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贡》记录了什么内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7浏览:1收藏

《禹贡》记录了什么内容?,第1张

《禹贡》的出现与我国战国时人们为发展生产,而对各地自然条件进行评价具有密切关系,它记述了九州、山川、土壤、草木、贡赋等情况。其中对兖州、徐州、扬州的土壤和植被情况有很好的记载。

《禹贡》记载:在兖州,土壤是灰棕壤,草本植物生长繁茂,木本植物长得挺拔高耸,土壤肥力中下;徐州的土壤为棕壤,草质藤本植物生长良好,木本植物主要为灌木丛;扬州的土壤是黏质湿土,长着大小各种竹林和茂盛的草本植物,并长有许多高大的乔木。

《禹贡》指出,不同的土壤上所生长的植物是不一样的。由于地域不同、地理条件的差异,草木种类就不一样。所以,种植的粮食作物也应根据具体情况而有所差别。《禹贡》的作者正是通过动植物情况的调查记录来指导农业生产实践的。

除上述3个州外,《禹贡》还记述了荆州的贡品中包括杶、榦、栝、青茅及各种竹子。杶就是香椿,榦就是柘树,栝就是桧树。此外还记述了豫州出产各种纤维植物等。

九州这个代名词最早是出自古籍的《禹贡》,传说是古代时期大禹治水时,把天下分为了九州,从此九州就成为了我国古代的代名词。三皇五帝在每个时期以及不同古籍中记载不同,那么九州也是如此,不同的时期的范围划分不同。大禹时期的九州分别是:豫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冀州、兖州。《尔雅·释地》中记载的是:冀州,豫州,雝州,荆州,扬州,兖州,徐州,幽州,营州则为九州,不仅九州不同,不同时期的划分也是不同的。九州在后来又被称为十二州,是因为由冀州分出来的并州、幽州、营州,加上原来的九州就成为了十二州。九州最开始只是泛指,因为州是很小的地理范围,茫茫大地,划为九州,并不是确切所指,到了后来才逐渐的具体划分。九州划分成为九个大型的行政区域,据记载可能是出现在战国时期。

最主要的划分有三种,所属区域也不同,一种划分是豫州,属于中原,在黄河的下游,河南,山东等地。徐州,起自黄海,泰山,淮河,也涉及到了山东,江苏,安徽等地。冀州是起自黄河壶口,兖州是起自黄河下游,青州是起自渤海,涉及到了河北和山东半岛,扬州是起自淮河,荆州起自荆山,凉州起自华山,雍州起自黑水,西河等地。

第二种划分是冀州,豫州,属于河南省的大部分,另外还有山东省西部和安徽省的北部,青州指的是山东东部一带,徐州是山东东南部和江苏省的北部,雍州指的是河北东南部,山东西北,河南东北等地。雍州是陕西北部,甘肃河西,青海东南,宁夏等,荆州是两湖两广,河南和贵州,扬州是淮北等地,凉州是如今的山西中南以及四川省等地。

第三种划分是豫州,是九州中的首要位置,起于河南。青州是东方的代表,东岳泰山是五岳之首,青州是山东半岛,以及黄河以南等地,徐州是泰山以南,淮河以北,扬州是淮河以南,荆州是指湖北以及长江中游,梁州是陕西以及秦岭以南和四川盆地,雍州是甘肃以及青海,宁夏和内蒙古西北,冀州是河北以及陕西和辽河,兖州,黄河与济水之间。

晋时期的裴秀因主持编绘禹贡地域图和提出制图六体而被称为地图学家。禹贡地域图是魏晋时期的地图学家裴秀绘制的,开创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学,他第一次明确建立了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理论。他总结中国古代地图绘制的经验,在《禹贡地域图》序中提出了著名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制图理论“制图六体”。制图六体就是绘制地图时必须遵守的六项原则,即,即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前三条讲的是比例尺,方位和路程距离。是最主要的普遍的绘图原则;后三条是因地形起伏变化而须考虑的问题。这六项原则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它把制图学中的主要问题都接触到了,裴秀的制图六体对后世制图工作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裴秀

裴秀(224年-271年4月3日),字季彦。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省闻喜县)人。魏晋时期名臣、地图学家,东汉尚书令裴茂之孙、曹魏光禄大夫裴潜之子。

出身河东裴氏,少年时便颇有名气,后被大将军曹爽辟为掾属,袭爵清阳亭侯,又迁黄门侍郎。高平陵之变后,因是曹爽的故吏而被罢免。此后历任廷尉正、安东将军及卫将军司马,参与谋划军国之政,参与平定诸葛诞叛乱。因功转任尚书,进封鲁阳乡侯。魏元帝继位后,进爵鲁阳县侯,任尚书仆射。咸熙元年(264年),受命负责修改官制,又提议恢复五等爵制。五等制恢复后,获封济川侯。他建议立司马炎为世子,司马炎继位晋王后,拜裴秀为尚书令、右光禄大夫。西晋建立后,加左光禄大夫,封钜鹿郡公。泰始三年(267年),升任司空。泰始七年(271年),裴秀因服食寒食散后饮冷酒而逝世,年四十八,谥号“元”。有文集三卷。

裴秀作《禹贡地域图》,开创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学。李约瑟称他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与古希腊著名地图学家托勒密齐名,是世界古代地图学史上东西辉映的两颗灿烂明星。

为纪念这位中国地图科学创始人而设立的“裴秀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是中国地图学界最高奖项。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正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裴秀环形山”。

“九州”是中国的别称,又名汉地、中土、神州、十二州,最早是记载于先秦时期的古籍《尚书·禹贡》之中,是中国汉族先民自古以来的民族地域概念。在战国时期九州就成为古代中国的代称,到晋朝“九州”又成为汉族地区的代称,称为“汉地九州”。一般意义的九州是《尚书·禹贡》中记载的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豫州,这是大禹划分的九州。 

不过不同的古籍对于九州名称有不同的记载,比如《尔雅·释地》中记载的九州就是冀州、兖州、幽州、徐州、扬州、荆州、营州、雍州、豫州,将《尚书·禹贡》中的青州、梁州换成了幽州、营州。《周礼·职方》中又将徐州、梁州换成了幽州、并州。《吕氏春秋·有始览》中将梁州换成了幽州。虽然不同的书有不同的记载,但这也都是为了体现当时人们的地域概念。《尚书》体现的是夏朝人们的地域概念,《尔雅》体现的是商朝人们的地域概念,《周礼》体现的是西周人们的地域概念,《吕氏春秋》则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地域概念。 

那么最初大禹为什么要把天下划分为九州呢?那是因为在远古时期人们都是要依靠大河居住的,四大文明古国都是发源于河流流域。人们从事农业生产对于河流是极度依赖的,当然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人们一方面受河流的帮助,一方面又饱受水患的威胁。大禹治水时中国还处于部落联盟制度,所以大禹就将天下划分为九州以便于更好的统筹管理。 

大禹以长江/黄河为基准,把中华大地从南到北分为三大块,又以长江和黄河的走向将中华大地从东到西分为三大块,这就成了九州。那么九州都对应如今的哪些地方呢?

冀州:在今山西、河北两省西部和北部地区,还有太行山南的河南省一部分地区。

兖州:在今河北省东南部、山东省西北部和河南省东北部地区。

青州:东至大海、西至泰山,在今山东东部地区。

徐州:在今山东省东南部和江苏省北部地区。

扬州:在今江苏、安徽两省淮水以南地区,还有浙江、江西两省部分地区。

荆州:在今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河南,贵州一带。

梁州:在今陕西南部和四川省以及四川省以南一些地区。

雍州:在今陕西中部北部,青海东南部和宁夏一带地区。

豫州:在今河南省大部、山东省西部和安徽省北部地区。

大禹的儿子建立夏朝后,命九州牧铸造了九州鼎,将九州各自的山水形势图刻在鼎身,每一个鼎都象征着一州,九鼎象征着天下,所以后来有了“问鼎天下”这个词。

第一部字典是《说文解字》;第一部词典是《尔雅》;第一部韵书是《切韵》;第一部方言词典是《方言》;第一部字书是《字通》;第一部诗集是《诗经》;第一部文选是《昭明文选》;第一部笔记小说集是《世说新语》;第一部语录体著作是《论语》;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第一部断代史史书是《汉书》;第一部历史批评著作是《史通》;第一部兵书是《孙子》;第一部古代制度史是《通典》;第一部农业百科全书是《齐民要术》;第一部农业生产技术论著是《天工开物》;第一部植物学词典是《全芳备祖》;第一部药典书是《新修本草》;第一部医药书籍是《黄帝内经素问》;第一部地理书是《禹贡》;第一部茶叶制作书是《茶经》;第一部建筑学专著是《营造法式》;第一部珠算介绍书是《盘珠算法》;第一部绘画理论著作是《古画品录》;第一部系统的戏曲理论著作是《闲情偶记》;第一部戏曲史是《宋元戏曲韵史》;第一部图书总目录是《七略》

通过上面的划分,我们可以看出,九州所涉及的这些地区,在大禹时代是不可能认知的。因此,近代以来,经过学者们的研究,论定《禹贡》实际上是战国时期的人假托大禹所作,书中所记载的地理状况,都是战国时期的现象。

魏晋时期的裴秀主编禹贡地域图。

约在泰始四年至七年(268~271),裴秀主编完成《禹贡地域图》18篇,它是中国目前有文献可考的最早的历史地图集,并在序言中提出了绘制地图的6项原则,即著名的“制图六体”,为中国传统地图(平面测量绘制的地图)奠定了理论基础,裴秀因此被称为中国传统地图学的奠基人。

“制图六体”是:一曰分率(比例尺),用于测定地区的大小;二曰准望(方向),用于确定各地物的方位;三曰道里(距离),用于确定道路的理程;四曰高下(高取下,取下为水平直线距离);五曰方邪(方取斜,取斜为直线距离);六曰迂直(迂取直,取直为直线距离)。这六项原则归纳起来也就是现代地图学所论述的比例尺、方向和距离3要素,说明绘制地图必须制定比例尺,测出地物之间的方向,并求得各地物间的水平直线距离。

《尚书·禹贡》作为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典范之作,深深的影响了中国古代地理学,以及近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虽然受到当时社会的局限,有在所难免的错误,但其“九州”、“导山”、“导水”与“五服”等理念使其成为了一篇具有系统性地理观念的文章。

一、什么是《禹贡》?

《尚书》中的《禹贡》是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中公认的一篇具有系统性地理观念的文章,也是中国古代地理的典范之作,全书共一千二百字,分九州、导山、导水、水功与五服五个部分组成。

大禹像

自战国两汉以来,早先都公认《禹贡》所介绍的内容是大禹本人或者大禹时代治水成功后的一份记录。后来人们对《禹贡》的成书年代提出了质疑,认为《禹贡》之文不可能是成书于夏。慢慢的对于《禹贡》的出书年代就提出了四种说法即:西周说、春秋说、战国说,以及战国末至汉初说。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国已故历史学家顾颉刚曾探讨过这个问题,他在1959年发表的《禹贡(全文注释)》一文中曾表示:“它是公元前第三世纪前期的作品,较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早六十年。作者的地理知识仅限于公元前280年以前七国所达的疆域”。其实对于《禹贡》的成书年代,史学家史念海、内藤虎次郎、辛树帜等学者都有过系统的论述。虽然其说法都有各自的差异,但大都坚持《禹贡》应为战国末年的作品。

至于《尚书·禹贡》为何假借大禹之名,将此书前推了十七个世纪以上?其目的应该是为宣扬尧、舜、禹的先王王道,用以来蒙骗封建社会的臣民之用。在战国这样的动荡时期,以大禹之名,来表达出当时人们的政治抱负与对统一和平的期许。

大禹治水

虽然《禹贡》被认为是伪借大禹之名的作品,但从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角度来看,《禹贡》提出了一系列系统的地理观念,构成了中国区域地理最古老的典范。

二、《禹贡》的地理基础与贡献

从整篇《禹贡》的文章来看,《禹贡》对地理形势的重视,是在作者充分掌握了各地地理资料的基础上,为着装点古老历史时代的繁荣昌盛,和大禹治水之功相结合的作品。

《禹贡》突破了之前《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更早地理书籍中神话与臆想色彩过重的特点。它用更加系统与理性的文字,勾勒出了古人对当时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的认识。所以从成书意义而言,《禹贡》对后世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以及近现代历史地理的建立,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古人参照《禹贡》所做的《禹贡九州地域图》

首先是九州观念的建立,传统观念历来公认的九州区划是夏代的制度,其唯一的根据正是《禹贡》。过去很多历史学家所做的历史地图也往往把《禹贡》的九州作为夏的行政区划。

《禹贡》中所介绍的九州分野

其实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夏作为一个有待破解的王朝,其疆域范围仅仅只有今天河洛盆地至晋南(运城与临汾南部)。而《禹贡》所描绘的九州其西达今河西走廊,南到南海,北至辽东半岛,东至今山东江苏一线。就当时夏的统治能力,绝无可能达到如此的范围。

但九州的观念却从《禹贡》开始不断深入人心,今天我们将中国比作神州大地,九州大地,其根源就是来自于《禹贡》的九州。后世所做的《周礼·职方》、《尔雅·释地》与《吕氏春秋》都采用九州作为天下的分野,虽然与《禹贡》中九州的划分略有不同,但是其九州思想已经深深影响了后来古人对最初中国空间地理范围的理解。

吕不韦剧照

西汉时把《禹贡》、《职方》中的九州观念结合起来,将天下划分为豫、兖、幽、荆与扬等十三州,至东汉末年州制正式成为中国的政区而得到后来历朝历代的沿用。即使在今天,“州”作为通名这一级行政区已经被省、市、县等政区所代替,但“州”作为专名一直在今天所沿用,如江苏的徐州市与扬州市、山东济宁的兖州区与潍坊下辖的青州市、衡水的冀州区、湖北的荆州市,还有河南简称的“豫”(即九州中的豫州),河北省简称的“冀”都是《禹贡》九州的留存。、

今日冀州一瞥

除了九州的影响外,还有对全国地理形势的分析,《禹贡》的地理内容具有反映全国地理形势的作用。如《禹贡》中导山与导水的部分,如《禹贡》冀州条载:“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厎绩,至于衡漳。”其中的“壶口”、“岳阳”、“衡漳”等叙述,虽然字不多,但能让读者形成一种对冀州全局的认识,并很清晰的明白冀州的疆土范围与山川形势,另外《禹贡》中对黄河的记载,就让人看到了在战国中期黄河未改道时形象,之后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对文章内容进行进一步地分析和整理,就形成了对禹贡大河(即战国中期的黄河)的认识。

今日黄河

但《禹贡》中的内容还依然存在很大的缺陷,如对济水源流潜流观念的认识,就很大程度了影响了后世的中国古代的地理作品,如郦道元的《水经注》就不加辨析的继续坚持《禹贡》中济水河源潜流的观点。

今天济水的源头所在地济渎庙(笔者摄)

《禹贡》另外地位影响就是对土壤的分类,例如《禹贡》雍州条载:“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厥赋中下。”对的雍州的土壤有了更加详尽的分类,认为雍州(雍州的地理范围大致为今天山西、陕西与甘肃黄土高原地区)的土为**,这是对当时关中平原在内整个地区土壤很正确的认识。另外在荆州与扬州的记载中,认为荆、扬州(相当于今天长江沿线及以南区域)涂泥,大致符合这两地平原部分的土壤情况。

《禹贡》记录了什么内容?

《禹贡》的出现与我国战国时人们为发展生产,而对各地自然条件进行评价具有密切关系,它记述了九州、山川、土壤、草木、贡赋等情况。其中对...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