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道的中式香道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7浏览:3收藏

香道的中式香道,第1张

中式香道是对应日式香道(日本香道)而言的。日本香道源于中国唐代,而中式香道成型于汉朝, 这一时期香文化繁盛的标志是文人多以美好的香气作为写作的素材,如:西汉气势壮美的大赋常写到香草香木。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就以华美的辞藻描绘出遍地奇芳、令人神往的众香世界,如《子虚赋》言“云梦泽”之胜景:“云梦者,方九百里……其东则有蕙圃衡兰,芷若射干,芎藭菖蒲,江离蘼芜……其北则有阴林巨树,楩楠豫章,桂椒木兰…… 汉武帝与香的故事也是魏晋之后文学作品的常用题材——武帝对宠妃李夫人早亡深为悲恸,以皇后之礼葬之,命人绘其像挂于甘泉宫。白居易的乐府诗《李夫人》描述了当时的情景:“夫人病时不肯别,死后留得生前恩。”、“丹青画出竟何益,不言不笑愁杀人。又令方士合灵药,玉釜煎炼金炉焚。九华帐中夜悄悄,反魂香降夫人魂。夫人之魂在何许?香烟引到焚香处。”

而从出土文物来看,汉代的博山炉 以及古人就已经意识到单品香的局限,于是产生了多种香料配伍的观念,开始转为使用多种香料和合而成的香品。从西汉初期的“四穴熏香炉”可以看出,和香在那时就已是呼之欲出了。中式香道传承至清末宣德年间,又有宣德炉这一知名香具产出,而后随着鸦片战争和国力衰败日益凋零。有一些香学大家流落至香港和台湾略有留存。改革开放后中式香道开始日渐兴盛,参与者渐渐多了起来,中式香道一直是香学大师石 德义先生以及中香堂创始人许庭赫先生所推崇的,两位大师从古籍中恢复了汉、唐时的服装、器具以及仪式等。

今天,香,茶道,花道纯净优雅的生活艺术,他们看的人有一种刺痛灵魂的陌生感,使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神圣和庄严文化遗产在中国早已不复存在。现代很少有香道的培训班,都是朋友间相传

香品等进行因研讯的人的知识和意识的艺术,而不仅仅是参与者被要求确定不同类型的香通过检测的气味,优雅的内心状态和生活模式的目标,但要达到一个繁忙的沉默。很多人都听过的香,我们认为它是一个宗教用香,其实,它只是在小范围内的学香。

香道书籍太冷门不易寻找,如果你说香道书籍,我敢说 古籍阁  第二没有哪个敢说第一, 其收藏电子版香道书籍,不仅有中国古代香道还有海外香道古籍,应该说是我目前所见的最全最丰富的香道书籍,

《中国香学》中国香学一定要看,虽然书比较厚,但是也是香道的一本百科全书;

《香道师》 ,这本书在市面上是买不到的,但它里面的内容是特别全面的,我也只是看过一次,但是没有找到这本书;

《香事与生活》这本书比较通俗易懂,会讲到有关香的一些历史故事,还有与茶的一个关联;

一炉沉香,一壶清茶;

一曲古琴,几点繁花。

闻香品茗,听琴赏花。

几丛修竹,无数风雅。

不理他俗世烟尘,懒管他冷月寒霜,

只将这一抹幽香赋风雨,满炉沉香暖年华。                                                      ——题记

     他,是80后,具有这个年代生人典型的文艺气质,深沉淡定,从容内敛。

  他,喜欢摄影、户外、射箭,还喜欢读书、写诗、书法、品茶。

     是浪漫情怀,沉稳气质才有这些爱好?还是诸多爱好塑造了一个人的情怀与气质?当雅致生活融入香道,演绎出的将是怎样一番风景?吴江,这位80后文艺青年,用他对传统文化,尤其是香文化的痴迷和专注做了最生动的诠释。

     吴江是广西人,远赴河北上大学,学的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07年大学毕业后,顺理成章地进入一家大型钢铁企业,成为了一名电气工程师。整日与钢铁厂房、自动化生产线打交道,与他“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梦想相距甚远。苦闷、彷徨,唯有寄情于诗、书化解自己内心对梦想难以实现的忧伤和迷茫。2010年,他来到宜昌开始新的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通过朋友结识了台湾百年制香世家第三代传人。随后的几年,他慢慢浸染在香的世界里。尤其是中国传统香席更令他深深着迷。香席的整个过程,不徐,不疾,浑然忘我,怡然自得。香道师的举手投足,娴静、优雅,冷静却又不显疏远。在略带表演性的程序中,坚守令人愉悦和规矩的秩序,通过眼观、手触、鼻嗅完成对名贵香料进行全身心的鉴赏和感悟,将在坐的人们带入了美妙无比的寂静安定之中。接触了真正的香道,吴江被深深吸引了。闭目遐思,感觉自己仿佛就是古代楚江边上的一个翩翩公子,焚香作诗,饮酒挥毫。无数曾读过的有关香的诗词一句句从脑海中跳出来,李白的“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李商隐情到深处时让人动容的“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辛弃疾因事赴东阳途中“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纳兰性德的“两地凄凉多少恨,分付药炉烟细” ……。古人写诗填词,抚琴赏花,宴客会友,独居默坐,案头枕边,灯前月下,熏衣熏被,可谓香影相随,无处不在。那种对焚香境界的追求,不正是对生活极致热爱的最热烈表达?这也正应和了吴江内心深处对自由、优雅生活的渴望。那颗埋在心底的“做自己喜爱的事情”的梦想被点燃。如果说,过去他的梦想是抽象的、不清晰的,而此刻,在香气氤氲中,那个梦想开始一点点具象。

    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人心浮躁,偷得浮生半日闲,焚香、品茗、弹琴,或许是件“奢侈”的事情。但每个人都来自于尘土必归于尘土,能好好地活着就是幸福;生活得有品位有质量,则是极致的幸福。用香来慰藉这易伤的红尘,用香来温暖这艰辛的人生,“香”了自己,同时也“香”了他人。这不正是香文化的精髓?

      就让自己如台湾香道老师一样,做一名香道师,传承中国优秀的香文化,“修得三世缘,方闻奇楠香”,让自己的人生从此与香结缘,静心,慢活,寻求传统文化自信与深度复归吧吴江的梦想之旅就此展开。

    2015年,吴江开始了将爱好与事业完美结合的第一步:在宜昌市青年文化创意产业园成立了工作室。工作室的装修几乎是他一个人独自完成,从地板、天花板、墙面、大门,就连墙面的数百根竹子都是他亲自上山砍伐、运输回来。据他说,亲自动手,是为了节约装修成本,也是为了做出自己的特色。用竹席做天花板,用数百根竹子布满墙面等等,这些显得如此古朴自然,清净幽雅。“楚溪雅舍”的名字非常雅致。他曾在媒体采访时说,“楚”,取自《楚辞》,借指香道鼻祖——屈原;“溪”,取自“香溪”,借指香草美人——王昭君;楚是源,溪是流。楚溪,寓意中国香道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寄托着他对这份事业“香传万里”的美好心愿。楚溪雅舍成立数月,通过他的推广,身边识香、用香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一度认为香只是佛教用品或供奉祭祀才会用到。殊不知,宗教用香只是香料应用的“冰山一角”,更多的是在生活、学习、工作、养生养性等中的应用。说到香的好处和应用,他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题。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真香通三界,假香入鬼门。要是对香不了解,咋一听,真让人摸不着头脑。慢慢的,通过他的介绍,许多人才知道,香也有真假之分。笔者听他介绍的时候,看到他说的非常自信,而自信的背后,又似乎有一丝难以言表的无奈。他的香来自台湾百年制香世家,所有的香都经过国际专业机构检测认证。他说,现在市场上、网络上假香泛滥,或以次充好的占了绝大多数。假香,即化学香的成本低、利润高,是暴利。 “坚持做真香、好香,是我不变的初衷!”对于市场的乱象,他说出了自己的态度。只有真正天然的香,才能起到驱虫除浊,净化空气,提高身体免疫力,令人安神、静心,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而化学合成的香不仅对人无益,反而有害身心健康。坚守全天然,这是对自己的承诺,更是对爱香人的承诺。只要人们有了解的愿望,他都会耐心地从专业角度介绍如何鉴别天然香料的方法。鉴别香的方法很多,而直接品闻香气是最直接也是较为可靠的鉴别方法。他说:“人之喜香,如蝶之恋花、木之向阳,天性使然”,就算不懂香的人,靠自己的生理本能,就能做出初步判断。天然香一般都具有以下特点:清新,爽神,久用也不会有头晕的感觉;醒脑提神,有愉悦之感,香味醇和,浓淡适中,深呼吸也不觉得刺鼻;香味即使浓郁,也不会感觉气腻,即使恬淡,其香也清晰可辨。

     对于自己创立的工作室,他也遇到了一个创业者和一个初创企业都会遇到的难题。产品的包装、宣传、营销,还有新产品的研发,以及资金的压力等等,这些都接踵而至。他说“与其它企业不同,做香是善业,如果一味追求高利润、高回报,是做不好的,只要相对合理的利润就可以了!”尽管识香、用香的人越来越多,但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仍不能保持理想的盈利收入。这个过程,或许还需要一年、两年,或更长时间。“要么不做,要做就做真香,真要到了做不下去的时候,我就通过别的途径赚钱来维持工作室的运转。我这辈子就与香结缘了。”创业从事香行业,既是兴趣所在,也有对未来市场的判断。他说,最难的就是创业初期的资金压力和经营模式。对于经营模式,只有通过亲身感受,逐步探索,才能摸清摸透,闯出一条路来。“顾客、香友的反馈和建议,也给了我很大帮助。我常常怀着感恩的微笑回馈他们。因为我在做善业的同时,也无形中影响他们做了善业。”为了拓宽更广泛的销售渠道,他还开通了淘宝店,开通了微信公众号。正如他所说,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就如一缕幽香,慢慢的影响和带动着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爱香,用香。通过百年老店+手作+互联网的方式,让更多人识香、用香、品香的梦想开始逐步实现。每天工作之余,于皓月清宵中坐雨闭窗,于炉热情暖,青烟翠雾中,通过朋友圈给大家介绍香的知识也成为他每日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过自己喜欢的精致慢生活,他的梦想正在逐步实现。

     俗语说,春种秋收。对于刚开始创业的吴江来说,香路漫漫,远没有到收获的时候,但成效还是非常显著。几个月的时间,前后举办过多次以香为主题的活动、雅集,这些也都成了一段段美好的记忆。如,今年农历二月初二,举办花朝节雅集,把香道、古琴、茶道、汉服、剪纸等等与传统节日花朝节拜花神融为一体,这在宜昌属首次,值得钦佩。之后还有各类品香会、琴香雅会、茶香雅会、九一八国耻日香会、中秋节拜月香琴雅会,并且多次应邀参加茶馆、社区的活动,展示中国的香道。“这是非常可喜的,不单单是我在宣传介绍,也有人开始主动来了解香,也开始有人在书房、卧室、汽车、宾馆、茶楼、瑜伽馆、会所等等场所用香,有的用线香、盘香,也有用电熏香、香囊、香油等等。”他又补充道,“天然香并不像社会流传的那样高不可攀,比如一盒沉香,100块钱就可以用三个月,这个大家都能消费得起。”古代文人雅士爱香,也爱调香,更能依据节气、场合制作应景的合香用以助兴,真正的香道师是能够亲自调香研制香的。“香文化博大精深,先贤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香学典籍,足够我们这代人去整理与传承了,如《香乘》、《陈氏香谱》等等,甚至所有的医书和圣贤之书都会有香的介绍,如《本草纲目》、《黄帝内经》、《易经》、《论语》《不可思议解脱经》《楞严经》等等。” 每当夜深人静,整个园区的人们都已下班回家,只有楚溪雅舍的灯还亮着。他在静夜中独拥一室清香,细致研习著作典籍中所载香方,以严谨的态度在体系范围内遵循文化导引,学习传承。掌握合香精髓后方开始实践,尝试主题性的合香制作,为朋友及自己调制独特的香味记忆。

    “和香者,和其性也;品香,品自性也。自性立则命安,性命和则慧生,智慧生则九衢尘里任逍遥。”合香研制的乐趣非同道中人难以明了。香文化,是雅生活、慢生活文化,更是一种爱的文化,“玩”不是要有多少钱才玩的起,而是强调一种品性,一种自在,是与自己、与朋友的无声交流。不需过多的言语,一款特意调制的专属合香,香味挥发的瞬间,已足够诉说满满的爱与温暖。与香结缘,因香聚缘,吴江在不断的习香、制香,演绎香道的过程中,希望在这浮华红尘里,留下每一段有关香的美好记忆,为中式传统雅致生活的复归寻求更多同行人,同道者。

    寂寞华年里,一只香炉,一柱香,静坐,闭目,任香袅袅扑面,缓缓回旋,千种风情、万般意象如聆琴音,余韵缭绕不绝。古人幽静娴雅的日常景致正向我们缓缓而来……。

从明末至清、民国时期,中国北方京津地区香火最为旺盛的的宗教场所,应该就是以供奉天仙圣母碧霞元君为主的妙峰山娘娘庙了。因其山顶的娘娘庙(碧霞元君祠)内有一高大的岩石独立,在阳光的映照下熠熠闪光,所以人们称为“金顶妙峰山”。清康熙皇帝也赐封“金顶妙峰山”。现此石上书写有“金顶妙峰山”五个大字,石旁有一巨大“金顶松”挺立。妙峰山的娘娘庙始建于元代,兴盛于明清两代。其庙会在明清及民国时期,是京城最盛的庙会。届时,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北至东北三省,西至山西、陕西,南到广东、广西,全国各地以及日本、东南亚各国的香客信徒们,纷纷前来“朝顶进香”。各路的香会、花会、茶会等民间组织,更是蜂拥而至,各显其能,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据《燕京岁时记》记载:“妙峰山碧霞元君庙在京城西北八十余里,山路四十余里,共一百三十余里。地属昌平。每届四月,自初一日开庙半月,香火极盛。---庙在万山中,孤峰矗立,盘旋而上,誓如绕螺,前可践后者之顶,后可见前者之足。自始迄终,继昼以夜,人无停趾,香无断烟。奇观哉!”而当年去往妙峰山进香的古香道有多条,最著名、最有影响的,应该是起点位于北安河的这条中北道。在《燕京岁时记》一书中,这样写道:“进香之路日辟日多。---近日之最称繁盛者,莫如北安合(河)。人烟辐辏,车马喧闇,夜间灯火之繁,灿若列宿。以各路之人计之,共约有数十万。以金钱计之,亦约有数十万。香火之盛,实可假于天下矣”。

1925年著名民俗学者顾颉刚先生以妙峰山及其古香道为基地,开创了中国近代民俗学研究野外调查的先河,是中国近代民俗学野外调查研究的发祥地,因此这条古香道一直为中国民俗学界所关注,并不断有民俗学者考证和研究,留下了许多研究这条古香道的学术专著。其中著名的有奉宽的《妙峰山琐记》、顾颉刚的《妙峰山香会调查报告》,金勋的《妙峰山志》以及近年常华的《妙峰香道考察记》等等,这些都为今人研究妙峰山及其古香道的民俗活动留下了宝贵财富。

香道的中式香道

中式香道是对应日式香道(日本香道)而言的。日本香道源于中国唐代,而中式香道成型于汉朝, 这一时期香文化繁盛的标志是文人多以美好的香...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