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虚、虚则寒,寒则湿,可艾灸护阳保健康!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7浏览:4收藏

气血虚、虚则寒,寒则湿,可艾灸护阳保健康!,第1张

南宋绍兴年间,有一个叫王超的军人,退役后遁入江湖做了江洋大盗,无恶不作。他年轻时曾经遇到一个得道的异人,传授给他一套“黄白住世之法”。王超按照这套方法修炼,年过九十还精神饱满,肌肤腴润……后来犯案被抓,判了死刑。临刑前,监官问他:你这么高的年龄,还有这么好的身体,有什么养生秘术吗?王超回答说:秘术我没有,只是年轻时师傅教我在每年的夏秋之交,在小腹部的关元穴,用艾条施灸千炷。久而久之,冬天不怕冷,夏天不怕热,几日不吃饭也不觉得饿,脐下总是像有一团火那样温暖。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吗?土成砖,木成炭,千年不朽,皆火之力啊。王超被处死后,刑官让人将他的腹暖之处剖开,看见一块非肉非骨之物,凝然如石,这就是长期用艾灸出来的。

可见艾灸对培固人体阳气的力量有多强大!《神农本草经》记载:艾草有温阳、暖宫、除湿、通筋活血的功效。

关元穴是小肠的募穴,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是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与任脉的交会穴,故统治足三阴、小肠、任脉诸经病。具有补肾壮阳、温通经络、理气和血、补虚益损、壮一身之元气的作用,古今都作为保健的要穴。

灸关元的最好时机在夏秋之交,相当于中原地区的7月底到9月中。隔日灸1次,每月连续灸10次。冬春两季除去特殊原因,尽量不要去灸关元穴,因为冬主收藏,春主升发,灸多了反而会泄精气。

有位病人,患有性功能障碍。崇尚中医的医生没给他开药,就让他每日艾灸关元穴,每次灸15至30分钟。一个月过后,患者的病就痊愈了。如今他已近古稀之年,依然身体健康,无尿频、前列腺肥大等症状。

艾灸是中医中的瑰宝,由于种种原因,可惜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古代医著《医学入门》云:“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由此可见灸疗的珍贵,新华网早在2012年11月1日就发专电称: “中医看病靠的是搭脉,医生的三根手指放在病人的脉上,就知道得了什么病,但因为中药的价格比较便宜,很多医院开设的中医科越来越少,灸疗等一些传统治疗方法用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道医神灸传承人——张家瑜老师提醒:21世纪虽然医学越来越发达,但中医传统的灸疗面临着失传的可能。艾灸疗法是我国中医最古老的疗法之一,现存最早的文字记录载于《左传》,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艾灸疗法就已经盛行。《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扁鹊心书》等医学著作先后对灸疗 有详细的记载,晋代的道医大家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更是收录法简效宏的灸方多达92项。由于艾灸疗法经济有效,便于掌握,在民间流传很广。西方的灸疗是中国传入的,拿破仑时期的法国医生拉兰利用灸疗治破伤风、麻痹、骨髓疾病等效果卓著。

在亚洲,中国传统的艾灸疗法也先后传到朝鲜和日本。张家瑜老师说:艾灸疗法适用病症极其广泛。比如当今爱美的美眉们爱发生痛经,如果到西医那里去看,也不过是拿些止痛药,很难根治,其实痛经为寒气郁结下焦不通所致,如果用艾灸疗法治疗,一个疗程就能好,最多花上几百元钱。张老师再次提示:在医疗费用不断攀升的今天,更应重视法简效宏的艾灸疗法。古人说“一炷着肤疼痛即止,一次施灸沉疴立除”,现代的日本、南韩等对艾灸疗法非常重视,并有:“一炷着肌,其痛立止”一说,但可悲的是:神奇的艾灸疗法很多国人忘了是起源于我们中国的,也理应我们中国人做得最好才是!

中华的传统文化一向是博大精深的,不论是阴阳五行,岐黄之术还是儒释道三教,想样样圆融做一个大通家,是有难度的。时间精力有限,天赋亦有限。但是,我们可以化繁为简,找到最简单的打开方式,吸取精华,快速为己所用。

 ‘灸’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灼’,是灼体疗病之意。艾,因其气味芬芳,性温易燃,且火力缓和,成为灸法的最好材料。《本草从新》曰:艾叶苦辛,性温,属纯阳之性,能回垂危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病而除百病。

  而艾灸是如何从古时能治百病,逐渐在近代临床中衰微的呢?这是因为,早期一般采用瘢痕灸,又称化脓灸、着肤灸等,系指以艾柱直接灸灼穴位皮肤,渐致化脓,最后形成瘢痕的一种灸法。有文字记载,最早见于《针灸甲乙经》,在唐宋时期非常流行。当时的医家认为,化脓灸与疾病的疗效直接相关,如唐代医家陈延之的《小品方》中指出:"灸得脓坏,风寒乃出;不坏则病不除也。"但瘢痕灸在实施时疼痛,灸后化脓,施灸穴位留永久之瘢痕。后医圣张仲景在方书之祖《伤寒论》中又提出,三阳证勿灸、阴虚有热勿灸之训戒,以后历代均有一些医家盲目泥古尊经而重针轻灸,或信守“实热、阴虚证不灸”之说,这对于灸疗的正常发展一直有不良的影响。

   周楣声老做为近代推行艾灸的第一人,为了证明热病不但可灸而且贵灸,故在1985年安徽省砀山县流行出血热爆发流行之际,不顾65岁高龄,顶风冒雪三下砀山应用灸法向病证最凶险与热性病晕典型的流行性出血热进军。期间周老共治疗该病205例,取得了975%良好收获,从而洗去了长期以来强加在灸法头上的污泥,使今后不致有人再盲目与随声附和的胡说什么“热症禁灸”。

 想全面系统的学习艾灸,可买周老的《填海录》、《灸绳》或者王富春的《灸法医鉴》来看;如果想快速运用艾灸来调理身体的话,很简单,只需要一盒艾灸贴而已。艾灸的手法有很多种,灸从火,任何离开了火和艾的灸法都不是正统的,亦达不到好的疗效。对于一般的养生调理需求,艾灸贴可以说是最简便经济实惠的了。一百多块的艾灸贴我没用过,某宝上二十块一盒的就很好,艾制品的成本是非常低的,价格过于昂贵有失医者仁心。

 然而,需要着重知道的是,不管是艾条还是艾灸贴,一定要陈艾所制。在《本草纲目》记载:“凡用艾叶需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易伤人肌脉。”陈艾灸火“温而不燥,润能通经”,色泽上颜色发土黄或是金**,艾绒柔软无杂质视为上品。如果你不幸买到了假的陈艾,会发现燃烧速度很快,烟大且黑,灸之易上火。古云:“家有三年艾,医生不用来。”

所以,跃跃欲试的小伙伴们可以准备好艾灸贴了,下一篇我们来分享一下如何用艾灸贴来有效缓解肩周炎。

曾几何时,中国人是一个善用灸法的民族。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上说过:“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他认为善针又善灸的人才是好医生。

神医华佗给患者调理疾病时就多采用灸法,他一般选用一两个穴位,每个穴位灸七、八个艾柱,病就能当场痊愈。

唐代药王孙思邈,幼时多病,到了中年开始用灸法健身,常“艾火遍身烧”,结果到了93岁日仍“视听不衰,神采甚茂”,甚至年过百岁还能精力充沛地著书立说。灸法是种植在中国人骨髓深处的花朵,曾骄傲地盛开过,曾无私地滋养过中国人的身心土壤。那为何现在艾灸在医院只是配角?难道艾灸不能治病?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讲讲!

一、艾灸为什么在医院不受欢迎?

针灸科,顾名思义包括针法和灸法,可现状是大多数医院的针灸科只有针没有灸。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新闻,年近 60 的刘女士是某大学一名退休教职工,被医院诊断为帕金森综合征。主治医生建议她用非药物疗法抑制病情,其中首推艾灸。但是咨询了数家大医院针灸科,医生都不乐意做艾灸。

刘女士说她翻阅了很多古籍,对艾灸有所了解,很清楚自己是因为脑供血引起的神经性疾病。艾灸的热度和渗透力,渗透到血管内,会增加血氧的浓度,从而改善脑血管缺血缺氧的状态。

刘女士纳闷了:针灸针灸,医院有针无灸,怎么能称得上针灸科?最 后,她只得在家附近找了一家小艾灸养生馆进行调理。

二、现在的医院都不怎么“喜欢

第一、艾灸耗时太长消费低

解放后,也就是近几十年,艾灸逐渐从医院淡出。不少医院只把灸疗作为针刺疗法的配角。

倒不是因为艾灸疗效不好,主要是因为艾灸太耗时,例如医生为一个病人做艾灸,一个穴位就至少几十分钟,需要灸的穴位多的话,耗时就更久了。

很多医生认为,外科医生十几分钟可以做个手术,收费是几千元,但同样的时间做个艾灸,收费几十元病人都嫌贵,艾灸对大医院运营来说并不划算。

第二、患者不理解艾灸排病反应

虽然现在很少会用直接灸来治病,但采用悬灸等灸法,需要专心致志,万一操作不慎很容易烫伤。

再加上艾灸一些排病反应,如出水泡、红疹子,很容易被误认是灸者的疏忽,医生难以承担责任。现在医患关系本就紧张,艾灸成本又低,如果弄伤了病人,完全是吃力不讨好的。

第三、医院受西医影响更深

艾灸的兴衰起伏和中医地位紧密相连。如今社会价值取向以西医为标准,整个环境,对中医都是不友善的。

上个世纪,中医、艾灸几乎处于被打压的状况,艾灸也是最近几年才兴起的,很多医院的医生,在学生时代接受的教材也偏西医。一些医生打心底只接受西方那一套,对艾灸是不信任的。

第四、艾灸简单方便,大众都能用

最近几年,艾灸逐渐兴起,简单方便,容易上手,美容院,养生馆越来越多地引进艾灸。

一些艾灸新手开始去这些地方施灸,在学会一些基础知识后,都会选择自己在家艾灸。所以这样一想,医院设立艾灸好像必要性也不是很大了。

第五、医院的作用:在危难时救人一命

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如今大多数人只看当下,只在疾病严重时才会着急,没有半点未雨绸缪的想法。很多人宁愿倾家荡产也要做手术,却不愿花一点代价保护身体。

医院的作用,是在危机之时给予病人帮助,在手术台上将病人抢救回来,而艾灸重在从根源上调理疾病,不少的患者觉得好像医院的作用更大一点。

其实,灸法是一种操作简便,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的群众性医疗技术,其在当代价值,至少可以让老百姓能看得起病,至少可以自救!

如果不算施灸大夫的调理费,单购“艾绒”的费用是很低廉的。有一位老中医,治好一个ai症病人,用“艾绒”的费用仅仅为几十元。

这样的花销,在当代人心中,如不是亲眼所见,则肯定以为这是万万不能相信的“神话”了。

三、日本艾灸的普及程度

艾灸,作为中医学中的排头兵,早在公元550年就经朝鲜传入日本,从此在这片当时资源较贫瘠的岛国生根、成长、开花、结果。

刚入日本国,艾灸在宫廷中使用,随着时代的变迁,灸疗从宫廷走入了民间,并被广为使用,且在承袭中国传统医学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发展。

约1100年前,日本天庆2年(939年),日本天皇发表全日本国民艾灸布告,主要内容就是“春秋施灸,以防疾患,人因应勤于所业,然有所患则业废身蔽,不可不知,妇孺产然”。

1912-1932年间,日本最长寿家族,万平家族三代之中有6人达100岁以上,其长寿秘诀是:每日实施足三里等穴位的艾灸,维持下体的气力旺盛健康。

1937年,日本政府当时在著名的医师代田文志博士倡导下,展开全日本国民健康艾灸法运动。此外又依据他著写的《简易灸法》里实践方法,全日本国民集体实施艾灸运动。

日本明治45年,日本医家开始对灸法运用西方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并取得一系列的成果。

现代医学者,日本京都大学校医学部教授,西医原志免太郎博士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艾灸进行了20年的临床研究,他确信艾灸疗法是对人类健康最善益的调理法。以日本全国学生和国民为对象,为开展保健艾灸运动而献身努力。

摘要:艾灸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适当的艾灸可以起到保健养生,防治疾病的功效。艾灸的方法一直在变化着,不同的灸法所起到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我们可以根据不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一种或多种艾灸方法。艾灸施灸方法有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温针灸、直接灸、间接灸等。下面,就具体看看这些艾灸手法是怎样施灸的。艾灸施灸方法有哪些

一、根据灸法分

艾灸和发疱灸(非艾灸,又叫天灸)。后者用斑蝥、巴豆、大蒜泥等任选一种,涂在穴上覆盖包扎,让其局部发疱,即为之发疱灸,现在广为流行的“冬病夏治”多属于此。

二、根据施灸的形式分

直接灸、间接灸、温针灸、艾卷灸、温灸器灸。

1、直接灸

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的方法就是直接灸,古人多采用这种方法。施灸时如果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如果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

2、间接灸

间接灸又称隔物灸,是指在艾炷与皮肤之间垫上某种介质进行施灸的一种方法。

间接灸由于刺激温和,对皮肤不易造成损伤,所以历来深受患者欢迎,特别适合自我家庭灸治保健。值得一提的是,长期以来人们还认为,因其所隔之物多为中药,施灸时既可以发挥灸疗作用,又能发挥药物功效,临床观察对很多病证均有良好的效果。

常见的间接灸包括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和隔附子灸等等。

(1)隔姜灸

隔姜灸就是用薄薄的姜片作为介质进行艾灸的方法,由于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已成为最常用的隔物灸法之一。

隔姜灸古已有之。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记载:“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之后的名医张景岳在《类经图翼》中提到治疗痔疾“单用生姜切薄片,放痔痛处,用艾炷于姜上灸三壮,黄水即出,自消散矣”。从以上2则隔姜灸的应用来看,隔姜灸在古代能够用于一些特殊部位、特殊疾病的治疗,实在是对现代临床有很大的启发,原来隔姜灸可以这样使用。还有清代吴尚先的《理瀹骈文》和李学川的《针灸逢源》等书籍中有不少关于隔姜灸的记载。

隔姜灸的方法很简单,选新鲜老姜,沿生姜纤维纵向切成厚约~厚的姜片,大小可据施灸部位和选用艾炷的大小而定,一般略大于施灸部位。姜片中间用三棱针穿刺数孔,便于透热。施灸时,把大或中等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置于穴位之上。待艾炷燃尽或患者局部有灼痛感时,更换艾炷再灸,以局部潮红而不起泡为度。灸毕用正红花油涂于施灸部位,一是防皮肤灼伤,二是能增强艾灸活血化瘀,散寒止痛的功效。一般每日灸治1次,7次为1个疗程。

生姜性温,有温经活血化瘀、祛风散寒止痛之功。隔姜灸通过姜汁的辛辣及艾灸的热效应,刺激局部皮肤穴位,长于散寒止痛、温胃止呕,主要用于治疗风寒痹痛、因寒而致的呕吐、泄泻、脘腹隐痛、遗精、阳痿、痛经、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等症。

使用隔姜灸时应选取新鲜的老姜,宜现切现用,姜片的厚薄,宜根椐部位和病证而定。一般来说,面部等较为敏感的部位,姜片可厚些;而急性或疼痛性病证,姜片可切得薄一些。若姜片烤焦皱缩,可换姜片。

(2)隔蒜灸

隔蒜灸分为隔蒜片灸和隔蒜泥灸两种。

古人用隔蒜灸来治疗痈疽,宋代医家陈言所撰《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中有较详细的论述:痈疽初觉“肿痛,先以湿纸复其上,其纸先干处即是结痈头也大蒜切成片,安其送上,用大艾炷灸其三壮,即换一蒜,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时方住。”该书还提到另一种隔蒜灸法,即隔蒜泥饼灸:“若十数作一处者,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饼铺头上,聚艾于饼上灸之”。可见,古代医家善于应用隔蒜片灸和隔蒜泥灸治疗外科痈疽。

操作方法是用鲜大蒜头,切成厚约~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或捣蒜如泥亦可),置于应灸腧穴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或铺就的蒜泥)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一般每日灸治1次,达到痊愈为止。

隔蒜灸有清热解毒,杀虫等作用。多用于痈、疽、疮、疖、疣及腹中积块等。近年来还用于肺结核等的辅助治疗。

(3)隔盐灸

隔盐灸是用干燥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施灸的治疗方法。隔盐灸历史悠久,是临床最常用的隔物灸之一。

隔盐灸最早载于《肘后备急方》,葛洪主张用食盐填平脐窝,上置大艾炷施灸,用以治疗霍乱等急症。后世的医籍《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及元代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等都有介绍,再如《本草纲目》第十一卷记载:“霍乱转筋,欲死气绝,腹有暖气者,以盐填脐中,灸盐上七壮,即苏”,“小儿不尿,安盐于脐中,以艾灸之”。古人以盐作为介质,主要在肚脐处施灸,现代逐渐完善、拓展,早已不局限于神阙一穴。隔盐灸操作时患者仰卧,暴露脐部。取纯净干燥的食盐(以青盐为佳)适量,可炒至温热,纳入脐中,使与脐平。然后上置艾炷施灸,至患者稍感烫热,易炷再灸。为避免食盐受火爆裂烫伤,可预先在盐上放了一薄姜片再施灸。

食盐属矿物质,加热后也可产生热辐射,透热持续均匀,与中医的砭石疗法有异曲同工之处。

施灸时要求患者保持原有体位,呼吸匀称。尤其是穴区觉烫时,应告知医生处理,不可乱动,以免烫伤。

(4)隔附子灸

隔附子灸是间接灸法之一,分隔附子片灸和隔附子饼灸两种。

此法的应用首见于唐代孙思邈的《千金翼方》,记载“削附子令如棋子厚,正着肿上,以少唾湿附子,艾灸附子,令热彻以诸痈肿牢坚。”这就是隔附子片灸的最早记载,用隔附子片灸治外科痈肿。后来发展出隔附子饼灸,如明代薛已的《外科发挥》记载,治疮口不收敛者“用炮附子去皮脐,研末,为饼,置疮口处,将艾壮于饼上灸之。每日数次,但令微热,勿令痛”。隔附子灸在古代常用于一些急难杂症的治疗,往往能够回阳救逆,起死回生。隔附子片灸就是取熟附子用水浸透后,切片厚~,中间用针刺数孔,放于穴区,上置艾炷灸之。隔附子饼灸就是将附子切细研末,以黄酒调和作饼,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附子辛温大热,有温肾壮阳之功,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

附子有毒,使用时应注意:

a施灸时要注意室内通风。

b附子饼灸须在医务人员指导监视下进行。

c应选择较平坦不易滑落的部位或穴位处施灸,灸饼灼烫时应及时取下更换以防灼伤皮肤。

d对阴盛火旺及过敏体质者、孕妇均禁用附子饼灸。

3、温针灸

温针灸是一种将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治疗方法。温针艾灸的正确方法,先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将纯净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直接将一段长约2厘米的艾条插在针尾上,然后从上点燃艾绒或艾条,进行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将针起出即可。温针灸需要专业的人员进行操作,个人不建议自行温针灸。

4、艾条灸

艾条灸是将艾绒制作成艾条进行施救的方法。艾条是用棉纸或者桑皮纸将艾绒裹成长条状(直径约厘米,长约26厘米的圆柱形艾卷)而制成的,其中不添加药粉的称为清艾条,掺入某些中药药粉的称为药艾条,目前还可以见到无烟艾条。艾条灸最常用的方法是施灸时将艾条悬放在距离穴位一定高度上进行熏烤,不使艾条点燃端直接接触皮肤,也称悬起灸或悬灸。悬起灸主要包括温和灸,回旋灸和雀啄灸。

(1)温和灸

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或患处,约距皮肢2~3厘米(一寸)左右,进行熏烤,使局部产生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度,一般每处灸5~10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止。这种灸法的特点是温度较恒定和持续,对局部气血阻滞有温经散寒的作用,主要用于风寒痹痛以及慢性病的灸疗。

(2)回旋灸

回旋灸又称熨热灸,施灸时使艾条点燃的一端与穴位皮肤保持一定的距离(大约一寸左右),但艾条的位置不固定,而是左右平行移动或反复旋转移动施灸,以局部出现温热红晕而不灼痛为宜。这种灸法的特点是温度呈渐凉渐温互相转化,除对局部病痛的气血阻滞有消散作用外,还能对经络气血的运行起到促进作用,主要用于治疗面积较大的风湿痛、软组织损伤以及皮肤病等。

(3)雀啄灸

雀啄灸在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象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频率多随呼吸的节奏进行雀啄,一般可灸15—20分钟左右。这种灸法的特点是温度突凉突温,对唤起腧穴和经络的功能有较强的作用,适用于灸治急性病、远端病痛和内脏疾病。

5、温灸器灸

温灸器又名灸疗器,是一种专门用于施灸的器具,用温灸器施灸的方法叫做温灸器灸。常用的有温灸盒和温灸筒两种,在市面上很容易买到。

施灸时,将艾绒、艾条或药物,点燃后装入温灸器中,用盖将温灸器盖好,置于腧穴或应灸部位,即可以来回移动熨灸,也可以固定在局部进行熨灸,一般灸治15—20分钟,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润温热为度。此法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温灸器灸使用安全方便,一切需要灸治者均可采用,对小儿、妇女及畏惧灸治者最为适宜,是一种自我及家庭保健的理想方法。

气血虚、虚则寒,寒则湿,可艾灸护阳保健康!

南宋绍兴年间,有一个叫王超的军人,退役后遁入江湖做了江洋大盗,无恶不作。他年轻时曾经遇到一个得道的异人,传授给他一套“黄白住世之法...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