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对外交往方面的人物及其主要内容,回答要尽量详细
1鉴真
简介:鉴真(688~763)日文又称鉴真(がんじん),中国唐朝僧人,律宗南山宗传人,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日本人民称鉴真为“天平之甍”,意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意为高峰)。
天宝元年(742),日本僧人荣睿、普照受日本佛教界和政府的委托,延请他去日传戒,鉴真欣然应允,从当年开始至天宝七载,12年中,先后五次率众东渡,由于海上风浪、触礁、沉船、牺牲以及某些地方官员的阻挠而失败;尤其是第五次遭到恶风怒涛的袭击,在海上漂了14天,最后漂到海南岛的振州(今崖县)。返途经过端州时,日本弟子荣睿病故,鉴真哀恸悲切,加上炎热,突发眼疾,导致双目失明。但他东渡弘法之志弥坚,从未动摇。天宝十二载第六次东渡,终于到达了日本九州,次年二月至平城京(今奈良)。
鉴真对日本的佛教、医学、建筑等有较大的影响。
2、玄奘
简介:玄奘(602年-66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俗姓陈,名袆,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他是中国著名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心人物唐僧的原型。
玄奘(602~664),名陈袆,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 滑国故城)人。唐代著名三藏法师,佛教学者、旅行家,与 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唯识宗的创始者之一。出家后遍访佛教名师,因感各派学说纷歧,难得定论,便决心至天竺学习佛教。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一作贞观元年),从凉州出玉门关西行,历经艰难抵达天竺。初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并与当地学者论辩,名震五竺。经十七年,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长安,组织译经,共译出经、论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 五卷。所译佛经,多用直译,笔法谨严,丰富了祖国古代文化,并为古印度佛教保存了珍贵典籍,世称“新译”。曾编译《成唯识论》,论证“我”(主体)、“法”不过是“识”的变现,都非真实存在,只有破除“我执”、“法执”,才能达到“成佛”境界。所撰又有《大唐西域记》,为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历代民间广泛流传其故事,如元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明吴承恩《西游记》小说等,均由其事迹衍生。
3、杜环
简介:杜环身为一个游历的文人,他在那个花团锦簇的时空留下一本名为《经行记》的书本。杜环於751-762年遍游了黑衣大食国全境,也因此他留下了丰富的所见所闻,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便是伊斯兰医药的部分,包括拔汗那国(费尔干纳)产的庵罗(明代李时珍於《本草纲目》中收录)、地中海南岸突尼斯产的鹘莽(Khurma,波斯人对椰枣的称呼)、亚俱罗(Aqur,阿拉伯语“亚述”之义,即今天我们所知的美索不达米亚)河洲产的香油、扁桃等、末禄国所产的军达(choghondar甜菜)、茴香等。杜环还曾游历过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并且称赞过当时地中海的医学。
杜环则是历史上第一个有名可指到达非洲的中国人(后世到达非洲最著名的是明代的郑和)。杜环也是《通典》作者杜佑的族子,出身望族。在公元七五一年怛逻斯战役中被阿拉伯人俘获后,送到库法,受到优待,使他得以周游西亚,并随著阿拉伯使团经过埃及、苏丹而到埃塞俄比亚的摩邻国。
纵观人类历史,没有一个国家或民族能够脱离外界而孤立地存在,它必定要在与其他国家的不断交流中生存和发展。当不同民族精神之河的洪流奔涌到一起的时候,它们必将相互碰撞并不断汇合。十九世纪末的中国社会正是处于这样一个中西文明冲撞交汇的特殊时期,不仅有西学东渐的浪潮,也有东学西渐的暗流。在这两股潮流的碰撞中,翻译始终发挥着它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让中国人放眼世界,让西方人了解中国。但每当人们谈起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译坛,想到的只是严复、林纾这些致力于翻译西学,向国人传输西方文明的译界名人,而往往忽略了还有一些竭力向西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们。清末民初,中国人之将汉籍译成外文者,比较闻名的有辜鸿铭、张庆桐和苏曼殊。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无疑是辜鸿铭。
作为我国近代少有的精通中西文化的著名学者、翻译家,辜鸿铭倾毕生精力于阐扬传播东方文化,在当时的国际上享有盛誉,西方人对他甚为推崇,尊之为东方文化的"圣哲"。但由于他的著译多为英文且行事守旧狂放,因而国人对他亦或不甚了解,亦或心存偏见。事实上,他在我国翻译史上的贡献,特别是他把中国古籍经典译成外文的成就,绝不亚于近代任何一位翻译家 ,理应在中国的翻译史册上留下一笔。
1古代文明交往的历史事件
鉴真东渡
鉴真是我国盛唐时期赴日本传播唐代文明和中华佛教文化的高僧,他历尽艰辛,东渡弘法,在中、日两国都享有很高的声誉。鉴真东渡对日本佛教、建筑、雕塑、医药、文学、饮食等日本文化的各个方面影响重大而深远。鉴真在日本享有国宝级人物的待遇,被日本人民尊称为“盲圣”、“日本律宗太祖”、“日本医学之祖”、“日本文化的恩人”等。
郑和下西洋
郑和原姓马,小字三宝,云南昆明州(今晋宁)人, ,世奉 教。十二岁入燕王朱棣藩邸,为宦者。朱棣称帝后,升为内官监太监,赐姓郑。世称“三保(三宝)太监”。郑和有才能,又是 教徒,时南洋诸国多奉 教,因之成祖欲遣人前往,郑和便入选。明代以婆罗洲(今加里曼丹)以东为东洋,以西为西洋。郑和所到之处大都在婆罗洲以西,所以称为郑和下西洋。
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嫁吐蕃,马可波罗来华,十字军东征(也促进文明交往了嘛)
暴力冲撞
1.希波战争
发生于古波斯帝国侵略希腊城邦的战争。
指导学生看地图册P32~33,《古代文明之间的冲撞与交融示意图》,找到公元前6世纪后半期崛起于西亚的波斯帝国,古波斯向爱琴海地区扩张,威胁到希腊城邦的安全,希腊城邦中最强大的雅典和斯巴达奋起反抗。从公元前492年到公元前449年,波斯向希腊发动了三次进攻,最终,以雅典为首的希腊城邦取得了胜利。请学生(课前安排)介绍希波战争中最著名的两次战役:马拉松战役、萨拉米斯海战。经过这场战争希腊城邦完全控制了整个爱琴海,掌握海上霸权,更重要的是以波斯帝国和希腊为代表的东西方文明发生了第一次大规模冲突,同时也是东西方文明之间的一次大交流,促进了彼此交往。
2.亚历山大东征
和平交流
1.阿拉伯数字
可以说阿拉伯数字是一场历史的误会,是否有同学了解这段历史,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下。
阿拉伯数字是由古代印度人创造的,公元8世纪,一位印度的数学家堪克,随商队来到巴格达,他的很多书籍被译成阿拉伯文,他所用的这种印度人创造的数字也随之传到阿拉伯各地。后来这种记数法又由阿拉伯商人带到西方,欧洲人误以为这是阿拉伯人的文化成就,称之为阿拉伯数字,现在它已成为世界上人们共同使用的数字,为世界文化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不难看出,阿拉伯数字的传播正是区域文明交往的典型事例。
2.马可·波罗来华
为什么画和平鸽
1940年8月,法国首都巴黎沦入希特勒法西斯之手。西班牙的艺术大师毕加索正侨居巴黎,他整天沉闷地坐在自己的画室里,仇恨地听着街上坦克的轰隆声。在他东邻的小木楼上,住着一位叫米石的老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米石老人失去了一只左臂膀。现在他的儿子和儿媳都参加了反法西斯的游击队,老人与12岁的孙子留辛相依为命。留辛难耐寂寞,在家养了一群白鸽。他将竹竿顶端绑上宽宽的白布条,挥动竹竿,引导鸽们离巢、飞翔和归巢。毕加索有时作完画,便来到小木楼和这一老一小一起放鸽,彼此之间结成了深厚的友谊。
不久,前线传来留辛父母阵亡的噩耗。突然失去双亲的留辛,似乎一夜间长成了大人。在他幼小的心中燃烧起仇恨的怒火,他突然觉得竹竿上绑着的白布条如同投降于法西斯的小白旗。在人们眼里,红色象征着复仇的火焰。因此,留辛断然将竹竿上的白布条解了下来,换上了火炬似的红布条。当毕加索看到留辛高擎“火炬”时,感叹道:“战争祸及巴黎,也使孩子们早熟。”
然而,毕加索万万没料到,就在他赞叹过孩子的第二天清晨,疲倦的毕加索忽然听到枪声,他马上起来开门,米石老人手捧一只血淋淋的鸽子闯进了他的画室。老人泪流满面,悲痛欲绝地说起刚发生的悲剧。原来今天天刚亮,当留辛正要导引鸽群离巢时,巡逻的德国士兵看到了竹竿上显眼的红布条,就像野兽似的冲上楼,狠狠打了孩子一拳,硬说留辛“举红旗”是向游击队报信。德国士兵把留辛从窗口扔了出去,孩子的两只小手还紧紧地抓住高楼的窗沿。那些德国士兵拿枪托去砸他的手指,孩子就这样摔下楼,死了。随后,那些士兵又对笼子里的鸽群一阵乱扫。毕加索抚摸着老人手里奄奄一息的白鸽,也难过地落下了泪。米石老人央求大师说:“毕加索啊,求你画下留辛的最后一只鸽子,来纪念我那在法西斯枪下悲惨死去的孙子吧!”毕加索默然地接下了这只小白鸽。
这时,东方已经泛白。毕加索把负伤的小鸽放置在临窗的画案上,一道阳光正好照在窗台。奇迹出现了,极通人性的白鸽竟扑飞着带血的翅膀,艰难地站了起来。它那红玛瑙似的双眼里,竟然闪动着晶莹的泪光。这时,毕加索怀着满腔的愤慨拿起画笔,在画布上描绘出一只栩栩如生的鸽子。当毕加索画完最后一笔,小白鸽倒在了画案上,永远闭上了双眼……
1949年,巴黎召开的世界和平大会的海报上,画着一只形象生动的白鸽,那只白鸽随海报很快翱翔于欧洲各大城市。看到矫健飞翔的白鸽,人们祈愿它象征的和平也能平安地降临。二十世纪的前五十个年头,已出现了两次大战的硝烟,人民多么盼望和平的生活啊。
毕加索画了和平鸽,来表达艺术家爱好和平的政治信念,并由此表达世界人民的心声
唐朝对外交往方面的人物及其主要内容,回答要尽量详细
本文2023-10-27 05:05:2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73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