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籍形制的卷轴
用纸写的卷轴书,也称“卷子”,盛行于南北朝至唐代。敦煌千佛洞发现的数以万计的古写本书几乎都是卷轴形式。卷宽约一尺,长短不一。卷上用铅或墨划“栏”,叫“乌丝栏”,用朱划则叫“朱丝栏”,上下框叫“栏”,分隔每行文字的叫“边准”,也叫“界行”或“解行”。佛经每行一般写17个字,其他古籍则每行多少字不等。纸质卷轴出现后,中国始用“卷”为图书计量单位。一部书往往有好几卷以至几十、几百卷。在卷轴外面还得包上“帙”。卷轴在内,帙在外,就像书卷穿上衣服,所以称它为“书衣”。卷数少的一部书只包一个帙,多则分若干帙。帙用细竹帘编成,外面蒙上缣、绢、绨、绫等丝织品或麻布,有各种色彩。卷轴用帙包裹后还需标出书名以便从架上寻找(图1[卷轴插架(左)与展开(右)示意图]),所以在轴的朝外一头挂上一小块象牙作的签,通称“牙签”,上刻书名和卷数,有时染上不同的颜色以区别经、史、子、集四大部类图书。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很多,比如:昆曲、蒙古族长调民歌、中国书法、中国篆刻、中国剪纸、南京云锦织造技艺、侗族大歌、呼麦、藏戏、宣纸、西安鼓乐、京剧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1、中国剪纸:
剪纸,又叫刻纸,是一种镂空艺术。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剪纸的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最具代表性的是北方山西的江萍剪纸,发展成为多色、套色、花色美,形成了"简中求繁、繁中求和、和中求殊"的原色、重彩艺术语言。
剪纸在中国农村是历史悠久,并且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剪纸,就是用剪刀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这种民俗艺术的产生和流传与中国农村的节日风俗有着密切关系,逢年过节亦或新婚喜庆,常常会贴"囍"这个字,人们把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雪白的墙上或明亮的玻璃窗上、门上、灯笼上等,节日的气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浓郁喜庆。剪纸艺术是汉族传统的民间工艺,它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已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种珍藏。那质朴、生动有趣的艺术造型,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其特点主要表现在空间观念的二维性,刀味纸感,线条与装饰,写意与寓意等许多方面。
2、中国书法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展五千年来最具有经典标志的民族符号。它是用毛笔书写汉字并具有审美惯性的艺术形式。书法堪称中国的“第四宗教”,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仪式感和大众参与性,故有五千多年来,各时期代表人物灿若星河,最重要的人物有王羲之、颜真卿、黄庭坚、米芾、赵孟頫、祝允明、王铎、柳公权、 苏轼、于博、欧阳询、虞世南、禇遂良等。技法上讲究执笔、用笔、点画、结构、墨法、章法等,与中国传统绘画、篆刻关系密切。
3、宣纸
宣纸是中国传统的古典书画用纸,是汉族传统造纸工艺之一,原产于安徽省宣城泾县,以府治宣城为名,故称“宣纸”。
宣纸的闻名始于唐代,唐书画评论家张彦远所著之《历代名画记》云:“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说明唐代已把宣纸用于书画了。另据《旧唐书》记载,天宝二年(743年),江西、四川、皖南、浙东都产纸进贡,而宣城郡纸尤为精美。可见宣纸在当时已冠于各地。南唐后主李煜,曾亲自监制的“澄心堂”纸,就是宣纸中的珍品,它“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冠于一时。”宣纸具有“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点,并有独特的渗透、润滑性能。写字则骨神兼备,作画则神采飞扬,成为最能体现中国艺术风格的书画纸,所谓“墨分五色,”即一笔落成,深浅浓淡,纹理可见,墨韵清晰,层次分明,这是书画家利用宣纸的润墨性,控制了水墨比例,运笔疾徐有致而达到的一种艺术效果。再加上耐老化、不变色。少虫蛀,寿命长,故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的誉称。十九世纪在巴拿马国际纸张比赛会上获得金牌。宣纸除了题诗作画外,还是书写外交照会、保存高级档案和史料的最佳用纸。我国流传至今的大量古籍珍本、名家书画墨迹,大都用宣纸保存,依然如初。
笔由何人发明 自古就有蒙恬造笔之说,但查「史记」蒙恬传却没有造笔的事,只有张华的「博物志」有「蒙恬造笔」的记载秦在公元前二二一年统一天下,蒙恬因功被拜为内史,这个职位,与用笔有关,因为撰稿,撰述和抄写公文,乃是史官的职责,这也许是导致蒙恬改进书写工具的原因博物志说「造」笔,但「造」的意义,不一定是发明,也可说是「制作」
马缟的「中华古今注」有一段话,或许可说明世人认为蒙恬发明笔的误会,「牛享问曰:『古有书契,便应有笔,世称蒙恬造笔何也 』答曰:『自蒙恬始作秦笔耳,以拓木(亦作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非兔毫竹管也』」也就是说,蒙恬只是用枯木及鹿,羊毛等,制造了他们秦国所用的笔马缟的这一注解,与晋朝崔豹的「古今注」相似,注中也说「蒙恬始造即秦笔耳……」
实际在蒙恬之前,古代的文献,早就有用笔的事,如「尔雅释器」有「不律谓之笔」「礼记」「曲礼」有「史载笔,士载言」,「物原」有「伏羲初以木刻字,轩辕易以刀书,虞舜造笔,以漆书於方简」「尚书中侯」有「龟负图出,周公援笔以写之」其他还有「战国策」上记载齐后将死时,叫她的儿子「取笔牍受言」的故事徐坚根据尚书及曲礼的史实,在他的「初学记」中,较明白解释世传蒙恬造笔的原因:或者当时的许多国家没有笔的名称,只有秦国独得,蒙恬更将笔「损益」(改良)罢了
笔究竟是何人发明,恐怕很难找到答案,只可说是新石器时代的一些人从近年古代文物的发现,可以证明竹,帛上的文字图画,是使用毛笔的,并且还有用竹,木枝杆做的毛笔实物出土,如一九五四年,长沙古墓中发现的战国笔,笔管与笔套(整支笔装入套中),却是竹制,笔头是动物毛,可能是兔毫,笔全长二一公分,套长二三五公分商代及周朝的金器款识,很显然不是硬笔写了来翻铸的殷商的甲骨文卜辞,看得出来是用毛笔写后再刻中研院董作宾故院士,在他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中,还说到在公元前一四○○年-一二○○年间的牛骨上,有用毛笔和墨汁已写好文字还没有契刻的同样情形,在陶器上,安阳出土的殷代陶片中,也有一个以笔墨书写的大字-「祀」
更早一点,在史前时期,从河南仰韶及西安半坡等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彩陶,上面的花纹,卷企和符号,都必须用软的毛笔才能画成又在甘肃辛店发现的彩陶,上面有人,鸟,大及车轮等图画,有些学者认为那是中国较原始的图画文字近百年来陆续出土的古陶甚多,至秦时已汇集陶文八百馀字,能辨识者不到半数
笔 的 历 史 源 流
最初使用的毫与笔管
我们从甲骨文及陶器上所见的笔迹,只知道用的是软笔毛,却无法确定究竟是植物纤维或是动物毛 但是因为植物纤维柔软度不够,且容易折损,其可能性较少,如为动物毛,又是何种动物 这些问题,仍有许多未明之处长沙出土的战国毛笔,它的笔头传为兔毛,此为公元前三四百年之物,再早至公元前一四○○年以前,用於甲骨及陶器的笔,用何种兽毛 则尚未知
笔本字为幸,在金器与甲骨上都有,罗振玉等考释为象形字,为用手持笔状我们从以上金文及甲骨文尚可看出,大多数用右手持笔,也有用左手的,大多数的笔端,多为分岔状,也有几字不分岔的
现代的木工打样多用铅笔,几十年前用的是墨斗,用时除墨线以外,还用竹片端部制为扁平丝状的竹笔,这种笔只能画直线,不能写字笔者在泰国北部山区及印尼旅游时,见到佛教贝叶经上的文字,均匀如铁线,笔痕深入贝叶:又亲眼见到岑里岛人将竹签削尖,沾墨水液,作绵密的细笔画,竹笔尖没有分岔,尖端如锥,使用后若线条太粗,可随时用刀再将竹笔削尖由此实例推想,竹木尖笔,一笔可用甚久,并可就地取材,应与毛笔未周前之原始笔类似,或者说,在用兽毛等软笔之前,曾经过一段用硬笔的时期
宋人赵希鹄说:「上古以竹挺点漆而言」「拾遗记」有记载任叔本「削荆为笔」「白孔六帖」有「于阗以木为笔」「南史」也说陶弘景「以荻为笔,画灰中学书」这些魏晋以后的文件记录,看出毛笔虽已大量使用,仍有人使用非毛笔的事英国探险家史坦因一九○○至一九○一年在新疆时,曾在和阗及尼雅发现芦苇及木枝削尖做的笔,也有木端开岔者,据推测为三世纪以后之物,此项实物,与古文献各记载相合,也可证明硬笔在中古曾被使用的不虚,与上古有被使用的可能
一九三二年左西北居延发现的汉朝制笔,未用竹管,而是用四条木片夹住笔头,用两条麻线捆扎而成居延也发现一些无管的毛制笔头,这是否意味著,当时胶笔头入竹管之漆不良,容易脱落,才会用木片捆扎再用 或汉以前的笔,有圆竹管与木片夹管同时存在
三国时制毛笔的高手韦诞,他的「笔经」上曾说,先取坚韧的毛当锋,软毛后以为辅,同麻捆束,入骨中时「固以漆液」,再将毛理顺后,「泽以海藻」,就可濡墨而试,终日使用也不会败坏可见三国时制笔法与现在相同,且可制成很好的笔圆管较夹管执握与使用都方便,且固毛之胶已获改善,此后用木片夹住毛头的笔,便逐渐被淘汰了
制笔材料的改变
笔管材料以竹与木为主,至今未变,取其轻便,容易操纵,这是真正用於书写的笔汉朝时天子用的笔管,「以错宝为酣」,即是说笔管的下半部,用镀金及宝石装饰昔时皇太子初拜,给以「漆笔」曹公器物中有「琉璃笔」晋武帝赐张华有「麟角笔」梁元帝分别用「金管」,「银管」,「斑竹管」录记忠臣义士文章之美者唐朝大书家欧阳询的儿子欧阳通,喜欢用的笔为象牙或犀牛角做的管,狸毛为心并裹以秋天肥兔的毫,非此不书可见笔管的种类,在晋以后,已日渐增多王羲之则对此类较重的笔管不表认同,在他的「笔经」中说:「昔人或以琉璃,象牙为笔管,丽饰则有之,然笔须轻便,重则踬矣近有人以绿沉漆竹管及镂管见遗,斯方可玩,何必金玉」
笔的主要功能在记事,自魏晋以后,除了可以耐久记事以外,更加入法书艺术的功能,亦即必须适应书家艺术表现的要求,这又牵连到毫毛的好坏,与制作法的考究两方面
王羲之「笔经」说,汉时已用兔毫,以赵国的最好,理由是赵国广泽多细草,兔食后增肥,毫长而锐,采收的季节以八月为佳,七月者毫焦而嫩,九月则毫脆而秃笔经中还说到掺和人发与青羊毛的事南北朝时,制笔者正流行试用各种兽毛,除前述兔,青羊,人发外,王隐「笔铭」还提到用鹿毛:「法书要录」说王羲之用鼠须笔;「博物志」有虎仆(即九节狸)毛,野鸡毛:及陶隐居用羊须等等现时台湾流行的胎毛笔,也是从南北朝时始创,「酉阳离俎」就有一项记载说:「南朝有姥,善作笔,萧子云尝书用笔,心用胎发」
南北朝以后,各种兽毛,都被使用,如狼毫,猩猩毛,石鼠,貂鼠,鸭毛,猪毛,鸡足毛等,而用牛耳毛,山马毛为制笔材料,未见较早古籍记载,似乎是近百年之事
毛笔的种类
依笔头粗细分类
制成之笔头,必须套黏在笔杆上,因此以笔杆粗细而分类,其分法以较粗者足为一号,依此顺序渐小,顺称二号,三号………十号目前每个号称皆无固定尺寸,各笔庄自行定之或就笔性依习俗分类,例如豹狼毫笔,一号为大笔头直径为一公分,二号为中楷笔头直径为0七五公分,三号为小楷笔头直径为0六公分一套提笔是长锋羊毫笔五支:一号为二五公分直径,二号为二二公分直径,三号为一八公分直径,四号为一五公分直径,五号为一三公分直径所以说依笔杆之粗细分类迄今仍无定规
另有用笔套大小方式分类,最近毛笔所用之笔套皆以塑胶品最初工厂提供时自定格式其分法是最小的定为o号,依序渐大,顺称1号,2号,3号,4号,5号,6号,7号,8号,9号,10号,11号,12号,12号半,13号,13号半,14号,14号半,15号,计二十种,如此分法渐为业者所共认
毛笔的粗细,就习惯而言概略定其名:
圭笔-可写0三公分
红豆笔-可写0五公分
小楷笔-可写一公分
中楷笔-可写三公分
大楷笔-可写六公分
联笔-可写十公分
提笔-可写十五公分
大笔-可写二十公分
斗笔-可写三十公分
巨笔-可写六十公分
依笔头长短分类
一般书写的毛笔,笔头长短与笔头直径有固定比例,通常是三至四倍,若春笋般顺直,笔头直径增加时,笔头长度,随此比例增长,若超越此比例称为长锋,超长锋,少於此比例为短锋,超短锋
依毛质刚柔之性分类
每种毛笔所具备之特徵,性质各有差别,尤其在制造时调配毛料不同,所显露出之笔性更有刚柔之别
刚性毛笔
刚性毛笔就是使用硬度较高,弹力较强的毛料制成的笔,一般皆用狸毛,山马毛,牛耳毛,马崇,猪崇,貂毛,兔毛,狼尾毛制成,而其刚度可分为全刚,九刚,八刚,七刚:六刚,五刚
柔性毛笔
使用毛性柔软,纯细嫩的羊毛所制成的笔为全柔,其笔力细嫩,依其柔软弹力之大小而区分柔度,分为全柔,九柔,八柔,七柔,六柔,五柔等,除羊毛外,马炯毛,鹿毛,猫毛,猿毛等皆为柔性毛料而相同材料长锋笔比短锋笔更能表现柔性
兼毫毛笔
刚性毛料与柔性毛料混合制成之笔,显出折衷笔性是谓「兼毫」,若加重刚性毛料比例则为「刚性兼毫」,若加重柔性毛料比例则为「柔性兼毫」
因用途之不同,在制作调配上,於柔性毛料中,增加刚性毛料,可强化刚度,又视添加部位不同而增强各部位之刚度,例如欲求一支毛笔之笔锋柔软能运笔自如,笔腰有力急书慢写顺畅直行又弹力足,则调料方法为全支毛笔之主宅用羊毫,而在腹部,腰部,各配刚度强的狸毛,牛耳毛或猪禁以强化之若欲笔锋软又有力则可加少许狼毫毛以带动其尖锐使其锋芒犀利
依毛料不同分类
兽毛笔的有羊毛,马毛,狸毛,鼠毛,香狸毛,栗鼠毛,鹿毛,山马毛,牛耳毛,兔毛,狼毛………等
禽鸟毛笔有鸡毛,鹅毛,鹤毛,孔雀毛………等
植物性笔有竹笔,莴笔,草笔,木笔………等
其他有胎毛笔,利用人类初生婴儿头发有发尖,毫锋尖而细而制成的笔,是一种既能写又具有珍藏价值的纪念笔
制笔原料
制笔毛料的特色
制作毛笔的主要原料为羊毛,马毛,里毛,香狸毛,花兔毛,山兔毛,黄鼠狼尾毛,牛耳毛,山马毛,猪鬃等之兽毛而禽毛,植物性材料用於特殊情况外,很少制作
羊毛:
羊的种类甚多,其身上之毛必须挺直,具有锋毫者才能被选为材料,因此,只有山羊毛才合宜,我国南方因气候较热,山羊毛质粗糙且锋毫浅短,而北方一带天气寒冷,羊毛长,质地细嫩且锋毫深,是为制笔佳品又同样一头羊,依身上部位之不同所取得之毛质亦不相同最上乘为背首附近之细先锋及背部之自责尖锋(白尖锋)
马毛:
马毛依其部位不同可分为马胭毛,马腋毛,脚毛,马鬃,马尾毛等,其色泽有白毛,赤毛,青毛,产於日本,北美及中南美一带,我国东北,华北亦有生产
狸毛:
狸毛种类繁多,以黑狸毛较多,尖锐利有弹性,根部较弱,腰力较差,制作毛笔时,必须添加他种毛料增补强度
香狸毛:
本省产的狸毛,又称「笔猫」,其背脊上的毛尖挺直有力,混置在羊毛或狼毛中,将使毛笔更好用
花兔毛:
一般称为山兔,全身毛质柔软,而在背脊上的毛每到冬天时,便成熟长出表叉直的尖毫,是做毛笔的上好材料
黄鼠狼尾毛:
黄鼠狼身躯很小,仅有尾部毛可做毛笔是最好制笔材料其质韧弹性足,毛直耐磨,是做毛笔主要原料,产於日本,韩国,我国东北,华北十江南一带山区
牛耳毛:
牛耳后及牛耳附近之毛,质地坚韧,毛骨硬又直,锋失而浅,最适合做兼毫垫腰或笔腹之毛
猪祟,猪毛:
猪毛性刚,富弹力,坚韧不易断,是做大笔的好配料用猪毛垫於笔腹,笔腰,可使挥毫有劲,但毛锋短,毛尖毫浅,不,做小楷笔,主要产於我国东北,西北一带,四川更著名,台湾亦有生产,虽然量少,毛质甚佳
尼龙毛:
除上述动物毛之外,最近,普遍使用一种合成毛料,如尼龙等尼龙毛虽然较不吸水,但毛质具弹性及耐磨等优点,故目前部分毛笔中均混合此种毛料
笔杆
做好的笔头必须套黏在笔杆上才能书写,因此笔杆的制作亦须特别讲究,除著重实用外,更要注重装饰欣赏,主要制作材料有以下几种:
竹材
从「笔」字可以意会是束毛於竹中,方可得知,自古以来,一般的笔杆当周竹材制成,我国竹材产於北方者较硬重,具斑纹,南方各省竹材较松软质轻而日本千叶,京都,兵库,冈山,福冈,宫琦,鹿儿岛等地所产之竹子,非常适合做笔杆台湾的观音竹细长坚硬也是上乘笔杆材料,皆天然野生於山区早期产自关庙,嘉义阿里山麓,半天岩,竹山一带,最近皆采自台东鹿野一带原始林区
木材
利用木工车床所制成笔杆,大都用在大笔,以弥补竹材无法制成的粗大规格,所用木材只要质硬,耐水性强,不弯曲变形即可重要木材有紫檀,黑檀,红木,桧木,柚木,棒木,松木………等,制成后涂装油漆,增加光泽及耐性
兽角
主要兽角为白牛角,黑牛角,硬度较高,不变形,较耐用受欢迎,用六角车床制作,车成主要各种笔型,经打磨后,光亮无比有全角者,亦有前后端套角,中间以竹材或木材组成
化学品类
一般化学品类之笔杆,都以塑胶,压克力或尿素为原料,以押出机器制成条管后,锯切成一段一段所需长度,取代竹子
用射出机器,依模型射出成型,再经车工修整打磨,所成笔杆,取代木材或兽角笔杆,价格便宜,产量丰富,规格固定,甚受业者采用
象牙
象牙产自非洲,泰国,印度,象徵高贵吉祥,自古以来为大众所喜好,中国文人雅士亦多取为笔杆或在笔杆上精雕花纹,不但贵用,又可欣赏
最近盛行制作胎毛笔,许多家长都喜欢选用象牙笔杆为其子女制胎毛笔,做为永恒纪念
金属
采用金,银,铜等贵重金属加工制成,笔杆,笔套亦多雕绘花纹,是一种饰管笔
瓷质
瓷土窑烧成笔杆再上彩绘,握在手中,细滑清凉舒适,是一种饰管笔,甚为名贵,历代帝王皆喜爱,如乾隆御用笔,雍正官窑瓷笔
漆杆
笔杆用琳琅,彩漆,堆朱,镙铀制成雕绘图案,一面写字一面欣赏笔管之美,是一种饰管笔
玉石
自古以来,帝王,公侯皆好「玉」,笔杆自然不免也爱用玉石来配备,精雕细琢的玉雕笔,是雅致的清供文玩
毛笔的制作
笔有四德「尖,齐,圆,健」「尖」指笔尖要锋利,笔锋愈深长愈佳,所谓锋毫毕露,尖锐无比「齐」是指整体的笔毫,必要均匀整齐,将笔头之前锋压平,其锋顶毫端,应齐整无参差,合时乃尖如一点「圆」是指笔头的造形,要端正饱满,如春笋般整支笔吸水后提起,自然圆浑乃为佳品「健」是指毛的品质,要能刚柔适度,配料要相辅相成,笔锋,笔腰,笔腹,力点要均匀始能运笔自如,挥洒畅顺,转折,逆锋不枯涩如流云不仅毛笔的制作准此四德,书画家也以它为选笔准则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名画,墨宝能千古留传乃需有名笔相配,所以制作毛笔犹如一门严谨的艺术;一位手艺高深的师傅所制作的毛笔,如比拟为一项艺术品实在毫不为过,因此我国历代皆有名师傅承制名笔,提供书家应用台湾制笔方法一面传自本地传统,一面揉合我国各地名家手艺,再参酌日本技术,孕育出独特技巧,近来更运用现代科技从事分析研究,使毛笔制作更精良,非但在国内奠定基石,更享餐国际间兹将毛笔制作过程概述於后:
选毛料叠毛洗毛,泡水去毛蒂,除绒毛齐毛锋
裁尺寸配毛料梳整毛片挑毛片卷制笔柱
挑笔柱毛披笔被毛扎笔根上笔杆整笔,刷毛
,定笔型品检笔锋上笔套,刻字,包装完 成
选毛料
以往产制毛笔的兽毛皆由深山中狩猎所得,整件兽皮需自行先将兽皮腐蚀柔化,再把兽毛抓取,分类选用目前此项工作多已由专业皮毛公司处理,并束成整捆,整朵的原毛待用,因此,现今制笔选毛料之步骤,止於挑选原毛之长短,粗细以及毛锋,毛身之优劣,且鉴别其弹力,以配合制笔之用
叠毛
整朵原毛以指甲枢除残留兽皮并撕分开来然后依毛根部位整齐放平,将毛料依长度整理,再把同一长度之毛料以手握紧毛根,另一手执较细密之钢梳约略梳理,叠成一细捆,俾使取用
洗毛,泡水
将成叠之毛料,用双手捧握,倒置桌面,使毛根齐头,然后再成束泡水清洗,清除毛身上之杂物,最后将乾净之毛料依其毛性浸泡清水六小时至二十四小时不等的时间
若情况特殊,兽毛含油脂过量或分泌之杂物腥味较重时,通常以清洁剂或石灰水浸泡清洗,其清洗过程必须技术纯熟,有其定量,也有其定时,若使用超量的石灰水或浸泡逾时,则会侵蚀毛质,可能导致断毛,腐坏,脆弱,失去弹力,变成枯涩不堪使用但消毒洗净之后的毛料,仍需要以清水冲洗或浸泡,时间仍为六小时至二十四小时因一方面可使残馀之清洁剂或石灰水完全自毛料中稀释出来,另一方面可使毛料略为软化
去毛蒂,除绒毛
以牛骨梳来梳理毛蒂,去除杂物,并梳去绒毛,废毛,其要领是以手捏紧毛蒂,著毛锋方向梳除绒毛,如此反复梳理数次,最后才带细绒毛梳至毛根
齐毛锋
毛料有长有短,前段制作,皆从毛根平齐上做起,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使毛锋平通常是取约五公分宽之齐板(以兽骨或压克力板),将一簇毛料锋端沾上粉末,使其湿润不滑,用右手握住绒毛部位,左手持齐板,并以大姆指沿齐板边缘线轻按,把右手之毛锋一丝一丝捏住,再由右手慢慢抽出,一步一步排列,使毛锋齐於齐板之边缘直线之上所谓笔有四德,「齐」的功夫就在这里
裁尺寸
齐毛锋之后,毛料依序排列,按长短裁切所需长度,至此毛锋及毛根两头皆齐,我们可称为「备用毛片」因毛根较硬,以后工作时就以毛根做为工作基准点
配毛料
为制作不同用途,笔性之毛笔,各种毛料之调配均须讲究适当比例,另外就笔型而剪裁不同长度之毛料,也需特别依主毛料,腹毛料,腰毛料,把笔柱及笔被用料分配适当,如此才可制成品质优良的毛笔
梳整毛片
毛料经调配后,必须细细梳理:把调配好的多种毛料混合,铺平,然后用牛骨梳,从毛根梳向笔锋,细细梳理整齐,再卷回混合,铺平,梳理,如此反复多次,直到整个毛片混合均匀,完成的毛笔在书写时才能达到「圆」之境界
挑毛片
把梳理好的毛片,用左手握紧毛根,右手执细尖刀或平口刀,利用食指挟剔杂毛,粗毛,断锋之毛,毛片就更整齐了,其实制作毛笔的功夫,这个步骤乃非大师是无法做好的
卷制笔柱
挑好的毛片用胶水沾湿后平铺於板上,以左手食指轻压铺平,右手执平口刀,薄薄地平挑出一枝毛笔的需要量,放在平板上均匀压平,再夹起来平铺於手指上,用拇指慢慢卷制成笔柱,然后弹垫於平板上,使笔根整齐而且笔柱更加圆密饱满
挑笔柱毛
卷好之笔柱还需用细尖刀与食指剔除毛锋间之杂毛,以及无法齐锋之长毛,并且要试摇笔尖是否锐利 笔力是否合乎要求7如有缺失则须重新配料制作
披笔被毛
笔柱制好,晒乾后,笔型固定,用笔被毛片,均铺於笔柱,就卷成饱满之笔头
扎笔根
把笔头晒乾或烘乾,即可以棉线捆扎笔根,捆扎时用力要均匀,最忌变型,再将扎好的笔根涂上固定剂,可强固笔头以免脱掉笔毛古法皆以生漆涂之,近代由於科技发达,皆以强力胶取代
上笔杆
笔杆顶端凿有配合笔头之圆洞,上笔杆即将粘剂涂於笔杆顶端及笔头之根部,再将笔头套入待乾即完成一枝毛笔
古法多以松香为粘剂,其实松香本身相当脆松,无法直接使用,许多业者皆以松香粘著,不久极易脱落,遂有松香不能粘笔之说其实若懂得如何调配油料熬制松香粘剂者,即可使笔头粘得相当牢固,永不脱落这套功夫是从前师徒相传的时代,师傅最不愿轻易传授的
自五十年代以后业者纷纷采用强力按著剂,如南宝800,南宝906,优好强力胶,亦有采用快乾瞬间接著剂者
整笔,刷毛,定笔型
制作毛笔的最后一个步骤是整笔,刷毛及定笔型把上笔杆之毛笔之粘剂完全乾固之后,用钢刷或笔梳分别以顺笔锋之方向刷整笔毛,将其尚存之杂毛,短毛均能剔除,并使笔锋自然畅顺然后浸入已泡好的海菜胶泡著,再整理笔型,使其笔尖圆顺
品检笔锋
整枝毛笔完成后,必须再试水,测试笔锋是否浑圆而旋转自如,若有杂毛,劣毛,在旋转中会自然跳出,就必须重新修整后再上胶,如此即可完成一枝无缺点的好笔
上笔套,刻字,包装
制成之毛笔成品,必须套上笔套以便保护笔毫,并在笔杆刻字或贴标签分类,然后包装即成
一、古书籍的收藏
古书籍的收藏要点:一是足本,没有删节和缺卷;二是精本,精校精注,错误极少;三是旧本、旧刻或旧抄,即传世很久的木刻本、传抄本和线装书。或者说:一是年代久远而具有文物性;二是印刷插图精美而具有艺术性;三是书籍内容具有学术资料性。
二、古籍书的种类
原稿、旧抄本、原刻本、精刻本、初印本以及各类活字印刷本等版本。古籍字体精美,如精写本,精刻本、各种套印本、红印本、拱花等。名家稿本、精校本以及在某一学术领域有独到见解或较为少见的稿本、写本、批校本、过录本等。古书籍大致可分为12个种类:
1、竹简:在纸张发明之前,用笔写或用刀刻在竹片上的文字,然后以绳串起成卷的书。
2、唐写经:唐时的木刻技术还刚起步,故留传下的大多为手抄佛经。
3、线装古书:一般多是自宋至民国的木刻本,亦有稿本、抄本、石印本,其中宋元版、明椠、清前三朝刻本及多色套印本、多插图本、活字本、红印本、蓝印本等版本。
4、木刻印版:刻版以枣木为优,版面磨损少,未变形、开裂的较好。
5、碑帖:通常有钟鼎拓片、瓦当拓片、崖刻及秦、汉、魏、唐、宋、元、明、清的拓本,等原刻的早期拓本。民国时的珂罗版中之精品亦可。
6、诰命、圣旨:诰命、圣旨一类的文牍,其间不少资料可作为史学家的研究依据。
7、信札:名人间往来的书信,既是书法艺术,又可从中发掘出鲜为人知的史料。
8、印谱:古今篆刻名家的手打印鉴册页,有边款拓印的较好。
9、老期刊:自晚清至1949年9月间的期刊、杂志的统称。
10、旧平装:在1949年10月1日前,除线装书外,无论精装和平装的洋装书,一概属旧平装范畴。从性质上讲,新文学版本,老区版本、重庆桂林版本、汪伪版本等;从形式上讲,毛边本、土纸本、道林纸精印本、伪装本、编号本、签名本等。
11、画报:民国画报、民国时期的**、时事、漫画、突发事件、民俗风情、名胜古迹等大型画册。
12、契约:1949年以前的地契、房契、卖身契和其他买卖合用,具历史意义及名人的契约等。
三、古书籍的标准
1、文献价值 古书籍描记载的史料非常丰富,是研究古代社会不可缺少的第一手材料,因此古籍的价值首先体现于它的文献价值。
2、版本价值 古籍的版本种类很多,一般来说,稿本(者的原稿)、旧抄本、原刻本、精刻本、初印本以及各类活字印刷本等版本较好。
3、艺术价值 有些古籍字体雕刻精美,刷水平较高,如精写本、精刻本、各种套印本、红印本、拱花等。
4、学术价值 如名家稿本、精校本以及在某一学术领域有独到见或较为少见的本、写本、批校本、过录本等,都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5、文物价值有些古书,抄写或刻印本年代久远,流传又较少,如宋版书,无论从纸质墨迹、印刷技能、装帧水平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四、古书籍的鉴定
1、纸张做旧:纸张是文字的载体,没有纸张就没有书籍,因此判断古书籍的真伪,首先要看纸张是否古旧。所以制作古书籍伪本必须将纸做旧。将纸做旧有两类:一类是“染纸”,包括用糖水,或用栗子壳本水,或用茶水,或用其他方法等将纸染成黄褐色,也有用烟水熏黄的,以求使纸显旧色;第二类是用“旧纸新”如果作伪者存有古纸,就可在纸上面新印古书内容,然后订成“古书籍”,这种作伪方法尽管较少,但却使人很难从纸上辨别其为赝本。
2、伪造序跋:一些重复刻印本上,除保留有原书的序跋外,又增刻新有序跋,叙述重印的原因,序跋后还著有姓名、年月等。这些都表明了书籍的真实年代。作伪者往往裁掉对其作伪利的序跋,或涂改其中的年代,也有重新伪造对其作伪有利的序跋。
3、伪造名人题跋,藏章印记。
4、伪造牌记:保旧牌记,挖掉复刻牌记,或挖补,涂改复刻牌记的年代。
5、裁截目录:将原目录裁去部分或全部,使人不知收全该书究竟有多少卷,以便用残本充当全本。
6、利用著录书:有些著录书的记载是错误的,作伪者便故意以此为据来兜售自己制作的伪本。
总之,古书籍作伪的手法多种多样,有时只采用一两种,有时则可能是各种手法混合应用。在实际辨别时,应该运用自己掌握的学识和有关资料进行全面考察被鉴定的古书籍,注意去伪取真,使到所购古书籍物有所值。
主讲人简介:
李刚田: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篆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为全国书法篆刻展评审委员,其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全国书法篆刻展览及国内外重要展览活动。著有《隶书教程》、《篆书教程》、《篆刻教程》、《李刚田篆刻选集》等著作。
内容简介:
华夏文字,苍苍茫茫,灿若星河;中国书法,册册卷卷,浩如烟海;五千年纵横的中国历史,蕴藏着华美的锦绣文章。
甲骨文怎样被发现?小篆书体是李斯所创吗?王羲之如何成为一代书圣?古老的东方艺术为何还能深受国人的喜爱?书法凝聚尘封已久的故事,故事演绎华夏文明的璀璨光芒。钤记中华,感悟书法。
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书家荟萃,就像夏夜的群星让人目不暇接,仅在宋代史书上记载的书法家就有八百多人,汉唐以来的中国传统文人,无一不是操着一副笔墨,写着世界上独特的毛笔字,与笔墨结下了不解的情结。
中国历代的皇帝约有半数以上都是善于笔墨的行家里手,宋徽宗以书画著名,他自创一体被称为“瘦金体”。元朝的皇帝是蒙古族人,弯弓射雕的手也能提笔写一手好字。清代的皇帝是满族人,至今,紫禁城里还能见到顺治、康熙、乾隆的大手笔。
在中国,亭台楼阁、名山古寺、庭院商号,若没有书法牌匾点缀,就会觉得它缺少了文化含量,缺少了传神的韵味,就连乡村农舍、普通人家,逢年过节也要贴上春联,有学者称这种现象为中国的“笔文化”,有中国人的地方就会有书法,书法艺术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在世界众多的文字中,只有汉字的书写走上了艺术化的道路,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民族风格的艺术类型,这就是书法。虽然人们对文字的研究由来已久,而对中国文字起源的认知,却是从一百多年前甲骨文被意外发现开始的。
(全文)
中国书法它从殷商甲骨文开始,到现在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在这个漫长的岁月中,书法它几经变迁,有很多变化、发展、扬弃、整合,然后变成今天丰富多彩的书法艺术,从它的内容到形式,从它的内涵到外延,都有很多变化,最开始的书法和中国文字是密切结合的,咱们知道中国书法首先有一个条件,就是书法要写字这两个字,大家别小看这写字,这两个字。可以说书法是写字,但是写字呢,不一定就是书法,因为书法它是艺术,正因为书法是写字,就是文字对书法的规定性非常强,我们古代的书法艺术,它是伴随着文字的实用性而生发出来的
比如甲骨文,咱们说甲骨文,甲骨文的最开始出现,四千年前的文字,咱们最开始的时候并不认识它,我们古文字学界也不认识它,大概在一百年前吧,一百多一点,一百多年前,晚清有一个官叫做王懿荣这个人,他在有一次吃中药的时候,药店里抓来中药吃中药,有一味中药叫做龙骨,龙骨呢,他发现上面有很细小的文字,当时他确定不了是不是文字,就是细小的人工刻画的痕迹,王懿荣是一个大学者,他根据他学者的功夫和他敏锐的观察,他感觉到这个应该是最古老的文字,他就问中药店你这个骨头从哪儿来的,龙骨就是半化石状态的那种骨头,骨头埋藏时间很长,已经蓬松了那种骨头,这个药店就说,它是出在河南,我们河南的安阳,一个小屯村这个地方发掘出来的骨头,当地的农民就作为一味中药,这个中药上面有文字还觉得它不吉祥,就把文字刮下来,然后卖给药店,有的残存的,没刮掉的,就落到王懿荣手里,王懿荣就发现,他是个学者,发现以后呢,他就派人到了安阳就开始收购,开始逐渐的一门甲骨学就兴起起来,最开始的起源传说是这么开始的。
最开始的甲骨文呢,它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为什么刻在那上面,当时古人也有毛笔,四千年前是有毛笔的,甲骨文里这个“聿”字,“聿”就是一只手拿着一只毛笔的样子,它本身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里有笔它肯定有毛笔写出来那种痕迹的字,为什么今天看不到呢?它就是那些材料流传不下来,古人写在竹子上,木片上,树叶上,兽皮上这些文字流传不下来,当时没有纸张,只有作为算卦用的龟甲兽骨呢?它是占卜用的,刻在这种硬质材料上就流传下来了,它是那样的。我们今天把甲骨文看作一种艺术,但在古代它完全是一种实用文字,由于它特殊的刻锲方法不是毛笔写,是刻的,又由于它特殊的那种载体,它是硬的材料,用硬刀,当时没有铁器,用青铜刀,或者玉刀,刻在龟甲兽骨上那种文字,形成它特殊的线条美,和特殊结构的方折错落的美,所以古代书法的生成,它和文字的生成是紧密相伴的,和文字本身的结构,文字它的实用性,文字它的载体以及制作方法是密不可分的,由于这种种的这种变化呢,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古代的书法艺术样式。
你比如再往后,到了两周的时期,东周西周,春秋战国,到这个漫长时期主要代表性的就叫金文,或者叫做大篆,学术上有很多称呼,一般就是叫做“金文”,就是钟鼎文,就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两千五百年前,三千年前这个阶段,铸造的金属文字,这种文字呢,由于它是金属铸造的,所以它有种特殊的美,咱们今天看到的,咱们在字帖上看到的金文拓片,是黑底白字,这种字它是从青铜器上捶拓出来的,那么当时制作青铜器已经工艺很先进了。现在湖北省博物馆收藏着全套的楚国青铜器,那制作的非常精美,它那地方因为它那个青铜器加了大量的锡,所以楚国的青铜器基本上不上绿锈,都是黑锈,黑亮黑亮的青铜器,当时你就看出,当时制作青铜器的工艺相当先进,它已经有了精密铸造,就是用石蜡铸造法来铸造青铜器,青铜器上的文字呢,它是先刻在范模上,就是刻在范上,就是刻在模型上,然后通过青铜铸造金属溶液倒在模具里边,然后清沙金属冷却变成这种文字,它带有浓重的这种金属铸造的那种线条美,所以金文除了它结构的古朴,它线条本身的浑厚凝重,它是金属铸造的效果,所以古代的这种金文的艺术样式,它和制造的效果紧密相连的,这是古代的金石文字。
金石文字最有代表性的是叫做“石鼓文”,它是先秦的东西,石鼓文是四言诗,石鼓文它就近乎小篆,已经是大篆向小篆过渡之间的一种书体,它是咱们今天见到的最早的石刻文字,刻在石头上,把石头刻凿平整之后,它可以从容的安排章法,这是书法艺术的章法来说,到了石刻,它是一种解放,石刻艺术以石鼓文为代表,石鼓文是非常有名的是个鼓形的东西,上面刻着四言诗,记述当时的秦王出征打仗狩猎的一些故事。这时候金石文字呢,因为石鼓文属于庙堂文字,它是铭功记德的,所以它刻得很庄重,很平整,它已经有了小篆后来的基本样式了。
大篆整个漫长的时期过了以后,就是小篆,小篆就是秦始皇那时候规定的一种标准文字,叫做李斯小篆,当时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采用“车同轨,书同文”。那么文字呢,他在《说文解字序》上有这么一段,就是:“始皇命赵高、李斯、胡毋敬取六国古文,或颇省改,设为小篆。”秦始皇命令赵高、李斯、胡毋敬这三个人,把六国古文拿来“或破省改”,什么意思呢?就是多少添去,去改造,成为小篆,这个过程大家听起来,到了秦始皇实际上他是在做一种文字改革,把不统一的六国古文,把秦楚齐燕韩赵魏六国不统一的古文到了秦始皇手里,把它标准化,统一化,实际上他是一个功劳,所谓的秦始皇焚书坑儒,把文字给埋了,把书给焚了,他不是这样的,好多书,你比如种树的书,农业的书,治病的书,他并没有烧,文字呢,他取六国文字的精华,以秦国文字为基础,他创造了这种小篆,当时是一种功劳,现在称为“李斯小篆”,就传说是李斯写的,最典型的就是泰山刻石,这块刻石,现在泰山刻石拓片,就是咱们拓出来的文字能见到五十几个,实际上文字只能见到十三个,就在山东曲阜,传说是李斯写的。
但是咱们现在根据情理来讲,不可能是李斯写的。就是传为是李斯,李斯是河南人,为什么不可能是李斯写的?他身为宰相,他不可能每天去写那么工艺化的小篆,小篆是艺术性文字,工艺化非常强,它结体修长,线条都是等线体,那么这种文字就是在丞相李斯领导下的一个文字改革小组完成的,就把这个功劳都记在李斯一个人头上,实际上任何一种古代文字的形成,文字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积攒了很多人的智慧,最后形成一种书体,这是小篆。
到了汉代的时候,小篆就废止了,它就在流通文字中废止了,但是汉代的篆书有一个质的变化,就是它从实用文字变成了艺术文字,它从美用不分的文字变成一种追求美化的文字,这就是它开始艺术化,篆书开始有意识的走向艺术化是在汉代。
汉代通行的是隶书,那么隶书生成的年代是什么年代呢?有人说是西汉,有人说是东汉,有人说是秦,现在根据文献记载和地下资料出土,它应该是在战国末期,隶书已经生成了,大量的流传是在民间,为什么叫隶书呢?它隶书有一种隶属的意思,当时是篆书的辅助书体,隶属于篆书,还有一种说法呢,“隶”是“徒隶”,就是奴隶或者徒隶,是下层老百姓使用的文字,不是官方的标准文字是民间文字,但是正是这种民间文字,这种徒隶写的文字,这种隶属于篆书的附属文字,它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和使用中的生命力,它逐渐取代了篆书。
这里有一个故事,它说隶书的生成是谁呢?创造隶书的也有一个故事,是程邈这个人创造了隶书,就好像传说是李斯造小篆一样,实际上隶书不可能是程邈一个人造的,它也是在文字长期的使用过程中,集中了很多人的智慧逐渐形成了隶书。那么对程邈有一段记载,说程邈得罪了秦始皇,得罪了秦始皇,秦始皇把他关在云阳狱中,就是“系云阳狱中”,把他关在监狱里,程邈就苦思冥想,在狱中十年,创造了隶书,就把这种隶书归在一个人头上,实际上这只是一种记载或者传说,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早在程邈之前,隶书在战国时代已经有了,那么咱们知道,纸张的发明要晚,或者纸张的普遍使用是在魏晋南北朝的时期,从两汉一直到三国,人们怎么写字呢?就写在竹简木牍上,当时写字就是把一个竹片削光了,大概有一尺长,叫做“竹简”,咱们现在谁给谁写信,写一封书简还从这儿来,简牍也从这儿来,尺牍都是从这儿来,它这个竹子为简,木头的叫“牍”,这叫“简牍书法”,当时叫“简牍”,当时没有纸张,人们就在竹片上和木简上写字,说这个人“学富五车”,“学富五车”这个意思呢?当时这个人非常有学问,能读五车书,五车书现在什么概念呢?它是写在这个竹简上的,不过一本新华字典而已,它没多少东西,它含量很小,它写在这个竹简上,单个的为简,简用绳子串起来,上面一条绳子,下边一条绳子,串起来之后,它叫“册”,现在一册书两册书还是从这儿来,把册卷起来叫“卷”,一卷书两卷书也从这儿来,这么一卷一卷,咱们在电视上看到,那么一卷一卷的书,它容纳的文字量很小。
正是为了使每只简,每片牍上容纳的文字多一点,所以这个书体修长的篆书到了汉简里面,到了隶书,就越写越扁,越写越扁,这样它一个简上容纳的字比较多,篆书的体态是修长的,隶书就是左右开阔,竖向它就越写越扁了,就是左右波拂分展,书法上叫“波拂分展”,竖的方向就是纵向比较收敛,形成特殊的隶书样式,这是两汉中,尤其是东汉,东汉有很多碑刻,著名的汉碑,大概现在能见到拓片的有五十几种,这就是汉代的书法艺术,汉代是一种雄浑博大的艺术,它崇尚质朴,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这种思想占统治地位,儒家的审美是什么呢?它讲究不激不励,风规自远,讲究中正冲和,讲究和平,雍容博大,它是这种艺术,所以汉代的书法呢,它是以简朴以质朴,包括汉代的印章叫汉印,都是以简朴为崇尚的,好像汉代的隶书里面并不丰富,比后世的行草书要简单多了,它靠一种很简单的又不断重复的这种节奏产生一种深邃感,往往是简单的东西,它有深刻性,往往是妍的东西,它是表面化的,汉代的艺术雄浑博大,具有深刻性,它恰恰代表了中华民族对美的一种追寻,所以汉代艺术是中国艺术一种代表性,高境界的艺术。
但是汉代以后,它就是以书家流派为代表,咱们看的“颜体”,一提“颜体”就是以颜真卿个人为代表,以他的风格为代表,那么“颜体”,我们想的不是他的哪件作品,而是颜真卿他的整个的风格。
书法不单单是一种技法、不单单是技巧,书法除了它的技巧,除了表面层的技巧之外,它的笔法、墨法、章法、字法等等之外,它有它的艺术形式,艺术形式的一种美,除了形式之外,它还有一种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代表着一种文化,咱们说书法是每个人的字就是每个人的名片,每个人的字拿出来,就是不搞书法的人,你写出字,带着自己的性情,带着自己对美的理解,这是一种本能的,但是这种层次是比较低的,到了书法的时候,就是受制于书法艺术它自己的规范,形成一种个性化的艺术创作,那么书法艺术呢,它同书体上有真、草、隶、篆,但是这个不能概括,你比如草书里边它有狂草,有今草,有小草,还有章草,那么隶书它有西汉隶书、东汉隶书、简书、碑刻文字,那么楷书它有颜、柳、欧、赵,还有魏碑,魏碑就是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石刻的文字,还有后来的很多书家。
古代的书法家,都是文化人,都是文化名人,颜柳欧赵都是做大官的,官做得都非常大,苏东坡是苏大学士,风流的苏大学士,他不但是高官,而且是大文人,诗词书画都是相当精绝的,古代的特殊形式它构成了古代书法家的队伍是这样的,因为古代书法家拿书法作为副业,书法是“翰墨小道,壮夫不为”。就是翰墨它是小道,有一本《孙过庭书谱》,它就把书法和钓鱼和下棋并列起来,实际上它是一种对书法的蔑视,它认为经国大业,治国平天下这是大事,“翰墨小道,壮夫不为”。写字只是玩玩而已,古代的书法定位它没摆在一种固定的位置,要么它作为游于艺,它是玩的,要么它作为一种进仕途的敲门砖,它是用的,它惟独没有把书法作为庄严的、独立的、自完自足的,这种内在品质的艺术提出来。
从技法上它也是不断在变化,不断的演变,咱们说这毛笔,这个毛笔呢,它就跟着很多变化,根据人的使用在变化,由于汉代人,刚才谈到汉简的时候,汉代没有这么高的桌子,它是矮几,很矮的茶几,我在有些看到电视剧上汉代人写字用很高的桌子,也写纸,它是一种编故事,和历史事实不符的,有时候汉代的大将军还拿着大印在纸上盖,那个都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汉代人用印章,当时没有印泥,它是盖在泥上,刚才说这一卷,串简为册,卷册为卷,把卷上缠上一条绳子,在绳结上放上一块泥,然后把这图章打到这泥上,“使物转徙而不可发也”,就是这件东西,这叫文书,一站一站地传递,不能打开,就是快马扬鞭,一站一站地送到北京,送到京城这个文件送去,送去以后这块封泥不能打碎,如果这块封泥碎了,就是什么呢?就是你泄露国家机密罪,或者是偷看了,这个就要杀头了,所以那个时候它用印是那样用的,它并不是盖在纸上去印的,所以汉代人他有许多特殊的,现代人不可想象的一种书写习惯,他的用印习惯,因为汉代人没有桌子,写字一手拿一个竹简,一手拿一个毛笔,简笔俱动这样去写,写一个横,这样两个都动,写一个竖呢,它因为竖着不容易,竖越写越短,这个隶书它就越写越宽。
当时用笔,最开始用枣核笔,枣核笔是什么意思呢?笔里头有一个硬芯,笔毛披在外边,它像咱们沾水笔一样,笔头用秃了可以去掉,再套上一个笔头去用,古代长沙出土的那些笔,长沙马王堆出土的那些笔就是这样的。说王羲之写字他笔成冢,墨成池,他练字练得很勤奋,笔就埋了几个坟头,都是他写坏的笔,就是退笔冢,什么叫退笔冢呢?就是把笔头退下来,用大筐装着,越装越多,最后把它埋起来,成坟头,称笔冢,埋成坟头那么勤奋。
咱们有时候旅游,到曲阜看到旅游景点销售部里边挂着王羲之的对联,那肯定是假的,因为王羲之那时候没有大纸,就不可能写对联,当时也没有对联形式,对联形式一直到了明代中叶,人们才开始用对联作为书法创作出现,当时最早那个时候也没有那么大纸,也没有对联形式,那肯定是假的。纸张出现以后,就是开始出现了后人总结王羲之的笔法,叫做“古法用笔”,咱们现在谈到的书法的最基本的技法,就是笔法。实际上它不是金石文字的笔法,不是隶书的笔法,隶书时代还没有笔法,笔法是职业书法家出现之后,纸张出现以后,文人对写字用笔的一种总结,总结出一种规律,叫做笔法,那么随着这种笔法工具在逐渐改进。
刚才说到清代的碑学兴起,它开始写金石文字,开始写隶书、篆书。隶书、篆书追求什么呢?它追求一种金石效果,就是苍茫效果,除了写得很清爽的效果,它追求一种朦胧效果,模模糊糊的效果,它追求一种书法审美上和声效应,这个词我这么说,比如乐器,咱们在弹奏乐器的时候,这个乐器咱们弹钢琴的时候,这个手弹的是旋律,那么这个手弹的是和声,伴奏是和声,那么在碑派兴起以后,在大幅作品的时候,这种和声作用要出现,所以单靠一种短锋的硬毫毛笔它就完成不了这种大作品,金石文字,所以就出现了长锋羊毫,长锋羊毫笔在清代中叶普遍使用,实际上从明代开始,到了清代中叶普遍开始使用长锋羊毫,这个就是说,它用笔的方法,根据材料它紧随着时代在变化,当代书法变化是更为丰富多彩。
近二十几年,书法在我们全国兴起了一个书法热,爱好书法的人越来越多,书法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这是像我们是非常欢欣鼓舞的事,像我们从事书法专业的人来说,可以说如鱼得水,但是,早些年,像我们年轻的时候不是这样,我学书法是在“文化大革命”之前,那时候很小,“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书法就作为“四旧”,作为封建糟粕都给清除了,当时就是谁要是写,你比如写颜真卿的字,有人说你是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你就不能写。历史上这些书家的东西,都作为封建糟粕,我那时候写字就是比如我偷偷地借人家一本字帖,承诺人家天亮要还,晚上借天亮要还,这时候我晚上回家连夜通宵不睡,就把这个帖描啊,用薄纸附在上,当时也没有复印机,什么都没有,就在那儿描,通夜不睡把这贴描完,天亮偷偷还给人家,也不是别人吝啬,就是他这个东西,还不能暴露,暴露了就要被抄家,就会有这种危险,当时文化大革命学书法是相当艰难的。但是后来,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就是1979年之后,迎来了文学艺术的春天,随着人们的思想解放,社会开放,书法艺术在这个春天的大背景之下应运而生了。
198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在这个前后各省的书法家协会都成立了,一直到各县、各市县一级都成立了,中国书法家协会现在有七千多会员,加上县市一级的,大概我们这个社会里边从事书法和欣赏书法的人,要以上千万人口计算,这样一个书法热的一种大的背景,这个书法艺术探索也越来越多,它在打破过去人们的习惯的审美定式,在追新,追求一种新,在这个过程之中,书法在发展,人们在个性化,就追求个性,在个性化的过程之中,很多人感到迷茫,我们感到迷茫,什么是书法美,越来越搞不清楚,有些人就觉得你们专家眼中的书法美,和我们普通人眼中的书法美距离怎么这么大,你们在全国获奖那些作品,我看起来怎么那么丑,他能获奖,为什么获奖?我这个老师,我学了四十年书法,全国展,我一投稿就落选了,我的学生跟着我学了三五年,他就入选了,他就能入选,这是为什么?他就有好多这种由于追求不同理念不同产生很多差异,有很多问题,这个也是目前大家所关心的问题。
这个里边有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什么叫书法?包括我们搞了几十年书法的人,如果问你,什么叫书法?你很难用一个准确的,或者几句话用一个概念的语言去说出来,所以对书法的认识不同,它就产生了对审美的很多差异,过去人对书法的认识,他是用美用结合式的书法,美和用结合,今天这个书法呢,它是多元的,多角度的,有些人认为书法是美用结合的,有人认为是纯欣赏性的书法,就好像咱们看到展览会上的那些作品,看到模特在走T型台那些衣服,看着很美,就是不能上街穿,咱们美用结合的衣服就是老百姓日常穿的衣服,既穿上舒服又要美,它是一种审美,但是更多的展厅艺术又是T型台艺术,实际上是服装的T型台艺术,所以它现在这个艺术在分化,古人欣赏艺术的方式它不一样,和现代人不一样,古人他是在品味书法,古籍上有这么几句话,就是“口诵其文,手楷其书,想见古人风采”。所谓“口诵其文”,古代人没有大纸,他这一篇书法就放在桌上,这么默默地读着这个文字内容,美妙的诗句,美妙的文章,默默地读,“口诵其文,手楷其书”就是用手或者用心玩味着他书法的美妙,笔势之间的关系,一笔一笔写过去,笔势之间的关系,想见其人风采,就是通过美妙的文字,通过美妙的书法,感受到这个人的人格力量,他的人格魅力,它是一种真善美合一式的欣赏,它是一种天人合一式的欣赏,这是古代的欣赏方式,这种欣赏方式一直延续几千年,带有浓重的古代文化的味道,它讲究很多,比如“书品即人品”这个关系,书品就是这个人他人品高书品自高,实际上它对书法的解读,就是对人生的解读,就是对道德的解读,它和现在人看书法不一样。
古人对书法是读,现代书法是看,全国展览,全国书法展览,一般早些年就是展出五百件,最近几届,我刚从全国八届书展评选我做评委回来,它入选要一千件,这个一千件作品你要去看展览,这个展厅中,你看三个小时就很疲倦,非常累了,三个小时一千件,那么一件能够看多长时间?三个小时,一百八十分钟,你要看一千件,大概一件作品能看二十秒都看不到,一件作品作者千辛万苦创作出来,你只能看到二十秒,这二十秒不能读只能看。看完了以后你很疲倦出来,出来有朋友问你,你觉得哪件作品最好,对你留的印象深,这个时候你可能说,西北角那件草书写得特别好,我印象特别深,这朋友继续问你,这件作品它写得什么内容?你可能茫然不知,没顾及它写的内容,就是你没有读,只有看,只有对书法的看,而没有对它进行读。
正是由于这种由读到看,看这个变化很简单,它实际上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古人的书法是读,是在书斋中,是静对着书法,今人的书法是在墙上挂着,在壁上观,在高大的展厅中、在众多的作品对比之下去读,这个时候众多的作品对比之下去看的话,哪件作品在形式上突出,首先就能打动你,打动你的是形式,比如咱们现在人们的审美方式在改变,人们的审美习惯也在变,我给大家举的例子很简单一些例子,你比如我们古代有句话“酒香不怕巷子深”。就是过去那种小农经济时代,一个村子我这家酒做得好,我的酒香,我住得再偏僻、巷子再深,这些老客户拿着酒壶来我这儿打酒,来我这儿喝酒,来我这儿聚会,酒好啊,我就靠这种酒好的诚信来吸引消费者,我不必要做什么,随着市场经济以后,就不行了,“酒香不怕巷子深”就过时了,你就必须做广告,巷子就必须不能深,广告做得要好,那么你这个货又必须是好,它比过去的农业时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两重的,酒要香,巷子又不能深,这个例子在艺术创作上同样是这样,我们古代的书法就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就是不要张扬,古人他用儒家的理念去对待书法,书法要无意于佳乃佳,就是我不是刻意地追求一种美,但是我在不自觉中表现了一种美,我要若不经意,作品若不经意,我反对刻意经营,追求一种“胜似闲庭信步”那种感觉,古人是处于这种感觉去写,他反对作品的设计性,但是在今天的展厅时代,你作品如果没有这种设计性,在众多作品对比之下,一千件作品,就是你是个灰姑娘,你长得再漂亮,你这个灰姑娘,人家很容易忽略过去,所以它这种审美形式变了,古人他对作品细细地解读,今天到作品的看,这种理念的变化,他对作品的技法和形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来源cctv-10《百家讲坛》栏目)
毛笔的起源:史记中曾记载:「秦始皇命太子扶苏与蒙恬筑长城以御北方匈奴,蒙恬取山中之兔毛以造笔」,文房四谱上也记载:「昔日蒙恬造笔,以拓木为管,鹿毛为柱,兔毛为被,此乃谓苍毫也」,博物志云:「秦之蒙恬将军取狐狸毛为柱,兔毫为被以书」,因此,我们通常称蒙恬将军为毛笔的史祖。毛笔的发明过程,最早可朔自新石器时代末期的仰韶文化期,虽然没有足够的文字记载可资证明,但由已出土的仰韶彩陶上的花文研究,可能是由类似毛笔的工具所绘制而成,及至商朝甲骨文的研究,可明显的看出刀刻的甲骨文边缘,是先用毛笔书写其上再刻成的,可见此一时期已有毛笔的存在。周朝的青铜器上所铸的文字,依其字形判断,已明显可知系由柔软的笔尖所书写笔触的痕迹,由书写的形状与笔意,知道书写的工具—也就是毛笔,1954年在湖南长沙郊外的左家公山出土的战国时代楚墓文物中,已有多种古毛笔及其相关之书写文物,这是首度使我们对汉朝以前的毛笔形象的想像,真像大白,该批文物中的毛笔称之为「长沙笔」是由高级的兔毫所制成毛长242公分,笔管长达166公分,笔管是由细竹制成,制法是将兔毛夹插于管端,以细丝绑紧后用漆固定,此一制作在技术上已是相当高超。
在中华民族的艺术领域中,尤其是以汉族文化为中心的各种艺术,都有一种互相关联的现象,尽管它们的外形和用途不同,表现方法和所用工具也不尽相同,但那些不同门类艺术的艺术气息和趣味,也就是所表达的民族性格的特点,在神髓上却有相通之处,譬如建筑与服装,都以宽博严肃为基调;桌椅陈设,都以方整对称为基调;乃至文学语言上竟自出现世界各族语言都不曾有的四六排偶大篇作品等等,这是汉民族文化中特别讲求的对称美。因而,对称的要求贯穿于大部分这种文化艺术。具体到书法和绘画,更具有某些独特的内在的关联。譬如中国绘画,一直不是要求“逼真”,甚至是要求“避真”的。描绘人物只用单线条,并不借助阴影,面颊上加上几道线,性格就特别突出,所谓“传神”。“传神”一词,在绘画领域中也并不专指人像写真,它也常被用在画其他物像上,如“为山水传神”、“为花鸟传神”等。不难理解,用这个词,主要是指摆脱物像的一切细节,而要抓住它们的整体要点。所以许多“写意”的人物,并没有被观者误为猫狗;一抹远山,也没有被观者误为纸上的湿痕。尤可注意的,画树干、花头、山峦、衣褶,宁许它不尽相似,但不许它的笔触瘫软。久而久之,中国绘画、特别是文人画出现以后,刻意追求笔墨的表现与欣赏就成了主旨,至于物象描绘的形似与工拙并不再计较。而书法则是视觉艺术中形式最为简捷、抽象的艺术门类。看来仅仅是书字的结构、笔画以及行间字距的章法,其实在汉字的产生、发展和在书法的创作实践中,早已成了“束括万殊,裁成一相”的独特艺术形象了。这种独特的艺术创造,可以认为是中国艺术普遍要求“避真”的极诣表现。正因如此,中国的绘画与书法就必然会发生更为内在的深刻的关联。
评论书画的人,常举“书画同源”这一理由,固然源是同的,但眼前的两项艺术,却是都处在流的阶段中。同源是几千年前的事,怎么几千年后,还都仍在源头不动,而称兄道弟呢?已如前面所述,乃是因为中华民族的各种艺术中共同的民族性格特点所致,更是因为书法与绘画始终在强调和强化笔墨的表现,而必然存在着趋同、融合的内在因素。正如早在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指出的“书画用笔同法”。因此,在这两种艺术的创作者和观赏者心目中,它们是同样能满足民族审美的东西,至于表达出的形式和用以表达的方法如何,都退为次要的了。因此,我们也就可以理解,有了中国绘画这种画法作为语言
中国古籍形制的卷轴
本文2023-10-27 03:41:5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73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