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的诗词青铜的诗词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7浏览:3收藏

青铜的诗词青铜的诗词是什么,第1张

中国青铜器发展的高峰期是从夏商到秦汉,中间足足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直到铁器的出现,才逐渐替代了青铜器。早年间,由青铜打造的器皿被认为是最精美的物品,深受各国皇室的喜爱,商朝中期,各类青铜器的品种就已经很丰富了,而且还是在器皿上出现铭文或者花纹。到了西周,青铜器发展至顶峰时期,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古代十大青铜器,每个都是稀世珍宝。感兴趣的话,就一起来看看吧。

史学上所称的青铜时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铜工具及青铜礼器的时期。这一时期主要从夏商周直至秦汉,时间跨度约为两千年左右,这一时期古人创造出了极其灿烂辉煌的青铜文明。

青铜器繁盛于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了1600余年,体现我国冶炼金属技术的精湛。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青铜器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和艺术价值,代表着中国4000多年青铜发展的高超技术与文化。一些出土的青铜器都是国宝级的存在。

一、司母戊鼎大方鼎

司母戊鼎大方鼎是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

鼎通体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达83284公斤

后母戊鼎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重达83284公斤的后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且在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才能铸造完成,反映商朝中期青铜铸造业的宏大规模,堪为震撼!

二、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

每边边长为524 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

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四羊方尊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三、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战国早期文物,中国目前出土的40多套编钟中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组,也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历史上,最为宏伟精美的大型乐器。编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钟架呈曲尺形,长1183米,分上中下三层,整套编钟共65枚,总重量2500千克

四、马踏飞燕

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一直被视为中国古代高超铸造业的象征。1983年10月,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5年铜奔马以马超龙雀这个名称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业的图形标志,并一直被沿用至今。1986年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马踏飞燕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

五、秦始皇陵铜车马

秦始皇陵铜车马,是秦始皇陵的大型陪葬铜车马模型。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形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铜铸车马。

共两乘,一前一后排列,由7000多个零部件组成。

六、长信宫灯

西汉长信宫灯,此宫灯因曾放置于窦太后(刘胜祖母)的长信宫内而得名。中国汉代青铜器,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wǎn]墓中出土。宫灯灯体为一通体鎏金、双手执灯跽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灯体通高48厘米,重1585公斤。长信宫灯设计十分巧妙,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袖似在挡风,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

中华第一灯

七、越王勾践剑

剑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刻有钺王鸠浅,自乍用鐱八字。

越王勾践剑,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出土于湖北江陵马山5号楚墓出土。被称为天下第一剑。1983年又在相距一公里远的另一处楚墓中,出土吴王夫差矛,其上铭文与此剑如出一辙:吴王夫差,自作用矛。

八、妇好鸮尊

妇好鸮尊从上可分为有肩大口尊、觚形尊、鸟兽尊三类,是容酒器的尊。

九、毛公鼎

毛公鼎是铭文最多的青铜器。鼎内铭文长达四百九十九字,记载了毛公衷心向周宣王为国献策之事,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其书法乃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奇逸飞动,气象浑穆,笔意圆劲茂隽,结体方长。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鼎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圆形,二立耳,深腹外鼓,三蹄足,口沿饰环带状的重环纹。

十、莲鹤方壶

有盖、双耳、圈足,重心在下腹部,遍饰于器身上下的各种附加装饰。

莲鹤方壶的制作技艺采用了分铸法、圆雕、浅浮雕、细刻、焊接等复杂的技法,工艺精湛,很多技法已经失传,用现代最先进的科技也无法复制和模仿。

可以说,十大国宝级青铜器任何一件拿出来都是无价之宝,这几个国宝级青铜器你听说过几个?最喜欢哪一个?也可以畅所欲言谈一谈!

[钟鸣鼎食]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钟:古代乐器。鼎:古代炊具。指吃饭时敲钟奏乐,列鼎。形容富贵人家奢侈豪华的生活。

[言重九鼎]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鼎:古代煮东西用的三足两耳式的器物。九鼎:比喻力量重。说话的分量,有如九鼎之重。形容说话极有份量。

[笙歌鼎沸]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形容乐声歌声热闹非常。

[幕燕鼎鱼]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在帐幕上筑巢的燕子,在炊器中游动的鱼。比喻处境极其危险。

[三分鼎足]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鼎:古代烹煮器具,多用青铜制成,一般圆形三足。比喻像鼎的三只脚一样,三者各立一方,并立对峙。也形容三分天下,鼎足而立。亦作“分三鼎立”、“鼎足三分”。

[举鼎拔山]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鼎:古代的青铜炊器,大且重。能将大鼎举起,能将高山拔动。比喻力大气壮。

[击钟鼎食]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钟:金属制打击乐器。鼎:古代烹煮用的器物。古代高官显贵用食时,打着乐器,列着鼎器。形容生活优裕,奢侈豪华。亦作“击钟陈鼎”、“钟鸣鼎食”、“鸣钟列鼎”、“鼎食钟鸣”。

[鼎足之势]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势:局势。局势像鼎的三个足一样。比喻势均力敌的三方面对立的局势。亦作“鼎足而居”,“鼎足而立”,“鼎峙而立”,“鼎足三分”,“鼎足而三”,“三分鼎足”。

[鼎镬刀锯]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鼎:古代烹煮用的青铜器物,三足两耳。镬:大锅。鼎镬:是古代的酷刑刑具,用以把人煮死。指古代四种酷刑的刑具,因用指称最残酷的刑罚。

[春秋鼎盛]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春秋:年龄。人年龄正处在旺盛、强壮之际。旧时比喻人正当壮年,精力充沛。

[一言九鼎]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九鼎:古代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比喻份量重。一句话抵得上九鼎之重。形容言语极有份量,能起决定性作用。亦作“一语九鼎”、“片言九鼎”、“九鼎一言。”

[问鼎中原]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问:询问,鼎: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三足两耳,传说古代夏禹铸造九鼎,代表九州,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有。中原:黄河中下游一带,指疆域领土。比喻企图夺取天下。

[人声鼎沸]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鼎:古代煮食的器物,有三足两耳。沸:沸腾。人声嘈杂,就像水在鼎里沸腾一样。

[三足鼎立]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鼎:古代青铜制的炊具,一般是三只脚。像三只脚的鼎那样立着。比喻三种势力的并立对峙。亦作“三分鼎足”。

[力能扛鼎]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扛:用双手举起沉重的东西。鼎:三足两耳的青铜器。①形容气力特别大。②亦比喻笔力雄健。

[九鼎大吕]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九鼎:传说夏禹曾铸九鼎,代表九州,象征着国家政权,是夏、商、周三代的传国之宝。大吕:周朝大钟。比喻非常贵重的事物。多指地位、作用非常重要。

[革故鼎新]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革:除掉。故:旧的。鼎:更换。去掉旧的,建立新的。多指改朝换代或重大改革。亦作“鼎新革故”。

[鼎鱼幕燕]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幕:帐篷。在鼎中的鱼,在帐篷上筑巢的燕子。比喻处境非常危险而自己不知道。

[大名鼎鼎]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鼎鼎:盛大,显赫。形容人的名气很大。亦作“鼎鼎大名”。

[尝鼎一脔]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鼎:古代烹煮用的器物。脔:切成小块的肉。品尝鼎中一块肉的味道(可以知道整个鼎中食物的味道)。常比喻由部分可以推知全体,由小见大。亦作“鼎中一脔”、“一脔知鼎”。

[拔山扛鼎]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拔:拔起来。扛:两手举起。鼎:古代用以烹煮的器皿,多为青铜铸造而成,是非常重的器物。圆形的三足两耳,方形的四足两耳。拔起大山,举起鼎。形容力大无比。亦作“拔山举鼎”。

青铜器在古时被称为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他化学元素锡、铅等的合金,刚刚铸造完成的青铜器是金色,但因为出土的青铜因为时间流失产生锈蚀后变为青绿色,被称为青铜。

青铜器的使用开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土耳其和伊拉克地区,及叙利亚古代TellRamad遗址出土的铜珠等。而据中国现阶段考古成果,中国青铜器开始于马家窑至秦汉时期,其中以商周时期的器物最为精美,在中国仰韶文化早期和马家窑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

中国最初出现的是小型工具或饰物。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

青铜器的鉴定方式

由于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制作方法同夏、商时期一样,没有太大的变化,都是陶范制作,且一器一范,手工制作,这样就不能铸造出相同的陶范,所以,在西周时期也是没有完全相同的青铜器造型,如果有,肯定有一件是伪器,或二者皆伪。

由于同夏、商时代一样为陶范铸成,一范一器,几乎没有完全相同纹饰或刻痕的青铜器,除了个别用单范铸造成器的有相同的纹饰,不过这样的纹饰在西周时期很少见。西周时期除了陶范法冶铸外,也还延续了夏商时期用石范铸造青铜器小件和不复杂器物的传统。

1、体量最大的盘,虢季子白盘,铸于公元前816年,因作器者为虢季子(名白)而得名。它与散氏盘、毛公鼎并称为西周三大青铜器。以铭文字数而言,虢季子白盘字数稍逊(111字),但就制作之精良与体量之大,则以此盘为最。年代:西周 ,通高395厘米,口长1372厘米 ,清道光年陕西省宝鸡市虢川司出土 ,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2、毛公鼎;此鼎为西周晚期宣王时重器。通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腹围145厘米,重34705克,鼎呈圆形,半球状深腹,圆底,三足呈兽蹄形,双耳竖立。整个造型中规中矩,凝重素朴。鼎器除颈部饰环形纹外,别无其他纹饰,显得格外典重,通身洋溢着清新而庄重的气息,似乎挣脱了宗教的桎梏,走出了神的沉重阴影。这一方面体现了青铜器由鼎盛开始回落,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文化思想的变革。 鼎腹内铸有铭文32行,共计499字,是目前所见铜器上最长的铭文。铭文内容主要叙述周天子对毛公盾的册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文辞典雅,可与《尚书》媲美。铭文书体匀称规整,严谨精到,线条质感饱满,丰腴圆厚,是全文书法的典范,历来为书法罕所重,认为“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

3、散氏盘,西周晚期著名青铜器,盘上的铭文共357个字,记载的是西周晚期的土地契约。散氏盘于康熙年间在陕西凤翔出土,嘉庆年间被进贡上京,作为庆贺嘉庆皇帝寿辰的贺礼,从此成为皇室收藏。1933年随故宫文物南迁,后辗转赴台。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古籍对宋代的浸铜工艺有一些记载,各铜场因地制宜,各有创新,并不断在改进。明代谈迁所撰《枣林杂俎》记载了铅山场在初时所采用的方法,谓:“铅山县西七里铜宝山,有貌平坑,石窍中胆泉流出,浸铁可为铜。又鹅湖乡,去县治七十里,有沟漕七十所,取本地水积为池,随地开沟,碎铁铺之,浸染色变,锻则为铜。”《读史方舆纪要》的记载则更为翔实些,谓:“有沟漕七十七处,各积水为池,随地形高下深浅,用木板闸之,以茅席铺底,取生铁击碎,入沟排砌,引入通流浸染,候其色变,锻之则为铜,余水不可再用。”用这种方法让还原出的铜沉积在茅席上,将席取出,即可收集“铜煤”,似乎很方便。但实际不然,因为必然有残余碎铁与“铜煤”混在一起,“锻之为铜”时,铁将混入铜中,影响了铜的质量,而且从草席上刮取下“铜煤”也并不省事。《宋会要辑稿·食货一一之三》则介绍了另一种工艺,其浸铜之法:先取生铁打成薄片,目为锅铁,入胆水槽,排次如鱼鳞,浸渍数日,铁片为胆水所薄,上生赤煤,取出刮洗,钱煤入炉烹炼,凡三炼方成铜。其未化铁,却添新铁片,再下槽排浸。这种方法较少地使碎铁引入赤煤,有益于胆铜质量的提高,当是对前法的改进。《宋史·食货志》说:采用这种方法,在绍兴十三年时“大率用铁二斤四两得铜一斤”,并指出是根据饶州兴利场和信州铅山场的记录,表明这是铅山场后期采用的工艺。南宋人张端义的《贵耳集》记载,乾道年间韶州岑水场每年用百万斤铁,浸得二十万斤铜,即每斤铜需耗铁五斤,与饶州、信州相比,要超出一倍了。

青铜的诗词青铜的诗词是什么

中国青铜器发展的高峰期是从夏商到秦汉,中间足足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直到铁器的出现,才逐渐替代了青铜器。早年间,由青铜打造的器皿被认...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