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精汤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生精汤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制法 4 功能主治 5 生精汤的用法用量 6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生精汤 1 拼音

shēng jīng tāng

2 处方

熟地30克 覆盆子15克 枸杞子15克 菟丝子15克山药30克 枣皮10克 泽泻12克

3 制法

将上述各味同水煮服。

4 功能主治

益肾生精。 异常、肾精亏者宜服用。

5 生精汤的用法用量

每日2次,早晚分服。

6 摘录

《经验方》

古籍中的生精汤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三十九螈候]治注

劳七伤,小便数,大便难,加减建中汤主之。又云,肾生 ,肝主筋,心主脉,肾精盛,则滋育诸筋,荣灌诸脉

《本草衍义》:[卷十四]桑根白皮

瓷器中。每抄一二钱,食后、夜卧,以沸汤点服。治服金石发热渴,生精神,及小肠热,性微凉。《本草衍义》宋

《医学摘粹》:[本草类要补药门]补血类

足少阴肾、足厥阴肝经。生精补血,健骨强筋。酥炙用,研碎,酒煮去渣,熬浓,重汤煮成膏最佳。《医学摘粹

《奇效良方》:[卷之二十一诸虚门(附论)]诸虚通治方

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食前用温酒或盐汤送下,日进二三服,常服甚妙。《奇效良方》明·成化

《冯氏锦囊秘录》:[杂症痘疹药性主治合参卷四十二谷部]豇豆

一、指出医者必须掌握广博的知识,同时要理论联系实际。

二、讨论哭泣与涕泪的关系,并阐明涕泪产生的机理。

三、讨论“厥则目无所见”的病变机理,并以“火疾风生乃能雨”的自然现象,来解释迎风流泪的病理变化。

原文黄帝在明堂。雷公请曰:臣授业,传之行教以经论,从容形法,阴阳刺灸,汤药所滋,行治有贤不肖,未必能十全。若先言悲哀喜怒,燥湿寒暑,阴阳妇女,请问其所以然者,卑贱富贵,人之形体所从,群下通使,临事以适道术,谨闻命矣。请问有冕仆愚漏之问,不在经者,欲闻其状。帝曰:大矣。

公请问题:哭泣而泪不出者,若出而少涕,其故何也帝曰:在经有也。复问;不知水所从生,涕所从出也。帝曰:若问此者,无益于治也,工之所知,道之所生也。夫心者,五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华色者其荣也,是以人有德也,则气和于目,有亡,忧知于色。是以悲哀则泣下,泣下水所由生。水宗者积水也,积水者至阴也,至阴者肾之精也,宗精之水所以不出者,是精持之也,辅之裹之,故水不行也。

夫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也。故谚言曰:心悲名日志悲。志与心精,共凑于目也。是以俱悲则神气传于心精,上不传于志而志独悲,故泣出也。泣涕者脑也,脑者阴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脑渗为涕。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从之者,其行类也。夫涕之与泣者,譬如人之兄弟,急则俱死,生则俱生,其志以早悲,是以涕泣俱出而横行也。夫人涕泣俱出而相从者,所属之类也。雷公曰:大矣。

请问题:人哭泣而泪不出者,若出而少,涕不从之,何也帝曰:夫泣不出者,哭不悲也。不泣者,神不慈也。神不慈则志不悲。阴阳相持,泣安能独来。夫志悲者惋,惋则冲阴,冲阴则志去目,志去则神不守精,精神去目,涕泣出也。

且子独不诵不念夫经言乎,厥则目无所见。夫人厥则阳气并于上,阴气并于下。阳并于上,则火独光也;阴并于下则足寒,足寒则胀也。夫一水不胜五火,故目眦盲。

是以冲风,泣下而不止。夫风之中目也,阳气内守于精,是火气燔目,故见风则泣下也。有以比之,夫火疾风生乃能雨,此之类也。

译文黄帝在明堂里,雷公请问说:我接受了您传给我的医道,再教给我的学生,教的内容是经典所论,从容形法,阴阳刺灸,汤药所滋。然而他们在临症上,因有贤愚之别,所以未必能十全。至于教的方法,是先告诉给他们悲哀喜怒,燥湿寒暑,阴阳妇女等方面的问题,再叫他们回答所以然的道理,并向他们讲述贱富贵及人之形体的适从等,使他们通晓这些理论,再通过临证适当地运用,这些起在过去我已经听您讲过了。现在我还有一些很愚陋的问题,在经典中找不到,要请您解释。黄帝道:你钻研的问题真是深而大啊!

雷公请问题:有哭泣而泪涕皆出,或泪出而很少有鼻涕的,这是什么道理黄帝道:在医经中有记载。雷公又问题:眼泪是怎样产生的鼻涕是从哪里来的黄帝道:你问这些问题,对治疗上没有多大帮助,但也是医生应该知道的,因为它也是医学中的基本知识。心为五脏之专精,两目是它的外窍,光华色泽是它的外荣。所以一个人在心里有得意的事,则神气和悦于两目;假如心有所失意,则表现忧愁之色。因此悲哀就会哭泣,泣下的泪是水所产生的。水的来源,是体内积聚的水液;积聚的水液,是至阴;所谓至阴,就是肾藏之精。来源于肾精的水液,平时所以不出,是受着精的约制,是神,水火相互交感,神志俱悲,因而泪水就出来了。所以俗语说:心悲叫做志悲,因为肾志与心精,同时上凑于目,所以心肾俱悲,则神气传于心精,而不传于肾志,肾志独悲,水失去了精的约制,故而泪水就出来了。哭泣而涕出的,其故在脑,脑属阴,髓充于骨并且藏于脑,而鼻窍通于脑,所以脑髓渗漏而成涕。肾志是骨之主,所以泪水出而鼻涕也随之而出,是因为涕泪是同类的关系。涕之与泪,譬如兄弟,危急则同死,安乐则共存,肾志先悲而脑髓随之,所以涕随泣出而涕泪横流。涕泪所以俱出而相随,是由于涕泪同属水类的缘故。雷公说:你讲的道理真博大!

请问有人哭泣而眼泪不出的,或虽出而量少,且涕不随出的,这是什么道理黄帝道:哭而没有眼泪,是内心上并不悲伤。不出眼泪,是心神没有被感动;神不感动,则志亦不悲,心神与肾志相持而不能相互交感,眼泪怎么能出来呢大凡志悲就会有A惨之意。A惨之意冲动于脑,则肾志去目凄;肾志去目,则神不守精;精和神都离开了眼睛,眼泪和鼻涕才能出来。你难道没有读过或没有想到医经上所说的话吗厥则眼睛一无所见。当一个人在厥的时候,阳气并走于上部,阴气并走于下部,阳并于上,则上部亢热,阴并于下则足冷,足冷则发胀。因为一水不胜五火,所以眼目就看不见了。所以迎风就会流泪不止的,因风邪中于目而流泪,是由于阳气内守于精,也就是火气燔目的关系,所以遇到风吹就会流泪了。举一个比喻来说:火热之气炽甚而风生,风生而有雨,与这个情况是相类同的。

精寒为病证名。见《辨证录·种嗣门》。又称精冷。

详见百科词条:精寒 [ 最后修订于2016/7/19 9:59:49 共88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古籍中的精寒如下:

玉兔、嫦娥、广寒宫,这三者构成了我们印象中关于“月亮”的神话意象,但在神话的最初形态中,玉兔可能不是兔,嫦娥也并非嫦娥,广寒宫也不是后羿建的。那么话说回来,玉兔不是兔,又会是什么?

说起关于月亮的神祇,很多人脑海里都会想起那个清冷绝美的嫦娥仙子,关于嫦娥的神话,最早可见于《归藏》一书中的记载:“ 昔常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

但是,这里的嫦娥仙子还并没有与英雄后羿联系起来,而这个奔月神话中的关键元素也非常明了:那便是西王母之不死药!

那么,不死药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在我们印象中,最近的根据应该是《西游记》中的蟠桃吧,毕竟王母娘娘的蟠桃宴可是无数神仙挤破头也想去参加的,而吃掉一颗蟠桃,便可「与天地同寿,日月同庚」。

但是在最初,桃与长寿究竟是怎么挂钩的,西王母又是如何掌握仙桃的?

这个故事首见于《汉武故事》之中:

所以至此看来,所谓不死药,也就是长寿药,应该正是用西王母所掌控的神桃所制作而成。

那么,为何不死之药神桃是由西王母掌管,在她身上究竟有什么神奇属性,能够将不死与长寿联系起来?

熟悉神话的人对于西王母并不陌生,她的形象在古籍《山海经》中屡有记载,山海经:为何会存在两个西王母?一主生一主死,是善与恶的统一?,阳Sir也在前文中对西王母有所分析,认为她是一位掌握“生与死”两种神力的重要神祇,而这也正是她与月亮神话直接相关的关键之处。

正是因为《山海经》中的西王母既掌生机绝灭,也掌生命复苏,但就与月亮神话构成了极佳的内在逻辑。而她在神话学中的象征意象为有死亦有生,正如月亮有圆亦有缺一样,兼具黑暗与光明对立统一的独特神性。

而在汉代画像石中,于西王母身边经常可见一只长跪的玉兔在捣药,而这个玉兔所捣之药,则被称作“灵药”,实际上就是西王母所掌管的不死之药。所以,在月亮神话的构成中,除了大名鼎鼎的西王母之外,玉兔也是重要一环。

但月亮中为何会有动物,还偏偏就是一只兔子?这得从楚地神话中开始探寻。

屈原在 《天问》 中这样写道 : 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

这是大家公认的最早提及月中动物的文字记载。 所谓‘“夜光”就是指月亮。所以这句话,屈原是在问:月亮拥有什么样的品质,为什么能缺了又圆、死而复生?它又是为了什么,把顾菟养在了自己的腹中?

在古人眼中,月亮的明暗、圆缺变化,像极了生命的死亡与复苏,但关于屈原所说“顾菟” 是什么,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解释为玉兔,有人解释为蟾蜍。但学界普遍认为应解为“于菟”,即虎。

月中竟不是玉兔,而是一只老虎?听起来似乎有些耸人听闻了,但仔细看还真是如此。说起来有趣,鲁迅先生就曾经自比于老虎,在其旧诗《答客诮》中这样写道:

对子女没有感情的人不一定是真的豪杰,怜爱孩子怎见得就不是大丈夫呢?知不知道在山林里兴风狂啸的老虎,还时时回过头来看顾小老虎呢。所以,原文这样形容:“他深爱他的"小老虎",回眸凝睇,深情中仍然包含了对未来的斗争连续性的期许。”

可见,于菟应该写作於菟,是指老虎无疑。而往前了追溯,“於(wu)菟为虎”,实则来源于古楚流传的一则传奇故事:

故事很简单:说是当初楚若敖在郧国娶妻,生了斗伯比。而若敖死后,斗伯比跟着母亲回到郧国生活。其间,斗伯比和郧子的女儿私通,生了个男孩。郧夫人便让人把这孩子丢在“梦中(楚地方言,指沼泽湿地)”

结果,居然有一只老虎喂奶给这个孩子吃,如此场面被郧夫人知道后,便把女儿私生子的情况告诉郧子。郧子让人收养了这孩子,并将其称为斗谷於菟。斗是其姓氏,名则是榖於菟。

榖於菟是楚语,《说文》段注:“谓既生而乳哺之也”。所以,“谷於菟”一词就是“虎乳哺的(孩子)”的意思了,“榖於菟”也可以简称为“谷菟”。而“顾”和“榖”通假,所以屈原在《天问》中的“顾菟在腹”其实应该解释为,月亮里有个“既生而乳哺之”的老虎。

由此看来,月亮之所以能由亏而盈、死而复生,究其原因,是得益于月亮里的那个“既生而乳哺之虎”。这便是月中动物为虎的本义,只不过后来人把“于菟”混淆成了“玉兔”,月亮中的老虎也从此变了玉兔!

古人是怎么把月亮和虎结合起来的,阳Sir之前一直觉得匪夷所思,直到看到这段记载才恍然大悟,这是一篇来自汉代王充的《论衡·订鬼》篇,里面提到了神荼郁垒、神桃以及虎。

所谓神荼,前面的“神”字只是为了强调“荼”的神性而已,而郁垒的“垒”字同儡,是傀儡也即桃偶人。所以神荼、郁垒,实际上就是由一个神“郁荼”分化而来的,而“郁荼”即“于菟”,于菟也正是老虎的别称。

在这段故事中,神荼郁垒都是生于大桃木上的神灵,抓到恶鬼之后便将其绑起来喂虎。所以从这点来看,神荼郁垒的本质应该是桃树之精,也就是桃神,而外形是老虎的形象,所以他不光可以辟鬼,而且其神桃也是不死药的原材料。

如此一来,郁荼即于菟即虎,郁荼又为桃精,所以,月亮神话中的关键环节诸如:老虎、神桃、不死药与西王母,由此便产生了紧密关联。

实际上,我们看西王母的形象中,也有一些虎的元素,比如“豹尾虎齿而善啸”,而虎一方面,它即是早晨、东方之神(寅虎),又是傍晚、西方之神(白虎),正与西王母即掌管长生不死之药,有掌管刑杀的双重属性相符。

精卫填海、聚精会神、精诚团结、殚精竭虑、励精图治、精益求精、博大精深、精神抖擞、精兵简政、精神恍惚、没精打采、短小精悍、精美绝伦、无精打采、精诚所至、精雕细刻、精妙绝伦、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龙马精神、精明能干、精忠报国、业精于勤、精神焕发、养精蓄锐、精疲力竭、精打细算等等。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铁精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铁精的别名 24 来源 25 性味 26 功能主治 27 铁精的用法用量 28 附方 29 各家论述 210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铁精的方剂 2 用到中药铁精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铁精 1 拼音

tiě jīng

2 《辞典》:铁精

21 出处

《本经》

22 拼音名

Tiě Jīnɡ

23 铁精的别名

铁精粉(《子母秘录》),铁花(《纲目》)。

24 来源

为炼铁炉中的灰烬。

25 性味

辛苦,平。

①《本经》:"平。"

②《别录》:"微温。"

③《本草汇言》:"味苦辛,气温,无毒。"

④《本经逢原》:"小毒。"

26 功能主治

镇惊安神,消肿解毒。治惊痫心悸,疔毒,阴肿,脱肛。

①《本经》:"主明目。"

②《别录》:"疗惊悸,定心气,小儿风痫,阴癀,脱肛。"

③《本草汇言》:"拔疔毒。"

④《本经逢原》:"破胃脘积血作痛。"

⑤《医林纂要》:"泄肺热,坠涌痰。"

27 铁精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或入丸、散。外用:调敷。

28 附方

①治火热燔心,暴发惊狂如痫者:铁精一钱,甘草二钱。煎汁饮。(《至宝方》)

②治阴肿:铁精粉敷上。(《子母秘录》)

③治妇人阴挺出下脱:铁精细研,以羊脂调,布裹,炙令热,熨之,以瘥为度。(《圣惠方》)

④治小儿因痢 脱:铁精粉敷之。(姚和众)

⑤治蛇骨刺人毒痛:铁精如大豆者,以管吹疮内。(《补缺肘后方》)

29 各家论述

①《本草汇言》:"铁精,疗惊痫,安心气,拔疔毒,止小儿阴癀脱肛之药也。因火盛气怯,而神情浮越不静者,服之立安。倘由劳倦神疲,气虚魄乱,神不守舍,以致惊痫烦溃者,非所宜用也。"

②《本经逢原》:"铁精,胃气虚寒人服之,往往有夺食发呃之虞,以纯阴镇摄太过,而伤犯阳和之气也。"

210 摘录

《辞典》

用到中药铁精的方剂 铁精丸

七,名见《圣济总录》卷一四七:方名:铁精丸组成:铁精。主治:饮中蛊毒,腹内坚痛,面目青黄,淋露骨立

铁精散

拼音:tiějīngsǎn处方:铁精54克(研)芎藭防风各30克蛇床子250克制法:上四味,合捣筛。

铁精汤

3次,2日令尽。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方中铁精镇摄虚阳,且经烧煅,从治阴火最捷;石膏性虽大寒而

大镇心丸

仁蜀椒各375克泽泻黄耆茯苓大豆卷薯蓣茯神前胡铁精柏子仁各15克羌活桂心秦艽芎藭人参麦门冬远志丹砂

荆沥汤

别研),人参2两,麦门冬(去心)2两,升麻1两,铁精1两(别研),龙齿2两,茯苓2两,天门冬(去心)

更多用到中药铁精的方剂

用到中药铁精的中成药 止泻冲剂

的滤液1滴,点在滤纸上,吹干,喷洒三氯化铁试液及铁氰化钾试液的等体积混合液,显明显的蓝色。检查:溶

痢炎宁片

:WS3B043890处方:马齿苋120g铁苋菜60g苦参60g陈皮48g肉桂12g白头翁1

克泻敏丸

nWan标准编号WS3B359198本品为铁扫帚经加工制成的浓缩水丸。制法取铁扫帚6300g

新血宝胶囊

铁: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硫酸亚铁对照品04g,精密称定,置100ml量瓶中,加硫酸溶液(1→20

铁箍散

致溃烂难收。《理瀹》:方名:铁箍散别名:金箍散、铁井阑组成:苍耳草灰、芙蓉叶、赤小豆末。主治:痈毒

更多用到中药铁精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铁精 《证类本草》:[卷第四]铁精

铁浆。生铁是不被、釜之类,钢铁是杂炼生作刀镰者。铁精出灶中,如尘,紫色轻者为佳,亦以摩莹铜器用之。唐

《本草纲目》:[金石部第八卷金石之一]铁精

(《本经》中品)释名铁花。弘景曰∶铁精,铁之精华也。出灶中,如尘紫色,轻为佳,亦以磨莹铜器用之。

《普济方》:[卷十八心脏门]怔忡惊悸

细研水飞过)防风(去芦头)甘草(炙微赤锉各半两)铁精(细研)人参(去芦头)朱砂(细研水飞过各一两)桑

《普济方》:[卷九十九诸风门]癫(附论)

去木)龙骨龙齿龙角(三味去土一处)龙胆(去苗土)铁精(捣研入前三味同研)分)大黄(锉醋炒各半两)上先

《本草品汇精要》:[卷之四玉石部中品之下]石之金

1人们用哪两个四字成语形容古籍的浩繁

人们用哪两个四字成语形容古籍的浩繁——博大精深、长篇累牍。

博大精深

bó dà jīng shēn

解释博:广,多。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

出处明·姜世昌《〈逸周书〉序》:“迄今读书,若揭日月而行千载,其博大精深之旨,非晚世学者所及。”

结构联合式。

用法含褒义;用于人。一般作谓语、定语。

正音博;不能读作“fù”。

辨形博;不能写作“搏”。

近义词博学多才、经天纬地

反义词才疏学浅、不学无术

例句《红楼梦》真是一部包罗万象、~的伟大著作。

2出自古籍的成语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话,出自《论语·述而》。原文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2“祸起萧墙”出自《论语·季氏篇》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3温故知新

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处:《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4 择善而从

解释 从:追随,引伸为学习。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来源 《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诲人不倦

解释 诲:教导。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来源 《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6不耻下问

不耻下问”这则成语的耻是:羞耻。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谦虚好学。

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7见贤思齐

解释 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来源 《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人们用哪两个四字成语形容古籍的浩繁

人们用哪两个四字成语形容古籍的浩繁——博大精深、长篇累牍。

博大精深 bó dà jīng shēn 解释博:广,多。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

出处明·姜世昌《〈逸周书〉序》:“迄今读书,若揭日月而行千载,其博大精深之旨,非晚世学者所及。” 结构联合式。

用法含褒义;用于人。一般作谓语、定语。

正音博;不能读作“fù”。 辨形博;不能写作“搏”。

近义词博学多才、经天纬地 反义词才疏学浅、不学无术 例句《红楼梦》真是一部包罗万象、~的伟大著作。

4出自古籍的成语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话,出自《论语·述而》。

原文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2“祸起萧墙”出自《论语·季氏篇》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3温故知新解释:温:温习;故:旧的。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处:《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4 择善而从 解释 从:追随,引伸为学习。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来源 《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诲人不倦解释 诲:教导。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来源 《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6不耻下问不耻下问”这则成语的耻是:羞耻。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谦虚好学。

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7见贤思齐 解释 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

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来源 《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什么是古籍的成语

成语大都有一定的出处。

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鹬蚌相争”出于《燕策》,“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于《韩非子·难势》,都是古代的寓言。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一箭双雕”出于《北史·长孙晟传》,“口蜜腹剑”出于《唐书·李林甫传》,都是历史上的故事。

至于截取古书的文句用为四字成语的更为普遍。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反三”取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痛心疾首”取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分庭抗礼”取自《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尝不分庭抗礼”,“奴颜婢膝”取自晋代葛洪《抱朴子·交际》“以岳峙独立者为涩吝疏拙,以奴颜婢膝者为晓解当世”, “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其他采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为数很多。

如“忧心忡忡”出自《诗经·召南·草虫》,“外强中干”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劳”出自《孙子·军争》,“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牢不可破”出自唐代韩愈《平淮西碑》。

6珍贵的古籍,名著成语

¥1140元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在先秦时,《诗经》被称为“诗”或“诗三百”;到了西汉,由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诗》被官家正式定为五经之一,从此,《诗经》的名称才确定下来。 《诗经》共305篇。最早的是《周颂》,创作于西周初 。

中华传世名著经典读本——忍经 ¥1140元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凝结着炎黄子孙改造世界的辉煌业绩,包含着华夏先哲的无穷智慧,是先民留给今人的一份极其丰赡、弥足珍贵的宝藏,是人类文化宝库中一朵璀璨的奇葩。今天,如何使这一东方文化瑰宝为当今世界所用,使其为振兴中华、实现“四化”大业服务 。

中华传世名著经典读本——成语故事 ¥1140元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凝结着炎黄子孙改造世界的辉煌业绩,包含着华夏先哲的无穷智慧,是先民留给今人的一份极其丰赡、弥足珍贵的宝藏,是人类文化宝库中一朵璀璨的奇葩。今天,如何使这一东方文化瑰宝为当今世界所用,使其为振兴中华、实现“四化”大业服务 。

中华传世名著经典读本——三字经 百家姓 ¥1140元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朗朗成诵的《三字经》,是我国知名度极高的经典儿童读物,流传广泛,家喻户晓,影响深远。这本广为流传的小册子其成书年代和作者目前难于确定。“相传”为宋人王应麟所撰。不管其作者是谁,都不影响该书的珍贵实用价值因为它是 。

中华传世名著经典读本——吕氏春秋 ¥1140元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战国末吕不韦任秦王赢政相国时,集合门客共同编写的一部杂家代表著作,成书于秦统一中国之前(约公元前239年)。吕不韦(?一前235年),原是阳翟(今河南禹县)大商人,家富千金。他在赵国邯郸经商时遇见在赵国作人质的秦昭襄王的孙子异人,?。

中华传世名著经典读本——孟子 ¥1140元

《孟子》,是儒家“四书”之一,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同时也被看做是中国古代政治学、伦理学、哲学、心理学乃至美学的经典,堪称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对儒家学说及中国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于

7来自古籍的成语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话,出自《论语·述而》。

原文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2“祸起萧墙”出自《论语·季氏篇》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3温故知新解释:温:温习;故:旧的。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处:《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4 择善而从 解释 从:追随,引伸为学习。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来源 《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诲人不倦解释 诲:教导。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来源 《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6不耻下问不耻下问”这则成语的耻是:羞耻。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谦虚好学。

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7见贤思齐 解释 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

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来源 《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8百忍成金解释:形容忍耐的可贵。出自:《旧唐书·孝友传·张公艺》:“郓州寿张人张公艺,九代同居……麟德中,高宗有事泰山,路过郓州,亲幸其宅,问其义由。

其人请纸笔,但书百余‘忍’字。”。

1、《论语》:《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中庸》:儒家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宋代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3、《孟子》:《四书 》之一。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为孟子、孟子弟子所作。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4、《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5、《三字经》: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