东坡肉。无论是色彩还是纹理,都可以乱真。人们似乎都能闻到红烧肉的香味.真正人间极品,价值连城。其创意构思之巧妙,雕刻技法之精湛令人叹为观

“肉形石”它真的只是一块石头,其色泽纹理都是天然形成的,不仅是“五花三层”,连皮上的毛孔也一应俱全,与翠玉白菜皆为巧夺天工的精品相间的“东坡肉”,谁看了都会垂涎欲滴,在当今,真可称得上“。这块神似肥瘦“界最贵的红烧肉”。

国宝与饮食文化

京故宫博物院1日公布了首批18大类藏品的目录。这在中国大型综合博物馆尚属首次。据了解,故宫博物院公布藏品总目的范围,既包括故宫博物院一、二、三级珍贵文物,也包括了一般文物和陶瓷标本。首批公布的18大类藏品为铜器、金银器、珐琅器、玉石器、雕塑、织绣、雕刻工艺、其他工艺、文具、生活用具、钟表仪器、珍宝、宗教文物、武备仪仗、帝后玺册、铭刻、外国文物、其他文物,共计662784件藏品。其余7大类藏品亦将在今后陆续公布。

《五牛图》,它也是难得一见的珍品。韩滉擅画人物和畜兽,以绘田家风俗和牛羊著称,《五牛图》卷就是他的传世名作。而且《五牛图》是目前所见最早作于纸上的绘画,纸质为麻料,具有唐代纸张的特点。画作中五牛造型准确,形态各别,或行或立,或俯首,或昂头,动态十足。其中一牛完全画成正面,视角独特。《五牛图》曾是南宋皇室的收藏,此后历经赵孟頫、太子书房等收藏,明代后期为项元汴所有。清初为宋荦收藏,乾隆初年藏于汪学山“求是斋”,后进入乾隆的宫廷收藏中,八国联军侵华时流出清宫。上世纪50年代,经特批,《五牛图》从香港被回购,重归故宫。《五牛图》刚收回时伤痕累累,1977年经故宫专家重新揭裱、补笔、全色,这幅珍贵画作才重新焕发生机。故宫武英殿西配殿里展出了一张1977年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工厂的修复记录,通过展出的照片,观众可以看到《五牛图》从残破不堪到完好如初的复原过程。

正如很多名迹都有“双胞胎”一样,日本某美术馆也藏有一件传为韩滉所作的绢本《五牛图》。如何证明进贡单中的《五牛图》就是中国观众眼前的这幅《五牛图》呢?故宫专家介绍,一来此画留存的乾隆题跋落款时间与尹继善进贡时间相符。二来要收到书画名迹,除了财力,有鉴定眼光也非常重要。尹继善当时任职江南,是八旗文坛的领袖人物,与风雅名士过从甚密,他能得到《五牛图》真迹并献给皇帝,是合情合理的。

《伯远帖》的作者王珣是“书圣”王羲之的远房侄子。王珣的书法出自家学,其祖父、父亲、弟弟都擅长书法,王氏一族在书法史上占据巅峰位置。《伯远帖》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当年就被乾隆帝集齐了,放在养心殿的暖阁里,同时把贮藏这三件书法瑰宝的房间,特别命名为“三希堂”。有趣的是,这样一段往事在延禧宫内展出的乾隆《行书三希堂记卷》等得到了印证。

当年在这“三希”中,乾隆尤其喜爱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自从他得到这一帖后,每年入冬下雪时,他一定把帖册取出来欣赏一番,并且在裱框的四周写字赋诗。四十多年里,从未间断。此后,这“三希”也经历波折,其中《快雪时晴帖》成了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中秋帖》和《伯远帖》则留在北京故宫。有趣的是虽然当年乾隆帝最偏爱《快雪时晴帖》,不过此后研究表明《快雪时晴帖》其实是唐摹本,而《中秋帖》也是宋代米芾的临本。为此,此次展出的《伯远帖》特别珍贵,因为这是“三希”里晋人真迹,也是迄今为止晋人墨迹中唯一署有名款的真迹。

清宫廷历史上著名的文物有:

翡翠白菜,翡翠西瓜、十二兽首,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彩漆描金楼阁,金瓯永固杯等。

1、翡翠白菜:原置于紫禁城的永和宫,永和宫为光绪皇帝妃子瑾妃的寝宫。慈禧死后翡翠白菜就做了陪葬品。现在很多人怀疑台北故宫博物院中的翡翠白菜就是慈禧墓中的翡翠白菜,但慈禧墓中的翡翠白菜没有谁见过,并不好下结论。

2、翡翠西瓜:据说翡翠西瓜是“番邦”进贡的宝贝,而且有4个。慈禧太后对这些翡翠西瓜格外喜欢,恨不得抱着睡觉。所以最后把翡翠西瓜陪葬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孙殿英盗东陵后翡翠西瓜下落不明,至今仍不知在谁手里。

3、十二兽首:

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原为圆明园海晏堂外的喷泉的一部分,是清乾隆年间的红铜铸像。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火烧圆明园,兽首铜像开始流失海外,到2012年为止牛首、猴首、虎首、猪首、和马首铜像已回归中国,收藏在保利艺术博物馆;2013年4月26日,法国皮诺家族在北京宣布将向中方无偿捐赠流失海外的圆明园十二大水法中的青铜鼠首和兔首。此次捐赠的鼠首、兔首,为北京圆明园流失的十二生肖青铜像中的两件。

目前,圆明园十二大水法中的十二大生肖兽首已经有8个回归中国,其中龙首目前在台湾保存完好,不过蛇首、鸡首、狗首、羊首则下落不明。

4、金瓯永固杯:

清乾隆金嵌宝金瓯永固杯,是故宫金器,乾隆年间,清宫造办处制造了各式酒杯,其中不乏龙耳作品,且式样颇多,但这种以象鼻为足的作品却很少,金瓯永固杯是清宫内不多见的皇帝专用饮酒器,金瓯永固杯寓意大清的疆土、政权永固。

此杯共有4只,其中2只金质,1只铜鎏金造办于乾隆初年,另外1只金质造办于嘉庆初年。目前分别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1金 嘉庆造)、台北故宫博物院(1金 乾隆造)、伦敦华莱士博物馆(1金、1铜 乾隆造)。

金瓯永固杯

外国政府贵宾及观光客来台,必到台北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位于台北市基隆同北岸士林镇外双溪,始建于1962年,于1965年孙中山诞辰纪念日落成,占地面积103万平方米。整座建筑仿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形式,采中国宫廷式设计,外观雄伟壮丽,背负青山,是中国收藏文物艺术精华所在。

进入台北故宫广场前,即见六根石柱所组成的牌坊,气势宏伟,整座建筑庄重典雅,富有民族特色。坊上题有孙中山手迹“天下为公”,拾级而上,可见刻有“博爱”二字的铜鼎。

博物院建筑分为四层,正院的平面图采梅花形,分成五个大厅。第一层分别是讲演厅、办公室、图书馆;第二层是展览室、大厅及画廊,用来展示书画,四周共有八间展览室,陈列铜器、瓷器、侯家庄园模型及墓中出土物;第三层则陈列书画及玉器、法器、雕刻及图书、文献、碑帖及织绣等;第四层则为各种专题研究室。

台北故宫博物院镇院之宝,沉稳典雅的西周青铜器——毛公鼎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之富举世公认,典藏品数量近70万件,其中收藏有自北京故宫博物馆及沈阳故宫、热河行宫运到台湾的24万余件文物,所藏的商周青铜器,历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献、名画碑帖等皆为稀世之珍。且由于不断接受捐赠与购藏,藏品每年都在不断增多,其中以陶瓷、书画、青铜器最为完整,此外,尚有玉器、漆器、多宝格珐琅器、文具、雕刻、织绣、缮本图书及满蒙档案文献,品类众多又精致。

面对琳琅满目的展出内容,选定一个主题慢慢玩味远比走马看花收获更丰,若想要仔细欣赏每一个展览室,最好是分天分室,逐一参观;特别节日故宫还会特别推出一些平时难得展示的历代名画等特定题展。

除一至三楼陈列馆之外,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图书文献馆、中庭点景、三希堂古典茶座等,平添多元的参观游憩品质。图书文献馆位于右侧,面积2000多坪,除学术研究外,馆内的中国艺术资料也开放一般民众阅览。

台北故宫博物院镇院之宝,形姿、色泽均可乱真的玉雕“翠玉白菜”

正院右侧天井的中庭点景小园,占地40余坪,意在发挥“可以游,可以观”的艺术。三希堂,位于正院四楼,提供参观者坐下来品茗谈心,小憩片刻;内部仿清乾隆皇帝的养心殿格局而设,除了展示王羲之的名迹,四支梁柱上还挂着唐朝陆羽《茶经》的放大局部照片。欣赏了古字画玩之后,最后还可到复制品供应中心选购纪念品,带回家赏玩。

院内各展览室都装备有现代化的空气调节、防火、防潮、防盗等设施,以维护珍贵的文化瑰宝。

展馆每三个月更换一次展品,到台湾观光的旅客都不会错过到故宫一饱眼福的机会。

两件镇院之宝

1、形姿、色泽均可乱真的玉雕“翠玉白菜”。

2、沉稳典雅的西周青铜器——毛公鼎。它最不寻常的价值在于该鼎腹内铸有一篇长达499字的铭文,字体之庄重、字数之繁多,在如今发现的青铜器中实乃独一无二。

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接受媒体访问时指出,两岸故宫博物院文物藏品各有特点,但北京故宫不仅数量上远远多于台北故宫,精品也远远多于台北故宫。昨日,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一行抵达北京,将与北京故宫博物院进行交流。

对比显示,北京故宫有藏品150万件,其中,古籍特藏、殿本书书版等有50多万件,其余的百万件是书画、器物等。台北故宫现藏品65万件,其中,约55万件是明清档案、古籍善本,书画器物约10万件。

郑欣淼介绍,以古书画来说,北京故宫书画有14万件之多,收藏的种类较全面,而台北故宫书画藏品有9400多件,其山水画很有影响,宋元帝后和一些历史名人的肖像画亦颇具特色,其书法亮点是一批唐人摹晋的书迹及唐宋文臣的真迹。青铜器方面,两岸故宫青铜器都以传世品为主,台北故宫收藏品的总量和精品数量都较少,但毛公鼎、散氏盘、宗周钟等重器则十分有名。在宫廷类文物中,北京故宫具极大优势,从代表皇权的典制文物到皇家日常生活用品文物,无所不藏。

对于有人认为北京故宫“有宫无宝”,台北故宫“有宝无宫”,郑欣淼指出,北京故宫面积巨大,游客光看宫殿就很费劲,再看展览往往就没时间了,所以很多人只对其宫殿建筑印象深刻,而对典藏品状况并不清楚,故而有此一说。(耀文)

通过以上的文章可以看出,2个故宫馆藏最多的居然是:古籍特藏、殿本书、明清档案、古籍善本!这对我们奥运收藏是不是也有所启发呢?

台北故宫全称是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又称中山博物院。是中国大型综合性博物馆、台湾规模最大的博物馆,也是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研究古代中国艺术史和汉学重镇。

台北故宫博物院座落于台北市士林区至善路二段221号,建造于1962年,1965年夏落成。占地总面积约16公顷。为仿造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主体建筑共4层,白墙绿瓦,正院呈梅花形。院前广场耸立五间六柱冲天式牌坊,整座建筑庄重典雅,富有民族特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内收藏有自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和国立北平图书馆等所藏来自北京故宫、沈阳故宫、避暑山庄、颐和园、静宜园和国子监等处的皇家旧藏。

台北故宫所藏的商周青铜器,历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献、名画碑帖等皆为稀世之珍。展馆每三个月更换一次展品。截至2014年底,馆藏文物达696万余件文物。

博馆扩建

1964年,台北故宫博物院正馆开始兴建。

1966年,第一期新馆左右两翼扩建工程完竣。

1971年,第二期扩建工程从新馆两翼向前扩建完竣,陈列室面积达到8,77741平方米。

1983年10月,成立“张大千先生纪念馆”。

1984年,第三期扩建工程故宫新建行政大楼启用。库房和展场建立恒温恒湿、防火防潮、防震防盗等措施保护,又仿乾隆养心殿西室书斋于正馆设“三希堂”。隔年,仿宋明庭园设“至善园”。

1994年,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秦孝仪提出改建构想。隔年,第四期扩建工程图书文献大楼竣工使用,同年又增设“至德园”。

2000年,杜正胜接任院长,计划进行第五期正馆扩充整建,并推动故宫南部院区之规划设立。

2007年2月,正馆扩充整建工程完工,展览空间达到9,61391平方米、非专业展览用之公共空间则增加至10,65698平方米、行政空间增至8,85269平方米。

整套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

主要内容

《四库全书》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按照内容分类分经、史、子、集四部分,部下有类,类下有属。全书共4部44类66属。

经部收录儒家“十三经”及相关著作,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其中礼类又分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6属,小学类又分训诂、字书、韵书3属。

史部收录史书,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15个大类,其中诏令奏议类又分诏令、奏议2属,传记类又分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别录5属。

地理类又分宫殿疏、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游记、外记10属,职官类又分官制、官箴2属,政书类又分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6属,目录类又分经籍、金石2属。

子部收录诸子百家著作和类书,包括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等14大类。

其中天文算法类又分推步、算书2属,术数类又分数学、占侯、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技术7属,艺术类又分书画、琴谱、篆刻、杂技4属,谱录类又分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3属,杂家类又分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6属,小说家类又分杂事、异闻、琐语3属。

集部收录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个大类,其中词曲类又分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5属。

除了章回小说、戏剧著作之外,以上门类基本上包括了社会上流布的各种图书。就著者而言,包括妇女,僧人、道家、宦官、军人、帝王、外国人等在内的各类人物的著作。

《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套丛书。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开始编纂,历时9年成书。共收书3503种,79337卷(据文溯阁本79897卷),36304册,近230万页,约8亿字。

整套书收录了从先秦到清乾隆前期的众多古籍,也收入和存目了西洋传教士参与撰述的著作,包括从西洋传入中国的数学、天文、仪器及机械等方面的著作。

在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中,有部分书籍由于政治或质疑儒家经典的原因而被列为禁书,称之四库禁书,另一方面亦寻回和修复了不少早已失传的中国古籍。

扩展资料:

一、编纂背景

1、文化源流

传统学术自身的延续及发展,也在迫切要求当时的目录著作承担起“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责任,以经学为主的中国学术,历经了近二千年的发展历程,从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直到清代汉学,期间渊源流变、兴衰利弊,都需要作出恰当评价。

《四库全书》既然要囊括乾隆以前的历代典籍,那么,对传统学术的总结也就责无旁贷,因为传统目录学正是将典籍按照一定的体系加以排纂编次,进而通过文献典籍本身以及分类、编目、序录等方式来反映学术发展历史的。

因此,编排历代典籍,总结评判传统学术,就成了《四库全书》编纂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四库全书总目》也就由此应运而生。

2、时代风气

四库修书之前,出版业高度发达,典籍充分积累,藏书兴盛,文献整理工作全面展开,汉学成为主流学风。在时代学风下,学者们需要阅读大量藏书,以及许多完整的原著,以征引材料,考证学术源流。

而对于自明末以来进入中国的西学,如何对待,到自觉检讨并总结以引导臣民认识西学,确立西学政策的时候了。在这种形势下,需要更大规模的行动,来做一次彻底全面的学术文化总结,也必得政府亲自出面主持方能完成这个任务。

而拥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雄才大略的乾隆帝,希冀超迈前人,并且他自己也完全有能力识断、调理文化。

3、皇帝自身

乾隆中期,经过一百多年的励精图治,清朝呈现出盛世景象。思想学术文化亟待总结的要求,政治经济的保障,以及乾隆个人的喜好,学术界的呼声,使中国传统的盛世修书在这个时候又展示出巨大魅力,催生出继顺康雍之后再次修纂大型书籍的态势。盛世的宏阔是需要鸿篇巨制来充实的,而清政府也需要完成时代留给自己的使命。

四库修书就表面而言,起于三方面。一是周永年自明末曹学佺再倡儒藏说,提倡集合儒书,与释藏、道藏鼎足而立。二是乾隆下诏直省督抚学政征求遗书,汇送京师。三是朱筠、王应采奏请校办《永乐大典》,辑佚书籍。

但实际上是学术文化发展到总结时期,以及学术与政治的合力的需要。当然,乾隆想超越父、祖修书之功,尤其是超越祖父《古今图书集成》的私意也是不可忽视的。

二、特点

1、古籍辑佚

清朝在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中寻回和修复了不少早已失传的中国古籍,梁启超对此评论道:“此二百余年间总可命为中国之‘文艺复兴时代’,特其兴也,渐而非顿耳……吾辈尤有一事当感谢清儒者,曰辑佚。

书籍经久必渐散亡,取各史艺文、经籍等志校其存佚易见也。肤芜之作,存亡固无足轻重;名著失坠,则国民之遗产损焉。乾隆中修《四库全书》,其书之采自《永乐大典》者以百计,实开辑佚之先声。

此后兹业日昌,自周秦诸子,汉人经注,魏晋六朝逸史逸集,苟有词组留存,无不搜罗最录。其取材则唐宋间数种大类书,如《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等最多,而诸经注疏及他书,凡可搜者无不遍。当时学者从事此业者甚多,不备举。

而马国翰之《玉函山房辑佚书》,分经史子三部,集所辑至数百种,他可推矣。遂使《汉志》诸书、《隋唐志》久称已佚者,今乃累累现于吾辈之藏书目录中,虽复片鳞碎羽,而受赐则既多矣。”

2、收录西学

《四库全书》对西方科学书籍作出较高的评价:“欧罗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逾前古。其议论夸诈迁怪,亦为异端之尤。国朝节取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具存深意。”

同时将西方宗教与西方科学作了区分,强调“节取其技能”,《四库》的作者们明白传教士的来华目的是为了传播天主教,介绍西学不过是传教的手段,因此《四库全书》的作者们在赞扬西学的同时指出“盖欲借推测之有验,以证天主堂之不诬,用意极为诡谲”。

《四库全书》收录了27种西方传教士的著述,包括西洋的数学、天文、仪器及机械等方面的著作,被收录的书籍包括有《泰西水法》、《西儒耳目资》、《坤舆图说》、《乾坤体义》等[5]。

参考资料:

-《四库全书》

中国有三大规模比较宏大的故宫,分别是北京故宫,台北故宫跟沈阳故宫,人们通常把台北故宫跟北京故宫放在一起相比较,他们的藏品究竟哪个故宫的是更具有价值的呢?

首先从数量上看北京故宫藏品的价值是更大的。,台北故宫有70多万件藏品看似很多,其实是近40万件历史档案,20万件是古籍,剩下的是器物书画等等,而北京故宫的藏品的总数,有180多万件,去掉档案及剩下的器物书画大约有120万件左右。

北京故宫的文物不仅在数量上远胜于台北故宫,在文物的精品程度方面也同样。北京故宫的藏品保留了各个时期的绘画风格,与面貌从汉魏六朝至,唐五代从油画,年画贴画等等各种各样的藏品都是台北故宫里所不具备的书画收藏品。另外就算当时文物南迁,但是有很多文物是运输比较困难的,像一些大的壁画碑帖,等都是仍然留在北京故宫里的这些文物的艺术价值和文献价值远胜于在台北故宫中的山水画。而且在宫廷文物收藏方面,北京故宫才是真真正正的皇家宫廷,而台北故宫只是一个缩小版的复刻品。

在大陆正式文物的定级标准中,有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的说法,北京故宫里的文物中有近170万件属于珍贵文物,从这个数量上来看,仍然是台北文物总数的两倍以上。在180多万中,有168万的珍品,这个比例是非常变态的,全世界绝大多数博物馆都不太可能达到这个比例。不过即使台北的精品少于北京,但是每天珍贵的文物本身都是独一无二的,虽然可能台北的故宫在规模以及产品数量上,没有北京故宫的藏品工具有价值,但它本身也是值得肯定的。

北京故宫因为包含着建筑这一要素,具有极强的原址性博物馆的味道,它的建筑和所在的地址就蕴含着大量的信息,这也是台北故故宫所不具备的,如果一定要比较的话,还是北京故宫更具有价值的。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