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乌斯藏界浮屠山发生了什么事经过?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7浏览:3收藏

西游记乌斯藏界浮屠山发生了什么事经过?,第1张

乌巢禅师修行在浮屠山,山很漂亮。但见那:山南有青松碧桧,山北有绿柳红可他既不住庙观,也不居洞府,桃。闹聒聒,山禽对语;舞翩翩,仙鹤齐飞。香馥馥,诸花千样色;青冉冉,杂草万般奇。涧下有滔滔绿水,崖前有朵朵祥云。真个是景致非常幽雅处,寂然不见往来人。禅师却只住在一个柴草窝里,这也就是所谓的“乌巢”—— 乌巢禅师估计也就是这样得名的。

乌巢禅师是继菩提祖师之后又一个神秘高人,他的出现主要是给唐僧传授《多心经》和叮咛唐僧西天取经路遥远妖怪众多要多加小心。禅师叮嘱完之后即踏莲花而去,再也没有出现了。

通天浮屠就是通天塔。《狄仁杰之通天帝国》中通天浮屠的原型。

唐朝时期是有通天浮屠的,安奉于天堂,天堂又称武则天通天塔,后焚于人为纵火,虽然主体焚毁,所幸遗址尚在,即现在的明堂天堂景区,隶属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可以依据遗址大致推断出当初的规模,证明《资治通鉴》、《旧唐书》中所记载的资料,所言不虚。

除了史料,还有历史名人可为作证:

李白:“穹崇明堂,倚天开兮”;

“四门启兮万国来,考休征兮进贤才”。

刘允济《明堂赋》:“盛矣美矣,皇哉唐哉!”

什么样的建筑当此夸赞呢?

要讲通天塔,先讲通天宫,通天宫即明堂。

世界之最,史上最大的木质结构建筑,主体建筑的高度为86米,四面等距,皆为105米,现在看来不大,在那个年代,尤其是木质结构,已经非常壮观了。下方有模拟复原图。主体建筑上置顶,顶高20尺,所以明堂的总高为91米。虽然耗资巨大,但胜在用途多样,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多功能厅。可以朝会诸侯、也可发布政令、祭天祭祖。

最初建造明堂,设想并非来源于武则天,这可以推至大唐建国伊始,李渊曾想过建造明堂,但当时军政、国事方面并未完全企稳,虽有意向,但无暇顾及。政权交到李世民这一代后好吧,政权被李世民弑兄弑弟逼宫抢到手以后,虽然一切企稳,但是明堂的建造,于古籍中并没有详细记述,无章可循,所以施工意向再次搁浅,唐高宗李治又想建造,奈何决断时间竟然比自己命还长,还没拿定主意李治就撒手归西了。

对这项任务,武则天肯定是甘之如饴的,重视程度超高,花钱也实在忒大方,武则天充分吸取了李治的教训,撇开一切争议,当断则断,很快就将明堂的建造方案和设计规格式样敲定。在拆除紫微城乾元殿后,在原址建造明堂,自号“万象神宫”,武则天还大赦天下,允许寻常百姓进入参观。后天堂、明堂毁于大火,作案人,面首薛怀义。后武则天下令重建天堂,明堂。后又毁于安史之乱,现已由国家重建,下不赘述。

历史上唐朝有武则天建造的通天浮屠。

通天浮屠也被叫做天堂和天之圣堂还有功德堂,它是唐朝时期武则天在神都洛阳紫薇城里面所建造的礼佛堂,在公元689年开始建造,位于紫薇城的核心区域,在正殿名堂北面。

天堂是当时武则天感应四时,和天沟通的御用礼佛圣地,在浮屠里面有用紵工艺所制造的大佛,相当巨大,光是大佛的小手指就可以容纳十多个人。

在武则天当政的时候所建造的明堂和天堂是当时洛阳紫薇城里面最高大的两个建筑,这两个建筑改变了以皇宫中轴线为单层传统,使得紫薇城里面的殿宇看起来更加辉煌,同时它也是徐歌导演

武则天当政时期所建的明堂、天堂,是洛阳紫微城内最高大的两个建筑,它们一改皇宫中轴线主殿为单层的传统。

使洛阳紫微城殿宇的立体轮廓和风貌气势显得更加辉煌壮丽,同时它也是徐克导演的**《狄仁杰之通天帝国》里面通天浮屠的原型。

扩展资料:

东都洛阳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登基的地方。她执政的几十年,几乎都是在这座城市度过。

武则天当政时期所建的 明堂、 天堂,是东都洛阳宫城内最高大的两个建筑,它们一改皇宫中轴线主殿为单层的传统,使洛阳宫城殿宇的立体轮廓和风貌气势显得更加辉煌壮丽。

天堂是宫城内的一座重要宫殿,是武则天的礼佛堂。关于天堂有多高,在《资治通鉴》中给出了相对具体的描述:即天堂高五层,且第三层已经高于明堂。

现有文献认为明堂的高度在90米左右,以此计算,天堂的高度至少应该在150米以上。遗憾的是,公元695年,失宠的薛怀义放了一把火。

将这座能与如今摩天大楼比肩的巍峨建筑付之一炬,从建成到烧毁,它的寿命仅有可怜的7年。天堂的遗址就在 明堂遗址西北方向约150米处。

—通天浮屠

婆罗浮屠位于印度尼西亚日惹西北约40公里处,是世界上的大型佛教建筑群,高大的佛塔上有众多精美的浮雕及佛像,其与中国的长城、印度的泰姬陵、柬埔寨的吴哥窟并称为古代东方四大奇迹。名字的来源于梵语“Vihara Buddha Ur”,意思为“山顶的佛寺

在印度尼西亚语中,庙宇又被称为坎蒂(candi)。这个词也被随意地用于描述任何古代建筑,比如:门框和浴池。婆罗浮屠的命名来源并不清楚,尽管印度尼西亚多数古代庙宇的原名都已经失传。“婆罗浮屠”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斯坦福·莱佛士爵士的书《爪哇历史》中。莱佛士记载了一座称为“婆罗浮屠”的佛塔,但没有更早的资料记录相同的名字。

唯一记载这座佛塔线索的爪哇古老手稿是Mpu Prapanca于公元1365年所著的Nagarakertagama,其中称一座佛教庙宇为“浮屠”(Burdur)。这座浮屠很可能就是婆罗浮屠,但此手稿没有更多的信息让人确认它。人们认为莱佛士记载的名字Bore-Budur 以及衍生的 BoroBudur,在英语语法中表示婆罗(Bore)村附近的庙宇;书中多数佛塔都用附近的村庄命名。如果按照爪哇语的习惯,佛塔的名字应该是BudurBoro。莱佛士同时认为 Budur 可能对应于现代爪哇语中的Bu da(古代的),即是:古代的婆罗。另外一种假设认为 Boro 源于古爪哇语的bhara(尊敬的),佛塔的名字就是“尊敬的佛陀”。也有人认为佛塔的名字来自于爪哇语的biara(庙宇),意为“婆罗的庙宇”。

具体的原因现在也不得而知,就让他一直蒙着神秘的面纱吧。

  罗浮屠大约于公元750年至850年间,由当时统治爪哇岛的夏连特拉王朝统治者兴建。「婆罗浮屠」这个名字的意思很可能来自梵语"Vihara Buddha Ur",意思就是「山顶的佛寺」。后来因为火山爆发,使这佛塔群下沉、并隐盖于茂密的热带丛林中近千年,直到19世纪初才被清理出来,与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和柬埔寨的吴哥窟并称为古代东方四大奇迹。

  概述

  婆罗浮屠雕刻在佛塔上的壁画

  [1]在印度尼西亚语中,庙宇又被称为坎蒂(candi)。这个词也被随意地用于描述任何古代建筑,比如:门框和浴池。婆罗浮屠的命名来源并不清楚,尽管印度尼西亚多数古代庙宇的原名都已经失传。“婆罗浮屠”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斯坦福•莱佛士爵士的书《爪哇历史》中。莱佛士记载了一座称为“婆罗浮屠”的佛塔,但没有更早的资料记录相同的名字。唯一记载这座佛塔线索的爪哇古老手稿是 Mpu Prapanca 于公元1365年所著的 Nagarakertagama,其中称一座佛教庙宇为“浮屠”(Burdur)。这座浮屠很可能就是婆罗浮屠,但此手稿没有更多的信息让人确认它。 人们认为莱佛士记载的名字 Bore-Budur 以及衍生的 BoroBudur,在英语语法中表示婆罗(Bore)村附近的庙宇;书中多数佛塔都用附近的村庄命名。如果按照爪哇语的 习惯,佛塔的名字应该是 BudurBoro。莱佛士同时认为 Budur 可能对应于现代爪哇语中的 Buda(古代的),即是:古代的婆罗。另外一种假设认为 Boro 源于古爪哇语的 bhara(尊敬的),佛塔的名字就是“尊敬的佛陀”。也有人认为佛塔的名字来自于爪哇语的 biara(庙宇),意为“婆罗的庙宇”

  地理位置

  主塔及周围的小塔

  日惹西北40公里处的高地分布着许多佛教和印度教寺庙,这块高地位于孪生火山孙多罗-松宾和默巴布-默拉皮,以及Progo河之间。根据当地神话,这片所谓Kedu平原是爪哇的圣地,因其土地肥沃而被冠以“爪哇花园”。 在婆罗浮屠的第一次修复期间,人们发现它和另外两座佛教寺庙 Mendut、Pawon 连成直线。虽然这可能是一个巧合,但是当地传说很久以前有砖路从婆罗浮屠通往 Mendut。这三座寺庙的建筑和装饰工艺都属于同一时期,因此人们猜测它们的分布应该归因于某种不可考的宗教习俗。 和其它寺庙不同,婆罗浮屠修筑于一座海拔265米的岩石山上;周围是干涸的湖床,婆罗浮屠的底部高出湖床15米。湖的存在一度是考古学家的争论热点。1931年,一位荷兰艺术家和印度教学者 WOJ Nieuwenkamp 提出一套理论,认为婆罗浮屠起初是一朵漂浮在湖中的莲花。莲花是佛教艺术中随处可见的形象,经常作为佛陀的宝座和舍利塔的塔基。婆罗浮屠整座建筑似乎呈现一朵莲花的形象,其中的佛像似乎代表着大乘佛教中的《妙法莲华经》。塔顶的三层圆台似乎象征着莲花瓣。然而很多考古学家认为建筑周围的自然环境表明这里不存在湖泊。 另一方面地质学家根据发现的粘土沉积物认为 Nieuwenkamp 的观点可能成立。2000年一项地层学、沉积物和花粉样本的研究表明婆罗浮屠附近曾经有过湖泊,然而湖泊的面积时时不同。另一项研究证实,在公元13世纪和14世纪之间,婆罗浮屠应该在湖泊的岸边。印度尼西亚最活跃的火山之一默拉皮就在婆罗浮屠的附近,它从更新世以来就一直喷发着火山灰。火山和河流塑造了婆罗浮屠周围的环境,也影响了湖泊的充盈和干涸

中国有个人尽皆知的说法,“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来比喻救人功德无量。“七级浮屠”指的就是七层塔。在佛教中,七层的佛塔是最高等级的佛塔。浮屠就是佛塔,是音译过来的。佛塔起源于印度。在公元一世纪佛教传入我国以前,我国没有“塔”,也没有“塔”字。当梵文的stupa与巴利文见Thupo传入我国时,曾被音译为“塔婆”、“佛图”、“浮图”、“浮屠”等,由于古印度的Stupa是用于珍藏佛家的舍利子和供奉佛像、佛经之用的,亦被意译为“方坟”、“圆冢”,直到隋唐时,翻译家才创造出了“塔”字,作为统一的译名,沿用至今。

在《大藏经》和《_新纂续藏经》中,佛塔与七级相关联的词条或内容从未出现在佛经翻译中,只出现在中土人的著作中。这一事实本身说明,改成词不太可能是印度佛教固有的产物,而是中土的产物。即使在本土人的佛学著作中,“七级浮屠”与“救人一命”连用,只在明朝释宗本撰写的《归元直指集》出现过一次,“故谚有之曰,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文中明确指出,“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这一成词是中国本土的谚语。

在宋朝之前,“七级浮屠”一词单独出现于各种中国史料中,直到明朝以后,才与“救人一命”连用,且多出现于明清小说中。吴承恩在《西游记》中说,“行者道:“你既怕虎狼,怎么不念《北斗经》?”三藏正然上马,闻得此言,骂道:“这个泼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在印度文化中,“七”是印度人最殊胜的字,被看成是神圣的象征。这可从佛经中找到答案。佛经中常有七佛、七贤、七圣觉、七宝寺等,皆以“七”突显诸佛、菩萨、大臣、财宝、讲堂、塔寺等之神圣性。

印度人心目中的“七”与中国人心目中的“三”一样,非实指,表示数量之无限,引申为全部、周期、完美、圆满、彻底解脱之含意。佛经中常以七漏、七灾、七种不净、七种断灭、七种灾难、七遮、七遮罪、七随眠、七难、七_倒、七逆、七逆罪等来概括全部的罪过,以七七、七七忌、七七日、七七斋、佛七、念佛七、打七表示行事的周期性,以七证师、七财、七宝、七珍、七大、七_、七香海、七条衣、七法、七灭诤法等表示圆满、完整之含意,以七步生莲、七世、七生、七不还、七生预流表示彻底解脱之含意。

我国常见的佛塔按建筑材料可分为木塔、砖石塔、金属塔、琉璃塔等,两汉南北朝时以木塔为主,唐宋时砖石塔得到了发展。按类型可分为楼阁式塔、密檐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和墓塔等。塔一般由地宫、基座、塔身、塔刹组成,塔的平面以方形、八角形为多,也有六角形、十二角形、圆形等形状。塔有实心、空心,单塔、双塔,登塔眺望是我国佛塔的功能之一。塔的层数一般为单数,如三、五、七、九、十一、十三层所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七级浮屠指的就是七层塔。

“七”所表达的圆满解决、彻底解脱等含意为我们考查“七级浮屠”的含义提供了新思维。在佛教中,三界六道众生都受无穷流转生死轮回之苦,“救人一命”与“胜造七级浮屠”连用,与其说是造七层佛塔的功德大,不如说是由“七级浮屠”自身的哲理所决定的,“七级浮屠”象征人生划上完美句号,进入“跳出三界之外”“超越六道轮回之苦”的解脱境界,故为人们期盼向往。

婆罗浮屠在印度尼西亚,是座可追溯至9世纪,曾被火山灰掩埋了数百年的遗址,由当时统治爪哇岛的夏连特拉王朝统治者兴建。能在黎明时分,在婆罗浮屠遗址中欣赏美丽的日出可以说是人生中最纯净的体验。

婆罗浮屠的命名来源并不清楚,尽管印度尼西亚多数古代庙宇的原名都已经失传。婆罗浮屠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斯坦福·莱佛士爵士的书《爪哇历史》中。莱佛士记载了一座称为婆罗浮屠的佛塔,但没有更早的资料记录相同的名字。

没有文字记录谁是婆罗浮屠的建造者,也不知道为何而建。通过比较佛塔隐式地基的浮雕和王室族谱的铭文,人们估计佛塔建造于公元八和九世纪。婆罗浮屠可能于公元800年建成。

婆罗浮屠寺庙群遗产项目包括了三座佛教寺庙:婆罗浮屠佛塔、孟督寺和巴旺寺。婆罗浮屠是位于印度尼西亚中爪哇省的一座大乘佛教佛塔遗迹,距离中爪哇省的梭罗市以西86公里,距离日惹特区首府日惹市西北40公里,是9世纪当时世上最大型的佛教建筑物。

汉代,今扬州称广陵、江都,长期是王侯的封地。

扬州,是江苏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位於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的交汇点上。景色秀美,城市建筑多古风。全市总面积665381平方千米,市区总面积98881平方千米,全市总人口45719万,其中市区人口11513万人。

在中国历史上,扬州曾有过三次鼎盛,第一次是在西汉中叶;第二次是在盛唐到晚唐时期;第三次是在清朝的「康乾盛世」。

扬州,作为地域称谓,《尚书》等古籍均有记载,为华夏九州之一。

春秋时期,今扬州市区附近称邗。公元前486年,吴灭邗,筑邗城,开邗沟,连接长江,淮河。这是今扬州属地上最早的城市。越灭吴,扬地属越:楚灭越,扬地归楚。公元前319年,楚在邗城旧址上建城,名广陵。秦统一中国后,设广陵县,属九江郡。汉代,今扬州称广陵、江都,长期是王侯的封地。吴王刘濞「即山铸钱、煮海为盐」,开盐河(通扬运河前身),景观盛极一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开始了扬州历史上的第一次繁华时期。为了改善和巩固民族关系,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汉武帝把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嫁到乌孙国,比王昭君嫁到匈奴还早80多年。三国时期,魏吴之间战争不断,广陵为江淮一带的军事重地。南北朝时期,广陵屡经战乱,数次变为「芜城」。但由於劳动人民数百年辛勤开发,经济地位在恢复中不断提高。北周改广陵为吴州。山东青州,兖州一带的移民南迁广陵一带,促进了扬州的经济发展。

隋唐

隋炀帝开通南北大运河,在此修建迷楼,并於618年死在这里。 有唐一代,中国国力鼎盛,扬州也达到了极盛的巅峰,曾是大唐最重要的港口城市,对外交流的门户。唐代的扬州,农业、商业和手工业相当发达,出现了大量的工场和手工作坊。不仅在江淮之间「富甲天下」,而且是中国东南第一大都会,时有「扬一益二」之称(益州即今成都)。扬州是南北粮、草、盐、钱、铁的运输中心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曾为都督府、大都督府、淮南节度使治所,领淮南、江北诸州。在以长安为中心的水陆交通多中,扬州始终起著骨干作用。作为对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扬州专设司舶使,经管对外友好往来。唐代扬州和大食交往频繁。侨居扬州的大食人数以千计。波斯、大食、婆罗门、昆仑、新罗、日本、高丽等国人成为侨居扬州的客商。日本遣唐使 来扬州和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两国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的交流。扬州人李善在吸引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重新注释的《文选》,旁征博引,为后人保存了大量已经散失的重要文献资料。其子李邕,不仅文章、诗歌很有影响,也是继虞世南、褚遂良之后的大书法家之一。大诗人张若虚为「吴中四杰」之一,仅《春江花月夜》一首,就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684年,徐敬业、骆宾王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执政。唐末五代,军阀混战,扬州遭到严重破坏。杨行密在扬州建立政权,史称「杨吴」,有短时间的经济恢复。不久,又陷入战争的破坏之中。

明清

自从1421年永乐皇帝迁都北京,明清两代将近600年间中国的统治中心在北京,而农业经济中心在江浙和两湖两广地区,粮、盐的产量占据了全国产量的大多数。因此造成了中国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分割。连接中国政治中心的和经济中心的是两条水路:长江和京杭大运河。扬州正好位於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的交界处,凭藉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扬州经济凭藉京杭大运河这一中国经济的主动脉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的核心城市。

虽然清初多尔衮铁骑南下,史可法据守扬州,战败。因此扬州城遭受了史无前例的屠杀,据传全城百姓无一幸免,称「扬州十日」(史料记载屠城时期实际上是五日)。但此次屠城并没有削弱扬州经济在清朝时期的强势地位。在康熙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下,扬州再次在康乾时期发展起来。

明清两代扬州经济的代表性行业是:

漕运,主要是粮食的运输,长江中下游各产粮省份的皇粮国税均必须经此北上,由京杭大运河运输到北京;扬州钞关的税收额在明清两代一直位居全国前八名之内。

盐运,淮盐西运,全国最大的两淮盐场(苏北沿海)所产官盐在此集散,然后转运全国最广的食盐销售区--长江中上游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省(所谓扬子四岸)销售。城内有两淮盐运使衙门和大批盐商;富有的盐商在新城南河下一带和西北郊瘦西湖沿岸修筑许多精美的园林,当时公认的说法是:「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林胜,杭州以湖山胜」。

金融,由於扬州是全国官盐最大的集散地,大量盐商聚集於此,因此带动了扬州银庄的发展以帮助盐商的周转投资,是整个中国乃至东亚地区资本最为集中的地区,规模最大的金融中心,其繁荣程度如同当今世界之东京、伦敦、香港;所谓「天下殷富。莫逾江浙;江省繁丽,莫盛苏扬」。

娱乐业、服务业,自隋唐以来就是娱乐业就是扬州的支柱型产业,歌舞、高级妓女、艺人、书画家从业者不计其数,扬州八怪便是其中之一。扬州与南北两京、苏杭二州一同被列为「士大夫必游五都会」,为全国最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新旧二城之间的河道被辟为专供旅游的河道,称为「小秦淮」。著名的还有淮扬菜、扬州三把刀、漆器等等传统工艺。

西游记乌斯藏界浮屠山发生了什么事经过?

乌巢禅师修行在浮屠山,山很漂亮。但见那:山南有青松碧桧,山北有绿柳红可他既不住庙观,也不居洞府,桃。闹聒聒,山禽对语;舞翩翩,仙鹤...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